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方药基础知识

方药基础知识
20
(一)汤剂
将药物配组成方后,加水煎煮,去渣取汁 饮服,称为汤剂。
21
(二)散剂
内服散剂,是将药物研成粉末,用水、汤或酒 等冲服,或水煎服。
22
(三)丸剂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末,以炼蜜、水泛或 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为赋形剂,制成 圆粒状固定剂型。
23
(四)膏剂
内服膏剂是将药物反复煎熬,去渣取汁,再用 微火浓缩,加冰糖或蜂蜜收膏制成,常用于滋补。
26
(七)茶剂
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成粗末状或某些固定 形状,使用时置于容器中以沸水泡汁代茶服用。
其特点是用量小,贮运服用方便。多用于 治疗感冒、积滞等病证,如感冒茶、午时茶等。
27
(八)锭剂
是指将药物研为细末,单独或与 赋形剂混合制成的一种不定形状的 固体制剂。可供外用或内服,研末 调服或磨汁服,亦可磨汁以敷患处。
五味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 酸苦咸属阴,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
7
辛: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
化湿等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 调 和
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泄火、降泻气 逆、
通泻大便、燥湿祛湿、泄火存阴等作用。 8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
方剂通过对药物的合理配伍组合, 可以增强或改变药物原有的功用,调 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 减缓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从而以 综合的作用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16
四、方剂的组成原则
组成一个方剂,主要是根据病情 的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 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 物,规定必要的剂量,组合成方

中药方剂基础知识精品PPT课件

中药方剂基础知识精品PPT课件
的癫痫、瘿瘤、瘰疬、中风痰迷等病证; 止咳平喘药:用于外感、内伤所致肺失宣降的咳喘证 包括 半夏、桔梗、川贝母、瓜蒌、苦杏仁、
药物的归经与性味的关系 如:
药物 性味 归经 应用 黄芩 苦寒 肺经 清上焦肺火 黄连 苦寒 胃经 清中焦胃火 黄柏 苦寒 肾经 清下焦相火
(四)升降浮沉
药性
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势趋。 病势(例)
升 ——上升提举
中气下陷
降 ——下达降逆
咳嗽气喘
浮 ——向外发散
风寒束肺
沉 ——向内收敛
久泻久咳
二、中药的用法
四、芳 香 化 湿 药
定义
凡具化湿运脾,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 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之。
应用
适用于湿犯中焦所致的脘腹痞满、食少倦 怠、呕恶泄泻等病证。
包括 藿香、苍术、厚朴、砂仁等。
五、利 水 渗 湿 药
定义
凡具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停 聚的药物称之。
应用
用于水湿停聚所致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等病证。
软坚 散结 泻下
渗湿 利尿
如: 性 味 功效 应用 寒凉 苦 清热泄火 实热内盛
寒凉 甘 清热滋阴 阴虚内热 温热 甘 散寒助阳 阳虚内寒 温热 甘、辛 温阳散寒 阳虚内寒
活血止痛 寒湿痹痛
(三)归经:
药物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有着特殊 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 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称归经。
2、增减药量 —可使方剂的配伍关系
及功用、主治发生改变
如: 大黄
厚朴
枳实
小承气汤
大黄:厚朴 2:1
厚朴三物汤
大黄:厚朴 1:2
功用:泻火通便 主治:热结便秘
功用:行气除满 主治:气滞腹胀

