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第五章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理论第5章

自动控制理论第5章
l 1
n1
n1 n n1 2 l n1 1
Bl e l t sin( l t l ), t 0 (3 - 21)
5.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g( t ) Al e pl t
l 1 n1 n1 n n1 2 l n1 1
g(t)的表达式:g( t ) L T ( s ) sRes T(s)e ResT ( s ), pi p
1 n st n i 1
i
i 1
情况1:对T(s)的单实数极点-p,记( s ) ( s p) ( s ), 满足 ( p) 0
(s
l
j l )( s l j l ) 0 (3 - 23)
的根 pl l 1,..., n1) l j l ( l n1 1,..., n1 n n1 2) ( ,
02:27 在左半s平面。
5.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二、判别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确定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有: 1 直接计算或间接得知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 2 确定特征方程的根具有负实部的系统参数的区域。 应用第一种类型的两种方法是:(1)直接对系统特征方 程求解;(2)根轨迹法 应用第二种类型的两种方法是:(1)劳斯-胡尔维茨判据; (2)奈氏判据
02:27
利用MATLAB分 析系统的稳定 性及特性
引言
一般来讲,根据应用的需求或者对象本身的特性,被
控对象既可以是稳定的也可以是不稳定的。
反馈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和常用传递函数。 如何系统稳定性定义? 什么样的系统才是稳定的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的特性如何?有什么优势?
02:27
5.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理论(第3版)》第05章课件

《自动控制理论(第3版)》第05章课件
频率特性 G(j) = j
= Im
(1)极坐标图
A() = () = 90
0 =0
Re
(2)波特图
L() = 20lgA() = 20lg () = 90
注意:由于微分环节与
L()/dB
20
0
1
20dB/dec
10
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互
为倒数, L()和 ()
仅相差一个符号。因此,
()/(°)
90°
Im
=
=0
Re
0
1
36
8 延迟环节
其频率特性为 :G(j) = e jT 幅值为:A() = e jT = 1 相角为:() = T (rad) = 57.3T()
由于幅值总是1,相角随频率而变化,其极坐标图为一单位圆。
Im
L()/dB
0
0
=0
Re
()/(°)

T大 T小
由于( )随频率的增长而线性滞后,将严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37
L ()2l0 g G (j) dB “分贝”
坐标特点 纵轴 (),(单位:度或者弧)度
⑴ 幅值相乘 = 对数相加,便于叠加作图;
特点 ⑵ 可在大范围内表示频率特性;
⑶ 利用实验数据容易确定 L(),进而确定G(s)。
17
频率特性 G(jw) 的表示方法
以 G(j) 1 为例。
Ts1sj
1. 幅相特性(Nyquist)
称为RC网络的幅频特性,后者称为相频特性。

1
jarc T tan 1
j 1 1 j T 1
e e 1 (T )2
1 j T
1 j T
完全地描述了网络在正弦输入电压作用下,稳态输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

1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目的:①直观,对高频干扰的抑制能力。

对快(高频)、慢(低频)信号的跟踪能力。

②便于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③易于用实验法定传函。

§5.1 频率特性一. 定义)()()()(1n p s p s s s G +⋅⋅⋅+=θ在系统输入端加一个正弦信号:t R t r m ωsin )(⋅=))(()(22ωωωωωj s j s R s R s R m m -+⋅=+⋅=↔ 系统输出:))(()()()()(1ωωωθj s j s R p s p s s s Y m n -+⋅⋅+⋅⋅⋅+=2t j t j e A e A t y t y ωω⋅+⋅+=↔-瞬态响应)()(1 若系统稳定,即)(s G 的极点全位于s 左半平面,则 0)(l i m 1=∞→t y t 稳态响应为:t j t j ss e A eA t y ωω⋅+⋅=-)( 而)(21)()(22ωωωωωj G R j j s s R s G A m j s m -⋅-=+⋅+⋅⋅=-= )(21)()(22ωωωωωj G R jj s s R s G A m j s m ⋅=-⋅+⋅⋅== ∴t j m t j m ss e j G R je j G R j t y ωωωω⋅⋅+⋅-⋅-=-)(21)(21)( =])()([21t j t j m e j G e j G R jωωωω-⋅--⋅⋅ 又)(s G 为s 的有理函数,故)()(*ωωj G j G -=,即3φωωj e j G j G )()(=φωωj e j G j G -=-)()( ∴][)(21)()()(φωφωω+-+--⋅=t j t j m ss e e j G R jt y =)sin()(φωω+⋅⋅t j G R m=)sin(φω+⋅t Y m可见:对稳定的线性定常系统,加入一个正弦信号,其稳态响应也是一个同频率的正弦信号。

