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共108张PPT)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共10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71b6b5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7.png)
黄河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第13课《唐诗五首》(44张PPT)++22-2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44张PPT)++22-2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a54780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9.png)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 蹄”中,“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 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 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4、本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 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 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 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
长河落日圆
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暖,微带苍茫 。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 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野望
——王绩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 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 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 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 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 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嗜酒,能饮 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 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 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翻译
❖ 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 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 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 猎物回去。
❖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 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0张PPT).ppt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0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67ce243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c.png)
颔联和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象,宛如一幅山 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 搭配得恰到好处。
尾联:巧用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合作探究
本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特色? 本诗虽写田园隐居生活,却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的美以
及对这种美的心领神会,色调明朗,富有生活气息。率真自 然,不假雕饰。同时又融情入境,似不经意间地点出诗人孤 寂的情怀。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诗歌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徙倚”表示徘徊。“欲何依”不知该 归依何方 ,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歌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
四周的景象,后一句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黄莺和燕子都是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天的使者,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初春的花草。充分展现了春天的特色。
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 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恰到好处。
诗歌朗读
自读诗歌,并用“/”表停顿标注《渡荆门送别》,一起感受 诗歌的节奏美。
钱塘湖 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八上13课-唐诗五首精品课件(83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八上13课-唐诗五首精品课件(83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c8d1a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06.png)
诗人隐居的地方
接近
徘徊
阳光,光辉
小牛,这里指牛群。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归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句赏析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首联点出诗人满腹心事无可诉说,只好徘徊来徘徊去,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徘徊无依的孤独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2.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此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写出了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运用叠词,富于音乐美。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接近
徘徊
阳光,光辉
小牛,这里指牛群。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归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句赏析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首联点出诗人满腹心事无可诉说,只好徘徊来徘徊去,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徘徊无依的孤独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2.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此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写出了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运用叠词,富于音乐美。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0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0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331e47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5.png)
舟而下。游经三峡,渡过荆门山,进入了江汉平
原。一直在山区生活的李白,首次见到宽阔的平
李
原,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给李白一种全新的
白
感觉和体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特点?它们衬托出平原的什么特点?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 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无依。
3.采薇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 之子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 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诗文对比
野望 [ 唐 ]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背景: ·贞观初年,因疾罢归 河渚间,躬耕东皋,故 自号“东皋子”。 ·性情简放,“不喜拜 揖”,其诗多写饮酒及 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 康、阮籍和陶潜,嘲讽 周、孔礼教,以抒怀才 不遇之苦闷,曾三仕三 隐。
《黄鹤楼》
《使至塞上》
作者:
作者: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
唐代诗人。
承 树“承树”就皆是秋第色二,联山承山接唯第落一联晖,。紧或承写题景眼,或颔叙几事处,早展开莺来争写暖,树是,首谁联家的新延燕续与啄延春申泥。。
转
牧“转人”表驱示犊诗返意,转猎折马、带变禽换,归会。联 见由、 之事颈 景及联写人所、乱及花景渐,或欲由迷景人及眼情,、浅及草理才,能总之没要马另蹄辟。
蹊径或变换角度。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诗五首》ppt课件
![《唐诗五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81dd9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5.png)
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 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 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 的激愤和抑郁。诗于记事写景 之中微露失意情绪,(与首句的 “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 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
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 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 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 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 及对归宿的向往。
使至塞上/王维
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 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 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 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 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 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 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犒赏三军,并留作 军队判官。 (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 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 寂的情怀。
理解性默写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 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作者
崔颢 朝代
唐
籍贯
汴州(今河 南开封市)
评价
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 《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代表作品
《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 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 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 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 绝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
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 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 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 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 及对归宿的向往。
使至塞上/王维
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 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 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 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 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 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 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犒赏三军,并留作 军队判官。 (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 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 寂的情怀。
理解性默写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 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作者
崔颢 朝代
唐
籍贯
汴州(今河 南开封市)
评价
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 《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代表作品
《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 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 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 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 绝唱。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56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56张)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1b4542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47.png)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 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两联,写神话传说,在下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 ,写出来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黄鹤楼 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 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 写黄鹤楼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 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这两句诗的“空”字,可以体会 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 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的诗作是 不是有模仿的 痕迹?
