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生物药物

合集下载

1000138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_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_1002

1000138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_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_1002

dt
V Vm
= Km+C
C
因为: X = V C 所以: Vm C dXe = Km+C Vdt
1) C>>Km 时: Vm V CL = C 2) Km>>C 时: CL = Vm V
V Vm C dXe = dt Km+C
Km
3)药物有线性和非线性消除同时存在时:
Vm V
CL =
Km+C
+KV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物制剂研究所
邱利焱 博士, 教授
第十一章
内容概要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概述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 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及参数计算
第一节 概述
一、线性动力学的三个基本假设:
1. 吸收速度为零级或一级 2. 药物分布相很快完成 3. 药物在体内消除属一级速度过程
特征
1. 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的改变。 2.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 3. 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剂量无关。 4. 药物的体内过程用一级速度过程或线性过程表示。
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点
1. 血药浓度与剂量不成正比。 2. 3. 4. 5. 6. AUC与剂量不成正比。 当剂量增加时,消除半衰期延长。 药物的消除不呈一级动力学特征, 即消除过程是非线性的。 其它药物可能与其竞争酶或载体系统影响其动力学过程。 药物代谢物组成比例可能由于剂量变化而变化。
3) ΔC/Δt = Vm- ΔC/Δt Km
C中
ΔC/Δt 对(ΔC/Δt)/ C中作图,斜率-Km,截距Vm

第十一章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的分析

第十一章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的分析

(三)提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盐酸氯丙嗪注射液(USP收载的方法) 用于校正样品中氧化产物对测定的影响
原理: 氯丙嗪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54nm,其氧
化产物在此波长也有吸收,同时在277nm处 其吸收度与在254nm处吸收度相等。 可由两波长处测得△A计算氯丙嗪含量。
选择λ1和λ2 的原则是: a.干扰组分在两波长处吸光度相等。 b.待测组分在两波长处有较大的吸光度差值。
色谱条件
色谱柱:C8 流动相:乙腈-0.5%三氟乙酸(pH5.3)(50∶50) 检测波长:254nm
判断标准:
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单个杂质峰 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0.5%),各杂质峰面 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2倍(1.0%)。
各国药典方法的比较
EP8:用各杂质对照品配置对照溶液;单 个杂质的限量更低。
二、分光光度法
(一)直接分光光度法 应用:ChP2015盐酸氯丙嗪片、注射液 方法:盐酸溶液,254nm,吸收系数法
(二)提取后分光光度法
盐酸异丙嗪口服液(USP38)
盐酸异丙嗪 氢氧化铵 异丙嗪 萃取 氯仿层 少量稀盐酸洗涤 酸性洗液 氯仿 洗涤 合并氯仿提取液 挥干氯仿 稀硫酸溶解(硫酸异丙嗪) 测定A
S
HCl, C2H5OH
CH2CH2CH2N(CH3)2
N
Cl HCl
S
2、有关物质
残留的中间产物和副产物:
H
N
Cl
CH2CH2CH2NHCH3
N
Cl
3-氯二苯胺 (I)
H
N
Cl
S 2-氯-10H-吩噻嗪 (II)
中间产物
S 3-(2-氯-10H-吩噻嗪-10-基)-N-甲基-1-丙胺 (Ⅲ)

《生物化学第十一章》课件

《生物化学第十一章》课件
字体颜色:选择与背景色对比度高的颜色,如白色、黑色 等
图片颜色:选择与背景色协调的颜色,如绿色可以选择浅 绿色、深绿色等
动画颜色:选择与背景色协调的颜色,如绿色可以选择浅 绿色、深绿色等
整体效果:保证PPT课件的整体视觉效果和谐统一,避免 过于花哨或过于单调
05
PPT课件使用说明
使用场景
图片处理
清晰度:确保图片清晰,避免模糊不清 尺寸:根据PPT页面大小调整图片尺寸,避免过大或过小 色彩:根据PPT主题选择合适的图片色彩,避免过于鲜艳或暗淡 布局:合理安排图片位置,避免过于拥挤或空旷 水印:去除图片中的水印,保持PPT的整洁美观 动画:适当添加图片动画效果,增加PPT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生物化学第十一章 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生物化学第十一章内容 PPT课件使用说明
课件概述 PPT课件制作技巧 PPT课件评价与反馈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课件概述
课件简介
生物化学第十一章主要内容:蛋白质合成 蛋白质合成过程:转录、翻译、折叠、修饰 蛋白质合成的调控:基因表达调控、翻译后修饰调控 蛋白质合成的应用:基因工程、药物研发、生物技术等
动画效果
动画类型:包括进入、退出、强调、路径等 动画速度:根据内容调整动画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 动画顺序:合理安排动画顺序,避免混乱 动画与内容结合:动画要与内容紧密结合,避免过度使用动画
配色方案
主色调:选择与主题相关的颜色,如生物化学可以选择绿 色、蓝色等
辅助色:选择与主色调协调的颜色,如绿色可以选择浅绿 色、深绿色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是构成细 胞和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14 第十一章 手性药物的药物动力学

