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文学类 一、小说的故事情节教案

合集下载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百度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百度

小说情节结构分析一、教学背景1、《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分析作品结构。

对小说而言就是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把握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是读者深入理解故事,更有助于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

2、一轮复习时,学生对高考现代文阅读没有全面的认识,所以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课前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熟悉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再进一步了解小说阅读重点。

然后通过题型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不同题型的答题思路。

3、教学时数:一课时4、课前准备: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

【资料链接】1、小说:【百度百科】/view/1942.htm2、/soft/1535292.html3、/szyue50288/blog/item/2b6f59fa132a3b9f59ee90c7.html4、/view/cb3b0dfa770bf78a65295425.html5/c?m=9d78d513d9d437ad4f9e97697c66c0161e4381132ba7a60208d7843898732b4a50 6692ac57270772d7d20d1016db4d4beb802103401451b18cbe8f5dacbb85295f9f5742676b855662d80edfc0512 4b137e05dfede1ff0bb8025e3dfc5a3ae4323cf44767097f0fa4d7011dd19f4034094b1ed4c025e60ad9b32728c5a 6058ef3430b150f890251e009687db4b4db33da06206e0dc22c14f05c213b0585b7a4bfa0af74a462743fd5277a1 196813929c1cbc762a5723c119eee6d6b69c19d0c1ab2cc8a496fa389214e192bbfd25477457f826bca8beb96a30 5202ae9098499a&p=8772da5e95904eae40bd9b780740&user=baidu&fm=sc&query=%D0%A1%CB%B5%B D%E1%B9%B9+%B7%D6%CE%F6%CE%C4%D5%C2%BD%E1%B9%B9%B5%C4%BC%BC%B7%A8+ %B7%D6%CE%F6%D0%A1%CB%B5%B5%C4%B1%EA%CC%E2&qid=c2417dc3009a5ab0&p1=16、2009——2011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view/1d9690d63186bceb19e8bb56.html/view/ce131e45b307e87101f69636.html/view/739da219ff00bed5b9f31d4c.html二、教学课题:小说情节结构分析三、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熟悉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高考小说情节概括公开课教案

高考小说情节概括公开课教案

高考小说情节概括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情节类常见的设题类型。

2、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

对全国卷近6年的试题研究发现,全国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文体上比较固定,长期考查小说阅读,只有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和全国川卷考查了散文阅读,2018年全国三套试卷仍然考查小说阅读。

因此,二轮复习,我们一定要把小说阅读作为重点,力求做到规范答题。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小说主题服务的。

从命题考查的角度来讲,对情节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与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级概念的紧密联系,因而情节题几乎成为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题。

二、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情节类常见的设题类型。

2、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三、常见题型:1、情节概括类。

2、情节手法类。

3、情节作用类。

4、情节探究类。

四、分析各种题型,掌握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一)情节概况类常见设问方式1、(一句话、简明的语句分点)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5、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考查概括小说局部情节的能力)真题示例:略思考方式:①围绕贯穿小说的线索。

②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③按人物活动的场面梳理情节。

规范答题模式:主谓句: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注意】1、答题时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2、主谓宾形式组织答案,不可纠缠细节、面面俱到。

3、由于小说事件的复杂性,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所以要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前后一致。

高三语文高考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与欣赏

高三语文高考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与欣赏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具体有以下三点:
①从小说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②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⑵答题示例
例1:07清远一模《午后的故事》:小说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4分)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指向环境)
②暗示有人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指向情节)
③映衬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形象。(指向人物)
④暗示竟无人制止在阳光下的罪恶。(指向主题)
例2(08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⒋答题指要
⑴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人教版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

(3)学会与他人分享阅读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让学生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和情节,做好批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2)深入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关爱与责任。

四、课后作业2. 推荐一本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简要介绍作品内容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了解教学效果。

2. 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3. 针对学生的反馈,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和策略。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心得体会和推荐的文学作品,了解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小说类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小说类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教学对象:高中生教材版本:(根据实际使用教材填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小说,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小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 掌握小说的叙事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 分析小说中的复杂人物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小说文本、教学课件、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小说,查阅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阅读1. 学生阅读小说,做好笔记。