方药基础

方药基础

相须/相须:能产生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 相须/相须:能产生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 临床用药时应当充分发挥。 临床用药时应当充分发挥。 相畏/相杀:能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相畏/相杀:能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在应用毒性药物时须考虑。 在应用毒性药物时须考虑。 相恶/相反:能降低或丧失疗效, 相恶/相反:能降低或丧失疗效, 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属于配伍禁忌。 属于配伍禁忌。
§8.1 中药基础
§8.1.1 中药命名方法 以产地命名:阿胶(东阿),川芎, ),川芎 以产地命名:阿胶(东阿),川芎,羌活 以生产特性命名:半夏(五月生), ),车前子 以生产特性命名:半夏(五月生),车前子 以形态、颜色、气味命名: 以形态、颜色、气味命名:红花 以功效命名:续断, 以功效命名:续断,益母草 以入药部位命名:枳实, 以入药部位命名:枳实,杏仁 以发现者命名:何首乌, 以发现者命名:何首乌,徐长卿 以进口和译音命名: 以进口和译音命名:番泻叶
第八章 方药基础
方药, 方药,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的重要手 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段,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 法 方 药) 目前记载的中药有5600余种, 5600余种 目前记载的中药有5600余种,临床常 用的有500多种。 500多种 用的有500多种。 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但以植物药为主,故又称“本草” 但以植物药为主,故又称“本草”。
渗湿利尿——水肿 水肿——茯苓、猪苓 茯苓、 淡: 渗湿利尿 水肿 茯苓
收敛虚汗——虚汗外泄 虚汗外泄——五味子 收敛虚汗 虚汗外泄 五味子 涩肠止泻——久泻不止 久泻不止——石榴皮、乌梅 石榴皮、 酸 涩肠止泻 久泻不止 石榴皮 涩精止带——遗精带下 遗精带下——金樱子、芡实 金樱子、 涩精止带 遗精带下 金樱子 咸 软坚散结——瘿瘤、积聚——牡蛎、鳖甲 瘿瘤、积聚 牡蛎、 软坚散结 瘿瘤 牡蛎 泻下通便——便秘 便秘——芒硝 泻下通便 便秘 芒硝

方药基础知识

方药基础知识

补益类药应于饭前空腹服用, 以利药物吸收。 补益类药易使胃气壅滞,而 造成消化不良,故脾胃虚弱 而食滞不化者应慎用,或应 同时配用消导药。 外感期间不宜使用补益类药。 补益类药需长期服用方能见 效,应鼓励病人坚持服药。 服药期间应忌油腻、辛辣、 生冷及纤维素多而不易消化 食品。
(二) 常用中草药中毒解救及护理
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又称
主药。
臣药 是配合君药加强疗效,并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 药物,又称辅药。 佐药 1、对主药有制约的作用
2、能协助主要治疗一些次要症状
使药 1、引经,即引导它诸药直达病所。
如治上部疾患用桔梗 为引、治下部疾患以牛 膝为引等。 2、调和药性。 如方剂中常用甘草 大枣以调和药性。

1、水质
洁净、矿物质少为原则 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或纯净水 自来水不应现接现煎,最好先接在盆中静 置一定时间,以减少其中所含的杂质;
2、煎前清洗浸泡
迅速清洗
冷水浸泡
♣ 以花、叶、草类为主的浸泡20-30分钟; ♣ 一般复方汤剂浸泡20~60分钟;
♣ 以 根 茎 、 种 子 、 果 实 类 为 主 的 浸 泡 60 分

清热类药的服法与护理 清热类药多属苦寒, 易伤阳气,应中病即 止,以免损伤脾胃。 清热类药宜饭后服用, 服药期间宜服食清凉 食品,忌辛辣油腻。 脾胃虚寒者及孕妇禁 用或慎用。

理气活血类药的服法与 护理 理气活血类药多辛香 燥烈,入药以丸散剂 多见。 理气活血类药性多走 串通行,易于耗血、 动血,虚证患者和有 出血倾向者及孕妇, 应慎用或禁用。 服药期间忌生冷寒凉, 脾胃虚弱者应注意饮 食调护。
(三)针刺疗法:
1. 一般解毒取曲池、三阴交; 2. 呼吸困难者取内关; 3. 呕吐取中脘、内关、足三里; 4. 牙关紧闭取颊车、合谷; 5. 昏迷取人中、涌泉

