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 举例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举例鲁迅,中国20世纪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民主人士,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他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呐喊》、《仿徨》、《故事新编》三部。
鲁迅的风格作品具有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的语言风格,郁达夫说:“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
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再有就是直面现实,针针见血。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作品通过写实际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手法,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的刻画了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深刻地揭露了中国旧社会生活现状,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
《仿徨》描写细致入微,取材现实,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
大胆突破,带有急先锋的批判主义性质。
小说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人”的融合典型化手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历史内容,同时又具有个性化。
鲁迅还采用白描手法,用极精湛的笔墨写景咏物,勾勒形象,讽刺手法鲜明。
鲁迅的杂文特点,他的杂文有《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伪自由集》等,他的杂文广博深厚,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更是批评的淋漓尽致。
鲁迅的杂文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绘声绘色的描写。
他的杂文更具有抒情性和讽刺性。
《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类抒情性杂文,都是情文并茂,情感浓烈深沉。
《友邦惊诧论》更是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的散文更具“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代表作《朝花夕拾》十分注意人物刻画,性格描写细致入微,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浓烈真挚的感情叙事写人,以白描、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
他的文章犀利深刻,无不闪耀着对社会批判的锋芒,嘲谑讽刺,文笔朴实优美。
鲁迅的文学作品,特点
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风格独特。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杂文。
他的文学作品的特点包括:
讽刺和批判性强:鲁迅的作品经常讽刺和批判社会中的腐败、偏见和不公正,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创新性强: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创新性。
他的小说和散文通常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比如用第一人称叙述、写梦境和臆想,以及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经历。
情感真挚: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并用他的文字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动,并且能够激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有《呐喊》、《阿Q正传》、《故事新编》、《狂人日记》、《药》等。
这些小说描写了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愚昧,讽刺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散文代表作:鲁迅的散文代表作有《故事新编》、《狂人日记》、《祝福》、《追忆似水年华》等。
这些散文充满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并且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
戏剧代表作:鲁迅的戏剧代表作有《玉蒲团》、《茶馆》等。
这些戏剧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总的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浅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鲁迅作为到达小说创作高峰的一位伟大文学家,他的小说具有各种艺术特色。
小说惜字如金精彩至极,细节的描写、简洁而神妙的描写手法以及犀利辛辣的讽刺语言将人物的个性展现在读者面前。
关键词:鲁迅,细节,白描手法,悲剧启蒙主义思想家鲁迅在写小说的时候,一直坚持“为了人生”“想要改良人生”的创作原则。
因此,他非常重视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找寻艺术主题。
他敏锐地意识到,在现实黑暗的日常生活中,哪里都有悲剧发生。
隐匿在人们常见的琐碎和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富有悲剧性意义、新颖独特的细节,他总能挖掘便构成他“几乎无事”的独特悲剧小说。
他还善于用简洁传神的白描来表现人物的悲惨命运,然后深掘出悲剧性深刻思想和主题。
一、微妙的细节描写《孔乙己》是鲁迅最重要的小说之一,经过几十年的研讨,还没有完全挖掘出其中微妙的细节。
深入探究其中细节,对感受鲁迅作品的语言震撼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乙己”一开始就写作“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1]。
“四文”“一文”“十几文”中没有“大”这个字。
后来,孔乙己因为欠了十九个钱,这“十九个钱”让酒店掌柜记住了,一年不忘,更是说了四次,每次说都是“十九个钱”,“大”字一次也没出现。
而孔乙己花钱取钱的话,钱就不一样了。
钱前有了“大”成了“巨款”,这个“巨款”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2]。
第二次是孔乙己出场中最后一次喝酒,“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3]。
这是值得让人深思的有趣细节。
在其他场合下,钱就是钱,无大小之说,为什么在孔乙己身上,取钱的时候会变成“巨款”呢?显然,“巨款”的“大”不是外观大小,也不是面额的大小。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讲尊严,他会不拖不欠。
买酒的时候,孔乙己嘴上“温”“要”,花钱时的动作是“排”。
鲁迅小说风格
鲁迅小说风格浅析“文贵独创。
”凡是成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这是作家艺术独创性的集中表现,也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但熔冶了前人优秀的成果,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而且铸就了自己完整的风格。
对于鲁迅小说艺术风格上的特点,我试图从以下方面进行阐术,那就是:简练的艺术形式、朴素的情节结构和沉郁的幽默感。
简洁和凝练,本来是许多大作家所共有的特点。
契诃夫就曾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姐妹。
