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讲义: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
•
• •
比较文学的兴起本是为反对19世纪的狭隘的民 族主义、孤立主义的,但许多研究者力图证明 本国对别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法国学者,他 们十分热衷于说明法国文化的优越,说明法国 文学对别国文学的贡献,即便是研究外国文学 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其着眼点也在说明法国人 比别的民族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并吸收 外国作家的精神。 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仅仅局限于文学史的研究, 把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者人为分离 是错误的,三者之间是紧密相关、互相依存的。 这动摇的法国学派长期以来在比较文学中的霸 主地位,也引起了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学科危 机的关注。
• 学生基亚,毕业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 获文学博士。1980起任新巴黎大学教授。 他强调的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即国际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其著作 《比较文学》是法国青年读者的启蒙读 物,但几乎各种版本的百科全书和比较 文学专著都将它列为参考书。 • 法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及欧洲中心论后来 受到美国学者批评
法国学派的新发展
• 卡雷(1887——1958)、基亚(1921——)是 二战前后法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 卡雷,1936年离开里昂大学到巴黎大学教授 比较文学界,兼任《比较文学评论》主编之一。 其博士论文重视事实联系(《歌德在英国》)。 他的观点体现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写的序 言中:我们不喜欢停留在狄更斯与都德的异同 上,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主张:研究国 际间的精神关系和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 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 弗里德里希(1905——)执教北卡罗来 纳大学,被誉为美国比较文学的救星。 《论比较文学》,现在美国比较文学学 者学习和从事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在很 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当时的创造性劳动。 1960年成立美国比较文学协会,任 首届会长。后担任国笔法比较文学协会 秘书长,成功组织了第二届国际比较文 学年会。
比较文学讲义: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第四章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学派的理论核心及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异同之处,中国学派跨文明的内在含义。
重点和难点:1、中国学派提出者的跨文明考虑2、跨文明背景与法美学派的异同之处。
3、研究范式有哪些,各自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一、背景中国比较文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尤其是近十余年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复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
本文试图对这一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作一初步的总结和粗线条的勾勒,以就教于方家。
如果说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特色,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那么,中国学派可以说是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色。
(详后论证)如果说法国学派以文学的“输出”与“输八”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由“流传学”(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美国学派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类比”、“综合”及“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的大厦的话,那么中国学派则将以跨文明的“阐发法”、中西互补的“异同比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明根源的“模子寻根法”,促进中西沟通的“对话法”及旨在追求理论重构的“整合与建构”法等五种方法为支柱,正在和即将构筑起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的理论大厦。
下面分别对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作进一步的勾勒和阐述。
二、理论特征——跨文明研究先谈谈“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跨文明研究”。
无论是法国学派或美国学派,都没有面临跨越巨大文明差异的挑战,他的同属古希腊—罗马文明之树所生长起来的欧洲文明圈。
因此,他们从未碰到过类似中国人所面对的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巨大冲突,更没有救亡图存的文明危机感。
作为现当代世界的中心文明,他们对中国等第三世界的边缘文明并不很在意,更没有中国知识分子所面对的中西文明碰撞所产生的巨大危机感和使命感。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简介比较文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文学和文化,通过对多种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分析,探讨不同文学体系和文学传统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可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时间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
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中国学派,本文将以此为主题进行讨论。
中国学派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学派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引进了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从而奠定了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学术地位。
最早的中国学派成员包括鲁迅、胡适等知名学者,他们通过对中国和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求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和发展方向。
中国学派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国学派主要集中在对外文学的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之后的几十年,中国学派逐渐开始关注自身文学的比较研究,这主要是出于对中国文学传统的重新认识和发展的需要。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派的研究更加多样化和庞大化,涉及到更多的学科领域和研究课题。
这种发展趋势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化进程,使得中国学派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文学研究进行对话和交流。