14 第十一章  手性药物的药物动力学
2. 静态手性(silent chiral) 当药物手性中心的取代基团空间构象有较大的自由
度或手性中心不涉及到药物活性中心时,药物活性往往缺乏立体选择性。如降胆固醇
药洛伐他定(lovastatin,图 11-2 A)抑制HMG-CoA还原酶的作用无立体选择性,两对
映体的IC50均为 2.2 nmol/l,提示酯部分 α-甲基取代的异丁基有较大的自由度。当在α 位引入甲基成为非手性化合物后(图 11-2 B),抑制HMG-CoA还原酶的作用反而增加,
形成手性中心,出现两个对映体。其中一对映体活性显著增加,另一对映体与前手性
分子的活性相当。如在多巴胺(dopamine)和爱必宁(epinine)分子中β-位引入羟基, 形成
IC50由 2.2 nmol/L 降到 0.9 nmol/l。
A
B
HO CH3 O CH3CH2C* H O
O O
CH3
HO CH3 O
CH3CH2C
O
CH3
O O
CH3
CH3
CH3
图 11-3. 洛伐他定及其类似物的结构
特非拉啶(terfenadine) 对映体及非手性类似物的活性是一致的(表 11-1),说
第二节 手性药物的生物活性
一、手性药物的作用模式 许多内源性配体(ligand)如神经递质、激素等本身具有手性,这些成分的空间结 构是适合于受体(或酶)的。天然产物是在手性环境中形成的,大都只有一种构型, 具有这种构型的药物往往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如天然的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为左旋体,其活性是右旋体 300 倍。天然的生物碱莨菪碱(hyoscyamine)和东莨菪碱 (scopolamie)都是左旋体,阻断 M-受体作用是右旋体的 300 倍。通常用 Easson 和 Steman 的三点作用模式描述对映体间的生物活性差异。图 11-1 所示是假定在两个对映体中, 其中一个对映体的三个原子(或基团)B、C、D 能够很好地与相对应受体中三个原子 (或基团)X、Y、Z 吻合,发生相互作用。那么另一对映体无论怎样旋转,它的 B、 C、D 三个原子(或基团)不可能同时与受体的 X、Y、Z 吻合。这样两个对映体与受 体的亲和力出现差异,呈现不同的生物活性。

天然药物化学:第十一章 生物碱2

天然药物化学:第十一章    生物碱2
9.00
天然药物化学
麻黄碱
9.58
石蒜碱
pKa 6.4
二氢石蒜碱
8.4
(2)静电场效应
天然药物化学
分子中同时含有2个N原子时,第一个N质子 化后,产生一个强的吸电基团(-+NHR2), 对第二个N原子产生两种碱性 的效应:
静电场效应:通过空间静电引力(空间近,作用强) 诱 导 效 应:通过碳链传递(碳链长,作用减弱)
天然药物化学
(1)N-sp3(氨型): ↑ ↑ ↑ ↑↓
碱性较强:pKa 7~12

• 脂肪烃胺类
pKa 9.58
• 脂环烃胺类
pKa 9.50
NH
天然药物化学
(3)N-sp2不等性杂化(吡啶型等) ↑ ↑ ↑↓ ↑
碱性较弱:pKa 2~7 A类:
吡啶 pKa 5.25
喹啉 4.94
异喹啉 5.40
---------粉红色沉淀 碘化汞钾试剂(Mayer’s reagent)------类白色沉淀 碘化铋钾试剂(Dragendorff’s reagent)----黄至橙色沉淀 改良碘化铋钾试剂 ------TLC或PC显色剂
橙色斑点
天然药物化学
注意: (1) 假阳性反应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鞣质、某些苷类、 有共轭双键的羰基化合物等 需预处理,排除干扰
亲水性生物碱: 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 可溶于甲(乙)醇
特殊结构:
含酸性基团(酚OH、COOH):溶于稀碱水(酸碱两性) 含内酯环:遇碱内酯环开裂成盐而溶解,加酸还原
天然药物化学
亲脂性生物碱: 多数仲胺、叔胺生物碱
例外:
HO C H
CH3 CH
NH2CH3