”然而,这个特点在鲁迅身上却放射出了夺目的光彩,达到了杰出的成就。
且不说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如《阿q正传》,是通过一个人的遭遇就反映了辛亥革命时代的整个社会动态,成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精神的缩影;而《祝福》则以三个简短的生活片断就概括了中国农妇备受压迫而无奈的悲苦命运;或者是《孔乙己》《孤独者》《伤逝》等篇,都以一两个典型,概括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道路。
就是那些被称为类似速写的片断,又何尝不是概括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呢?《头发的故事》只不过是一段关于辫子问题的即兴谈话,然而这一辫子却概括了多么沉痛的历史教训;《示众》是一幅随手画下的街头速写,但是在这一幅小小的场景中,又多么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的麻木不仁的社会相;《端午节》中的方玄绰,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就是那么一个模模糊糊的人,但是仔细一看,便发觉这种不满现状而又无力反抗的怯懦性格,是这样深刻地反映着“五四”以后那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可以说,在鲁迅先生这些篇幅简短的作品里,无一不包含着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鲁迅先生说过,从事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这个创作信条正是使得他能在如此简练的形式中概括出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的重要保证。
只有这样,一个小插曲才能反映出历史的大事件,一个个别的人物才能概括出深刻的社会典型。
鲁迅小说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不但被凝结在简洁而洗练的艺术形式中,而且总是通过朴素而平实的情节结构表现出来。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着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而在故乡中,作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少年时天真活泼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麻木的人.作者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冷骏的笔调.用来批判当时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的社会.像狂人日记从头至尾就是写“我”自思有人要吃自己,把“我”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出身于封建世大夫家庭,身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半夜查看历史,看见“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对吃人社会发出了勇敢的挑战.狂人日记通篇是以一种冷骏的笔调写成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是号召人们反对封建制度的利器.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了诙谐风趣的笔调,用来反映出当事人的愚昧无知,也使小说更吸引人,让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大.阿Q正传中的阿Q一无所有,靠打短工度日.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十分精彩的描写.通过这些风趣的描写,将阿Q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称快.五、鲁迅先生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是;社会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而鲁迅先生写作的手法和艺术特点都为其小说反映他要表达的东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就是鲁迅小说的绝好写照.因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令人常读常新.鲁迅的作品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凌然绝世,卓而不群.但斐然的“风骨”之外,似乎缺少些“肌质”,即艺术上的丰满.使观赏者在厚实凝重中感到滞涩如鲠在喉一样,文学表现手法也过于冷峻而缺乏美感,不可否认,情感的力度和情感的质量都应该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先来赏析鲁迅作品中思想艺术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狂人日记.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篇小说是成功的.小说的立意是在表现思想,而思想又非常艺术的在叙述和描写中呈现出来.在这篇小说中,通常极为重要的情节已被淡化,人物外形等诸要素也显得可有可无,作者自如的白描手法,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人物,在现实面前孱弱的心灵透视,尤其是借用分裂人格的狂人语惊四座的“吃人”和“救救孩子”的声音,睿智和真情结合的天衣无缝,这一切规定了作品的成功.这实际上是思想上的成功,又很难不说是艺术上的成功.在鲁迅思想和艺术的相交点上的狂人形象,虽符合艺术规律,但是个特例,鲁迅当然不能仅用狂人这个无从争辩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思想和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狂人日记这篇鲁迅思想艺术矛盾结合体的小说,是他走向一个成熟思想家的象征,由此也决定了他艺术上重理性而轻感性的缺憾,其中涉及鲁迅思想的发展形成,这里不便详述,但有个事实可以证明:鲁迅创作的中后期,借助小说这种曲笔表达,根本无从宣泄内心充涌的思想波涛,出现了大批“短兵击时弊”的杂文,他几乎终止了文艺性较强的创作,杂文占据了他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他甚至花大气力去搞那些刀刀见痕的木刻.理性的表达虽是鲁迅的坚强伟大之处,但作为作家的鲁迅,我们不知该不该为他惋惜象鲁迅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感性是其理智的负荷,虽然必须但不愿太重太投入,往往凭理智的取舍,极为吝啬地触及艺术中本来极为重要的情感世界,所以他的艺术创作不是在思想基础上发扬光大,而是一直覆盖在他的思想光芒之下,他的艺术升华不了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却决定着他的艺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就是这种创作思路的典型作品.好的人物形象能在情节的合理演化中渐渐丰满,而当人们逐渐忘却情节后,仍能真切的感受人物的生动.我们很难像感受狂人这个神经质性格的人物一样,去感受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阿Q,记住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的情节和笑话,如“公堂划圆”“儿子打老子”之类,也许这是鲁迅有意藏匿这个人物的清晰形象,送给人们一个深刻的认识,但这在艺术审美中是不能为人接受的,艺术需要清晰可辨富有想象力的感性形象,而不需要掺入艰难的哲学思考.鲁迅作品在人文环境的描写中,不是以文人常有的忧患意识,而是以一种忧愤深广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是款款的诱导,引发,而是嘲弄的讥讽和恨极的展示,并非常冷峻地做着“撕破”与“毁灭”的示范.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生活在一个怪怪的不正常的人文环境中:世事无常的变换,人际关系的冷漠;连作为东方文化的伪善面纱也没有,剩下的只有手术刀式的剖析.阿Q没有以爱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所以受到伤害时没有委屈,只有愤然;而周围的人也均以利害并带有戏谑愚弄的态度对待他;都生活在空洞的无正常情感的世界里.