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利什曼原虫

合集下载

杜氏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2、淋巴结型黑热病:几十例
无病史、局部淋巴结肿大、表浅、 无压痛、无红肿、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上述两型均可在组织内查到无鞭毛体
四、免疫
无先天免疫力, 故多发于婴儿及儿童 黑热病愈后, 可获得较强抗再感染能力 细胞免疫为主,抗体参与应答
五、虫体在巨噬细胞内存活机理
1、GP63和LPG(虫源)与宿主血中C3结合,再与 Mф C3受体结合,Mф不发生呼吸暴发
• 皮肤型:硕大、热带、埃塞俄比
亚、墨西哥、秘鲁 利什曼原虫
• 皮肤粘膜型:巴西利什曼 • 内脏型:杜氏利什曼原虫
(我国主要为此种)
我国: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发热、肝
脾肿大、贫血、鼻衄等
印度:常出现皮肝色素沉着,又有发
热,故称Kala-azar,意为黑 热,即黑热病。 此病如不即时治疗,死亡率高达90% 钟惠澜教授1939年证实犬黑热病病原 体可感染人
体前鞭毛 一根

寄生部位 白蛉消化道 人巨噬细胞内
发育温度 22-28℃
37℃
活动性
有、鞭毛运动 无
血红素 有

(二)前鞭毛体侵入巨噬细胞分子基础
• 粘附
前鞭毛体表膜蛋白(PSP)—GP63的RGD (精-甘-天冬)序列与人Μф的受体结合 (配体-受体途径)
虫表膜磷酸脂多糖(LPG)吸附抗体,激活 补体,使C3bi粘附于虫表膜,与ΜфC3bi受 体结合(抗体-补体-受体途径); LPG占表 膜25%,具免疫原性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Laveran & Mesnil,1903)Ross,1903)
动基体目、锥虫科、利什曼属.7个种 Leishman(1903)和Donovan(1903) 同时在印度病人体内找到无鞭毛体 Ross定名 ,我国1904年在一德国士兵 体内查获病原体。

杜氏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六、防治
1. 治疗病人 首选葡萄糖酸锑钠。 2. 杀灭病犬。 3. 消灭白蛉和加强个人防护。

肝肿大→肝功能损害→白蛋白合成
减少。 肾功能损害(Ⅲ型变态反应所致) →使部分白蛋白从尿中排出。 浆细胞增生 →球蛋白增加,结果导 至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临床表现
长期不规则发热(黑热病), 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血浆 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患者常有 出血倾向(鼻衄和齿龈出血),消 瘦等症状。儿童还可引起发育迟 缓。 蛋白尿与血尿:Ⅲ型变态反应 导致肾功能损害。
2. 免疫学检查
(1)检测血清循环抗原:用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来诊断黑热病, 其阳性率可达97.03%,假阳性0.2%。敏感 性、特异性、重复性均较好。 (2)检测血清抗体:如 ELISA, IHA, IFA, dot-ELISA等。
(3)利什曼素皮内试验(LDT):用于
疗效考核和流行病学调查。
鞭毛体(油镜)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二、生活史
需要两个宿主即白蛉(♀)和人或其 它哺乳动物。 1. 在白蛉体内发育 利杜体 →早期前鞭毛体 →成熟前鞭 毛体。 2. 在人体内的发育 成熟前鞭毛体→利杜体。
生活史要点
1. 致病期 利杜体(无鞭毛 体)寄生于宿主的巨噬细胞内 。 2. 感染期 前鞭毛体(在媒 介昆虫白蛉的喙部) 。 3. 感染方式 自然情况下为 经媒介昆虫传播;输血也能感染 其感染期为利杜体。
在我国只有杜氏利什曼 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 即黑热病流行,主要流行地 区为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一、形态
各种利什曼原虫的形态和结 构无明显差别,有无鞭毛体和前 鞭毛体二个阶段。 1.无鞭毛体 又称利杜体,寄 生于哺乳动物(包括人)的巨噬 细胞内,如肝、脾、骨髓和淋巴 结等处的巨噬细胞。

杜氏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一形态
1.无鞭毛体(利杜体):核、动基体、基体、根丝体
2.前鞭毛体(鞭毛体):核、动基体、基体、鞭毛杜氏利什曼原虫
二生活史
1.需要人或哺乳动物和白蛉两个宿主。

2.利杜体寄生于人体肝、脾、骨髓、淋巴结的单核巨噬细胞内,鞭毛体寄生于白蛉的消化道。

3.感染期:鞭毛体(前鞭毛体)。

4.感染方式:经节肢动物。

三致病
1.内脏利什曼病:发热、脾大、贫血。

(1) 脾、肝、淋巴结肿大(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

(2) 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肝、肾受损,浆细胞增生)
(3) 贫血(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全血性贫血)。

