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49页PPT文档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49页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62e4d47bb68a98270fefa25.png)
在研项目药物的BCS分类
例1:盐酸****
Solubility:
水:
5.59×10-05 mg/ml ,Dv=536672.6 ml
pH 3~5: 1.6 mg/ml ,
Dv=18.75 ml
pH 1: 0.1 mg/P: 5.57
Bioavailability: 25%
Dn在剂型策略选择中的应用
●地高辛 ●灰黄霉素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应用
药品管理机构中的应用 药品开发领域的应用
药品管理机构中的应用
生物学实验豁免
1. 速释型口服固体制剂(按USP溶出方法在0.1mol/L HCl、pH4.5和6.8缓冲液中,30min释放大于85%)
2. 制剂中主药在pH1~7.5范围内具有高溶解性 (D:S<250ml)
D: 扩散系数 r: 初始药物粒子半径 Cs: 药物的溶解度 Tsi: 药物在肠道中滞留时间 Tdiss:药物溶出时间
BCS与上述三个参数的关系
Class Ⅰ Ⅱ Ⅲ Ⅳ
Do Low Low/High Low Low/High
Dn High Low High Low
An High High Low Low
乙腈和乙醇 Bioavailability: 80% (rat)
113% (monkey) BCS Class 2
BCS的相关参数
BCS可用三个参数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
吸收数(absorption number, An) 剂量数(dose number, Do) 溶出数(dissolution number, Dn)
主要内容
BCS相关概念介绍 BCS应用范围 BCS决策树及应用实例
BCS概念的提出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a0e882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1.png)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一种通过研究和分析药物的性质、作用机理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来将药物分类归类的系统。
它为分析药物的特性和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框架,使其易于掌握、理解和预测药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药剂学系统主要分为三大类:药理学,毒理学和药物分类。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生物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
它研究药物如何作用于机体的器官和系统,以及药物的毒性和疗效等。
通过药理学,可以对药物的生物学效应及其作用机理进行评价和研究。
毒理学是研究药物的毒性和毒害的学科。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方式,并可以预测药物的潜在毒性和不良反应。
药物分类是将药物按其作用机理及结构归类的系统。
它基于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应用对药物的不同作用机理以及结构的深入了解,以确定不同药物的分类。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一个重要优点是可以帮助医疗工作者实现更准确、更全面地控制药物使用,避免因药物使用而出现可能危及患者健康的不良反应。
此外,这一系统也可以为研发新药物提供指导,评估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其应用_李高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其应用_李高](https://img.taocdn.com/s3/m/91633c03866fb84ae45c8d2e.png)
s e
n
ln U be r
,
Do ) 和 溶 出 数 ( d i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lut i
o n
be
r
,
D ) n
F
.
对 这 三个数 进 行 综合 分 析
,
可判断 药物被 吸收 的可 能性
也 可 计 算 出 药物 的吸 收 分 数
。
值
这对药 物 在 生物 药 剂 学分 类系 统 中 的类 别 划分有 重 要 指 导 意 义
。
,
如果
D。
较大 部 分粒 子 可 能依 然 存在 于 小肠 中而未被 吸 收 当然 还 与 n A 值 的大
, ,
,
小 有关
。
从 上 式可 知
随着 o D 减小
。
,
F
值增 大
,
但 药物 并 不一 定 能达 到 最 大吸 收
,
这是因
为吸 收数 n A 也会 限 制 药 物 的 吸 收
3
.
溶 出数 (n D ) 用 下 式 表示
:
,
是 药物 溶解 性 能
的函 数
可 用 下式 计 算
D。
=
丘 望 C
s
,
。
.
l ) 式中 M 为药物 的剂 量 v o 为溶解 药物所 需 的 体液 体积 通 常设为 胃的初 始容量 ( 2 5 0 m
Cs
.
为药物 的溶解 度
.
