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四、教学用具:幻灯片五、课前准备:六、课时安排:2课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问〗什么是体液?〖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阅读思考回答〔思考与讨论1〕〖师提示〗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血浆组织液淋巴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板书〕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异存在的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之间淋巴管中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各种血细胞体内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等所含的化学成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很少3.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202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5篇

202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5篇

202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5篇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2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篇1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三、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

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

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

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

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

(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后记: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

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初一(10)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班学生较文静,气氛太沉闷初一(3)班课堂纪律太乱,几位同学特意捣蛋,但小组间团队精神不错,调查到的种类较多,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很广,认识植物种类多。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篇1: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2、实验步骤及现象3、讨论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4、实验结论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以下。

(结合教材P80图讲解)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生物必修3教案6篇

生物必修3教案6篇

生物必修3教案6篇为了能给孩子们呈现精彩的课堂,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准备适合自己的教案,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都要制定教案,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生物必修3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生物必修3教案篇1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教学过程: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1、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

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学生总结: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

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

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

(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第4节免疫调节 (17)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第一课时: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2.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细胞的分裂过程2. 理解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观察幻灯片展示细胞的分裂过程,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讲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特点和区别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遗传的基本概念及遗传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细胞的分裂与遗传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二课时:基因的分离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掌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内容和结果2.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3.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4.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2. 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准确把握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引发学生思考2. 讲解:讲解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及其推论,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规律3. 演示: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分离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分离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第三课时: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掌握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了解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掌握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4. 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理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3. 掌握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2. 讲解:讲解互补和自由组合的概念和特点,基因和基因座的关系3. 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杂交和自交的实验方法及结果4. 练习:让学生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预习下节课内容六、板书设计:基因的互补和自由组合规律七、教学反馈: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范本的示例,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引言:单细胞的草履虫生活在水中,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人除了表皮细胞等少数细胞直接与外界接触,绝大多数细胞都不与外界直接接触,这类细胞是如何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呢?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阅读课本P2—3完成下列问题: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的________,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的概念: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组织液)过渡: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有何关系呢?1.让学生认清各部分名称及内环境有哪几部分组成2.让学生在阅读下面一段话的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的关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到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也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思考:血浆与血液有何区别?(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属于内环境,血浆中的蛋白质属于内环境中所含成分;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内含的血红蛋白也不属于血浆成分。

)练习:写出下列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A.血浆渗入组织的速度降低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C.淋巴生成速率降低D.淋巴循环受阻例2:人体发生花粉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C )A.血浆增加B.组织液减少C.组织液增加D.淋巴减少归纳与整理①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合集(全套)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合集(全套)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合集(全套)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研究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

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

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研究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⑴充分使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和图片搭建进修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材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的序言。