(4) 并发感染,死亡率高(白细胞减少)。

2. 皮肤型黑热病: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

3.淋巴结型黑热病:无黑热病病史,局部淋巴结肿大。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
(1)穿刺检查:骨髓(髂骨)、淋巴结穿刺(涂片法、人工培养法、动物接种法)。

(2)皮肤活组织检查:皮肤黑热病人。

2.免疫学诊断
五流行
1. 主要流行于印度、中国及地中海沿岸国家。

国内曾流行于长江以北的17个省、市、自治区。

2. 流行区类型:(1)人源型(平原型)(2)犬源型(山丘型)(人兽共患寄生虫病)(3)自然疫源型(荒漠型)
3. 传播媒介:主要为中华白蛉。

杜氏利什曼原虫
六防治
1.治疗病人:葡萄糖酸锑钠
2.杀灭病犬。

3.清除传播媒介:灭蛉、驱蛉、防蛉。

人体寄生虫学杜氏利什曼原虫

人体寄生虫学杜氏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概述俗称黑热病原虫主要病变在内脏引起内脏利什曼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伴有发热俗称“黑热病”黑热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形态无鞭毛体/利杜体前鞭毛体/鞭毛体寄生于人或脊椎动物巨噬细胞内大小:2-5μm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卵圆形有一较大圆形细胞核动基体基体发出一条根丝体结构细胞质-淡蓝色细胞核-红色或淡紫色位于核对端细小、杆状或点状动基体-紫红色位于动基体前方光镜下不可见基体和根丝体成熟的虫体呈梭形长10-20μm结构细胞核位于虫体中部基体位于动基体之前由此发出一根鞭毛,游离于虫体外吉姆萨染色着色特征与无鞭毛体相同吉姆萨染色培养基内常以虫体前端聚集成团呈“菊花状”生活史需在白蛉和人体2个宿主内发育完成生活史白蛉体内雌性白蛉叮刺病人→无鞭毛体进入其消化道,发育为前鞭毛体,进行二分裂繁殖第7d具有感染力的前鞭毛体大量聚集在白蛉口腔和喙人体内感染雌性白蛉叮刺健康人→虫体随白蛉唾液进入人体→→部分被多形核白细胞吞噬消灭→一部分进入巨噬细胞,向无鞭毛体转化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可存活,进行分裂繁殖,最终巨噬细胞破裂游离的无鞭毛体侵入新的巨噬细胞,重复上述增殖过程要点过程寄生部位巨噬细胞内感染阶段前鞭毛体传播途径主要-白蛉叮刺传播偶可经口腔粘膜、破损皮肤、胎盘或输血传播传播媒介白蛉保虫宿主狗诊断阶段无鞭毛体致病致病机制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繁殖,使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巨噬细胞增生主要见于脾、肝、淋巴结、骨髓等器官浆细胞大量增生细胞增生是器官肿大基本原因临床表现脾肿大贫血黑热病主要体征是黑热病重要症状之一全血象减少:即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减少原因脾功能亢进,血细胞在其内被大量破坏免疫溶血、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肝细胞合成白蛋白明显↓浆细胞增生→球蛋白↑尿蛋白、尿血可能与患者发生肾小球淀粉样变性以及肾小球内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相关我国黑热病特殊类型皮肤型黑热病多数为结节型呈大小不等的肉芽肿,或暗色丘疹状常见于面部和颈部淋巴结型黑热病无黑热病病史局部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较表浅,无压痛和红肿诊断病原检查检查出病原体即可确诊方法检出率为80%-90%最常用-骨髓穿刺涂片法淋巴结穿刺法检出率约46%-87%应选取浅表的肿大淋巴结DNA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确定虫种流行对黑热病诊断应综合考虑于白蛉活动季节(5-9月)到达过流行区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反复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球蛋白试验阳性,免疫学检出抗原或DNA阳性主要流行于印度和地中海沿岸国家流行环节传染源病人、病犬、某些野生动物传播途径主要为白蛉叮刺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主要媒介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防治预防治疗首选葡萄糖酸锑钠(斯锑黑克)锑剂无效则用戊烷脒疗效达97.4%杀灭病犬和白蛉个人防护,防治叮咬有效治疗后终生免疫。

