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汇总 带答案

合集下载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模拟训练及答案(四大主题)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模拟训练及答案(四大主题)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模拟训练及答案(一)人格修养一、[2018北京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10分)我们要能悦纳别人的高尚①近日,微博上有则配有图片的消息传播很广。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78岁高龄搭乘高铁到郑州出差,当日往返,在二等座椅上仍充分利用时间专注核校讲座PPT打印稿。

②网友点赞、跟评非常多。

他们似乎可以坐一等座的。

”“我肃然起敬的不只是头脑更是灵魂。

”这才是民族之魂,共和国脊梁。

”但就是这样一则暖闻,在网上也依然可以读到非常另类的质疑音一一直指其摆拍、作秀。

如此评说,读来如鲠在喉。

③时下有个非常奇怪却又极为常见的现象,那就是一则多么令人为之动容的暖闻,网上总会出现颇为另类的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刺耳的杂音。

个中的缘由当然非常复杂,或是出于言说者自身功利指向所致一一只有另类才够吸睛,或是确实有过被假暖闻”欺骗的经历使然一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就这则新闻出现的评说杂音,我想说的是,我们自己可以不高尚,但应允许别人高尚,而且要能悦纳别人的高尚。

④换言之,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平庸甚至庸俗,就以己度人,幼稚而可笑地认为天底下的人都和自己处于同一精神水准、同一追求层次。

一位78岁高龄的院士,公认的测绘界的泰斗,业绩无数,难道还要靠这种摆拍来自我炒作、博取所谓的浮名吗?这大概是任何一位只要有点脑细胞的人都可以想明白的吧。

其实,早在2009年,刘院士兼任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特聘教授、导师时便拒绝接受任何酬劳。

那可是一年数十万的工资薪酬,而且完全是其个人的合法合理所得。

他将这些酬劳都留在了所在学校,用于奖励业绩突出的师生。

即使是从事国家重大攻关科研项目,也因为嫌审批手续繁杂浪费时间,而常常自掏腰包购置相关研究设备。

如果按照这些质疑者的人生逻辑,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势必又会是没完没了的动机分析加另类质疑。

⑤不错,在渴盼成功甚至有些急于成功的颇为浮躁的社会风气浸染之下,借作秀炒作而出名确实有其滋生的土壤。

2018最新试题资料-议论文阅读题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归总5答案

2018最新试题资料-议论文阅读题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归总5答案

议论文阅读题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归总5答案议论阅读题2018年中考语试题归总5答案议论阅读题2018年中考语试题归总5答案
5
2018年中考(学考)语试题精编议论阅读(一)
答案一、1.我们要敬业(2分)
2.道理论据。

(1分)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论点。

(意近即可)(1分)
3.不好。

(1分)因为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使论证内容不全面,论证过程不严密。

(1分)
4.示例扫大街的清洁工人,每天起早贪黑,不怕脏、不怕累,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

他们不嫌弃这种又苦又累的职业,总是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敬重。

(举例正确1分,评价合理1分)
二、1.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评分标准(2分)无错字即可。

2.道理论证(引证法也可)。

示例①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居里夫人)②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列夫托尔斯泰)评分标准(2分)前一问1分,后一问1分。

有错字该问不得分。

3.示例即一个人树立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并为努力奋斗,就不会因迷茫而浮躁,因空虚而无措。

评分标准(2分)答案中体现“理想、目标”“奋斗”等字样,语句通顺,表意清晰即可。

4.示例青少年的人生的初始,它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更是属于社会、属于家庭的;青少年要为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将努力拼搏,而沉迷,虚度光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不负责任。

评分标准(2分)扣论点答题,意对即可。

2018年黑龙江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5篇

2018年黑龙江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5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18年黑龙江省议论文阅读5篇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

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

比附人品之典范。

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

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

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谤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

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

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_0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_0

2018届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2018届中考语议论阅读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2018届中考语议论阅读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5 c 议论阅读训练巴以局势面临失控①3月31日,以色列军队对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拉马拉总统府的军事行动已进入第3天,阿拉法特仍被以军围困在总统府内。

与此同时,巴激进组织声称要对以色列实施新一轮的报复。

巴以局势面临失控的危险。

②首先,由于得到美国的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将更加肆无忌惮。

29日凌晨,以军坦克包围并进攻阿拉法特拉马拉总统府后,在国际社会普遍谴责的情况下,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却说,以色列有进行自卫的权利。

30日,美国总统布什又发表讲话,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表示理解并要求阿拉法特采取一切措施制止针对以色列人的自杀性爆炸事。