解决方法]⑴同上。

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引言:单细胞的草履虫生活在水中,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人除了表皮细胞等少数细胞直接与外界接触,绝大多数细胞都不与外界直接接触,这类细胞是如何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呢?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阅读课本P2—3完成下列问题: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的________,统称为体液.2.内环境的概念: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组织液〕过渡: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有何关系呢?1.让学生认清各部分名称与内环境有哪几部分组成2.让学生在阅读下面一段话的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的关系.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到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也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思考:血浆与血液有何区别?〔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属于内环境,血浆中的蛋白质属于内环境中所含成分;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内含的血红蛋白也不属于血浆成分.〕练习:写出下列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例1: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原因〔 B 〕 A.血浆渗入组织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C.淋巴生成速率降低D.淋巴循环受阻例2:人体发生花粉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C 〕 A.血浆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归纳与整理①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 ②正常内环境中必定有活细胞存在.③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 ④体内的一些液体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⑤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界环境提出,细胞外液是相对于动物和人的细胞内液提出的. ⑥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不是说就只有这三种.例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二、内环境的组成成分1.血浆的成分:〔学生阅读,明确血浆的主要成分〕2.组织液、血浆、淋巴成分的异同〔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蛋白质含量很少.〕 例3:内环境中不含〔 C 〕A.胰岛素、氨基酸、尿素B.酶、甘油、维生素C.麦芽糖、淀粉、乳糖D.无机盐、葡萄糖、性激素 例4: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A 〕 A.血红蛋白B.抗体 C.胰岛素D.尿素例5: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B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B.氧气进入肺泡C.肌肉注射胰岛素D.牛奶被喝进胃中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学生阅读教材P5相关内容,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三个主要方面:、、. 1.溶液渗透压:⑴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其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即溶液的浓度越,对水的吸引力越,溶液的渗透压越.⑵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⑶37℃时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的渗透压,相当于浓度为的氯化钠溶液.2.酸碱度⑴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 H为.⑵血浆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原理: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H++HCO3- ==== H2CO3H2CO3 ==== H2O+CO2↑〔从肺部排出〕例如: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OH-+H2CO3 ==== HCO3-+H2O例如: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钠,而过多的碳酸氢钠可以由肾脏排出.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与其作用.2.说明内环境稳态与其生理意义.3.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内环境稳态与其生理意义.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导课:请同学们根据调查给予的表格---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学生回答:-------------------〔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X围,一般不超过1℃.而且,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3.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于男子.〕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教学过程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学生根据总结以与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说明内环境处于动态平衡中.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X围内.〔3〕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教师提问:除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外,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又是如何变化的呢?〔突出和深化概念〕让学生结合课本P7"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X围,这说明什么?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解释:关于稳态定义的深化:1.内环境稳态不仅仅指温度,PH和酸碱度处于动态平衡.2.同样机体内的各种成分的理化性质都动态保持在一定的较小X围内,处于动态平衡.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机体是如何通过调节作用实现内环境的稳态的呢?下面我们以血浆PH的调节为例来分析.〔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得出结论: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发生作用的结果.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让学生看课本P8相关内容,总结出稳态调节机制发展历程: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过渡: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思考与讨论:1.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2.夏天使用空调可以帮助你摆脱酷热的煎熬,但是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空调病〞.请你从环境稳态失调的角度,分析"空调病〞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解释:学生举例: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还有,1.当肾功能衰竭时,尿毒症2.高山缺氧反应3.严重腹泻4.酸碱中毒等5.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6.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会影响骨发育,孩子出现佝偻病;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等症状.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实验并讨论〕生看或做实验,思考,师提示.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与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关于人体血液pH值缓冲作用原理] 人体血液不会因为进入少量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而使其pH值超出7.35~7.45之间,原因是血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如H2C0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在此结合有关生化知识对H2C03/NaHCO3在维持血液pH值稳态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说明.它们的电离如下:H2C03→H+ + HC03- <1> <双向,可逆>;NaHC03→Na++ HC03- <2>;由于<2>式完全电离,有大量的HC03- 存在,对<1>式电离产生同离子效应,使HC03-和H+ 结合成H2C03 ,也就是说<2>式的结果抑制了<1>式H2C03的电离,因此血液中存在大量的H2C03和HC03- ,而H+浓度很小.