药物化学第十一章组胺受体拮抗剂及抗过敏和抗溃疡药

药物化学第十一章组胺受体拮抗剂及抗过敏和抗溃疡药

s)
Ar'
R
NCH2CH2N
ArCH2
R'
乙二胺类 H1 受体拮抗剂的结构通 式
CH2 NCH2CH2N
CH3 CH3
芬苯扎胺 Phenbenzamine
又名安妥根( Antergen )
1942 年发现的本类第一个临床应用的抗组胺 药
活性高,毒性较低。
CH2 NCH2CH2N
CH3 CH3
1 )将吩噻嗪母核的 N 原子用 C 原子替换,并通 过双键和侧链相连 。
S
H3C NCH2CH2
H
H3C
Cl
氯普噻
吨 Chlorprot hixene
反式( E 型)氯普噻吨的抗组胺活性为苯海拉明的 17 倍 ,强于顺式异构体。
顺式( Z 型)氯普噻吨的安定作用比反式( E 型)异构 体大,为抗精神病药。
应。
NH2 COOH 组氨酸脱羧酶 HN N
NH2 HN N
组氨酸
组胺
组胺受体
Histamine Receptor
主要有三个亚型: H1 、 H2 和 H3 受体。 H1 受体主要分布于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以及其
它广泛组织或器官中。 H2 受体主要分布在胃、十二指肠壁细胞膜。 H3 受体主要分布在 CNS ,组胺作为神经递质参与
续进行,收率几乎定量。最后与马来酸成盐,得到本品。
氯代
CH3 Cl2, Na2CO3
N
CCl4
Sandmeyer反应 NaNO2, HCl
HCl, Cu2Cl2
CH2 N
缩合
N
CH2Cl
PhNH2·HCl 220℃
N
缩合
Cl

药理学第11章整理

药理学第11章整理

第十一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能阻断肾上腺素受体从而拮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或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的作用。

第一节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α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本身不激动或较弱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却能阻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及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

它们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这个现象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

这可解释为α受体阻断药选择性地阻断了与血管收缩有关的α受体,与血管舒张有关的β受体未被阻断,所以肾上腺素的血管收缩作用被取消,而血管舒张作用得以充分地表现出来。

主要作用于血管α受体的去甲肾上腺素,它们只取消或减弱其升压效应而无“翻转作用”。

主要作用于β受体的异丙肾上腺素的降压作用则无影响。

根据这类药物对α1、α2受体的选择性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1.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1)短效类:酚妥拉明、妥拉唑林(2)长效类:酚苄明2.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3.选择性α2受体阻断药:育亨宾一、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和妥拉唑啉【体内过程】酚妥拉明生物利用度低,口服效果仅为注射给药的20%。

口服后30分钟血药浓度达峰值,作用维持3-6小时。

肌内注射作用维持30-45分钟。

大多以无活性的代谢物从尿中排泄。

妥拉唑林口服吸收缓慢,排泄较快,以注射给药为主。

【药理作用】酚妥拉明和妥拉唑林与α受体以氢键、离子键结合,较为疏松,易于解离,故能竞争性地阻断α受体,对α1、α2受体具有相似的亲和力,可拮抗肾上腺素的α型作用,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仍可达到最大效应。

妥拉唑林作用稍弱。

1.血管酚妥拉明具有阻断血管平滑肌α1受体和直接扩张血管作用。

静脉注射能使血管舒张,血压下降,静脉和小静脉扩张明显,舒张小动脉使肺动脉压下降,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2.心脏酚妥拉明可兴奋心脏,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十一章第三节 双酚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十一章第三节 双酚类
沸点350~400℃,熔点160~163℃,白色粉末 状或晶体,易溶于乙醇,乙醚,甲苯等,微溶 于四氯化碳,难溶于水,可溶于碱水溶液, 加热到510℃可分解燃烧。
总目录 下页
退出 返回
三、双酚A代谢和生物监测指标 • 用途:食品包装、奶瓶、水瓶、牙齿填充
物所用的密封胶、眼镜片等数百种日用品 的制造过程。 • 接触来源:
总目录 下页
退出 返回
五、尿中双酚A的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色谱条件同尿样中烷基酚测定。 • 质谱条件:碰撞能量为22eV,监测离子为双酚
A母离子m/z227.2,子离子m/z212.2,m/z211.2 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法:同尿样中烷基酚测定
总目录 下页
退出 返回
BPA:双酚A NP:壬基酚 OP:辛基酚
二氯甲烷-甲醇( 90+ 10)溶液洗脱SPE柱:NP 和OP 的极性较低,BPA 的极性相对较高,单纯使用甲醇 或二氯甲烷无法同时洗脱三种目标化合物
总目录 下页
退出 返回
六、血清中双酚A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总目录 下页
退出 返回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
1. 原理
• 尿样在酸性环境下,加正己烷超声波提取,去 除部分干扰物,以甲醇-水梯度洗脱,C18柱分离, 荧光检测器检测,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 积定量。
血清中的双酚A经有机溶剂萃取,氮气吹干, 加内标物13C12-双酚A,用硅烷化试剂衍生后进 行GC-MS法分析,内标工作曲线法定量。
总目录 下页
退出 返回
2.样品处理
• 萃取:血清→ 加6mol/LHCl振荡混匀→ 加乙醚, 剧烈振摇,静置后分层,取有机层→ 乙醚再萃取 两次,合并有机相,用饱和NaCl溶液洗涤