由上 式 可 知
。
,
5 伽 l 体液 中形 成 的 浓度 剂量数等 于 一 定剂 量 的药 物在 2
:
溶 出数 是 反映 药 物 从制 剂 中释 放速 度的 函 数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ppt课件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ffef6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4.png)
Ⅳ型药物 溶解度、渗透性均较低,通常考虑采用
静脉给药。
32
剂型选择的策略 Ⅰ型:按照药物性质进行设计 Ⅱ型:着重改善剂型 Ⅲ型:考虑制备成前药 Ⅳ型:寻找新化学实体或其他化合物,若该
类药物治疗窗窄,较难仿制
33
BCS指导处方选择
Class Ⅰ
Ⅱ
Ⅲ Ⅳ
Solutbility Permeability
Solubility:不溶于水 Log P:无相应数据;易溶于氯仿,溶于甲醇、
乙腈和乙醇 Bioavailability: 80% (rat)
113% (monkey) BCS Class 2
10
BCS的相关参数 BCS可用三个参数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 吸收数(absorption number, An) 剂量数(dose number, Do) 溶出数(dissolution number, Dn)
Urine: 80% recovered
BCS class: 4 (FDA) or 2
8
例2:富马酸***** Solubility:13.4 mg/ml Dv=22.4 ml<250 ml LogP: 1.25 Bioavailability: 25% BCS class:3
9
例3:醋酸****
34
BCS在体内外相关性的应用 BCS理论提出体外溶出度试验仅仅反
映了活性成分从制剂中溶解和释放的情况, 只有当这些过程是吸收中的限速步骤时, 才可能达到预期的体内外相关性。
35
Ⅰ型 在胃中易于溶出,胃排空成为已溶出药
物吸收的限速步骤。 当药物胃排空比溶出快时,存在体内外
相关性。
36
Ⅱ型
溶解度低,溶出是吸收限速过程。通过设 计合理的体外溶出试验一般可建立良好的 IVIVC
生物药分类系统
![生物药分类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5c109126482fb4daa58d4b4a.png)
【No.2——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与溶出度试验的关系】生物药剂学(BCS)分类系统是根据药物的(水)溶解性和渗透性,将药物划分成以下四类:第一类药物:高溶解性高渗透性第二类药物: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第三类药物:高溶解性低渗透性第四类药物:低溶解性低渗透性高溶解性药物:最高剂量规格的制剂能在pH值1.0~8.0的250ml或更少体积的水溶液中溶解的药物。
高渗透性药物:是指绝对生物利用度超过85%的药物。
当根据质量平衡测定方法或者与静脉对照剂量相比,药物的人体吸收程度为85%或更高时,这样的活性药物成分被认为具有高渗透性。
BCS指南最初建议将吸收值≥90%作为高渗透性药物分类的判定条件。
然而,后来的科学研究和论文建议将高渗透性活性药物成分的吸收值判断标准放宽到85%。
一个可接受的测定活性药物成分渗透性的替代方法是进行人体内肠灌注试验(i)。
当该方法用于渗透性研究时,应证明方法的适用性,包括相对于已经证明剂量的吸收比例至少达85%的参比物物质的相对渗透性的测定,以及阴性对照药品的测定。
并可通过下列补充试验方法提供支持性的数据:(ii)采用用动物模型进行体内或原位肠灌注试验;或(iii)采用渗透性已知的活性药物成分及经过验证的方法,在培养的上皮细胞单层(例如,Caco-2)进行体外渗透性研究。
需指出的是:方法(ii)或方法(iii)的测定结果不能被单独考虑。
综上所述,以高渗透性或吸收比例已知的药物活性成分为参照,通过以上各项实验,可对药物的渗透性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采用Caco-2细胞膜模型时,其透过性应大于酒石酸美托洛尔。
影响药物透膜性的主要因素有分子质量、亲脂性和分子中的氢键。
根据“rule of 5”规则,若药物分子(转运载体底物除外)满足下列任两个条件,往往预示该药物具有较差的透膜性,这对新药设计和合成及早期筛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①含5个以上氢键供体(-OH 或-NH);②分子质量超过500;③logP>5【P 为正辛醇/水(在pH7.4中测定结果)分配系数】;④含10 个以上氢键受体(N 或O)。
II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II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https://img.taocdn.com/s3/m/599b57d0a1c7aa00b42acb06.png)
工业指南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口服固体速释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豁免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CDER)2000年8月BP工业指南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口服固体速释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豁免有关其它资料可从下列机构获得:培训与通信事业部通信管理药品信息科办公室HFD-2105600 渔民巷罗克维尔,MD 20857 电话:301-827-4573网址:/cder/guidance/index.htm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CDER)2000年8月BP目录I. 简介 (1)II.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1)A. 溶解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B. 渗透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C. 溶出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III. 原料药分类和确定成品药溶解特性的方法.. (2)A. 确定药物成分的溶解性分类 (2)B. 确定药物成分的渗透性分类 (3)1. 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3)2. 肠道渗透性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肠胃道内的不稳定性 (5)C. 确定成品药的溶解特性和溶解外观相似性 (5)IV. 请求生物豁免的额外注意事项 (6)A. 辅料 (7)B. 前药 (7)C. 例外处理 (7)1.治疗范围狭窄的药物 (7)2.专门适用于口腔的药品 (7)V.BCS的管理应用 (8)A. 新药研发(INDs)/新药批准(NDAs) (8)B. 仿制药批准(ANDAs) (8)C. 批准后的变更 (8)VI. 支持生物豁免请求的数据 (8)A.高溶解性的数据支持 (9)B.高渗透性的数据支持 (9)C.快速和相似溶出的数据支持 (9)D.附加说明 (10)附件一 (11)工业指南1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口服固体速释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豁免I. 简介本指南为主办方提供新药临床研究申请、新药申请、仿制药申请的建议和口服固体速释制剂(IR)体内生物利用度(BA)和/或生物等效性(BE)研究豁免申请的补充意见。