当血液中进入少量酸<例如乳酸、磷酸等>时,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HC03-,能和进入的酸中的H+结合成电离度很小的H2C03,使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几乎没有升高,因此血液pH值并不明显降低.当血液中进入少量碱时,此时血液中的H+与进入碱中的OH- 结合成难电离的H20,当血液中的H+稍有降低时,血液中存在的H2C03,就立即电离出H+来补充血液中减少的H+,使血液pH值并不明显升高.正是因为H2C03和HC03-的大量存在才会使血液的pH值不会因为少量碱、酸的进入而造成明显升降.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与单向传递的原因2.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3.概述人脑的组成与各部分的功能,说出人类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能力目标1.阐明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2.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知晓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2.关注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3.认同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阐明人脑的高级功能[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教学过程][复习]①反射的结构基础?②静息电位的电位表现和产生机理?动作电位电位的电位表现和产生机理?③画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和局部电流示意图?〔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存在于:突触小泡内释放方式:胞吐,穿过0 层膜,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2.神经递质作用效果: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后膜电位变化,产生兴奋或抑制种类〔本质〕:有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递质〔如单胺类物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3.传递过程〔图2-4〕探究1.讨论交流:尝试概括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并说明信号变化过程.突触上的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上的信号变化:化学信号→电信号4.特点:〔1〕单向传递A.具体表现: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探究2.尝试写出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途径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也可写成:轴突→突触→细胞体→轴突/ 轴突→突触→树突→细胞体B.单向的原因: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2〕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探究3.分析交流:突触延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兴奋在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思考: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相对较慢,传递速度与突触的数目有关〔3〕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可用药物加强或阻断传递探究4.肉毒杆菌毒素能选择性地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则该毒素在兴奋传递中起什么作用?〔使兴奋的传递中断,从而使突触后膜不兴奋〕思考:临床上用药物进行局麻的机理是什么?可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或与突触处的化学递质作用,干扰神经传导注意:释放到突触间隙的递质与受体蛋白结合发挥作用后,很快被相应的酶灭活〔只发生一次作用〕,以保证突触传递的灵敏性思考:胆碱酯酶能使乙酰胆碱很快分解,在此过程中胆碱酯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若某种药物能阻止乙酰胆碱的分解,则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又是什么?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使突触后膜持续地兴奋5.在不同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形式:神经递质〔或化学信号〕的方式传递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2.各级神经中枢的关系①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②一般说来,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五、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的最高级中枢2.高级功能:〔1〕言语区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中枢S区受损: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H区受损: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W区受损: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V区受损: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思考:盲人识字需要哪些神经中枢的参与?〔躯体运动、躯体感觉、语言中枢〕〔2〕学习和记忆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②学习和记忆涉与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与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活动与神经元之间联系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在学习过程中应增加有意注意,对所学知识要与时复习、巩固〔重复〕,以达到永久记忆,这样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2.2 通过激素的调节〖旁栏思考题〗生思考师提示.〖提示〗反馈调节有正负反馈之分,其中负反馈在日常生活与人体的生理活动中都很常见.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冰箱、空调等的调温系统都是根据负反馈原理来设计的,机体内的许多生理活动,如绝大多数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等都是负反馈调节的最好例子.正反馈在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中也是存在的,如排尿反射、血液的凝固过程、分娩过程、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的释放等.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正反馈的实例,如某位学习刻苦的同学得到表扬后,学习更加刻苦.〖与社会的联系〗生思考师提示.提示: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与人们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体力活动过少,从而造成肥胖〔脂肪堆积〕等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着精神的紧X、情绪的激动等多种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会大量分泌,从而使血糖升高.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病人应控制进食糖类食物,减少高脂肪与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适量增加高纤维与淀粉类食物.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适当使用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2.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2、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过程与方法:1、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二、教学中难点1.教学重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2.教学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好!在本章的前两节中,我们分别学习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下面让我们先来看图片问题探讨:1既然知道做过山车是安全的,为什么心跳还会加速呢?2这个例子中,人体所作出的反应,那些与神经调节有关?那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你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板书〗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板书〗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处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师:体液调节除了通过激素的调节外,还包括通过CO2等化学物质的调节.激素、CO2和其他的一些化学物质都可以通过体液的传送来调节机体的机能,这些调节属于体液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要解释"过山车现象〞,我们先要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二者各自不同的特点来做个比较.