美国的这一立场更加助长了以色列总理沙龙的气焰。

③第二,以色列的军事打击点燃了巴勒斯坦人的愤怒情绪,其结果必然是招致激进组织的新一轮报复。

就在以军29日在拉马拉的行动开始后几个小时,一个巴勒斯坦女子就在耶路撒冷一家超市入口处制造了一起自杀性爆炸,造成2人死亡。

30日晚,在特拉维夫市区一家咖啡馆发生一起自杀性爆炸,造成30多人受伤。

31日下午在以北部海滨城市海法又发生自杀性爆炸事,至少造成12人死亡。

巴激进组织表示,他们袭击的目的就是为了报复以色列对拉马拉的军事侵犯,并声称将继续制造更多的爆炸事。

④第三,一些不确定因素有可能使巴以局势发生突变,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阿拉法特的生命安全。

自29日凌晨开始进攻拉马拉总统府,以军对阿拉法特步步紧逼。

29日晚,以军占领了总统府,同时切断了电和电话线。

阿拉法特被迫撤到地下室,与外界的联系几乎完全中断,总统府内储存的仪器、饮用水也所剩无多。

阿拉法特的。

2018年中考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2018年中考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2018年中考议论文阅读及答案“熬”的境界阅读答案(2018湖南长沙中考试题)“熬”的境界①熬,从火,敖声。

“熬”有“抬高”的意思。

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

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

“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②一般来说,“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

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可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

都是“熬” ,境界迥弄。

③“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④“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

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

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 了下来,谁就是胜者。

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

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决定了输赢。

⑤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

问题是要辩证地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

在平凡的生活中“熬” 出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

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

初中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6篇(含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6篇(含答案)

初中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6篇(一)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1~5题。

(10分)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

在国际上, 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

可以说, 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能力。

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阅读能力,也是社会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

可以说,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就是他的阅读史。

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 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 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

无论是一个人, 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 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

共读共写, 一起交流, 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 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 这样的文化共同体, 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

所以, 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族, 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 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

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

”对于个体来说, 阅读是学习的工具, 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

对于国家民族来说, 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 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 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们发现, 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 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 整体素质就越高, 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

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A)与(B)。

阅读需要专注, 在知识积累之外, 也是一种精神修行。

通过阅读感受书香, 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 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 从而增加幸福感。

书香的涵养, 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 让喧嚣的沉静下来, 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议论文阅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议论文阅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议论文阅读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议论文阅读(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2分〉何为诗人余秋雨余秋雨: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

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己经有了《诗经》。

《诗经》很了不得。

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我一直认为,古代比现代史有诗意,《诗经》就是最早的证据。

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

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

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

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

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

《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以指向一个个明确的人。

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丛治辰:秋雨老师,您曾在一本书中说过,《诗经》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而屈原第—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

余秋雨: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

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

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

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性阅读及答案(90页)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性阅读及答案(90页)

议论性文体阅读一、【2018 年中考湖北武汉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①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

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切合他们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

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很多文学作品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②读书人各种各样,不同读书人有着不同的文学标尺,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套形成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读书人对“经典”也会有相近的认识。

这样,有些作品的“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的边界,有些作品的“经典性”只在特定区域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

这些读书人所共有的爱恨情仇,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教。

③这印证了一种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④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常常离不开政治、区域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而较大的公约数则有赖于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⑤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

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抓人眼球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经典化”的好运气?甚至捞不到一个较小的公约数?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精英们来随心所欲。

在罗兰•巴特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

这也许没错。

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至尊国宝。

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

这就是事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

⑥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

【初三英语试题精选】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试题汇编(带答案)

【初三英语试题精选】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试题汇编(带答案)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试题汇编(带答
案)
18题。

(8分)
15.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评分说明(2分)
16.运用了举例论述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有也之必要”,进而论证了的中心论点,增强了的说服力。

评分说明(2分)答出论证方法得1分,答出论证方法的作用得1分。

17.本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有也之 b 必要、敬业、乐业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运用举例论、道理论证等方法分别进行论证;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评分说明(2分)能精要概括本的结构思路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得2分;如果结构思路分析不完整或没有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只得1分。

18.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发扬“工匠精神”,即凡做一事,都要全力以赴,心无旁骛。

凡职业都要达到孔子说的知之,好之,乐之的境界,并不懈努力追求,力争获得成功。

作为学生对待学业更入脑、走心。

评分说明(2分)也可用原作答;表意完整准确即可得2分。

(2018湖南湘西)14.阅读邓拓的《不要空喊读书》一,完成下列各题
①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②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

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

[精]中考语文五套议论文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精]中考语文五套议论文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中考语文五套议论文阅读理解题(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8分)读书重在选择潘裕民①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说过:“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是很难精湛的。

”可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②读书要有所选择,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也许有人会说,博览群书被古人提倡,现在我们为什么非选择不可?我们知道,西潮东渐以前,中国有的学者曾有“读尽天下可读书”的抱负。

