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质量管理统计方法11.doc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七种工具要点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七种工具要点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七种工具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常用七种工具,就是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用于收集和分析质量数据,分析和确定质量问题,控制和改进质量水平的常用七种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科学,而且实用,作为班组长应该首先学习和掌握它们,并带领工人应用到生产实际中。
一、统计分析表法和措施计划表法质量管理讲究科学性,一切凭数据说话。
因此对生产过程中的原始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十分重要,为此必须根据本班组,本岗位的工作特点设计出相应的表格。
常用的统计分析表有以下几种,供参考。
1. 不良项目调查表某合成树脂成型工序使用的不良项目调查表如下。
每当发生某种不良时,工人就可在相应的栏目里画上一个调查符号,这样,下班时哪些不良项目发生了多少,立即可知。
2. 零件尺寸频数分布表此表与不良项目调查表属同一类型。
第二栏为零件尺寸的分组,第四栏的“ ”与不良项目调查表中的“正”是相同的符号。
工人每加工完一个零件,经检测后,将所得零件尺寸在第二栏“组距”中找到相应的尺寸组,然后再在第四栏中记录符号,待到下班或完工时,再统计第五栏。
这样的图既直观、又明确、有助于掌握零件尺寸的分布情况。
3. 汽车油漆缺陷统计表该表的特点是直观,而且将每个缺陷的部位表示出来了。
4. 不良原因调查表要分清不良的发生原因,可接设备、操作者、时间等标志进行分层调查,填写不良原因调查表。
下表为调查了甲、乙两位工人5天生产塑料勺不良原因的调查表。
5. 不合格品分类统计分析表下表为某工序同时生产三种规格的轴承,按不良项目分别统计。
表的右侧和下边的合计栏均画作虚线,表示可根据需要取舍。
需要注意的是“尺寸精度”和“旋转精度”作为总目,下面还细分若干细目,这是表格设计的一种技巧,与此对应,下边合计栏也应合理设计。
6. 措施计划表措施计划表,又称对策表。
在制订一个具体的改进措施计划后,所有对策编制成计划表的形式。
下表为某照相机厂生产一种自拍照相机,为了解决自拍质量问题,针对所分析的原因,制订的改进措施计划表。
质量管理中直方图及其应用

目录一、直方图的概念与作用 (2)1、概念 (2)2、作用 (2)二、直方图的类型 (2)1、正常型 (2)2、双峰型 (3)3、锯齿型 (3)4、平顶型 (3)5、孤岛型 (4)6、偏向性 (4)三、直方图的作图步骤 (5)四、直方图与标准界限比较 (7)五、直方图的应用 (8)六、总结 (11)摘要直方图是质量管理七种统计工具中的统计方法。
本文介绍了直方图的概念、用途、类型、绘制方法和与标准界限的比较,并举例说明了直方图在实际工作中的用法。
关键字直方图图形应用直方图及其应用一、直方图的概念与作用1、概念直方图亦称频数分布图,是适用于对大量计量值数据进行整理加工,找出其统计规律,即分析数据分布的形态,以便对其总体的分布特征进行推断,对工序或批量产品的质量水平及其均匀程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2、作用它将一批数据按取值大小划分为若干组,在横坐标上将各组为底作矩形,以落入该组的数据的频数或频率为矩形的高。
通过直方图可以观察与判断产品质量特性分布状况、判断工序是否稳定、进行工序能力评价,估算并了解工序能力对产品质量的保证情况等等。
二、直方图的类型1、正常型图1 正常型直方图中央有一峰顶,左右大致对称,这时工序处于稳定状态。
其他图形都属于非正常型。
2、双峰型图2 双峰型直方图图形出现两个峰顶,可能是由于把不同加工者或不同材料、不同加工方法、不同设备生产的两批产品混合在一起形成的。
3、锯齿型图3 锯齿型直方图当直方图出现锯齿参差不齐、凹凸不平的形状,这是由于作图时数据分组太多,测量仪器误差过大或观测数据不准确等造成的,此时应重新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4、平顶型图4 平顶型直方图当直方图没有突出的顶峰,呈平顶型,然而形成这种情况一般有三种原因:(1)与双峰型类似,由于多个总体、多总分布混在一起。
(2)由于生产过程中某中缓慢的倾向在起作用,如工具的磨损、操作者的疲劳等。
(3)质量指标在某个区间中均匀变化。
5、孤岛型图5 孤岛型直方图在直方图旁边有孤立的小岛出现,当这种情况出现时过程中有异常原因。
第十一章 全面质量管理

