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优秀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9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9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cf9e4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0.png)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9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熟练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例如凑整十、估算等。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
2.简便计算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例如,3+4和4+3的和都是7。
•加法结合律:改变加法的顺序,和不变。
例如,(2+3)+4=2+(3+4)。
2. 简便计算方法•凑整十法:以9为基数,通过凑整十使计算更简便,例如9+7可以理解为9+1+6,先将7补足成10,再减去多出来的1,得到10+6=16。
•估算法:快速估算出运算的结果,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节省时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2. 讲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分别通过具体例子和抽象符号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运算定律的概念。
3. 实际练习•让学生通过计算题目来练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引导他们灵活运用这两个定律解决问题。
4. 简便计算方法的介绍和练习•通过凑整十法和估算法的简便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在实际计算中选择合适的策略,提高计算效率。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简便计算方法得出结果。
六、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重要性,以及简便计算方法的实用性。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
数学《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的方案设计
![数学《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的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9c0e63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9.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数学《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的方案设计方案设计: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一、方案简介:数学中的加法结合律是指在三个或多个数相加时,无论先加前两个数,还是先加后两个数,最后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而简便算法则是一种更加快速和方便的计算加法的方法。
本方案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和互动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以及简便算法的应用。
二、方案步骤:1. 引入概念和目标: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故事情境、数学游戏或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的兴趣。
然后明确方案的目标,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以及简便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2. 介绍加法结合律: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将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展示给学生,并给出简单的例子进行说明。
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加法结合律成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和特点。
3. 制作教具和展示: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教师可以根据加法结合律的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具,如拼图、数轴或卡片,用来展示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通过这些教具,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和验证加法结合律的正确性。
4. 进行综合训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应用加法结合律解决问题。
这些题目可以包括口算题、填空题和应用题等。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含有加法结合律的题目,并与同学们分享解题思路。
5. 简便算法的介绍和训练: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简便算法的概念和应用场景,以及它与加法结合律的关系。
然后,通过例题的展示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简便算法的步骤和技巧。
接下来,进行简便算法的练习,培养学生快速而准确地计算加法的能力。
6. 拓展应用和巩固训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同时,加强巩固训练,通过课堂练习、小组竞赛或个人作业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和评价:教师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反馈,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效果和问题。
加法结合律优秀教案[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优秀教案[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73ece890b1c59eef8c7b4f8.png)
加法结合律优秀教案[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
由于加法结合律是在连加法运算顺序发生变化结果不变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同加法交换律相比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尝试探究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内容。
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仅能够分散教学难点,而且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关键,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出规律。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员45人,三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2),同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说明:从近期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例2连加法做好铺垫。
]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1.出示例2。
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1)全班试做。
(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48+50)+49=48+(50+49)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e769fe467ec102de2bd89f9.png)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定律。
过程与方法: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程度都有很大的帮助。
创设连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生活情境下学习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教学重点: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发现规律。
因为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学习经验是学好本内容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教学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请学生根据此等式的特点,举一些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然后初步小结得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
1.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0+34=()+20 36+()=64+() a+700=()+()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230+270=300+200 (2)60+80+40=60+40+80 (3)48+d=d+4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加法的另一个重要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的兴趣。
探究新知:1.教学例2。
出示例2: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 km,第二天骑了104 km,第三天骑了96 km。
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师:这道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列式后与同桌交流。
(如果学生没有给出第二种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方法一(88+104)+96 =192+96 =288(km) 方法二88+(104+96) =88+200 =288(km)师:观察这两个算式,说一说它们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_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9a4ee8e9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62.png)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_人教新课标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和明白得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培养学生依照具体情形,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进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看主题图,依照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引导学生观看主题图教师依照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看第一组算式,发觉特点。
引导学生观看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如此的例子。
依照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觉了什么?学生发觉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依照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引导学生观看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看第二组算式,发觉特点。
学生连续观看几组算式。
