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 复习笔记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陆红生版)(根据上课笔记做的)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相似概念:1。
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2。
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3。
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1。
土地类型多样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管理:1。
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
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
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大学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笔记大全提纲
第一章第二章:管理概述P6 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1)资源是管理的前提条件(2)目标是管理的价值体现(3)效率是管理的灵魂所在(4)效果是管理的生命源泉管理的基本职能:(1)计划:管理者谋划组织未来行动目标以及提出实现目标途径的过程(2)组织:通过任务结构和权力关系的设计来协调组织成员的努力。
(3)指挥:对下属行为予以指导(4)控制:管理者为了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的要求相一致,按照既定的标准,对组织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管理活动P13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1)高层管理者:负责确定组织目标,制定实现既定目标的战略。
(2)中层管理者:负责承上启下,将高层管理者制定的战略分解为可操作的具体任务并组织一线部门予以实施。
(3)一线管理者: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技术援助,监督下属对规划和程序的实施情况P14 管理技能(1)技术技能:从事自身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的基本技术和具体方法(2)人际技能:把握与处理人际关系的有关技能。
(3)概念技能:综观全局、把握关键、认真思考、扎实谋事的能力(洞察组织与环境及其之间相互影响以及复杂性的能力)P20 组织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概念:组织是人们在共同劳动中形成的协作性团体,是一切管理活动的载体(政治、经济、文化组织)(2)作业关系视觉的组织:①由相互联系的多个子系统组成的人造系统:目标和价值子系统、技术子系统、社会心理子系统、结构子系统、管理子系统②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3)治理结构视角的组织:①内部治理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经营会、监事会②外部治理机制:经理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
P24 管理外部环境(发展趋势是什么(大题))(1)一般环境(那些虽然可能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没有直接影响但存在间接影响的外部因素):文化、技术、教育、政治、法制、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2)任务环境:消费者、供应者、竞争者、社会政治、技术P26当今管理的外部环境特征(1)经济体制市场化(2)技术基础信息化(3)知识资源主体化(4)信用经济普遍化(5)公司运作透明化(6)管理制度人性化第二章:西方管理思想的历史演进P32 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泰罗):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工作过程以及对劳动行为进行监督(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作业管理:(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2)科学挑选与合理培训工人(3)实行刺激性的差别计件组织管理:(1)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变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2)实行职能工长制(3)实行例外原则P36 古典组织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1)分工(减少浪费,提高生产率)(2)权力与责任(保持对等)(3)纪律(协定,态度以及遵守情况)(4)统一指挥(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5)统一领导(一个直接上级)(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的报酬(维持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和企业的基本经营情况)(8)集权化(提高或降低部下作用用分散或集中)(9)等级制度(跳板原则,或法约尔桥)(10)秩序(11)公平(“公道”原则加上善意的对待员工)(12)人员稳定(人员稳定是相对的,人员流动是绝对的)(13)首创精神(发明、执行的可能性,建议、执行的自主性)(14)集体精神(协调团结)韦伯的理想官僚组织观点(组织理论之父):合法型统治(高度理性化,最合理、最有效率、“理想的官僚组织”,尊重理性分析和规则约束):(1)明确的劳动分工(2)严密的职权等级(3)正式的甄选(4)正式的规则和法规(5)非人格化(6)职业生涯导向传统型统治(任人唯亲原则,注重先例的约束):(1)缺乏按照章程确立的、固定的权限(2)缺乏固定的、合理的等级制度(3)缺乏按章程要求的官员晋升制度(4)缺乏专业培训魅力型统治(“感情共同体”,排斥理性和规则,推崇神谕、灵感和个人意志):(1)成员按对统治者魅力的适应性选择的(2)既没有任命或罢免,也不存在资历和升迁(3)不存在“等级制度”(4)没有固定的“机构”(5)没有规章,没有抽象的法律原则P43 人际关系学说之霍桑实验经济人: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收入。
《管理学》第十二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十二章重难点笔记第十二章激励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激励原理1.激励的概念与对象(1)激励的概念激励(motivation)主要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通常是和动机连在一起的。
美国管理学家罗宾斯把动机定义为个体通过高水平的努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愿望,而这种努力又能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
一般而言,动机是指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并维持行动,以达到目的的内部驱动力。
无论是激励还是动机,都包含三个关键要素: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
(2)激励的对象激励的对象主要是人,或者准确地说,是组织范围中的员工或领导对象。
2.激励与行为激励是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动力,而行为是人实现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
无激励的行为,是盲目而无意识的行为;有激励而无效果的行为,说明激励的机理不合理。
通过激励促成组织中人的行为的产生,取决于某一行动的效价和期望值。
效价是指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或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期望值则是某一具体行动可带来某种预期成果的概率。
激励力、效价和期望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下式来表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3.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从激励基础上人的行为可看成是人自身特点及其所处环境的函数。
4.需要的管理学意义需要对管理学的领导职能来说,是能否发挥管理作用并影响组织成员完成组织目标的前提。
从领导方式看,需要是领导者指挥下属和鼓励下属的行为基础。
二、激励的需要理论1.需要层次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来的,也称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1)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①生理的需要。
它是最基本的需要。
如衣、食、住、行等。
②安全的需要。
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
③社交的需要。
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要。
这主要产自于人的社会性。
土地管理学知识点
土地管理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2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p7)3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
(注:五个有土里信息管理)4土地管理常用的方法为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技术方法。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1土地管理原理包括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动态原理与效益原理。