《生物化学》第十一章

《生物化学》第十一章
- 17 -
第一节
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2.CTP 的合成 UMP 是所有其他嘧啶核苷酸的前体。由尿嘧啶核苷酸转变成胞嘧啶核苷酸是 在核苷三磷酸水平上进行的。UMP 经尿苷酸激酶和二磷酸核苷激酶的作用, 先生成 UTP(三磷酸尿苷),然后在 CTP 合成酶的催化下,由谷氨酰胺提供 氨基,使 UTP 转变为 CTP(三磷酸胞苷)。此过程消耗 1 分子 ATP 。
- 18 -
第一节
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3.dTMP的合成 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dTMP)由脱氧尿嘧啶核苷酸(dUMP)甲基化生成。催 化此反应的酶是胸苷酸合酶,N5, N10-甲烯四氢叶酸为甲基供体。 在正常的肝细胞中,胸苷酸合酶活性很低,当肝里出现恶性肿瘤时,此酶活性 升高。而且,肿瘤的恶性程度与胸苷酸合酶的活性值成正相关。
- 32 -
第三节 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四、核苷类似物
阿糖胞苷、环胞苷是改变了核糖结 构的核苷类似物。阿糖胞苷能抑制 CDP (二磷酸胞苷)还原成 dCDP(二磷酸脱 氧胞苷),进而影响 DNA 的合成,它是 重要的抗癌药。
的 6 位酮基被氨基取代即为 AMP。此反应分为两步: ① 由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催化,GTP(三磷酸鸟苷)水解供能,天冬氨酸的氨基 与IMP相连生成腺苷酸代琥珀酸。 ② 腺苷酸代琥珀酸在腺苷酸代琥珀酸裂解酶作用下脱去延胡索酸生成 AMP。
-9-
第一节
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GMP 的生成过程也包含了两步反应:
APRT 受 AMP 的反馈抑制,HGPRT 受 IMP 与 GMP 的反馈抑制。
- 12 -
第一节
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第十一生物战剂ppt课件

第十一生物战剂ppt课件

2019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
第二节

生物战剂概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生物战剂的来源 生物武器的生产 生物战剂所具备的条件 生物战剂的特点 生物战剂的使用方法 生物战剂侵入人体的途径 生物战剂的攻击目标
八、 生物战剂的战术技术要求
-
2019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接种1次。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可以应用药物预防。
2019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22
3

炭疽杆菌
(5) ① 一般治疗:患者应严密隔离,卧床休息。污染物或排泄物严格消 毒或焚毁。多饮水及予以流食或半流食,对呕吐、腹泻或进食不足者 给予适量静脉补液。对有出血、休克和神经系统症状者,应给予相应 处理。对皮肤恶性水肿和重症患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控制 局部水肿的发展及减轻败血症有效,每日氢化可的松100~300mg,

2019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10
八、 生物战剂的战术技术要求


生物战剂种类繁多,性能各异。优先使用的选择条件有: ① 生物战剂应当能够引起这样一种疾病,即受攻击一方对此没有防 ② ③ 目前还没有疫苗,或受攻击一方不能生产预防该病的疫苗,也无 ④ 这种致病微生物生命力强,易于繁殖; ⑤ 这种致病微生物,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性质稳定,易于储存, 易于分散成气溶胶。


② 局部处理:皮肤病灶切忌按压及外科手术,以防败血症发生。局 部用1∶2000 ③ 病原治疗:青霉素为首选抗生素。皮肤炭疽成人青霉素用量为 160~400万U,分次肌注,疗程7~10日。对肺炭疽、肠炭疽及 脑膜炭疽或并发败血症者,青霉素每日1000~2000万U静脉滴注, 并同时合用链霉素(1~2g/日)或庆大霉素(16~24万U/日)或卡 那霉素(1~1.5g/日),疗程在2~3周以上。单纯皮肤炭疽亦可用 四环素(1.5~2g/日)或强力霉素(0.3~0.5g/日)或红霉素 (1.5~2g/日) ④ 抗炭疽血清:目前已不用。重症病例可与青霉素联合治疗,第1日 80ml,第2、3日各20~50ml,肌注或静滴,应用前须作皮试。

第十一章 醇、酚、醚

第十一章  醇、酚、醚

大量乙醇以饮料形式生产和 消费,血液中乙醇的正常含 量为0.001%,一般人当血液 中乙醇含量达到0.1%即处于 强烈兴奋状态,达到0.2%就 沉醉,超过0.3%就会引起酒 精中毒,昏迷甚至死亡。
乙醇是一种抗震性能好、无污染的理想燃料,用乙醇 代替汽油,有与汽油混用和单独使用两种方法,目前 应用较广的是与汽油混用法。一般在汽油中掺入10%-20%的酒精。这种混合燃料,由于酒精的抗震性能好, 不再加入四乙基铅,从而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OH
OH
OH
CH3
NO2
苯酚
邻甲酚
邻硝基苯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命名二元酚时以“二酚”为母体,两个酚羟基间的相 对位置用阿拉伯数字或邻、间、对表示。命名多元酚时以 “三酚”为母体,酚羟基间的相对位置用阿拉伯数字或连、 均、偏表示。
OH
OH
OH
OH
OH 对苯二酚
OH
OH
OH
1,3,5 苯三酚 (均苯三酚)
从结构上看,芳香烃分子中苯环上的氢原 子被羟基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为酚。结构 通式为Ar-OH。
OH
OH
OH
CH3
NO2
化学工业出版社
(二)酚的命名
命名:
以“酚”作为母体,芳环上其他原子、原子团或烃基 作为取代基,它们与酚羟基的相对位置可用阿拉伯数字 表示,编号从芳环上连有酚羟基的碳原子开始,也可用 邻、间、对表示取代基与酚羟基间的位置。
||
||
1400C
HH
HH
C2H5—O—C2H5 + H2O 乙醚
化学工业出版社
4.氧化反应
醇分子中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称为α-碳原 子;α-碳原子上的氢,称为α-氢原子。α-氢原子由 于受官能团的影响而比较活泼。