生物药学分类系统
![生物药学分类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5c6b897f5a8102d276a22f5c.png)
High Risk Human Data
Ⅳ
Low
Low High Risk Human Data
剂型的选择
Ⅰ型药物 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大,当该类药物在
0.1 mol/L盐酸中在15 min内溶出达85%以 上,可认为该种类品种无生物利用度问题
在药物发现的早期,制定溶解度和通透 性的可接受标准可以有效降低新药开发的 风险
FDA对BCS分类加速仿制药研发的建 议
eability
Biopharm Risk
FDA Requirement
Ⅰ
High
Ⅱ
Low
Ⅲ
High
High High Low
Low Risk In-vitro data
D: 扩散系数 r: 初始药物粒子半径 Cs: 药物的溶解度 Tsi: 药物在肠道中滞留时间 Tdiss:药物溶出时间
BCS与上述三个参数的关系
Class Ⅰ Ⅱ Ⅲ Ⅳ
Do Low Low/High Low Low/High
Dn High Low High Low
An High High Low Low
若该类药物存在胃肠道内降解和首过作 用,可通过定位释药、包衣、加入代谢酶 抑制剂等方法改善
Urine: 80% recovered
BCS class: 4 (FDA) or 2
例2:富马酸*****
Solubility:13.4 mg/ml Dv=22.4 ml<250 ml LogP: 1.25 Bioavailability: 25% BCS class:3
例3:醋酸****
Solubility:不溶于水 Log P:无相应数据;易溶于氯仿,溶于甲醇、
生物药剂学的发展(精)
![生物药剂学的发展(精)](https://img.taocdn.com/s3/m/f236bff10c22590102029d6d.png)
diINF-7 Anti-EGFR
3、药物的细胞内靶向与胞内动力学
4、根据药物的分子结构预测药物的吸收
可根据药物的分子片段、原子贡献、分子容积、氢键等, 计算药物通过各种生物膜的渗透性,预测药物吸收 药物透过小肠的渗透系数受形成氢键能力、分子大小、 分子所带电荷和极化率等因素影响 用动力学分子极性表面积(PSAD)预测药物在小肠等生物 膜中的吸收速率 以氢键酸度和氢键碱度表示化合物形成氢键的能力,与 药物经皮渗透系数相关 用原子净电荷预测药物透过角膜的吸收能力,氢键给体的 正电荷和氢键受体的负电荷较大时,药物透过角膜的吸收 系数较小,说明化合物形成氢键能力较强时对药物透过角 膜的吸收不利
(四)分子生物药剂学
在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药物与给药系统和生物大 分子的相互作用及药物在给药系统中的分子状态对药 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影响。
在分子和细胞水平研究剂型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 响。
1、药物与生物膜和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2、载体的结构对药物生物转运的影响
Figure 6 DTA PEG
生物药剂学的发展
(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高
III
溶解度好 透过性不好
I
溶解度好
透过性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溶解度
低
IV
溶解度不好 透过性不好
II
溶解度不好 透过性好
低
高
透过性
(二)药物的吸收预测
“The rule of flve”: 当化合物的理化参数满足下列任意两项时,化合物 在小肠中的吸收就差 分子量大于500; 氢键给体数大于5个; 氢键受体数大于10个; logP值大于5.0
5、基因给药
6、药物对映体的生物药剂学研究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f482fe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f8.png)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一种用于描述和识别药物成分和功能的重要工具,用于帮助药学家们正确地掌握药剂的基本要素,以便准确地诊断、治疗和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剂学分类系统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标准,用于将来自不同来源的药物和药剂进行分类和描述,以便明确比较、分析和记录药物的相关性和性能。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可分为4个层次:生物活性剂(Bioactive agents),药物分类(Drug Classes),药物类别(Drug Categories)和药物形式(Drug Forms)。
生物活性剂定义为能够在体内起作用的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其作用可以被直接的药理学测试或者药效评价所证实,它可以包括植物抽提物,化合物,蛋白质,基因等。
药物分类(Drug Classes)代表了特定生物活性剂的某种分类形式,它们可以是由同一种机制或作用模式的多种化学品组成的,也可以是由一种化学结构的重要细分组成的;药物类别(Drug Categories)通常是指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形式的分类,包括:具有某种疾病治疗作用的药物,降低血压药物;药物形式(Drug Forms)代表着特定药物的给药方式,包括药物的口服剂,注射剂,皮下注射,涂片等。
总而言之,一个有效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有利于药物学家正确地确定和描述药物,并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正确的药物,从而起到保护患者安全,发挥药物最大功效的作用。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70efd74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2.png)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一、BCS(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即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按照药物的水溶性和肠道渗透性将药品分类的一个科学的框架系统。
