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
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
课题: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和欣赏杜牧的《山居秋暝》,培养学生的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引导学生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领会作者的感情和中心思想。
教学内容:
杜牧《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及要点:
Step 1:导入
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味道。
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欢愉感。
Step 2:课文学习
1. 诵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节奏。
2. 分析词句,学习词语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3. 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强化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
Step 3:练习与巩固
1. 通过朗读和背诵,巩固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分组讨论,呈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Step 4:引申拓展
1. 阅读其他的秋天相关的诗歌,扩展学生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
2. 练习写作,引导学生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Step 5:总结归纳
1. 整理学生的作品,分享他们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
2. 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Step 6:作业布置
1. 要求学生在家里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或诗歌,并准备带到下一堂课上分享。
教学资源:
1. 诗歌《山居秋暝》
2. 秋天相关的诗歌
3. 黑板和粉笔
评价与反思:
1. 通过学生的表达和活动参与情况,评价学生对诗歌理解和创作能力的发展情况。
2. 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寻找改进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运用自主学习法、朗读品味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②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体会古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情感与价值目标:运用名家配乐朗诵、吟唱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难点]1.运用自主学习法、朗读品味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2.运用情境朗读法、借助微课示范引领等方式,初步了解体会古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运用名家配乐朗诵、吟唱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朗诵配乐、吟唱视频[教学过程]课前播放《山居秋暝》古诗吟唱视频,初步感知古诗意境美。
导入:如果古诗词是千百年前的一道光,那老师希望它可以落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在我们人生顺利时它可以为我们照见更广阔的世界,在我们人生遇到坎坷时,它可以帮助我们照见内心,让我们知道我们还有抬头仰望星空的权利。
经典咏流传,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经典《山居秋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活动一、穿越时空会诗人知作者师:学习这首诗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分享几句我特别喜欢的诗句,请三位同学来帮我读一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树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些熟悉的古诗是哪位诗人写的吗(王维)【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回顾旧知,导入新课:首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王维的三首古诗,引出诗人王维。
通过复习提问的互动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对王维并不陌生,接下来,老师即将带领同学们乘坐时光隧道,穿越到1000多年前的大唐盛世长安城。
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单元以“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古诗三首》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
本课中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文中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
借助书中注释和学生自学诗词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读好诗词,联系身边生活展开想象走进诗词意境,体会诗中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山居秋暝》。
2.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对比,感受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感受古诗意境,解词义句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PPT【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想出去玩吗?那我们今天就出去玩!单元导读页上说,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个单元中的一首首诗,一篇篇文,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致。
(二)那我们先来看这第一首诗,《山居秋暝》。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是在一座山上;秋:秋天,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时间),那题目连起来描绘的就是在秋天傍晚在山中居住的景。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游山去,一起看看这山中之景,感悟景中之情。
(三)本诗的作者是王维,谁来说说你对他的了解?一人说一条,其他人补充,不要重复。
(学生交流)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诗格外有禅意,那他笔下的景色肯定别有一番味道,王维知道你们要去他住的山上游览,特别高兴,但是他先给你们设置了一个小考验,我们要先把这首诗读好。
二、任务一:读诗文获诗人认可。
(一)那怎么才叫把这首诗读好了呢?你来说说(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你们现在都能自己制定评价标准了。
我们来看,请你来读。
大家来看第二三条,这首诗是五言律诗,五个字为一句,一般都是把这五个字分成两个字和三个字,这就叫二三的节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山居秋暝》。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能够正确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能够运用所学诗词知识,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感悟诗词背后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山居秋暝》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感表达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抒情情感。
2.进行自由创作,结合个人体验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课文《山居秋暝》教材及相关辅助资料。
2.音响设备。
3.教师提前准备的课堂设计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山居秋暝》的意境。
二、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或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猜测。
三、正式教学1.听课文朗读。
2.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表达。
3.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意蕴和构思创作思路。
4.学生展示创作成果,进行欣赏和互动交流。