中国学派的特点中国学派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文学与文化的结合中国学派着重强调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结合,认为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孤立地研究。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不同文学体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跨文化的角度中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注重跨文化的角度,不仅关注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关注中国文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学的对比。
通过不同文学体系的比较,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社会关怀与批评精神中国学派的研究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注重文学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作用。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引发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竖起的最鲜明的一杆大旗,也是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但同时也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最有创新性,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回首三十年,我们大致可以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脉络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7)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开创与奠基的阶段。
第二阶段(1988-1997)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方法体系的建构阶段。
第三阶段(1998-至今)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研究继续向前推进发展的阶段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提法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的论争中成长。
中外学界对此观点不一,论争主要围绕着两个焦点问题:第一,要不要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建立一个民族地域性学派是民族性的问题,还是世界性的问题;第二,“阐发法”是不是中国学派的方法论比较文学在中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在实际研究中,中国学者发现原有的欧美学派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下的比较文学研究。
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语境下,研究环境的变化对原有的学科理论提出了挑战,这就是台湾学者提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宏观的语言文化背景。
就人文学科而言,近代以来中国学术一直在西方的强势话语之下生存,使中国学术失去了演说自身的权力和方式,在文化的族群上已经显得无依无靠。
明白了我们自身的状态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进行切实的学术创新,这是当下学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学派获得两个学术收获:从跨文化到跨文明研究和比较文学变异学的提出。
比較文学中国化:在全面阐释中国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对其历史形成及发展作一简略的回顾。
实际上,比较文学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在中国的语境中已经有了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它在20世纪上半叶基本上处于被打压的边缘地位,直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才逐步从边缘向中心运动,而新世纪伊始又受到各种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研究的挑战,但最终还是幸存了下来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比较文学概述
3 中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2002年,曹顺庆《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 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 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 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 源性(影响研究)、类同性(平行研究和跨学 科研究)、异质性和互补性(跨文明研究)。 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 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 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3 中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1997年,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 《比较文学“我们认为,把比较文学看作 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 研究,更符合比较文学的实质,更能反映 现阶段人们对于比较文学的认识。” 同年,张铁夫主编了《新编比较文学教程》 比较文学具有五大特点:“即:开放性、 综合性、族际性和科际性。”
3 中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80年代
季羡林;卢康华、孙景尧;陈挺;乐黛云
90年代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张铁夫
21世纪
陈惇、刘象愚;曹顺庆
3 中国学派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1981年,季羡林教授在《人民日报》上 著文,对什么是比较文学作过准确而又精 当的回答: “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 加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 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 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自然 科学在内。”
可比性的组成条件
文学性 跨越性 相容性
可比性的内容
同源性 类同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
三 比较文学的目的,功能
1.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文学的本质和文 学发展的动因。 2.帮助我们更好地探讨文学规律,帮助我们 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 3.比较文学是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通 途和桥梁,是一种立足当代,面向未来, 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的新型文学研究。
第四讲比较文学的学派及基本类型