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感情创伤也寓言式的凝成一个疤痕,几个例子,去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没有那皮肉翻裂时流血的感觉,没有具体的情感流程,没有冬天的冷,夏天的热.这种“寓热于冷”的风格中,作者冷静理性地把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隔开,人为地加上一个叙述人,给读者一个现实理智的平面.祝福中本该有的极伤惘的悲剧情调成了作者深入挖掘提纯的悲剧根由,其中区别虽微妙,但读者感觉得出.由于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恶痛绝,并认真探研过各种弊害,小说中无论哪个人物,都在周围的生活中找不出可以使人兴奋、可以活下去的理由.没有亲情友情,只有沉重的生活生计,在一种古旧的固执的身世感中,摆脱不了宿命地走向失望和绝望,使生活缺乏生动,使生命丧失活力.在当时情况下,这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但作为作家,不仅要善于侦视到人间的欠缺与不足,还需引导读者去发现世界的美丽至少是希望,生命的光芒;善意的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染美化生活哪怕是未来的生活,创造爱,不仅仅制造恨.伟大而沉重的思想是鲁迅艺术稍显单薄的根本原因,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牺牲和奉献.鲁迅思想的伟大丰富在文学史上是颇为浓重的一笔,但也不应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方式,就是说,对于伟大人物的作品,也不应以思想性的影响及高度去缝合艺术性的欠缺与不足.。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早期创作的26篇短篇小说和散文。
这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零九文学运动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朝花夕拾》的特点。
首先,从写作特点方面来看,《朝花夕拾》有以下几个特点:1.思想深刻:《朝花夕拾》中的作品思想深刻,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的批判。
他通过故事情节以及对人物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道德的沦丧以及人性的丑陋,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批判。
2.现实主义风格:《朝花夕拾》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鲁迅以写实的手法,具体地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通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描写来表现社会现实。
他用平民眼光来观察、呈现和批判社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痛苦,准确地刻画出封建社会的现实。
3.多样性:《朝花夕拾》作品题材多样,内容涵盖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的思考。
有的作品揭示了封建家庭、婚姻的黑暗现实,有的作品讲述了平民百姓的困苦生活,有的揭示了社会的伪善和虚伪。
这些不同的题材展示了鲁迅的创作广度和丰富性。
其次,从艺术风格方面来看,《朝花夕拾》也有以下几个特点:1.简洁明快:鲁迅的散文风格简洁明快,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修饰和夸张的修辞。
他用简洁的表达方式生动地描写了人、物和环境,给人一种明快的读者体验。
2.反讽和讽刺: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多用反讽和讽刺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
他以一种幽默而尖锐的方式批判社会中的不公和不道德现象,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社会的悲哀。
3.冷峻的写实主义:《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多以冷峻的写实主义风格为特色。
他不回避真实的社会问题,以冷峻的态度揭示人们内心的阴暗和社会的黑暗,给读者以冲击和思考。
总结起来,《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体现了鲁迅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的坚持。
他以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犀利的批判洞察力,呈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陋,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初中课文《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初中课文《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小说家的视角描写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和挣扎,展现了社会对弱者的压迫和对仇恨、愚昧、自卑等不良心理的分析与批判。
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体现:1. 夸张的表现手法:整个小说运用了大量夸张手法,通过夸大、放大阿Q个体的形象,来突出他代表的人物形象以及曲折、呆板、鄙陋、愚白、不堪、狂妄的一面。
鲁迅将阿Q描绘成了一个长着青麻皮肤和黄狗一样的眼睛的人,使得阿Q的形象更加生动突出。
2. 写实主义手法:《阿Q正传》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出社会现实的残酷和尖锐矛盾。
鲁迅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出农民阶级的贱民地位,以及社会对弱者的压迫和剥削,展示出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小说中描写了阿Q被人排挤、欺负、辱骂等种种斗争,体现了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沦丧。
3. 幽默讽刺的笔法:《阿Q正传》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出乡村社会的狭隘和愚昧,质疑了封建道德观念的虚伪和价值。
通过对阿Q的轻描淡写和讽刺,鲁迅展示了农民的虚伪和劣根性,以及他们对外来文明的盲目崇拜和迷失自我的无知。
小说中揭示了阿Q自以为是的性格和被他视为英雄的“革命”,让人忍俊不禁。
4. 快节奏的叙述:小说以快节奏、紧凑的叙述方式,交替展示了阿Q的各种生活遭遇和心理变化。
作者使用大量的短语和动作描写,使情节紧凑,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加深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
小说中描述了阿Q在斗争中的奋发,以及他在挫折中的痛苦和无奈,展现出扑朔迷离的生活状态。
5. 多视角的写作方式:小说中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示故事,使得读者可以多角度认识阿Q和周围人物。
通过多视角的展示,鲁迅使小说更富有生命力,增强了观察、思考和批判的力度。
小说中通过不同人物对阿Q的看法,让读者看到了阿Q的种种缺点和阴暗面。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小说,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实的描写和幽默讽刺的笔法,展现了封建农民阶级的悲惨和社会的险恶,并以快节奏和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加紧凑有力。
鲁迅小说特色怎么写作文
鲁迅小说特色怎么写作文