2. 教师检查学生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三、课堂讨论1. 主题思想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讨论小说所表达的意义。

2. 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讨论人物性格特点。

3. 叙事手法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讨论小说的艺术特色。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分析1. 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 人物关系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复杂人物关系。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小说主题思想的读书笔记。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撰写一篇人物分析文章。

3. 阅读与小说相关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02.1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学目标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学重点难点熟记小说的情节模式教学过程一小说情节的梳理与分析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展示手法、表现主题的重要载体。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三个题点。

二题点必备知识题点1 梳理情节结构情节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意识流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情节的构成:1.常见情节线索类型单线结构单线结构的特点是: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有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说,只有一条线索。

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开—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双线结构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小说充分展示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1)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一条线索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

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轻重。

如欧·亨利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描绘藤叶是文章的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文章的次线。

(2)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

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

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

暗线则是间接地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暗线上,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

明线是显性的,暗线是隐性的,明线和暗线一般交织在一个共同点上。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提高学生对小说主题、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评价小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小说是什么?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阅读小说?2. 小说主题的理解和分析: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如何分析小说主题的表现手法?3. 小说人物的理解和分析: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何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4. 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如何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如何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5. 小说背景的理解和分析:如何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如何分析小说的历史背景?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小说案例,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理解和运用相关技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评价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分析评价等,了解学生对小说主题、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提供清晰的视觉效果。

2. 经典小说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小说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3. 小说阅读作业: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小说阅读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讲解2. 第二课时:小说主题的理解和分析案例分析3. 第三课时:小说人物的理解和分析案例分析4. 第四课时: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案例分析5. 第五课时:小说背景的理解和分析案例分析6. 第六课时:小组讨论和综合评价小说7. 第七课时:课后作业布置和反馈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小说主题、人物、情节、背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三语文 文学类 一、小说的故事情节教案

高三语文 文学类 一、小说的故事情节教案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文学类一、小说的故事情节教案(编者按:在近几年江苏卷中,没有出现直接考查概括小说情节的题目,本章节仅为备考设计。

)(1)情节的概括一、解读:1.把握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1)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二、当堂训练:木笛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要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

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

探身者说:“木笛。

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

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

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提高学生对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阅读文学类文本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小说的基本概念: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叙述情节、描绘环境为主要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创作。

2. 小说的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动机和情感变化。

3. 小说的情节理解: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和高潮。

4. 小说环境的描写: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理解环境对情节和人物的影响。

5. 小说主题的探讨: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小说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相关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 写作指导法: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作业,检查学生对小说阅读技巧的应用和理解程度。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小说阅读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节课:介绍小说的基本概念,讲解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

2. 第二节课: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相关技巧。

3. 第三节课: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和高潮。

4. 第四节课: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理解环境对情节和人物的影响。

5. 第五节课: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六、教学资源:1. 小说文本:选择适合复习的小说文本,如经典名著和现代小说。

2. 教学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教学参考书籍,供教师查阅和参考。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小说阅读材料和分析文章,供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案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案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等。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心理活动。

3. 探讨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选取一部适合高中生阅读的短篇小说,如鲁迅的《祝福》、莫泊桑的《项链》等,围绕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播放与小说主题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引入新课做铺垫。

2. 快速阅读: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故事大意,对小说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 细读课文:指导学生细读课文,重点关注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每组针对一个主要人物,探讨其心理活动和性格发展,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情节的推进。

5. 情节梳理: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明确故事的起承转合,理解情节与人物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

6. 主题探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意义,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7. 拓展延伸: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类似事件,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小说的理解,以及对人物心理和情节发展的思考。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评价方式】-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其参与程度。

- 读后感质量:通过学生的读后感来评价其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和合作精神。

传奇故事:高中语文教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深度解析

传奇故事:高中语文教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深度解析

传奇故事:高中语文教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深度解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一篇鲜明的英雄主义小说,曾被评为“百家讲坛”中最受欢迎的故事之一。

小说以明末清初战争与人民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主人公林教头勇敢、无畏、顽强不屈的人格风范,以及他对人民、对正义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