第十一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第十一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渗透泵片组成: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
活性物质、推动剂
第二节 缓释与控释制剂
三、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T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
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 •被动靶向制剂是指药 、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物利用载体被动地被 机体摄取到靶位的自 分类 然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 •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 主动靶向制剂 “导弹”,将药物定向地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可 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 发挥药效。
过滤 洗净 研磨
干燥即得 洗净 即得
研磨法
β-CYD 2~5倍量水
二、包合技术
包合物的制备
冷冻干燥法
适用于制成包合物后易溶于水、且在干燥
过程中易分解、变色的药物。所得包合物外
形疏松,溶解性能好,可制成粉针剂。 喷雾干燥法 适用于难溶性、疏水性药物。
三、微囊和微球的制备技术
(一)概述
第一节 药物制剂新技术
第二节 缓释和控释制剂
第三节 经皮吸收制剂 第四节 生物技术药物
导学情景
情景描述
某男性,60岁,在一次体检中血压血糖高于正常, 后就医确诊为中度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医生给予 药物治疗,药物多达5种,均为普通制剂(盐酸二 甲双胍、非洛地平片等),一日三餐均需用药。刚 开始患者能按医嘱按时用药,血压血糖得到控制, 几个月后一次复诊中发现血压血糖均有所升高,医 生了解,原来病人一日三餐均需服药,产生厌烦心 理,未按时服药或忘记服药。于是医生给予更换长 效缓释药物(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非洛地平缓释 片等),服药量及服药次数减少。患者用药依从性 提高,病情重新得到控制。
第二节 缓释与控释制剂

生物制药第十一章 手性药物

生物制药第十一章 手性药物

在生命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自然界往往对手性化合物的一种对映体有所偏 爱,例如组成多糖和核酸的单糖都为D-构型,而构成蛋白质的20种天然氨基 酸均为L-构型(甘氨酸除外)。对于化学、生物学 、医学和药学的理论和实 践,手性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手性药物
严格地说,手性药物药理活性的手性化合物组成的药物,其中只
外消旋体和外消旋化
外消旋体(raceme) 也称外消旋物或是指两种对映体的等量混合物,可用(D, L)、 (R, S)或(±)表示。外消旋体也称外消旋物或外消旋混合物。 外消旋化(racemization) 一种对映体转化为两个对映体的等量混合物(即外消旋 体)的过程。如果转化后两个对映体的量不相等,称为部分消旋化。
含有效对映体或者以有效对映体为主。
药物的药理作用是通过其与体内的大分子之间严格的手性识别和匹
配而实现的,故不同对映体的药理活性有所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化合物的一 对对映体在生物体内的药理活性、代谢过程、代谢速率及毒性等方面均存在显 著的差异,常出现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对映体有药理活性,而另一种无活性或活性很弱 。如左氧氟沙星[S-(-)对映体]的体外抗菌活性是R-(+)-对映体的8~128倍。又如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 是两个支气管扩张药物,它们的R-对映体之药效比S-对映体强80~200倍。
光学活性、光学异构体和光学纯度
光学活性(optical activity) 试验观察到的化合物将单色平面偏振光的平面向观察者 的右边或左边旋转的性质。 光学异构体(optical isomers) 对映体的同义词,现已不常用,因为有一些对映体在 某些偏振光波长下并无光学活性。 光学纯度(optical purity) 根据试验测定的旋光度,计算而得的在两个对映体混合物 中,一个对映体所占的百分数。现在常用对映体纯度来代替。

