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下册第十八课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中华书局版下册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八年级历史中华书局版下册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aa496b3daef5ef7ba0d3c7d.png)
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 社会稳定 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从2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步开展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2)1993年, 十四 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包括社会保 优抚安置 和社会互助等内容的 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多层次 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后,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改 革的步伐。到目前为止,以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同时,我国实行了城市居 民 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在探索建立农 村 养老 、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自主学习一.生活水平的提高阅读课本103-104页内容
1.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日益繁荣, (1)背景: 居民收入 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自主学习二.就业观念的转变阅读课本104-105页内容
2.就业观念的转变 (1)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用工的 管理权高度集中,从中专毕 业生到大学毕业生,以及退伍军人,就业都由 国家 统一分 配。
(2)竞技性体育:①1956年,举重运动员 陈镜开打破最轻量级双手挺举世界 纪录,成为第一个打破 世界纪录 的中国人。②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 容国团夺得 世界冠军 。③1984年的第 23 届奥运会 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第一个 上,中国体育健儿夺得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突破了中国 奥运史 上 奖牌的零纪录。④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在悉尼举行,中国体育代表团获金 牌28枚,名列金牌榜 第三 。
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 的变迁
学习目标 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 的不同及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方面 的变化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 住行方面的变化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6e53b1ad02768e9950e73838.png)
4.电视剧《金婚》以一对普通夫妇50年的婚姻生
活,折射出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
老舍有一名作,以旧北京的生活面貌,从侧面
描写了旧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这部名
作是( D )
A.《红岩》
B.《青春之歌》
C.《芙蓉镇》
D.《茶馆》
►在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房檐上挂满了冰 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在大地毯 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就出来了,原来是雪在告我们 :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好看呀! ►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在这广漠的 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邓稼先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 后来,他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 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
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 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 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 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 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 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 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杨利伟走出舱门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翟志刚太空漫步
2008年9月,神舟 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 空,航天员翟志刚成 功完成出舱任务,实 现了太空行走。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 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 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 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 稻增产20%左右。
八下历史18课笔记
![八下历史18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8144f5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a.png)
八下历史18课笔记八下历史18课笔记第一节:秦朝的建立和发展•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通过改革,增强了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法律统一等,颁布了《律令》。
•秦朝的发展:–秦朝开展了大规模的修筑长城、修筑灵渠和开拓新疆等工程。
–实行统一币制、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秦朝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字整理和统一,制定了统一的文字和字形。
•秦朝的失败:–秦朝施行苛政,广大人民受到压迫,引发了各地的起义。
–秦朝的内部矛盾加剧,导致了政权的崩溃。
第二节:汉朝的建立和发展•汉朝的建立:–刘邦建立了西汉,标志着秦朝的灭亡和汉朝的诞生。
–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汉朝的发展:–汉武帝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拓战争,扩大了国土。
–汉朝实行了文帝时的科举制度,推行了和谐稳定的统治政策。
–汉朝内外经济繁荣,思想文化发展迅速,出现了众多文化名人和科学家。
•汉朝的衰亡:–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但很快被推翻。
–农民起义接连不断,造成社会动荡。
–匈奴入侵,对汉朝的统治形成了严重威胁。
第三节: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董卓之乱导致东汉政权衰弱,形成了豪强割据的局面。
–曹操、刘备和孙权等领袖崛起,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三国鼎立的特点:–曹操建立魏国,形成中原的统一势力。
–刘备建立蜀国,重视民生、修筑水利等,深得百姓支持。
–孙权建立吴国,借助江南水网,发展海军,对抗曹魏。
•三国鼎立的结果:–长期的战乱,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曹魏最终建立了统一的北方政权,标志着三国鼎立的结束。
第四节: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南北朝的分裂:–东晋灭亡,分裂为南朝宋、南齐、南梁和南陈,以及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
–北方政权实行鲜卑族的统治,南方政权主要由汉族统治。
•南北朝的政治与经济:–北方政权实行了封建制度,推行了均田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南方政权因地理环境适宜经济发展,官府经济兴盛,手工业发达。
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教学内容
![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教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012306e2af90242a895e565.png)
B.2003年神舟五号往返成功
C.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2008年神舟七号往返成功
知识点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5.右图人物是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的杰出贡献印证了“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光辉论断。他是( D)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6.爱国主义需要激情的表达,更需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袁隆 平在水稻培育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被人们誉为( C) A.“最可爱的人” B.“铁人” C.“杂交水稻之父” D.“两弹元勋” 7.下列人物中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C) A.袁隆平 B.王进喜 C.屠呦呦 D.焦裕禄
旅。 (2)2003年10月,_____杨__利__伟_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往返成功,我国成为世 界上第_____三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______神__舟__七__号__升入太空,航天员_______翟__志__刚_成功完 成出舱任务,实现了_______太__空__行__走___。
