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赏析

合集下载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朱自清的散文以情见长,醇厚的亲情,真挚的友情,淳朴的乡情,浓郁的爱情,从笔端细细沁出,渗透在字里行间,丝丝入扣地传达给读者,他的散文堪称“情感散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朱自清认为,散文的艺术生命是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如李广田所说:“朱自清散文所以能历久传诵,而又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是凭了他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他的写景抒情散文灵气十足,他把自己的灵性融入了自然,更超越了自然。

他善于精确地观察,细致委婉地把读者带到他创造的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里。

一、朱自清散文的情感色彩(一)朦胧的诗意美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写景散文中的诗意,最主要的因素有两点:一是优美充沛的感情,二是丰富美丽的想象。

他善于把对客观景物的细致刻画同自己主观情感的抒发紧密结合起来,使景物既写得细腻又具有绵密深厚的情致,充满着诗意。

《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作者在这里想什么,不想什么极模糊,被迫着说什么,做什么,也没有说明。

但是这种“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

这样让读者去琢磨、思考,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显得既深沉有力,又给人一种朦胧的诗的美感,达到“这是独处的妙处”。

《温州的踪迹》中有一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就是一例:“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支……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叫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这段文字如醉如痴,虚实相兼,用一连串的疑问和惊叹的语气,把喜爱此画的“留恋之怀”表露得那么动人。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冬天》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该文描写了冬天的美丽和严寒。

从文学形式上看,该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但是作者却在对景的描写中融入了对季节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该文的赏析。

一、景象描写朱自清在《冬天》中使用了较多的景象描写,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冬天的景色。

比如,他写道:“冬天的清晨,霜气重重,刮刮凉风,一切都像是死了的,我站在门口,感到我的鼻子和脸都冷得像一张没温度的铁板。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冬天的严寒。

又比如,他写道:“太阳从山边升起来,一片金红,升到天上,便不辣手了。

空气也随着太阳一起在天上变得温暖,小鸟们唱着歌,暖和了自己,也暖和了这阴冷、冷僻、无人问津的世界。

”这段描写展示了冬天也有美好的一面,阳光为世界带来了温暖,小鸟的歌声也为世界增添了生机。

通过景象描写的方式,朱自清生动地表现了冬天的严寒和美丽。

二、自我反思《冬天》中的景象描写很少是孤立的展现,大多数是通过作者的自我反思来呈现。

作者通过对冬天景象的纵深描绘,挖掘出一些内在的意义。

比如,他写道:“世界何处都孤独,何只冬天孤独?”这句话是对冬天“孤独”的另一种思考,冬天不仅仅只因人少而孤独,更是因其本身的性质而使得孤独随处可见。

也正是因为这种孤独,冬天才具备了别样的美。

此外,作者在文中“我”作为叙述者的角色下,对自己的感受和境遇展开了反思,凸显出了一份自我揭示和探究的精神。

比如,他写道:“我从来都不是常常去校门口道别的人,但是冬天有些合适说话,有些合适望着过去。

也不知这是为什么。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感性地揭示了人与季节之间的亲和力和关联性。

三、冬天的人生哲理《冬》作为季节,不仅有美丽和严寒,还蕴含了人生的哲理和意义。

朱自清在《冬天》中通过对冬天的描绘,展现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先,这篇文章让我们重新审视季节变化的规律,从而认识到万物生养与死亡的规律。

作者通过冬天景象的描述,展现出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性,在冬天的眼中,一切都是短暂的,一切都有生命,至暮年而逝。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朱自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语文学者。

他的散文以清新淡雅、清丽脱俗著称,以细腻的描写手法、恰当的语言表达为特点。

《冬天》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散文以它独特而优美的现象和感受取得了广泛的赞誉。

《冬天》是一篇以冬天为主题的散文,以作者的视角,以朴素自然、平淡清新的语言风格,将冬天显得十分生动、真实、迷人。

这篇散文通篇穿越了寒冷的冬季,以真情的笔触写出了冬天的种种景象和特点,在读者的心中勾画出了一幅幅冬日的美丽图景。

散文开头,作者描绘了冬天的枯木、秕秕,独具艺术性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看见了一片冬天枯荣交替的景象。