第四讲比较文学的学派及基本类型第四讲比较文学的学派及基本类型本讲内容第一节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一、法国学派概述二、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三、影响研究的步骤第二节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一、美国学派的形成及基本主张二、平行研究的主要内涵、理论根据与具体方法三、平行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四、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区别第三节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跨文化二、中国学派的折中精神三、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第一节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一、法国学派概述二、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三、影响研究的步骤一、法国学派概述1、法国学派的形成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诺埃尔、拉普拉斯《比较文学教程》(1818)先驱戴克斯特(1865-1900)巴尔登斯伯格(1871-1958)堪称法国学派形成期的领袖人物。
阿扎尔(1878-1944)是法国学派形成期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
2、法国学派的成熟梵·第根——第一个系统阐述法国学派观点3、法国学派的新发展卡雷(1887-1958)基亚(1921-)二、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
(《文学借鉴与比较文学研究》[美] 约瑟夫·T·肖著,见于《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页。
)影响的类型ó°?ìààDí £o 1、正影响2、反影响3、负影响4、回返影响5、超越影响6、虚假影响7、单向影响8、双向影响9、直接影响10、间接影响影响研究的内容梵·第根认为,任何一个影响研究都必须沿着“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这条路线追根溯源。
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影响,这种研究被梵·第根称为“誉舆学”;从“接受者”出发,探讨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接受了哪些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这被称为“渊源学”;从“传递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媒介和手段发生的,即“媒介学”。
比较文学课件:中国学派.ppt
二、理论特征——跨文明研究
A、跨国家 B、跨学科 C、双向阐发研究 (二)异同比较法 (三)文化模子寻根法 (四)对 话 研 究 (五)整合与建构研究
(一)跨文明双向阐发研究
• “阐发法”虽然“不比较”或不直 接比较,但却因“跨文明”(跨中西 异质文明)而获得了与比较文学研究 相一致的“效果”(杨周翰语),成为 中国学派独树一帜的比较文学方法 论。
(二)异同比较法
• “异同比较法”时时处处以“比较”为其 显著特征。
• “跨文明”奠定了“异同法”不同于美国 学派的基本特征,使之在美国学派“平行 研究”的基础上,另创出一种以跨文明为 特征的类似平行研究的方法,即中国学派 的“异同比较法”。
(三)“文化模子寻根法”
• 这个方法显然是“跨文明研究”这一中国 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在方法论上的具体化。 “寻根法”的产生,既是在中西文明激烈 碰撞中产生的,更是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在 跨文明的比较文学学术研究实践中创造和 总结出来的。
•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国学派的理论核心及于法国学派和美 国学派的异同之处,中国学派跨文明的内在含 义。
• 重点和难点: 1、中国学派提出者的文明考虑 2、跨文明背景与法美学派的异同之处。 3、研究范式有哪些,各自特点。
•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一、背景
• 中国比较文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尤 其是近十余年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 复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 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
(四)“对话研究”
• 这种“对话”,主要是指东西方两大文明 系统之间的文学与诗学对话。“关于不同 文明体系中的文学对话的研究,为比较文 学开拓了新的广阔的研究空间”。
(五)“整合与建构研究”
• 这种整合与建构,主要是指理论和文学观 念的建构。随着东西方跨文明的文学与文 论的互相阐释,异同对比,文明寻根与互 相对话的一步步深入,将打破西方文论独 霸的局面。东西方文学观念的互释、对比 与对话,并最终导致一个重新建构世界文 学观念的设想,已经展开在我们的脚下。
比较文学讲义
比较文学讲义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实质与学派第1课时: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任务、目标和内容:首先,以具体的文学实例表明该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必要性已学习了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课程,怎样进行文学阐释呢?文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讲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文学流派、一种文学现象好在哪里、奇妙在哪里、对你感动在哪里。
比较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视野和方法。
举例:大家熟知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之盛、之细,传统的历史考据法,社会分析法之外,比较文学视野和方法能为之注入新的活力。
1、通过举各种研究实例表明,比较文学可以为原有停滞的研究注入新活力、打开视野:古代、外国文学研究。
/例如: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学作品:新批评方法阐释杜甫《春望》文本细读、张力理论,来阐释已经有很多人解读过的经典作品,富有新意。
中国古诗对美国现代诗的影响,举例欧洲中世纪传奇文学中的“典雅爱情”(coutesy love)模式,追根溯源,是阿拉伯中古时期传奇的爱情模式经由阿拉伯征服的安达卢西亚岛传入欧洲。
普列姆昌德和鲁迅都创作了一系列农村题材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印20世纪初期的现代乡土文学,那么,研究这两部作品对我们深入探讨中印乡土文学的差异性和相同之处,提供了可能性。
跨学科研究:《圣经》文学研究、绘画与文学,打通人为的学科限制2、通过具体事例表明,比较文学是文化交流时代的文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现当代中国和其它东方国家的思想和文化,都受西方影响很大。
例如,梁启超、鲁迅、梁实秋、余华、贾平凹等作家的创作,不可回避他们所受的西方影响。
美国黑人文学、阿拉伯裔美国文学、移民文学,必须要在跨文化、跨语言的视野中研究这些文学。
例如,以创作了《先知》的纪伯伦为例,传统文学研究将之定位于“东方文学”的弊端,必须要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互动与共通”的视野,才能更好地进行研究。
第二,如何学会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方法。
首先要掌握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了解前人是怎样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才能活学活用---这也是本课程的另一个学习目标。
比较文学讲义
比较文学讲义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John Turner将“烟花三月下扬州”翻译成:Mid April mists and blossoms go“扬州”一词略去未译。
译者以为这是一个普通的地名,其实呢?“扬州”是一个文化意象,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它更代表了一个古代文人所向往的享乐去处,一个令他们销魂的所在。
Cf: John Turner, S.J. 我怎样译中国诗?The Milky Way 赵景深1922年的翻译和后来鲁迅的批判数字,龙,西风等文化意象唐朝诗人孟郊的《古别离》:欲去牵郎衣,郎今在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Fletcher的翻译如下:You wish to go, and yet your robe I hold.Where are you going---tell me, dear---today?Your late returning does not anger me,But that another steal your heart away.Prof. Xu Yuanchong’s version:I hold your robe lest you should go.Where are you going,dear today?Your late returning brings me less woeThan your heart being stolen away.翻译中不同文化的误解与误释误译可分为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种。