第十一章全面质量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下述哪一项不属于质量的范畴()。
A、可靠性B、一致性C、美学性D、价格2、抓住主要矛盾,先集中解决最主要问题,再适当考虑其它问题的质量分析方法是:()。
A、帕累托分析B、因果分析C、正交分析D、控制图分析3、在判别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联方面有显著作用的管理工具是:()。
A、趋势图B、散点图C、直方图D、鱼刺图4、持续改善常用工具中的“石川图”是指()。
A、帕累托分析图B、因果分析图C、直方图D、散点图5、覆盖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从各个环节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思想是()。
A、TQMB、QFDC、PDCA循环D、JIT6、下述哪一项不是质量管理使用的分析工具()。
A、因果分析图B、甘特图C、直方图D、控制图7、下述哪一项是质量管理的统计控制方法()。
A、领导B、不断改进C、控制图D、箭线性网络图8、下述哪一项不是质量管理的统计控制方法()。
A、数据分层法B、排列图C、统计分析表D、漏斗模型9、下述哪一种工具使用生产过程的图形描述来揭示流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原因()。
A、流程图B、排列图C、直方图D、因果分析图10、产品质量特征值的正常波动可由()图形表示。
A、双峰型B、平顶型C、锯齿形D、钟型参考答案:1、D2、A3、B4、B5、C6、B7、C8、D9、A 10、D二、多项选择题1、产品的内在质量特性包括()。
A、结构B、性能C、精度D、化学成分E、气味2、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是()。
A、影响企业成本和市场占有率B、反应公司信誉C、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D、能够节约和合理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E、提升国际竞争能力3、PDCA循环方法包括()阶段。
A、计划B、执行C、检查D、处理E、预测4、控制图按照用途可分为()。
A、直方图B、分析用控制图C、管理用控制图D、稳值控制图E、变值控制图5、以下()因素不是引起质量波动的偶然性原因。
A、操作者偏离规程的操作B、原材料不符合规格标准C、机器设备的不正确调整D、加工与测量结果的细微误差E、采用相应的加工方法6、产品质量波动的来源主要有()。
生产管理期末复习题(含答案)及答案

一、单选1、在生产大纲确定后,一般来说,紧接着进行的活动是(C)A.流程设计B.制定战略性能力计划C.编制产品生产计划D.编制物料需求计划2、下述方法将产品生产计划中的具体产品的需求转化为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需求是(B)A.粗略能力计划B.物料需求计划C.能力需求计划D.库存计划3、制定生产大纲需要多项输入,来自企业外部输入是(B)A.现有库存水平B.原材料供应能力C.现有员工数量D.现有设备能力E.员工技术水平4、制定生产大纲需要多项输入,来自企业内部的输入是(C)A.转包商能力B.市场需求C.现有设备能力和员工数量D.竞争者行为E.原材料供应能力5、制定生产大纲时,实际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C)A.线性决策法则B.线性规划C.反复试验法D. 模拟法6、制定生产大纲时,正规的数学方法是(B)A.反复试验法B.线性规划C.图表法D. 模拟法7、制定生产大纲时,符合准时生产思想的方式的(A)A.改变生产率,使之与需求率同步B.推迟交货C.改变库存水平D.8、下列不属于制造企业的库存的是(D)A.原材料B.产成品C.在制品D.库存记录9A.保持生产动作对库存的依赖性D.防止员工报酬的增加E.10A.物料费用B.运输费C.11A.维持库存费B.调整准备费12A.C.13C)A. B.年维持库存费、年补充订货费和单价C. D.年提前期内费用、年维持库存费和年购买费E.14、假定无须案例库存,某产品的平均日消耗量为30件,提前期为10天,现有库存量为500件,订货点是(B)A. 200B. 300C. 400D.500E. 60015、求随机型库存问题的订货点时,除了计算提前期内需求的期望值外,还需加上(E)A.需求的均值乘以提前期的标准差B.Z值乘提前期;C.需求的标准差乘提前期的标准差D. 提前期乘提前期的标准差E. 提前期内需求量的标准差乘Z值16、下面不是E0Q模型的假设条件的是(D)A.年需求为已知的常量B.提前期已知且固定C. 不允许缺货D.有数量折扣E.补充率为无限大17、以下不是维持库存的原因的是(C)A. 使生产系统平稳运行B.减少缺货风险C.使生产活动准时进行D.减少订货费E.