接着,作者又借着冬天的特殊魅力,铺陈出一幅充满生机和独特魅力的自然图画。

细致入微的描绘,清晰明了的笔触,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万物生灵欣欣向荣的自然环境之中。

接着,作者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将自然景象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文中不仅描绘出冬季人们的独特活动,还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印痕。

比如说,“建国节前,商栈里的陈设全部调换。

柜台供了神主,出了沐浴室,上了桌子,用红缎子将其裹住,打出「首孔」的狮头,挂了一种叫『耳报』的糕点,便摆成新的店面。

”又比如,“最喜欢这样的夜晚,新熏的炉子启着,屋角里的茅坑焚着,垫起一张团圆的松木,栗子麻花上下抽带的肢势,一边听老爷子唱《茉莉花》,一边细细地啜着苏打水,很温暖,很舒适。

”这些生动的描写、真实的情景、深刻的见解,使得《冬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生活的记录。

同时,《冬天》中作者所散发的温情也是其独特的价值路径。

他通过描述、展示每个人在冬天所传递的温暖和关怀,如孩子的欢笑、火炉的温暖、夜晚的诗情等等,使得读者深刻体验到冬天的魔力所在——即使是寒冷而无人赞美的四季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沉淀,感受到生命的状态。

《冬天》深度描绘了冬季的生机,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的心愿。

冬季的生活在朱自清笔下成为一种寄托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切近别样的生命感受。

朱自清《春》赏析

朱自清《春》赏析

《春》是中国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描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深厚感情。

以下是对《春》的简要赏析:
1. 意境描绘: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景象。

他用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世界。

2. 感情表达:整篇文章透露出浓厚的感情色彩,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他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

文章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的追求。

3. 写景手法:朱自清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手法,通过对春天各种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他通过对花朵、树木、小草等自然元素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丰富多彩和生机盎然。

4. 艺术语言: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艺术语言,使整篇文章充满了文学的艺术感。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艺术性,让读者在欣赏春天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语言的韵味。

5. 思想内涵:通过对春天的描写,作者蕴含了对生命、对美好的思考。

文章中透露出对清新、纯洁、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总体来说,《春》是一篇以春天为主题的美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美好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匆匆》散文赏析

《匆匆》散文赏析

《匆匆》散文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匆匆》散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匆匆》散文赏析篇1《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而在教学设计时,加强有效的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需要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

通过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

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

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

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其次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而帮助学生领略朱自清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匆匆》散文赏析篇2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

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

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

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篇1《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

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

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

一以真言写真景《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

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

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

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夏》全文赏析

朱自清《夏》全文赏析

朱自清《夏》全文赏析
《夏》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描绘夏季的景
色和情感,展现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

作品开头,朱自清以“夏天来了”作为引子,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他用生动的词语描绘了夏季的景色,如“酷热的土地上,枯黄的河汊,旱塘上的野草露出黄色的花穗,一阵风过去,总有某些蔓延不
尽的红飘零下来”。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夏季的炎热和
干旱。

然而,尽管夏季带来了炎热和干旱,朱自清仍然对夏天怀有热
爱之情。

他用“夏天的脸色是黄色的,这黄是温暖的黄”来表达自己
对夏季温暖和活力的感受。

在接下来的几段中,朱自清又展示了对夏季景色的细腻观察和
赞美。

他描绘了夏天的天空、荷花池、田野和树林等等。

通过这些
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之美和生活的喜爱。

文章的结尾,朱自清用“我怎么离得开”来表达自己对于夏季的眷恋之情。

他把夏季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夏季带来了炎热和不便,但作者却深深地爱上了夏季的一切。

总之,《夏》一文通过对夏季景色和情感的描绘,展现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

朱自清以简洁而动人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夏季的热爱和眷恋,让读者感受到了夏季的独特魅力。

以上是对朱自清《夏》全文的简要赏析。

(Word count: 221)。

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朱自清散文《春》和《冬天》赏析

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朱自清散文《春》和《冬天》赏析

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朱自清散文《春》和《冬天》赏析朱自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一直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朱自清在他的作品《春》中,用浓而不烈,清而不淡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温馨而美丽的春天图景。