人卫版人体寄生虫学之杜氏利什曼原虫教学护理课件

人卫版人体寄生虫学之杜氏利什曼原虫教学护理课件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克服恐 惧和焦虑情绪。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防治知识,提高他 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05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预防 与控制
预防措施
避免与患者血液和体液接触
医护人员和患者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使用防护手 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避免昆虫叮咬
采取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帐、驱蚊液等,以减少昆虫叮咬传播的风 险。
免疫学检测
利用特异性抗体检测患者血清中的 杜氏利什曼原虫抗原,有助于快速 诊断和鉴别。
鉴别诊断
其他热带病
其他寄生虫感染
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常与其他热带病 混淆,如疟疾、黑热病等,需通过病 原学和免疫学检测进行鉴别。
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需与其他寄生虫 感染进行鉴别,如弓形虫病、肺吸虫 病等。
免疫缺陷相关疾病
免疫缺陷患者易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 ,需与免疫缺陷相关的其他疾病进行 鉴别。
误诊与漏诊的预防
提高认识
加强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的认 识,熟悉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提高诊断准确性。
综合分析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病原学和免 疫学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避 免单一方法导致的误诊和漏诊。
动态观察
对疑似病例进行动态观察,及时 调整诊断和治疗方案,减少误诊
症状表现
01
02
03
04
发热
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后,患者 可能会出现不规则的发热,持 续时间较长,可能伴随寒战。
疲乏无力
患者感到极度疲乏,四肢无力 ,精神萎靡,无法正常工作或
进行日常活动。
肝脾肿大
肝脏和脾脏肿大,质地坚硬, 有压痛。
淋巴结肿大
全身淋巴结肿大,质地柔软, 无压痛。

杜氏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 局部淋巴结肿大,无压痛和红肿,嗜酸性
粒细胞增多。
诊断
• 病原学检查
– 组织穿刺涂片镜检无鞭毛体
• 骨髓穿刺:安全、常用,检出率85% • 淋巴结穿刺:常用于疗效考核 • 肝穿、脾穿:检出率高,但危险性大
– 穿刺物培养:常用N.N.N培养基 – 皮肤结节刮片:用于检查皮肤型黑热病
• 免疫学检查:检测血清抗体、血清循环抗原、皮试 • 分子生物学方法:PCR、DNA探针技术
利什曼原虫
• 生物学地位
– 属动鞭纲动基体目(Kinetoplastida)、锥虫科 (Trypansomatidae)、利什曼属(Leishmania)
• 人体寄生的常见种类
–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内脏型 –热带利什曼原虫(L.tropica)——皮肤型 –巴西利什曼原虫(L.brasiliensis)——皮肤粘膜型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icana)——颜面溃疡型
流行
• 世界三大流行区
– 中国、印度、地中海盆地
• 中国流行区的划分及流行现状
– 平原型:人源型,病犬少见,媒介为家栖性中华白

– 山区丘陵型:动物源型,多儿童感染,病犬多, 野
栖性中华白蛉为媒介
– 荒漠型:传染源不清楚(野生动物源型?)媒介为
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
防治
• 消灭传染源
– 捕杀病犬 – 及早治疗病人:葡萄糖酸锑钠,治愈率97.4%,对锑 剂抗药者可选用喷他脒、司替巴脒等
故又称“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
• 结节型(瘤麻风型):肉芽瘤性结节,不痛不痒 不溃烂,局部不麻木,结节内可找到无鞭毛体 • 丘疹、褪色斑型:皮肤上出现暗红色含虫丘疹,
或大小不等的褪色斑疹

寄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寄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长期不规则发热(双峰型),肝、脾、淋巴结肿大


消瘦、贫血,以及出血现象(鼻衄、齿龈出血)等
皮肤型黑热病:皮肤肉芽肿结节,暗红色丘疹等
L. donovani – Hepatosplenomegaly
L. donovani - Splenomegaly
在我国黑热病有下列特殊临床表现: 1. 皮肤型黑热病:少数为褪色型外,多数为结节型。 结节呈大小不等的肉芽肿,或呈暗色丘疹状,常见 于面部及颈部,在结节内可查到无鞭毛体。
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形势严重,对流行区婴幼儿的身体健康
和生命安全构成重要威胁。随着贫穷、营养不良和无免疫新 生儿的增多,婴幼儿内脏利什曼病有扩散趋势,亟需引起重 视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防治原则