防止短缺18、在双仓系统(two-bin inventory system)中,每个仓同的在存储量为(E)A.ROPB. EOQC.案例库存量D.案例库存加上最佳订货量E. 以上都不是19、以下不属于维持库存费的是(C)A.保险套B.利息C.缺货损失费D.仓库照明灯E.陈旧化损失20、最适合应用MRP的行业是(A)A.机床厂B.化肥厂C.造纸厂D.炼油厂21、以下不是MRP 的输入的是(A)A.生产大纲B.产品出产计划C.产品结构文件D.库存状态文件22、以下是产品出产计划的输入的是(B)A. 库存状态文件B.生产计划大纲C. 产品结构文件D. 车间生产作业计划23、MRP主要目的之一是(D)A.平衡生产能力B.降低劳动力需求C.培训员工D.协调各生产阶段的活动24、MRP与DRP的主要不同点是(D)A.假设能力无限B.固定提前期C.按时段订货D.自上而下处理25、下列不是相关需求的是(C)A.原材料B.在制品C.成品D. 外购零件E. 产品说明书26、MRP的输出是(E)A. 总需要量B.净需要量C.计划发出订货量D.现有数E.对所有零件和产品的需求计划27、决定某种零件的总需要量的是(D)A. 净需要量B.现有数C.上层元件的总需要量D.上层元件的计划出发订货量E.所有以上因素28、下列不是排序的优先调度法则的是(D)A.优先选择余下加工时间最长的工件B.优先选择加工时间最短的工件C. 优先选择临界比最小的工件D. 优先选择临界比最大的工件。
质量管理经常用到的18个公式

质量管理经常用到的18个公式在质量管理领域,常用的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下面是18个常用的质量管理公式。
1. 样本标准差公式样本标准差公式是用来计算数据离散程度是否符合要求的。
其主要公式为:s=[∑(xi-x)²/(n-1)]^0.5其中,s是样本标准差,xi是每一项数据,x是所有数据的平均值,n是样本量。
2. 简单误差公式简单误差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测量误差的大小。
其主要公式为:e = (x - XR) / R其中,e是误差百分数,x是单次测量值,XR是所有测量的平均值,R是标准值。
3. 可重复度公式可重复度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同一测量的可重复程度。
其主要公式为:R = X2 - X1其中,R是可重复度,X1是第一次测量值,X2是第二次测量值。
4. 变异系数公式变异系数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数据的稳定程度。
其主要公式为:CV = s / x ×100%其中,CV是变异系数,s是标准差,x是平均值。
5. 一致度检验公式一致度检验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同一批次的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要求。
其主要公式为:Cp = (USL - LSL) / 6σ其中,Cp是一致度指数,USL是最大限制线,LSL是最小限制线,σ是标准差。
6. 相对误差公式相对误差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其主要公式为:εr = |(Xi - Xt) / Xt| ×100%其中,εr是相对误差,Xi是测量值,Xt是真实值。
7. 置信区间公式置信区间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之间的差异。
其主要公式为:CI = X ± t * SE其中,CI是置信区间,X是样本均值,t是t分布表中的统计值,SE是标准误。
8. 相对容差公式相对容差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产品或服务的制造工艺。
其主要公式为:TR = (USL - LSL) / X其中,TR是相对容差,USL是最大限制线,LSL是最小限制线,X是平均值。
质量统计管理制度

质量统计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规范质量管理行为,加强质量统计及统计数据的管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生产、品质、质量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
第三条公司生产、品质、质量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应当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第二章质量统计管理第四条公司将建立完善的质量统计管理制度,包括质量统计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
