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气象监测指标体系-农田生态系统(试行)

合集下载

农业生产气象服务指标体系

农业生产气象服务指标体系

农业生产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农业生产气象效劳指标体系一、某某作物〔一〕玉米主要发育期适宜的农业气象条件不利的农业气象条件播种和出苗期1.5~10cm地温稳定通过7~8℃即可播种;2.播种时土壤相对湿度60%~80%;3.苗期如能经过短期的干旱锻炼,可使根群兴旺,向土壤下层伸展,可防早期徒长和增强后期的抗旱能力。

1.气温低于8~10℃,对发芽不利;2. 土壤相对湿度40%时,常因缺水而不能发芽;在100%时,因缺氧而延迟发芽;3.苗期如土壤水分过多,地上局部易受低温危害;4.在半干旱地区,高温对玉米幼苗可有为害。

孕穗-抽穗期 1.在玉米旺盛生长的6月份平均气温要求24~25℃;2. 土壤相对湿度70%左右。

1.如温度降到20℃时,将延长抽穗日期;2.在生长盛期内,昼夜温度变化过大,对玉米生长不利;3.土壤相对湿度40%,将延迟抽穗,并使雌雄穗出现的间隔日期延长不能充分授粉,大局部雌穗,不能形成或不能抽丝,形成空杆;4.如雨量过多,植株光合作用减退,土壤空气缺乏,雌穗发育不良,也会发生空杆。

开花授粉期 1.温度在25~27℃;2.天气晴朗,有微风;3.空气相对湿度为70%。

1.高温干旱,花丝易枯萎,花粉的生命也易丧失;2.阴雨和低温会阻碍花药的开裂。

灌浆和成熟期 1.温度在20~25℃,晴朗温暖;2.土壤水分充足。

1.温度超过25℃或低于16℃,会影响淀粉酶的活动,结实不能饱满;2.早霜为害,使产量锐减,品质降低,成熟困难。

〔二〕、水稻主要发育期适宜的农业气象条件不利的农业气象条件播种和出苗期 1.塑料薄膜保温育苗: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到达5~6℃ (床内温度达10~12℃),抓住“冷尾暖头” 天气,抢晴播种;2 播种—出苗期:床内温度要>10℃(日平均气温>5℃),最适床温为25~30℃(日平均气温>12℃)。

1.播种当天,如遇到阴天,>4级大风时,对播种不利;2.床面水分到达田间持水量时播种,易烂种,出现“白芽鞘病”;3.播种—出苗期:当床内最高气温>40℃(晴天日最高气温>15℃) 和最低温度<5℃ (日最低气温0℃左右)不利出苗,以致受害。

试论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试论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收稿日期:2004-06-30文章编号:1008-9636(2004)04-0013-02试论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孙巧明(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合肥 23006l )摘 要: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随着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逐渐发展壮大,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

试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监测指标的设置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监测;监测指标中图分类号:X 8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排放的污染防治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1]。

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

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开展生态保护的前提,是实施生态管理的基础,是建立生态法律法规的依据。

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在我国才刚起步,缺乏统一的标准,国家尚未制定技术规范[5],仅在农业、海洋等方面研究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技术规范。

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和安徽省情况,对一般意义上的生态环境监测进行了探讨。

1 生态监测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1,4]。

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

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

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

国内对生态监测类型的划分有许多种,常见的是从不同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可分为城市生态监测、农村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草原生态监测及荒漠生态监测等[3]。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选择研究概况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选择研究概况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选择研究概况摘要从生态监测指标的概念、选择原则等入手,介绍了国内外生态监测体系选择的研究进展。

在管理者、环境学家、生态学家以及其他不同领域的学者共同协作下,生态健康的理论才能渐趋完善。

关键词生态监测生态完整性指标体系生态监测已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些国家便开始实施全国范围的生态监测规划。

以美国为例,监测研究已被美国国家研究署列入环境研究与发展的优先问题之一。

美国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环境监测与评估计划明确表示国家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切实维持或提高环境质量。

生态监测指标的正确选择对环境监测与评估计划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即把不同时空尺度的数据转换为能用以评价生态状况以及预测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风险。

20世纪70年代,环境指标主要是以生物有机体作为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的特殊指标。

这种类型的指标仍然是当前生态和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一般生态指标的选择研究。

1 生态监测指标的概念用以表征生态系统对环境压力作出响应的指标体系的选择、应用与发展对监测计划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

不可能监测生态系统所有生物及非生物组分,这是必须选择指标的最根本的原因。

生态监测评估规划里最重要的部分是生态指标的概念以及测定这些指标的手段。

一般地,指标即指那些可以反应或指示不能被测定的事物。

可以把指标解释为:环境被监测时的一个特征、定量压力的广度、生境的特征、对一种压力暴露的程度或是对一环境压力暴露的生态响应程度。

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对生态指标的解释是:生态指标是一个环境参数、理论概念或数据的集合,能指代环境质量或状况的某些方面。