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师:先简单复习一下前两节的相关内容.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它们的速度怎样?3、激素的分泌有着什么样的调节机制?激素从产生到起作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生1: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生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是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的.前者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后者要稍慢一些.生3:激素调节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机制和反馈调节.激素在内分泌腺细胞中合成以后,通过外排作用分泌到体液中,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师:由此,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不同点.生:它们的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通过的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途径是体液的运输.生:它们的反应速度不同,神经调节速度快,体液调节速度较慢.生:它们的作用X围不同,神经调节X围局限,体液调节X围广泛.生:它们的作用时间不同,神经调节延续时间短,体液调节延续时间长.〖板书〗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师:这里我们用两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问题.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方法引导〗师: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生:人体内的代谢反应是酶促反应,而酶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催化能力.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人体内的酶促反应就能稳定的进行,大大提高的人适应变化中的环境的能力.师:一个物体温度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人的体温高低又取决于什么?生:物体的温度高低取决于该物体所处的环境的温度.而人的体温高低和环境温度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它取决于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和人体向环境中散失的热量之间的比例.师:人体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热量?通过什么途径散失热量?生:人体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热量,主要通过体表热辐射散失热量.师:体温的恒定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人体安静时以肝脏放能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为主.热量的三处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图:体液调节图解师: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温的恒定,产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散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中呢?生:寒冷环境中作为产热结构的肌肉和肝脏代谢旺盛,产热多;作为散热结构的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炎热环境中,肌肉和肝脏代谢减弱,产热少,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X,散热增多.师:在上一节课上我们曾经接触过一种激素,它能在寒冷刺激下调节机体产热增加,是什么激素?生:甲状腺激素.师: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什么调节和控制的呢?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生: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体温变化的刺激被下丘脑感受到后,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弧产生相应反射,同时体液中如甲状腺激素等能调节体温的激素含量也会发生变化,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产热结构和散热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师:在这个实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生:在这个实例中,首先起作用的是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它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部分,分泌相关激素的内分泌腺就相当于效应器.所以,这个实例中体液体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它们共同作用完成对产热和散热的控制.师:人体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吗?哪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生:人体的体温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的.当环境温度持续长时间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机体所能调节的限度,就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增减衣物、转移到温度适宜的环境中、物理降温或取暖等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师:请根据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简图解释,极地和高温车间工作人员是怎样调节体温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还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生:极地工作人员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肌肉、肝脏细胞代谢非常旺盛,汗腺分泌很少,毛细血管收缩.而在高温车间工作的人则正好相反.因为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极地工作的人员要穿很多保暖衣物,喝温水,作室内加热等措施.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多喝盐开水补充汗液中流失的水分和盐分,室内要通风,准备风扇、室内降温等措施.〖合作探究〗师: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又要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水盐排出的主要途径是排尿.关于尿液的形成,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这里大家来重温这个知识.师:尿液形成过程中直接影响尿量多少和回到内环境中水盐的量的是在哪里进行的什么过程?生:是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完成的水分和盐分的重吸收过程.师:关于抗利尿激素的功能,我们在第2节练习的题目中接触过了,还记得它的作用吗?生: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师:很好.水盐调节的机制非常复杂,涉与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下面仅以抗利尿激素与相关神经调节为例,来探讨水盐平衡的维持.图: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图: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师:大家根据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展开分析讨论,然后分别请两位同学来说明当饮水不足和饮水过多的情况下,人体是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的.生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而主动饮水,结果就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这部分属于神经调节.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同时也会使尿量增加.这属于体液调节.生2:当人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降低,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不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就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减少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升高,另外也会使尿量减少.师:在这个实例中,下丘脑与参与了神经调节,又作为内分泌腺参与了体液调节.请同学比较分析实例一和实例二,进一步阐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生:……师:经过分析我们知道,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图: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师:反过来,体液调节对神经系统就没有作用了吗?请举例说明.生:有的.比如说甲状腺激素的几个功能中有一个就涉与到它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师:是的.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一、授课目标:1. 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部分组成和功能。