二、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Ⅰ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Ⅱ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Ⅲ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Ⅳ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三、各类药物的特点:Ⅰ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Ⅱ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Ⅲ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Ⅳ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四、做成口服药物如何优化?哪些药物不适合做成口服?-I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率均较大,药物的吸收通常很好,进一步改善其溶解度对药物的吸收影响不大。
依据FDA《依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对口服速释型固体给药制剂采用免做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实验》的指导原则,生物学实验免做(biowaiver)目前只限于I型药物,制剂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为速释型口服固体制剂(30min内释放85%以上);②辅料不能影响主药吸收的速度和程度。
但具有窄治疗窗的或应用于口腔的药物不适用于生物学实验免做原则。
-II型药物的溶解度较低,药物的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如果药物的体内与体外溶出基本相似,且给药剂量较小时,可通过增加溶解度来改善药物的吸收;若给药剂量很大,存在体液量不足而溶出较慢的问题,仅可通过减小药物粒径的手段来达到促进吸收的目的。
-Ⅲ型药物有较低的渗透性,则生物膜是吸收的屏障,药物的跨膜转运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可能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过程。
可通过改善药物的脂溶性来增加药物的吸收。
-IV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药物溶解度或油/水分配系数的变化可改变药物的吸收特性,主动转运和P- -gp药泵机制可能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对于IV型药物通常考虑采用静脉途径给药。
生物药剂分类系统 (BCS) 及基于药物体内分布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DDCS)
![生物药剂分类系统 (BCS) 及基于药物体内分布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DDCS)](https://img.taocdn.com/s3/m/b912968b83d049649b665814.png)
和监管机构评判是否可以豁免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工具,这就是 制剂为口服; 基于BCS的生物等效性豁免的定义。
pH4,5和pH6.8标准溶出介质) , 以桨法( 50r/min) 或篮法
( 100r/min) ( 体积≤900mL) , 在30min内的溶出量 ≥85% ; 辅料应使用FDA批准的用于口服固体速释制剂的辅料。
通过代谢程度和渗 透性的相关性,利 用代谢来定义
13
XXXXXXXXXXXXXXXXXX
4. BDDCS的应用
4.BDDCS的应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应用一
预测转运体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应用二
预测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应用三
预测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
15
XXXXXXXXXXXXXXXXXX
4.BDDCS的应用
预测转运体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BDDCS分类
10
XXXXXXXXXXXXXXXXXX
2.基于药物体内分布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DDCS)简介
BDDCS分类标准
代谢:采用≥70%代谢作为高代谢药物的分类标准。2010 年,欧洲药品管理局 (EMA) 颁布生物等效性指南,标准 如下 ,单次口服给予最高剂量强度的药物,根据质量守 恒定律,可以从排泄物中测量到 ≥85%的一相氧化及二相 结合反应生成的药物代谢产物,包括未标记的、放射性同 位素标记的、 以及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代谢产物,即 为高代谢。
4
XXXXXXXXXXXXXXXXXX
1.生物药剂分类系统(BCS)简介
BCS分类
5
XXXXXXXXXXXXXXXXXX
1.生物药剂分类系统(BCS)简介
BCS分类标准
II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II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https://img.taocdn.com/s3/m/599b57d0a1c7aa00b42acb06.png)