自动控制理论_哈尔滨工业大学_5 第5章线性系统的频率分析_(5.1.1) 5.1频率特性的概念

自动控制理论_哈尔滨工业大学_5  第5章线性系统的频率分析_(5.1.1)  5.1频率特性的概念

如果线性定常系统的输入r(t)和输出c(t)存在傅里叶变换, 频率特性也是输入信号的傅氏变换和输出信号的傅氏变换之比。
G(
j
)

C( R(
j) j)
其中 R( j) r(t)e jtdt C( j) c(t)e jtdt


经过傅氏反变换
c(t)
U1m
1
1 j
sin(t


1
1
j
)
上式表明: 对于正弦输入,其输入的稳态响应仍然是一个同 频率正弦信号。但幅值降低,相角滞后。
输入输出为正弦函数时,可以表示成复数形式,设输入为 Xej0,输出为Yejφ,则输出输入之复数比为:
Ye j Xe j0

Y X
e j

A()e j ()
后于输入的角
度为:
φ=
B A
360o
②该角度与ω有
关系 ,为φ(ω)
③该角度与初始
角度无关 。
二、频率特性的定义
例:如图所示电气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U2 (s) 1 Cs 1 1
U1(s) R 1 Cs RCs 1 s 1
若输入为正弦信号: u1 U1m sin t
其拉氏变换为:

1
2
G( j)R( j)e jtd

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
g (t )

1
2
G( j)e jt d

本节小结
1. 控制系统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2. 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的关系。
频率特性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可以方便地用实验方法测定, 并用于系统的分析和建模。
频率特性主要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自动控制理论第五章习题汇总

自动控制理论第五章习题汇总

自动控制理论第五章习题汇总填空题1、系统的频率响应与正弦输入信号之间的关系称为频率响应2、在正弦输入信号的作用下,系统输入的稳态分量称为频率响应简答题:5-2、什么是最小相位系统及非最小相位系统?最小相位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在s平面上,开环零、极点均为负实部的系统称为最小相位系统;反之,开环零点或极点中具有正实部的系统称为非最小相位系统。

最小相位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相位滞后最小,并且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有惟一的确定关系。

如果知道最小相位系统的幅频特性,可惟一地确定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5-3、什么是系统的频率响应?什么是幅频特性?什么是相频特性?什么是频率特性?答对于稳定的线性系统,当输入信号为正弦信号时,系统的稳态输出仍为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只是幅值和相位发生了改变,如图5-3所示,称这种过程为系统的频率响应。

图5-3称为系统的幅频特性,它是频率的函数;称为系统的相频特性,它是频率的函数:称为系统的频率特性。

稳定系统的频率特性可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

计算题5-1、设某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s H s G =)10016()12.0(752+++s s s s 试绘制该系统的Bode 图,并确定剪切频率c ω的值。

解:Bode 图如下所示剪切频率为s rad c /75.0=ω。

5-2、某系统的结构图和Nyquist 图如图(a)和(b)所示,图中2)1(1)(+=s s s G 23)1()(+=s s s H 试判断闭环系统稳定性,并决定闭环特征方程正实部根的个数。

解:由系统方框图求得内环传递函数为:ss s s s s s H s G s G +++++=+23452474)1()()(1)( 内环的特征方程:04742345=++++s s s s s由Routh 稳定判据:1:0310:16:44:171:01234s s s s s由此可知,本系统开环传函在S 平面的右半部无开环极点,即P=0。

自动控制理论课后习题详细解答答案(夏德钤翁贻方版)第五章

自动控制理论课后习题详细解答答案(夏德钤翁贻方版)第五章

第五章5-1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试绘制其开环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1)解: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列表取点并计算。

0.5 1.0 1.5 2.0 5.010.01.790.7070.370.2240.0390.0095-116.6-135-146.3-153.4-168.7-174.2系统的极坐标图如下:(2)解: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列表取点并计算。

00.20.50.8 1.0 2.0 5.010.910.630.4140.3170.1720.01950-15.6-71.6-96.7-108.4-139.4-162.96系统的极坐标图如下:(3)解: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列表取点并计算。

0.20.30.51254.55 2.74 1.270.3170.0540.0039-105.6-137.6-161-198.4-229.4-253系统的极坐标图如下:(4)解: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列表取点并计算。

0.20.250.30.50.60.8122.7513.87.86 2.520.530.650.317-195.6-220.6-227.6-251.6-261.6-276.7-288.4系统的极坐标图如下:5-2 试绘制上题中各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伯德图)。