09方剂基础知识

09方剂基础知识

复方丹参滴丸: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速效救心丸: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心绞 痛。 牛黄解毒丸:清热解毒。 乌鸡白凤丸:补养气血,调经止带。 痛经灵冲剂: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常见中成药
益母草:活血调经,祛瘀生新。 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 龙牡壮骨颗粒:健脾益气,强筋健骨。 云南白药:祛瘀生新,止痛止血。 正红花油:止血止痛,消炎消肿。
常见中成药
生脉饮:气阴两虚,心悸气短,自汗脉微。 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 知柏地黄丸:滋养肝肾。 柴胡口服液:退热解表。 元胡止痛片:理气,活血,止痛。
龙胆泻肝丸:清肝胆,利湿热。 四神丸:温肾暖脾,涩组成原则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疗效,并对鉴病或兼 症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协助加强治疗效果。 消除或减缓毒性与烈性。 反佐。 使药:引经药,调和药性。
(二)组成变化 1.药物加减 随证加减 药物配伍加减变化 2.药量增减 3.剂型变化
方剂的剂型
汤药 散剂 丸剂 膏剂 丹剂 酒剂 冲剂 片剂
常见中成药
三黄片: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保济丸:四时感冒,发热头痛,腹痛腹泻, 消化不良。 藿香正气液:发散风寒,化湿和中。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消肿。 双黄连: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常见中成药
清开灵: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 窍。 急支糖浆:清热消炎,祛痰止咳。 香砂养胃丸:化湿理气。 木香顺气丸:顺气止痛,健胃化滞。 附子理中丸:温中散寒。(慢性肠胃炎)

方药基础知识

方药基础知识

中药性能
第(一)四气五味
1、四气 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凉—属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用于阳证、热证(黄芩、黄连) 温热—属阳—温阳散寒、助阳通脉 用于阴证、寒证(附子、干姜)
中药性能
2、五味
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 药味。 辛:能散—发散解表(麻黄、桂枝、 细辛、薄荷) 能行—行气行血(香附、木香、 桃仁、红花)
教学目的:
掌握中药基本性能 2 了解中药的配伍及禁忌 3 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 4 了解方剂的组成变化 5 了解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重点、难点是中药四气五味及意 义、方剂的组方原则。
1
内容:中药与方剂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的应用
方剂与治法
方剂的组成理论
方剂的应用
中药的煎法
3、煎煮方法
(3)火候和时间 2)时间: ③折中:一般药头煎从沸后再煎15-20分钟,二煎 沸后10-15分钟。 ④煎煮过程中不宜频频打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易 挥发成分的丢失。
中药的煎法
(4)特殊煎法
①先煎:矿物质和贝壳类,如牡蛎、龟甲等,这 些药物质地坚硬致密,与其他中药同煎很难将 其有效成分充分煎出,一般应打碎先煎半小时 左右,再放入其他药物同煎。 ②后下:气味芳香的、借其挥发油取效的药,如 薄荷、藿香等,宜在一般药即将煎好时加入煎 四五分钟即可。另外,一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在 高温下易被破坏,不可长时间煎煮,如大黄。 煎煮这类药物时必须后下,一般煎煮10分钟左 右即可。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概述: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凡 是运用传统中国医药理论,说明作用 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中 药。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而以药药性理论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方剂学需要掌握大量的
方剂及其组成药材、功效、适应症等相关知识,背诵是学习方剂学的
重要方法之一。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方剂学的背诵口诀,希望对大家
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

一、方剂基础知识
1.方剂分类四种记:煎汤、丸、散、片。

2.方名结构三部曲:组成品质、来源用量、病症目的。

3.剂量计算口诀记:孩提三、老人半、壮年一。

4.煎煮技巧三步走:文火煮沸、武火三沸、小火慢煮。

二、方剂药材组成
1.古方组成口诀记:桂芍二吴三四皮,加上茯苓当归饮。

2.六经用药口诀记:螳螂仁心肺风,杏仁肝肺止咳嗽,麻黄表里双通调,石苓会阴润肺肾,丹皮润肺利水道,川芎舒筋活血脉。

3.中成药分类口诀记:神州传忆记:保和丸、四物汤,当归片、逍遥丸,跌打伤肝片,肠炎宁、血必净。

三、方剂功效适应症
1.四气调神汤助记法:通阳降气眠安神,庄胃安胎解肌痉,消食化滞乌龙清热,泄火解毒小柴胡。

2.香砂养胃方适应症:胸闷嗳气真香砂,呃逆干呕非常宝,饮食无味指此方,苦寒贼喘轻轻忘。

3.留鸡丸适应症:络气和胃固底焦,燥湿消肿利小便,痔疮流涕皮肤管,五痔七疮当留鸡。

通过以上方剂学的背诵口诀,相信对大家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也希
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中医方剂基础知识