一个指标是以下各项的工具:(1)监测环境现状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2)评价一个项目、规划等的运行特性;(3)与公众进行交流、决策者之间的交流;(4)鉴别行动计划的领域;(5)帮助未来规划的修订。

2 监测指标选择的生态基础——生态完整性生态完整性是生态监测的一个关键问题之一,全国性的监测规划必须对这一问题做出解释。

水稻农田生态指标

水稻农田生态指标

水稻农田生态指标
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建设与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国家粮食高产稳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需求和必然选择。

然而,现阶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估主要以提高耕地生产力为核心,较少考虑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及与农村生活的关联性,这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

因此立足于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际需求,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完善,有利于保障粮食生产、农业生态绿色发展、农业农村协调发展。

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分3个准则层(生产、生态、生活):
生产指标包括:土壤肥力、生产力稳定性、化肥负荷、是否发展循环农业、耕作制度;
生态指标包括:农田景观格局、田块破碎度、边缘密度,重金属污染、成灾率、外来物种入侵指数。

土壤抗酸化能力、农田林网控制率。

生境质量指数:生活指标包括:耕地人口承载力、耕地挥荒率、农田空场率。

建立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质量评价方法。

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用综合指数法对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将农田生态条件分为3级:1级8-10分),农田生态系统健康,适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级(6-8分),农田生态系统亚健康,备选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3级(≤6分),农田生态系统处于疾病状态,不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指南

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指南

附件12006年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指南近年来,气象科学及其相关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相应新技术在气象业务工作中的推广应用,正在迅速提高气象业务服务的工作水平。

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实施业务技术体制改革,铺轨道、搭平台、发展研究型业务,全面提高气象业务服务水平,是摆在全体气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是中国气象局为推动全国气象业务的技术升级、完善,气象新技术的业务转化及应用推广,促进科研与业务的结合,建立或优化、升级现有业务系统而设立的专项。

通过该专项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我局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提高气象业务的科技水平,为多轨道研究型业务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支撑。

为指导并规范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的组织立项,中国气象局组织相关科研和业务部门结合全国气象业务发展需求共同编制了本指南。

重点项目支持方向●区域天气气候特点分析和精细化预报方法●中国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业务运行结果评估●不同天气气候过程的可预报性●高影响重要天气气候事件的分析和认识●关键物理过程的观测和分析●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对天气气候系统的影响分析●气候资源开发和应用●不同设备观测和移站观测的对比分析和验证及观测误差分析●多设备、多时空观测资料的综合应用和同化技术●多种观测资料的系统管理和数据库建设●气象技术装备全网运行监控和综合显示系统技术推广面上项目支持方向●蒸发计算方法推广通过蒸发计算方法的推广,在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步采用计算方法进行蒸发量的计算,取消小型蒸发皿。

●云、能、天等目测项目自动化业务推广试验进行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目测项目的自动观测研究和业务试验,为深化观测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实现观测队伍的精干高效奠定基础。

●FY-2卫星DCP业务化试验项目FY-2卫星DCP传输设备标准化研究,自动气象站与DCP传输接口研制和软件开发,DCP传输信道监视和管理的业务化工作,卫星中心和信息中心资料传输流程建立、通过DCP收集的自动站资料的监视和统计软件开发。

农田生态系统健康指标

农田生态系统健康指标

农田生态系统健康指标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指标可以用来评估其健康状况。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农田生态系统健康指标,并探讨它们的意义和应用。

一、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评价土壤质地和肥力的重要指标。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能够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水分,有助于植物生长和根系发育。

此外,高有机质含量还能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保肥能力,减少化肥的使用,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土壤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通常用pH值来表示,pH值越接近中性(约为6-7),说明土壤的酸碱度较为适宜。

土壤的酸碱度对于植物的养分吸收和微生物活动起着重要的影响。

过酸或过碱的土壤都会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和产量下降。

因此,合适的土壤酸碱度是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

三、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包括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和土壤抗病能力的提高等。

因此,评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了解农田生态系统健康非常重要。

一个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应该具有丰富的微生物种类和多样的功能,能够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

四、水质和水循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水质和水循环也是健康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管理农田水利设施,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能够减少农田径流中的污染物质,保护水体的质量。

同时,合理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保持土壤湿度适宜,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五、生物多样性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评估其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个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应该具有多种植物和生物群落,并保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农民可以通过采取生态农业措施,如种植多种农作物、保护自然生境等,来保护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微生物群落、水质和水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等。

农田监测评价方案

农田监测评价方案

农田监测评价方案1. 简介农田监测评价方案旨在通过对农田的综合监测和评价,提供科学的农业管理决策依据,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

本方案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和信息化手段,通过建立农田监测指标体系、实施农田监测方法和技术、开展农田监测评价工作,为农田的高效管理和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支持。