四、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呼应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山居秋暝》的意境和情感,并进行创作表达。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1《山居秋暝》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山居秋暝》的内容和意境;2.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掌握一些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
能力目标1.能够形象地描绘诗中的景色和情感;2.能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美好的热爱和向往;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山居秋暝》的诗歌内容、相关图片、课堂活动安排等;2.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的课文材料或复印件;3.教学辅助工具:黑板、彩色粉笔、音响设备等;4.教学道具:如描绘自然景色的图片、音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与《山居秋暝》相关的音乐,营造出静谧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
2. 学习诗歌(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山居秋暝》,理解诗歌内容并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体验(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山居秋暝之中,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 表达情感(15分钟)学生就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以及对诗歌的感受进行表达,可以通过写诗、画画等形式。
5.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展望未来诗歌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在对诗歌进行情感体验和表达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诗歌文学的魅力。
五、延伸阅读1.《山居秋暝》的作者王维是我国古代唐代著名诗人,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其他诗歌作品;2.继续学习其他古代诗人的诗歌作品,比如杜甫、李白等,感受不同的诗歌风格和人生感悟。
以上是针对《山居秋暝》这首诗歌设计的优质课教学方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开展诗歌教学,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山居秋暝》的背景和作者王维;2. 理解《山居秋暝》的主题和意象;3. 掌握《山居秋暝》的基本词汇和语法;4.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居秋暝》的背景和作者王维;2. 教学难点:理解《山居秋暝》的主题和意象。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山居秋暝》的课文;2. 教具:白板、黑板、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将黑板上写上《山居秋暝》四个字,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字传达给他们的信息和感受。
通过讨论,引出关于秋天和山居的回忆和感受。
2. 欣赏与学习(15分钟)借助投影仪,将《山居秋暝》的诗句和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诗句的同时,欣赏图片,感受诗人笔下的秋天和山居的美景。
随后,讲解《山居秋暝》的背景和作者王维。
介绍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他的诗作以山水田园为主题,以清新淡雅的风格闻名于世。
3. 理解与分析(20分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山居秋暝》的主题和意象。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意境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秋天和山居的寂静与宁静,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例如:诗中有哪些景物能够给你带来安慰和慰藉?为什么?4. 词汇与语法学习(20分钟)教师将《山居秋暝》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语法进行解释和讲解,例如:山居、秋暝、寒暄、融融、人烟等。
通过例句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词汇的意思和用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诗词语感。
5. 鉴赏与创作(3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与山居和秋天相关的诗歌和文章,并让学生进行创作。
可以要求学生仿写《山居秋暝》,或者写一篇与山居和秋天有关的散文或诗歌。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言,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并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围绕《山居秋暝》展开,旨在通过欣赏、学习、理解、学习与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山居秋暝》这首诗,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2. 让学生体验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感受自然对人的启示与教育。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情感。
2. 学会欣赏自然美景,感悟大自然的力量。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2.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感受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山居秋暝》诗歌材料。
2. 多媒体播放设备。
3. 少量课上练习题。
五、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自己在秋天时喜欢去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景。
2. 提问:你们在大自然中会感受到什么?请举例说明。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告知学生本节课要学习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
Step 2:欣赏诗歌(15分钟)1. 播放《山居秋暝》诗歌的朗诵或音乐伴奏。
2. 让学生静静地听诗歌,感受其中的意境。
然后分享自己的感受。
3.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描绘的自然美景,以及自然对人的启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Step 3:理解诗意(15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 导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
3. 逐句解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对诗歌进行进一步解读。
Step 4: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在秋天时的美景照片,描述自己的感受。
2.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自己的照片和诗歌的描绘,分析自然景色的美丽之处,以及不同的感受和思考。
Step 5:课后延伸(10分钟)1. 让学生以自己在秋天遇到的美景为素材,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出来,与同学分享。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山居秋暝》是一首描写秋天自然美景的诗歌。
我们讨论了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2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2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朗读古诗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
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
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
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
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反复诵读并最终背诵默写诗歌。
2.掌握本诗的字词,并对诗歌语句鉴赏。
3.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描写或描绘诗歌的意境。
4.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5.拓展知识,大略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6.培养学生的创新型发散思维。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及默写诗歌。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事”的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1.体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评价欣赏法、讨论探究法教学用具:PPT、音频。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课前导入: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大家还记得哪些山水田园诗呢?山水田园诗到了唐代,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课堂过程1、简明了解诗人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儒释道全才,与苏轼、赵孟頫并称“古今三大全才”。