1. 批判性思维:鲁迅的小说通常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思维,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揭示,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引用鲁迅小说中的例子,如《狂人日记》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或者《阿 Q 正传》中对人性弱点的揭示,来阐述鲁迅小说的批判性思维。
2. 人物形象塑造: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深刻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社会代表性。
在写作中,可以分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孔乙己、祥林嫂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和命运,以及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3. 语言风格:鲁迅的小说语言简洁、犀利、富有表现力,常常运用反讽、比喻、象征等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写作中,可以分析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如他的比喻手法、反讽手法等,以及这些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效果。
4. 主题思想:鲁迅的小说主题思想深刻,涵盖了人性、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写作中,可以探讨鲁迅小说的主题思想,如他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历史文化的反思等,以及这些主题思想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和价值。
5. 艺术价值:鲁迅的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小说不仅在思想性上具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在艺术性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写作中,可以分析鲁迅小说的艺术价值,如他的叙事技巧、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以及这些艺术价值在当时和现在的影响和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中要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语言,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
同时,要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文章具有清晰的思路和结构。
鲁迅的艺术成就
鲁迅的艺术成就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方面,还表现在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推动和贡献上。
1.小说: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鲁迅的小说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陋。
2.散文:鲁迅的散文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散文作品以思想深邃、语言简练、风格独特而著称。
鲁迅的散文作品包括《呐喊》、《华盖集》、《伪自由书》等,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中国现实的批判和对中国文化的思考。
3.诗歌:鲁迅的诗歌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歌作品以思想深邃、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而著称。
鲁迅的诗歌作品包括《野草》、《春夜》、《无题》等,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
4.文化批判:鲁迅还是中国现代文化批判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总之,鲁迅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还表现在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上,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2)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三) 从容。
从容体现的是小说家在叙事过程中对观点传达的隐藏能力。
中国古典小说由于与说唱表演的密切关系,好议论,爱说教。
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急于对故事人物的言行进行评判,急于按照作者的意愿去决定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走向。
鲁迅的小说创作在技巧上有一个走向“圆熟”的过程,其中就包含了其叙事方式渐趋从容的自觉追求。
他对《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议论成份较多、创作意图较明显的作品都做过反思,《药》、《孔乙己》以及收入于《故事新编》里的一些作品的叙事方式,其从容的特点已能显现。
倍受关注的《药》结尾写到的夏瑜母亲、华小栓母亲见到一只乌鸦的情节设置,作者似信手写来,不作一语雌黄,却让读者搜肠刮肚劳神焦思去寻求作者的用意。
有人说是为了渲染坟地荒凉,有人说意在揭示迷信的破产,还有人说乌鸦是孝鸟,此时出现在坟场,可加重老年丧子的悲剧性,这些见解的出现,正是“从容”的叙事方式带来的“硕果”。
同样,在《孔乙己》的结尾作者没有明确直白地交代孔乙己的结局,而是不厌其烦地叙述掌柜在年关、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再到年关对孔乙己所欠十九个钱的态度,末了加上一句著名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说明作者在叙事时充分注意到人物命运与自身性格发展逻辑之间的关系。
五、排除了悲观、痛感的悲剧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就是写在纸上的人生戏剧。
人生戏剧的两大类型,是悲剧与喜剧。
鲁迅的小说兼有这两种类型。
悲剧题材在鲁迅小说中占有的比重,是人们有目共睹的。
《药》、《明天》、《白光》、《祝福》、《在酒楼上》、《长明灯》、《孤独者》、《伤逝》,等等,都是悲剧性的故事。
它们示人以悲,却又感人以美;它们是哀痛的艺术之花。
(一)由于鲁迅从事文学活动的目的是“改革国民性”,所以他的小说创作,大抵不是以伟大的英雄人物,而是以有弱点的普通人物为对象的。
鲁迅笔下的悲剧,几乎都是普通人物的悲剧。
鲁迅小说特点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
”“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
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
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
《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明天》、《离婚》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
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又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一、本文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小说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迅的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叙事艺术,展示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改革的渴望。
