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举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例举1、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21通论(十)词类活用
四、意 动 用 法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
(《荀子勸學》)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动词且带宾语, 主观上认爲宾语具有这个 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1、孟尝君怪其疾也。 2、饥者甘食,渴者甘饮。
一般来说,译为: 认为(以为)…怎么样 对…感到怎么样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区别
1、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 《荀子王制》
2、尔欲吴王我乎?《左传成公十年》
3、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4、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方位名词用作使动,使宾语所表示事物按照方位名词所表示的 方位行动。 1、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张仪列传》
2、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
1、左右欲刃相如。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Hale Waihona Puke 规律(三)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 面,便活用为动词。
1、驴不胜怒,蹄之。
2、从左右,皆肘之。
规律(三)
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1、不足生于不农。 2、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3、秦师遂东。
• 练习: • 1、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 是以嬖女不敝席,宠臣不避轩。 (《战国策》) • 2、王之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 ·梁惠王上》) • 3、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 • 4、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 ( 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
规律(六)
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判定方法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饮料、汤食
⑧少仲尼之闻问:见识
二、.动词使动用法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昂:使……高昂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笨
⑥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
⑦富国强兵
⑧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
四、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判断方法〕
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舍相如广成传舍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③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④汗马功劳
⑤齐威王欲将孙膑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判断方法〕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其词类活用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代词和数词等。
这些词类在古代文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理解古文化和古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古汉语词类活用进行简要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古代汉语的词法特点。
动词古汉语的动词包括实义动词和虚词。
实义动词通常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如“行”、“走”、“飞”等。
虚词则用于表示情态、愿望、推测或假设等,如“能”、“要”、“将”等。
古代文学中,动词常常通过词性转换或词义扩展来达到丰富表达的目的,例如“行”可以表示“行走”,也可以表示“行为”,“行为”可以表示“表现”。
“行”和“行为”在古文中常常互相转换,表达丰富的意义。
形容词古汉语的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
形容词可以通过词义扩展或者修饰语的方式来丰富表达,例如“美丽”可以表示“美好的”,也可以表示“漂亮的”。
“美丽”的意义在古文中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灵活表达,增加了古文的含蓄和韵味。
代词古汉语的代词用于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
代词的活用主要体现在指称范围和语法功能上,例如“何人”可以表示“谁”,也可以表示“什么人”。
“何人”在古文中常常通过语境来确定具体的指称范围,增加了古文的含蓄和灵活性。
总结古汉语词类的活用主要体现在词义扩展、词性转换、语法功能和修饰语上。
通过对古汉语词类的活用进行简要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中词语的丰富含义和丰富表达方式,增加对古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词法特点,提高古文阅读的能力和欣赏古文的乐趣。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等
(三)活用类型及不同认识
1.类型 名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 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2.认识差异 名词作状语的归类问题 动词的使动、为动的归类问题
二、名词用如动词
(一)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①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民罷而弗堪, 则曰某寇将至,乃溝公宮。(左传·僖公19) ②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惠公如秦。(左 传·成公13) ③冬十月,晉趙鞅圍朝歌,師于其南。(左 传·哀公3)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 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志·诸葛 亮)
(二)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1.经常性和临时性的职能差异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 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兼类词所兼几类并无主次之 分。 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 触龙说赵大后) ②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 鸿门宴)
例①的“计”是“考虑”、“计算”,是动词;例②的 “计”是“计谋”“计策”,是名词。
由兼类语例对比上举词类活用语例可知:
活用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 现出来的某种功能。上面举到的数词“一”,活用为动词 也只是一种临时的用法,这种用法并没有成为“一”的经 常性的功能。
又如《荀子·劝学》:“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其中的“水”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活用作动词, 指“渡水”“泅水”或“游泳”。离开了这个环境,我们 就不会认为“水肘”有动词用法。
③二楞这阵牢骚把个梁永生牢骚笑了。(郭 澄清《大刀记》) ④我是喝黄酒的,可是如果你们一定要喝白 干,我也可以白干一下。(吕叔湘《汉语词类问 题》)
古代汉语里这种现象更加普遍,例如:
①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 之。”将法太子。太子,嗣君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 虔,黥其师公子贾。(史记· 商君列传)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诸葛亮 《出师表》) ③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孙子· 军争)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其词汇丰富多样,词类活用也颇为丰富。
古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种词类在句子中的使用和活用方式。
本文将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几个词类入手,对古汉语词类活用进行简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
一、名词的活用古代汉语的名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名词的拟声和叠用上。
拟声是指通过词的音韵来表达其含义,比如“嘉”表扬、赞美;“噱”开心、愉快。
叠用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名词组合在一起,表示复合的概念,比如“风雨”、“悲喜”、“阴阳”。
古代汉语的名词活用还表现在名词的变化和派生上。