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觉了什么?学生总结观看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依照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成?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 1 04+96+88=192+96 =2 00+88=288(千米)=28 8(千米)40+56=56+40 (88+104)+96=88+(104+96)┆(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01课时《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01课时《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d1d4cf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8.png)
第三单元第1课时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复习导入通过口算练习,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初步感知规律。
为加法运算律的教学奠定基础,做好铺垫。
1.复习旧知。
(1) 计算下面各题。
34+50= 180+25++75= 420+280=()+42050+34= 180+(25+75)= 49+34+51= 51+()+34(2)说一说:在加法算式34+50=84中,34、50和84分别叫什么?预设:34和50叫作加数,84叫作它们的和。
(3)想一想:观察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预设1:第1组两个算式中的两个加数相同,前后位置不同,但它们的和相同。
预设2:第二组三个数连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不变。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运算定律,这节课先来研究“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习任务一:探究加法交换律【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然后猜想验证,讨论交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汇报探究结果,并且把探究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概括能力,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1.谈话引入,呈现问题师: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2.观察情境图,寻找题中的数学信息。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预设:已知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3.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1)你会用线段图表示出所要数学信息和解答的数学问题吗?学生画出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
(2)学生生独立解答,说说不同思路,展示不同算法。
预设1:上午骑行的路程+下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40+56=96(km)预设2:下午骑行的路程+上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56+40=96(km)(3)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4)同样的一张旅行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加起来,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说明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预设: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
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教案 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教案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f50e0176c66137ee061910.png)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知识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参与知识教学过程(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上升理论,抽象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重点: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投影仪、幻灯片、小黑板(转板)。
(一)铺垫孕伏1.什么叫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3+67二( )+( ) 35+( )二65+(( )+18:19+( ) o+100:( )+(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270+380:390+260 20+50+80二20+肋+50o+400:400+O 140+60:60+140(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与新知识作比较打下基础。
)4.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共有多少人?(转板出示) 学生计算完后,让学生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理顺解题思路,为参与知识教学过程学习例3,埋下伏笔。
)教师:以上,我们运用了加法的意义及交换律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加法结合律和简便运算。
(板书课题)同学们看这道题(复习题4),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用48+50求出结果,如果把题改一下又该怎样求呢?(教师翻转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2。
(板书例2)(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3,学生读题后,指名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边用线段表示出数量关系。
求两个班人数的和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现在我们求三个班一共是多少。
可怎样算呢?请同学们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数学教案-课题二: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数学教案-课题二: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https://img.taocdn.com/s3/m/f2c86bfe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01.png)
数学教案-课题二: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一、课题简介本节课将教授学生加法的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通过学习加法结合律,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处理数字,提高加法运算的效率和准确性。
简便算法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心算时快速准确地完成加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运用;2.掌握简便算法,能够在心算时灵活运用;3.培养学生对加法运算的兴趣和自信心;4.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三、教学内容1.加法结合律的介绍和讲解;2.加法结合律的例题演练;3.简便算法的介绍和讲解;4.简便算法的例题演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运用,简便算法的掌握;2.教学难点:简便算法的运用和思维训练。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2.学生准备课本、笔和纸。
六、教学过程6.1 加法结合律的介绍和讲解1.引入:教师可通过提问和示例引入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并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2.讲解:教师简明扼要地介绍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即加法运算中,三个数相加,先加前两个数,然后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加后两个数,再加第一个数,结果是一样的。
3.演示:教师通过多个例子演示加法结合律的运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加法结合律的作用和便利性。
6.2 加法结合律的例题演练1.教师出示几道加法结合律的例题,要求学生根据加法结合律的规律计算出结果。
2.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进行讨论和比较,探究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应用方法。
3.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解答,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的运用技巧。
6.3 简便算法的介绍和讲解1.引入:教师通过提问和示例引入简便算法,让学生思考和探索简便算法的原理和运用场景。
2.讲解:教师以两位数加法为例,介绍简便算法的运算步骤,即从个位数开始一列一列地相加,然后在纵向加法的结果上进行进位,最终得到最终结果。
3.演示:教师通过多个例子演示简便算法的运用,让学生理解简便算法的操作步骤和计算思路。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_____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_____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22fc17964bcf84b9d57b7b.png)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三、知识基础: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四、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五、采取的措施: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教学内容:书第27-28页例1及练习五1-3题,教参第53-54页。
教学目标1.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2.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时间: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口算】48+36=75-29=21×3=52÷6=88÷4=60+70=150-90=4000÷5=3000+140=60×8×0=【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学校里原有77棵梨树,12棵杏树,又栽了23棵桃树。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 6.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 6.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67dca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a.png)
教案标题: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 6.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方式,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巩固练习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认识。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方式,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如何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 第3单元第2课时 加法结合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 第3单元第2课时 加法结合律](https://img.taocdn.com/s3/m/f5f3daae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93.png)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3单元第2课时加法结合律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意义及应用。