《生物技术制药》理论课教案

《生物技术制药》理论课教案

《生物技术制药》理论课教案第一章:生物技术制药简介1.1 生物技术制药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生物技术制药的分类及特点1.3 生物技术制药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1.4 案例分析:我国生物技术制药的现状与展望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技术2.1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2.2 基因克隆与表达2.3 重组蛋白药物的制备与纯化2.4 基因工程在制药领域的应用实例第三章:细胞工程制药技术3.1 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3.2 细胞培养技术3.3 细胞融合与杂交瘤技术3.4 细胞工程在制药领域的应用实例第四章:蛋白质工程制药技术4.1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4.2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3 蛋白质工程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4.4 蛋白质工程制药技术的应用实例第五章:抗体工程制药技术5.1 抗体概述5.2 抗体的结构与分类5.3 抗体工程的基本原理5.4 抗体工程制药技术的应用实例第六章:发酵工程制药技术6.1 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6.2 微生物培养与发酵过程优化6.3 发酵工程在制药中的应用实例6.4 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七章:酶工程制药技术7.1 酶工程的基本原理7.2 酶的分离、纯化与改性7.3 酶工程在制药中的应用实例7.4 酶工程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第八章:生物信息学在制药中的应用8.1 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8.2 生物信息学在药物发现与设计中的应用8.3 生物信息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8.4 案例分析:生物信息学在生物技术制药中的应用实例第九章:生物技术制药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9.1 生物技术制药的质量控制要点9.2 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评价9.3 生物技术制药的监管政策与法规9.4 案例分析:生物技术制药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的实际操作第十章: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10.1 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现状10.2 生物技术制药产业链的发展10.3 我国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挑战与机遇10.4 未来生物技术制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第十一章: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与治疗策略11.1 生物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领域11.2 生物药物的治疗策略与给药方式11.3 生物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估与监测11.4 案例分析:生物药物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第十二章:生物技术制药的知识产权与商业化12.1 生物技术制药的知识产权保护12.2 生物技术制药的商业化过程12.3 生物技术制药企业的商业模式与战略12.4 案例分析:生物技术制药知识产权与商业化的成功案例第十三章:生物药物的研发与注册13.1 生物药物研发的流程与关键环节13.2 生物药物的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13.3 生物药物注册审批的过程与要求13.4 案例分析:生物药物研发与注册的实际操作第十四章:生物药物的储存与运输14.1 生物药物的稳定性要求14.2 生物药物的储存条件与技术14.3 生物药物的运输管理与风险控制14.4 案例分析:生物药物储存与运输的最佳实践第十五章:未来生物技术制药的挑战与机遇15.1 生物技术制药的技术挑战与创新方向15.2 生物技术制药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15.3 生物技术制药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15.4 案例分析:未来生物技术制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生物技术制药》理论课的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涵盖了生物技术制药的概述、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信息学、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价、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

第十一章 组胺受体拮抗剂及抗过敏和抗溃疡药

第十一章 组胺受体拮抗剂及抗过敏和抗溃疡药

第十一章组胺受体拮抗剂及抗过敏和抗溃疡药(一)名词解释1.奥美拉唑循环(Omelazole Cycle)答:指奥美拉唑在口服吸收后,并不能直接产生质子泵的抑制作用,须经复杂的代谢转化生成活性形式后,才发挥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奥美拉唑为一前体药物,口服后在十二指肠吸收,因其具有弱碱性,可选择性得聚集在胃壁细胞的酸性环境中。

进入胃壁细胞后,在氢离子的催化下,发生斯迈尔斯重排形成“螺环形式”,再进一步依次转化成“次磺酸活性形式”、“次磺酰胺活性形式”。

研究发现,次磺酰胺活性形式是奥美拉唑的活性代谢物,它可与H+/K+-ATP酶的巯基相结合并形成二硫键的共价键即酶-抑制剂复合物,使H+/K+-ATP酶失活,产生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此复合物在产生长时间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后,可被体内的谷胱甘肽等含巯基的化合物所复活,经再一次的斯迈尔斯重排形成硫醚化合物,再经肝脏的氧化代谢重新转化成奥美拉唑,继续发挥质子泵的抑制作用。

2.H2受体拮抗剂(H2-Receptor Antagonist)答:指具有阻断组胺分子与受体亲和,从而防止组胺对受体的激动效应,并能产生抗过敏作用的药物。

例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

3.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答:又称作H+/K+-ATP酶抑制剂。

具体指能够与该酶发生不可逆的共价键结合,抑制H+/K+-ATP酶催化下的ATP水解,并使H+离子输出受阻,产生胃酸分泌抑制作用的药物。

(二)问答题1.在非镇静性的H1受体拮抗剂中,哪个属于三环类的代表性药物?写出其中英文名称、结构式,并写出其活性代谢物的中英文名称、结构式及生物学特点。

答:在非镇静性的H1受体拮抗剂中,属于三环类的代表性药物是氯雷他定,它的英文名称、结构式及活性代谢物的中英文名称、结构式如下: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ne)生物学特点是对H1受体的选择性更强,毒副作用更轻。