2层次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会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3弹性原理(p31)4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1寻租活动是指非生产性寻利活动,即通过权力等追逐既有生产利润的活动。
2土地管理目标按管理层次的不同,可分为宏观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
3管理幅度是指一位管理者直接管辖的部门或次级组织的数量,也就是直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的数量。
4管理层次是指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
5一般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呈反比关系。
6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结构、复杂开放矩系统结构。
7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和控制职能。
8 3S是指RS(Remote Sensing) 遥感、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全球定位系统。
第四章地籍管理1地籍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2 地籍的特点: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连续性。
3地籍管理可以理解为: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4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位置,利用类型、数量、质量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第16章土地利用规划管理16.1 复习笔记一、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概述1.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是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土地利用的社会整体利益,组织编制和审批土地利用规划,并依据规划对城乡各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
2.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国家措施,是国家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规范土地开发利用行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规划管理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并体现国家和政府的意志。
(2)民主管理原则民主管理原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与依法行政原则相辅相成的。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贯彻民主管理的原则,最根本的是实行参与式管理,即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
(3)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是土地集中统一管理的重要体现,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
土地利用涉及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首先是集中统一规划和集中统一规划管理。
(4)政务公开原则政务公开是各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和民主化决策、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改善部门形象的一项改革措施,有利于增强土地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管理效能,完善监督机制,防止腐败行为。
(5)经济效率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也要遵循用最小的投入(消耗)获得最大的产出(社会综合效果)的原则。
3.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方法(1)行政的方法行政的方法,就是依靠行政组织,运用权威性的行政手段,采用命令、指示、规定、制度、计划、标准等行政方式来组织、指挥、监督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方法。
(2)法治的方法法治的方法,就是通过法律、法规、规章和种种具有强制性效力的规程、标准,规范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
从世界范围来看,法治方法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最通行、最基本的方法。
(3)经济的方法经济的方法,就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通过经济杠杆,运用价格、税费、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来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促进规划的实施。
土地管理学知识点
土地管理学知识点
土地管理学涉及的学科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沙石所堆成,是固定场所。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通过人类的劳动加以利用,能够产生财富。
2.土地的分类:根据土地所有权,土地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根据土地用途,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3.土地的功能:包括负载的功能(承载性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
4.土地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劳动与资本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生产三要素。
5.土地的基本特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但人类可以通过添加劳动来改变土地,使之适合自身的需要。
土地的面积有限,位置固定,质量差异普遍,经济供给稀缺,具有永续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土地管理学》等教材,或请教该领域专业人士。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考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研经验分享-考研真题-考研笔记资料
620-学 科基础
620-学 科基础
620-学 科基础
620-学 科基础
科目四
841-公 共管理 与公共 政策 841-公 共管理 与公共 政策
841-公 共管理 与公共 政策
841-公 共管理 与公共 政策 841-公 共管理 与公共 政策 841-公 共管理 与公共 政策 841-公 共管理 与公共 政策
2人
5人
7人
行政管理(教育行政管理)
11 人
2人
11 人
2
教育学院
教育经济与管理
3人
0人
8人
3
社会与人口学院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5人
5人
5人
4
劳动人事学院
社会保障
17 人
19 人
24 人
5
农业与农村发展 学院
可持续发展管理
4人
7人
8人
三、人大管理学专业近五年分数线
本资料由育明教育独家整理,更多高质量资料下载来源:(育明官网)
十年专注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
序号
院系
招考专业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行政管理(行管理论与实践 方向)
社会保障
10 人 3人
10 人 2人
11 人 4人
1
公共管理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 公财政与政策
6人
4人
5人
14 人
8人
10 人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2人
1人
2人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
4人
4人
4人
城乡发展与规划
序 年份
号
十年专注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地法律管理)
第八章土地法律管理8.1 复习笔记一、土地法律管理的概念土地法制实质上就是国家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对法的调整机制的运用。
具体内容包括制订土地法律和法规,建立各种管理制度,严格依法进行各项土地管理的活动。
土地法律管理的任务就是运用土地法制手段调整土地关系,创造并保持能够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社会环境条件。
二、法理学基本知识1.法律的一般特征为:(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
(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4)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法理学的基本概念(1)法律要素是指组成法律系统所不可缺少的各种因素。
具体来讲,法律要素包括法律原则、法律规范和法律概念三项因素。