精读细研
首联巧用典故,试着体会首联的用典和效果。
费祎登仙,于此处骑鹤飞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 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 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
精读细研
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 达作用?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 在首阳山,采薇而食。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不得已辞官隐 居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黄鹤楼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 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 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秉性耿直, 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 有《崔颢集》《黄鹤楼》。
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鹄矶上。《太平 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 驾,故号为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 二年(公元223年),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 “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 鹤楼是1981年重建的。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 层),高米。主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整 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附属建筑有仙枣 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课件65张)
![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课件65张)](https://img.taocdn.com/s3/m/5abfba3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4.png)
感悟品析
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逼真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 感。
感悟品析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 联诗所描画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本在天上,倒映在流 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 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 、江岸广阔、两岸平旷的风景,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 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感悟品析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的彷徨 心情。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表现了人物孤 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奇妙的铺垫。
感悟品析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 是远景、静景;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 画面活了起来,这是近景、动景。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画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 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作者简介:
王绩
(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人,唐代诗人。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遂托 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浑厚 自然功集》五卷。
跟我读
野望
王绩
gāo
xǐ yǐ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感悟品析
2、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 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唐诗五首》课件(共74张PPT)
![《唐诗五首》课件(共7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57c61e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a.png)
通过书法作品再次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注意句子的断句。
抽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示例(译文):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道 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辉。 牧人赶着牛群返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举目四望,竟然没 有一个相识之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
是水对诗人不是诗人对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座楼之所以取名黄鹤楼,是因为它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比如我们曾学过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早莺“争暖树”,说明了乍暖还寒,这就突出了初春的特点。
王绩在隋末、唐初曾三次入朝为官,但不久就辞官还乡。
颈联写日暮时边关所见,诗人将自己的孤寂心境与塞外风光融化一起,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出了神奇壮丽的塞外风光,境界开阔雄浑。
崔颢的题诗,竟然能够使李白在黄鹤楼题诗 墙前搁笔,崔颢与黄鹤楼的名气由此大增,黄鹤 楼也因此赢得了“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让李白都不得 不叹服的诗歌,看看它美在何处?妙在哪里?
作者及背景
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开封)人。唐开元年间进 士,官至太仆寺丞(管理马匹的正六品),但一生宦海浮 沉,终不得志。其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受齐梁文学影响, 诗风纤艳。其后期因长期游历,特别是边塞之行,诗风变 得雄浑奔放,气势宏伟。其文集有《崔颢集》。
①句式严格讲究对仗。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即3句和4句,5句和6句)。
②音律上讲究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句子的尾字要韵母相同(押韵 的字叫韵脚),律诗押韵要求押双不押单(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dcb75a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e.png)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
“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
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
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
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
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
其间的河流,写以“长”字。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
动静结合 正面衬托 反面衬托
尾联:直抒胸臆,隐逸山林。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直抒胸臆
小结:野望
本诗首联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动作,同时奠定本诗孤寂的感情基调。中间 两联写景及景中人的活动,动静结合,正面衬托,反面衬托,把诗人的孤寂彷徨 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尾联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诗人的怅 惘孤寂的心情,抒发归隐山林的志向。
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
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
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 征 蓬 出 汉 塞 , 归 雁 入 胡 天 。
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寂 落寞。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
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点出随从不多。
过:去往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
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杂乱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 马蹄。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8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8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45b60e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2.png)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 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我们在吟诵着千 古名句,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所以无论 明天你将回到哪里,身处何方,又将展开怎样 的人生,不要忘了这段日子里我们共同感受到 的那份感动,那份沉醉,那份喜悦,那种振奋, 那是你们绽放出来的光芒,那也是中国诗词永 远的魅力!