无意误译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 因译者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误译2. 与译者的外语语言功底有关3. 第三种无意误译与源语国和译语国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具有重要的比较文学研究价值。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既忠诚又守规矩)无意误译不仅表现在对原文的误解上,同时也表现在对原文的误释上。
比较文学-03比较文学学派
第三, 第三,媒介学
A.个人媒介 个人媒介: 个人媒介
a.“接受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 接受者” 接受者 b.“放送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 放送者” 放送者 c.第三国中的个人媒介者 第三国中的个人媒介者
B.环境媒介 文学社团、文学沙龙、国际会议、 环境媒介: 文学社团、文学沙龙、国际会议、 环境媒介 官方的机构以及开放的城市等 C.文字媒介 主要指译文 《茶花女》: 钟心清的 文字媒介: 茶花女》 文字媒介 新茶花》 何诹的《碎琴楼》 徐枕亚的《 《新茶花》、何诹的《碎琴楼》、徐枕亚的《玉梨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 魂》,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
4、中国学派及其阐发研究 、 梁启超: 译印政治小说序》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 (1898年) 年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红楼梦 评论》( l904年),奠 红楼梦 评论》 年),奠 定和包含了后来的“阐发法”的雏形。 定和包含了后来的“阐发法”的雏形。
古添洪、陈鹏翔编著《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 古添洪、陈鹏翔编著《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 ( 1976年 ): 年
形 象 学 受 学
接 文 学 的 他 国 化 研 究
类 主 型 题 学 学
文 体 学 学 研 究 科
跨 文 明 异 质 性 对 比 与 互 补 研 究
跨 阐 发 研 究
对 话 研 究 学 诗 较
比 学 人 类 学
文
思考: 思考
1、什么是比较文学?试举例说明。 、什么是比较文学?试举例说明。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其诞生的标志是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 什么? 什么? 3、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学科的发展有何关系?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学科的发展有何关系? 4、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文学之间的关系 、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 大致有哪几种? 大致有哪几种? 5、比较文学可比性的根本属性和内容各是什 、 么? 6、简述比较文学的几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简述比较文学的几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比较文学讲义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
首先,比较文学是研究文学的理论课程,理论性很强,很前卫的课程,比较文学中的“文学”与古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文学不同,后者是指文学作品,比较文学则是指文学的研究,比较接近的是文学理论中的文学,不过二者也有区别,文学理论是指对文学作品、作家、读者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生活进行直接的深入的研究,在比较文学中,则是横向的研究。
其次,比较文学的跨越属性(根本属性)。
比较二字,通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说明比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一般的思维方法,比较也运作的其他的学术研究中,但这属于一般研究,李白与杜甫的比较,史诗与悲剧的比较,而比较文学则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
比如,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之间的比较属于比较文学的范围,阿Q和堂吉诃德的比较,中国传统诗歌和西方意象派。
但注意,可以跨越国家但不跨越语言,比如英国和美国。
也可以跨越了民族和国家,也跨越了语言,但不跨越文化,比较欧洲的国家。
还可以既跨越了民族、国家、语言和文化,比如中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比较。
这三种都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
这属于比较文学的跨越属性。
还有一种就是跨越就是跨越文学本身,比如文学和其他艺术,文学和宗教等等。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提问环节:1、怎么理解比较文学中的“文学”二字?2、怎么理解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二字?3、比较文学的定义?第二节比较文学产生的条件和作用1、比较文学形成的条件(1)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各民族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增强了。
(马克思)(2)人类文学作品的共同性:“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歌德)仍依赖于交往。
2、比较文学的作用(1)研究实际存在的交往。
(郭沫若受浪漫主义影响。
鲁迅受到俄罗斯果戈理、契诃夫等的影响。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是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它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超越传统的文学研究视野,创造出一种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比较的文学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
本文旨在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主要以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研究为主要特征,其基本理论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跨学科的全球视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是以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为基础,同时借鉴了跨文化研究、文化翻译、文化心理学、折衷主义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跨学科的全球视野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跨学科的全球视野使得比较文学研究得以超越传统的文学研究视野,将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多种因素考虑在内,从而使得研究得以更为全面深入地进行。
2、跨文化比较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明显的跨文化比较特点,其所关注的文学作品跨越时空和文化背景,既包括西方文学经典,也包括东方文学诸如中国、日本、印度等传统文学,这在传统文学研究中是比较罕见的。
此外,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研究对象上不只局限于文学、文艺领域,与其紧密联系的当然还包括历史文化、哲学文化等。