名词的变化包括单复数、格助词的变化,比如“士人”、“士人们”;名词的派生包括通过词缀、前缀、后缀等方式派生新词,比如“喜悦”、“悲伤”。
古代汉语的动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动词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上。
在时态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现在、过去和将来时的区别,比如“行”、“行矣”、“将行”。
在语态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比如“见”、“见矣”;在语气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陈述、疑问、祈使等不同的语气,比如“行”、“行否”、“行乎”。
古代汉语的形容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形容词的级别和程度上。
形容词的级别包括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比如“美”、“较美”、“最美”;形容词的程度包括肯定、否定和疑问等不同的程度,比如“美”、“不美”、“美否”。
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外,古代汉语还有副词、代词、连词等其他词类,它们在句子中的活用也各具特点。
比如副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副词的程度和方式上,比如“极矣”、“如此”;代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代词的人称、数和格的变化上,比如“吾”、“尔”、“余”;连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连词的连接关系和逻辑关系上,比如“而”、“乃”。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丰富多样,每种词类在句子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活用方式。
通过对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简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增进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使宾语或第三者做什么 夫割地包利,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
(史记· 苏秦列传)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意动用法
• 定义
——谓语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 意
思。
注意:是主观认为,而非客观事实。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方苞《狱中杂记》)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 梁惠王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 尽心上)
名词用如动词 1
• 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其他 普通名词
方位名词
名词用如动词 2
• 辨别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方法 :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 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
动宾结构: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
名词用作状语
• “时”
表“当时”: 表“按时”: “时大风雪。” “秋水时至。”
表“时时”、“时常”: “时蒙 卷轴。”
主谓结构:子房前! (史记· 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 3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欲”、 “足” 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 公冶长)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5、名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 词。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 词。 请句践女女于王。 (国语· 句践灭吴)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为动词。
通论(十一)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某些词可以临时改变其词性或用法,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名词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一些名词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下用作动词。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本是名词,表示“衣服”,但在这个成语中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服”。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欲穷千里目”中的“穷”原本是形容词,表示“穷尽”,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使穷尽”。
3.数词用作动词:
数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三思而后行”中的“三”原本是数词,表示“三个”,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多次考虑”。
4.意动用法: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可以用作意动用法。
例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原本是名词,表示“老师”,在这个句子中用作意动用法,表示“把……当作老师”。
5.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一个词语用作动词时,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而是
由宾语发出的动作。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亡”原本是名词,表示“灭亡”,在这个句子中用作使动用法,表示“使……灭亡”。
以上是一些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这些用法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而且这些用法的出现也增加了古汉语的复杂性和魅力。
浅析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
( 二) 动 词 的活 用 现 象
动词活用作名词 ; 动词使动用法 。
( 三) 形容词 的活用现象 形容 词活用作动词 ; 形 容词活用作名词 ; 形容词使 动用法 ; 形
容词意动用法 。
例: 卒廷见 相如 , 毕礼而归之 。( 《 史记 ・ 廉 颇蔺相 如列传》 ) 例
中的“ 归” 意思旱 “ 使什么归” , 是使动用法 。
观感受 , 属形容词意动用 法。 ( 三) 名 词作状语 的识别
例① 的“ 籍吏 民” 是“ 登 记官吏百姓的户 口” ; 例② 的“ 陈胜王”
是“ 陈胜为王 ” 的意思 ; 例③ 的“ 王关 中” 是“ 称王于关 中” 。“ 籍” 和 “ 王” 都是名词作动词 。 2 . 形容词用在名词前 , 如果不 是修 饰关 系 , 那 么该形容词 活用
和 意念 。
例: ① 孔 子师郯 子苌虹 师襄 老聃 , 郯 子之徒 其贤 不及孔 子 。
( 《 师说》 )
①籍吏 民 , 封府库 。( 《 史记 ・ 项羽本纪 ・ 鸿 门宴》 ) ②乃丹 书帛日: “ 陈胜王 。” ( 《 史记 ・ 陈涉世 家》 ) ( 丹书 帛: 用朱
砂 在 帛上 书 写 )
②浴 乎沂 , 风乎舞 雩 , 咏而归 。( 《 论语 ・ 先进 ・ 侍 坐》 ) ( 沂: 水
例① 的“ 鼓 乐” 之后有介词结构 “ 于此 ” , 所 以“ 鼓乐 ” 活用为动
古代汉语 较为常见的一种语法现 象 ( 主要针对 实词而言 ) 。针 对 名 ; 舞雩: 古时求雨的坛, 在 山东曲阜县 东) 握 实词的一词 多义 、 古今异义、 通假 字、 词 类活用的现 象) , 笔者 就 词 , 是“ 弹奏乐器 ” ; 例② 的 “ 风” 之 后有介 词结 构 “ 乎舞 雩 ” , 所 以 “ 风” 活用作 动词 , 是“ 吹风 , 乘 凉” 的意思。 以上诸项还不能概括名词 、形 容词用作动词 的所有情况 , 只 是择 其要者 而 言之 。同时上 述标 志还经 常 同时出现 , 可以灵 活 词类活用的几种情 况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6、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表示处所。
古汉语词类活用
二、使动用法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 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三、意动用法
“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 “孟尝君客我。”
四、用作状语 1、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望,不 见水端。”
古汉语词类活用
内容提要
1、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及其
与词兼类的辨别 2、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 3、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二、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甘其食,美其服。” “公赐之食,食舍肉。”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春风又绿江南岸” “从左右,皆肘之。”
第二节 动词的活用:使动