3. 能够描述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等的结构和功能。

4. 形成对细胞的整体认识,为后续学习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等内容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细胞是生命的最基本单位。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第二步: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重点介绍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步:介绍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

第四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研究一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并向全班做简短的介绍。

第五步:综合讲解,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细胞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1. 示范讲解:通过图例、实物模型等形式展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索细胞的奥秘。

3. 小组研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 总结归纳:通过课堂小结和知识梳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形成对细胞的整体认识。

五、教学过程要点: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学习的基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细胞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2. 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要重点介绍,让学生对细胞器的作用有更清晰的认识。

3. 通过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达到知识的多角度呈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课堂反馈:1. 课堂小结:让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自己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掌握。

2. 提问回答: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复习作业,要求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复习,以便巩固所学知识。

(完整版)必修三高中生物所有教案(全)

(完整版)必修三高中生物所有教案(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所以教案汇总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师: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

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处于生活状态下的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利用这些物质和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进行新陈代谢。

一起看看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欢迎查阅!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11.教学内容处于生活状态下的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利用这些物质和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进行新陈代谢。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细胞内部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都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

因此引导学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质,理解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非常重要。

另外,学生已具备做科学的能力,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积极动手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节课初步引入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

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

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高效有序的进行,因此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讨活细胞内酶的本质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2.能力目标①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②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回顾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史,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鼓励评价法、比较说明法、卡通图片法,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设计实验表格四、教学流程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精心设问,步步深入(5分钟)[新课导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饿了。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3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3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3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描述染色质(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3)说明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相互关联和协调一致。

(4)概述细胞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2、技能目标:(1)尝试构建细胞核的结构模型。

(2)进行资料分析,提高思维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2)体验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和过程。

(3)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构建细胞核的结构模型。

三、教学方法本节根据建构学习理论,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

以问题引发兴趣,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细胞图片。

出示细胞核结构示意图的投影片,新闻中常播:那么在细胞这个国度中,谁是核心呢?是什么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呢?比如:科学家们思考生物的生命活动必定有某个蓝图,这个蓝图在哪里呢?很自然,人们的目光集中在了细胞中的细胞核。

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都是以真核细胞为例的,不考虑原核细胞。

那是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呢?(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 那么,细胞核是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也就是细胞核的功能是什么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分析部分,并展示在屏幕上。

1、黑白美西螈的核移植实验(参考多利羊)核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是什么颜色?可看出,美西螈的皮肤颜色由什么决定?2、蝾螈受精卵的横缢实验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有很少的细胞质相连。

结果?当分裂到16到32个细胞时,如果有一个细胞核挤到无核的一半,结果?结论?3、变形虫的切割实验4、伞藻嫁接实验和伞藻核移植实验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通过这4个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细胞核有什么功能?细胞核有这样重要的功能,必定会有与其相适应的结构。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全册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全册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全册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教学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教学内容活动意图章引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阅读引入入要性思考新课〖板〔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思考创造书〗第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回答问题1节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情境,细胞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引入生活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新课的环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境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问题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探讨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阅读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思考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细胞作为最基本回答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板〖问〗什么是体液, 阅读书〕〖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思考一、体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回答细胞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生在1.体夜的成分和组成呢,细胞细胞内液外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师提示〗学生思考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讨论与讨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后回论1〕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答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5篇)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5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篇一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1.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法正常生存?2.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能够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3.正常人血浆的pH为多少?为什么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4.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

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通过观察课本P5图1-3思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是如何进行的?而结合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思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

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A〖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第一章第1节人体的稳态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师: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

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

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1章人体的环境与稳态 (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第2节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第4节免疫调节 (17)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第1章人体的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通过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环境的理化性质。