(2)法律体系又称“法的体系”或“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层次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
我国的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为私法、公法和社会法(三元结构),反映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社会保障。
(3)法律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由法律对其进行保护的自由和利益。
法律权利一般可分为基本权利与普通权利;一般权利与特殊权利;个人权利、集体权利和国家权利;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
法律义务是指法律为法律主体行使权力设定的界线。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在调整社会成员行为过程中形成的由国家强制力予以保障的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法律权利主体是指法律规定的、可以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并承担法定义务的个人和组织。
法律权利主体可以是自然人、组织(含法人应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有自己的名称、机构和场地)和特殊利益群体。
法律权利的客体是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法律权利客体是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4)土地权利是公民民事权利,是土地权力保障的对象。
当前我国的土地权利系统由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土地权利类型构成,包括:国有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出让土地使用权、划拨土地使用权、租赁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抵押权、土地承租权以及地役权、耕作权、土地借用权、空中权及地下权等土地他项权利。
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 人大出版社焦叔斌著版
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人大出版社焦叔斌著版【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人大出版社焦叔斌著版)一、引言管理学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涵盖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并帮助我们理解和应用管理学的核心思想。
本文将对人大出版社焦叔斌著版的《管理学原理》进行复习笔记,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
二、管理学概述1. 管理的定义和特点管理是指通过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协调和调动组织资源,达到预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具有目标性、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2.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管理学经历了科学管理学、人际关系学、系统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等阶段的发展。
每个阶段都强调不同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管理学的基本理论1. 经典管理理论1.1 科学管理学科学管理学强调通过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效益。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1.2 行政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关注组织的行政职能和组织结构,以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
亨利·法约尔是行政管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2. 行为管理理论2.1 人际关系学人际关系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以提高组织的人际关系和员工的满意度。
埃尔顿·梅奥是人际关系学的代表人物,他进行了霍桑实验研究。
2.2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关注员工的动机和激励,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3. 现代管理理论3.1 系统管理学系统管理学关注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整体优化为目标。
彼得·德鲁克是系统管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
3.2 战略管理学战略管理学关注组织的长期目标和战略选择,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迈克尔·波特是战略管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竞争战略和五力模型。
(NEW)张占录《土地利用规划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土地利用原理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与结构调整优化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土地利用分区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城镇用地规划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土地用途管制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土地保护规划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 地区土地利用规划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地利用结构)
第十三章土地利用结构13.1 复习笔记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由于各部门占用的土地可视为土地利用的特定形式,即用地类型,所以,土地利用结构就是一定的用地类型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结构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该用地结构是由哪些用地类型所组成;第二层含义是指这些用地类型是按照怎样的构成方式组合在一起的。
研究土地利用结构时最重要的是确定各类用地的面积及其相互之间关系。
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必须通过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反映,我们可用用地结构来研究产业结构;用地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关键在于结构的合理性,结构决定功能。
只有用地结构合理,才能保持一定地域内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才能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优化结构,提高功能,从而可用较少的消耗或投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二、土地利用结构设计依据1.用地的概念任何一个地区或用地单位的土地总面积,根据其自然特性和生产利用状况,可以分为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或称建设用地)。
农业用地又称为农业生产用地,即直接和间接用于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土地。
非农业用地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未利用土地(其中包括难利用土地);另一部分建设用地,即为建筑物和工程物占地。
土地利用结构可分解为农业用地结构和建设用地结构。
2.土地利用结构设计的依据(1)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设计土地利用结构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依据。
具有多宜性特点的各类土地最优利用方式就是设计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客观基础和主要依据。
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是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即就是根据地区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各类土地的构成,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发展相应的生产部门,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以取得较多数量的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2)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土地是自然历史产物,具有自身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土地生态系统平衡是维持其内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各自内部诸因素之间所发生的多种关系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在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划分的时候,应该保证土地生态系统内部诸多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协调与稳定,为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流动创造很好的环境,从而使土地的利用达到最优的利用状态,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更好的贡献。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土地与水资源【圣才出品】