(1)解:系统为Ⅰ型,伯德图起始斜率为-20dB/dec,在处与=20=0相交。

环节的交接频率,斜率下降20dB/dec,变为-40dB/de c。

系统的伯德图如图所示:(2)解:伯德图起始为0dB线,的交接频率,斜率下降20dB/dec,变为-20dB/de c。

的交接频率,斜率下降20dB/dec,变为-40dB/de c。

系统的伯德图如图所示。

(3)解:系统为Ⅰ型,伯德图起始斜率为-20dB/dec,其延长线在=1处与=20=0相交。

的交接频率,斜率下降20dB/dec,变为-40dB/de c。

的交接频率,斜率下降20dB/dec,变为-60dB/de c。

自动控制理论第五章

自动控制理论第五章
a G(s) A 2j
因为 G(j)G(j)ej() G(j)G(j)ej()
所以 C (t)AG (j)S(in t)
2019/11/13
第五章 频率响应
3
自动控制理论
图5-1
例:
E E 1 2((ss))1R 1 C ,E 1(Ss)S2A 2
20lg1 jT 20lg 1 1 jT
arg(1 jT) arg( 1 ) 1 jT
3. 积分、微分因子
1 1)积分因子 j
( j)1
L()20 lg
2019/11/13
图5-10
第五章 频率响应
10
自动控制理论
()90
2)微分因子 j
()20 lg
() a G 1 ( r j) g a G 2 r ( j) g a G n r ( j) g
例5-2 G(S)H(S)10 (10.1S) S(10.5S)
解 (1)幅频特性 10(1 j )
G( j)
j(1
10
j)
2
2019/11/13
2019/11/13
图5-2
第五章 频率响应
4
自动控制理论
e2(t)
A S
1T22
i(n tarcTta) n
G(j) 1TA22 ()tg1T
图5-3
2019/11/13
第五章 频率响应
5
自动控制理论
二、由传递函数确定系统的频率响应
例5-1 G (s) S 1 2 (4 S 0 S 1 ) 1 3 (S 2 1 j( 3 S )0 S ( 1 )2 j3 ) 试绘制系统的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

自动控制理论第四版夏德钤翁贻方第五章笔记

自动控制理论第四版夏德钤翁贻方第五章笔记

第5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频域分析法是一种图解分析方法,其特点是可以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去判断闭环控制系统的性能,并能较方便地分析系统中的参量对系统暂态响应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指出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

一、频率特性1.基本概念(1)定义频率特性是将传递函数中的s以j代替。

当电路中的输入为正弦信号时,其输出的稳态响应(频率响应)也是一个正弦信号,其频率和输入信号的频率相同,但幅值和相角发生了变化,其变化取决于。

(2)分类①幅频特性:输出信号的幅值与输入信号幅值之比;②相频特性:输出信号的相角与输入信号相角之差。

2.频率特性的图形表示(1)极坐标图①定义极坐标图是指在平面上,以横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采用极坐标系的频率特性图,又叫做奈奎斯特图。

②表达式可以分为实部和虚部,即(2)伯德图①定义伯德(Bode)图是指将频率特性化成对数坐标图的形式,又叫做对数坐标图。

②表达式对数幅值表达式为,单位为dB。

③优点利用对数运算可以将幅值的乘除运算化为加减运算,并且可以用简便的方法绘制近似的对数幅频特性,从而使绘制过程大为简化。

3.线性定常系统的频率特性(1)定义频率特性是指,它反映了正弦输入信号作用下,系统稳态响应与输入正弦信号之间的关系。

(2)分类①幅频特性:系统稳态输出信号与输入正弦信号的赋值比;②相频特性:系统稳态输出信号对输入正弦信号的相移。

二、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1.比例环节(1)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为其特点是输出能够无滞后、无失真地复现输入信号。

(2)比例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为(3)比例环节的伯德图如图所示(K>1的情况)。

2.惯性环节(1)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为(2)惯性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为式中,。

惯性环节的幅频特性随着角频率的增加而衰减,呈低通滤波特性。

而相频特性呈滞后特性。

3.积分环节(1)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为(2)积分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为它的幅频特性与角频率成反比,而相频特性恒为,即。

自动控制理论 ppt 详解

自动控制理论 ppt  详解

代数式 极坐标式 指数式
A( )
1
2T 2 1
∠G(jω)=-arctanTω
j
=∞
0 = 100 =5
=0 1 =1
=3 =2
2.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 图)
由对数幅频曲线和对数相频曲线组成,是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组曲线。
对数幅频曲线的横坐标采用对数分度lg(ω), 单位为弧度/秒(rad/s) 对数幅频曲线的纵坐标是对幅值 用 L()=20lgA(ω) 进行线性分度, 单位是分贝(dB) 。 对数相频特性图的纵坐标则对相 角进行线性分度,单位为度(o), 仍用 ( )表示。
(红色线)
j 0

幅相曲线
L(ω)=-20lgω φ(ω)=-90o
L
20
0
1
两重积分 G( j ) ( j )2
(蓝色线)
1
0 0.1 -20
10 20 dB dec

0 -90
-180
40 dB dec

L 20 lg
1
G j 180
对于某一特定频率 ω下的G(jω)总可以用复平面上的一个向量与之对 应,该向量的长度为A(ω),与正实轴的夹角为(ω)。
例:RC电路的幅相频率特性。
Uo ( j ) 1 1 G( j ) Ui ( j ) 1 RCj 1 Tj
ui
R C uo
G(jω)=R(ω)+jI(ω) =|G(jω)|∠G(jω) =A(ω)ejφ(ω)
§ 5.1 频率特性
§5.1.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例:RC 电路如图所示,ui(t)=Asinωt, 求uo(t)=?