作者以一种温柔而平和的态度,就从头到尾描写了春天的景致,使得读者有一种亲切而贴切的感受,仿佛像走进一幅绝世美景一样。

作者用一种微妙而华丽的语言把生机勃勃的春天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清新而温和的寒风。

作者用现实而生动的比喻,加上流畅而简洁的文笔,描绘出一幅细致而完整的春天画面,让人仿佛踏入这一路春意,让身体和心灵都被清新的春风温柔的吹拂。

作者用幽蓝的颜色,运用贴切的比喻,来描绘春天的无价之宝,他用流畅的话语形容出春日里恬静的和风,又用调和的笔触,勾勒出春天的芬芳里每一片繁花盛开的画面,让人有种沉溺其中的美好享受,感受春天的无穷魅力。

朱自清在《春》中浓而不烈,清而不淡,运用抒情文风,把美丽而温馨的春天表现出来,饱含如泉水般清澈而淳朴的古风,淡雅而迷人的气息。

冬天朱自清也有一篇长篇散文《冬天》,作者以精湛的文笔,描写了一幅凄美而又细腻的冬天图景。

作者充满哲思的文笔,营造出一片宁静而安详的景象,使冬天显得既静谧又冷清。

作者以一种柔和的语言把冬天的景致表现出来,使读者产生一种深深的美好感受,如走进一片洁净而安然的温暖之中。

作者以一种微妙而细腻的笔触,把大雪披覆下的一片宁静而肃穆的景象描绘出来,令人心旷神怡、身心舒畅。

作者用一种淡淡的笔触,勾勒出厚重而沉稳的冬天,形容的变化着的冬日,让人有一种温暖而轻松的感受,仿佛穿越空间和时间,走入一片冬雪的梦幻之中。

作者以雪的语境,用一种抒情的方式,把淡淡的蓝色描绘出来,唤起读者的深沉沉思。

总之,通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和《冬天》,朱自清用浓而不烈,清而不淡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温馨而美丽的春天图景和一片凄美而细腻的冬天风景,引人入胜,让读者体会到四季的变化,珍惜时光,感受岁月的美好。

朱自清散文《匆匆》名译赏析

朱自清散文《匆匆》名译赏析

朱自清散文《匆匆》名译赏析朱自清(1881-1936),原名朱容,字曾照、号自清,杭州籍,安徽宣城人。

中国近现代文学家,与著名作家鲁迅、胡适合称为“三大至尊”,一生创作精彩纷呈,影响深远。

其中《匆匆》是一篇充满禅意与哲理的短文,也是中国文坛上最贴切、最有力地表现短暂,珍惜瞬间、匆匆流逝思想的佳作。

《匆匆》全文首先描述了江南夏夜的气息,静静落日余晖照染大地,无尽的黄河流淌不尽,群山如诗如画,鸟儿欢快地欢叫,人们安居乐业。

不知不觉夏夜渐渐过去,犹如昨夜般端庄,风轻云淡,细雨如带,渐渐凝滞,空气中染上了一丝凉爽。

忽然间,一灯斗转和谐,月光渐次流淌,月影犹似白色的云游在浩瀚苍穹之中。

作者将这场景比作凝固的时间,形容着时光的匆匆流逝,令人唏嘘不已。

接着,文章转为贴切而朴实的生活记叙,叙述了生活中匆匆流逝,渐渐远去,离别后又再次重逢的过程,无论是伤感、美好、温情还是友谊,一切都被节制地概括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短暂的甜蜜与悲伤。

朱自清以此向我们勉励,提醒我们要记住,每件事情都会匆匆流逝,每份情感都要珍惜,才能不让它们渐渐消失在记忆中。

《匆匆》又以一抹禅意引出结尾,作者把那抹落日余晖与流过的青春等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形象体现了一种淡然的自然之美,更把生活本身比作一种自然而无常的存在,让人们反省这一切都充满自然的匆匆流逝。

从文章的整体内容来看,作者用一种简练而深沉的风格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在快速流逝的时光里,只是提醒我们要懂得珍惜所有的美好,把握瞬息万变的时光。

清新灵动的文笔,婉转动人的情感,以细腻自然的韵律,表达了作者对匆匆流逝的自然与热望,让我们在读了这篇文章后,也有同样的情怀。

回顾朱自清文学创作生涯,对社会现状的敏锐洞察、对个人命运的悲叹,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都让他铭记在文学史册上,而其中精彩绝伦的《匆匆》更是为他的历史地位增添了一抹色彩。