2、分析诗歌,初步鉴赏诗歌意境。
⑴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而此诗也勾勒了几幅画。
(以下为提问教学、板书)⑵析题目,初步感知: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山居秋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完美、经典)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一、新课导入1.全班交流: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相机点拨。
《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瀑布的壮观,《春晓》让人感受到了春的美好……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写景的古诗。
二、学习《山居秋暝》1、了解题目的意思,简介作者。
(1) 教师导人并板书题目:山居秋瞑。
(2) 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暝”并尝试理解:“暝”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怎样理解?敦师相机点拨:“暝”的“日字旁”说明它和太阳有关,意思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因“秋暝”说的是秋天的傍晚。
诗题可理解为诗人在山中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3)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王维的资料。
2.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1) 提出要求:轻声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指名朗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3) 随文指导写字。
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的“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3. 借助注释和插图,疏通大意。
(1) 提问: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预设:结合注释理解;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等。
(2) 提出要求:请用上这些方法再读一读《山居秋暝》,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交流。
(3) 同桌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①“空山”指“空旷的山林”,可结合《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体会“空山”的空旷之意境。
②“晚来秋”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秋天傍晚天气的凉爽。
③“山居、竹喧、春芳”等词,可以通过字义组合的方式理解:“山居”即山中居所,“竹喧”即“竹林里传来喧笑声”,“春芳”即“春天的花草”。
“归浣女”和“下渔舟”可理解为“浣女归”“渔舟下”,即:浣女洗衣归来;渔船顺流而下。
“浣”的意思是“洗衣服”,“浣女”是指“洗衣物的女子”。
山居秋暝公开课教学设计
1、齐声朗读《断章》
2、师引导分析《断章》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画面。
3、师引导生结合生活体验,知人论世。
4、小组活动:发挥想象,填补空白,再造诗歌。
5投影生的代表作,师生点评。
学生能灵活运用“悟‘境’、 悟‘ 意’、再造”法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意象画面意境特点
空山 、青松、 清幽
明月 、清泉、 恬静
翠竹、莲叶 淳美
(三)生齐读前三联,感知诗歌意境美。
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生自由诵读,寻找意象
师生对话,展开想象、联想,描绘画面,体味诗歌意境。
生朗读,体味意境美。
四、三读悟“意”
拓展训练中,之所以选择一首现代诗歌,是为了消除鉴赏中字词义的障碍,以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悟‘境’、悟‘ 意’、再造”的诗歌鉴赏方法。
板
书
设
计
山居秋暝
王维
意象空山、明月……
意境清幽、淡远、淳美
主旨(心境)归隐之心
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
具体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课前活动:
1、复习有关诗歌鉴赏知识(悟‘言’、意象)。
(一)找出体现全诗主旨的一句。
(二)知人论世,明主旨(情感)
(三)生朗读全诗,体悟诗歌主旨美。
领会诗歌主旨,掌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考、解决问题,体味诗歌主旨美。
五、诗歌再造:
1、比较译文与范文的异同,找原因。
2、归纳小结:发挥想象,填补空白。
在比较中,认识到发挥想象、填补空白,在诗歌鉴赏中的妙处。
《山居秋瞑》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并表达诗中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意境和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生僻字词。
(2)小组合作,探讨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分组朗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加深记忆。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山居秋暝》。
2.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意境。
3. 运用比较教学法,将《山居秋暝》与其他诗作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独特之处。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山居秋暝》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赏析诗歌中的写景名句,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空”字的深层含义。
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山水田园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然后提问:“在这样美丽的山水之间,你们能想象古人是怎样生活和感受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看看他在山中的秋夜里有着怎样的所见所感。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2、小组交流,互相释疑。
3、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重点讲解“暝”“竹喧”“春芳歇”等字词的含义。
(四)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中描绘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莲、渔舟等景物,构成了一幅清新、宁静、优美的山居秋夜图。
2、赏析写景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提问:这两句诗好在哪里?(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从动静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等角度进行赏析。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借助语法知识,读懂诗歌内容。
2.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题解1、初步感知: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再读诗歌,划分节奏,五律一般节奏:221 / 212三、通大意,定类型。
1、自主学习要求:复述诗歌大意。
是否有难翻译的句子,如何来解决难翻译的句子。
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2、如何翻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歌语言的语序倒装: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主谓倒装)②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
(宾语前置)③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主宾互换)诗歌语言的省略: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省主语)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省谓语)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山居秋暝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山居秋暝》这首古文的作者和背景;2. 理解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山居秋暝》这首古文的作者及其背景知识;2. 分析诗中的诗境、意境和艺术手法;3. 探讨诗中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个人理解。