工业指南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口服固体速释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豁免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CDER)2000年8月BP工业指南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口服固体速释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豁免有关其它资料可从下列机构获得:培训与通信事业部通信管理药品信息科办公室HFD-2105600 渔民巷罗克维尔,MD 20857 电话:301-827-4573网址:/cder/guidance/index.htm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CDER)2000年8月BP目录I. 简介 (1)II.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1)A. 溶解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B. 渗透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C. 溶出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III. 原料药分类和确定成品药溶解特性的方法.. (2)A. 确定药物成分的溶解性分类 (2)B. 确定药物成分的渗透性分类 (3)1. 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3)2. 肠道渗透性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肠胃道内的不稳定性 (5)C. 确定成品药的溶解特性和溶解外观相似性 (5)IV. 请求生物豁免的额外注意事项 (6)A. 辅料 (7)B. 前药 (7)C. 例外处理 (7)1.治疗范围狭窄的药物 (7)2.专门适用于口腔的药品 (7)V.BCS的管理应用 (8)A. 新药研发(INDs)/新药批准(NDAs) (8)B. 仿制药批准(ANDAs) (8)C. 批准后的变更 (8)VI. 支持生物豁免请求的数据 (8)A.高溶解性的数据支持 (9)B.高渗透性的数据支持 (9)C.快速和相似溶出的数据支持 (9)D.附加说明 (10)附件一 (11)工业指南1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口服固体速释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豁免I. 简介本指南为主办方提供新药临床研究申请、新药申请、仿制药申请的建议和口服固体速释制剂(IR)体内生物利用度(BA)和/或生物等效性(BE)研究豁免申请的补充意见。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a396f60d5022aaea998f0ff2.png)
BCS与上述三个参数的关系
Class Ⅰ Ⅱ Ⅲ Ⅳ
Do Low Low/High Low Low/High
Dn High Low High Low
An High High Low Low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Dn在剂型策略选择中的应用
●地高辛 ●灰黄霉素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如何定义高渗透性
人体肠道灌流试验
原位动物模型
Caco-2 细胞渗透性试验
高于美托洛尔
人体药物动力学பைடு நூலகம்验
绝对生物利用度>85% (若存在肝脏首过效应,尿中回收药量>85%) 通常,可以通过油水分配系数来大概估计药物的渗透性
(log P>1.72为高渗透性药物),但忽略了主动转运和主 动外排的过程。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通常高渗透性药物有较大的An值,当
药物的溶出和剂量不限制药物的口服吸收
时,药物的吸收分数(F)与吸收数呈以下
指数关系:
当An=1.15时,药物口服最大吸收分
数约为90%。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剂量数(Dose Number, Do)
剂量数是反映药物溶解性与口服吸收关系 的参数
M:药物的剂量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吸收数(Absorption Number,An)
吸收数是预测口服药物吸收的基本变量, 是反映药物在胃肠道渗透性高低的函数。
An = Peff /R× Tsi = Tsi /Tabs
Peff:有效渗透率 R: 肠道半径 Tsi: 药物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 Tabs:药物的吸收时间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应用
药品管理机构中的应用 药品开发领域的应用
生物药剂学的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学的分类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2666652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5.png)
生物药剂学的分类系统
1. 吸收分类系统!嘿,就像我们吃东西吸收营养一样,药物进入体内也有不同的吸收途径呀!比如说口服药物,那就是通过胃肠道慢慢吸收的,就像我们小口小口地品尝美食从中获取能量。
2. 分布分类系统呢!这可以类比成我们把东西分发到不同地方,药物在体内也会分布到各个组织器官呢!像有的药专门去作用于大脑,好比给大脑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3. 代谢分类系统呀!哇,就如同我们身体对食物进行加工处理,药物也会被我们体内的各种酶给“改造”一番呢!比如有的药物经过代谢后就变得没那么厉害了。
4. 排泄分类系统哈!这和我们排泄废物一样呀,药物也有它的排泄方式呢!像通过尿液、粪便把不需要的药物排出去,就像把垃圾清理出去一样。
5. 靶向分类系统哟!想象一下射箭要瞄准靶子,靶向药物就是专门针对病变部位去发挥作用的!这不就是直奔目标嘛!
6. 缓释分类系统嘞!可以看成慢慢释放的过程呀,就像慢慢打开水龙头,让水一点点流出来,药物也可以这样持续地发挥作用呢!
7. 控释分类系统啦!这就像精准控制的开关一样,能控制药物释放的速度和时间,太神奇了吧!
8. 智能分类系统呀!是不是感觉像有脑子一样聪明呀,能够根据体内的情况自动调节药物的作用,这可太厉害了!
9. 联合分类系统呢!这就像一群小伙伴一起合作,不同的药物分类方式结合起来,发挥出更强大的效果,是不是超赞!
我的观点结论:生物药剂学的分类系统真是丰富多彩呀,每个系统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它们共同为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让我们对药物在体内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ded5322a2af90242a895e5e6.png)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BCS)
主要内容 BCS相关概念介绍 BCS应用范围 BCS决策树及应用实例
BCS概念的提出
Amidon等在1995年提出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 渗透性将药物分为4个群组
Fig. 1 The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as defined by Amidon et al.
