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名著导读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艺术特色 1.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和 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
作者简介
【吴敬梓】,清朝小说家,有 “秦淮寓客”“文木老人”之称。 清康熙四十年出生在一个“科第仕 宦多显者”的官僚家庭。早年生活 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 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
写作背景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 代的社会现实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陋面 貌,描绘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图。 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 多深受其害,利欲熏心。他们一旦科举得中,或把持官府,或横 行乡里,而科举落地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
但自从七八岁学戏,在师父手里就念的是他做的曲子。这老爷 是个大才子,大名士。如今二十多年了,才做得一个知县,好 不可怜。如今又要因这事参处了。况他这件事也还是敬重斯文 的意思,不知可以求得大老爷免了他的参处罢?”按察司道: “不想你这一个人倒有爱惜才人的念头。你倒有这个意思,难 道我倒不肯?
向知县把书子拆开一看,大惊,忙叫快开宅门,请这位鲍相 公进来。向知县便迎了出去。鲍文卿青衣小帽,走进宅门,双膝 跪下,便叩老爷的头,跪在地下请老爷的安。向知县双手来扶, 要同他叙礼。他道:“小的何等人,敢与老爷施礼!”向知县道: “你是上司衙门里的人,况且与我有恩,怎么拘这个礼?快请起 来,好让我拜谢!”他再三不肯。
内容精讲
杜少卿(正面人物)
杜少卿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 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 ,瞧不起功名富贵。他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朝廷征辟, 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装病拒绝应征出仕。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儒林外史》名著导读与练习含答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儒林外史》名著导读与练习含答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儒林外史》名著导读与练习【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18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18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学期推荐阅读的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它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形式。

科举制度是小说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相,吏役里胥等三教九流的人物推上舞台,从而展示了一幅幅社会风俗画,卧闲草堂本评有言:“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小说不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小说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正因为其博大精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用心读进去,再用心走出来,从而做到读有所获。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寒假期间读过《儒林外史》,开学后学校也每周安排一节名著阅读课,在时间上予以保证。

但因《儒林外史》是一部文言白话小说,语言表达和今天有所不同,学生读来不很通畅。

同时不少学生因为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欠缺,所以阅读《儒林外史》时兴趣不浓厚,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不能体会作品讽刺的艺术手法和批判的精神。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通过阅读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讽刺小说的能力,激发他们更高层次的阅读认知。

【教学目标】1、品精彩片段,感人物形象2、知独特结构,赏讽刺手法3、悟批判精神,促学习成长【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品精彩片段,感人物形象②掌握“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形式③欣赏学习小说的讽刺手法2、教学难点:欣赏学习小说的讽刺手法,体会批判精神【教学方法】1、合作、交流、展示法2、多角度主题探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促探究播放《胡屠户训女婿》的视频,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借助《胡屠户训女婿》的视频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营造了良好的气氛,让整节课的学习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初中语文 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初中语文 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6.
,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娄式兄弟钱财。此后,他以张俊民
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 后被蓬公孙“看破了相”。
7.
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
嫁与他做妻。但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
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二、简答题 8.在《儒林外史》中,具体描写的四位 “奇人”是在寺院里安身 的李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 元。他们分别有什么奇本领?
《儒林外史》
授课教师:余上琦
《儒林外史》是我
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
长篇讽刺小说,标志着我
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 的新阶段。
《儒林外史》
何谓儒林小说? 定义:指一种表现封建文人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小说。
何谓外史? “外史”是与国史列传的“正史”相区别而言
一 作者生平
➢ 吴敬梓(1701-1754) 安徽 全椒人,字敏轩,号粒民、 晚号文木老人
3.
,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后隐
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
4.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
怜可笑的人是

5.在《儒林外史》中,
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
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
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10、本文段记叙了匡超人一天的生活内容,试简要概括。
11、作者写了匡超人帮助父亲出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目的是什么?
12、本段文字选自第16回,写了匡超人在服侍父亲仍然刻苦读书,这与课本节选部分第19 回的 代替金跃考试有何关系?
四、课后拓展(二选一)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课《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课《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教案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材:《儒林外史》名著导读图书:《儒林外史》【学习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2.学会讽刺性作品的阅读方法,对《儒林外史》进行有目的的理性阅读。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学过一篇选自《儒林外史》的文章《范进中举》。