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 1、句法功能 2、搭配功能
1、 “行仁义而怀西欲王关中。”
2、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3、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4、 “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既来之,则安之。”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2、 “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会天大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3、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 弄,倡优畜之。”
4、 “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射之,豕人立而啼。”
第五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
5、 “浴乎沂,风乎舞雩。”
6、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二)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 之,则王怒。”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性变化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与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是指汉朝以前的汉语,因此它的词汇和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其中词类活用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部分。
下面我们来简单地介绍一些古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方式。
1. 动词
动词是句子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活用方式可以是:
(1)时态:古汉语中的时态主要有过去、现在、将来三种,分别对应于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
(2)语气:古汉语中的语气主要有陈述、疑问、祈使、虚拟四种,分别对应于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命令语气和虚拟语气。
(3)体:古汉语动词分为两种体,分别是完成体和未完成体。
2. 形容词
形容词是描述名词特征的词汇,古汉语中的形容词一般分为两大类:形容词和形容动词。
它们的活用方式是:
(1)级别:形容词和形容动词都有比较等级和最高等级,表达不同程度的含义。
(2)修饰:在古汉语中,形容词和形容动词修饰名词时,可以作前、后和后置定语。
3. 副词
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的词汇,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概念。
古汉语中的副词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程度:副词可以表示不同的程度,如“极、甚、俄、微、庶、稍等”等。
(2)接续:副词可以与另一个副词、动词或形容词组成短语,表达特定的含义。
(3)数量:副词可以表示数量,如“仍、尚、犹、靡”等。
总结起来,古汉语词类活用丰富多样,不同的词类之间可以灵活地相互组合,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学习古汉语的时候,要注意掌握其特殊的语法系统,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也可以增长人文素养。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如:“疾”作为一个兼类词,在“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里是名词,当 疾病讲;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列 传》)里是动词,当妒忌讲;在“疾雷不及掩耳” (《三国志·魏书牙帝纪》)中是形容词,作急速讲。
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几种情况:
• 1、两个名词连用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用如动 词。
• 2、名词、形容词在特指代词所、者的前后, 名词 用如动词。
•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 •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 •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 7、名词用“而”连接
• 六、名词作状语
北: 表方位。
•
《山海经·夸父逐日》
• (2)表工具、依据:箕畚运于渤海尾。(用箕畚运 土石到渤海边上去。)箕畚:表工具。
•
《列子·汤问》
• (3)表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 记·鸿门宴》) 兄事: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
• (4)表比喻: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
容。嫂蛇行匍匐。(苏秦的嫂子象蛇一样爬行不敢仰 视拜六国之相后富贵而归的苏秦。)《战国策·秦策 一》
(二)形容词用如动词 形容词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有的也 能作主语和宾语,都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这是古今汉 语共同的特点。但在古代汉语里,按照一般的语言习惯 形容词也可以灵活运用,如用作动词。
如: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楚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数词用如动词(参照形容词活用的规律)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
古代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词类活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体现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类词上。
1.名词的词类活用可以体现在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上。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的单
复数形式主要通过加词尾的方式来体现,如“人”的复数形式是“人们”,“牛”
的复数形式是“牛们”。
2.动词的词类活用则主要体现在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上。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
时态主要有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三种,而动词的语态则有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两种。
3.形容词的词类活用则主要体现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上。
在古代汉
语中,形容词的比较级通常通过在词尾加“-的”的方式来表示,如“好”的比较级是“好的”,而形容词的最高级则通常通过在词尾加“-的-的”的方式来表示,如“好”的最高级是“好的的”。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主要体现在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以及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上,这些活用形式的使用规律受到语言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同时,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还受到语言使用者的个人特征和语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使用可能受到说话者的年龄、身份
和地位的影响。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之。”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 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因此,可以根 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 用。
“止子路宿。”——“止”是留止的意 止子路宿。 止子路宿 止 本是不及物动词。 思,本是不及物动词。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 子路” 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项伯杀人,臣活之。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本 活 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 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 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 ),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 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 救活他)的意思。 活”(救活他)的意思。
一般用法