Ⅳ型药物 溶解度、渗透性均较低,通常考虑采用 静脉给药。
剂型选择的策略 Ⅰ型:按照药物性质进行设计 Ⅱ型:着重改善剂型 Ⅲ型:考虑制备成前药 Ⅳ型:寻找新化学实体或其他化合物,若该 类药物治疗窗窄,较难仿制
BCS指导处方选择
Class Ⅰ Solutbility Permeability High High Formulation Strategy Conventional capsule or tablet Micronized API & surfactant Nano particle technology Solid dipersion Melt granulation/extrusion Liquid or semisolid filled capsule Coating technology Conventional capsule or tablet Absorption enhancers Combination of BCS 2 and absorption enhancers
Ⅲ&Ⅳ型 Ⅲ型 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载体转运过程,较 难预测。 Ⅳ型 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体内影响药物 吸收因素更加复杂,一般不能预测。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ef551131eefdc8d376ee3271.png)
④制剂学方法: • 药剂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可有效地加快难溶性药 物的溶出,促进2型药物的吸收。 • 固体分散体技术加快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度,提 高生物利用度。 • 用环糊精包合大小适宜的疏水性物质或其疏水性 基团,形成单分子包合物,提高溶解度,促进药 物吸收 • 已上市的环糊精包合商品有氯霉素、伊曲康唑等。 • 微乳、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增加亲脂性药物 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性能,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 • 纳米混悬液
• 2型 药 物 • 加快药物的溶出是增加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 影响该类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主要有药物 的溶解度、晶型、粒子大小、溶媒化物等。 • 由于低溶解性和疏水性,2型药物较难在粘 膜粘液层和不流动水层中扩散,从而影响 跨膜转运。 • 提高2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通常采取以下 方法:
① 制成 可 溶性盐类: • 将难溶性弱酸性药物制成碱金属盐、弱碱性药物制成强酸 盐后,溶解度提高,改善难溶性药物的吸收 ②选 择 合 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 • 无定型药物溶解时不需要克服结晶能,比结晶型易溶解, 溶出较快。 • 除结晶型外,药物往往以无定型的形式存在。 新生霉素 • 在酸性条件下其无定型能够迅速溶解,而其结晶型溶解慢。 由于两者溶出速度不同, • 所以口服结晶型新生霉素无效,无定型有显著的活性。 • 无定型新生霉素的溶解度比结晶型大10倍,溶解速度也快 10倍,吸收快,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时间短。
• ⑤增 加 药 物在胃肠道内的滞留时间 • 制成生物粘附制剂增加药物与吸收部位接 触时间 • 胃内滞留制剂由于在药物到达主要吸收部 位小肠之前释放药物,可有效延长药物的 溶出时间,增加口服药物的吸收。
3型的跨膜转运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同时可能存在主 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过程。 • 影响口服药物透膜的主要因素有分子量、脂溶性、 P-gp药泵和CYP酶等。 • 以下方法促进药物跨膜吸收: • ①制成微粒给药系统增加药物的透膜性或淋巴转 运量以减少首过效应; • ②延长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以增加透膜时 间; • ③制成前体药物,改善药物的脂溶性,增大跨膜 性能; • ④抑制药物肠壁代谢及外排转运; • ⑤加透膜吸收促进剂等。
BCS和BDDCS的简介和比较
![BCS和BDDCS的简介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f1baad25022aaea998f0fbc.png)
上式表明,吸收分数与An和Do相关。若Do较小或An较大,小肠末端不会有粒子存在,吸收较好。如果D。较大,部分粒子可能依然存在于小肠中而未被吸收,当然还与An值的大小有关。从上式可知,随着Do减小,F值增大,但药物并不一定能达到最大吸收,这是因为吸收数An也会限制药物的吸收。
(3)溶出数(Dn)溶出数是反映药物从制剂中释放速度的函数,与多种药物特征参数有关,用下式表示:
式中D为扩散系数,r为初始药物粒子半径,Cs为药物的溶解度,p为药物的密度,Tsi为药物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Tdiss表示药物的溶出时间。Dn等于药物在胃肠道滞留时间与溶出时间的比值。Dn值越小,表示药物溶出越慢。
2.2 BDDCS 的应用
2.2.1 预测药物是否为转运体的底物及其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近年来,药物转运体在药物吸收分布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药物转运体在体内分布广泛,小肠、肝脏、肾脏、血脑屏障等。其中小肠和肝脏的药物转运体与药物吸收密切相关。转运体根据转运方向不同,分为摄取和外排转运体,分布于细胞的顶端和/或基底端。应当注意的是,小肠细胞和肝脏细胞具有不同的方向性。在小肠中,小肠细胞的顶端面向肠腔一侧,在药物吸收过程中,药物从肠腔侧(顶端侧)转移至血液一侧(基底侧)。而在肝脏中,肝脏细胞的顶端面向胆管一侧,药物从血流(基底侧)进入肝脏细胞,一部分从胆道(顶端侧)排出。BDDCS 系统仅提供药物在小肠和肝脏中分布的预测,对于其他分布有转运体的器官,如大脑和肾脏,可能会有不同的分布情况。
1.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1.1分类依据