自动控制理论第五章频率分析法1.详解

自动控制理论第五章频率分析法1.详解

5.从低频段第一个转折频率开始做斜直线,该直线
的斜率等于过A点直线的斜率加这个环节的斜率(惯
性环节加-20,振荡环节加-40,一阶微分环节加+20 的斜率),这样过每一个转折频率都要进行斜率的 加减。 6.高频段最后的斜线的斜率应等于-20(n-m) dB/ 十倍频程。 7.若系统中有振荡环节,当<0.4时,需对L()进 行修正。

G(j)曲线与负实轴交点坐标,是一个关键点,
高频段,即ωT>>1时
L( ) 20lg( 2T 2 ) 40lg(T )
当ω增加10倍
L( ) 40lg10Tω 40 40lgTω
即高频渐近线是一条斜率为-40dB/dec的直线。当 1 ω ωn T
L( ) 40lg T 40lg1 0(dB)
1 2
振荡环节再分析
L(ω)dB
20lg
1 2 1 2
2 k n G (s ) 2 S 2 S 2 n n (0< <0.707) 0< <0.5
20 lg 1 2
= 0.5
0.5< <1 ω
20lgk
0dB
ωr ωn
[-40]
2 1 2 ωr= n
1. 将开环传递函数化为各典型环节传递函数相乘的形 式,并将分子分母中各因式常数项系数化为1。转化为 开环对数幅频特性;
2.确定出系统开环增益K,并计算 20lg K 。
3.确定各有关环节的转折频率,并把有关的转折频率 标注在半对数坐标的横轴上。 4.在半对数坐标上确定=1(1/s)且纵坐标等于20lgK dB的 点A。过A点做一直线,使其斜率等于-20νdB/dec。当ν=0, ν=1, ν=2时,斜率分别是(0,-20,-40)dB/dec。

自动控制原理第5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5章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1 sin(t arctanT ) 1 2T 2
1
e jarctanT
j 1
e 1 jT
1 2T 2
jT
1
1 jT
RC网络的频率特性
只要把传递函数式中的s以j置换,就可以 得到频率特性,即
1
1
1 jT 1 Ts sj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对数相频特性:( ) arctan 特征点: 1 , L( ) 3dB, 45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一阶微分环节的伯德图 幅相曲线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六、振荡环节
传递函数: 频率特性:
G(s)
2 n
s2 2n s n2
1
s
n
2
2 n
s1
G( j
M ( ) G(j )
G1(j ) G2 (j ) G3(j ) M1( ) M2 ( ) M3 ( )
( ) G(j ) G1(j ) G2(j ) G3(j ) 1( ) 2( ) 3(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1.开环幅相特性曲线的绘制
例 某0型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系统开环
频率特性: G(j) 2 j 2 2 j 1
对数幅频特性:
L() 20lg G j 20lg 1 22 2 2 2
对数相频特性:
arctan
1
2 2
2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频率法
幅相曲线: 0时,M 1, 0 ; 时,M =, =180
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理论第五章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理论第五章习题答案
5-4 典型二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2 ωn s( s + 2ζω n )
G( s) =
当取 r (t ) = 2 sin t 时,系统的稳态输出
css (t ) = 2 sin(t − 450 )
试确定系统参数 ω n , ζ 。 解:根据公式(5-16)和公式(5-17) 得到: c ss (t ) = A G B ( jω ) sin(ωt + ϕ + ∠G B ( jω ))
20
ϕ (ω )
− 89 o
− 87.2 o
− 92.1o − 164 o
− 216 o
− 234.5 o
− 246 o
− 254 o
− 258 o
ω
30
50
100
ϕ (ω )
− 262 o
− 265 o
− 267.7 o
作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图,求得 ω c = 1 ,系统的穿越频率 ω r = 18 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为 h =
根据公式(5-16)和公式(5-17) 得到: c ss (t ) = A G ( jω ) sin(ωt + ϕ + ∠G ( jω ))
c ss1 (t ) = A1 G ( jω1 ) sin(ω1t + ϕ1 + ∠G ( jω1 ))
所以
=
1 5
sin(t + 30 0 − 26.6 0 ) = 0.447 sin(t + 3.4 0 )
C ( s) 36 = G ( s) = R( s) ( s + 4)( s + 9)
所以系 = A(ω )e jϕ (ω ) ( jω + 4)( jω + 9)