但是,今天的博览群书,和古人的博览群书有很大差别。

古时书少,很多书是以诗词、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的,言简意赅。

即便是古代散文,篇幅也不是很长,博览群书比较容易。

而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太多,各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各种读本蜂拥而至,长篇巨制铺天盖地,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阅读。

③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一生读书无数。

一次,他到美国访问去参观国会图书馆,图书馆的人因其藏书量大而骄傲,同去参观的人也无不为之惊叹,只有钱钟书一个人默不作声。

图书馆的人问他有何观感,他忍不住笑着说:“我也充满了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这话看上去风趣,却是事实,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

19世纪英国作家罗斯金就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

”因此,今天我们提倡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

④毛泽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爱读书、会读书的领导人,他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

”他所说的“奇书”,不在择读之量,而在择读之内容与效果。

毛泽东的择书,排在前三位的是哲学、马列和文史,尤其在他晚年时,仅《红楼梦》就阅读和收藏了20种不同版本的线装书。

当然,那些与他的实践活动关系不大的书籍,他也有选择地阅读了很多。

⑤人们常说:“开卷有益。

”这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没错,但是并不等于读任何书都是“有益”的。

尤其面对之前从未看过的“新书”,更要有所选择。

美国哲学家阿尔考特曾说过:“一本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获有益处。

【中考复习】2018年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议论文阅读 10篇 二(含答案)

【中考复习】2018年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议论文阅读 10篇 二(含答案)

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议论文阅读 10篇1、阅读下列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嘲笑的力量嘲笑是无形的,它的力量却非常可怕。

一只又饥又饿的鸭子,在黑夜的湖水里寻找食物。

它忽然看见了月亮在水里的倒影,它以为,这一定是一条闪着银光的鱼。

于是它一个猛子扎进了水里。

这只鸭子潜水捉月亮被它的几个同伴看见了,不一会儿水里的居民都放声大笑起来。

大家的嘲笑使可怜的鸭子十分难堪,它再也不敢潜水觅食了。

就这样,它越来越弱,最后,终于饿死在满是鱼儿的湖水中。

不论多么聪明的人,在长长的一生中,都免不了有与鸭子类似的举动,即使是那些天才也不例外。

伟大的画家梵·高,生前曾做过无数失败的行当:失败的画店学徒,失败的求学者,失败的传教士……一个个曾经被他认真进行捕捉的人生目标,都以惨败结束。

许多人就是这样放弃了人生的梦想,成为一个终生平庸的人。

嘲笑的力量太可怕了,它几乎无时无刻不潜藏在你的周围;它无时无刻不注视着你,只待你一旦失败了,就发出响亮的魔鬼般的笑声。

而人生的哪一条成功的道路,不是由长长的失败铺成的呢?于是嘲笑就用它那笑声,将无数个人的无数个美妙的梦想,扼杀在半途之中。

被扼杀掉梦想的人,也死心塌地地留下来,和扼杀过他的人一起,发出那可怕的笑声。

于是,嘲笑的力量越发大了起来。

而梵·高没有被嘲笑声吓住。

在人生一连串沉重的打击下,他坚定地选定了绘画做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虽然这一次他还没有出发,嘲笑和打击就扑面而来,但他相信自己的勇气能战胜这一切。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不可一世的嘲笑已经灰飞烟灭,伟大的梵·高同他那炽热美妙的画面却万古长存。

在真正的勇者面前,嘲笑是虚弱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文中采用的论证方法有、。

(3)对“不论多么聪明的人……也不例外”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怕嘲笑的人都可能饿死,天才也不例外。

B.任何聪明人都免不了做蠢事,被人嘲笑。

C.任何人都免不了怕人嘲笑,天才也不例外。

【中考复习】2018年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议论文阅读 10篇 一(含答案)

【中考复习】2018年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议论文阅读 10篇 一(含答案)

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议论文阅读 10篇1、阅读下列文章,回答后面问题:低下头来也是一种人生智慧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

”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岂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②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

天地之间,真的只有三尺吗?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着,实践着。

③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挺起自己的胸膛,昂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伸展自己的双臂。

④但有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头。

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面充满了神秘,你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你身体的高度。

这时候,你是低下头进去,还是昂起头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珍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

⑤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

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

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不低头,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⑥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

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犯错误。

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

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

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不是在硬碰中解决的,而是在低头中令人悦服的。

⑦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

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

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进进出出。

有人感到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

但和法律较劲,即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

⑧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

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

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议论文(含答案)

2018年北京中考语文专项总复习之议论文(含答案)

第十一部分议论文阅读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很多不同阶层的人,正面临着提笔忘字或者患上‚电脑失写症‛的困惑,遗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艺术,但是,不少的人尤其是网络青年,对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却是得心应手。

‚偶稀饭你酱紫的人‛,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或许再熟悉不过,而大部分年纪稍大些的人,恐怕只有目瞪口呆的份。