本文旨在探讨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小说的魅力。
鲁迅的小说作品包括《呐喊》《彷徨》等多部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主题,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残酷现实。
鲁迅的叙事艺术不仅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上,还体现在他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上。
他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来展现社会现实,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
鲁迅还善于运用倒叙、插叙等叙事结构,使作品更具张力和深度。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细致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鲁迅小说的主题和内涵,还能够从中学习到独特的叙事技巧,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鲁迅小说叙事艺术的主要特点鲁迅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鲁迅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交替叙事,通过内外视角的灵活转换,既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揭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既能深入人物的内心,理解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又能从外部视角看到社会的冷漠和无情,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悲剧性。
鲁迅的叙事节奏富有张力,他善于通过情节的紧张和松弛,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他的小说往往以平淡开头,然后逐渐推向高潮,最后再以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
这种叙事节奏使得故事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
再次,鲁迅的小说语言质朴自然,却又富有深刻的内涵。
他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的物象和事件来暗示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总结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总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名家之一,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
风格和独特的思想,成为了一代人的精神导师和文化符号。
那么,鲁
迅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一、鲁迅写作特点
1.反映现实:鲁迅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他
用一种鲜明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改革的期望。
2.批判现实:鲁迅在作品中常常站在人民立场批判不公和剥削,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思想,呼吁改革与革命。
3.直白犀利:鲁迅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以简洁明了、意犀相通
的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常运用夸张、讽刺、象征等手法来表现现实。
4.独特视角:鲁迅在写作中擅长抓住社会现实中的一些边角细节,通过对小人物的刻画从而反映出社会矛盾和危机。
二、鲁迅写作风格
1.惨烈、悲壮、凄凉:鲁迅笔下的主题大多是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他通过对这些坎坷历程、血泪故事的描摹悲壮、凄凉的风格,来
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政治的呼声。
2.文学高度化: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运用一些文学化的方式和语言,通过夸张和升华,让故事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有时也会运用象征手法。
3.娓娓道来、独具匠心:鲁迅的小说一般情节慢而且冗长,他透过小人物的生活反映着时代在演变,这样的叙述方法慢慢让读者融入到故事里面。
4.言简意赅、百看不厌:鲁迅的文学风格不胜华丽,反而尽量以白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便于长久记忆和深刻领悟。
综上所述,鲁迅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独具特色,历经时间的验证,依然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心灵,对我们现在文学创作和思想造诣都有很大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鲁迅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鲁迅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的小说,它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腐败。
这部作品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 独特的叙事手法:《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展现,通过主人公的自述和记录,将读者带入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手法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亲身体验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2. 锐利的社会批判: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对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丑恶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他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使作品充满了讽刺的力量。
3. 精细的人物刻画:《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精神错乱的病人,但他的形象却十分鲜明和生动。
鲁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扭曲的人性和被压抑的情感。
这种细致入微的刻画使得主人公变得鲜活而有血有肉,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4. 夸张的象征手法: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采用了许多夸张的象征手法,如以动物的形象来代表人物,以空洞的话语来暗示社会的
虚伪等。
这种手法使作品充满了寓意和象征,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张力和内涵。
总之,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锐利的社会批判、精细的人物刻画和夸张的象征手法等艺术特色,以一种荒诞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人性和社会问题,使作品具有了深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杰出的作家,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了文学界的传奇人物。