通过实例引入加法结合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学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学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1. 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运用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加法结合律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 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2. 探究新知- 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总结加法结合律的定义。
-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 通过实例讲解加法结合律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3. 巩固练习- 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应用拓展- 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
-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总结。
5.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意义及应用。
-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6.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意义及应用。
2. 加法结合律的实例及计算方法。
3. 加法结合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加法结合律。
3. 拓展题:探索加法结合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应用拓展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意义及应用。
数学教案-课题二: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数学教案-课题二: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https://img.taocdn.com/s3/m/ea63b7d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1.png)
数学教案-课题二: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一、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应用。
2.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需要把几个数相加的情况?比如,小明的妈妈给他买了3个苹果,4个橙子和5个香蕉,小明一共有多少个水果?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5。
3.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加法算式吗?二、探究新知1.学生分组讨论,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2.教师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算式的特点。
3.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无论先把哪两个数相加,和都是相同的。
4.用具体的例子解释加法结合律:如(3+4)+5=3+(4+5)=3+9=12。
三、巩固练习1.教师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后,分组交流答案,互相检查。
3.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强调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四、拓展延伸1.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运算定律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运算定律,如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
3.出示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不同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讨论、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观察能力。
3.通过练习题巩固加法结合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八、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进行测试,检测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数学四年级下《加法结合律》教案
![数学四年级下《加法结合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57544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c.png)
数学四年级下《加法结合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并能够在实际计算中应用加法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他们认真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介绍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和特征,并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掌握其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2.投影仪3.教学软件:数学计算器或相关的教学APP。
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加法知识,激活学生的前知。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实例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3.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小组讨论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导入,如购物时计算找零、计算时间等,引出加法结合律的课题。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和特征,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巩固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然后小组讨论答案,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
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加法结合律的重要性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更好地运用加法结合律。
6.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定律。
7.教师自我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
![《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383002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2.png)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信息窗呈现的是为校园绿化,从苗木基地购进树苗和花苗的情境。
借助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引入对加法运算律的学习。
本节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一是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二是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三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建模过程,积累规律探索的学习经验,提高建模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并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树苗和花苗,这是购进树苗和花苗的统计表,从表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2.提出问题谈话: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情境入手,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合作探索,学习规律(一)学习加法结合律1.解决问题(1)独立列式解决“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谈话: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把信息和问题读一读,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了一种方法,想一想有没有第二种方法,在作业纸上列综合算式解答。
(2)班内交流,得出等式预设一:56+72+28。
先算冬青和柳树一共多少棵,再算三种树一共多少棵。
预设二:56+(72+28)。
先算柳树和杨树一共多少棵,再算三种树一共多少棵。
谈话:两种算法不同,但结果相同,这两个算式之间就可以划上等号。
(3)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得出等式谈话: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列式时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了一种方法,想一想有没有第二种方法。
请在作业纸上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决。
预设一:(80+88)+112。
先算月季和牡丹一共多少棵,再算三种花一共多少棵。
预设二:80+(88+112)。
先算牡丹和茶花一共多少棵,再算三种花一共多少棵。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5f9fdc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d9.png)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第1篇】《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8页例2。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初步感受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观察”“归纳”让学生自主发现加法结合律,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渗透符号意识。
3、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教学准备:课件课前小游戏: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玩个游戏好吗?老师说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
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 “上海” 生:海上)、“语言” 生:言语)。
很好,接着来,声音再响亮些!“好听” 生:听好)、“好说” 生:说好)、“好学” 生:学好)。
