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彩语讳看赣南客家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口彩语讳看赣南客家习俗
提要:客家民俗文化中有不少口彩、语讳等民俗语言,从这些独特的民俗语言中我们能发现客家的一些习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就要把陋俗从中剔除出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关键词:口彩语讳赣南客家习俗
口彩即吉利话、吉祥语。客家人民在生活活动中创造并使用了不少口彩,口彩具有表达美好愿望和增添喜庆气氛的作用,是客家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客家民俗语言中的口彩,从产生、内容、形式、功能、构成等各方面看都有不少特色。从产生的范围看,口彩主要用于年节、婚嫁、建房、寿诞、升学等民俗传统的隆重场合。语讳也是民俗语言中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躲避行为,避免说出招致于已不利的话。禁忌的结果,导致委婉语的产生;破禁的结果,产生了粗俗语、詈语等。
赣南客家先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产生了许多语言禁忌,并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口彩和语讳等都产生于语言迷信,是不科学世界观的表现。后来演变为带有寄托善良美好愿望等等功能的特殊民俗语言形式,它们与民族民系文化、社会生活、民俗活动具有直接密切的联系,有时候甚至直接决定着民俗活动。由于经济文化相对欠发达,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中,愚昧、落后的口彩和语讳仍比较流行。这些口彩和语讳可以折射出种种陋俗来。所谓陋俗,指的是相沿成习的消极的、不合理的风俗。不同的历史阶段对陋俗的理解也不同,本文所指的陋俗是跟当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称的风俗习惯。
一、婚嫁中的口彩与陋俗
婚嫁是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赣南客家婚俗中有不少讨口彩的形式。如:出嫁时,娘家一个人拿着米筛(上有“百子千孙”字样)在新娘面前晃一下,让新娘沾上喜气以后会子孙满堂。
新娘陪嫁的箱子里要放草帽带子(谐音“带崽”)意为子孙满堂,有福气。新娘出嫁撑黑伞,伞上挂红枣一串意为“早生贵子”,花生一串,意为“子孙很多”,桂圆一串,意为“团团圆圆”。
新娘踩米筛上的“红筷子”,意“快生子”。
新娘进男家门时,一只脚要踩在篮内,篮内有生的花生,小孩子抢着吃,边吃会边说“生的、生的”,寓意早生贵子。
新娘将娘家带来的糖果分发围观的人叫“发子孙果”,越发越多。
拜堂时要由多子女的夫妇分别扶新郎新娘,也是讨“多子多孙”的口彩。
客家农村结婚仪式上讨口彩早生贵子、多子多孙的观念最主要的就是利用语言中谐音的形式来表达。枣子可以谐音“早生子”,筷子可以谐音“快生子”,生的花生可以讨到“生的,生的”(即生子的生)的好口彩。新娘从娘家带来的嫁妆箱里放的“带子”也寓意为“带崽”。
在生产力低下的历史条件下,改造自然,改善生活就是靠的人多。家庭的兴旺和幸福就表现为“多子多孙”。所以结婚时,新娘从娘家带来的嫁妆箱里要放“带子”(“带崽”)。带子,就预示着添丁,有了人丁还有什么盼不到的?
而社会主义新的婚育观是“晚生、优生、只生一个好”,这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在赣南客家农村,早生多子的陈旧观念还通过讨口彩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保留下来,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传输的负面的教育。改变陈旧观念应该从这些口彩入手,代之体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口彩。
二、年节的口彩、语讳与陋俗
客家人特别看重年节,小年腊月二十四日(石城等为二十五日)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是春节。在这期间祈求幸福、吉祥,希求平安、顺利,是人们的愿望,所以春节出现了大量祈福的口彩。
"过年",给祖宗神灵上的供品和食过年饭餐桌上都有"长命菜"。白天,要把鸡、猪肉等整只、整块放进锅中煮,煮熟后,汤中投入萝卜和芥菜,芥菜不能切碎,要整片煮熟,食时也只能撕开而不用刀切,称之为"长命菜",取"长命"之意,一锅煮下,可以连食几餐。各地只是用的菜不同而已。有的地区一定会有一道肉丸,客家方言中“丸”与“圆”同音,寓团圆之意。食过年饭,都是一家团聚,桌上要摆比实际人数更多的碗筷,以示还在增长,有的人家人口不足八个,但八仙桌上仍摆上九副餐具,并且无论会不会喝酒,都要斟上酒。