中医方剂基础知识
【病因病机】
肝肾阴虚,肝阳化风
思考镇与训练肝熄风汤
【功用(治法)】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解
镇肝熄风汤
思考与训练
君—怀牛膝(重用):引血下行,补益肝肾
镇肝阳
代赭石:镇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气血下行 治标 臣 龙骨、牡蛎 重镇潜阳,镇肝熄风
龟板、白芍
补肝肾
佐 玄参、天冬 滋养肝肾,育阴潜阳 治本
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肝理气
咸寒共投,通因通用。
【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 表方。临床应用以痞、满、燥、实四症,及舌红苔 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大承气汤
思考与训练
【加减应用】
兼气虚者+人参以补气,以防泻下气脱
兼阴津不足者+玄参、生地等以滋阴润燥。
思考大与训承练 气汤
【使用注意】
本方为泻下峻剂,气虚阴亏、燥结不 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孕妇 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耗损正气。
三、方剂剂型
(四)膏剂
思考与训练
膏剂有内服、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是将药物反复煎熬,去渣取汁
,再用微火浓缩,加冰糖或蜂蜜收膏制成,常用于滋补。外用膏剂古
称“薄贴”,是将药物放入麻油、菜油等植物油内煎熬,去渣后加入
黄丹、白蜡等收膏制成,常用作痹痛或跌打损伤外贴之用,有软膏药
和硬膏药两种。
(五)丹剂
是将某些矿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升华而制成的一种化合制剂,多为 外用。
大承气汤
思考与训练
【组成】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功用】 峻下热结
【病因病机】 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
【主治】 思考与训练
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

方药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方药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方药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中药的“四气”之一?A. 寒B. 热C. 温D. 凉答案:D2. 黄连的性味归经是?A. 苦,寒,归心、肝、胃经B. 甘,温,归脾、肺经C. 辛,热,归心、肾经D. 酸,凉,归肺、大肠经答案:A3. 以下哪种药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A. 金银花B. 黄芪C. 人参D. 当归答案:A4. 何首乌的主要功效是?A. 补气养血B. 清热解毒C. 补肝肾,强筋骨D. 利水渗湿5. 以下哪种药材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A. 薄荷B. 荆芥C. 黄芩D. 黄连答案:B6. 以下哪种药材具有平肝息风的功效?A. 钩藤B. 丹参C. 川芎D. 黄芩答案:A7. 以下哪种药材具有补中益气、生津止渴的功效?A. 黄芪B. 人参C. 麦冬D. 茯苓答案:B8. 以下哪种药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A. 丹参B. 川芎C. 茯苓D. 黄连答案:A9. 以下哪种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B. 黄芩C. 黄柏D. 黄芪答案:B10. 以下哪种药材具有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A. 茯苓B. 黄芪C. 人参D. 白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A. 金银花B. 黄芩C. 丹参D. 黄连答案:ABD2. 以下哪些药材具有补益作用?A. 人参B. 当归C. 黄芪D. 黄连答案:AC3. 以下哪些药材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A. 茯苓B. 泽泻D. 黄连答案:AB4. 以下哪些药材具有平肝息风的功效?A. 钩藤B. 丹参C. 川芎D. 石决明答案:AD5. 以下哪些药材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A. 黄芪B. 人参C. 当归D. 白术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对)2. 丹参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

(对)3.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托毒生肌的功效。

《方剂学》方剂基础知识(组方原则、组成变化、方剂剂型)

《方剂学》方剂基础知识(组方原则、组成变化、方剂剂型)

《方剂学》方剂基础知识(组方原则、组成变化、方剂剂型)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而药物的功用各不相同,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其原有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

(一)组方原则1.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

2.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3.佐药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临床应用时,方剂中药味的多少,以及君、臣、佐、使的关系,应视病情与治法的需要来确定。

只有适合病情,用药适宜,配伍严谨,主次分明,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组成变化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临证组方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而灵活化裁。

1.增减药味药味增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佐使药的加减,适用于主证未变而次要兼证不同的病例,这种加减变化不致于引起全方功效的根本改变。