(2)成果: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长篇小说 《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2.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1)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 (2)2012年,中国作家______莫__言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0.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研 水平、教育水平等硬实力。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 B) ①袁隆平 ②莫言 ③屠呦呦 ④邓稼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向试验 现场发贺电指出:“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 击。”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件(共55张ppt)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件(共5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765d9970b4e767f5acfceaf.png)
人物扫描
钱学森
2009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 “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 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 让他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 总理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 方呼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 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 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 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 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 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 了功勋。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两弹一星”发射成功意义: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 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 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 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 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 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 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 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 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 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 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小知识
1、苏联:1957年10月4日 2、美国:1958年1月31日 3、法国:1965年11月26日 4、日本:1970年2月11日
东方红一号卫星 发射时间 1970年4月24日 研制人员 戚发轫等 卫星质量 173公斤 卫星用途 进行卫星技术试验
以及一些探测 直 径 约1m 终止服务 1970年5月14日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近地点430千米、 远地点2075千米的轨道上。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bf070697c281e53a5802ffe4.png)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原子弹:__1964__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导弹:__1966__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3)氢弹:__1967__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人造地球卫星:__1970__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东方红一号__,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代表人物:钱学森、__邓稼先__。
(6)历史意义:“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航天技术(1)1999年11月,__神舟一号__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2)2003年10月,航天员__杨利伟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__三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__翟志刚__实现了太空行走。
易混易错我国是第一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提示: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杂交水稻人物袁隆平,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称为“__杂交水稻之父__”成就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__籼型杂交水稻__影响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__粮食短缺__问题的战略措施2.青蒿素(1)发明:20世纪70年代,__屠呦呦__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作用: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__生理学或医学__奖。
【问题思考】1.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及启示是什么?(1)原因:国家的独立;党和政府的重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663c23a0f242336c1eb95ee2.png)
类 别
取得的成就和时间
意义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它对于打破核垄断,
国防 技术
1966年10月,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 合。
战胜核讹诈,提高 我国的国际地位, 争取世界和平,具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有重要作用
空间 技术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 功
使我国的空间技术 跨入世界先进国家
材料研读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充 足的底气。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其意义就在于文化自信 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 的力量,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 民族精神独立性。 第三、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我们要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 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什么是“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 球卫星。(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 弹。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 弹专指导弹。“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
(5)代表科学家
①邓稼先
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读理论物理,不到两 年便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 人称“娃娃博士”。
①这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初二历史下册第十八课知识点总结
![初二历史下册第十八课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845e99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8.png)
初二历史下册第十八课知识点总结学会学习八年级历史知识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1、1986年3月,我国四位科学家为了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非常重视并做了批示,此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经过半年的论证,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第八个领域。
2、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经通过计算机网络变成了现实。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说的。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一)改革发展中的教育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增加经费投入,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2、新中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
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
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说的。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出现了很多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特征,弘扬民族道德精神的成功之作;艺术也发展迅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2、毛泽东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fdfa23844769eae009ed5b.png)
国防
两弹 一星
载人 航天
原子弹1964 氢弹1966 钱学森 邓稼先 神舟一号 神州五号 神舟七号
东方
科 技 文 化 成 就
1999(无人) 2003年10月 杨利 2008年9月 翟志
农业 医学
文艺
袁隆平 屠呦呦
籼型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
青蒿素
对疟疾的治愈率很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 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 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
文化事业的发展
提出: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 中实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 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 。
袁隆平当选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袁隆平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什么?