查治病人:注射低毒高效的葡萄糖酸锑纳,疗效可达97.4%; 抗锑病人采用戊脘脒、二脒替、羟眯替;经多种药物治疗无
(2)犬源型:多见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的丘陵山区,分布
在甘肃、青海、宁夏、川北、陕北、冀东北、辽宁和 北京市郊各县,传染源以病犬为主,儿童、婴儿病人
为主,传播媒介为近野栖或野栖型中华白蛉。
(3)自然疫源型:分布在新疆和内蒙古的某些荒漠地区, 亦称荒漠型,2岁以下儿童患者为主,传播媒介为野栖
蛉种,主要是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次之。
2. 淋巴结型黑热病:特征是无黑热病病史,局部淋
巴结肿大,大小不一,位较表浅,无压痛,无红肿,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结活检可在类上皮细胞内
查见无鞭毛体。
病原学检查
1、穿刺检查 (1)涂片法以骨髓、淋巴结或脾穿刺物作涂片、染色、镜检。
①骼骨穿刺,简便安全,原虫检出率80%~90%,最常用。
②淋巴结穿刺,检出率46%~87%。也可作淋巴结活检。穿

杜氏利什曼原虫流行防治

杜氏利什曼原虫流行防治
杜氏利什曼原虫 流行与防治
杜氏利什曼原虫简介
杜氏利曼原虫属于原生动物门鞭毛纲。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
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 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 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类
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利什曼原虫按其无鞭毛体寄生的脊椎动物宿主的不同
自然疫源型(荒漠型):见于新疆、内蒙古等荒漠地区。主要是某些野生动 物的疾病,在荒漠附近的居民点以及进入这些地区的人群中可发生黑热病。 病人以2岁以内的婴儿为多见,部分成人感染可表现为淋巴结型。
预防措施
① 控制传染源,杀灭病犬:在山丘疫区犬为主要传染源,治疗病人的同时应对 犬类进行管理,发现病犬应予捕杀。
② 治疗患者:葡萄糖酸睇钠,疗效可达97.4% 。对于少数用葡萄糖酸睇钠无效 的患者可采用喷他脒或二脒替等药物。目前尚无一秒可预防该病。
③ 防蛉灭蛉:根据白蛉的生态习性,采用适当的方法对白蛉进行消灭。以杀虫 剂滞留喷洒,对家栖或近家栖的长管白蛉杀灭效果较好。
④ 个人防护:在荒漠和山丘地区可用驱避剂进行防蛉。居住处可用细孔蚊帐、 纱门纱窗等。
主要传染源是病犬,患者多数是婴儿、10岁以下儿童, 传播媒介是近野栖型、野栖型中华白蛉。
杜氏利什曼原虫流行情况
人源型(平原型):主要见于平原地区,如苏北、皖北、鲁南、豫东等地区。 病人在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居多,成人亦不少见,婴儿则很少感染。
犬源型(人、犬共患性、山丘型):主要见于丘陵山区,如青海、宁夏、甘 肃等地。病犬为主要传染源。大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
分为两大类,即爬行动物利什曼原虫及哺乳动物利什 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致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三、利什曼原虫病的症状
1、长期不规则发热。 、长期不规则发热。 2、脾、肝、淋巴结肿大。 、 淋巴结肿大。
(1)脾肿大 ) 导致全血减少 脾肿大出现率95%以上。 脾肿大出现率 %以上。 RBC↓ 贫血 血小板↓ 血小板 WBC↓ 鼻衄、 鼻衄、齿龈和皮下出血 免疫力↓,易继发各种感染或并发症。 免疫力 易继发各种感染或并发症。 易继发各种感染或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肺炎、痢疾等。 常见并发症,肺炎、痢疾等。 不治疗死亡率高,一经治疗,痊愈率高。 不治疗死亡率高,一经治疗,痊愈率高。
4.A/G倒置: ①血清白蛋白下降:肝功能受损,合成白蛋白减 少;肾功能受损,部分白蛋白从尿中排出。 ②球蛋白上升:浆细胞增生,产生球蛋白增多。 5.蛋白尿、血尿: 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引起免疫病理损 害,引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的间质性肾炎。 6.内脏利什曼病预后:患者不经治疗,死亡率达 70%-90%。
七、流行
1. 世界:中国、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为主。 2. 我国:长江以北16个省市自治区,甘肃、 四川、陕西、山西、新疆和内蒙古更多见。 我国在黑热病防治工作成绩卓著 ,1958~ 1960年先后达到了基本消灭的要求 。 1958 年山东省率先在全国达到基本消灭要求 。 现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人数约100人。
细胞内充满大量的 利杜体
1 无鞭毛体
巨噬细胞破裂,无鞭毛体游离又进 入其它巨噬细胞,重复增殖
基体
动基体
前鞭毛
前鞭毛体 (鞭毛体) 虫体呈梭形,大小为 10~20m×1.5~4m 10~20m×1.5~ 核位于虫体中部 动基体在前部,基体发 出一鞭毛,长与虫体相 近,弯曲 寄生于白蛉的胃内。核Βιβλιοθήκη 黑热病病人--肝脾肿大 黑热病
黑热病人