本文将以情节分析的方式,深入解析这一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故事主要情节发生在华夏北部一个地名叫做“风雪山神庙”的地方。

主人公林教头领导的义军,与日寇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战斗,却不幸败退回山区。

在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林教头带领着他的部队机智地利用各种资源,最终击败了强大的敌人,赢得了胜利。

在这个过程中,林教头克服了重重困难,展现了他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

林教头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塑造得十分生动鲜明。

他是一个英勇、坚强、有担当的领袖,同时他也是一个有弱点的人。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气质。

面临困难和危险时,他始终不失镇静,毫不畏惧,坚信自己和他的队伍一定会战胜敌人。

他运用自己的机智和智慧,巧妙地运用地形和资源,在恶劣的环境下打出了惊人的成绩,这种坚强、勇敢的精神真正启示了现代人们的自强不息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小说情节的推动下,我们也看到了历史上的背景。

明末清初,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各种内外因素加剧了社会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英雄解困,需要真正的领袖带领他们走出黑暗。

林教头正是一个这样的英雄,他代表了那个时期民族英雄所应具备的精神和品质。

故事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民间女英杨二滩。

她是一个勇敢、坚强、富于正义感的女性人物,她不怕顽强的敌人、不畏艰难的困境,与林教头同样为民族利益不顾一切的奉献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民间英雄主义精神在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通过对整个故事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揭示的几个主题:困境中的挣扎、战斗中的斗志、英雄主义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等。

这些主题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也与我们高中生活息息相关。

小说情节的概括和作用教案

小说情节的概括和作用教案

小说情节的概括和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情节的概念和作用,能够分析小说情节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和分析小说中的情节。

二、教学重点1.小说情节的概念和作用;2.小说情节的分类。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和分析小说情节。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2.小组讨论法;3.课堂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你们都喜欢看小说吗?喜欢看哪些类型的小说?2.引出今天的话题:小说情节的概念和作用。

Step 2:概念讲解(30分钟)1.讲解小说情节的概念:情节是小说故事中的一系列事件和行动的组织结构和安排。

它是故事的骨架,承载着故事的发展和转折,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2.分析情节的作用: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串联全篇、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等作用。

它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和思想,产生共鸣并引发情感共鸣。

3.举例解析:选取几个经典小说情节进行分析,如《红楼梦》中的宝黛之爱情纠葛、《水浒传》中的108位英雄的故事、《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的取经之旅等。

Step 3:情节的分类(20分钟)1.分类讲解:情节可以分为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

主要情节是故事的主线,通常是主人公追求目标或面临危机,如爱情、亲情、友情等;次要情节则是主线情节的补充和发展,能够增加故事的趣味和复杂性。

2.讨论案例:选取一部学生熟悉的小说,让学生将情节进行分类,分析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的作用。

Step 4:运用知识分析小说情节(30分钟)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一部小说进行分析,讨论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的作用,并形成小组报告。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3.总结归纳:根据小组展示的情节分析,总结情节的作用和对整个故事的贡献。

Step 5:作业布置(10分钟)1.要求学生阅读一部小说,并把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进行分类,分析各个情节的作用;2.要求学生在下节课时准备一个关于情节分析的小组报告。

高二语文《文学类文本—小说》复习教案

高二语文《文学类文本—小说》复习教案

专业.
.
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 驼
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
“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
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好歹当过兵,打过仗,
啥家伙没见识过?〞
学生讨论后总
狗娃一愣,顿觉眼前这个驼背老人很有些不好对付,但还是大 结方法 声吼道:“你就不怕我一刀捅死你?〞
“哪能不来呢?〞 驼爷说,驼爷的厚嘴唇一人劲儿地抿动,
“一接到你的信,我的心便踏实了。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
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
这个老狐狸,嘴倒甜!“行啊你,把我整进大牢里一呆就是
五年,我狗娃真该好好报答报答你!〞
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你也真够狠的,
一夜间毁了那么一大片林子。〞驼爷把目光撒向湖畔,五年前
.
教学课题 教学目标
《文学类文本—小说》复习教案
1、掌握小说中环境作用题解题方法 2、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说中环境作用题解题方法
课时安排
共 2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 动
修改、备注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小说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
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狗娃没回头。不混出个人样来,绝不见爹娘!狗娃的双眼
溢满浊泪。
3、“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
节发展起什么作用?〔4分〕
4、除了“雁阵〞,本文还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
怎样的作用?〔4分〕
答案:3 ①“雁阵〞象征人的价值无比崇高,是表现人