在这篇课文中,同学们对范进、胡屠户这两个人物记忆深刻,对小说的主题也有了了解。

今天我们就开始《儒林外史》整本书的阅读。

二、简介内容,激发兴趣1.简介内容。

《儒林外史》是本册教材重点推荐的名著,儒林是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儒林外史》是经典的讽刺小说,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阅读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还要学会讽刺作品的阅读方法,体会批判精神,欣赏讽刺手法,进行专题探究,并联系现实进行深入理解。

2.学生读教材第64-67页《名著导读》部分,画出相关信息。

三、介绍阅读方法,进行方法指导1.阅读方法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5-66页,总结出阅读这部名著的方法。

2.学生读完后总结归纳。

答案示例:(1)体会批判精神;(2)欣赏讽刺笔法;(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

四、精彩选篇示例,进行阅读实践1.学生阅读图书提供的精彩选篇,从“批判精神”“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方面进行阅读,并用笔在图书上进行批注。

2.学生阅读实践展示。

3.教师进行阅读点评,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做出阅读规划,进行阅读安排学生按8周的阅读时间,做出自己具体的阅读规划。

体会批判精神阅读方法欣赏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PPT教学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PPT教学课件
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18岁考取秀才,23岁继承家产又很快荡尽。33岁 家迁南京,生活贫困。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科 考。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著 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讽刺小 说《儒林外史》。
知识备查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 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 是为了作区别。
知识备查
讽刺文学常识
讽刺文学,指用夸张手法和嘲讽态度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 悠久的历史。这类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往往是作者否定、批 评的对象,而否定的方式是通过揭露对象的可恶、可鄙、可笑 来体现的。而对值得同情的人物身上的缺点,其讽刺往往包含 善意的批评。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露虚 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整体感知
7.严监生(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 钱捐来的。他最为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 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几个侄儿及奶妈怎么也猜 不中严监生到底想说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 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难以合 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2.范进(腐儒的典型)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 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 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 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 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 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整体感知
知识备查
讽刺文学赏析方法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的一篇名著导读,是我国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官僚制度的腐败和儒林士人的丑恶嘴脸。

教材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解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讽刺文学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对名著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文学作品,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讽刺手法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学会欣赏讽刺文学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对讽刺手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现实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2.难点: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如何从作品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文,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3.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七.说板书设计1.板书内容:《儒林外史》讽刺手法及其作用2.设计思路:通过板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讽刺手法的特点和效果。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部编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部编版)

3 复习要点
5.主要人物概览 第四类 真儒士
真儒士鄙视功名富贵,不热衷科举考试,不愿出世做官;精神上儒道互补,内 心淡泊名利和追求自由。 1.王冕 (1)王冕在放牛时,经常把好东西包好,带回家给母亲吃;后文也多次提到他赡 养母亲的事迹。在山东时,他看到难民,联想到了母亲,于是就立即回家。母亲 临终前和他说的不要去做官,他也严格遵守。 (2以 卖画为生;京官危素、知县时仁要见他,他都避而不见。 (3)他听说朝廷要改革科举制度,预测到这种八股取士制度的种种不良后果,便 反对八股科举,到山中隐世。 (4)王冕形象:孝顺善良。才华横溢,磊落洒脱;不事权贵,淡泊名利。超凡脱 俗,见解独到。
3 复习要点
5.主要人物概览 第五类 假名士
2.杜慎卿 (1)杜慎卿初上场,作者极笔墨之能事,用一堆食物来衬托他的不俗,鲥鱼、樱 、笋、软香糕,还有雨水煨的毛尖,都是样样带典的雅致物件。 (2)鲍廷玺向他借钱,他推说家里有银子,但要备着求功名的,让他跟杜少卿去 借。 (3)他具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是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朋友鼓吹他为了子嗣 要纳妾,可是当别人给他介绍女人时,他又骂女人没有好的。然而,在骂女人臭 的同时他仍然是纳了妾。 (4)杜慎卿形象:具有谈吐不凡、雅致风流的名士风度。他口中称要做雅士,其 实也十分热衷于科举取士之道。热衷仕途、追名逐利。虚伪狡诈,歧视女性。
3 复习要点
3.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
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 系和整个社会风气。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 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吴敬梓 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 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共53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共53张PPT)
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 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 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 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 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 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 众生相。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比喻,或用夸张,揭露腐朽落后的现象,批判愚昧反
动的行为,使人在会心的笑声中予以否定,这种手法
就是讽刺。
二、讽刺手法种类
〈一〉漫画法: 鲁迅说:“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最普通的
方法是‘夸张’。” 夸张是漫画的特点。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也是
夸张,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 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 的。《儒林外史》写爱钱如命的严监生疾终正寝时, 着力刻画了他竖着的两个手指头,这两个手指头揭示 了他全部性格中最本质的特征:守财奴的爱钱如命。
匡超人、牛浦郎 三、儒生形象: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
《儒林外史》中 有 一个人物 , 少年时和王冕一样孝亲勤学 , 后
来却日趋堕落。
(1) 这个人物是(匡超人)。
(2) 请概述一个他因追逐功名富贵而成为卑鄙小人的情节。 示例:匡超人的老师欣赏他的才学 , 要把外甥女嫁给他 , 他谎 称未婚,就成了亲。
(1) 这个人物是( 严贡生 )。 (2) 请说出与他相关的两个情节。
示例: 当年严贡生家的猪跑到邻居家,他逼邻居买下,猪长大
后错跑回来,又扣下不还,邻居上门讨猪,他让几个儿子将 其腿打断;
回乡的路上,他引诱船家吃了他的云片糕,却谎称是贵 重药品,赖了船家的船钱。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整理及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整理及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整理及练习题清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1.《儒林外史》,现实主义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