他的小说作品大多以揭示社会阴暗面和尖锐批判为主题,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本文将解读鲁迅小说中的独特叙事风格,探讨其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一、现实主义描写与夸张手法相结合的叙事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实生活的高度还原,他以写实的手法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
同时,他也运用夸张手法,将社会现象放大,以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和尖锐性。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在鲜明的对比中感受到社会的冷酷和残酷,从而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将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呈现为一个疯子的独白,通过疯癫的叙述方式,揭示社会中腐败无能的现象。
这种以夸张手法来突出问题的写作方式,使得鲁迅的小说充满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二、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鲁迅在小说中善于对人物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仅刻画了善良和正直的人物形象,更通过对各类社会人物的描绘,刻画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这种精细的人物刻画,使得读者能够真实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对社会现实产生深刻的共鸣。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懦弱而卑微、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物形象。
阿Q的消极人生态度和偷懒的作风,使得读者对社会现象的细微变化有了更为敏锐的观察和思考。
三、隐喻和象征的艺术运用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寓意深远的隐喻和象征,通过对细节和景物的描写,来间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触发。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小说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思想内涵,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孔乙己》中,鲁迅以一个酒鬼的形象,寓意中国民众对于权贵阶层的无力和卑微。
孔乙己的悲剧人生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反思中国社会中普通人所面临的境况和命运。
总结:鲁迅的小说艺术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她的文章特别就是她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
毛泽东认为:鲁迅就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就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她不但就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就是伟大的思想家与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
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
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就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与事物的真实面貌。
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就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
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
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
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与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与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
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与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她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
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
于就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
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她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瞧出孔已己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
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就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与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就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
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她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
也写出了但就是的社会背景就是十分严峻的。
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
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
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就是“儿子打老子”或就是认为“自己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就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
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
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
四、鲁迅先生就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她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
她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
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与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就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瞧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
而在《故乡》中,作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
少年时天真活泼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麻木的人。