自动控制理论最新版精品课件第5章 频率法

自动控制理论最新版精品课件第5章 频率法

5-1 频率特性的概念
一、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频率响应:系统对正弦输入的稳态响应。
u1 U1 sint
在稳态情况下,输出电压 u2 U2 sinωt
1

U2

U1
jC
R 1
jC
1
1 j RC
1
1 jT
➢频率特性的定义:
该电路的频率特性
零初始条件的线性系统或环节,在正弦信号作用下, 稳态输出与输入的复数比。
➢与传递函数的关系:
G(j) G(s) s j

A() G(j)
U2

G( j )
A( )e j ( )
U1
1
1 (T )2
() G(j)


U 2 U1 arctan(T)
A(ω) 称幅频特性,φ(ω)称相频特性,G(jω) 称为幅相频率 特性。
二、频率特性的求取
➢已知系统的运动方程,输入正弦函数求其稳态解,取输出稳
特征点1: n 时
A,
An 1 2
n
2
特征点2: 令
dA d 0
1 0
0.3
0.5 0.707
r
n
谐振频率 r n 1 2 2 0.707
1
2
谐振峰值 Ar 2 1 2
0.5 0.3
0 0.707,出现谐振
0.707 阶跃响应既快又稳,比较理想(也称为“二阶最佳”)
G( j )
1
1
n
2 n2
2
2
2
n
2
j 1
2 n2
2 n
2 2
n
2

2019《自动控制理论教学课件》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ppt

2019《自动控制理论教学课件》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ppt

暂态分量
稳态分量
响应的稳态分量为: 1 uos U m sin t ( ) U m A( ) sin t ( ) 2 2 1 1 1 式中: A( ) 2 2 1 j 1
( ) arctan

1 s j 1 G (s ) G (j ) G (s ) s j e arctan 1 s 1 2 2 可见, A( )、 ( ) 分别为 G (j ) 的幅值 G (j )
和相角 G (j ) 。 设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 (s ) C (s ) N (s ) N (s) R(s ) D(s ) (s p1 )(s p2 ) (s pn )
§5-8 根据闭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时域响应
§5-1 频率特性及其与时域响应的关系
一、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频率响应:在正弦输入信号的作用下,系统输出的稳态 分量。 频率特性:系统频率响应与正弦输入信号之间的关系。 频域分析法:应用频率特性研究线性系统的经典方法。其 特点是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去判断闭环系统的性能。
第五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5-1 频率特性及其与时域响应的关系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5-3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
§5-4 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绘制 §5-5 乃奎斯特稳定判据和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5-6 控制系统对数坐标图与稳态误差及瞬态 响应的关系
*§5-7 系统的闭环频率特性
L( ) dB
( )
L( )
0 20
40
( )
0.01 0.1
1
0 30 60 90 10 100
1 ,1 用描点法绘制出 ( ) 曲线如图,图中令:

自动控制理论第五章

自动控制理论第五章

kg K 2K s (0.5s 1) s ( s 2) s ( s 2)
k g 2K
开环有两个极点: p1= 0, p2=-2 开环没有零点。 闭环特征方程为: D(s) = s2 +2s + kg = 0 s 解得闭环特征根(亦即闭环极点) s1 1 1 k g ;2 1 1 k g 可见,当kg 变化,两个闭环极点也随之连续变化。 当kg 从0→∞变化时,直接描点作出两个闭环极点的变化轨迹
(1)当 kg = 0时,s1 = 0、s2 = -2,此时闭环极点 就是开环极点。 (2)当0<kg<1时,s1、s2均为负实数,且位于负 实轴的(-2,0) 一段上。 (3)当kg = 1时,s1 = s2 = -1,两个负实数闭环极 点重合在一起。 (4)当1<kg<∞时,s1,2 =-1± j k g 1 ,两个闭 环极点变为一对共轭复数极点。s1、s2的实部不随kg 变化,其位于过(-1,0)点且平行于虚袖的直线 上。 (5)当kg=∞时, s1 = -1+ j∞、s2 = -1-j∞, 此时s1、s2将趋于无限远处。
例:求上例中根轨迹上
s2 (0.5, j1)
点对应的kg 。
k 解 :g s2 p1 s2 p2 0.5 j 0 0.5 j 1 1.118 1.118 1.25 s2 p1 、 s2 p2 也可以用直尺测量向量的长度。
5.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不符合相角条件, s1不在根轨迹上。
满足相角条件, s2在根轨迹上。
2. 用幅植条件确定kg的值 幅值条件:
n
kg
s p
j 1 m i 1
j
s zi

自动控制理论 自考 习题解答第5章稳定性分析

自动控制理论 自考 习题解答第5章稳定性分析

第五章 稳定性分析5—1 解:(1)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020)1(212=++⇒=++s s s s 。