三、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一句诗句或者相关的背景知识来引起学生对《山居秋暝》这首古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导入(10分钟):教师介绍古代文学名家陶渊明的背景,包括他的生平、身世以及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等等。
让学生对陶渊明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分析诗境和意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山居秋暝》的诗境和意境。
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山居景色、秋暝时分带来的感受和意象。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感受诗中的景色和意境。
4. 分析艺术手法(2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山居秋暝》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例如,采用对仗和押韵手法,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感受,营造出出色的视觉效果等等。
学生可以尝试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并集体讨论。
5. 探讨主题和意义(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山居秋暝》的主题和意义。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如自然与人的和谐、人的生活态度等等,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感受,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和表达。
6. 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居秋暝》这首古文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加深对古文的学习和探究。
同时,可以提出一些学习建议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和研究。
四、课堂延伸:1. 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相关的古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2.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和学习其他陶渊明的作品,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3.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展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3.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外学习板书:1.王厂长的一番话,抛砖引玉,让我们接着讨论。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问:大家看这两个句子,找找看里边有什么成语?这些成语用在句子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么应该怎么用?(生回答)明确:“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
,这是个谦辞,如“我的这一番话,不过是抛砖引玉,还请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帮助,这是一个敬辞,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如“遇到什么困难,还希望您鼎力相助”。
那么,这两句个成语为什么用错呢?是因为它谦、敬辞用错了地方。
二、导入新课1.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板书:2.问:我们刚刚回忆了古典诗歌的类型,那么,大家在本单元中找找看,哪些__是古体诗?哪些是近体诗?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是古体诗,《近体诗六首》里的是近体诗。
师点拨:近体诗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诗基本都是古体诗,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体诗。
但是,唐人既写古体诗,也写近体诗。
3.问: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之前说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1)理解文意(2)找形象(意象):人物、事物、景物→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对意象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什么情感(3)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4)分析艺术技巧→有哪些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诗中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5)语言特点师:我们前段时间用这个方法学习了两首古体诗,那么今天,我还就用这个方来学习几首近体诗。
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教案标题:山居秋暝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山居秋暝》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杜牧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山居秋暝》的意境和主题。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理解和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杜牧的《山居秋暝》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3. 学生课前预习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的自然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 提问:“你们对秋天有什么印象?秋天的景色是什么样的?”Step 2:诗歌朗读(10分钟)1. 教师朗读《山居秋暝》的诗歌原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学生跟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语调和节奏。
Step 3:诗歌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提问:“诗中的‘山居’指的是什么?‘秋暝’又是什么?”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让学生感受这些修辞手法给诗歌带来的美感。
Step 4:文学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提问:“诗人通过描绘山居秋暝来表达了什么情感?”2.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Step 5:诗歌创作(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秋天的诗歌,要求他们运用课上学到的修辞手法和韵律。
2.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体验,或者借鉴《山居秋暝》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Step 6:展示和分享(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发掘自己的创作潜力。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诗歌欣赏和创作方面的收获和进步。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的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
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二、教学思路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
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
三、创新意图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讲读参悟诗歌。
1.自读课后练习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平仄。
2.按节奏和平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根据情感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语调、语速。
6.王维的诗与谁的诗风相近?诵读类似的诗句。
7.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业创意策划活动。
1.提出假设:假如王维生活于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现代社会,他除了作诗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2.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