这句网络语言翻译过来就是‚我喜欢你这样子的人‛。

这种用法在网络上早已流行多年,但这只是目前汉语、汉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面对中国汉字存在的这些危机现象,有的文化批评者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记载着中国文化的变迁。

中国人的一切情感,都藏匿在小小的方块字中,如今却在电脑和手机的冲击下面临危机: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取代,当写日记变为写博客……长此以往,汉字会消亡吗?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语言、文字,应该看作是在每一点上与我们的生活互相渗透的东西,与我们时代的心灵和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提笔忘字、患上‚电脑失写症‛,网络语言泛滥,或者是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实际上反映出了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正在陷入某种精神的贫困。

(许民彤文,《北京日报》2010年9月)【材料二】网络语言的兴起、传播反映了多元、狂欢与草根特性,吐槽调侃、消解权威、隐喻自嘲表现出网民自我定位的弱势化。

2015年,以‚反鸡汤文章‛为特点的网络语言再造获得网民关注。

现代汉语中,对这类语言并无标准的解释,网民通常将其视作‚心灵鸡汤‛类励志信息的对立面,也有网友称之为‚心灵砒霜‛。

例如,自我定位为‚超搞笑的原创糗事笑话分享社区‛的糗事百科,在2015年12月进行了一次‚一人一句负能量‛的街边采访。

其中,‚虽然你长得丑,但是你想的美啊!‛是对品貌的调侃;‚如果给你一个亿,让你吃屎你吃吗?我能把他吃破产。

‛这是对拜金的自嘲;‚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那你努力还有屁用。

贵州省7市州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议论文阅读含解析(含答案)115

贵州省7市州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按考点分项汇编议论文阅读含解析(含答案)115

议论文阅读安顺市12、(18分)阅读《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完成下列各题假如人生没有磨难贺铭华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

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

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

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

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

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

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

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自古纨绔无伟男”。

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

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

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

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

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潜能。

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2018全国中考议论文真题汇编(含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8全国中考议论文真题汇编(含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8全国中考议论文真题汇编(含答案及评分标准)2018全国中考议论文真题汇编(2018北京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共7分)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

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

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

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

”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

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

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

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

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续书经验的总结。

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

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

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

2018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题+答案)

2018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题+答案)

议论文阅读题库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共20分)良好习惯的养成胡适①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

中学阶段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的坏习惯在中学还可纠正,假使在中学里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人的前途便差不多算完了,在大学里可能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里可能不会是个有用的人才。

②我们的国家以前专注重文字教育,读书人的指甲蓄得很长,手脸都是白白的,行动是文绉绉的,读书可以从“学而时习之”背诵起,写文章摇摇摆摆地会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来,可是他们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脚,连桌凳有一点坏了,也不能拿起斧头钉子来修理。

这种只能背书写文章的读书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动手动脚的习惯。

③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呢?我在给大学生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

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

④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

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脚的用脚。

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标本,你就到田野,到树林里去找。

无论在实验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懒,一点一滴地去做。

⑤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

写汉字,一点、一横也不放过;写外国字,“i”的点、“t”的横,也一样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

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⑥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

什么叫做虚心?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

就做学问来说: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做化学、数学、历史、地理,并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

无论对事、对人、对物、对问题、对真理,完全是虚心的,这叫做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分)
【链接材料】
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 36 元车费。司
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 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
钟”。
(摘自《中国剪报》2016 年第 55 期)
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 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 当成了自然的事。
(二)阅读下文,完成 14-16 题。(10 分)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錦, 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 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 一种追求 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偷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 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 己 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 由 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 人类在不 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 或榻上,或瓜棚 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 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 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 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 灵宛如秋天雨+的池塘,逐渐充盈。
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
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
己。
(选自《汉字悟语》,略有删改)
5.下列选项中的“信”,与文章标题“信”的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2 分)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 坯 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 得了新 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 的东西。一些 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 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 一下时,你会 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 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A.信.口开河
B.愿陛下亲之信.之
C.通风报信.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6.第③段列举中国历史上“信”的经典事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 分)
答:
7.文章通篇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2 分)
答:
8.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观点。
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
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
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
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
(摘自《作文素材》2016 年第 1 期) 答: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5-8 题。(11 分)答案:5.D6.作者列举这些“信” 的经典事例,用来论证“‘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 念”或“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7.不能。理由:第⑤ 段阐明“信”的 重要性,第⑥段论述怎样做到人言可信不可畏,先讲原因后讲 做法,逐层深入,符合认知规律。8.①多进行“自心”的检点,反思自己的言 行是否符合“信”的标准;②要加强“信”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诚信的重 要性;③社会要对不诚信的行为予以谴责并作出相应惩罚。
2018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汇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5-8 题。(11 分) 信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 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 “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 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 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 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 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 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 动 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 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 “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 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 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 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 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 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 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