2. 农田监测指标体系农田监测指标体系是衡量农田状况和评估农田管理效果的基础,包括土壤质量指标、水质指标、气象指标和作物生长指标等。

下面以土壤质量指标为例,介绍常用的农田监测指标:•土壤酸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含量(氮、磷、钾等)•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3. 农田监测方法和技术为了获取准确的农田监测数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技术,常用的农田监测方法包括:3.1 土壤取样•根据田地大小和异质性确定取样点位•使用专业工具进行土壤取样•取样点位避开农药和肥料的施用区域3.2 水质监测•使用水质监测仪器对农田水源进行定期监测•监测指标包括pH值、溶氧含量、氮磷含量等3.3 气象监测•架设气象监测站,监测气温、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气象指标•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气象数据3.4 作物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作物生长情况的影像数据•结合地面调查和实测数据分析作物的生长状况4. 农田监测评价工作农田监测评价工作旨在对农田的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相应的评估结果。

农田监测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数据分析•对农田监测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借助统计软件和数据可视化工具绘制图表展示数据结果4.2 问题诊断•根据监测数据结果判断农田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农业专家进行讨论,确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4.3 评估报告编制•撰写农田监测评估报告,详细描述农田状况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农田管理建议和措施4.4 农田管理决策•根据评估报告中的建议和措施,制定农田管理的决策•配置农业生产资源、调整农田管理方式等5. 结语农田监测评价方案是提高农田管理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农业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

农业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

农业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农业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是一项关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

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的加剧,农业生态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下面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农业生态系统现状分析农业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物质以及能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系统。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系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影响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监测和评估农业生态系统的状况。

二、农业生态系统监测的重要性监测是指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定期观测和数据采集,了解其动态变化和存在问题。

监测可以帮助政府和农民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状况,指导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指标体系是农业生态系统监测的基础。

监测指标应包括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农作物生长情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农业生态系统的状况。

四、监测方法和技术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监测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传感器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生态系统多维度、多尺度的监测,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五、农业生态系统评估的重要性评估是指根据监测数据,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评估结果可以为政府和社会提供科学依据,决策做出正确的选择,推动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发展。

六、农业生态系统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是对农业生态系统评估的基础。

评估指标应包括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内容,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表现。

七、评估方法和技术评估方法和技术的选择对于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例如生态足迹分析、生态系统评估模型等,以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通用3篇)

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通用3篇)

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通用3篇)第一章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2.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3.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1)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生态环境质量(2)根据生态系统的情况,决定管理对策(3)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5)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4.环境监测:是指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数据的过程。

即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和生物监测等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实施测定的过程。

5.环境监测的内容:(1)物理指标的测定。

包括噪声、振动、电磁波、热能、放射性等水平的监测。

(2)化学指标的测定。

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水平的监测。

(3)生态系统的监测。

主要监测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

如乱砍滥伐森林或草原和过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二氧化碳和氟氯烃的过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6.环境监测的分类(1)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以分类以下三类:①研究性监测。

主要是研究确定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影响和危害程度等。

②监视性监测,亦称常规监测。

主要是对在不同功能区内的水、气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的定点、定期监测,从而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情况,评价治理效果和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

③特定目的的监测。

主要是指污染事故的监测和污染纠纷的仲裁监测。

前者为污染事故的判断和处理提供监测服务;后者为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2)环境监测按其对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①环境质量监测。

农田环境监测系统

农田环境监测系统

农田环境监测系统
农田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实现土壤、微气象和水质等信息自动监测和远程传输。

其中,农田生态环境传感器符合大田种植业专业传感器标准,信息传输依据大田种植业物联网传输标准,根据监测参数的集中程度,可以分别建设单一功能的农田墒情监测标准站、农田小气候监测站和水文水质监测标准站,也可以建设规格更高的农田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同时采集土壤、气象和水质参数。

监测站采用低功耗、一体化设计,利用太阳能供电,具有良好的农田环境耐受性和一定防盗性。

大田种植物联网中心基础平台上,遵循物联网服务标准,开发专业农田生态环境监测应用软件,给种植户、农机服务人员、灌溉调度人员和政府领导等不同用户,提供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访问和交互方式。

实现天气预报式的农田环境信息预报服务和环境在线监管与评价。

以农田气象监测系统建设为例,该系统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气象信息采集系统,是指用来采集气象因子信息的各种传感器,主要包括雨量传感器、空气温度传感器、空气湿度传感器、风速风向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二是数据传输系统,无线传输模块能够通过无线网络将与之相连的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到Internet中一台主机上,可实现数据远程的透明传输;三是设备管理和控制系统,执行设备是指用来调节农田小气候各种设施,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生成器、灌溉设备。

控制设备是指掌控数据采集设备和执行设备工作的数据采集控制模块,主要作用为通过智能气象站系统的设置,掌控数据采集设备的运行状态,根据智能气象站系统所发出的指令,掌控执行设备的开启/关闭。