表 6-1 土地的分类
分类依据
类别
地形
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土壤质地
黏土、壤土、沙土等
土地所有权的性质
国有、集体所有或私有
土地特征
耕地、森林、草地、内陆水域及其他土地等
土地用途
农用地、非农用地及未利用土地等
2.土地的特性 (1)土地的自然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有四点,如表 6-2 所示。
1 / 57
为解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 长的需求同土地面积有限的 矛盾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土 地 生 产 力 土地生产力就是指土地生产农产品的能力, 生产力 的差异性直 接影响着
具有差异性 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分布有明 土地的经济价值、利用方向和
2 / 5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能性
到一定阶段之前,产量会随投入的增加而不断 的实际意义。
增加;②当投入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每增加
一单位的投入所能新增加的产量会愈来愈少,
最后会减少为零,甚至成为负值。
土地利用 后果的社 会性
各个生产部门对土地利用的后果,不只是影响 本部门的经济效益,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和 社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国家必须对土地进行必要的宏 观管理。
3.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土地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必须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 (1)农业是直接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命力和太阳能进行生产的部门,植物生产对土地 有特殊的依赖性,必须使用大面积的土地,在广阔的地域上进行。 (2)在农业中,土地不仅是一个立足点和活动场所,并且还以其自身的物理性质、化 学性质、生物学性质和气候条件,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影响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4.中国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 (1)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①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 中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地域辽阔,土地类别十分丰富,中国农用 地资源相当丰富。由于人口众多,每人平均的土地资源占有量却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及许 多国家。 ②全国耕地分布不平衡,多数耕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季风区; ③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后备农用资源贫乏。
土地管理学复习笔记
《土地管理学》要点一、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性和功能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 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 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土地资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3.土地的功能: 土地具有承载性功能、养育性功能、仓储性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基本功能。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运用的基本情况1. 我国土地资源运用特点土地类型多样;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山地多, 平地少, 耕地、林地比重小;河川径流总量大, 但水土配合不协调;三、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重要内容1.什么是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
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实行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2.土地管理的目的和任务(1)目的----宏观目的: 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的, 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的为依据;中观目的: 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的, 既要与国家目的相衔接, 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微观目的:指县级土地管理目的, 可分解为部门目的。
(2)任务----加强耕地保护, 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健全法制, 依法行政。
四、地籍与地籍管理1.地籍的概念: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也称土地广籍。
2. 土地调查(1)含义: 地籍调查是国家科学方法, 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 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 以图、簿示之, 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2)目的: ——核算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 并掌握土地运用状况;——通过地籍测量获得宗地界地点的平面位置, 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 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
《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
《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管理概述1、管理的含义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四层含义:(1)管理是服务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工作活动构成的。
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3)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来评判。
即管理工作的成效好坏、有效性如何,就集中体现在它是否使组织花费最少的资源投入而取得最大的且最合乎需要的成果产出。
“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开展的,环境既提供了机遇和机会,也构成了挑战或威胁。
2、管理的三大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是与生产力相联系,通过“指挥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自然属性;二是与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相联系的,通过“监督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权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吸收国外成熟的经验,来迅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
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告诉我们,决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2)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
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并存于一个组织之中,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管理人员的工作,从本质上说,是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道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并不亲自从事具体工作,而是委托他人,自己则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计划安排、组织落实、指导激励和检查控制其他人的工作。