小说情节分析教案

小说情节分析教案

小说情节分析教案标题:小说情节分析教案导语:小说情节是一个文学作品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它为读者提供了故事的发展和情节推动。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小说情节的构建和发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理解和分析小说情节。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情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和技巧;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小说情节;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情节的定义及分类;2. 小说情节的构建要素;3. 小说情节的发展模式;4. 小说情节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步骤与活动设计1. 导入(10分钟)- 向学生提问:“你们最喜欢的小说是什么?为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 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2. 概念讲解与讨论(20分钟)- 分享小说情节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对情节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 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让他们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小说的情节。

3. 构建要素解析(30分钟)-介绍小说情节的构建要素,如角色设定、冲突、起承转合等,解释它们对情节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经典作品中的情节片段,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构建要素。

4. 情节发展模式(20分钟)-讲解小说情节的发展模式,如线性发展、交错发展、回环发展等,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发展模式的特点和运用。

-通过阅读与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小说中的情节发展方式。

5. 分析方法与技巧(30分钟)-教授几种常用的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和技巧,如故事线索分析、角色关系分析以及暗示与象征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自己读过的某一小说的情节,并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情节分析在阅读中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运用所学知识,并鼓励他们对小说情节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阅读分析的表现;3. 学生的书面作业,如小说情节分析报告。

高三语文教案 《阿Q正传》

高三语文教案 《阿Q正传》

高三语文教案《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代表作,它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下面是由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教案《阿Q正传》”,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教案《阿Q正传》(一)教材分析:课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动地描绘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庄时的心理及行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教学目的: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设想:1、加强预习指导,要求通读课文,记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处,并试做练习一第一小题的前半部分。

2、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走近阿Q”、“寻找幽默”、“体会严肃”三个步骤,试图以“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社会内涵。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文学作品寓教于乐。

鲁迅的小说也往往以喜剧外衣包涵悲剧的内核。

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走近阿Q ①简介阿Q正传的基本情况。

②问题引导: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场之前,还写到了什么?③播放电影片断,引导回忆作品描绘的画面。

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情节: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阿Q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握课文的情节,整体感知阿Q这一人物。

寻找幽默问题引导:①围绕着“革命”这件事,作者写了一些很幽默的情节。

你觉得本章中哪些地方可笑、幽默?②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们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

“他人”又分为民众和地主阶级,阿Q的幽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你所找的幽默属于哪一类?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处,并说说它属于哪一类。