小型农田气象监测站。

生态气象监测指标体系-农田生态系统

生态气象监测指标体系-农田生态系统



• 6.(日、月、年)平均气温 6.( • 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 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 •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是将各日的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相加,除以该月的天数而得。 相加,除以该月的天数而得。 • 年平均气温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是将12个月的月平均 年平均气温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是将12 12个月的月平均 气温累加后除以12而得。 12而得 气温累加后除以12而得。 • 7.(日、月、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7.( 最高气温、 • 日最高气温指一天中气温的最大值,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两点 日最高气温指一天中气温的最大值, 钟左右;( ;(月 极端最高气温指一月中或一年中气温的最大值。 钟左右;(月、年)极端最高气温指一月中或一年中气温的最大值。 • 日最低气温指一天中气温的最小值,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 日最低气温指一天中气温的最小值, 前后;( ;(月 极端最低气温指一月中或一年中气温的最小值。 前后;(月、年)极端最低气温指一月中或一年中气温的最小值。 • 8.气温日较差 8.气温日较差 • 每昼夜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 每昼夜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 气温日较差的大小与地理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天气状况有关,对 气温日较差的大小与地理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天气状况有关, 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产品品质有很大影响。 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产品品质有很大影响。 • 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 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


• 4.有效生长季 4.有效生长季 • 指某地每年作物稳定通过生长下限温度的持续日 是品种选择、引种、 数,是品种选择、引种、针对不利气象条件采取 生产措施的依据。 生产措施的依据。 • 大多数作物指稳定通过10℃的持续日数。南方水 大多数作物指稳定通过10℃的持续日数。 10℃的持续日数 稻的早稻移栽、 稻的早稻移栽、晚稻灌浆的最低温度要求稳定在 15℃以上 以上。 15℃以上。 • 以水稻为例,R = r1 - r2 以水稻为例, • 其中R为有效生长季;r2为稳定通过15℃日期,r1 为有效生长季; 为稳定通过15℃日期, 15℃日期 为稳定结束15℃日期。 15℃日期 为稳定结束15℃日期。

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监测

浅谈生态环境监测摘要:环境监测是维护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环节,本文对于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监测任务和对象,生态监测的类型和特点,以及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介绍了目前我国生态监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生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提出污染治理方案。

关键词:生态监测;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技术方法中图分类号: 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生态监测的定义对于生态监测,许多人有不同的理解。

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将其定义为是一种综合技术,可相对便宜地收集大范围内生命支持系统能力的数据。

前苏联学者曾提出,生态监测是生物圈的综合监测。

国内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这一定义从方法原理、目的、手段、意义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二、生态监测的对象生态环境监测已不再是单纯的对环境质量的现状调查,它是以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趋势,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

生态监测的对象包括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

三、生态监测的类型根据生态监测 2 个基本的空间尺度,可将其划分为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两大类。

(1)宏观生态监测。

是在区域范围内(大至全球范围)对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方式、镶嵌特征、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等进行监测。

主要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制图技术等进行监测。

(2)微观生态监测。

其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

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及标准分级-上海气象局

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及标准分级-上海气象局

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2005年7月14目录1. 定义 (1)1.1湿润指数 (1)1.1.1潜在蒸散(可能蒸散) (1)1.2植被覆盖指数 (2)1.3水体密度指数 (2)1.4土地退化指数 (2)1.4.1风蚀 (2)1.4.2水蚀 (2)1.5灾害指数 (2)2. 工作任务和计算方法 (3)2.1工作任务 (3)2.2计算方法 (3)3. 生态质量评价工作数据获取 (7)3.1气候数据 (7)3.2林地面积监测 (7)3.3草地面积监测 (8)3.4农田面积监测 (9)3.5水域面积监测 (9)3.6土壤侵蚀面积监测 (9)3.7灾害数据 (10)4. 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及标准分级 (11)4.1属性同一化 (11)4.2计算方法 (11)4.2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12)4.3生态质量评价分级 (12)5.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13)6.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业务 (13)14前言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质量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生态是一个由自然-社会-生态因素组成的复杂综合体,组成因子众多,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在评价指标选取时以能说明问题为目的,要简单可操作,便于广泛应用。

因此,指标选择的原则要有代表性、全面性、综合性、简明性、方便性、和适用性。

开展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主要是从气象对生态质量的影响角度选定指标体系,运用恰当的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质量的优劣及其影响作用关系,通过评价准确反映某一时段内生态质量状况的变化趋势,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展生态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本规范规定了生态质量评价的定义、规范及分析方法,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气象部门生态质量评价,其它行业可参照执行。

14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生态质量是指在一定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是从气象对生态质量的影响角度选定指标体系和质量标准,运用恰当的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质量的优劣及其影响作用关系。

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水平的过程。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对农业信息化进行评价,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下面是一个试行的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一、硬件设备指标: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覆盖率:衡量农田、农村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包括通信网络、传感器、物联网、卫星导航等设备的覆盖程度。

2.农业信息化设备使用率:评估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使用信息化设备的程度,包括智能手机、电脑、农业机械等设备的使用率。

3.农业信息化设备更新率:反映信息化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旧设备的淘汰率。

二、信息资源指标:1.农业数据的完整性:评估农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情况,包括农田、气象、土壤、作物等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农业数据的共享程度:评估农业数据的共享程度,包括政府部门、农民和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程度。