杜氏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二、黑热病的特殊临床表现 1.皮肤型黑热病(post-kala-azar dermai leishmaniasis,PKDL) 2.淋巴型黑热病[lymph glands visceral leishmaniasis(LGVL)] 3.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
杜氏利什曼原虫
变鼻 中 隔 缺 损 、 鼻 粘 膜 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
大黑 热 病 病 人 脾 肿
四. 诊 断
(一)病原学诊断 1. 穿刺检查:骨髓、淋巴结 2. 体外培养:将穿刺物置NNN培养基 3. 动物接种: 4. 皮肤活检:
(二)免疫学诊断
杜氏利什曼原虫
五.流行病学
(一)分布: 我国长江以北的十二个省市自治区
杜氏利什曼原虫
利什曼原虫是细胞内寄生的鞭毛虫,种类 繁多。
一、发育特点 前鞭毛体 :白蛉的消化道内 无鞭毛体: 单核巨噬细胞内
在流行病学上白白蛉蛉是脊椎动物的传播媒介。
杜氏利什曼原虫
二、分类
1.爬行类利什曼原虫:对人体无致病作 用 2.哺乳类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1)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 有许多种类寄生于皮肤的巨噬细胞内。引起 皮肤利什曼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
利什曼病皮肤型
杜氏利什曼原虫
大出面 小现部 不利、 等什颈 的曼部 肉皮、 芽肤四 肿结肢 。节或
,躯 真干
杜氏利什曼原虫
麻酷 风似
瘤 型
我国:苏州首次发现3例50年至今已发现 100余例。1988年统计55.0%为皮肤与 内脏损害同时并发,35%的病人发生在 内脏病变消失多年之后,10%即没有内 脏感染也没有也没有黑热病史。

杜氏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 病原学检查
– 组织穿刺涂片镜检无鞭毛体
• • • • 骨髓穿刺:安全、常用,检出率85% 淋巴结穿刺:常用于疗效考核 肝穿、脾穿:检出率高,但危险性大 皮肤结节刮片:用于检查皮肤型黑热病
– 穿刺物培养:常用N.N.N培养基
• 免疫学检查:用于疗效考核
黑热病的流行
• 世界三大流行区
– 中国、印度、地中海盆地
• 生活史特点
– 无鞭毛体寄生于人及犬等哺乳动物的巨噬细 胞内 – 前鞭毛体寄生于媒介宿主——白蛉的消化道 内 – 前鞭毛体是感染阶段 – 经白蛉叮咬吸血而感染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
• 发病机制
– 由于无鞭毛体的大量繁殖,使大量巨噬细胞 遭到破坏,反应性幼稚巨噬细胞增生,由此 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 免疫抑制
• 中国流行区的划分及流行现状
– 平原型:人源型,病犬少见,媒介为家栖性中华
白蛉
– 山区丘陵型:动物源型,多儿童感染,病犬多, 野
栖性中华白蛉为媒介
– 荒漠型:传染源不清楚(野生动物源型?)媒介
为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
黑热病的防治
• 消灭传染源
– 捕杀病犬 – 及早治疗病人:葡萄糖酸锑纳(钾)治愈率97%, 对锑剂抗药者可选用戊脘脒等
Leishman-Donovan body, L.D小体 微鞭毛体 micromastigote
• 前鞭毛体(鞭毛体)
promastigote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无鞭毛体
白 蛉 叮 咬
二分裂增殖 (人、犬巨噬细胞) (白蛉消化道)
无鞭毛体
白 蛉 叮 咬
前鞭毛体
二分裂增殖
前鞭毛体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脾组织内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杜氏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自然疫源型 幼儿多发,传染源为动物保虫宿 主,传播媒介主要是野栖型吴氏白 蛉、亚历山大白蛉
不光是伊恐怖分子骚扰:黑热病困扰驻伊美军
/ 2003-12-08 10:21:41 中 新网12月8日电 新华网的消息称,美军第101空降师发言人凯特7 日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说,该师有20名士兵在当地被沙蝇叮咬 后感染黑热病,现在已被送回美国医治。
近,弯曲
形态—前鞭毛体
• 在培养基内常以虫体前端聚集成团,排列成菊花状
形态—前鞭毛体
• 细胞质呈蓝色,核呈紫红色 • 前鞭毛体运动活泼,鞭毛不停地摆动
白蛉(Phlebotomus,sand fly)
体小,3 mm,约为蚊子1/3,驼背状,全身密生细毛,灰黄色。
• 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 二分裂法繁殖
凯特说,该师还发现10至20个疑似病例,目前处于观察阶段。 他表示,黑热病的出现不会构成什么“问题”,也不会影响驻伊美 军的作战和指挥能力。据悉,迄今为止,整个驻伊美军部队中约有 150名士兵感染黑热病。凯特说,美军在进驻伊拉克前曾采取预防 传染病措施,如分发防昆虫叮咬的药水,在军装和蚊帐上喷洒杀虫 剂等。
临床表现
• 潜伏期:4~7个月或更长 • 症状:①长期不规则发热;②脾、肝、淋巴结肿
大,特别是脾肿大(出现率在95%以上),晚期 可见面颊处色素沉着;③全血细胞减少性贫血 (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此外,出 血倾向,易继发感染,有的患者有蛋白尿、血尿。 • 患者经特效药物治疗后,痊愈率较高,可获终生 免疫。
流行环节
传染源 病人、病犬及野生哺乳动物
传播途径 白蛉叮刺为主,偶可经皮肤、黏膜及胎长
流行区类型
人源型 主要在人群中分布,病人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以青少年为主,传播媒介主要是家 栖型中华白蛉和新疆长管白蛉

