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_谈地域建筑的内涵与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2

□ 刘明国

1语词辨析—地域建筑内涵的界定

什么是地域建筑?这似乎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简单说,地域建筑就是反映某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然而,在使用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另外一些相近的概念,如乡土建筑、传统建筑等,出现概念上的混乱。迄今为止,学界也没有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一个十分清晰的界定,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语词使用的角度对其进行概念辨析和关系梳理。

首先来看乡土建筑的概念。“乡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本乡本土”,“乡”指乡村地区,与城市相对;“土”指本地的、当地的。“乡土建筑”可以看作是在乡土环境中土生土长的建筑,即“乡土环境中的所有建筑

都可以称为乡土建筑”[1]

。乡土建筑的英文名

称是“Vernacular Architecture”,保罗・奥利弗指出其6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本土的(Indigenous)、匿名的(Anonymous)、自发的(Spontaneous)、民间的(Folk)、传统的(Traditional)、乡村的(Rural)。如此看来,乡土建筑不是“外来的”,不是“建筑师设计的”,不是“官方的”,不是“现代的”,不是“城镇的”(图1)。

再来看传统建筑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传统”的解释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

等”。因此,我们可以说具有如下3个属性的建筑—“历史性的”“社会性的”“有特点的”,都可以称为传统建筑。传统建筑的提法更强调其时间特性、历史维度,是相对于“现

追本溯源:谈地域建筑的内涵与本质

[文章编号]1006-0022(2010)S0-0092-04 [中图分类号]TU984.199[文献标识码]C

代建筑”“当代建筑”而言的(图2)。

关于地域建筑所涉及的“地域”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面积相当大的一块地方,如地域辽阔;②地方(指本乡本土),如地方观念。地域建筑的英文名称是“Regional Architecture”,而“对于同一个英语概念‘Region’及其变体国内目前有‘地区’‘地域’‘地方’三种不同的译法,至今

未能达成共识”[2]

。与“地域性”提法相类似

的“地区性”“地方性”概念,同样是对英文单词“Regionality”的不同翻译。因此,基本上地域建筑等同于地区建筑或地方建筑,目前这三种称谓是通用的。但也有学者将三者作如下区分:“地方建筑”偏重于建筑所在的领域及整体环境;“地区建筑”偏重于建筑所在某一范围内的地理环境;“地域建筑”偏重于建筑所在的大文化环境[3](图3,图4)。

将地域建筑、传统建筑、乡土建筑三者作一个比较,看看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将有助于我们明晰三者的相互关系(表1)。

地域建筑这个称谓本身蕴含着一种有趣的现象,即一定地域内部的建筑在特征上有明显的相似性(内相似性),而不同地域的建筑在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外差异性)(图5)。当前普遍认为,地域建筑受到当地的同质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所制约,并由此构成了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本特点。在地域内部,同质的地理环境包括相近的地形、地貌、地质、矿产、景观、水文、山水、材料和气象等;同质的社会文化特性包括相近的人口和民族组成、哲学观念、历史传统、

道德准则、家庭关系、风俗习惯、审美标准等

93

山西专辑 第26卷

[4]

。地域建筑就是该地区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诸多方面特征反映在建筑上的结果。

地域建筑学是对地域建筑的所有研究活动的总称,包括地域建筑的产生与演化规律研究,以及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地域规律来创作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实践活动。当前地域建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5个方面:①传统地域性建筑特征的研究;②地域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与地域建筑特征的关系;③全球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研究;④地域建筑师的设计创作思想演变研究;⑤地域性建筑理论流派研究等。地域建筑学提倡建筑在全面进步和积极发展的同时,注重与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遵循地区生态机制,体现文化传统的真实延续,并强调适宜的技术和人本原则,从而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也即实现人类“诗意的栖

居”[5]。

2追本溯源—地域建筑产生的

历史和理论基础

从地域建筑产生的历史过程看,虽然地域风格的建筑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如维奥莱特・勒・德克以勃朗峰作为原型意象设计他唯一的住宅