3.农业数据的实时性:反映农业数据的更新速度,包括实时的天气预报、作物生长监测等数据的及时性。

三、农业管理指标:1.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评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是否进行信息化处理,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环节的信息化程度。

2.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程度:评估农业企业和政府部门在决策时是否使用信息化系统进行分析和预测。

3.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评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包括农产品追溯体系、质量检测等信息化管理工作。

四、农业服务指标:1.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反映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包括农产品价格信息、销售渠道等的信息化程度。

2.农业技术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评估农业技术服务的信息化程度,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等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3.农村金融服务的信息化程度:评估农村金融服务的信息化程度,包括农民信用信息系统、电子支付等信息化服务的发展情况。

五、农民参与指标:1.农民信息素养:评估农民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运用能力。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技术培训手册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技术培训手册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技术培训手册第1章引言 (4)1.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概述 (4)1.2 监测技术的重要性 (4)1.3 培训目标与内容 (4)第2章农业生态环境基础知识 (5)2.1 农业生态系统组成 (5)2.1.1 生物组成 (5)2.1.2 非生物组成 (5)2.2 生态环境功能 (5)2.2.1 生产功能 (6)2.2.2 生态服务功能 (6)2.3 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 (6)2.3.1 生物多样性降低 (6)2.3.2 土壤质量下降 (6)2.3.3 水资源短缺 (6)2.3.4 气候变化影响 (6)第3章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6)3.1 监测技术概述 (6)3.2 地面监测技术 (7)3.3 遥感监测技术 (7)3.4 模型模拟技术 (7)第4章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测 (8)4.1 土壤生态环境保护 (8)4.1.1 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8)4.1.2 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8)4.1.3 农业生产中的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实践 (8)4.2 土壤质量监测 (8)4.2.1 土壤质量监测的意义与任务 (8)4.2.2 土壤质量监测方法 (8)4.2.3 土壤质量监测指标 (8)4.3 土壤污染监测 (8)4.3.1 土壤污染类型与来源 (9)4.3.2 土壤污染监测方法 (9)4.3.3 土壤污染监测指标 (9)4.4 土壤修复技术 (9)4.4.1 物理修复技术 (9)4.4.2 化学修复技术 (9)4.4.3 生物修复技术 (9)4.4.4 综合修复技术 (9)第5章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测 (9)5.1 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9)5.1.2 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9)5.1.3 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0)5.2 水质监测技术 (10)5.2.1 水质监测概述 (10)5.2.2 常见水质监测项目 (10)5.2.3 水质监测方法 (10)5.2.4 水质监测仪器与设备 (10)5.3 水生态监测技术 (10)5.3.1 水生态监测概述 (10)5.3.2 水生态监测内容 (10)5.3.3 水生态监测方法 (10)5.3.4 水生态监测案例分析 (10)5.4 水环境治理与修复 (10)5.4.1 水环境治理技术 (10)5.4.2 水生态修复技术 (11)5.4.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修复 (11)5.4.4 水环境治理与修复案例分析 (11)第6章大气污染防治与监测 (11)6.1 农业大气污染概述 (11)6.1.1 农业大气污染特点 (11)6.1.2 农业大气污染主要来源 (11)6.1.3 农业大气污染的影响 (11)6.2 大气质量监测技术 (11)6.2.1 监测方法概述 (11)6.2.2 常用监测仪器及设备 (11)6.2.3 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11)6.3 农业源大气污染控制 (12)6.3.1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 (12)6.3.2 农业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及政策 (12)6.3.3 农业源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12)6.4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12)6.4.1 生物治理技术 (12)6.4.2 物理治理技术 (12)6.4.3 化学治理技术 (12)6.4.4 综合治理技术 (12)第7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 (12)7.1 生物多样性概述 (12)7.2 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 (13)7.2.1 野外调查法 (13)7.2.2 遥感技术 (13)7.2.3 分子生物学方法 (13)7.2.4 生态模型法 (13)7.3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3)7.3.2 恢复生物多样性 (13)7.3.3 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 (13)7.4 生物入侵监测与防控 (14)7.4.1 生物入侵监测 (14)7.4.2 生物入侵防控 (14)7.4.3 生物入侵风险评估 (14)第8章农业生产环境监测技术 (14)8.1 农田环境监测 (14)8.1.1 土壤环境监测 (14)8.1.2 水分监测 (14)8.1.3 农田生态状况监测 (14)8.2 农业气象监测 (14)8.2.1 气象要素监测 (14)8.2.2 农业气候资源监测 (15)8.2.3 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 (15)8.3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 (15)8.3.1 农药污染监测 (15)8.3.2 化肥污染监测 (15)8.3.3 畜禽粪便污染监测 (15)8.3.4 农业废弃物监测 (15)8.4 农业生产环境优化 (15)8.4.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15)8.4.2 农业环境治理技术 (15)8.4.3 农业环境监测信息化 (15)第9章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15)9.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6)9.1.1 数据采集 (16)9.1.2 数据预处理 (16)9.2 数据分析方法 (16)9.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6)9.2.2 相关性分析 (16)9.2.3 时间序列分析 (16)9.2.4 空间分析 (16)9.3 监测结果评价与报告 (16)9.3.1 评价方法 (16)9.3.2 评价标准 (16)9.3.3 报告撰写 (16)9.4 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 (16)9.4.1 数据库建设 (16)9.4.2 信息可视化 (17)9.4.3 决策支持系统 (17)第10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7)10.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7)10.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17)10.1.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17)10.1.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7)10.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17)10.2.1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概述 (17)10.2.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17)10.2.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的实施 (17)10.3 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与案例分析 (17)10.3.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措施 (17)10.3.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成功案例分析 (17)10.3.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7)10.4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7)10.4.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 (17)10.4.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完善与落实 (17)10.4.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 (17)10.4.4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 (17)第1章引言1.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概述农业生态系统是维持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平衡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CERN各个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CERN各个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散日报(大型蒸渗仪)
自动站观测: 温度; 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水气压;气压; 海平面气压;
2 分钟风; 10 分钟最大风; 10 分钟平均风; 1 小时风;降水;
感雨时间; 0cm、5cm、10cm、15cm 、 20cm、40cm 、60cm、100cm 地
温; 各月逐日太阳辐射总量; 各月逐日太阳辐射极值及出现时
2
2 分钟风; 10 分钟最大风; 10 分钟平均风; 1 小时风;降水;
感雨时间; 0cm、5cm、10cm、15cm 、 20cm、40cm 、60cm、100cm 地
温; 各月逐日太阳辐射总量; 各月逐日太阳辐射极值及出现时
间; 每日逐时太阳辐射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太阳辐
射累计值; 人工观测气象要素; 气象观测日记(同上)
湖泊: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浮游动物种类和 数量;湖泊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湖泊鱼类监 测;浮游植物叶绿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海湾:细菌调查;浮游生物优势种类和数量; 底栖生物调查;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土壤观测指标
交换量;土壤养分; 矿质全量;微量元素 和重金属;土壤速效 氮;速效微量元素; 机械组成;容重;土