杜氏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虫种:皮肤利什曼病:热带利什曼原虫、硕大利什曼原虫、墨西哥利什曼原虫黏膜皮肤利什曼病:巴西利什曼原虫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一、形态(morphology)无鞭毛体(利杜体)卵圆形,见于巨噬细胞内细胞核较大,圆形动基体染色深,杆状基体发出一条根丝体前鞭毛体(鞭毛体)梭形,靠鞭毛摆动培养基上常呈菊花状聚集三、致病(pathogenesis)1.致病机制巨噬细胞被大量破坏,巨噬细胞代偿性急剧增生,导致脾、肝、淋巴结肿大。

浆细胞急剧增生,导致患者血浆内清蛋白量减少,球蛋白量增加,出现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脾功能亢进造成全血细胞破坏是贫血、出血的主要原因,免疫溶血也参与贫血的形成。

肾小球淀粉样变性以及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是蛋白尿、血尿的原因。

四、实验诊断(diagnosis)1.病原学检查穿刺检查-涂片法:骨髓穿刺,最为常用,检出率80%~90%淋巴结穿刺应选取表浅、肿大者,检出率46%~87%。

-培养法:穿刺物接种于NNN培养基,置22~25℃培养一周,有活动的前鞭毛体长出为阳性六、防治(controlandtreatment)消灭传染源捕杀病犬及早治疗病人:葡萄糖酸锑钠(钾)消灭白蛉:白蛉娇嫩,对化学药物敏感我国很快消灭黑热病的原因政府重视,群防群治黑热病原虫的生活史研究的较早、较清楚媒介白蛉的抵抗力较弱有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锑剂治疗1.注射低毒高效的葡萄糖酸锑钠,疗效可达97.4%。

2.抗锑病人采用戊脘脒、二脒替、羟眯替。

3.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而脾高度肿大且有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

4.治疗不及时常因并发症死亡,治愈后可获得终生免疫力,一般不会再感染。

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 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人与动物的杜氏利什曼原虫病,又称黑热病。

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故又称Kala-azar,即黑热的意思。

我国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promastigote)和无鞭毛体(amastigote)两个时期。

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对人和哺乳动物致病的利什曼原虫有:引起人体内脏利什曼病的为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Laveran et Mesnil,1903)],引起皮肤利什曼病的为热带利什曼原虫[L.tropica(Wright,1903)Lühe,1906]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icana(Biagi,1953)Garnham,1962],引起粘膜皮肤利什曼病的为巴西利什曼原虫(L.araziliensis Vianna,1911)等。

我国的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

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故又称Kala-azar,即黑热的意思。

因其致病力较强很少能够自愈,如不治疗常因并发病而死亡。

形态寄生于人和其它哺乳动物单核吞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又称利什曼型(Leishmania form)或利杜体(Leishman-Donovan body),虫体很小,卵圆形虫体大小为2.9~5.7×1.8~4.0µm;圆形虫体直径为2.4~5.2µm,常见于巨噬细胞内。