3、本土化的研究理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不是机械地将西方比较文学理论移植到中国文学研究中,而是以本土化方式进行知识的汲取和创新,建构出一套具有本土中国特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这不但有助于西方学术范式应用于本土研究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对于本土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发掘。
4、融合的研究范式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研究范式也体现了严谨的融合特点,它是一种将异质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思维模式。
融合的思维范式是以西方各种文学理论和方法为主线,加之对本土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的思维方式,这也使得该理论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比较文学之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
比较文学之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跨文化1.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是跨文化(1)在西方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由于比较文学学科是从西方传人,这使中国学者具有特殊的国际学术视域。
(2)同时,灾难深重的祖国又赋予中国学者以强烈的民族文学意识,因而中国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跨越了中西文化的辽阔地域和复杂多样的文化内涵,在异质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与相互交融中展开。
2.重视东方各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由于中国在历史上受到以佛教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近代又受到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及中国在历史上作为东亚古代文明中心向周边邻国的文化辐射,这又使中国学者的比较文学研究带有另一个鲜明的地缘性特点,即重视东方各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
3.早在70年代,在香港执教的美国学者李达三就将中西比较文学视为比较文学发展的新方向,并竭力倡导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二)中国学派的折衷精神1.中国学派遵循东方所特有的折衷精神(1)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启示,中国学派采取的是不偏不倚的态度。
(2)不是强调而是淡化世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学派差异,使之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自觉意识到各种方法和学派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中国学者的传统的影响研究法和平行研究法(1)一般来说,在研究直接受到西方文学影响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领域,由于事实上的联系已经发生,所以中国学者更多的是使用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法。
(2)在涉及中西古典文学比较研究领域,由于事实上的联系并没有发生,所以基本上是使用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方法。
(三)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1.在国内外学术界,最引人注目和为学界所公认的就是中国学者创造的“阐发法”。
2.梁启超写于1898年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可以算作是中国最早的比较文学论述之一。
3.王国维是中国文学研究从古典向现代转换过程中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于1904年发表《(红楼梦)评论》,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流样态而具有标志性意义。
简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
简述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发展作者:高仁薇来源:《大观》2018年第03期摘要: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将各种文学现象作为研究领域,将“比较”的方法一以贯之,旨在寻求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的共同规律,以期构建更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体系。
文章重点阐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历程及现状,以及当前发展前景下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
关键词: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特征;学科定位比较文学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时段,具体来说就是欧洲阶段、美洲阶段以及亚洲阶段。
前两个阶段毫无争议以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为代表。
其中,亚洲阶段的学科理论体系之一就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各种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与碰撞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现象,但是就学术研究领域而言,占据学术研究制高点与主动权成了各种观点的动力与支撑,也是人们公认不讳的“守则”。
就当下的的中国学术界而言,“比较文学”这个文学术语早已不再是远离人们的认知或是被排斥,而是为大多数人所耳熟能详的一个学术研究领域。
当前,对于如何将中国学派很好定位成了严肃的一个问题。
一、比较文学流派简述以影响研究学派为主的法国学派,平行研究学派为主的美国学派,比较文艺学学派为主的苏俄学派和中国学派可以说是比较文学的四个学派,其中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堪称当下比较文学三个主要学派。
从第一个比较文学专家戴克斯特《卢梭和世界文学主义之起源》到系统运用“考证法”来研究比较文学的巴登斯贝格,以及阐述比较文学观点的梵·第根,法国学派的发展一直延续并不断发展着。
在它看来,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属于国际关系史,它适用于研究各国作家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关系,即事实关系。
其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法国学派不用美学观点去解释作品或者是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美学关系,这使得其研究成果在拥有扎实的基础并值得推敲之余难免出现一些固有的弊端。
其一,过于强调比较文学隶属于国际关系史存在问题。
第五讲 俄国学派·中国比较文学
2、俄国学派的主要观点 、
具体参见课本p26-27
3、俄国学派特点 、
强调历史类型的类似与文学的相互影 响两者的辩证关系 建构总体文学或世界文学, 建构总体文学或世界文学,并在整个 世界的社会文化的系统内研究各种文学 现象 不承认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4、俄国比文学的民族性诉求 、
试图通过文学研究确立俄罗斯文化在境内的权 威性和作为帝国主体文化的合法性 试图通过突出斯拉夫语境下的社会主义共同体 和俄国文化的资源优势,以缓解、 和俄国文化的资源优势,以缓解、掩盖因政治和 国际关系的原因带来的民族价值观上的对立。 国际关系的原因带来的民族价值观上的对立。 挖掘俄国文化的独特性价值, 挖掘俄国文化的独特性价值,提升俄国比较文 学研究的世界意义 打破研究空间的欧洲中心论, 打破研究空间的欧洲中心论,把东方文学纳入 其中
二、中国比较文学
1、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萌芽 中国比较文学兴起 显学来自2、中国比较文学特点 、
具体参见课本P31-33 具体参见课本
3、如何评价“中国学派” 、如何评价“中国学派”
如何评价“中国学派” 如何评价“中国学派”?