中子仪土壤体积含水量;烘 干法土壤质量含水量;地表 水、地下水水质; 地下水 位;农田蒸散量(水量平衡 法);土壤水分常数;水面 蒸发;雨水水质;地表径流 量;树干径流量;穿透降水
量;枯枝落叶含水量
中子仪土壤体积含水量;
烘干法土壤质量含水量;地 表水、地下水水质; 地下 水位;草地蒸散量(水量平 衡法);土壤水分常数;水 面蒸发;雨水水质;草地蒸
土壤可溶性盐
交换量;土壤养分; 矿质全量;微量元素 和重金属;土壤速效 氮;速效微量元素;

洪雅县生态气象系统建设研究

洪雅县生态气象系统建设研究

洪雅县生态气象系统建设研究摘要:根据洪雅县本地特殊气候、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提出在本地建设生态气象系统。

就开展小型区域系统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为洪雅生态气象监测的合理布局以及气象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提供依据和研究基础。

关键词:生态气象;现状;系统;建设;研究引言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保护和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显的尤为重要,建立生态气象系统有利于了解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动态,为生态建设工程的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的研究基础和依据。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迅猛增加,我们所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耕地使用面积逐年减少且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水域生态失衡、森林覆盖率低、湿地破坏、草地退化严重、城市污染、海洋生物资源退化、酸雨增加、沙尘暴和地质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为了改善和修复生态和环境被不断破坏的处境,一些发达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及重要的国际项目为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开始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全球共享的数据网。

在国内,我国建立了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目前该研究网络由91个野外站组成,分布在全国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代表区域内,开展我国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监测与研究,相关的观测规范、标准、指标体系也逐步建立,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得到迅速发展[1,2]。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形由西南向东北高低梯次变化形成高山、中山、深丘、浅丘、台地、河谷、平坝,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平坝分布在青衣江、花溪河两岸。

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拥有着林地面积1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11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7%,竹林面积21万亩,被誉为“绿海明珠”。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洪雅县确定了茶叶为农村主要发展产业,茶叶种植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茶园面积达到22.4万亩,位居全省第二,全年产茶1.35万吨,总产值8.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茶业产业已成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也是全市特色优势产业[3]。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与调控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与调控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与调控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农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持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农田生态系统,评价其服务功能并进行相应的调控是十分迫切的。

因此,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与调控进行探讨。

一、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与分类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农田生态系统向社会所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

根据其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同,可以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食物生产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水资源保护功能、土壤保育功能、环境改善功能等多个方面。

各项功能之间相互关联,共同维护着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方法与指标评价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方法主要包括综合评价法、模型模拟法、生态指标法等。

通过对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观测和分析,可以确定一系列评价指标,如土壤质量、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等,从而量化、定量地评价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三、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重要性评价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在于全面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及时掌握其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为进一步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只有通过评价,才能更好地发挥农田生态系统在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难点与挑战评价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与挑战,如评价指标选择不当、数据获取难度大、评价方法不够科学等。