BCS全称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国内译为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和肠壁渗透能力对药物进行科学分类的标准。原料药按照BCS分为四类:BCSⅠ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BCSⅡ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BCSⅢ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BCSⅣ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不足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不足](https://img.taocdn.com/s3/m/4b85d8c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d.png)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不足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简化过度:现有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往往倾向于将复杂的生物药物简化为某个特定的类别,以便于管理和研究。
然而,这种简化往往会忽略生物药物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同一类别中的不同生物药物可能具有不同的结构、功能和作用机制,因此将它们归为同一类别可能会掩盖其独特的特点和潜在的药理学效应。
2. 分类标准不一致:不同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使用不同的标准和准则来将药物分类。
这导致了不同分类系统之间的不一致性和混淆性。
例如,有些分类系统以生物制备的方法为基础,而其他系统则以药物的作用机制或临床应用为基础。
这种不一致性使得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在使用和评估不同分类系统时面临困惑和不确定性。
3. 缺乏动态性:现有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往往是静态的,无法适应新的科学和技术进展。
随着生物药物研发和创新的推进,新的药物种类和类别不断涌现,现有的分类系统可能无法及时更新和适应这些变化。
因此,需要一个更加灵活和动态的分类系统,能够随着科学进展的步伐不断演化和完善。
4. 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均有自己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和标准。
这导致了国际间的分类差异和互操作性的问题。
例如,一个药物在一个国家可能被归类为一类,而在另一个国家则被归类为另一类。
这种分类差异使得药物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
综上所述,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存在着简化过度、分类标准不一致、缺乏动态性和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等不足之处。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药物,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分类系统,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药物科学和临床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DA对BCS分类加速仿制药研发的建 议
Class
Solubility
Permeability
Biopharm Risk
FDA Requirement
Ⅰ
High
Ⅱ
Low
Ⅲ
High
High High Low
Low Risk In-vitro data
如何定义高渗透性
人体肠道灌流试验
原位动物模型
Caco-2 细胞渗透性试验
高于美托洛尔
人体药物动力学试验
绝对生物利用度>85% (若存在肝脏首过效应,尿中回收药量>85%) 通常,可以通过油水分配系数来大概估计药物的渗透性 (log P>1.72为高渗透性药物),但忽略了主动转运和主 动外排的过程。
Moderate IVIVC Risk Correlation
High Risk Human Data
Ⅳ
Low
Low High Risk Human Data
剂型的选择
Ⅰ型药物 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大,当该类药物在
0.1 mol/L盐酸中在15 min内溶出达85%以 上,可认为该种类品种无生物利用度问题
Ⅲ&Ⅳ型
Ⅲ型 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载体转运过程,较
难预测。 Ⅳ型
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体内影响药物 吸收因素更加复杂,一般不能预测。
BCS决策树及应用实例 (Wyeth Legacy, Pfizer)
BCS Class 1药物处方决策树
BCS Ⅰ
DV(Dose Volume)=Dose/Solubility
Ⅲ型药物
Ⅲ型药物的跨膜转运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同时可能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过程。
影响Ⅲ型药物吸收的因素
分子量 脂溶性 P-糖蛋白 CYP3A酶
促进吸收的方法
加入透膜吸收促进剂 改善药物的脂溶性(制成前体药) 抑制药物肠壁代谢及外排转运 微粒给药体系(脂质体、纳米粒、微乳、 自微乳) 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生物粘 附制剂、胃内漂浮片)
BCS Class 4药物处方决策树
BCS Ⅳ
no Peff<50% MT yes
Peff<5% MT no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BCS)
主要内容
BCS相关概念介绍 BCS应用范围 BCS决策树及应用实例
BCS概念的提出
Amidon等在1995年提出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 渗透性将药物分为4个群组
Fig. 1 The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as defined by Amidon et al.