其次,它有画一样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 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 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
最后,它有画一样的色彩。黄沙漫漫的大漠,橘红 色的夕阳静居天际,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 起一缕直上高空的烽烟,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 诗中有画,名句赏析 ·
· 读古诗,说画面 ·
1、《野望》的颔联和颈联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 品诗境,说情感 ·
颔联和颈联写作者在东皋田野纵 目远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 在夕阳的余晖中,静谧而萧瑟。牧人 驱犊归家,猎马满载而回,兴致盎然。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 品诗境,说情感 ·
使至塞上
我轻车简从慰问边关, 诗人驾车经过了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出汉塞, 又似归雁飞入到胡天。 茫茫大漠烽烟独起直, 滔滔黄河落日大又圆。 萧关偶遇侦察的骑兵, 得知统帅在燕然前线。
渡荆门送别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重山随着平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无边原野缓缓流淌。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 云层形成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不远万里继续护送我的行舟。
· 品诗境,说情感 ·
(四)《渡荆门送别》
根据前三首诗中学到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参考 课后思考探究第四题,自学这首诗。
其次,它有画一样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 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 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
最后,它有画一样的色彩。黄沙漫漫的大漠,橘红 色的夕阳静居天际,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 起一缕直上高空的烽烟,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 诗中有画,名句赏析 ·
· 读古诗,说画面 ·
1、《野望》的颔联和颈联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 品诗境,说情感 ·
颔联和颈联写作者在东皋田野纵 目远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 在夕阳的余晖中,静谧而萧瑟。牧人 驱犊归家,猎马满载而回,兴致盎然。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 品诗境,说情感 ·
使至塞上
我轻车简从慰问边关, 诗人驾车经过了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出汉塞, 又似归雁飞入到胡天。 茫茫大漠烽烟独起直, 滔滔黄河落日大又圆。 萧关偶遇侦察的骑兵, 得知统帅在燕然前线。
渡荆门送别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重山随着平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无边原野缓缓流淌。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 云层形成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不远万里继续护送我的行舟。
· 品诗境,说情感 ·
(四)《渡荆门送别》
根据前三首诗中学到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参考 课后思考探究第四题,自学这首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4页)](https://img.taocdn.com/s3/m/68833b3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d.png)
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 风变为雄浑奔放。
著有《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 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 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结:
本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画 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 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解的孤寂之情。
苦闷、矛盾、孤寂、落寞 喜悦
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首联 起 首联点题
承 写所见之景
结构
颔联 颈联
转
先从远景开始描画秋天山 野的静态,再转入近景,
先写动物,再转入植物 的描写。
写人的动态
尾联 合 都是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
黄鹤楼
崔颢(hào)
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汴州(今 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勋 员外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强调继承《诗经》 “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 “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白居易(772-846)
早期所作的讽喻诗,较广泛尖锐地揭发了时政弊 端和社会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应。自遭受 贬谪后,意志低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 留连光景之作。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深寻思念。
抒情
著有《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 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 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结:
本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画 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 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解的孤寂之情。
苦闷、矛盾、孤寂、落寞 喜悦
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首联 起 首联点题
承 写所见之景
结构
颔联 颈联
转
先从远景开始描画秋天山 野的静态,再转入近景,
先写动物,再转入植物 的描写。
写人的动态
尾联 合 都是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
黄鹤楼
崔颢(hào)
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汴州(今 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勋 员外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强调继承《诗经》 “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 “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白居易(772-846)
早期所作的讽喻诗,较广泛尖锐地揭发了时政弊 端和社会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应。自遭受 贬谪后,意志低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 留连光景之作。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深寻思念。
抒情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fbe21c7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4.png)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古诗赏析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_______诗。 首联交代了________和________ 。
古诗赏析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交代了出使原因和目的地 。
古诗赏析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 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黄鹤楼
崔颢
作者介绍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
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 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 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756年) 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 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 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 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 存其诗四十二首。
古诗赏析
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 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 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对尽 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 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 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 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 白沙堤。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
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 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 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 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 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 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 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 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古诗赏析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_______诗。 首联交代了________和________ 。
古诗赏析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交代了出使原因和目的地 。
古诗赏析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 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黄鹤楼
崔颢
作者介绍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
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 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 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756年) 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 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 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 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 存其诗四十二首。
古诗赏析
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 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 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对尽 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 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 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 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 白沙堤。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
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 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 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 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 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 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 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 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d856f0787c24028915fc33b.png)
古诗词默写
2.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 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荡荡。天 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 时至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三、深层探究 1.诗歌赏析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 ,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 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 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四、课堂加测 1、按课文填空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根据理解默写 ⑴《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 , 山山唯落晖 。 ⑵《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 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 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默写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 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 骋的翅膀。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 再、世事茫然的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 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 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中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 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 愁设置了铺垫。
《唐诗五首》教学课件(66张PPT)
![《唐诗五首》教学课件(6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3246341a76e58fafbb00339.png)