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和方法,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五、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调控的原则与方法根据农田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控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调控的原则包括坚持保护为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等。

在实施调控时,可以采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植被恢复、生态补偿等多种方法,实现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调优和提升。

生态气象监测指标体系—森林生态系统(试行)

生态气象监测指标体系—森林生态系统(试行)

附件2:生态气象监测指标体系(试行)森林生态系统中国气象局二○○六年三月前言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等是全人类正在且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因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这种变化对世界范围内生态、资源、环境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导致了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干旱化和荒漠化加剧以及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已经并将继续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气象事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环境、外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提出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按照“多轨道、研究型、集约化、开放式”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八条业务轨道和四个功能平台的业务布局与分工,其中生态与农业气象为业务轨道之一。

开展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是气象部门“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的现实需求,是进一步发挥气象专业技术优势,积极拓展气象业务服务领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气象部门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做的积极探索和努力。

其中,生态气象监测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手段,是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的核心构成。

为了保证全国气象部门生态气象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并进一步实现业务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我们组织编制了该项《生态气象监测指标体系(试行)》。

本书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和《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等,并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和方法,初步建立了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等6种生态系统下大气、生物、土壤和水以及相关灾害等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气象监测是一项正在发展中的业务,其指标的建立尚未完全成熟,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必将对此项业务提出更新更多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生态气象监测指标体系(试行)农田生态系统中国气象局二○○六年三月前言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等是全人类正在且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因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这种变化对世界范围内生态、资源、环境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导致了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干旱化和荒漠化加剧以及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已经并将继续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气象事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环境、外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提出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按照“多轨道、研究型、集约化、开放式”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八条业务轨道和四个功能平台的业务布局与分工,其中生态与农业气象为业务轨道之一。

开展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是气象部门“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的现实需求,是进一步发挥气象专业技术优势,积极拓展气象业务服务领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气象部门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做的积极探索和努力。

其中,生态气象监测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手段,是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的核心构成。

为了保证全国气象部门生态气象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并进一步实现业务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我们组织编制了该项《生态气象监测指标体系(试行)》。

本书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和《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等,并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和方法,初步建立了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等6种生态系统下大气、生物、土壤和水以及相关灾害等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气象监测是一项正在发展中的业务,其指标的建立尚未完全成熟,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必将对此项业务提出更新更多的需求。

因此,随着今后全国气象部门开展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的工作实践,本监测指标体系将不断得到检验,预测减灾司也将适时对本体系进行修改完善,并根据发展需要建立其它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体系。

预测减灾司二〇〇六年三月目录概述 (1)原则 (2)农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总表 (3)气象 (4)大气成分 (7)生物 (8)土壤 (10)水 (12)灾害 (13)参考文献 (20)附加说明 (21)概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气象是应用气象学、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天气气候条件与生态系统诸因子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生态气象监测,即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大气、生物、土壤和水以及相关灾害发生的主要特征量的观测、调查和计算,分析气象条件与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科学评价生态系统的动态状况,提供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同时为气候系统、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测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生态气象监测指标,指的是在生态气象监测过程中选定的能够反映和指示生态系统状况的特征量,由大气、生物、土壤和水以及相关灾害五类特征量组成,包括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方法获取的直接观测值或调查值,以及对直接观测值或调查值加工处理后的计算值。

生态气象监测指标体系,是各生态系统生态气象监测指标总集。

本指标体系涵盖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等六种生态系统。

其中农田生态系统指标47个,森林生态系统指标43个,草地生态系统指标48个,湿地生态系统指标35个,湖泊生态系统指标35个,荒漠(绿洲)生态系统指标40个,总计248个指标。

应用本指标体系,可以选择单一或多个指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服务或评价;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各生态系统中分别进行大气、生物、土壤和水以及相关灾害发生的变化分析或评价;可以在综合分析大气、生物、土壤和水以及相关灾害总体指标的前提下,定期制作各生态系统质量评价。

原则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生物群落和(或)生态环境的差别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每个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结构以及相应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式和途径。

因此,各生态系统存有共性,但又有各自的自身特点、面临问题和发展需求。

本监测指标体系在充分分析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等六种生态系统的共性与各自独特性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选择建立指标体系。

(一)代表性原则生态气象监测指标的选择,能够充分体现各种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等的自身特点,以及各种生态系统下信息服务的针对性、独特性。

是为代表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生态气象监测指标的选择,能够涵盖各种生态系统中各类信息服务产品的加工、制作和服务的全过程,包括直接观测指标、调查指标和计算指标。