俄国学派·中国比较文学 第五讲 俄国学派 中国比较文学
一、俄国学派
1、俄国学派发展历程 俄国学派发展历程 俄国时期( 世纪末至十月革命前 世纪末至十月革命前) 俄国时期(18世纪末至十月革命前) 苏联时期( 苏联时期(1917—1991) ) 俄国形式主义学派: 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相对自由阶段 30年代到卫国战争前后 年代到卫国战争前后: 30年代到卫国战争前后:打入冷宫 1946年至50年代中期 年至50年代中期: 1946年至50年代中期:全盘否定 1955年至1991年:复苏、发展时期 1955年至1991年 复苏、 年至1991
比较文学讲义 ppt课件
同的文学现象。
• 比较文学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
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 文学研究 。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越只对一已的关心,而致力于寻求一个更适合于人类生存,更有
意义的人类生活环境。新的人文精神以沟通和理解为主要途径,
强调人与人之间、科学与人文之间 、学科与学科之间、文化与文
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在动态的沟通和理解中寻求有益于共同生
活的最基本的共识。
四、比较文学对未来文学的意义
• 第一、比较文学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
•
由于研究的对象都是文学,比科的基础
相同,所以比较文学又与文学史、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文学研究
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
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限
的文学研究,它本身就有理论、历史和批评的
分类,而从性质方面来说,比较文学可以说是
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
六朝和五四时期。促成文化转型的原因:
• 其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 其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 其三,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视野。
• 2、文化危机和人文精神
•
文化危机和科学的新挑战呼唤新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要超
的建立及充分发展,二是跨文化视域的形成 。十九世纪后半期, 这两个条件已基本形成 。就前者而言,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统一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1
a
28
中国学派
• 20世纪70时代,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 首先提出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概念
• 80年代后,大陆学者也开始呼吁建立比较 文学中国学派
• 所谓“中国学派” —一要以中国为主 —二要反对欧洲中心论
a
29
大陆学界关于“中国学派”的三种意见
• 中国学派是一种可供“展望”的设想和远 景(老一辈学者:季羡林、杨周翰、贾植 芳)
• (1)三个主要代表:
• A 、维谢洛夫斯基:其《历史诗学 三章》提出了“借用说”和“多源 说”.
• 开创了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方法: 历史比较研究;
a
20
• B 、日尔蒙斯基:四种主要著作: 《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问题》 (1960)、《作为国际性现象的文 学流派》(1967)、《作为比较文 学研究对象的中世纪文学》 (1970)、《比较文艺学:东方和 西方》。
• C 、其比较文学研究在主体上仍然 没有跨越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
a
18
• (4)美国学派的特点与缺点之成因: • A 、受到正在兴起的新批评影响; • B、 多民族、多种族的社会结构; • C 、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宏大气象; • D、 比较短的文化与文学传统。
a
19
• 3 俄苏学派(本节自学)
• 比较文学的快速发展与当前全球文化的发展 态势有关
• 比较文学的学科优势:跨越与理解
比较文学以其自身独特的方法与思路,让人们既认 识了自己一一本国本民族的文学与文化,又认识了 “他者”—他国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甚至还可以 在此基础上把握世界文学的共同走向与共同规律
a
34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 文化研究“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
比较文学讲义-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第四章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学派的理论核心及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异同之处,中国学派跨文明的内在含义。
重点和难点:1、中国学派提出者的跨文明考虑2、跨文明背景与法美学派的异同之处。
3、研究范式有哪些,各自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一、背景中国比较文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尤其是近十余年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复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
本文试图对这一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作一初步的总结和粗线条的勾勒,以就教于方家。
如果说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特色,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那么,中国学派可以说是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色。
(详后论证)如果说法国学派以文学的“输出”与“输八”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由“流传学”(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美国学派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类比”、“综合”及“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的大厦的话,那么中国学派则将以跨文明的“阐发法”、中西互补的“异同比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明根源的“模子寻根法”,促进中西沟通的“对话法”及旨在追求理论重构的“整合与建构”法等五种方法为支柱,正在和即将构筑起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的理论大厦。
下面分别对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作进一步的勾勒和阐述。