精品课件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 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 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 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 维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 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 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 途中。
精品课件
使至塞上
——王维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精品课件
诗词中的黄鹤楼
此外,李白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一忝
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
落梅花”,“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等诗
句,都反映了诗人对黄鹤楼的眷恋之情。不过,他专写
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
好的缘故吧。据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
野望
归依
诗人隐居 傍晚,太阳快 的地方。 落山的时候
徘徊, 彷徨。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余光
落一日作的 春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鸟兽这里 指猎物
小牛这里 指牛群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代指
相视; 互看。
精品课件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精品课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 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 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 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 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 维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 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 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 途中。
精品课件
使至塞上
——王维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精品课件
诗词中的黄鹤楼
此外,李白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一忝
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
落梅花”,“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等诗
句,都反映了诗人对黄鹤楼的眷恋之情。不过,他专写
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
好的缘故吧。据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
野望
归依
诗人隐居 傍晚,太阳快 的地方。 落山的时候
徘徊, 彷徨。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余光
落一日作的 春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鸟兽这里 指猎物
小牛这里 指牛群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代指
相视; 互看。
精品课件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精品课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 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 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 , 感叹物是人非。
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 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 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 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 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 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 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 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 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小结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 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 融,情味悠长。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 地点。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 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 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 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
野望 【唐】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的走。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 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薇是一种植物。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 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 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 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 10年, 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 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 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 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 鹤楼。
今译 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 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 的隐士。
赏析
•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 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 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 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 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 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 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 样的人交朋友了。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 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 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 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 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 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 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开元二十四年( 736 年)吐蕃发兵攻 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 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 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 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 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
——王维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课外知识拓展
• 典故 的含义 : • 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 史实者的官名。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 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 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 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 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文字产生前,它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 字就在民间口头流传了。
野望
——王绩
王绩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 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 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 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 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 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 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 故乡东皋村。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 《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 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王绩《野望》作品 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 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 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 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 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 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 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 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 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 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 法。 (袁行霈)
• 对仗的意思:
•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 对仗两个方面。 •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 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 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 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 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 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 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 这更美。运用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 漂泊感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 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 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小结
使至塞上
——王维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叙事 出使边塞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学习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
听读.朗读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美 丽 的 传 说
根据图示背本诗
根据图示背本诗
根据图示背本诗
根据图示背本诗
使至塞上
(王维)
——五言律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 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 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 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 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 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 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 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 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 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解
• 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 • 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 • 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 “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 • 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 • 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 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 问世事的闲适思想。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 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 具一格。
长河落日圆
千 古 名 句
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 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 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 茫的感慨 。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
•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 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 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 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 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这 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 乡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