如银翘散是治疗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若兼见口渴者,是热伤津液,可加天花粉以生津。

另一种是臣药的加减,由于改变了方剂的配伍关系,则会使全方的功效发生根本变化。

如麻黄汤去臣药桂枝,则发汗力弱,而变为治疗风寒犯肺咳喘的基础方;麻黄汤加白术为臣药后,则变成发汗祛风寒湿邪之方。

2.增减药量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相同,但其用量各异,致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及功用、主治亦不相同。

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药物组成相同,但前方重用大黄四两为君,为攻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后方重用厚朴八两为君,为行气消满之方,主治气滞大便不通之证。

二、方剂的剂型剂型是指方剂组成后,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

方药基础知识

方药基础知识

方药基础知识
方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将多种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而成的治
疗疾病的药物。

方药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多种用途和功效。

1. 基本原理:方药的组成原理是根据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进行配比。

方剂中的药物
组合具有相互作用的特点,可以增强或调节药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方药分类:方药可以按照其用途、组成、疗效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
包括方剂的方剂名、功能主治、药物组成、方剂归属等。

3. 方剂的命名:方剂的命名通常以方剂主治或主要药物为依据,以简洁明了的语言
描述方剂的作用和用途。

4. 方剂的配伍禁忌:在组合药物时,需要注意一些药物的配伍禁忌。

不当的药物配
伍可能会出现药物相互作用或产生不良反应。

5. 方剂的制备方法:方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水煎、煎煮、蒸馏、浸泡等。

不同的药物
和疾病需要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

6. 方剂的应用范围:方剂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7. 方剂的服用方法:方剂的服用方法通常是口服,也有一些方剂适用于外用。

8. 方剂的疗效评估:方剂的疗效评估通常通过临床观察、问诊、望诊、闻诊等综合
方法进行。

方药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应用方剂时,需要根据具体疾病的症状和病情进行选择。

方剂的正确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疗效,促进患者
康复。

方药基本知识

方药基本知识

方药基本知识想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对中药知识的了解,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方剂的记忆与运用,要想临证用药轻松自如,掌握方药的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君臣佐使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称做方剂。

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法度,称做方制。

所以,方剂是用单味药物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用,治疗范围较广,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方剂的组成,分君、臣、佐、使四项。

一般处方用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至几十种,也不能离此法则。

否别漫无纪律,方向不明,前人所用有药无方。

1君君是一方的主药,针对一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

君药不一定一方只有一个,也不一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

李东垣曾说:假如治风,则用防风为君;治寒,则用附子为君;治湿,则用防己为君;清上焦,则用黄连为君;清中焦,则用黄芩为君。

依此类推,即使是比较性味薄弱的药物,如桑叶、菊花、陈皮、竹茹等,都有作为君药的资格。

2臣《内经》上说:佐君之谓臣。

臣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桂枝就是帮助麻黄发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麻黄汤中是臣药。

臣药在一个方剂内,不限定只有一味,一种君药可以有几种臣药;如果一方中有两个君药,还能用较多的臣药来配伍。

3佐臣之下称做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臣药的一种配伍药。

除了与臣药一样协助君药的作用,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

例如,麻黄汤用杏仁为佐,其作用就是宣肺、平咳,帮助君药解除麻黄汤证的次要症状。

另一方面,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利用佐药来调和。

4使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一方内比较最次要的药物。

《内经》说:应臣之为使。

可知使药是臣药的一种辅助药。

在临证上一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力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子。

君、臣、佐、使等字面虽含有封建意味,但实质上是用来代表主要药和协助药,以说明方剂的组织形式。

中医方剂学知识点归纳,课堂笔记

中医方剂学知识点归纳,课堂笔记

第一单元总论(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常用治法(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