二、理论特征——跨文明研究先谈谈“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跨文明研究”。
无论是法国学派或美国学派,都没有面临跨越巨大文明差异的挑战,他的同属古希腊—罗马文明之树所生长起来的欧洲文明圈。
因此,他们从未碰到过类似中国人所面对的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巨大冲突,更没有救亡图存的文明危机感。
作为现当代世界的中心文明,他们对中国等第三世界的边缘文明并不很在意,更没有中国知识分子所面对的中西文明碰撞所产生的巨大危机感和使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学派的理论核心及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异同之处,中国学派跨文明的内在含义。
重点和难点:1、中国学派提出者的跨文明考虑2、跨文明背景与法美学派的异同之处。
3、研究范式有哪些,各自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一、背景中国比较文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尤其是近十余年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复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
本文试图对这一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作一初步的总结和粗线条的勾勒,以就教于方家。
如果说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特色,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那么,中国学派可以说是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色。
(详后论证)如果说法国学派以文学的“输出”与“输八”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由“流传学”(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美国学派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类比”、“综合”及“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的大厦的话,那么中国学派则将以跨文明的“阐发法”、中西互补的“异同比较法”,探求民族特色及文明根源的“模子寻根法”,促进中西沟通的“对话法”及旨在追求理论重构的“整合与建构”法等五种方法为支柱,正在和即将构筑起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的理论大厦。
下面分别对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作进一步的勾勒和阐述。
二、理论特征——跨文明研究先谈谈“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跨文明研究”。
无论是法国学派或美国学派,都没有面临跨越巨大文明差异的挑战,他的同属古希腊—罗马文明之树所生长起来的欧洲文明圈。
因此,他们从未碰到过类似中国人所面对的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巨大冲突,更没有救亡图存的文明危机感。
作为现当代世界的中心文明,他们对中国等第三世界的边缘文明并不很在意,更没有中国知识分子所面对的中西文明碰撞所产生的巨大危机感和使命感。
正如叶维廉所说,“事实上,在欧美系统中的比较文学里,正如威斯坦因所说的,是单一的文明体系。
”因此,文明模式问题,跨文明问题,“在早期以欧美文学为核心的比较文学里是不甚注意的”。
这种状况决定了法、美学派不会,也不可能在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文学比较中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更不可能去发现并创建系统的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
然而,从整个世界比较文学发展来看,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浸透,对话与沟通,乃至重建文学观念,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
我在《比较文学史·序》中曾谈到,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和事实,就是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个个“人为圈子”的不断被冲破,一堵堵围墙的不断被跨越,从而构成了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走向。
早期的法国学派,关注并执著于各国影响关系的研究,然而随着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随着文学视野的扩大,已不可能再将比较文学拘囿于“事实影响”的小圈子里了,美国学派树起了无影响关系的跨国和跨学科的平行研究大旗,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比较文学已经面临着一个跨文明的时代,面临着东西方异质文明的跨越问题。
著名比较文学家雷马克曾对比较文学的跨越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国别文学是墙内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越出了围墙,而总体文学则居于围墙之上。
”如果我们同意这种“围墙”比喻,那么可以说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已经跨越了两堵“墙”:第一堵是跨越国家界线的墙,第二堵是跨越学科界线的墙。
而现在,我们在面临着第三堵墙,那就是东西方异质文明这堵墙。
跨越这堵墙,意味着一个更艰难的历程,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更辉煌的未来。
实际上,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美国克劳迪奥·纪廉(ClaudioGuinen)指出:“在某一层意义说来,东西比较文学研究是,或者应该是这么多年来(西方)的比较文学研究所准备达到的高潮,只有当两大系统的诗歌相互认识,互相观照,一般文学中理论的大争端始可以全面处理。
’嗯西方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威勒克(Reu己wellek)、艾金伯勒(ReueEtiemble)、宇文所安(StephenOwen)等著名学者。
然而,倡导最力,见解最深,并且为之献身的,应首推李达三(J。
hnJ.Deeney),他将正在崛起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视为“比较文学的新方向”,并为“中国学派”的诞生而竭尽全力。
李达三先生已经明智地意识到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重任和辉煌前景,他说:“我用‘新方向’三个字,是因为我相信东西比较文学研究无论在时间或空间上,都处于转折点的十字路口。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现任会长乐黛云教授则明确指出:“中国比较文学的觉醒无疑将对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伟大贡献。