初一许多地方素食。餐桌上必有芹菜,有的把芹菜叫“富菜”,寓意富贵;有的以芹菜(谐“勤”),韭菜(谐“久”),寓意为全家人勤劳俭朴、天长地久。
初七,古称"人日",亦称"人胜节"、"人节"、"人生日"等,始于汉代以前,晋代至唐宋二代已很盛行。此日要吃"七种羹"。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广东梅州和赣南客家地区普遍传承了此习。福建宁化、江西石城、宁都等县仍称"七种羹",广东叫"七样菜",江西宁都叫"七宝羹"。"七种羹"是取七种菜放在一起煮,在初七早上全家一起吃。菜的品种,一般是葱、芹菜、蒜子、韭菜、芜菜、豆腐、鱼肉,分别谐音为“聪、勤、算、久、缘、富、余”,寓意为一年行好运,人人聪明、勤劳、识算、有缘有份、天长地久、年年富裕、岁岁有余。
由于对神的敬重、对吉祥的期望,春节期间说话要说吉利的话,忌说不吉利的字眼。表现为使用禁忌语和委婉语,如:“冇(没有)”要说“有”,“少”要说“多”,有的甚至禁忌谐音的有关事物。“帽子”说成“有子,客家方言的“没有”念成“冇”。“裤子”要说成“小衣子”或“叉子”,因为“裤”与“苦”谐音。此外还有:
初一禁止吃波菜,因为菠谐音波,寓波动不安。
作食物的猪舌要说成猪赚(或“猪利子”),因为“舌”会联系到“折”。相反,“赚”、“利”会预示“发财有利”。
作食物的猪血要称作猪红(或“猪旺”),因为“血”会联系到“血光之灾”。而“红”、“旺”预示“生活红火、兴旺”。
“四”要说成“红”,因为“四”与“死”谐音。
“笑死人”也要说“好笑到了零”,过年过节的怎么可以说“死”字。
年节中的口彩和语讳,虽然有表达平安、幸福、顺利、富裕的愿望,但处处需小心谨慎的言语顾忌,必然会给交际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多地方在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日)时,对小孩子千叮咛万叮嘱,要他们应该如何如何说话。其实这就是不科学思想的灌输,束缚人们正常科学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活动。
三、日常生活中的语讳与陋俗
1、平时忌说婴儿长得好,要说“长得丑”。忌说小孩长得胖,要说“像狗样”;这样说,小孩子容易养大。看病开处方要说“开单子”,买中药要说“捡茶”“捡水茶”;大人生病说“唔爽快”,小孩生病说“唔乖”。
2、饲养种植:买猪仔要说“买千斤”,叫了才快长;买鸭子要说“买欢喜子”(方言称“愁肠愁肚”为“鸭”)。种花生、芝麻、黄豆、豆角、包粟(玉米)、高梁、甘薯,忌大声讲话和直呼其种子名;遇人问种,要以其他名称回答,如花生称“斑芝麻”、包粟为“辘轴子”、葫芦为“和尚”、甘薯为“态藤仔”等。
3、林业采伐:赣南客家大多生活在丘陵山谷,在与自然环境搏斗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禁忌风俗。山中喊人忌直呼其名;进山伐木谓“走山”,砍树要倒“上山”(树尾朝上山方向),上半天不乱讲话,认为说斧会遇虎,叫虎会遭虎吃,叫蛇会遭蛇咬。刀为凶器,说刀会遭凶。忌讲不吉利的话,在伐木的日子里都要说“行话”(即委婉语):穿草鞋要说成骑马,猪肉要说成大菜,吃饭要说成量米,抽烟要说成起雾。
放排时,忌说“撬”,认为搁浅才会撬;忌说“韭(久)”,水运只图快。忌把筷子放在碗上,那样预示搁浅。行船忌说“饭”(谐音“翻”)。饭杓忌翻放;忌说“翻、沉、散”,险处也不能直说,用“排排哟,溜溜”的歌声示意。行话有:吃饭要说成食米、吃熟米,雨伞要说成雨遮,陈姓要说成耳东,韭菜要说成快菜。
禁忌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心理反映。生产力落后时人类没有能力理解自然和征服自然,就有生存危机感,对一些自然现象和事物产生畏惧。又由于原始人类无法正确认识语言和它所代表的客体之间的关系,把语言等同于客体或客体的一部分,因而对表达客体对象的词语也像自然现象和事物本身那样怀有畏惧心理。表达畏惧和解除畏惧的方式一是敬奉崇拜那些畏惧对象,二是避免接触畏惧对象。像神灵鬼怪(天、地、山、水、房屋、灶都有神灵),在与它们“交际”时,必须用吉祥的话语,因为它们会带来吉祥;否则招致灾祸。而疾病、死亡及对人不利的事物则要极力避免接触,在传递这些信息时,必须改换说法。这就产生了委婉语。其后,由于心理积淀的作用,人们往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语言的崇拜与禁忌有时反而愈演愈烈,在封建社会里,科学水平低,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自然而然传流下来。其实语音与语义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作为“约定俗成”的音义符号,只是社会中人与人交际的工具。在文化科学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我们不应该相信这些语言禁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