经瑞氏染液染色后原虫细胞质呈淡蓝色或深蓝色,内有一个较大的圆形核,呈红色或淡紫色。

动基体(kinetoplast)位于核旁,着色较深,细小,杆状(图11-1)。

在1000倍的镜下有时可见虫体从前端颗粒状的基体(basal body)发现一条根丝体(rhizoplast)。

基体靠近动基体,在光镜下不易区分开。

在透射电镜下,虫体由内外两层表膜包被。

每一层为一个单位膜。

在内层表膜下有排列整齐的管状纤维,称为膜下微管(subpellicular microtubule)微管数目、直径、间距等在种、株鉴定上有一定意义。

虫体前端的表膜向内凹陷,形成一袋状腔,称为鞭毛袋。

内有一根很短的鞭毛(即光镜下的根丝体)。

基体为中空圆形。

动基体为腊肠状,其内有一束与长轴平行的纤丝,该纤丝由DNA组成。

由于动基体在虫体发育过程中可分出新的线粒体,因此,实际上它是一个大线粒体。

其它线粒体呈泡状或管状,内有少数排列不整齐的板状嵴。

类脂体圆形或卵圆形。

内质网不发达,呈管状或泡状。

核一个,卵圆形,大小约1.5×1.0µm。

核膜两层可见核孔。

核仁1~2个(图11-2)。

图11-1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promastigote)寄生于白蛉消化道。

成熟的虫体呈梭形,大小为14.3~20µm×1.5.~1.8µm,核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在前部。

基体在动基体之前,由此发现一鞭毛游离于虫体外(图11-1)。

前鞭毛体运动活泼,鞭毛不停地摆动。

在培养基内常以虫体前端聚集成团,排列成菊花状。

有时也可见到粗短形前鞭毛体,这与发育程度不同有关。

图11-2 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体超微结构模式图生活史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发育过程中需要两个宿主即白岭和人或哺乳动物。

1.在白蛉体内发育当雌性白蛉(传播媒介)叮刺病人或被感染的动物时,血液或皮肤内含无鞭毛体的巨噬细胞被吸入胃内,经24小时,无鞭毛体发育为早期前鞭毛体。

此时虫体呈卵圆形,鞭毛也已开始伸出体外。

48小时后发育为短粗的前鞭毛体或梭形前鞭毛体。

体形从卵圆形逐渐变为宽梭形或长度超过宽度3倍的梭形,此时鞭毛也由短变长。

至第3、4天出现大量成熟前鞭毛体,长11.3~15.9µm(有时可达20µm),活动力明显加强,并以纵二分裂法繁殖,分裂时,基体、动基体及核首先分裂,然后虫体自前向后逐渐一分为二个子体。

原来的鞭毛留在一个基体上,另一个基体重新生出一根鞭毛(图11-3)。

在数量急增的同时,逐渐向白蛉前胃、食道和咽部移动。

一周后具感染力的前鞭毛体大量聚集在口腔及喙。

当白蛉叮刺健康人时,前鞭毛体即随白蛉唾液进入人体。

2.在人体内发育感染有前鞭毛体的雌性白蛉叮吸人体或哺乳动物时,前鞭毛体即可随白蛉分泌的唾液进入其体内。

一部分前鞭毛体被多形核白细胞吞噬消灭,一部分则进入巨噬细胞。

前鞭毛体进入巨噬细胞后逐渐变圆,失去其鞭毛的体外部分,向无鞭毛体期转化。

同时巨噬细胞内形成纳虫空泡(parasitophorous vacuole)。

此时巨噬细胞的溶酶体与之融合,使虫体处于溶酶体的包围之中。

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的纳虫空泡内不但可以存活,而且进行分裂繁殖,最终导致巨噬细胞破裂。

游离的无鞭毛体又进入其它巨噬细胞,重复上述增殖过程(图11-3)。

图11-3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利什曼原虫侵入巨噬细胞的机制近年来体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什曼原虫首先粘附于巨噬细胞。

再进入该细胞内。

粘附的途径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配体-受体途径,一种为前鞭毛体吸附的抗体和补体与巨噬细胞表面的Fc或C3b受体结合途径。

在调整(modulation)或封闭这些受体后可大大减少前鞭毛体与巨噬细胞的结合。

还有试验表明,原虫质膜中的分子量63KD糖蛋白(GP63)能与巨噬细胞表面结合,发挥吸附作用。

粘附后原虫随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动而进入细胞,而非前鞭毛体主动入侵巨噬细胞。

前鞭毛体转化为无鞭毛体的机制及两者的差异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转化为无鞭毛体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一般认为可能与微小环境的改变如pH、温度等以及原虫所需营养物质和宿主对原虫产生的特异性等因素有关。

实验证明,前鞭毛体以27℃为宜,无鞭毛体则需要35℃环境。

它们的抗原性也有明显差异,各有不同的期特异抗原区带(Chang等,1982)。

此外,微管蛋白(tubulin)也有较大差异。

而生化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量的不同。

机体对利什曼原虫的杀伤利什曼原虫在巨噬细胞内寄生和繁殖,其抗原可在巨噬细胞表面表达。

宿主对利什曼原虫的免疫应答属细胞免疫,效应细胞为激活的巨噬细胞。

通过细胞内产生的活性氧杀伤无鞭毛体。

含有无鞭毛体的巨噬细胞坏死可清除虫体。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抗体在宿主杀伤利什曼原虫的过程中也起了作用。