(3)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它包括了有关管理工作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系统化的管理知识,它已为实践所证明,并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的实践。
自考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笔记
自考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笔记第一篇绪论一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3、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4、管理的基本职能:1.计划2.组织3.人员配备4.领导5.控制5、掌握管理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意义: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
6、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7、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8、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三个层次或侧重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分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深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9、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1.唯物辩证法2.系统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11、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2、系统的特性: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5.相互依赖性6.控制性13、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二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六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3.管理理论丛林4.战略管理5.全面质量管理6.学习型组织管理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笔记
⼟地利⽤规划复习笔记1.规划的概念、内容及做好规划所需条件概念: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内容:规划⽬标设定,实现⽬标采取的途径和有效措施,规划的时期性条件:明确规划因果关系,以规划为课题,未来的发展是可以控制的,有⼀定权⼒和控制⼒,有⼀定财⼒2.⼟利控制的概念,内容,分类,原因,核⼼及⼟地管制的区别概念:在⼀定条件下为达到⼀定⽬的,对⼟利施加⼀些影响和限制内容:控制建设⽤地,控制农⽤地⼟利的⽣态过程,控制⼟利分区,控制⼟利⽅向和强度原因:⼟地尤其耕地稀缺,⼈多地少;控制污染;控制掠本式经营核⼼:农转⾮⼟地管制:具有⾏政的强制性,被管制者没有选择⾏政辖区和⾏业的权利3.⼟利规划概念,及为何叫“绿图规划”概念:对⼀定区域未来⼟地利⽤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地的⾃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地利⽤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绿图:富有弹性和⽣命⼒的规划。
4.报酬递减率及与⼟利关系从⼀定⼟地上获得的报酬随向该⼟地投⼊的劳动和资本总量的增⼤⽽增加,但单位报酬的增加却随投⼊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减少。
可为⼟利规划确定合理的⼟利强度提供依据,使⼟利在社会效益,⽣态环境效益处于合理区间时,使单位资⾦和劳动获得最⼤最优的经济效益。
5.地租地价理论及与⼟利关系地租是⼟地所有者出租⼟地,每年获得的定额收⼊,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关系:地租地价理论是进⾏⼟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依据,可以使⼟利结构优化合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的效应;地租地价对⼟地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利可反作⽤于地租地价。
6.⼟地区位理论的概念、实质、及⼟地利⽤规划的关系概念:区位论是关于⼈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国)韦伯的⼯业区位论、克⾥斯塔勒的中⼼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
实质:⾃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管理学》要点一、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征和功能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土地资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3.土地的功能:土地具有承载性功能、养育性功能、仓储性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基本功能。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土地类型多样;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三、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1、什么是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
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2.土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1)目标----宏观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中观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既要与国家目标相衔接,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微观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可分解为部门目标。
(2)任务----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四、地籍与地籍管理1.地籍的概念: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也称土地广籍。
2.土地调查(1)含义:地籍调查是国家科学方法,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2)目的:——核实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通过地籍测量获得宗地界地点的平面位置,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
3.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农用土地分等定级。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城镇土地适宜性的评定,也是对城镇土地资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其等级是提示城镇不同经济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的表现形式。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则是对农用土地质量或者对其生产力大少的评定,也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条件的综合分析,对农用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差异程度的评估工作。
4.级差地租:由于土地肥力的不同,所产生的土地质量和差异,从而影响土地生产率。
这种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异和土地位置不同,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所以说级差地租是产生土地等级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级差地租1:等量劳动投放在不同等级的等量土地上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2:在同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的差另而形成的超额利润)5.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意义(1)为土地整理和确定耕地占补平衡目标提供依据;(2)为农村税费改革提供科学依据;(3)为城镇建设征用农用地提供指导,促进城市土地市场的一体化发展;(4)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6.土地登记:是国家依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的登记。
(1)从政府管理角度:国家依法对土地的坐落、面积、用途、等级、权属关系在专门薄册上进行注记的一种制度。
(2)从土地权利关系人的角度;指土地权利人或土地权利变动当事人按照法律的规定,向国家主管机关提交申请书及有关的产权证书、协议书、契证、要求登载记录土地权利或权利变动事项、经确认记载中国家土地登记册的法律过程。