表1 地域建筑、传统建筑、乡土建筑概念比较

时空维度相近概念对立概念

相互关系地域建筑侧重空间维度地区建筑、地方建筑国际式建筑、 全球化

建筑

传统建筑乡土建筑侧重时间维度历史建筑现代建筑、当代建筑

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传统民居

外来建筑、官式建筑、现代建筑、城镇建筑

比较内容乡土建筑=传统地域建筑,或者乡土建筑=地域传统建筑

图1 乡土建筑

图2 传统建筑

图3 地域建筑—吊脚楼图4 地域建筑—

客家土楼

94

“花星”(La Vedette),采用18世纪早期风景地域主义手法来发掘地方风格。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批判的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概念被提出后,“地域建筑”一词才开始被人们普遍地接受[5]。

从历史原因来看,地域建筑的产生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密切相关,主要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①特色危机。在短短几十年间,工业化的、刻板的、千篇一律的现代主义建筑充满都市,建筑的趋同形成了一个形式上的“世界村”。②传统丧失。现代建筑在过去100多年来的发展,一方面为现代都市、现代建筑造就了现代文明,另一方面也对传统建筑、传统城市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破坏。③人与自然的对立。现代建筑

较少顾及所在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特征和以地方材料为基础的适宜的传统技术,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之间本应是和谐的、朴素的关系变得对立起来。正是由于上述三方面危机的普遍性、严重性,地域建筑研究的紧迫性凸显出来。

地域建筑研究在今天受到高度重视,还植根于建筑本身的“地点特性”及由此衍生的建筑特有规律。地点性是建筑的特性,强调地点性是建筑创作的重要原则。“不同的建筑适应不同的地点及其条件,不同的地点及其条件宜于不同的建筑,建筑的适宜与否以地点及其条件为转移,这就是建筑的‘地点性’规律(建筑产品独有)”。“在有机自然界,由于存在适应机制,某种意义的地点性并不罕见。但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类产品中,地点性却是建筑的特性和特有现象(汽车、家具、服装之类成批生产到处通用,无

所谓地点性)”[6]。地点性派生于建筑

的根本特征“固定工程形态”(蒙古包及活动房屋亦无所谓地点性)。正是

由于建筑具有地点性的特征,使得以区域为基本单位的建筑单体、聚落等都带有不同的乡土特性—在某个特定地域建筑会存在一些共性的特征,而在不同的地域,建筑之间则存在较大的差异。地域建筑在形态、构造、空间等方面的这种“内相似性”和“外差异性”,也始终吸引着人们去探讨其特点、成因。

3比较优势—对地域建筑本质

的积极探索

“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空前规模的建设和建造活动。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我们深切地感觉我们的理论建设严重地落后于实践,以至在设计和建造中

出现了较大的盲目性”[4]

。针对我国建

筑理论存在的落后现象,在中国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03年学术年会上,专家学者倡导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其核心就是:如何在相对贫乏的物质资源条件下建设高度发展的文明。张钦楠指出:“一个民族或地域的建筑特色,来源于对

本国、本地建设资源的最佳利用”[4]

这句话点明了地域建筑学在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同时也深刻触及了地域建筑研究的本质问题(图6)。

首先,上述“建设资源”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凡是能够对地域建筑产生影响、能够被地域建筑所利用的因素都是建设资源。因此,建设资源是一种广义的资源概念,“它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矿产、景观、水文、山水、材料和气象。人文资源包括人口和民族组成、哲学观念、历史传统、道德准则、家庭关系、风俗习惯、审美标准、文物遗产、人才等因

素”[4]。

其次,在两种类型的建设资源中,自然资源的价值无疑是容易被认识的,人文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两者的关系如何把握呢?为方便解答这些问题,笔者将自然资源比作构成地域建筑的硬件,将人文资源比作软件。譬如一台计算机,硬件配置很高端,但是软件严重老化,则难以发挥其功能;而较低的硬件配置,若能在适当的软件支撑下恰到好处地使各种硬件配合默契,将能够发挥令人惊讶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类似软件的人文资源在地域建筑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认识到这一点,是实现“在相对贫乏的物质资源条件下建设高度发展的文明”的前提,完善的建筑体系正是对这两类资源的最佳利用和最

佳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