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
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现代社会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
3.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诗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想象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三、诗词导入提问学生: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田园诗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进而引出古诗《山居秋暝》。
四、初读1.题目:《山居秋暝》怎么理解?(诗人在山中居住时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2.知作者: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3.点名读,指导朗读节奏。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画面?(一)雨后秋山图1.你从哪句诗体会到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3.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4.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淡雅。
(二)明月清泉图1.颔联都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清泉、石)2.这两句诗你怎么理解?(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3.试着想象,诗人在这样的优美景色中会听到什么?(听到淙淙的流水声,晚归的鸟鸣声)4.配乐朗读,读出幽静。
(三)浣女渔舟图1.这里具体写了哪些景?(竹、莲、浣女、渔舟)2.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相矛盾?(不矛盾)3.你能试着说明原因吗?(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六、品读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七、小结作业作业:将诗中描绘的景色用手中的笔画出来。
初中课文《山居秋暝》教案
初中课文《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2.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 写作法: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教材:使用规定的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诗歌学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向学生介绍《山居秋暝》的作者和背景。
4.2 朗读与理解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3 分析与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 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理解。
2.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读后感,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思考。
5.2 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仔细的批改,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欣赏1. 向学生推荐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欣赏和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⑷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说明此为倒装,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了竹的茂密以及莲的盛放,本变现了细节。“莲动下渔舟”与“芙蓉影破归兰桨”(《红楼梦》中诗句)比较,说明后一句有前的影子,却又在前者上更注重细节,更进一步。
⑸比较“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与“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让同学们说出自己观点,最后总结前句较好,因为生动形象的抓住了细节,再举出杜甫“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的例子,进一步证明观察细致入微才能写出细节。引出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渔舟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教案
教研组
语文
课程名称
语文
授课教师
周冠祥
章节名称
山居秋暝
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班级
14208、14420、14421、14422、14423
授课时间
本教案课时
4
上课时间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第4周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点出最后一句“王孙自可留”,此为一个典故,本来出自《楚辞·招隐士》。而“招隐士”本事劝人出世为官,王维在此却反其道而用之,表达还是不出世而是做隐士好。而前面描写的景物在此便是说明这个地方适合隐居。
⑵向学生说明诗句表面容易理解,但是仔细品味还有许多问题。
如,修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明月松林照,急泉石上流”,并让学生讨论改前与改后哪句更好,最后点出“松”和“清泉”皆为意象。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夜中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分析诗歌,初步鉴赏诗歌意境。
⑴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而此诗也勾勒了几幅画。(以下为提问教学、板书)
⑵析题目,初步感知:
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⑥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
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⑦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深入鉴赏,拓展知识。
⑴提问,读诗时,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哪一句表现的比较明显?
④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
中,不想归去。尾联表达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⑤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篇文章已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教材处理与资源整合
多媒体
主要学法与教法
讨论式、讲授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一、课前导入: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大家还记得哪些山水田园诗呢?山水田园诗到了唐代,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⑶诗歌朗读指导
①听朗读。(配乐)
②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③诵读全诗。
⑶明晰诗意:
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通过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
①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破题)
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再如,为什么要说是“空山”?是为了表现寂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⑶向学生提问,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些事物,引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并举“月”、“柳”、“菊”、“子规”等意象,最后说“莲”,并列举写莲的诗句如《西洲曲》中的“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许”,说明“莲”即“怜”,就是“喜欢、怜爱”之意。从“莲”引出下一句的鉴赏“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③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
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
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二、课堂过程
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儒释道全才,与苏轼、赵孟頫并称“古今三大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