作者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与成年后生活与精神的变化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与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与人格的伤害。
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冷骏的笔调。
用来批判当时的封建思想与黑暗的社会。
像《狂人日记》从头至尾就就是写“我”自思有人要吃自己,把“我”对生活的感受与心理幻觉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
狂人出身于封建世大夫家庭,身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
狂人认定现实就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就是“吃人”的社会。
半夜查瞧历史,瞧见“满本都就是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对吃人社会发出了勇敢的挑战。
《狂人日记》通篇就是以一种冷骏的笔调写成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就是号召人们反对封建制度的利器。
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了诙谐风趣的笔调,用来反映出当事人的愚昧无知,也使小说更吸引人,让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大。
《阿Q正传》中的阿Q一无所有,靠打短工度日。
但社会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使她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
她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十分精彩的描写。
通过这些风趣的描写,将阿Q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称快。
五、鲁迅先生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
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就是;社会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厚的忧患意识与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而鲁迅先生写作的手法与艺术特点都为其小说反映她要表达的东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就就是鲁迅小说的绝好写照。
因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令人常读常新。
鲁迅的作品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凌然绝世,卓而不群。
但斐然的“风骨”之外,似乎缺少些“肌质”,即艺术上的丰满。
使观赏者在厚实凝重中感到滞涩如鲠在喉一样,文学表现手法也过于冷峻而缺乏美感,不可否认,情感的力度与情感的质量都应该就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
先来赏析鲁迅作品中思想艺术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狂人日记》。
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篇小说就是成功的。
小说的立意就是在表现思想,而思想又非常艺术的在叙述与描写中呈现出来。
在这篇小说中,通常极为重要的情节已被淡化,人物外形等诸要素也显得可有可无,作者自如的白描手法,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人物,在现实面前孱弱的心灵透视,尤其就是借用分裂人格的狂人语惊四座的“吃人”与“救救孩子”的声音,睿智与真情结合的天衣无缝,这一切规定了作品的成功。
这实际上就是思想上的成功,又很难不说就是艺术上的成功。
在鲁迅思想与艺术的相交点上的狂人形象,虽符合艺术规律,但就是个特例,鲁迅当然不能仅用狂人这个无从争辩的形象来表达她的思想与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
《狂人日记》这篇鲁迅思想艺术矛盾结合体的小说,就是她走向一个成熟思想家的象征,由此也决定了她艺术上重理性而轻感性的缺憾,其中涉及鲁迅思想的发展形成,这里不便详述,但有个事实可以证明:鲁迅创作的中后期,借助小说这种曲笔表达,根本无从宣泄内心充涌的思想波涛,出现了大批“短兵击时弊”的杂文,她几乎终止了文艺性较强的创作,杂文占据了她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
她甚至花大气力去搞那些刀刀见痕的木刻。
理性的表达虽就是鲁迅的坚强伟大之处,但作为作家的鲁迅,我们不知该不该为她惋惜象鲁迅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感性就是其理智的负荷,虽然必须但不愿太重太投入,往往凭理智的取舍,极为吝啬地触及艺术中本来极为重要的情感世界,所以她的艺术创作不就是在思想基础上发扬光大,而就是一直覆盖在她的思想光芒之下,她的艺术升华不了她的思想,而她的思想却决定着她的艺术。
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就就是这种创作思路的典型作品。
好的人物形象能在情节的合理演化中渐渐丰满,而当人们逐渐忘却情节后,仍能真切的感受人物的生动。
我们很难像感受狂人这个神经质性格的人物一样,去感受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阿Q,记住的只就是一个个独立的情节与笑话,如“公堂划圆”“儿子打老子”之类,也许这就是鲁迅有意藏匿这个人物的清晰形象,送给人们一个深刻的认识,但这在艺术审美中就是不能为人接受的,艺术需要清晰可辨富有想象力的感性形象,而不需要掺入艰难的哲学思考。
鲁迅作品在人文环境的描写中,不就是以文人常有的忧患意识,而就是以一种忧愤深广愤世嫉俗的情绪,不就是款款的诱导,引发,而就是嘲弄的讥讽与恨极的展示,并非常冷峻地做着“撕破”与“毁灭”的示范。
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生活在一个怪怪的不正常的人文环境中:世事无常的变换,人际关系的冷漠;连作为东方文化的伪善面纱也没有,剩下的只有手术刀式的剖析。
阿Q没有以爱意对待周围的人与事,所以受到伤害时没有委屈,只有愤然;而周围的人也均以利害并带有戏谑愚弄的态度对待她;都生活在空洞的无正常情感的世界里。
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感情创伤也寓言式的凝成一个疤痕,几个例子,去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
没有那皮肉翻裂时流血的感觉,没有具体的情感流程,没有冬天的冷,夏天的热。
这种“寓热于冷”的风格中,作者冷静理性地把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隔开,人为地加上一个叙述人,给读者一个现实理智的平面。
《祝福》中本该有的极伤惘的悲剧情调成了作者深入挖掘提纯的悲剧根由,其中区别虽微妙,但读者感觉得出。
由于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恶痛绝,并认真探研过各种弊害,小说中无论哪个人物,都在周围的生活中找不出可以使人兴奋、可以活下去的理由。
没有亲情友情,只有沉重的生活生计,在一种古旧的固执的身世感中,摆脱不了宿命地走向失望与绝望,使生活缺乏生动,使生命丧失活力。
在当时情况下,这无疑就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
但作为作家,不仅要善于侦视到人间的欠缺与不足,还需引导读者去发现世界的美丽(至少就是希望),生命的光芒;善意的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染美化生活(哪怕就是未来的生活),创造爱,不仅仅制造恨。
伟大而沉重的思想就是鲁迅艺术稍显单薄的根本原因,也就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牺牲与奉献。
鲁迅思想的伟大丰富在文学史上就是颇为浓重的一笔,但也不应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的评价与批判方式,就就是说,对于伟大人物的作品,也不应以思想性的影响及高度去缝合艺术性的欠缺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