第五条公司质量统计数据的收集,应当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质量检测等全过程进行数据采集。
第六条公司质量统计数据应当真实、完整、准确。
不得存在虚假、夸大、隐瞒的情况。
第七条公司应当建立质量统计数据的管理档案,妥善保存统计数据,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第八条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统计数据的分析机制,根据统计数据进行质量问题的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并及时制定改进措施。
第九条公司应当建立质量统计数据的应用机制,可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产品质量的调整、改进和改良。
第三章质量统计考核第十条公司将建立质量统计数据的考核机制,对各相关部门进行考核。
第十一条质量部门负责对各部门的质量统计数据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改进措施。
第十二条公司将对质量统计数据出现虚假、隐瞒、不合理造成的责任人进行处理,直至追责。
第四章质量统计管理制度须知第十三条公司将制定质量统计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计划,确保全员了解及熟悉该制度。
第十四条公司将持续不断对本制度进行完善及调整,确保制度的科学、严谨。
第五章附则第十五条公司生产、品质、质量管理部门及相关人员对本制度有任何疑问,可向公司质量部门进行咨询、反馈及建议。
第十六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即时生效。
- 以上仅为示例,具体内容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
质量统计七大手法

质量统计七大手法质量统计方法是工厂质量管理过程中经常运用的重要手法。
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以用来证实产品生产过程能力及产品对规定要求的符合性。
其作用在应用于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的控制.防止不合格品产生.质量问题的分析.查找原因.确定产品和过程的限定值,预测.验证并测量和评定产品质量特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选择适宜的统计方法,下述即常用的统计方法及其应用。
一.图示法(直方图.制程流程图.散布图.柏拉图.因果图等)主要用于进行问题诊断,并据此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统计诊断二.统计控制图(X –R.P.C控制图等)主要用于监控产品的生产和测量过程。
三.试验设计主要用于确定变量对过程和产品性能有显著影响。
四.建立量化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主要用于生产过程运作的条件和产品设计发生变化时,对产品和过程的特性进行分析。
五.进行变量分析对各变量构成进行评估.似务变量占总体变量的比例,作为最佳的质量改进机会的依据。
为控制图.产品特性的确定和产品的放行设计抽样方案。
六.抽样计划工厂质量管理如果能充分运用各种统计手法,将在各方面受益,并表现在:1.发现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对质量改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2.查找形成品不良的因素,使质量追溯有据可依﹔3.验证质量控制方法有效性。
以下介绍品管七大手法1.直方图2.柏拉图3.因果图法(鱼刺图)4.层别法5.控制图6.检查表7.推移图2.统计技朮的应用一直方图直方图有称柱状图,是将囤积数据汇总.分组,并将每组数据绘成柱状图,依统计数据的分布形状,进行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状态及管制能力的分析。
运用直方图进行分析的步骤为1.数据统计将同一类型和相近似的现象归纳在一起,以分析该类现象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
2.将统计数据分组.确定组数是直方图分析中的重要步骤,将统计的样本总数进行合理分组便于观察数据分布情况,合理的组数鱼样本总数的关系通常为:(见右下表)3.计算全距.组距.组界.中心值:1.全距:代号为R,是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即2.组距代号为,组距(h )=R /组数,组距通常选整﹔3.确定组界:最小一组的下组界= -测量值的最小位数/2测量值的最小位数一般是1或0.1最小一组的上组界=下组界+组距4.确定中心值各组界之间的中心值,也称中值。