全书共五十六回,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故事集缀型)。

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长篇讽刺文学的典范。

2.作者吴敬梓,清朝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3.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4.元朝末年,诸暨县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并且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逃往会稽山中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

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

5.明宪宗末年,山东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

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

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骨髓的人物,

相关情节
▼屡次不第,以编选“高考优秀作文”为生,经济并不宽裕。他喜欢 吃肉,食量惊人,却时常没钱去吃那些好吃的,只能过过眼瘾。 ▼他在杭州偶遇匡超人,得知匡超人爱学习并且有孝心,于是慷慨 解囊,资助匡超人的回家路费,还贴心地送他十两银子奉养父母, 还送了他一件旧棉袄,一双鞋,且给以营生的资本。 ▼偶然遇上蘧(qú )公孙,为感一饭之恩,竟然把自己仅有一点银 两拿出来,替蘧公孙消灾解难。 ▼得知骗子洪憨仙不过是欺骗他利用他,他也心存 厚道,不仅出钱帮助料理了丧事,还赠送盘缠给 他的子侄。
2、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
他反对多妻制。称赞沈琼枝蔑视富贵豪华、不畏权势、不肯供人 玩弄的反抗精神,是“希奇的客”。他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 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这就可敬极了。”杜少卿 不顾封建社会礼法的束缚,以平等身份对待妻子,反对约束妇女的 “三从四德”,反对纳妾。他敢于在封建社会窒息的时代拉着妻子 的手游山饮酒。
家境: 出身贫寒

典型事件:

1、辍学放牛。
2、湖边画荷。
3、拒赴官约。
4、指陈八股之弊。
5、躲官会稽山。
王冕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辍学给人放牛。东家给的 点心钱,她都赞着来买书读。后来,再放牛之际,靠自学 画得一手好荷花。靠这门手艺,王冕卖画赚钱补贴家用, 孝敬父母。王冕天性聪明,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 知地理,学贯古今。但也性格孤傲,蔑视权贵,远离富贵 功名。知县开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 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在此隐居终老。
3、讲求孝道
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在封建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以及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的思想观念下,敢于挑战封建权威的离经 叛道的勇士。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精要和练习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精要和练习题

《儒林外史》内容精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杆,安徽全椒人。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主要人物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主旨介绍作者在楔子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等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趋炎附势。

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

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

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主要特点:1)该书一个显著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的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3) 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4) 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5)小说描摹出这种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毁。