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

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

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

使用吐法要注意:因吐法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使用下法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和法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且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和法的分类较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五味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
属阴,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
五味
辛: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
化湿等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开
窍药、化湿药多具有辛味。如干姜、香附、川芎
、石菖蒲等。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 调和药
“证候禁忌”。
3· 妊娠禁忌凡能损害胎元或引起流产的药物,都应
作为妊娠用药的禁急。
4.服药禁忌 俗称“忌口”,是指服药期问对某些
食物的禁忌。
中药剂量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主要指每味药的成
人一日量,其次是指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
也即相对剂量。 1.计量单位中药大多以公制重量单位千克、克、毫克 为计量单位。 2.确定中药剂量的因素
在里—宜清热泻下
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下陷者—宜升不宜降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的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 。如: 辛—归肺经 甘—归脾经 酸—归肝经 苦—归心经 咸—归肾经
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二、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两种以上的
方剂的组成
君药(主药):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起主要作
用的药物
臣药(辅药)是配合主药加强疗效,起协同作用
的药物
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缓解、消除主药
的毒性、烈性,抑制主药副作用的药物
使药:是引经,调和、矫味的药物
方剂举例:麻黄汤
•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 功效:解表散寒,宣肺平喘
这些药物大都味淡,又称淡渗利湿药。
(十六)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凡具有祛风除湿功效以祛除风湿为主 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十七)补虚药
补气:凡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 ,称补气药。 补血:凡以补血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 ,称补血药。 补阴:凡以滋养阴液,生津润燥为主要作用,治 疗阴虚证的药物,称补阴药或养阴药、滋阴药。 补阳:凡以补肾壮阳,强筋健骨为主要作用的药 物,又称补阳药。
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
,缓解疼痛的药物多有甘味。如人参、熟地、甘
草等。
五味
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
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
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如五味子、乌梅、金
樱子等
五味
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泄火、降泻气逆
、通泻大便、燥湿祛湿、泄火存阴等作用。一般
认识中药
麝香
五味子
认识中药
人 参
认识中药
茯苓
芒硝
中药的性能
四气 无毒
有毒
中药 性能
升降 浮沉
五味
归经
四气五味
药物具有“性”和“味”,其中“性”又称为“
气”。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之一,是药物性能
的重要标志。
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四气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成的一种不定形状的固体制剂。可供外用或内服
,研末调服或磨汁服,亦可磨汁以敷患处。
二、方剂的剂型——冲剂
是将药物浓缩浸膏与适量辅料混合制成的颗粒
状散剂。用时冲入开水后可迅速溶解成药液。
二、方剂的剂型——片剂
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压 制而成的片状剂型。
2.润下药:
3.逐水药:
(十)驱虫药
驱虫药:凡以去除或杀灭寄生虫为主要最要作用
,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药物,称驱虫药。
(十一)开窍药
开窍药:凡以辛香走窜,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的
药物,称为开窍药。
(十二)温里药
温里药:凡以温补阳气,温散里寒为主要作用的 药物,称为温里药。
(十三)平肝熄风药
相反 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 剧烈的毒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贝母 反乌头,细辛反藜芦 等。
中药禁忌
配伍 禁忌 妊娠 禁忌
证候 禁忌 服药 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
1· 配伍禁忌主要指相反药物的禁忌应用。
中药配伍禁忌
2· 证候禁忌指由于药物的性能不同,其作用各有专