因为二阶特征方程的所有项系数大于零,满足二阶系统的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即两个特征根均在S 平面的左半面,所以此系统稳定。

(2)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030)1(312=+-⇒=-+s s s s 。

因为二阶特征方程的项系数出现异号,不满足二阶系统的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所以此系统不稳定。

(注:BIBO 稳定意旨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外部)稳定,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输出与输入之间传递函数的极点均在S 平面的左半平面。

若传递函数无零极点对消现象时,内部稳定与外部稳定等价。

此系统只含极点不含零点,所以传递函数的极点和特征方程的特征根等价,故直接可以用特征根的位置判系统的稳定性。

) 5—2 解: (1)Θ特征方程中所有项系数大于零,满足稳定的必要条件;又Θ三阶系统的系数内项乘积大于外项乘积(5011020⨯>⨯),满足稳定的充分条件。

∴ 该控制系统稳定。

(2)Θ特征方程中所有项系数大于零,满足稳定的必要条件;Θ特征方程中所有项系数大于零,满足稳定的必要条件;列写Routh故系统有两个特征根在S平面的右半部。

(3)Θ特征方程中所有项系数大于零,满足稳定的必要条件;又Θ三阶系统的系数内项乘积小于外项乘积(30020⨯⨯),不满足<81稳定的充分条件。

∴该控制系统不稳定。

(4)Θ特征方程中所有项系数大于零,满足稳定的必要条件;稳定。

由于第一列元素符号变化两次,系统特征根有两个在右半平面,其它4个根在左半平面。

(5)Θ特征方程中所有项系数大于零,满足稳定的必要条件;不稳定。

由于表中出现全为0的行,为确定特征根的分布可构造辅助方程012048402324,43324=+⇒=+⇒=++=s s s s s s k利用辅助方程的导数方程的对应项系数代替全零行元素,继续完成表的列写。

结果:第一列元素无负数,右半平面无根,有4个根在虚轴上。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

均 匀 的
(lg ω)
0.1 0.2 0.3 … 1 2 3 … 10 20 30 … 100 200 …
ω
倍频程是均匀 均匀的 一倍频程是不均匀的, 十倍频程是均匀的! 倍频程是不均匀的 不均匀
§5.3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看成是由若干个典型环节组成的. 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看成是由若干个典型环节组成的. 一,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 Y (s) = K 传递函数为 Φ ( s ) = R (s)
Im
ω =∞
(ω )
A(ω )
Re
ω =0
Φ( jω)
奈奎斯特 (N.Nyquist)在1932 年基于极坐标图 阐述了反馈系统 稳定性 奈奎斯特曲线, 简称奈氏图
2. 幅,相频率特性 它是将 A(ω) 和 (ω) 分别表示在以 为横坐标,以 A(ω) 分别表示在以ω 坐标, 坐标的平面上. 或 (ω) 为纵坐标的平面上.
A(ω)
ω单位为弧度/秒 单位为弧度 秒 单位为弧度
ω
(ω)
A(ω) 无量纲
ω
(ω) 单位为度 单位为度
3. 对数幅,相频率特性 对数幅,相频率特性——Bode图 图 纵坐标
幅频: L(ω ) = 20 lg A(ω ) 单位:分贝(dB) 单位:度 相频: (ω )
横坐标 以 lg ω 来分度,标注 ω ,单位:弧度 秒(rad/s) 分度, 单位:弧度/秒
本章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
典型环节 环节的频率特性 (1)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 (2)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 (3)利用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利用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4)系统的稳态性能与动态性能分析 系统的稳态性能与动态性能分析 实验法求取元件或系统的 求取元件或系统的数学模型 (5)实验法求取元件或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
3. 熟练掌握由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绘制系统的开环对 数幅频渐近特性曲线及开环对数相频曲线的方法。
4. 熟练掌握由具有最小相位性质的系统开环对数幅 频特性曲线求开环传递函数的方法。
5. 熟练掌握乃奎斯特稳定判据和对数频率稳定判据及其 应用。
6. 熟练掌握稳定裕度的概念及计算稳定裕度的方法。
3
5-2 频率特性
一、开环幅相特性曲线
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由若干典型环节串联
Gs G1 sG2 sG3 s
开环频率特性
G
j