师:好!这可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哦!“听好!说好!学好!” 多媒体出示)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都能做到这三点,好吗?教学流程:练习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游戏,你想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哪个数学知识?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看来同学们不仅会玩游戏,还能在游戏中联想到我们的数学知识,真不错!师:那聪明的你们能快速的口算出这道题的得数吗? ppt出示:1+2+3+4+5+6+7+8+9=)师:怎么这么快啊?你是怎么算的?师:这方法听起来真不错!师: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算?通过咱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知道了。
二.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在情景中初步感知规律出示教材例2主题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骑自行车吗?李叔叔也特别喜欢骑自行车,因为这样既节能环保、又能锻炼身体。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ppt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
咱们用三条线段分别表示出了每天的路程。
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ppt线段图合并在一起)。
可以怎么列式?大家一起说师板书:88+104+96师: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出这个它的结果吗?师巡视:抽生板书两种计算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6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6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f50a9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2.png)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6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好PPT或教案内容。
2.板书:准备好板书内容。
3.教学辅助工具:计算器、教学游戏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2.让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第二步:讲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1.讲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2.讲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第三步:练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
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
第四步:拓展延伸1.提出一些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2.组织小组竞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步:总结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重要性。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解题技巧。
五、课堂作业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2.鼓励学生课后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反思1.思考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提升教学质量。
2.思考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性调整下节课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技巧和思维能力。
同时,注重互动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意识。
加法结合律主题教学设计(优秀7篇)
![加法结合律主题教学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077bb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3.png)
加法结合律主题教学设计(优秀7篇)《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篇一1、本节课中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过程中,池老师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的思考放在了第一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们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
其次,注意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
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
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
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本课围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展开,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
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
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d5426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0.png)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使学生探究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开展运用意识。
2、学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初步培养符号感和归纳、推理的才能。
3、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运算律,并进展运算。
教学方法:主动探究法教学用具:挂图、卡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玩什么?〔师生做游戏进入新课〕2、出示情景图,仔细看图,读懂图中的信息。
〔1〕同桌间说信息,提加法问题。
〔2〕展示学习成果〔师相机贴出问题卡〕〔3〕老师小结进入课题并板书:加法运算律二、探究加法交换律1、解决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1〕学生自练,展示学习成果。
〔指两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展示〕〔2〕说说自己的发现。
〔同桌交流,展示〕〔3〕师小结并板书28+17=17+28〔4〕让学生举例〔自练〕展示老师相机板书2、讨论交流:A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异同。
B这几组算式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C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用自己的话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D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师生交流总结并板书〕Ea+b=b+a〔说说字母各表示什么?〕3、练习357+218〔计算并验算〕三、探究加法结合律〔1〕出示问题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己练习,师巡视指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上台板演〕〔2〕让学生观察比拟得出结果,师板书:〔28+17〕+23=28+〔17+23〕交流自己的发现〔3〕出示两组算式,观察并探究其中的规律。
用学习例1的方法总结出加法结合律,说说其中的字母及识字的含义。
四、稳固理解运算律卡片出示课后“想想做做”中的练习题〔自练,指名说〕〔同桌交流,展示〕五、总结进步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律?说说自己的收获。
(精品教案)《简便计算》优秀讲课稿范文
![(精品教案)《简便计算》优秀讲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76836e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85.png)
(精品教案)《简便计算》优秀讲课稿范文《简便计算》优秀讲课稿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讲课稿,讲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怎么把讲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简便计算》优秀讲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伙儿一起来看看吧。
《简便计算》优秀讲课稿范文1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讲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我将从课标要求、内容结构和编写特点、编排体例、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六个方面来解读课标和教材:第一方面:课标要求1、内容标准: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义务教育时期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经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觉和明白数及运算的意义,体味数及其运算模型的建立过程,强调进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与运算解决简单实际咨询题的意识和能力。
2、第二学段对本单元的目标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要求学生:①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探究并明白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举行一些简便运算;②依照具体事情挑选正确和适当的算法的意识与能力,进展思维的灵便性;③感觉数学与现实日子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咨询题。
真正体验到“数学源自日子,日子折射数学”。
第二方面:内容结构和编写特点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要紧的基础工作算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
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举行简便计算。
由于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差不多接触到了有关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的例子,特殊是关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内容结构:因此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几个要紧的特点。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
法》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3、例4、例5,练习十一第5—10题。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同学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同学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知识的规律性,培养同学的兴趣,参与知识
教学过程:。
’
(四)美育渗透点
使同学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引导同学运用已有经验,上升理论,笼统概念。
引导同学观察、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重点: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投影仪、幻灯片、小黑板(转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