(2)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容,也是一个难点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细胞只有通过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教学模式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一、参考课时一课时二、设计思路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2.知识方面(1)明确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2)理解体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环境而实现的;(3)理解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2态度观念方面通过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难点:环境稳态的概念.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容,也是一个难点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细胞只有通过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教学模式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一、参考课时一课时二、设计思路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要想讲透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环境的概念.和外界环境相比较,环境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利用了一个课件,借助计算机,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的构成和作用.环境的稳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让学生清楚环境稳态时各组分的理化指标,从宏观上有一个认识,再分析具体事例,说明这些指标在一定的围变化,而不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再分析事例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更明确地说明环境稳态的意义,利用投影仪,将由于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出现的一些病症展现给学生.最后以一道习题作为知识的巩固和反馈.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动物的新代谢与植物新代谢有何显著不同?(2)单细胞动物是何进行物质交换的?2导入: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组成人和动物体的细胞数以亿计,其中绝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那么这些与外界环境隔离的体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是怎样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引出环境的知识.3.什么是环境?(1)明确体液的组成人体含有大量的液体,统称为体液(成人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5%左右).体液构成概括如下: 细胞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教师需给学生指出的是:体液是由水﹑无机盐﹑低分子有机物和蛋白质构成的.除蛋白质外,其他成分均可通过毛细血管壁,从而为弄清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2)明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参考教材图3–15首先使学生明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存在的位置: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存在与血管中;组织液—组织间隙的液体;淋巴—毛细淋巴管形成.然后动态显示三者之间的关系:(1)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在细胞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2)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3)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教师需给学生指出:毛细淋巴管比壁细胞呈覆瓦状(鱼鳞状)排列,组织液中的大部分成分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而淋巴不能反渗回组织液.淋巴经淋巴循环,由胸导管和右侧淋巴管进入左右琐骨下的静脉,又回到血液中.总结三者关系如下:通过上述讲解得出结论:人体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需给学生指出:环境的“”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看问题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问题,就是环境.根据上面所讲容,学生讨论总结:与人体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有哪些?投影仪显示下表: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环境的理化性质是一个更为抽象、更难以理解的深层次问题。

一般的讲解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资料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等讨论活动,使学生理解这部分容。

在资料分析中,5个讨论题是为学生自学课本容设计的,讨论题1和2围绕有关细胞外液成分的问题;讨论题3和4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有关;讨论题5与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有关。

要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5个题的讨论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例如,如果学生基础较好、能力较强,可以把他们分成小组,提供充足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讨论,并自学课本上的相关容,最后由教师进行简单总结。

对于基础较差和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宜给予适当的引导,再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学生分阶段进行讨论。

如学习细胞外液成分时,先讨论1、2题,学习渗透压和酸碱度时,再讨论3、4题,第5题则可以放到“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标题下的“思考与讨论”中去。

这样做有利于分散难点,突破每一阶段的重点。

3.以任务驱动讨论的开展,以讨论促进任务的完成,通过建立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最终实现对“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充分理解。

这部分教学容与学生在必修1中学过的物质出入细胞的容,及初中学过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知识联系紧密。

教材提供了“思考与讨论”和“技能训练”两项学生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建立起与新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理解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时,建议将“技能训练”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独立完成。

学生在接受任务后,会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完成这项任务。

他们可能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是如何完成的?二是选择哪种表现形式来表达。

这时他们就会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老师可提出,为了帮助同学降低完成任务的难度,同时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要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就自己面临的问题开展讨论,也可根据“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由于学生是带着任务参与讨论的,因此会很投入、很积极,讨论的效果就能得到保证。

讨论结束后,应由同学或老师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扫清知识上的障碍,为课下完成任务奠定基础。

同时,最好提供给学生一个制作好的例,如图解(见图1-1)或课件,使学生明确这项任务的要求,即制作时首先要注意科学性,其次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应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地、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例如,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成绩可以记入学期总评,或选出优秀作品在课堂展示、交流、点评等。

图1-1 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练习:P6 一、基础题二、拓展题课后反思第2节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说明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关注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态度观念方面通过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能力方面通过稳态的调节机制的调节作用和体温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难点:环境稳态的概念.教学模式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参考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说明:本节容的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实验的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