1973年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 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 ,而且是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 沿。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在 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 青蒿素) 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得到世界(卫生) 可和大力推广。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 巨大贡献,( 屠呦呦 )获得2015年诺 学或医学奖。
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近地
“863计划”
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杨 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建议下,我国制 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并且因为四 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 而得名“863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第18课战略大决战](https://img.taocdn.com/s3/m/51ed638ed4d8d15abe234efb.png)
得 民 心 者 得 天 下 !
1、下列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是
A、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A、上海 C、武汉 B、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B、南京 D、北平
2、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人民解放 军攻占
A、北平 C、武汉 B、南京 D、上海
1.1948年三大战役中首先展开的 是 ( ) A. 辽 沈 战 役 2.下列战役中,被陈毅称为“是 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是 指 ( ) A. 辽 沈 战 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 阅读课本96页表格,了解解放战争开始 时国共力量的对比情况。讨论:国共力 量相差这样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 短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下 面的原因你同意吗?能再说出其他原因 吗?请举例说明
A:解放军打仗勇敢 C:毛泽东懂军事,蒋介 石不懂军事 B:国民党指挥失当 D:共产党得到人民 的拥护和支持
农民小车队为前线送粮食
淮海战役中陈毅说: “我们的胜利是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农民担架队准备上前线
时 间 地 点 参战部队 指 挥 员 歼敌和改编人数 战况 特点 意义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华北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52万余人 攻克张家口、天津,包围北平。北平和平 解放 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先打两头,后 取中间,
解放军兵力占优势,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 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 战或守战略意图未定。
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建立了广阔的根据地,支援战争 的物质力量雄厚,而且,经过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b235080f6f1aff00bed51efe.png)
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的 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 业。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 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的意义是什么?
①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 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②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 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含义 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一) “两 弹一 星”
成就 原因
1964.10.16,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 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 重困难。
员的一小步,却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步。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我国 “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历程中,广大研制工作 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两弹 一星”精神。 (1)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哪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有哪些重要意义?
1964年。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当时有核 大国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1966年10月27日, 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 地导弹点火发射,核弹头 在预定地点实现了核爆炸。 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 弹。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人造卫星
1970年,中国 用长征号运载 火箭,成功发 射了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1号。 成为世界上第 五个能独立发 射人造地球卫 星的国家。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下】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梳理)-精选文档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下】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梳理)-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78324005727a5e9846a610b.png)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含义: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影响:①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②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4.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获得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文化事业的发展
(1)改革开放前:
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初二历史18课背诵内容
![初二历史18课背诵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12aa73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b.png)
初二历史18课背诵内容
第十八课《元朝的政治制度》
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完善的政治制度之一,它以中央集权为主,以官僚制度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
一、中央集权
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以中央集权为主,实行“中央统治、地方分权”的政治体制。
中央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地方政府依法向
中央服务,并受中央的控制和监督。
二、官僚制度
元朝的官僚制度是以官吏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将官吏分为三等:一等是朝廷的大臣,二等是地方官吏,三等是乡绅、乡官等。
官吏的任免由朝廷主持,官吏的行政管理和司法审判由地方机构负责。
三、科举制度
元朝的科举制度是一种以考试为主要选拔方式的官僚制度,它既保证了官吏的素质,又保证了官吏的责任,使官吏有更大的积极性,为元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精品教学课件 第六单元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精品教学课件 第六单元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https://img.taocdn.com/s3/m/04c9dd9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8.png)
张学良(1901-2001)和杨虎城(1893-1949)
中共态度: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 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 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 行协商。
结果: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 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 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 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一二·九运动
原因 华北出现严重危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 种的危险。
时间 1935年12月9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
参与者 生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口号 结果 性质
意义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 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 反动军警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 爱国救亡运动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 原因: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
怒潮。
抗日义勇军: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 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 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抗日游击队: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 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 战争。
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 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 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背景:日本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中 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 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
概况: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 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 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日军占领沈阳
结果: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 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 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 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fef7abb54693daef5ef73da6.png)
知识检测:
• “两弹一星”成就: •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___________爆炸成功。 • (2)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____________试验。 • (3)1967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___爆炸成功。 •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___升空。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自主学习]
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 时间(学习重点)
2.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 事迹(学习难点)
3.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
内容
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 杂交水稻 青蒿素
题目
什么是两弹一星? 分别在什么时间取得成就?