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使临床用药有所禁忌,称
中药配伍
相畏 是指一药物的毒性或 副作用被另一药物减 轻或消除。 如生姜配半夏可减轻 或消除半夏的毒性。
相杀 是指一药物能减轻 或消除另一药物的 毒性或副作用。 如防风可解除砒霜 之毒、绿豆能杀巴 豆毒等。
中药配伍
相恶 一药可使另一药的功 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莱菔子与人参同用 ,人参的补气作用则 被莱菔子消弱。
药物合用。药物配伍关系总结为用药“七情”
中药配伍关系
相须
单行 相使
相反
用药 “七情”
相畏
相恶
相杀
中药配伍 单行仅用一味药治疗疾病。如人参(独参汤) 治气虚欲脱证。
中药配伍
相须 两种以上性能和功效 相似的药物合用,以 增强疗效。 如石膏配知母能增强 清热泻火的作用
相使 以一药为主,余药为 辅,以提高主药的功 效。 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 水肿,茯苓能提高黄芪 补气利水的作用。
(一)方剂组成原则
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使
方剂的组成
君药 臣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 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又 称主药。
是配合君药加强疗 效,并对兼病或兼证起 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 辅药。
方剂的组成
佐药 有三种意义。 1.治疗兼证或次要症 状。 2.用于消除或制约主 药 3.或臣药的毒烈之性 。如温热剂中加入 少量寒凉药,或于 寒凉剂中加入少量 温热药以消除寒热 相拒,药不能进的 现象。 使药 有两种作用。 1.引经,即引导它药 直达病所。 如治上部疾患用桔 梗为引治下部疾患 以牛 膝为引等。 2.调和药性。 如方剂中常用甘草 大枣以调和药性
(七)止血药: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治疗
各种出血证的药物。
(八)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药: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淤血
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九)泻下药
泻下药:有泻下通便功效,以促进排便为主要作
用的药物,
1.攻下药: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的作
用,主要用于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之里实热证。
(十八)固涉药
固涉药:凡以收敛固涉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华
佗证的药物为固涉药。
(十九)外用及其他药
外用药:凡以在体表使用为主要给药途径,具有
解毒消肿、散结止痛、杀虫止痒、化腐排脓、生
肌收口、收敛止血等功效的药物,称为外用药。
第二节 方剂基本知识
内容
一、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组成原则 (二)组成变化 二、方剂的剂型 汤剂、散剂、丸剂、膏剂、丹剂、酒剂、茶剂、 锭剂、冲剂 、片剂
中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凡以清除气分实热为主要作用的药 物,称清热泻火药。 2· 清热燥湿药 凡能治疗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之证的 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 3· 清热解毒药 凡能治疗各种热毒、火毒证的药物, 称为清热解毒药。 4.清热凉血药 凡能清营分、血分热的药物称为清 热凉血药。 5.清虚热药 凡以治疗虚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称为清虚热药。
二、方剂的剂型——酒剂
又称药酒,是将药物浸泡于酒中,使
其有效成分溶出得到的澄清浸出液。
二、方剂的剂型——茶剂
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成粗末状或某些固定形状
,使用时置于容器中以沸水泡汁代茶服用。
其特点是用量小,贮运服用方便。多用于治疗
感冒、积滞等病证,如感冒茶、午时茶等。
二、方剂的剂型——锭剂
是指将药物研为细末,单独或与赋形剂混合制
内服膏剂是将药物反复煎熬,去渣取汁,再用微 火浓缩,加冰糖或蜂蜜收膏制成,常用于滋补。 外用膏剂古称“薄贴”,是用油类将药物煎熬, 去渣后加入黄丹、白蜡等收膏制成,常用作痹痛 或跌打损伤外贴之用,有软膏药和硬膏药两种。
二、方剂的剂型——丹剂
丹剂是将某些矿物类经过加热升华而制成的一
种剂量小、作用大的化合制剂,多为外用。
般常将淡味药附于甘。
涩:与酸味药作用相似。常用于治虚汗、泄泻、尿
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如芡实、罂粟壳等
。一般将涩味与酸味并列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不同趋向 。
升指上升、升提。 降指下降、降逆。 浮是升浮、上行发散。 沉是重沉、下行泄利。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
病位:在表—宜发散升浮
中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药:能祛痰的药物。 止咳平喘药:能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的药物。 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痰药与止咳药配伍。 1.温化寒痰药:以温肺化痰或燥湿化痰为主要作用, 治疗寒痰、湿痰的药物。 2.清化热痰药:以清化热痰为主要作用,治疗痰热 证的药物。 3.止咳平喘药:以宣肺祛痰、润肺止咳、降气平喘 为主要作用,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
• 主治:风寒表证,风寒束肺证 • 方解: • 麻黄--君药(主药):辛温发汗,止咳平喘功效 • 桂枝--臣药(辅药):辛温发汗功效 • 杏仁--佐药:降肺止咳平喘作用 • 甘草--使药:化痰,调和作用
方剂的组成变化
1.药味增减 方剂中药物的增减主要在臣药、佐药
和使药中变化。
2.药量增减
3.剂型变化
(1)药物的性质
(2)剂型和配伍 (3)病人情况
中药的分类
分类: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芳香化
湿药、消导药、理气药、止血药、活血祛瘀药、
泻下药、驱虫药、开窍药、温里药、平肝熄风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