2.依据经典H1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简要说明手性中心对活性的影响。

11-药物微粒分散系

11-药物微粒分散系

两方面
Brown运动
重力沉降
V2r2(Leabharlann 2)g9减少粒径是防止沉降速度最有效方法,同时增 加粘度,减少微粒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控制 温度,可阻止沉降
第十一章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性质与特点
三、微粒光学性质(光散射丁泽尔效应) 四、微粒电学性质(电泳、双电层)
第十一章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与微粒分散体系物理稳定性有关的理论
ΔG=σΔA
ΔG—表面自由能的增加 σ—表面张力 ΔA—表 面积增加,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1. A增加:表面自由能增大,强烈聚结趋势
2.σ降低:表面自由能减少,增加稳定性加表面活 性剂是常用稳定化方法
第十一章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性质与特点 二、微粒分散体系的动力学稳定性
11-药物微粒分散系
第十一章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概述 二、微粒分散体系的特性与作用
①多相体系存在相界面 ②粒径小表面积大表面自由能高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具絮凝、聚结、沉降趋势 ③更小者具布朗运动、丁泽尔效应、电泳现象 ④溶解快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及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 性及稳定性 ⑤体内分布具有选择性 ⑥微囊、微球有缓释作用,减少剂量降低毒性,稳定 性增加
一、絮凝与反絮凝(电荷电学特性) 微粒具双电层,电荷排斥,阻止聚沉而稳定。 加入一定量电解质中和一部分电荷呈絮凝沉降 振摇易重新分散(絮凝剂)。 加入电解质使ζ电位升高,静电斥力增加阻止 微粒聚集,此过程称反絮凝。
第十一章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与微粒分散体系物理稳定性有关的理论 二、DLVO理论 (一)微粒间Vander Waals吸引能(ΦA负值)

第十一章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

第十一章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

分布
代谢
排泄
一、药物的分布
V= D/C
(一)表观分布容积 (二)影响分布的因素
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 或药物与组织的结合程度,并非 机体正常容积,没有生理学和解
剖学意义。
1、血液循环 2、血管通透性
分子型药物和脂溶性大的药 物更易通过血管壁
3、药物的结合作用 4、药物的相互作用 5、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一章生物药剂学与 药物动力学
学习目标
能力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 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 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并能初步应用有关知识正 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 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 艺,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
科学依据。
学习目标 掌握生物药剂学的概念, 药物吸收与给药途径,影 响吸收的因素。熟悉生物 药剂学的研究内容,细胞 膜的构造与吸收机理。了 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
机体能量
不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需要
(三)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胃肠道由胃、小肠和大肠三部分组成。 1、药物在胃中的吸收机制主要是被 动扩散 2、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是药物、 食物等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中药物 的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 3、大肠中药物的吸收也以被动扩散 为主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3)生物药剂学研究需要有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知识。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密切相关。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 剂学提供了基础与研究手段 。
• 三、生物药剂学的实验方法和对象
方法
已报道的方法主要有:普通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 法、火焰分光光度法、薄层层析法、柱层析法、气相色 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同位素法等。
对象 除人体外,有鼠、兔、狗、猴、猪、牛等哺乳类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化学 Ⅱ
第十一章 生物药物
第一节 生物药物概述 第二节 生物药物的分类与临床用途 第三节 生物药物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生物技术药物
第一节 生物药物概述
一、生物药物的概念 二、生物药物的发展 三、生物药物的特点
一、生物药物的概念
• 生物药物 (Biopharmaceutics):
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 分,综合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 物学、免疫学、物理化学和药学等的原 理与方法制造的一大类用于预防、诊断、 治疗的制品。
乙型脑炎、狂犬病疫苗
减毒疫苗 (活疫苗):
麻疹、流感、腮腺炎疫苗
基因疫苗
又称DNA疫苗,是将外源基因克隆在表达 质粒上,直接注入到动物体内,使其外源基因 在活体内表达抗原并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产生抗体从而激活免疫力。
• 冠心病防治药物:
如改构肝素及多种不饱和脂肪酸
诊断试剂的类型 (三)作为诊断药物
例如: 白细胞介素(IL)、红细胞生成素(EPO) , 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u 生物制品类
从微生物、原虫、动物或人体材料直接 制备或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方法制成作为 预防、治疗、诊断特定传染病或其他疾病的 产品,统称为生物制品。
2
(三)按生理功能和用途分类
1. 治疗药物 2. 预防药物 3. 诊断药物 4. 其他生物医药用品
二、生物药物的临床用途
(一)作为治疗药物 (二)作为预防药物 (三)作为诊断药物 (四)用作其他生物医药用品
(一) 作为治疗药物
1. 内分泌障碍治疗剂 2. 维生素类药物 3.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4.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5. 呼吸系统药物 7. 消化系统药物 9. 抗肿瘤药物 11. 计划生育用药 6. 心血管系统药物 8. 抗病毒药物 10. 抗辐射药物 12. 生物制品类治疗药
专一性强,只针对抗原分子上的一个 特异抗原决定簇,检测很小的抗原分子片
5.单克隆抗体
MCAb
断,避免交叉反应。
MCAb的应用:
测定体内激素的含量, 检测肿瘤相关抗原, 病毒性传染原的分型分析:
例:脊髓灰质炎有毒株或无毒株的鉴别 (唯一的诊断工具)
6. 基因诊断芯片
原理: 将大量的分子识别基因探针固定在 微小基片上,与被检测的标记的核酸样品进行 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强度而获 得大量基因序列信息。 应用:疾病的分型与诊断:急性脊髓白血 病和急性原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型,各类癌症 或其他疾病的基因诊断。
• 菌苗 • 疫苗 • 类毒素 • 冠心病防治药物
菌 苗
活菌苗: 如炭疽、鼠疫、卡介苗等 死菌苗:如霍乱、伤寒、百日咳菌苗等 纯化或组分菌苗:如脑膜炎、多糖菌苗等
3


