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文艺大跃进”的又一成果。

♦1958年6月到1960年7月,“两结合”被权威理论家和著名作家、诗人“论证”了整整两年,

虽说是“两结合”,其实关键在于肯定“革命的浪漫主义”,其主要功能之一是为远离生活真实的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1960年7月,全国第三次文代会正式确认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的创作方法。

♦“两结合”创作方法为文学回避矛盾、粉饰生活、拔高人物、神话英雄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文学配合整治需要而虚构生活开了方便之门。至此,文学终于在理论上摆脱了现实主义的困扰,新的文学规范宣告全面完成。在它的引导下,中国文学陷入了更加政治化的境地之中。♦山西作家群

♦20世纪50至60年代,受赵树理影响,山西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等,在小说创作方面与赵树理相仿,既注重把创作同农村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又保持了山西浓郁的地域特色;既及时去表现新的天地和人群,又注重作品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小说的幽默的轻喜剧风格也颇像赵树理,批评界将这一群体称为“山西作家群”或“山西派”。

♦他们建国后发表作品的主要阵地是《火花》,所以又被称为“火花派”,

♦这些作家作品都带有鲜明的北方地域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有人便以北方农村盛产的“山药蛋”来命名,谐谑地被称为“山药蛋派”。

♦主要作品有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赖大嫂》、孙谦《伤疤的故事》、胡正《两

个巧媳妇》、李束为《好人田木瓜》等。

♦“第四种剧本”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表现先进和保守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和不入社斗

争的农村剧本、我军和敌军斗争的部队剧本而言的。

♦1957年老舍的《茶馆》是“第四种剧本”的最高成就。

地下文学

——摆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潜在写作

☐“地下文学”特指发生在文革期间,由民众在民间创作的,反映文革社会生活本质真实的作品。无论作者站在何种立场,属于哪个集团、派别,其作品能真实反映出文革生活的某一个侧面,创作于民间,流行于民间,这种创作活动,都可以归于“地下文学”的范畴。

侧面,创作于民间,流行于民间,这种创作活动,都可以归于“地下文学”的范畴。

陈思和:潜在写作

诗歌1 :知青的秘密写作与诗歌群落

①郭路生(食指)

②白洋淀诗群(芒克、多多、根子)

③后来成为“朦胧诗”的中坚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江河

◎他们拒绝按统一的意识形态写作,而按真实的情感体验写作,作品带着困惑、恐怖、抗争的情怀以及对历史的反省、叛逆;

◎通过书信等秘密方式传播。

白洋淀诗歌群落

☐白洋淀诗歌群落是一个以北京为根底以白洋淀为基点的一批诗歌写作者的集合。由于文革和插队生活的体验,他们开始摒弃了传统教育中那些表面化的、虚假的写作,在怀疑和反思中注重了自己生命的真挚体验。衔接了五四以来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自觉地追求现代主义的诗歌方式。白洋淀诗歌群落是“朦胧诗”的源头,为80年代朦胧诗席卷全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4月5日(清明节前后),天安门广场掀起了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诗歌运动,歌颂和怀念周总理,表达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声讨,对光明和理性的呼唤。

总理一生为国酬,两袖清风无所有。

马列才略屈指数,治国安邦第一臣。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四五诗歌运动宣告了”假大空”的文革文学的末日,拉开了新时期文学复苏的序幕。

伤痕文学

是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思潮。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因卢新华的

小说《伤痕》而得名。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等

反思文学

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反思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有鲁彦周《天云山传奇》、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黑旗》、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古华《芙蓉镇》、王蒙《布礼》《蝴蝶》、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路遥《人生》、谌容《人到中年》、戴厚英《人啊,人》等。

改革文学

指反映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变化、人的心理和命运变化的小说。

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贾平凹《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何士光《乡场上》、张洁《沉重的翅膀》、柯云路《三千万》、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炜《秋天的愤怒》《古船》、路遥《平凡的世界》等

“开拓者家族”

新时期天津作家蒋子龙所创作的以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的一系列反映工业战线改革生活的中短篇小说,主要包括《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人事厂长》、《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等,这些作品塑造了一批锐意改革、具有进取型性格的新人形象,形成了一个“开拓者家族”,其成员上至厂长、公司经理、局以及省级的领导干部,下至班组长、车间主任、工程师、技术员和普通工人,其中乔光朴、霍大道(《乔厂长上任记》)、车蓬宽(《开拓者》)、高盛伍(《人事厂长》)、解净(《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都栩栩如生,堪称典型。

“知青文学”概念

指在”文革”时期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识青年创作的反映当年知识青年生活及反思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的作品,具有悲壮的英雄主义与顽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张承志、梁晓声、史铁生、孔捷生、王安忆、张欣欣、韩少功、郑义、李锐、叶辛、老鬼、陆天明、朱晓平、张抗抗等创作过知青小说。

知青小说

60、70年代的知青下乡运动,是一场知识文化的乡村化运动,给大批的青年人生命带来了痛苦的记忆和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潮流性的知青文学并不准确,更多表现为“知青作家群”和“知青文学体”,依附于反思、伤痕、寻根等文学思潮。

“寻根文学”概念

19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帜,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并希望以此走向世界。文学史上称为“寻根”文学。

•“先锋小说”概念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的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共同特征是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语言实验,注重作品的形式感,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先锋小说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代表作家有马原、格非、余华、苏童、洪峰、孙甘露等。

什么是“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开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它是对应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众精神信仰解体、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等的复杂背景,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实验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而在文坛应运而生的一种“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形式。其创作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

•新写实小说注重冷静地展示下层社会人们的庸常生态,注重在对世俗人生的叙写中含蓄地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味的思考,对生活琐事极端关注而对故事情节相对淡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