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制科研院所考评模式探讨[复斯管理]

合集下载

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近年来,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对于提高科研院所整体实力、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进行几点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目标应当明确。

科研院所的绩效考核应当是为了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升科研水平,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考核来约束科研人员的行为。

在设定考核目标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科研院所的发展需求和科研人员的个人发展需求,让考核目标与科研人员的工作、发展紧密相关,同时也要与科研院所的整体战略目标相一致。

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应当科学合理。

科研人员的绩效不仅仅包括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还应该考虑到科研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科研项目的管理能力、科研人员的科研教育能力等方面。

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科研人员的多方面能力和表现,并且需要注重量化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充分考虑科研工作的特点和复杂性。

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过程应当公开、公正、透明。

科研院所应当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和流程,确保科研人员在考核过程中能够公平和公正地受到对待。

考核过程需要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和专业能力,避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过度强调指标成绩而忽视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和长期价值。

第四,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应当注重激励与约束并重。

通过绩效考核,科研院所可以对表现突出的科研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科研人员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对于表现不佳的科研人员,也应该采取一定的约束措施,倒逼科研人员提高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约束措施上,也需要注意方法和度的问题,不能过度打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需要与激励机制相配套。

激励机制是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工作的重要保障,它可以通过各种奖励、荣誉称号、晋升晋级等方式,来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转制科研院所应充分重视科研组织体系的重构问题[复斯管理]

转制科研院所应充分重视科研组织体系的重构问题[复斯管理]

原文发表于2003年6月13日《科技日报》转制科研院所应充分重视科研组织体系的重构问题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其它市场主体科研力量的积累和加强,科研院所原储备的科研成果,有的随着技术的无形损耗已经严重贬值,有的出现了强大的竞争主体,科研院所原先储备下来的科研成果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现在,很多科研院所已经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试图通过不断的科研创新保持和提高技术竞争力。

但是,虽然在科研管理上做了很多努力,科研效果却仍然不佳。

为什么加强科研管理却解决不了科研问题?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很多科研院所存在“科研组织体系严重缺失”问题!没有科研组织体系,科研管理就没有基础,仅通过加强科研管理来解决科研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

改制前,科研院所本质上是科研组织体系。

改制以前的科研院所,主要活动是科研活动,没有经营活动,生产活动也不像现在这样多,因此,那个时候的科研院所,本质上是一个科研活动的组织体系,即科研组织体系。

院或所层级的职能部门围绕科研活动组建,其中,科研计划部是最为重要的职能部门;院以下是按专业划分的研究所,研究所以下是按专业划分的研究室,都是按照科研活动的分工和协作的需要,进行部门划分和组织结构设计。

改制后,科研院所改性为生产经营组织体系。

除了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发生变化以外,科研院所作为组织本身,在性质上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原来的科研组织改变为生产经营性组织。

虽然,科研院所改制后,是希望其变为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组织,但大多数科研院所很难实现这一点,结果,都首先变成了向生产经营性组织转变:在职能上,增加市场部、经营管理部、外协部等生产经营性部门;在功能上,将原来的研究室改变为业务生产单位。

所以,从组织的角度看,改制以后,科研院所原科研组织体系实质上是被破坏了,原分散科研的组织单位改性为生产组织单位。

原科研组织体系因改制而被打破了,这一点易于理解。

转制研究院所应高度重视“简单化分权的陷阱”[复斯管理]

转制研究院所应高度重视“简单化分权的陷阱”[复斯管理]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科研院所专类咨询部专 题 研 究转制研究院所应高度重视“简单化分权的陷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2005年11月前 言新阶段、新问题、新研究历时五年多的改革,大部分转制科研院所已度过“转制阶段”,现正步入在“后转制阶段”。

不同阶段有不同问题。

转制阶段,要解决的主要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经营问题以及人事制度改革问题,对此,在2003年以前,复斯公司围绕科研院所该阶段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汇编了《科研院所管理》研究专刊及增订版。

后转制阶段,科研院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作为企业(而非事业单位)的经营和发展问题”,而制约这一中心问题解决的现实问题也同时在科研院所中暴露出来,对于大多数研究院所而言,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由于分权方式的简单化,导致“业务部门(或子公司)长不大,总部又成了空壳子”的发展困境。