• 类毒素:
是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致病毒素,经 甲醛处理使其失去致病作用,但保持原有的 免疫原性的变性毒素。如破伤风毒素等。
灭活疫苗 (死疫苗):
基因诊断芯片
5
(四) 用作其他生物医药用品
1. 生化试剂 2. 生物医学材料
– 器官的修复、移植或外科手术矫形及创伤 治疗等的生物材料
本 章 小 结
1.掌握生物药物的定义, 了解其发展过程 2.掌握生物药物的特点及其分类
3. 营养保健品及美容化妆品
– 各种软饮料及食品添加剂的营养成分 – 制造化妆品类
4. 放射性核素诊断药物
该药物可聚集于不同组织或器官,进入体 内后,可检测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运、 利用及排泄等情况,从而显出器官功能及其形 态,以供疾病的诊断。
常规检测项目:
血清胆固醇、葡萄糖、血氨、ATP、尿素 乙醇及血清SGPT和SGOT等。
临床应用的酶诊断试剂盒:AIDS诊断盒
MCAb的特点:
• 特点: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 使用途径:体内(注射)和体外(试管) 1.免疫诊断试剂 2.酶诊断试剂 3.器官功能诊断药物 4.放射性核素诊断药物 5.诊断用单克隆抗体(MCAb) 6.基因诊断芯片
1. 免疫诊断试剂
常见诊断抗原:
诊断抗原 诊断血清
常见诊断血清
细菌类: 痢疾菌分型血清; 病毒类: 流感肠道病毒诊断血清; 肿瘤类: 甲胎蛋白诊断血清; 抗毒素类:霍乱OT; 激素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血型及人类白细胞抗原诊断血清: 抗人五类Ig和K的诊断血清; 其它类:转铁蛋白诊断血清。
第二节 生物药物的分类与临床用途
一、生物药物的分类 (一)按来源和制造方法分类 (二)按化学本质和化学特性分类 (三)按生理功能和用途分类
(二)在生产、制备中的特殊性:
原料中有效物质含量低;稳定性差;易腐败;注 射用药有特殊要求。
(三)检验上的特殊性:
不仅要有理化检验指标,更要有生物活性检验指标。
应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生物药物的优点:
(二) 按药物的化学本质和化学特性分类
1. 2. 3. 4. 5. 6. 7. 8.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药物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 酶与辅酶类药物 核酸及其降解物和衍生物类药物 糖类药物 脂类药物 细胞生长因子类 生物制品类
u 细胞生长因子类
细胞因子是人类或动物各类细胞分泌的具 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因子,在体内对细胞的生长 与分化起重要调节作用。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Ø 抗病毒药物
抑制病毒核酸的合成,如碘苷、三氟碘苷 抑制病毒合成酶,如阿糖腺苷,无环鸟苷 调节免疫功能,如异丙基苷,干扰素
Ø 抗肿瘤药物
核酸类抗代谢物(阿糖胞苷,氟尿嘧啶) 抗癌天然生物大分子(天冬酰胺酶) 提高免疫力抗癌剂( IL-2,IFN,集落细胞刺 激因子)
Ø 胚胎干细胞工程 Ø 反义药物
(二)作为预防药物
(一)按来源和制造方法分类
1. 动物来源 2. 微生物来源 3. 植物来源 4. 现代生物技术产品 5. 化学合成
(1) 微生物及其代谢物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潜 力很大。 (2) 微生物易于培养,繁殖快,产量高,成本 低,便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3)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生物药物可综合利用。 (4) 利用微生物体内酶的转化作用进行生物药物的 半合成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复杂的难以实现的 反应,利用微生物酶能专一和迅速地完成。
生物药物的类型
1、基因重组多肽、蛋白质类治疗剂 应用重组DNA技术(包括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 工程技术)制造的重组多肽、蛋白质类药物 2、基因药物 基因治疗剂、基因疫苗、反义药物和核酶等 3、天然生物药物 来自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的天然产物 4、合成与部分合成生物药物
二、生物药物的发展
第一代生物药物:
含有某些天然活性物质与混合成分的粗制剂.
第二代生物药物:
特异生化成分或合成与部分合成的产品.
第三代生物药物:
1)天然生物活性物质;2)比天然物质更高活性 的类似物;3)与天然品结构不同的全新的药理活 性成分。
1
三、生物药物的特点
(一)药理学特性:
治疗的针对性强;药理活性高;毒副作用小, 营养价值高;生理副作用常有发生。
细菌类:伤寒、布氏菌、结核菌素等 病毒类:乙肝表面抗原血凝制剂、麻疹 血凝素,乙脑等 毒素类:链球菌溶血素O等
4
2. 酶诊断试剂
酶诊断试剂盒:
是一种或几种酶及其辅酶组成的一个多酶 反应系统,通过酶促反应的偶联,以最终反应 产物作为检测指标。
3. 器官功能诊断药物
利用药物对器官功能的刺激作用、排泄 速度或味觉等以检查器官的功能损害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