艾金伯勒教授几十年来一直研究比较文学,他是这一领域内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他选择《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这个题目来作他的退休前带有总结性的讲演,正说明他以锐利的眼光洞察了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趋势,预见到中国比较文学的前景。
如果说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成就在法国,第二阶段主要成就在美国,如果说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将以东西比较文学的勃兴和理论向文学实践的复旧为主要特征,那么,它的主要成就会不会在中国呢?”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的丰富实践,以其丰硕的成果作出了令人欣慰的回答。
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这堵“墙”,将比较文学推向又一个高潮,并在这种“跨越”之中创立比较文学的又一新学派这一历史的重任,似乎已经担在了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的肩上。
想当年法国学派崛起之时,同处欧洲的德国、英国、意大利等虽然也曾有不少比较文学研究,但却并没有享受到创立学派的荣耀。
其原因在于德、英等国没有总结出一套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方法论体系。
今天,同处东方的中国、印度、阿拉伯、日本等东方国家都有可能在比较文学发展的这第三阶段取得突破性进展。
然而,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
在这方面,也许中国学者们已经先行了一步。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及其方法论体系的初步勾勒,或许将宣告中国学派已站稳了脚跟,取得了理论的制高点。
这种跨越异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与同属于西方文明圈内的比较文学研究,有着完全不同的关注焦点,那就是把文明的差异推上了前台,担任了主要角色。
从根本上说来,比较文学的安身立命之处,就在于“跨越”和“沟通”:如果说法国学派跨越了国家界线,沟通了各国之间的影响关系;美国学派则进一步跨越了学科界线,并沟通了互相没有影响关系的各国文学,那么,正在崛起的中国学派必将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这堵巨大的墙,必将穿透这数千年文明凝成的厚厚屏障,沟通东西方文学,重构世界文学观念。
因此,可以说“跨文明研究,’(跨越中西异质文明)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生命泉源,立身之本,优势之所在;是中国学派区别于法、美学派的最基本的理论和学术特征。
中国学派的所有方法论都与这个基本理论特征密切相关,或者说是这个基本理论特征具体化或延伸。
三、研究范式由“跨文明研究”这一基本理论特征出发,我们从中国比较文学已有的学术实践中,大约可以概括或总结出这样一些方法论:1.“阐发法”(或称“阐发研究”)沼.“异同比较法”(简称“异同法”);3.“文明模子寻根法”(简称“寻根法”);4.“对话研究”;5.“整合与建构研究”。
下面分别述之。
(一)阐发研究尽管“阐发研究”是由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陈鹏翔)于1976年正式提出来的,但“阐发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手段或方法,早已出现在中国学者(如王国维、吴毖、朱光潜等)的学术实践之中。
刘介民先生在他最近出版的《比较文学方法论》一书的“阐发研究”一节中,甚至将张隆溪的《诗无达话》,以及我的《风骨与崇高》等论文都作为“阐发研究”的范例。
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看来,连我也被拖进了“阐发派”的行列。
然而,大规模的阐发研究潮流,是港、台及海外学者和留学生掀起的。
在我赴美访问讲学期间,所接触到的华裔学者及留学生,绝大部分加入了“阐发研究”的队伍。
正如余国藩先生指出:“过去20年来,运用西方批评观念与范畴于中国传统文学的潮流愈来愈有劲。
这潮流在比较文学中预期了许多使人兴奋的发展。
”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学派主要方法论的“阐发法”,正是在这种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践中产生的。
“阐发法”虽然“不比较”或不直接比较,但却因“跨文明”(跨中西异质文明)而获得了与比较文学研究相一致的“效果”(杨周翰语),成为中国学派独树一帜的比较文学方法论。
但需要指出的是台湾学者所提出的“阐发法”仅具雏形,还远未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使之日趋完善。
在这方面,学术界已经有了一些可喜的进展。
例如,针对古添洪、陈慧桦二人否定中国古代文论的“一边倒”的片面性,大陆学者不但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陈谆、刘象愚在所著的《比较文学概论》中,提出了“双向阐发”,对古、陈二位的论点加以补救。
陈谆、刘象愚指出:“阐发研究”无疑应该在比较文学的方法中占一席之地,但它所以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症结不在方法本身,而在台湾学者的提法尚有极不周密、极不完善的弊端。
因为阐发研究决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即相互的。
如果认定只能用一个民族的文学理论和模式去阐释另一个民族的文学或文学理论,就如同影响研究中只承认一个民族的文学对外民族文学产生过影响,而这个民族文学不曾受过他民族文学的影响一样偏激,这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陈、刘二位举了钱钟书关于中西文艺思想的双向式阐发等若干例证,确实令人信服。
此外,陈谆、刘象愚还将阐发研究从理论阐释作品的单一模式扩展为三个方面,即1.理论阐释作品,2.理论阐释理论(各国文论互释),3.其他学科阐释文学作品(如用画论阐释诗论,或用禅学阐释诗学)。
中国大陆学者不但批评并完善了台湾学者之论,而且还维护、捍卫和深化了这一新生的理论。
针对有人批评“阐发法”不比较或比较性不足的论点,杜卫撰文作了辩解和深入的探讨。
杜卫不仅重申了“阐发研究”是双向的,相互的,而且明确提出“阐发研究的核心是跨文明的文学理解”。
这样,就给阐发研究奠定了“跨文明研究”的坚实基础。
笔者相信,随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阐发法”必将获得更进一步的完善。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异同比较法”(简称“异同法”,学界有人称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法”)的特征何在。
如果说,“阐发法”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理论大厦的第一根支柱的话,那么中西比较文学的“异同比较法”就堪称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大厦的第二根重要支柱。
如果将“阐发法”与“异同比较法”加以对照,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特征,从同的方面看,“阐发法”与“异同比较法”都是一种跨文明的研究(详后论述),从异的方面看,“阐发研究”是一种“开辟道路”式的研究,好比战场上的先头部队,担负着开辟道路,扫清障碍等任务,为后续部队打开一条前进的通道。
阐发研究正是使中国文学真正介入国际性文学交流与对话,寻求中西融汇通道的最佳突破口,它创造了从术语、范畴到观点和理论模式等多方面的沟通的条件,扫清了中西方相互理解的一些障碍,为中西比较文学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