这篇文章以清新的文笔,令人动容的情绪,优美的韵律,教会我们懂得珍惜美好时光,将生活过成自然的流动,使我们认识到山水之间的自然情怀,感受朱自清的精神追求。

朱自清的《背影》赏析

朱自清的《背影》赏析

朱自清的《背影》赏析朱自清的《背影》赏析《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的《背影》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自清的《背影》赏析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叙述跟父亲奔丧回家的有关情节,为描写父亲的背影作好铺垫。

文章开头一句,落笔点题。

“二年余”表明“我”清楚地记得和父亲分离的日子。

副词“已”体现出“二年余”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相当漫长,想望之情,不言而喻。

两年多的分离,“我”对父亲的思念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点出题目。

接着,转入对“那年冬天”往事的追述。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短短两句呈现出人事错迁、谋生艰难之感。

“我”从北京到了父亲的住地以后,“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其潦倒之状,又使“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因为“祸不单行”,所以回家之后,靠“变卖典质”,才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里所用的“祸不单行”、“亏空”,“借钱”、“丧事”等词语,一方面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使后面“家中光景很是惨澹”的形容更有着落。

这些叙述和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世态的灰暗。

毛泽东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曾对当时小资产阶级左翼的情况做过分析,说:“这种人因为他们过去过着好日子,后来逐年下降,负债渐多,渐次过着凄凉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栗”。

这篇散文所叙述的情节,所抒发的感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的,也是此文为之感动共鸣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六段),写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表现父子间的真挚感情。

丧事完毕,因为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所以父子便一路同行到了南京。

到南京之后,因为父亲要谋事,须接交各种关系,忙是可以想见的。

所以说定要一个熟识的茶房为“我”送行。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这既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同时也说明了他对茶房的不放心。

朱自清背影的赏析实用一篇

朱自清背影的赏析实用一篇

朱自清背影的赏析实用一篇朱自清背影的赏析1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能让我们感受深深的父爱,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背影段落层次与中心思想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

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读朱自清《背影有感》朱自清是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大师,读朱自清《背影有感》。

大多数人对朱自清的诗并不是很了解,但说起散文,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篇《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

这篇散文短小得只有千余字,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么难忘的印象,它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俄国作家高尔基回忆自己在少年时,读完福楼拜的小说《一颗单纯的心》后,曾被这个朴素的故事感动得如痴如醉,《背影》比起福楼拜那篇小说来,篇幅更短小得多,情节也更加简短,却同样也激起了读者的感情,小学生作文《读朱自清《背影有感》》。

《背影》所以能感动读者之处,在于对父亲的这种回忆,最重要的是他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和许多读者一样,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片段:一是胖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二是父亲的来信:“我身体__,惟膀子疼痛厉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赏析朱自清的散文《春》

赏析朱自清的散文《春》

4赏析编辑朱自清的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

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

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

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

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

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

“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

朱自清散文摘抄赏析

朱自清散文摘抄赏析

朱自清散文摘抄赏析
一、“蝉”
“蝉”是朱自清最著名的散文之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清醒人们内心恐惧的现像。

当蝉在夏天的温暖的下午渐渐歌唱时,朱自清的心情又苦又甜:“蝉呀蝉,那可怜的
声音,它可以把我的内心拉紧!”。

他的心沉浸在悲哀中,不禁哭泣,“我的孩子,可
怜的孩子,今年只能看到它,今年不能看到它!” 。

他明白,蝉是每个人心中潜在的恐惧,恐惧现实和未来将不断地像这样前进,而他们不知道将会面对什么,他们只能每年重
复经历同样的季节,用自己的歌声抒发自己的痛苦。

当蝉依然歌唱时,朱自清看着又是一个落寞的秋天。

他寄以对未来的祈祷:“啊,明
年夏天,请你让这苦难的歌曲从这里了结吧!”,表达了未来的希望和期望,弥漫着一股
温暖的气息。

二、“江河”
“江河”这篇文章描写的是朱自清童年生活的细节,记叙他与江河、流水、云彩等大
自然密切相关的愉快经历。

他回忆起童年时父亲带他去清晨捕鱼,像一只洋洋得意的小船,隔着河水,看着水面上的月牙;晚上又像一只心旷神怡的小船,载着阳光、云彩、水面,
在江河边上徜徉,朱自清感叹“那水多么美啊!”
朱自清的文章中有一种安详的温暖,对大自然的描写充满了敬畏和赞美,他表现出了
一种对家乡的特殊的情感。