(“民众的幽默”如:认为辛亥革命是替崇祯皇帝报仇,并把“崇祯”误说成“崇正”;“地主阶级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相约去尼姑庵革命,顺手拿走了宣德炉……)把“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小说阅读专题第一课时情节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教学过程:一、考纲要求: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散文与小说的区别: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二、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三、故事情节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1、常见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2、常见回答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如:2009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解题思路:这篇小说情节较为简单,就是标题--董师傅游湖,不过里面还有一个人物--小翠,所以其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2分点概括情节式如:2010广东,沃尔夫冈·博歇尔特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认真组织语言,答案即出二、情节作用问答模式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1、常见题型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3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2、常见回答从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从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如:2010全国课标,11莫泊桑保护人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答: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三小说开头作用1小说的开头如果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答题角度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四小说结尾作用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微型小说我没有病第19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1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病人;2分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四、小结分析情节作用的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或者扣住情节、人物、主题、环境来作答;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结构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内容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五、课后习题第二课时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3.提升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教学过程:一、高考命题分析在2009年6套涉及到小说阅读的试题中,关于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的内容是各套试题的重点;2010年6套也是如此,2011年7套更是如此;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因此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应成为高三文学类阅读复习的重点;二、概括小说人物形象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既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要把握人物描写的各类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一、常见命题方式:①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③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二解题思路分四步走: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三答案组织模式: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如:2009年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见解题思路:鉴赏形象,要能把握住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找到小说中有关董师傅的描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然后根据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概括董师傅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文章第2段介绍了董师傅精通木匠和他平静的日子,说明他技艺精湛,有一颗平常心;第三3段介绍他晚上收工后来湖边闲坐,说明他有生活情趣;第5段写他领着小翠游湖,并帮他带路,说明他乐于助人;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总括身份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分述性格特点②单句下定义型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林冲见差拨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分2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4分③分点概括型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如:小说中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2008宁夏、海南,欧亨利二十年以后答案: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③企图逃避法律;1点2分再如: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2009辽宁卷遗璞答案: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为骄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1点2分三、小说人物形象类作用分析题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一、常见题型1.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人物对小说主题的作用;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3.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二、思路引导①人物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如:1、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想起母亲答题思路:1第1题考查的是肖像描写的作用;应先分析这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接着依次分析对情节发展及对主题的作用;答案示例:①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至今仍辛勤劳作的老母亲的形象;1分指向本身②这个形象触动了林雄内心深处的情感,为下文情节、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2分指向情节③用老母亲贫弱的形象与小司机的“横”形成反差,促使林雄情感爆发,深化小说的主题;2分指向主题2第2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即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应在人物个性分析中透出其典型性,并由此折射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的作用;答案示例:①林雄请胡局长钓鱼,希望了结拖欠的工程款,反映了他的不正之风;1分但面对小车司机喝斥老太太时,林雄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人性可贵的一面;1分结合情节分析人物②小说通过这样一位具有多面性格的形象,教育人们不要为利忘义,1分要有正直、善良的心灵;1分呼吁社会良心和正义;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要孝敬老人”也对结合人物分析意义四、小结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XX是一个……的人;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形象作用”题,①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折射的社会现象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②次要人物的作用: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若是线索人物,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若是第一人称,就有见证作用;③物象的作用: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若反复出现,起线索作用,使结构更加严谨;五、课后习题:第三课时小说题目与主题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主题题目的基本方法2、掌握小说主题鉴赏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1、掌握小说题目鉴赏的基本方法2、掌握小说主题鉴赏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一、小说题目的命题形式1、XX标题有什么含义;2、XX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XX”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4、小说题为“XX”,但写别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5、这篇小说以“XX”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典型例题:侯银匠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答案示例: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二、小说题目的答题模式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由标题类型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洗澡、子夜、红与黑等;指向主题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三、小说主题鉴赏方法鉴赏方法:鉴赏的小说主题,方法有四:一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二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三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四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四、小说主题的常见命题方式:①怎样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②从某某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③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你认为是什么主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五、解题思路:①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概括小说的主题;②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③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⑤基本格式: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了……形象人物形象,表达了、揭示了……典型事例:题目:这篇小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迎宾竹答案示例:1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的前半篇虽然主要写郑副市长和“红尘宾馆”的马经理的思想较量,但重点是后面妻子淑芬怎么做丈夫的思想工作;而小说的结尾——郑副市长婉拒马经理,后在家里发现书画获奖证书,更体现了淑芬思想工作的成效与贤惠聪颖;2从人物形象、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小说塑造了郑副市长、妻子淑芬等人物形象,而对郑副市长清正廉明、知错能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其妻子洁身自好,勇于监督;3结合以上两点,我们不难确定妻子淑芬就是本文的“主题性人物”,是故事的主角,她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价值;这样我们就能找到小说主题:主要通过妻子淑芬的敢于批评、善意欺骗郑副市长,塑造了一个洁身自好、勇于监督的贤内助形象,揭示了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贤内助或亲属的支持和帮助的主题;六、小结: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附环境描写的作用一、小说环境类题的命题形式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二、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三、环境描写答题角度:①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渲染……的气氛②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④主题象征、寄托、暗示、揭示了……的小说主题四、环境描写答题模板:XX具体用……的艺术手法描写了……景象1分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渲染……的气氛;环境本身2分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情节2分③烘托、映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2分④暗示、揭示了……的小说主题主题2分典型例题:祝福中这两段环境描写的作用什么————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漫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5分答案示例: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了鲁镇年末的雪景,1分①渲染了一种阴冷、沉闷的气氛环境本身2分;②暗示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情节2分;________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5分答案示例:典型的社会环境,通过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1分,①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即人们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环境本身2分;②同时烘托了鲁四老爷虚伪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2分;。