在丰富的咨询实践基础上,复斯公司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在《中国经营报》和权威学术期刊《企业管理》上已发表),并摘要形成此专册。

在下一份专册中,复斯公司拟将进一步对研究院所在新阶段下的另一类重要问题——收入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欢迎研究院所的朋友们就有关管理问题与我们沟通和合作。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赵春明博士FUTH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目 录Ò强分权型研究院所的两种类型 2Ò简单化分权的四大陷阱 7Ò走出简单化分权的发展困境——工作建议 15 Ò《复斯管理――科研院所管理》专刊(增订版)目录 17 Ò管理咨询服务的主要方式——项目式咨询 19 Ò新增特别服务方式——现场简短咨询 21 Ò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科研院所专类咨询部简介 23说明:该材料为印刷品,由复斯公司开发、制作。

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版仅给出部分内容,敬请谅解。

FUTH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强分权型研究院所的两种类型复斯科研院所专类咨询部 经营管理权的配置方式,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如果经营管理权大量集中在总部,则是强集权型经营管理体制;反之,如果大量集中在业务部门(包括子公司),则是强分权型经营管理体制。

科研院所创新发展实践:科研模式改革困境与出路

科研院所创新发展实践:科研模式改革困境与出路

科研院所创新发展实践:科研模式改革困境与出路(原文发表在2016/5/17光明网经济频道要闻版作者系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赵春明)科研院所发展科技产业,当前普遍受到科研模式变革的困扰:不改,创新发展无望,忧心忡忡;改,又缺乏信心支撑,顾虑重重。

到了这一步,改革工作实际进入了死胡同。

科研改革与产业发展模式改革有很强的联动关系,而且还涉及两类科研任务(科研业务和研发项目)、两个发展阶段(当前和未来)、两大变革领域(科研工作模式变革和科研管理模式变革)。

科研改革过于直接集中在“科研业务管理模式”(如课题制模式),是导致出现行动困境的根本原因。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认为,只有加深对科技产业发展规律及研发项目工作模式的认识和实践力度,统合变革科研模式两大领域,才能有效处理好两类任务和两个阶段,从而打破改革发展僵局。

一、新型科研模式建立不起来,是当下最突出的科研问题在科研院所的发展中,科研问题一直都有,但其本身也在发展中,阶段不同科研问题也不同。

转制早期及其之前,科研问题主要是“科研业务(指外接课题)的经营和生产管理问题”,如课题申报、完成进度及科研质量问题;转制中期(2005年前后),因产业化发展模式本身存在缺陷,导致产业不仅没有发展起来,几十年形成的科研体系和研究力量还被严重破坏,致使这一时期的科研问题发展成为“如何加强科研业务并重新产生一批科研成果问题”,目的是继续按原来的产业化模式再发展出一批新的产业;转制后期(2008年左右至今),科研问题已进一步发展成为“新型科研模式建立问题”,目的是加快形成真正面向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并按新方式建立起能够实现多轮产研循环的科技产业。

我国转制科研院所普遍经历了上述过程,其中军工类院所这一发展过程相对滞后。

相比之前各阶段,当下科研问题的实践背景和内在发展关系比较复杂,不易完整、准确把握。

下面对该问题内涵和逻辑关系做简单梳理,以助理解。

(1)科研院所当前发展状态下,急需新产业出现。

科研院所转制发展模式研究

科研院所转制发展模式研究

科研院所转制发展模式研究作者:张蒙侯建明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02期[摘要] 对科研院所进行转制可以追朔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本文对科研院所的转制模式进行了研究,转制将更有利于院所的发展,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作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政府建国初期科研院所承担了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随着科研院所的发展,旧的科技管理体制暴露出很多弊端,迫切要求改革。

对科研院所转制的摸索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直到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的全面转制,拉开了我国科研院所转制的序幕。

十七大强调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与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这都需要科研院所通过改革和转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科研院所的转制是以开发应用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为突破口,从体制上解决长期以来科研院所游离于企业之外,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以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