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家庭里康乐和谐、温暖、和谐的温馨画面。

朱自清言语间都充满了民族情怀和浓浓的乡土味道,使大家从他写的这篇小故事里感
受到了一股恬静的清风。

朱自清的散文赏析

朱自清的散文赏析

朱自清的散文赏析【朱自清的散文赏析1】荷塘月色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的散文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要体现在艺术化的口语技巧,生动传神的字句修辞技艺及景为心语的抒情艺术。

学习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对于丰富语言,创新和提升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赏析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一、口语入文,朴素清新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

这种境界,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

如《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

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辞,音韵优美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春》朱自清的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春》朱自清的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春》朱自清的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 1933 年 7 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
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
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全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
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
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

《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这篇散文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情景交融:文章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情景交融,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2. 语言优美:文章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形象生动,使读者感
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3. 结构严谨:文章的结构严谨,开头点题,中间叙述,结尾呼应,首尾连贯,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4. 寓意深刻:文章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深刻。

《春》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以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一个美丽、充满希望的春天,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朱自清《匆匆》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匆匆》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匆匆》原文及赏析《匆匆》是我国近代文学名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全文通过对时间、生命、人生的思考来唤起读者对匆匆之间的珍惜和感悟。

本文将对《匆匆》的原文进行分析,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文化背景进行赏析。

朱自清,20世纪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

他的文学作品风格清新简洁,语言流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化时期的重要代表。

《匆匆》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全文共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入了文章的背景,从年龄的角度切入,表达了时间的无常、人生的短暂,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珍贵和时间的宝贵;第二部分通过对马路、天空、人物等具象化的物象的描写,表现出人生是如此的匆匆而过,强调时间的流逝不可逆转;第三部分通过认真籍费一个小童的生命历程,表达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最后一部分则通过表达对生命的珍视,引导读者将揹着时间向前走的脚步,去珍惜每一个当下和拥有的每一个时刻。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匆匆》具有三个主要的主题:时间、生命和人生。

全文以时间为主线,融入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在朱自清看来,时间无常如迅雷般匆匆而过,我们无法掌控它,但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命和人生价值。

我们应该牢牢抓住每一个光阴,珍惜时间、尊重生命、探索人生的意义。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匆匆》风格简练,语言优美,寓意深刻而又真实。

词句间隔仅一两个字,却贯穿着时空和生命的哲思。

朱自清运用了非常恰到好处的比喻、夸张和象征手法,使文章的形象性和艺术性更加突出,让读者看到了此间瞬息间时间逝去的无声无息,着重强调时间的无情和珍贵性。

与此同时,朱自清对生命的看重和尊重也被完美地融入到文章中。

他认为生命是弥足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浪费它。

他同时认为,真正的人生价值在于人生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对朱自清而言,生命既确实而短暂,而人生也因此变得格外有价值。

在文化背景上,《匆匆》是处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之后的诞生的,随着当时的社会变革,人们逐渐形成了种种思想。

春 朱自清 赏析

春 朱自清 赏析

春朱自清赏析《春》是中国近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作者对春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散文没有花哨的修辞和华丽的语言,却通过朴素真挚的文字展示出春天的美好和温暖。

文章以“春”为主题,开篇就直接点题:“春天来了。

”作者以“春”作为一个具体的象征,去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渴望。

“它是一个,蕾红瓣翠的名字”,给人一种清新明朗的感觉。

接下来,作者将笔触转到花木间的小径,并以一种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小径两旁各种各样的春花。

“红的,白的,紫的,姹紫嫣红,美极了!”作者通过对春花的形容,让读者仿佛能够闻到花香,看到那一串串绽放的花朵。

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在丰富多样的春花描写之后,作者又将目光投向了大地。

他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春天大地的变化:“大地醒了,农具看起来光亮了,耒耜、铲、镰刀、犁套、耗、锄头……连蜜蜂也忍不住飞出来了。