2001年袁2月隆1平9日获江得泽国民际与农首业届最国高家奖最——高世科界学粮技食术奖奖获得者袁隆平
(1)概况: (2)荣誉:
青蒿素
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 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技带来卫生安全!
_____________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 ·中国成功发射的第一无人飞船是
()
• A.长征一号 B.东方红一号 • C.神舟一号 D.神舟五号
• ·1970年4月24日21时50分,从太空中传出的《东方红》乐曲响彻
宇宙。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
• A.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B.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 C.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 D.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2024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知识点详细归纳
![(2024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知识点详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fa8ca4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c.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知识点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什么是“两弹一星”2、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第一:1945年7月16日,美国研制的人类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第二:1949年8月29日,苏联爆炸试验成功了自己的原子弹第三:1952年10月,英国在澳大利亚沿海的一艘船上试爆原子弹成功第四:1960年2月13日,法国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第五: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分析归纳我国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的发展历程。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3)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6)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杨利伟,在轨道运行了1天。
此次飞行打破了由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独霸局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7)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 火箭发射升空,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aac43310bb4cf7ec4bfed0c9.png)
1.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原因?影响?
2.中美建交的背景?经过?意义?
3.中日建交的概况?
4.改革开放后全方位外交的背景?表现?影响?
5.※※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两弹一星、漫步太空 二.杂家水稻、青蒿素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屠呦呦领奖
概况:20世纪70 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 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
合作探究:我们应该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学习什么?
学习老一辈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5.文化事业的发展
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 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
——毛泽东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 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 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 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2.漫步太空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 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时间
1964年 1966年
1970年 1999年 2003年 1973年
医药科技 研究发明出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初
文学艺术
双百方针,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 改革开放前
歌》、话剧 《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2012 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 改革开放后 文学奖。
2.漫步太空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 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历史下册第十八课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二历史下册第十八课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学会学习八年级历史知识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学会学习八年级历史知识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1、1986年3月,我国四位科学家为了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非常重视并做了批示,此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经过半年的论证,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第八个领域。
2、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经通过计算机网络变成了现实。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说的。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一)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增加经费投入,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2、新中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
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
3、"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说的。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二)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出现了很多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特征,弘扬民族道德精神的成功之作;艺术也发展迅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毛泽东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
体育课所列为学校重点课程。
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3、我国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
国门;从射击运动起,中国运动员夺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运动员是许海峰;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将于2008年在北京举办第29届运会。
人们社会方式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鼓励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
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3、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在就业工作普遍得到了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最引人注目的与大多数城镇居民密切相关的医疗保险制度也迈出了步伐。
4、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或者简述建国以来新中国在外交工作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并指出其主要原因。
国际地位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就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20世纪70年代,中国同美国.日本关系实现正常化;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01年,中国承办了亚太经
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中国国力的不断提高。
5、建国以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请结合所学知识,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体育、生活方式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⑴科技: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等。
⑵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等。
⑶文学艺术: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出现.影视艺术的发展等。
⑷体育: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等。
⑸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的变迁.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