致病人体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后,经3~5个月或更长的潜伏期,即可出现症状及体征。

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繁殖,使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

巨噬细胞增生主要见于脾、肝、淋巴结、骨髓等器官。

浆细胞也大量增生。

细胞增生是脾、肝、淋巴结肿大的基本原因,其中脾肿大最为常见,出现率在95%以上。

后期则因网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变硬。

患者血浆内清蛋白量减少球蛋白量增加,出现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球蛋白中IgG滴度升高。

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都减少,这是由于脾功能亢进,血细胞在脾内遭到大量破坏所致。

此外,免疫溶血也是产生贫血的重要原因。

已有实验表明:患者的红细胞表面附有利什曼原虫抗原;杜氏利什曼原虫的代谢产物中有1~2种抗原与人红细胞抗原相同。

因而,机体产生的抗利什曼原虫抗体有可能直接与红细胞膜结合,在补体参与下破坏红细胞。

由于血小板减少,患者常发生鼻衄、牙龈出血等症状。

蛋白尿及血尿的出现,可能由于患者发生肾小球淀粉样变性以及肾小球内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所致。

患黑热病时出现免疫缺陷,易并发各种感染疾病,是造成黑热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患者治愈后这种易并发感染的现象消失。

可见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不但伴随有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抑制,还可能导致机体对除了该原虫以外的其它抗原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的能力降低,即非特异性抑制。

例如患者对伤寒甲、乙菌苗的免疫应答显著下降。

免疫力低下的原因,可能与原虫繁殖快速,产生的抗原过多,机体处于免疫无反应(anergy)状态有关。

患者经特效药物治疗后,痊愈率较高,一般不会再次感染,可获得终生免疫。

在我国黑热病有下列特殊临床表现:皮肤型黑热病:大多分布于平原地区。

据资料统计(王兆俊,1983)皮肤损害与内脏同时并发者,占58.0%;一部分病人(32.3%)发生在内脏病消失多年之后;还有少数(9.7%)既无内脏感染,又无黑热病病史的原发病人。

皮肤损伤除少数为褪色型外,多数为结节型。

结节呈大小不等的肉芽肿,或呈暗色丘疹状,常见于面部及颈部,在结节内可查到无鞭毛体。

皮肤型黑热病易与瘤型麻风诊断混淆。

此型黑热病更常见于印度、苏丹。

淋巴结型黑热病:此型患者的特征是无黑热病病史,局部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位较表浅,无压痛,无红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淋巴结活检可在类上皮细胞内查见无鞭毛体。

实验诊断1.病原检查常用的方法有:⑴穿刺检查:1)涂片法:以骨髓穿刺物作涂片、染色,镜检。

此法最为常用,原虫检出率为80%~90%。

淋巴结穿刺应选取表浅、肿大者,检出率为46%~87%。

也可做淋巴结活检。

脾穿刺检出率较高,可达90.6%~99.3%,但不安全,少用。

2)培养法:将上述穿刺物接种于NNN培养基,置22~25℃温箱内。

经一周,若培养物中查见活动活泼的前鞭毛体,则判为阳性结果。

操作及培养过程应严格注意无菌。

3)动物接种法:穿刺物接种于易感动物(如地鼠、BALB/c小鼠等),1~2个月后取肝、脾作印片或涂片,瑞氏染液染色,镜检。

⑵皮肤活组织检查:在皮肤结节处用消毒针头刺破皮肤,取少许组织液,或用手术刀乱取少许组织作涂片,染色,镜检。

2.免疫诊断法⑴检测血清抗体: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试验(IHA)、对流免疫电泳(CIE)、间接荧光试验(IF)、直接凝集试验等,阳性率高,假阳性率也较高。

近年来,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获得纯抗原,降低了假阳性率。

⑵检测血清循环抗原: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用于诊断黑热病,阳性率高,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均较好,仅需微量血清即可,还可用于疗效评价。

3.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探针技术检测黑热病取得较好的效果,敏感性、特异性高,但操作较复杂,目前未能普遍推广。

流行杜氏利什曼原虫病属人兽共患疾病。

除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外,也可在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

本病分布很广,亚、欧、非、拉美等洲均有本病流行。

主要流行于中国、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

在我国,黑热病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中,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四川、山西、湖北、辽宁、内蒙古及北京市郊等16个省市自治区。

近年来主要在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新疆和内蒙古等地每年有病例发生,病人集中于陇南和川北。

根据传染来源的不同,黑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可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人源型、犬源型和自然疫源型;分别以印度、地中海盆地和中亚细亚荒漠内的黑热病为典型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