”这些简单的事物,都透露出大地的欣欣向荣和春天的到来。

随后,作者又从大地的变化,转到人们的生活。

他提到了农民的忙碌与喜悦:“农民,道是辛苦,乐在其中。

”这句话简单明了,却传递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劳动的肯定。

作者通过农民的形象,表达出朴素劳动所带来的喜悦和骄傲。

最后,作者再次回归到自己,明白地表示对春天的热爱:“我是春的朋友,我是生活的朋友。

”这句话简单却富有深意。

作者将自己与春天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春天和生活的感激之情。

整篇文章通过朴实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示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给人以平和舒适的感受。

这种平实的写作风格,正是朱自清的特色之一,使文章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温暖。

朱自清散文《春》原文及其赏析

朱自清散文《春》原文及其赏析

朱自清散文《春》原文及其赏析朱自清散文《春》原文及其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自清散文《春》原文及其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朱自清散文《春》原文及其赏析原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散文赏析【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

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

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

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

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

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

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

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

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

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

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

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

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

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

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

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

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

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

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

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中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荷塘的月色,而是说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虽然当时语文老师也曾跟我们分析了作者当时写下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处境。

可能就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时仍然没有着笔写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触。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才是真实的原本的他。

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任何虚伪,只“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在当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实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因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趁着“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这个时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笔锋一转,很自然的把读者引到了古画一般的荷塘月色上来。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零星的白花”,“袅娜的”或“羞涩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作者一开始便用了丰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荷叶、荷花进行了形象地描绘。

总体上给人一种清新高贵的感觉。

“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非常形象地从嗅觉引起听觉的、联想。

当描写叶与花的颤动时,“像闪电”,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

此时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遮住了,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塘描写后,接下来的就是月光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一个“泻”字,大本来静止的月光写出了动感来了,给人一种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调。

“薄薄的青雾”,“牛乳”、“轻纱的梦”,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给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接下来描写灌木落下的“班驳的黑影”如“鬼一般”,杨柳“稀疏的倩影像画在荷叶上”。

“光与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虽然寥寥几笔,却能从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官冲动与享受。

从荷塘写到月光,再从月光写到荷塘的四面,层层开展层层推进。

虽然作者对荷塘四周的杨柳、远山、还有灯光,甚至蝉声蛙声都没有详细的描写,可能是心情因素吧。

因为从作者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当中看出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结尾作者用了“采莲”的事来结束。

从荷塘想起采莲,再而想起《采莲赋》和《西洲曲》来:一、《匆匆》赏析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

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

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

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

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绪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

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现,诗人的笔使它们形象完整,使空灵的乌有,得着它的居处,并有名儿可唤。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诗人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现象来表示,而随着诗人情绪的线索,去选择、捕捉那鲜明的形象。

诗人的情绪随着时间从无形到有形,从隐现到明晰的一组不断变化的画面而呈现出起伏的浪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

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

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和喻成大海的时间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特点。

实际上,这里有自己日子的踪迹,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声音。

诗人竭力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搜寻过去的日子。

可是八千多日子却悄无声息的“溜去”了。

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时间是怎样的“匆匆”呢?诗人并没有作抽象的议论,他把自己的感觉,潜在的意识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把触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那里”,寻那“新鲜的东西”。

(朱自清《诗与感觉》)因此,空灵的时间被形象化了,习已为常的生活画面里透出诗人“独得的秘密”“早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步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太阳被人格化了,他象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迈动脚步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随着太阳的“挪移”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了”。

接着,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时间飞逝的流。

吃饭、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看到时间的流过。

当他企图挽留时,它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

诗人用活泼的文字,描写出时间的形象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给人一个活生活的感觉,我们听到了时间轻俏、活泼的脚步声,也听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

在时间的匆匆里,诗人徘徊,深思而又执拗地追求着。

黑暗的现实和自己的热情相抵触,时间的匆匆和自己的无为相对照,使诗人更清楚地看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如果说第三节还是以作者一天的具体感受来反映时间的流逝,以个别来反映一般的话,在这里,作者就把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各种影象凝聚在一个点上,使时间流逝的情况更加清晰可感:有色彩,是淡蓝色、乳白色的;有动感,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