是为整体性原则。

(三)通用性原则生态气象监测指标的选择,能够整体适用于不同地域范围的同种生态系统,而非部分适用并且不局限于某个特定区域。

是为通用性原则。

(四)应用性原则生态气象监测指标的选择,能够在信息服务中做到获取方便,加工程序简单,产品服务方向明晰,容易付诸实际应用,总之具有可操作性。

是为应用性原则。

农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总表气象大气成分生物土壤水灾害1 ≥0℃活动积温降水pH值农田主推品种良种覆盖率土壤pH值蓄水量与灌溉条件干旱2 ≥5℃活动积温降尘总量物候期土壤盐分含量地下水位洪涝3 ≥10℃活动积温叶面积指数土壤肥力水体面积连阴雨4 有效生长季干物质重量施肥结构总有机碳(TOC)冰雹5 无霜期产量结构土壤水分含量化学需氧量(COD)霜冻6 (日、月、年)平均气温籽粒品质生物需氧量(BOD)低温冷害7 (日、月、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作物长势干热风8 气温日较差高温逼熟9 降水量风灾10 降水距平百分率沙尘暴11 蒸发量病虫害12 干燥度13 日照时数14 光合有效辐射15 气候生产潜力16 积雪气象1.≥0℃活动积温积温指一定时期内日平均温度的总和。

积温是作物要求热量的指标,因作物种类、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积温也是地区热量资源指标。

根据作物的积温要求,对照地区的热量资源,便可评价该地热量条件,为作物的生育期预报、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和改革种植制度等提供依据。

活动温度则指高于植物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

从每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这天起,到稳定结束0℃这天止,其间逐日平均气温相加,其和为≥0℃活动积温。

≥0℃活动积温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

作物发育的起始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不一定和0℃相一致,因作物种类、品种而异,而且同一作物,不同发育期也不相同,多数都在0℃以上,因此≥0℃活动积温是热量资源的基本指标。

A a =ΣT i ( T i ≥0℃)其中A a为≥0℃活动积温;T i为时段内某日的平均温度。

2.≥5℃活动积温从每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这天起,到稳定结束5℃这天止,其间逐日平均气温相加之和为≥5℃活动积温。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日期,在春季是豆类等秋田杂粮作物播种期和果木发芽期。

日平均气温≥5℃期间的持续日数,称为耐寒作物和果木的有利生长期。

A a =ΣT i ( T i ≥5℃)其中A a为≥5℃活动积温;T i为时段内某日的平均温度。

3.≥10℃活动积温10℃是大多数作物生长的下限温度。

每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这天起,到稳定结束10℃这天止,其间逐日平均气温相加之和为≥10℃活动积温。

10℃是春季喜温作物开始播种与生长,喜凉作物开始迅速生长的温度;在秋季其终日是喜温作物停止生长、喜凉作物光合作用显著降低的日期。

开始大于10℃至开始小于10℃之间的时段为喜温作物的生长期和喜凉作物活跃生长期。

因此,它可以代表当地的热量资源状况,表示各种作物在整个生长期内热量供应的可靠指标。

A a =ΣT i ( T i ≥10℃)其中A a 为≥10℃活动积温;T i为时段内某日的平均温度。

4.有效生长季指某地每年作物稳定通过生长下限温度的持续日数,是品种选择、引种、针对不利气象条件采取生产措施的依据。

大多数作物指稳定通过10℃的持续日数。

南方水稻的早稻移栽、晚稻灌浆的最低温度要求稳定在15℃以上。

以水稻为例,R = r1 -r2其中R为有效生长季;r2为稳定通过15℃日期,r1为稳定结束15℃日期。

5.无霜期无霜期是指终、初霜之间的持续日数。

初霜指后半年第一次出现的霜,此后进入霜期,初霜期多发生于秋季,初霜期出现较早的年份往往使处于生长后期的秋熟作物遭受霜冻危害,降低产量和品质。

终霜指前半年最后一次出现的霜,此后进入无霜期,终霜期多发生于春季,终霜期出现较迟的年份,易使小麦、油菜或春播作物幼苗遭受冻害。

无霜期越长,对作物生长越有利。

由于每年的气候情况不完全相同,出现初霜和终霜的日期有早有晚,无霜期不一致。

无霜期=初霜日期-终霜日期6.(日、月、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是将各日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该月的天数而得。

年平均气温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是将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累加后除以12而得。

7.(日、月、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指一天中气温的最大值,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月、年)极端最高气温指一月中或一年中气温的最大值。

日最低气温指一天中气温的最小值,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月、年)极端最低气温指一月中或一年中气温的最小值。

8.气温日较差每昼夜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气温日较差的大小与地理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天气状况有关,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产品品质有很大影响。

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9.降水量降水量是指某一时段内的未经蒸发、渗透、流失的降水,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深度。

以mm 为单位,取一位小数。

降水量反映当地的农业气候资源,各种降水量条件决定不同生产制度。

监测降水量的变化,可研究一定时期降水量大小对作物生长的利弊影响,进行有关作物品种与耕作技术的调整。

通常采用雨量器(雨量计)于每日08、20时分别量取前12小时降水量,或采用自动观测方法。

10.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某时段降水量与历年同时段平均降水量差值占历年同时段平均降水量的百分率,降水距平百分率可表示旱涝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