3 i1

3
j(
Gi
(
j)

e
i1

Gi ( j ))
25
系统开环幅频与相频分别为
3
A G j Gi ( j) i 1
充要条件是:在 L() 0dB
的所有频(段)
内, 180正 负穿越
线的次数差
为0。
注意:在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大于零的频段内,相
频特性曲线由下(上)往上(下)穿过 180 线
为正(负)穿越。N+(N-)为正(负)穿越次数, 从负180 线开始往上(下)称为半个正(负) 穿越。
34
图5-36 幅相曲线(a)及对应的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
21
七、二阶微分环节
G(s)


s
n
2

2

s
n

1
G(
j)


j n
2

2

j n

1

1
2 n2


j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3、纯量函数的正半定性: 现 控 理 论 基 础 当x=0及x的个别其它点使得:V(x)=0;在其余x的 取值点有: V(x)>0, 则称 V(x) 是正半定的。 4、纯量函数的负半定性: 若-V(x)是正半定的,则纯量函数V(x)是负半定的。 5、纯量函数的不定性: 若在域Ω内,不论Ω多么小, V(x) 既可为正 又可为负,则 V(x) 是不定的。 举例: V(x)=x12+2x22 第 四 章 V(x)=x12+2x22/(1+x22) 正定 。 V(x1,x2)= x12 V(x)=(x1+x2)2 正半定, ∵当x1+x2=0时, V(x)=0; V(x)=-x12-(3x1+2x2)2 负定 V(x)= x1x2+x22 不定 ;
(t ≥ t0 )
若δ (ε ,t0 )与初始时刻 t0 无关,即δ (ε ,t0 ) = δ (ε ),
则称 x e = 0为李亚甫诺夫意义下稳 定。
第 四 章
则称 xe = 0 为一致稳定 其中 x (t0 ) − xe , x (t ) − xe 均为欧几里德(Euclid ) 范 数 。
如: x (t ) − xe =
(x1 (t ) − x1e )2 + (x2 (t ) − x2e )2 + L (xn (t ) − xne )2
9
即以 xe 为心的“球”域。
二、渐近稳定
现 控 理 论 基 础

都超不出 S (ε ), 且收敛于 x e = 0。则称 x e = 0 是李亚甫诺夫 意义下的渐近稳定。 即:对于任意给定的实 存在 T ( μ , δ , t 0 ), 当:x 0 − x e ≤ δ 时有: x (t ) − x e ≤ μ
对于一个控制系统,稳定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工程实际中,可以应用的系统必须是稳定的。 分析稳定性的方法: 1892年,劳斯(Routh)、赫尔维茨(Hwruity)提出的代数判据。 1932年,奈奎斯特(Nyquist)提出的频率法判据。 上述方法只适用于分析线性定常系统。 对于非线性或时变系统上述方法不适用。 第 四 章 1892年,李亚甫诺夫发表了一篇题为《运动 稳定性一般问题》的论文,建立了关于运动稳定性 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举例
6
若:Δi > 0 ,i为偶数;Δi < 0 ,i为奇数;
举例:
现 控 理 论 基 础
2 Q ( x 1 , x 2 , x 3 ) = 10 x 12 + 4 x 2 + x 32 + 2 x 1 x 2 − 2 x 2 x 3 − 4 x 1 x 3
则: Q( x1 , x2 , x3 ) = x T Px = [x1 x2 ⎡ 10 1 − 2⎤ ⎡ x1 ⎤ x3 ]⎢ 1 4 − 1 ⎥ ⎢ x2 ⎥ ⎢ ⎥⎢ ⎥ ⎢− 2 − 1 1 ⎥ ⎢ x3 ⎥ ⎣ ⎦⎣ ⎦
标量函数 V ( x ) 具有连续一阶偏导数, 并且 :
第 四 章
& 定 理 4 − 1 设系统状态方程为: x = f ( x ) 在平衡状态 x e = 0 的某个邻域内,
(1 )V ( x )是正定的; (2 )V& ( x )是负定的;
0 0
则 x e = 0 是一致渐近稳定的。
若 x → ∞ , V ( x ) → ∞ ,则一致大范围渐近稳定 的。
13
§4-3李亚甫诺夫第二法
现 控 理 论 基 础 前面介绍过,构造一个与系统状态x有关的标量函数V(x,t) 来表征系统的广义能量。V(x,t) 称为李亚甫诺夫函数。 研究V(x,t)及其沿状态轨迹线随时间的变化率的定号性, 就可以得到有关系统的稳定性信息。即,对于一个系统而 言,若能构造出相关的V(x,t),就能判断系统的稳定性。本节 介绍李亚甫诺夫第二法判断系统稳定性的几个定理。
& 解:令 x = 0 ,求得系统平衡状态为 xe = 0
2 V 选取: ( x ) = x12 + x2 显然:V ( x ) 正定 & & & 而: V ( x ) = 2 x x + 2 x x 1 1 2 2
)2 x2 − x1 ] = −2a(1 + x2 )2 x22 1 2 2 2 础 & & 可见,当 x2 = 0 和任意的 x1,有V ( x ) = 0,而 x2 ≠ 0 和任意的 x1,V ( x ) < 0, & & 即 V ( x ) ≤ 0, 但在整条状态轨线上不会有V ( x ) ≡ 0。
5
6、二次型 现 二次型是一种纯量函数,它在李氏稳定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 控 理 论 基 础 二次型形如:V(x)= xTPx=[ x1 x2 … xn] P[ x1 x2 … xn]T 其中 P 为实对称矩阵。 二次型的正定性可由塞尔维斯特(Sylvester)准则来判定: 即二次型 V(x) 为正定的充要条件为 P 的所有 主子行列式为正——也即 P 为正定。 若 P 是奇异的,且它的所有主子行列式 为非负的,则V(x)是正半定的。 第 四 章 二次型 V(x) 为负定的充要条件为: P 的所有主子行列式:

& ( x ) = ∑ ∂V x = ( x + x )( x + x ) + 2 x x + x x &i &1 &2 & & V 1 2 1 1 2 2 i =1 ∂xi
第 四 章
2 & 将状态方程带入上式: V ( x ) = − x12 + x2 & Q V ( x ) 负定 故 x = 0 是一致渐近稳定的。 e
现 控 理 论 基 础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4-1引言
第 四 章
§4-2李亚甫诺夫意义下稳定性的定义 §4-3李亚甫诺夫第二法 §4-4线性连续系统的稳定性 §4-5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稳定性 §4-6有界输入和有界输出稳定 §4-7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 实验问题分析
现 控 理 论 基 础
一、概述
§4-1 引 言
若平衡状态 x e = 0,又从域 S (δ )出发的 x (t ) ,当 t → ∞ 时, 数 δ > 0, μ > 0,
若 δ (ε ,t0 ) 和 T (δ ,t0 )与 t0 无关, 则称为为一致渐进稳定
第 四 章
图4-2平衡状态及对应于渐近稳定性的典型轨迹
10
现 控 理 论 基 础
三、大范围渐近稳定
3
二、基本定义
现 控 理 论 基 1、纯量函数的正定性: 若对于所有在域Ω中取值的状态向量 x, 有: V(x)>0, 当 x≠0 时; V(x)=0 , 当 x=0 时 则称在域Ω(Ω包含状态空间的原点)内的 纯量函数 V(x) 是正定的。 若时变函数 V(x,t) 由一个定常的正定函数 V(x) 作为下限, 础 即: V(x,t) > V(x) (t≥t0); 且有 V(0,t) =0 (t≥t0) 则称时变函数 V(x,t) 在域Ω(Ω包含状态空间的原点) 内是正定的。 第 四 章 2、纯量函数的负定性: 若 -V(x) 是正定的,则纯量函数 V(x) 是负定的。
15
& 例 4 − 2 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x1 = x2 & x2 = −( x1 + x2 ) 判别系统的稳定性。 现
控 理 论 基 础
& 解:令x = 0 ,求得系统平衡状态 xe = 0 选取:V ( x ) = 显然 V ( x ) 正定
2
1 (x1 + x2 )2 + x12 + 1 x22 2 2
2
现 控 理 论 基 础
李氏第一法:求解微分方程组,由其解分析稳定性—间接方法。 李氏第二法:无需求解微分方程组,即可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李氏从研究能量变化的关系入手,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为此,构造了广义能量函数(李亚甫诺夫函数)V(x,t)。 考察纯量函数: 电感能量: LI2/2; 电容能量:CU2/2; 电路能量:UI 什么是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并不等于稳定状态,但稳定状态一定是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可能不止一个。若它们的孤立的,则可通过 线性变换,将非零的平衡状态转移到状态空间的原点, 第 四 章 即有xe=0,则又有 f(xe,t) = f(0,t) =0。 这样,平衡状态的稳定性问题可转化为 原点的稳定性问题来研究。
非线性时变系统状态方 程为: & x = f ( x ,t ) xe = 0 ( 4.2 − 1)
若对于任意数 ε > 0 , 都对应有实数 δ (ε ,t 0 ) > 0 , 使得由满足下式 的任意初始状态 x (t 0 ) = x 0 出发的轨迹 x (t ),有: 图示说明 x (t ) − x e ≤ ε x (t 0 ) − x e ≤ δ (ε , t 0 ) (4.2 − 2) (4.2 − 3)
14
2 ⎧ x1 = x 2 − x1 x12 + x 2 & 例 4 − 1 系统为 ⎨ 试判别其稳定性 2 2 & ⎩ x 2 = − x1 − x 2 x1 + x 2 现 & 解:令 x e = 0
(
(
)
)
控 理 论 基 础
得:原点 ( x1 = 0 , x 2 = 0 ) 是唯一的平衡状态。 2 若定义一个正定的纯量函数 V ( x ) = x12 + x2 & ( x ) = ∂V( x ) = 2 x x + 2 x x & & 那么 V 1 1 2 2 ∂t
若初始状态 x (t0 ) 是取自状态空间的任何点,都有
lim x (t ) = xe = 0
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