第11章质量管理体系

第11章质量管理体系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发的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总结了当代世界质量管理领域的成功经验,应用当前先进的管理理论,以简单明确的标准形式向世界各国推荐了一套实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
11. 1 ISO 9000族标准基础知识质量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管理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
为统一质量管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将质量管理的有关要求系统化、规范化、普遍化和统一化。
ISO 9000族标准在吸收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上,用国际标准的形式,使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在世界范围内统一起来,具有通用、协调、可操作性的特点。
ISO 9000族标准是面向21世纪的质量管理标准,它贯穿了当代经济管理理论,尤其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思想和方法。
11. 1. 1 1987版ISO 9000族标准1987版ISO 9000族标准首批发布6个标准:①ISO 8402质量术语(该标准为1986年发布);②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③ISO 9001质量体系开发设计、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④ISO 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⑤ISO 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⑥ISO 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
11. 1. 2 1994版ISO 9000族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94年对1987版ISO 9000族标准进行改版,形成1994版ISO 9000族标准。
1994版ISO 9000族标准继承了1987版的总体结构和思路,力图采取增加标准数量的方式,解决适用性差、通用性差、协调困难等问题。
1994版ISO 9000族标准对ISO9000,ISO 9001 ,ISO 9002,IS0 9003等几个核心标准在技术上作T 修改,同时增加分标准来完善补充。
为了适应其他领域,如服务、流程性材料等方面质量管理的应用,对ISO 9004标准也增加了分标准,使之适应各类产品质量管理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质量管理统计方法11
常用质量管理统计方法
常用的质量管理统计方法包括:旧QC七大手法(检查表、数据分层法、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控制图)和新QC七大手法(亲和图、树图、关联图、箭条图、PDPC、矩阵图、矩阵数据分析法),以及其它一些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对策表、流程图、水平对比法等。
简介如下:
一、检查表(调查表、统计分析表)
1、概念:系统地收集资料和累积资料,确认事实并对资料进行粗略的整理和简单分析的统计图表。
2、分类:不合格品项目检查表、缺陷位置检查表、质量分布检查表、矩陈检查表、用于非数字数据分析用的检查表。
3、用途:用在对现状的调查,以备今后作分析。
4、制作步骤
(1)确定搜集资料的具体目的。
(2)确定为达到目的所需搜集的数据资料。
(3)确定对资料的的分析方法、所釆用的统计工具。
(4)根据不同目的,设计用于记录资料的调查表格式。
(5)用收集和记录的部分资料进行表格试用,目的是检查表
格设计的合理性。
(6)如有必要应评审和修改调查表。
5、注意事项
(1)应能迅速、正确、简易地收集到数据,记录时只要在必要项目上加注记号;
(2)记录时要考虑到层別,按人员、机台、原料、时间等分类;
(3)数据来源要清楚:由谁检查、检查时间、检查方法、检查班次、检查机台,均应写清楚,其他测定或检查条件也要正确地记录下來;
(4)尽可能以记号、图形标记,避免使用文字;