yes Dry Powder Blend
no Dry Blend with Surfactant
BCS Class 2药物处方决策树
BCS Ⅱ no
Ionizable
Svehicle:Solubility in pharmaceutical vehicle such as PEG 400, Tween,
乙腈和乙醇 Bioavailability: 80% (rat)
113% (monkey) BCS Class 2
BCS的相关参数
BCS可用三个参数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
吸收数(absorption number, An) 剂量数(dose number, Do) 溶出数(dissolution number, Dn)
粒径大小
通常采用粉碎或微粉化技术来减小药物 粒径增大比表面积,提高药物与胃肠液之 间的接触面积来增加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 收。螺内酯由原来的粗晶片粉碎成5μm的 微粉,剂量可降为原来的1/5。
提高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利用度的方法
制成可溶性盐类 制成无定型药物 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 制剂学方法
固体分散体 环糊精包合 微乳 纳米技术(纳米粒、脂质体、纳米胶束、纳米 乳、药质体) 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滞留时间
Ⅰ型
在胃中易于溶出,胃排空成为已溶出药 物吸收的限速步骤。
当药物胃排空比溶出快时,存在体内外 相关性。
Ⅱ型
溶解度低,溶出是吸收限速过程。通过设 计合理的体外溶出试验一般可建立良好的 IVIVC
若相关性与预测偏差较远,则可能: 利用制剂学方法改善了药物的溶解度和溶 出速度,使Ⅱ型药物能快速而完全地溶出。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溶解度接近饱和溶解度, 由于标准的体外溶出试验是在“漏槽条件”下 进行,难以预测IVIVC。
在研项目药物的BCS分类
例1:盐酸****
Solubility:
水: 5.59×10-05 mg/ml ,Dv=536672.6 ml
pH 3~5: 1.6 mg/ml ,
Dv=18.75 ml
pH 1: 0.1 mg/ml,
Dv=300 ml
LogP: 5.57
Bioavailability: 25%
若该类药物存在胃肠道内降解和首过作 用,可通过定位释药、包衣、加入代谢酶 抑制剂等方法改善
Ⅱ型药物
药物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体内与体 外溶出基本相似
影响Ⅱ型药物吸收的因素
溶解度 晶型 溶媒化物 粒子大小
晶型
无定形的新生霉素在酸性条件下能够迅 速溶解,而其结晶型溶解很慢,两者溶出 速度不同,口服结晶型新生霉素无效,而 无定型有显著的活性。实验证明,无定型 新生霉素的溶解度比结晶型大10倍,溶解 速度也快10倍。
药品管理机构中的应用
Ⅱ型药物 若已有明确的体内外溶出相关性,可考
虑免除生物等效性研究 Ⅲ型药物
若药物在所有生理pH条件下都能快速溶 出,也可获得生物豁免,但要充分考虑赋 形剂对转运体的影响
药品开发领域的应用
候选药物的筛选 剂型的选择 体外体内相关性
候选药物的筛选
通透性和(或)溶解性过低的药物在应 用时极易出现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且个体差 异大等情况;
吸收数(Absorption Number,An)
吸收数是预测口服药物吸收的基本变量,是 反映药物在胃肠道渗透性高低的函数。 An = Peff /R× Tsi = Tsi /Tabs
Peff:有效渗透率 R: 肠道半径 Tsi: 药物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 Tabs:药物的吸收时间
通常高渗透性药物有较大的An值,当 药物的溶出和剂量不限制药物的口服吸收 时,药物的吸收分数(F)与吸收数呈以下 指数关系:
yes no
Solution Stabylees
yes
Solution/Semisolid Filled Capsule
Melt Granulation Melt Extrusion Amorphous Solid Solid Dispersion
Nanocrystal
BCS Class 3药物处方决策树
no
Suspension with
Permeation Enhancer
no
Peff: Effective permeability
from Caco-2 or Rat
Perfusion study
MT: metoprolol, FDA high
permeability calibration
compound
High
High
Conventional capsule or tablet
Micronized API & surfactant
Nano particle technology
Low
High
Solid dipersion Melt granulation/extrusion
Liquid or semisolid filled capsule
Urine: 80% recovered
BCS class: 4 (FDA) or 2
例2:富马酸*****
Solubility:13.4 mg/ml Dv=22.4 ml<250 ml LogP: 1.25 Bioavailability: 25% BCS class:3
例3:醋酸****
Solubility:不溶于水 Log P:无相应数据;易溶于氯仿,溶于甲醇、
D: 扩散系数 r: 初始药物粒子半径 Cs: 药物的溶解度 Tsi: 药物在肠道中滞留时间 Tdiss:药物溶出时间
BCS与上述三个参数的关系
Class Ⅰ Ⅱ Ⅲ Ⅳ
Do Low Low/High Low Low/High
Dn High Low High Low
An High High Low Low
Ⅳ型药物
溶解度、渗透性均较低,通常考虑采用 静脉给药。
剂型选择的策略
Ⅰ型:按照药物性质进行设计 Ⅱ型:着重改善剂型 Ⅲ型:考虑制备成前药 Ⅳ型:寻找新化学实体或其他化合物,若该
类药物治疗窗窄,较难仿制
BCS指导处方选择
Class Ⅰ
Ⅱ
Ⅲ Ⅳ
Solutbility Permeability
Formulation Strategy
Coating technology
High Low
Low
Conventional capsule or tablet Absorption enhancers
Low
Combination of BCS 2 and absorption enhancers
BCS在体内外相关性的应用
BCS理论提出体外溶出度试验仅仅反 映了活性成分从制剂中溶解和释放的情况, 只有当这些过程是吸收中的限速步骤时, 才可能达到预期的体内外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