主要意义和作用:①对土地权属关系的确定,维护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②通过土地登记对土地权利变动关系的确认,保护了土地产权交易安全、维护了土地市场交易秩序;③土地登记是对房地产市场实话有效监管的关键措施;④土地登记是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组成部分;⑤土地登记是土地管理主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国家掌握土地动态变化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源,是国家收取土地租、税、费的依据。
7、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1)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特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指运用RS和土地调查等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其特点:①监测成果的多样性;②监测体系的层次性;③技术要求的区域性;④技术手段的综合性。
五、土地权属管理1.土地权利:是指权利人按照法律的规定直接支配土地的权利。
土地权利是土地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体现社会整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土地管理法与体现社会成员个体利益和当事人意志的土地权利法的有机结合。
土地权利的四项基本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2.土地权利的特征:1)土地权利是对土地的支配权;2)土地权利的绝对权;3)土地权利必须由法规定;4)土地权利的变动一般采取登记的公示方式3.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是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和依照国家法律做出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法律特征:①土地所有权是通过国家制定法律、结合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作出的规定来行使的。
②土地所有权是一项专有权,其所有权主体是特定的;如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的主体是农民集体。
③土地所有权具有排他性;④土地所有权有追及力4. 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人根据法律、文件、合同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处分的权利。
5. 土地权属管理(1)土地确权:即确定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归属。
土地确权包括四个含义:①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必须依法确定;②三项权利一旦确定,即意味着土地权利三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的确定;③依法确定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妨碍该权利的依法行使;④土地确权和土地登记的关系有狭、广两种理解:广义上:土地确权是地籍调查——审核批准——登记注册——发证。
实际上是土地确权的过程。
狭义上:土地确权仅指土地登记过程中的权属审核阶段,即对土地权属来源合法的审查和对土地权属性质的确定。
(2)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
(3)依法调处土地权属纠纷。
(4)依法查处在土地权属方面的违法行为。
6.土地确权的过程:申报—审查—登记—核发证书—确权;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认以合同的形式加以确认。
六、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1.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有:出让、转让、出租和抵押2. 出让金:指土地使用权受让人为获得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金额(一次性)。
即为土地有效年限的使用价格,所以也可称之为“地价”。
出让金包括土地开发投资费用和使用期内的金额土地使用费。
前者包括征地、动迁及为地块直接配套的基础设施费,是对开发投资的一次性补偿,后者为土地资源使用的费用,即“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
如批租50年,就要一次性支付包括全部年限的使用费。
3.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期限和方法1)期限:●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用地或其他用地50年。
2)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三种:协议、招标和拍卖4. 城镇国有土地出租:(1)概念:指国家将国有土地在一定年其内租给土地使用者用,由土地使用者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一定年期的土地租赁合同,并按年度或合约的时间周期支付租金的行为。
(2)国有土地出租的适用范围(1)原城市划拔土地使用者,在划拔土地上进行某种经营活动;如停车场、农贸自由市场、宾馆等。
(2)原城市划拔土地使用者,自身不带有经营性质、将土地作为经营条件,进行出租、联营、合作的;如事业单位出租办公。
(3)城市住宅和原事业用地;(4)企业股份制改选中,对其原占有的国有土地。
对因发生土地转让、场地出租、企业改制和改变土地用途后依法应当有偿使用的,可以实行租赁。
5.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形式:(1)农村集体组织以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联营的方式兴办乡镇企业;(2)乡镇企业间的兼并、合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革而发生使用权人变化;(3)因农业结构调整,致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转移;(4)近郊农民的宅基地以出租、抵押、转让而使得使用权人发生变动。
现实证明,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这种转移已普遍存在并且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重要意义:(1)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促进农民收入增长;(4)增加农业资金投入;(5)发展土地的规模经营七、土地征用1.土地征用的概念:土地征用是国家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依法定程序运用公共权力从其他民事主体获取土地权利的行为。
通常认为,土地征用是行政行为。
土地征用是国家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征用是国家特有的权力,是国家取得私人土地的一种特殊方式,其核心在于取得具有强制性,并不以土地所有人的同意的为前提。
2.特点:1)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2)具有强制性;3)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3.征地补偿与安置标准:农地的征用价格包括三部分,一是农地的价格,二是青苗等地上附着物的价格,三是社会保障价格。
八、土地利用管理1.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2. 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经济因素;③社会因素3.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理和全面提高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开发、整治、保护;土地利用监测。
4.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是指政府为了保障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开展依法建立起来的一套行政管理体制,包括管理目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运转程序、经费保障等多方面的内容。
管理体系是保障整个规划体系良性运转的关键环节。
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①分析研究本地域土地资源状况和利用现状;②土地利用潜力分析;③规划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研究;④一定时期内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基本方针;⑤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⑥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和步骤。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1)土地用途管制和转用的规划许可;(2)“占一补一”制度;(3)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和落实;(4)土地复垦开发项目的规划审查制度;(5)各专项规划的审核等。
7. 土地用途管制(1)涵义: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2)内容:对土地按用途进行合理分类;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分土地利用区;确定各区土地使用的限制条件;明确土地使用权性质;对土地用途变更实行审批制;实行土地利用监督管理;建立违反土地用途管制处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