(5)检查项目不宜太多,以4-6项为宜(针对重要的几项就可),其他可能发生的项目采用“其他”栏。
二、数据分层法(分类法、分组法)
1、概念:数据分层法就是性质相同的,在同一条件下收集的数据归纳在一起,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2、分类方法:数据分层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多种方式进行。
例如,按不同时间,不同班次进行分层,按使用设备的种类进行分层,按原材料的进料时间,原材料成分进行分层,按检查手段,使用条件进行分层,按不同缺陷项目进行分层等等。
数据分层法经常与统计分析表结合使用。
3、应用步骤
(1)收集数据。
(2)将采取到的数据根据不同目的按照分层原则选择分层类别。
(3)将数据按待定的分层类别进行分层。
(4)将数据按层进行归类。
(5)根据归类结果画分层归类类图或表。
(6)根据归类图或表寻找规律,发现问题。
4、应用实例
•成品验货不良品统计表
三、排列图(帕累托图、柏拉图)
1、概念
它是将质量改进项目从最重要到最次要顺序排列的一种图表。
排列图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按高低顺序排列的矩形和一条累计百分比拆线组成。
分为分析现象用排列图和分析原因用排列图。
2、用途
(1)识别重点。
(2)识别进行质量改进的机会。
(3)检查改进效果。
3、应用步骤
(1)确定分析项目。
(2)明确度量。
(3)确定分析周期。
(4)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5)绘制排列图。
(6)确定结论。
4、应用实例
某公司检验中发现有50个不良品,不良项目ABCD及不良数如下表,请根据这些数据绘制排列图。
四、因果图(鱼骨图、鱼刺图、石川图)1、概念
排列图应用实例
60%
100%
A
B
D
不良数
累
计影响度(%)
是表示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隐含)原因的关系,即表达和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图表。
因果图是以结果作为特性,以原因作为因素,在它们之间用箭头联系表示因果关系。
因果图是一种充分发动员工动脑筋,查原因,集思广益的好办法,也特别适合于工作小组中实行质量的民主管理。
当出现了某种质量问题,未搞清楚原因时,可针对问题发动大家寻找可能的原因,使每个人都畅所欲言,把所有可能的原因都列出来。
2、应用步骤(1)明确问题。
(2)确定原因类别(人、机、料、法、环)。
(3)画框架图。
(4)层层展开完成全图。
(5)对结果有影响的原因都客观、认真地分析出来并纳入因果图中。
(6)确定未端原因。
3、作图要点
(1)明确需要分析的质量问题或确定需要解决的质量特性; (2)召集同该质量问题有关的人员展开头脑风暴;
(3)向右画一条带箭头的主干线将质量问题写在图的右边,一般按5M1E 分类,然后围绕各大原因逐级分析展开到能采取措施为止;(4)记录有关事项。
4、应用实例,
如,复印机复印不清楚的因果图:
新旧程度精神不集中复印不
清楚
使用人员操作速度药液
液量
颜色深浅原稿
保管时间污染
清晰度
书写整齐强度
卷曲度
复印机
滚筒转动不灵活
灯泡亮度使用时间
干净度
复印纸纸质量
感光度
保管方法
保管时间复印法
放纸方式
环境
干燥时间
房间不洁
手不洁
稿纸质量
五、散布图(相关图)
1、概念
用于分析两个测定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方法。
2、制作步骤
(1)搜集数据资料。
对欲进行研究的两组数据用备好的检查表搜集成对数据;(至少30对)(2)画出长度大致相等的横轴与纵轴,记上组的名称、计量单位,作好尺度标记;
(3)按成对数据在图上绘点;
(4)分析各点的散布状态,考察二者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及其相关程度,必要时须通过相关系数的计算或其它判定方法予以判定。
3、散布图判断
六、直方图(柱状图、质量分布图)
1、概念
是表示数据变化情况的一种主要工具。
用直方图可以将杂乱无章的资料,解析出规则性,比较直观地看出产品质量特性的分布状态,对于资料中心值或分布状况一目了然,便于判断其总体质量分布情况。
2、目的
作直方图的目的就是通过观察图的形状,判断生产过程是否稳定,预测生产过程的质量。
具体来说,作直方图的目的有:
(1)测知制程能力;
(2)调查是否混入两个以上不同群体;
(3)测知分配中心或平均值;
(4)测知分散范围或差异;
(5)与规格比较计算不良率;
(6)测知有无假数据;
(7)制定规格界限。
3、制作步骤
(1)集中和记录数据,求出其最大值和最小值。
数据的数量应在100个以上,在数量不多的情况下,至少也应在50个以上。
(2)将数据分成若干组,并做好记号。
分组的数量在6-20之间较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