一、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从原先的描写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主语变成叙述主语,并往往带有宾语。 主语变成叙述主语,并往往带有宾语。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 嫂曰: 嫂曰 ’”——“多”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 金。’” 多 本为形容词, 上了宾语“ 意思是拥有很多。 上了宾语“金”,意思是拥有很多。已经活 用为一般动词。 用为一般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善”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上了宾语 善 本为形容词, 张良” 意思是与……友善(友好)。也 友善( )。也 “张良”,意思是与 友善 友好)。 已经活用为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 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 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以动宾 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 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一、名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1 名词的使动用法(1) 什么是“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使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这儿所讲的“用作谓语的动词”,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
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句中的“将”本是名词,意为“将军”,在这句话中,“将”活用为动词谓语,并且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使……当将军”。
“欲将孙膑”这个动宾结构,表达的是“欲使孙膑将”这个兼语结构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想使孙膑当将军。
(2) 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使我为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使骨生肉”(即“使枯骨上长出肉来”)(3) 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专有名词也可用作使动,例如: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刘豫”是人名,此人是南宋时期的济南知府。
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屈膝降金,被金立为傀儡皇帝。
他在位八年(1130—1137),为虎作伥,屡次配合金兵攻打南宋,都遭失败。
后来被金所废,并被金将完颜兀术所俘。
“刘豫我”是“使我(指南宋朝廷)成为刘豫那样的傀儡皇帝”的意思。
又如:《左传·定公十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春秋时期,吴王僚被专诸(人名)用剑刺杀。
《左传》中的这句话,是鲁国贵族公若藐向蓄意谋害他而用剑尖朝着他的养马人说的,意思是:“你想使我成为吴王吗?”言外之意即“你想像专诸刺杀吴王僚那样刺杀我吗?”专有名词“吴王”用作使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
导读:(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
主要依据语法功能进行辨识。
依据语法功能辨识词类活用,可以从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两个方面考虑:
(1)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
例如: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
如此,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因此,凡是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了。
(2)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
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果出现其他词的话,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等等。
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几种情况: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
“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王”、“天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王天下”为动宾关系,意思是做天下的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胜”、“王”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意思是陈胜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关中”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为动词,“关中为表示地点的补语,构成动补关系,意思是在关中称王。
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则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众贤”为形容词“众”后面带上了名词“贤”,两者不是修饰关系,所以这里的形容词“众”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使贤人增多。
3、名词、形容词处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类词一般只修饰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本是名词,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意
思是游水。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农”本是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从事农业生产。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形容词“高”出现在代词“所”的后面,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以为高”(尊崇)。
4、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前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不受名词或形容词修饰)。
“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衣”本是名词,在句中出现在代词“我”的前面,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给我衣服穿。
“既来之,则安之。
”——“安”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出现在代词“之”的前面,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这里是“使……安”的意思。
5、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补语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为名词,在句中带上了介词结构的补语,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吹风、乘凉”。
6、名词用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王”、“霸”本为名词,句中用连词“而”连接,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称霸”(做盟主)。
(二)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都是在名词或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前提下进一步加以识别的。
从使动和意动的语法意义来看,使动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意念。
试对比以下例句;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小之”为使动用法,使……变小。
这是客观的结果。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鲁”,是认为鲁国小,“小天下”是认为天下小。
并不是鲁国和天下真的变小了,这只是孔子登上泰山以后居高临下的观感而已。
所以这是主观的看法。
因此,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辨别是使动还是意动。
(三)名词用作状语的识别
名词用作状语和名词用作主语,位置都在谓语动词之前。
不过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别是主语还是状语;此外,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往往还另有名词作主语(有时会省略主语,但是可以补出),据此可以识别出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例如:“失期,法皆斩。
”——句中的“法”,位于句首,在谓语动词之前,看起来像主语。
但是从上下文来看,“法”不可能是谓语动词“斩”的陈述对象。
因此,“法”在这里只能是名词充当状语,意思是“依照法令”。
这句句子其实是省略了主语。
再如《严先生祠堂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如果孤立地看,“山”、“水”都可以看成是主语。
但是从全句来看,主语应该是“先生之风”。
因此,“山”、“水”在句中都是名词充当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山那样高,像水那样长。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