情节教案

情节教案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教案二)情节教学目标:1.概括并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2.情节的作用及评价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小说三要素有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重点复习小说情节的作用.二、出示目标1.概括并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2.情节的作用及评价三、自学指导考点综述(一)、命题角度(1)、概括并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情节的作用及评价。

(重点复习)(二)、情节(1)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2)情节的特点:可从完整性、连贯性、曲折性、紧凑性等方面考虑,如悬念,倒叙,双线,伏笔与照应,出人意料,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等等。

细节。

(3)情节的一般作用:推动情节:一个情节推动另一个情节刻画人物:人物性格是通过故事情节发展而展示出来的揭示主题:根本是为主题服务(三)、答题技巧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三方面进行思考(三个指向):1、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1)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3)是前后照应;(4)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5)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6)起线索作用。

(指向情节自身)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或是发展了人物什么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指向人物形象)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指向主题)四.合作释疑《侯银匠》(08江苏卷)(《南方凤凰台》P188)问: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高中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

(3)欣赏小说中的讽刺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讽刺手法。

(2)学会从社会历史背景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别里科夫这一类人及其对社会的危害。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勇敢面对现实,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

(2)欣赏小说中的讽刺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教学难点:(1)如何从社会历史背景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2)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

(2)引导学生关注别里科夫这一类人,思考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组讨论,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

3. 合作探讨:(1)欣赏小说中的讽刺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别里科夫这一类人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欣赏了小说中的讽刺手法,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们也要认识到别里科夫这一类人及其对社会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勇敢面对现实,追求真善美。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

2. 请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并谈谈你的体会。

3. 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勇敢面对现实,追求真善美。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别里科夫形象背后的社会现象。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情节,掌握小说的讽刺手法。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教案篇一:高考小说阅读教案小说阅读考点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作品影响进行分析(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一、考试要点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第二课时关于小说的常识1、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三语文文学类一、小说的故事情节教案(编者按:在近几年江苏卷中,没有出现直接考查概括小说情节的题目,本章节仅为备考设计。

)(1)情节的概括一、解读:1.把握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1)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二、当堂训练:木笛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要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

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

探身者说:“木笛。

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

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

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

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

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

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

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

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

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

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

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

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

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

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把握故事情节:①抓住场面——四个艺术学院阶梯教室外:朱丹形象艺术学院阶梯教室内(考场):对话、被取消考试资格归途:环境、心理描写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自行组织的一支悼念队伍、吹笛、被录取②寻找线索——木笛③理清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④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⑤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问题:1、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

三点要求:一是概括事情,二是与大师有关的,三是语句要简明。

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其一,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答案三、巩固练习:(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面包沃尔夫冈·博歇尔特①她突然醒来。

两点半。

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

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

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

寂静无声。

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

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

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

在厨房两人相遇了。

表针指着两点半。

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

她打开灯。

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

深夜。

两点半。

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

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

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

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

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

每天晚上如此。

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

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

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

”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

”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

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

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

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

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

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

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

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

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

”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

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

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

大概没什么事。

”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

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

“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

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

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

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

“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

“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

这肯定是檐槽之故。

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

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

”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

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

大概就是檐槽吧。

”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

“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

”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

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

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

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

”她说着离开了餐桌。

“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

你多吃一片吧。

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

他没有抬头。

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

”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

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

你多吃吧,吃吧!”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注】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

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4分)(2)情节的作用一、解读:2. 鉴赏故事情节的作用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一)内容: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推动情节发展(结构: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3、刻画人物性格。

4、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二)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起到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等。

二、当堂训练:(一)、08江苏卷《侯银匠》12、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二)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1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三、巩固训练:(一)2010年陕西高考卷保护人【法】莫泊桑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

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

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

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