人物形象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吴国对的孪生兄弟吴国龙这一支后代更是厉害,吴国龙本身就是进士出身,其 有五子(两进士一举人三秀才),其中吴昺(bǐng)官至翰林学士(正三品)。吴 昺的孙子吴檠(qíng)(比吴敬梓大5岁的堂兄)也是个进士。
作者生平
二、科举之路异常艰辛 吴敬梓从小就聪颖过人,过目不忘,如同神童一般。18岁时吴敬梓就顺利考取了
深入探究—— 典型人物周进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是一个 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 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 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 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 一的救命稻草。
深入探究—— 故事概要
周进原是山东兖州府汶上县的一位教书先生。他为了能够出人 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 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 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 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 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成驴变成马 也要报效!” 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
③将范进取为秀才。(第2、3、7回)
科举考试中举人后喜极而疯,他 的岳丈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
一顾变为阿谀奉承。 (第3、4、7回 )
(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人物
汤奉
王惠
基本信息 广东高要县县令,行政能力不高,草菅人命 举人,官至南昌府知府,后降了宁王
形象特点
贪狠、蛮横,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 贪财,虚伪,本人的信条是“三年清知府,十
作者生平
三、大肆挥霍巨额家产,穷困潦倒度余生 公元1723年,父亲吴霖起逝世,在承受着父亲逝世的巨大悲痛过程中,加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
吴敬梓生活的最后几年常从南京到扬州访友求助, 常诵“人生只合扬州死”的诗句。不幸言中,乾 隆十九年(1754) 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在扬州与 朋友欢聚之后,溘然而逝。 “涂殡匆匆谁料理?可怜犹 剩典衣钱!” 极其悲惨地 结束了他坎坷磊落的一生。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时 王冕的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 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其 实,小说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欣赏讽刺笔法: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 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 种手法。例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写的是主人公在 “大人国|”“小人国”乃至“慧骃国”看似荒诞不经的漫游,讽刺的却 是人间真实的世相。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 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例如“范进中举”-回,写胡屠户一 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众人一同回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 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一细节,作者写来不动声 色,却活画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 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 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于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 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一榜眼;“五十年中,家门鼎盛”。敬梓
乃长房长子。
吴敬梓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的少年时代,父母在世的

时候,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 第二阶段,吴敬梓的父亲去世,族人欺他

两代单传,纷纷来侵夺祖产。亲族的恶行,使 他看清了封建家族伦常道德的虚伪,并从此变

得放荡不羁。至此,吴敬梓的人生道路发生了 重大转折。他由激愤变为任达放诞,“迩来愤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

第肆部分
2022/12/23
8),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 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现代著名学者、作 家。著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 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学术著作《谈艺录》 《宋诗选注》《管锥编》等。
钱锺书《围城》
小说以抗战初期为背景,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 渐回国后的工作、恋爱、婚姻等生活经历为主线, 描绘了在战火弥漫的中国,一群远离烽烟的知识 分子,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问题上遇到 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钩心斗角,尔 虞我诈,揭示了一些上层知识分子内心的贫乏、 空虚和卑微,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英 国讽刺文学大师。以《格列佛游记》 《一只桶的故事》等作品闻名于世。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作品运用讽刺手法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讲述了英国医生 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 智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深刻讽刺了18世纪前半期 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 唯利是图,以及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同时,它在一定 程度上歌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精神。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周进发迹前后世人对他的态度的变化,批判了整个 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因为科举,周进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 士,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周进前半 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中举后,梅玖自吹是周进的 学生,周进当初在村塾写下的对联,都要恭恭敬敬地揭下来裱好收藏;当初 辞退了他的薛家集也供奉起了“周大老爷”的长生禄位。周进的喜剧性结局 大大加强了讽刺力量。
返回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

2.如何理解讽刺? 讽刺不是谩骂,不是诅咒,它是一种艺术。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
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 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作为讽刺艺术的 典范,《儒林外史》的高明之处主要在于用真实而典 型的故事情节来体现讽刺的意味。
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 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 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 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 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 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 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 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针对训练
1.《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
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 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 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对于《儒林外史》 的讽刺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中讽 刺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专题三:续写故事 《儒林外史》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书中的
人物常常在登场数回之后旋即退场,从此不再出现。他 们退场之后的生活将会如何?又会有哪些故事?选择书 中的一个人物,发挥想象,续写他的故事。
A.打开思路,天马行空,尽情想象,不妨设置一些 悬念,让故事更吸引人。
B.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要符合其性格特征,不完全 脱离原著。
背景资料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吴敬梓康熙 六十一年考取秀才。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 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 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 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 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 “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 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 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

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

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

他的代表作《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剌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他一生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

创作背景
从时代背景上讲,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又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做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

统治者想以这些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吴敬梓出身于安徽全椒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

全椒吴氏在清初曾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今非昔比,逐渐败落。

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36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移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创作之中。

思维导图
思想意义及价值取向
1.《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剌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的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

2.《儒林外史》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和揭露。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料举制度下,知识分子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3.《儒林外史》讽剌了封建官吏的昏聩、地主豪绅的贪吝、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以及整个封建礼教的腐朽和人们灵魂的扭曲。

吴敬桦的讽刺给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读书人对人性卑劣和社会黑暗的控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