科研院所转制的目标,是要在科研院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和职工保障体系,使院所面向市场,在科技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科研院所转制发展模式研究1.科研院所转变为新企业的模式这是“一步到位”的改革模式。

依托政府的财政及产业政策支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一次性地把科研院所整体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经过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资产重组、机构重设、企业法人注册登记等工作程序,由科研事业单位直接转变为科工贸一体的现代企业实体。

这种模式的优点:转制彻底、周期较短,在新的起点上,可以全新的规划长远发展,避免曲折。

不足之处是改革幅度大,程序复杂,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由于是全盘改革,所以风险较大,对于前期可能的决策错误,日后调整战略代价较大。

这种模式适用于已有过前期市场成功经验的企业,面向市场展开市场业务时,可以采取灵活的市场策略,可以即科研又生产,开发新产品打开市场的科研院所。

2.企业兼并科研院所模式企业兼并科研院所,使科研院所成为企业的研究中心或者技术开发部门,它的优点是使院所得到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支持,有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更综合的资源优势,不足之处是院所不在是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它成为了大集团的一部分,缺少了决策权,受到来自大集团的制约比较多。

如何对企业科研综合管理岗位进行考评

如何对企业科研综合管理岗位进行考评
科研院所的考评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尤其表现在对研究部门和对科研人员的考评上。科研院所长期采用的是一元纵向考评模式,即院所领导考核各个部门领导,各个部门领导考核本部门的员工。转制以后,为了提高绩效考评的准确性,科研院所在原一元纵向考评体系中逐渐引入了双向、横向考评,业务部门反过来也可以给职能管理部门打分,员工不仅接受来自直管领导的考评,同时,其同事也可对其评价,部门之间也可以互相考评。这种以一元纵向考评为主,双向、横向考评为辅的考评体系是目前转制科研院所普遍采用的考评模式。
第三,强调团队考评。在部门和项目组内部,员工的考评应交由团队自我考评,因为个人绩效信息在团队内部是更加公开的,团队成员之间最了解彼此的努力程度和价值贡献。以团队考评为基础,员工的考评由团队自我考评来进行,可以解决“复合结果”生产过程中的岗位、部门贡献不易计量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考评的准确性。当然,对于有些职能部门和生产加工部门,可以继续采用一元纵向考评模式。(作者为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管理学博士;稿件来源:《科技日报》)
其次,用关联价值增加值构造利益关联。由于构造的考评对象之间具有交易关系,这一系列的交易关系完成了整个业务流程。因此,各个考评对象都处在一条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每个考评对象都对整个价值链有贡献。关联考评模式中,用关联价值增加值来衡量这种贡献,并作为各个考评主体的主要考评指标,同时,也是该考评对象奖金分配的基础。这样,任何一个考评对象的关联价值增加值与其相关联的部门的业绩情况密切相关,考评对象因为关联价值增加值作为自身的分配基础,而必然对影响本身关联价值增加值的有关其他部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如研究室会对采购部门的采购提出明确的质量、成本和进度要求,仪器仪表部门会改善自身的服务态度,而设计部门也会提高仪器仪表的利用效率。之所以要构建利益关联,主要是改变传统考评体系中的激励动力不足、解决考评中的愿考性问题,通过每个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关注,提高它对其相关部门业绩的监督动机,让其享有监督带来的收益。这样,不仅解决了考评信息收集难、结果兑现难、考评打分难等问题,而且,还可大大减轻院所层级的考评压力,降低职能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冲突,简化考评程序,降低考核成本。

科研院所改制的模式与思路

科研院所改制的模式与思路

垦农业研究院、省沙漠研究所)。 垦农业研究院、省沙漠研究所)。
三、科研院所改制的模式与思路
模式六: 模式六:研发销并重发展模式 转制科研院所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有计划 转制科研院所利用自身的优势, 的资源整合,使科研、开发、销售协调发展, 的资源整合,使科研、开发、销售协调发展,逐 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如煤炭科学研究院太 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
二、转制中的科研院所如何保护 知识产权
国有科研院所如何在转制过程中保护企业的 知识产权,并通过转制, 知识产权,并通过转制,使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 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是转制过程中一个值 得注意的问题。 得注意的问题。 众所周知,经过长期的人力投入,我国的国 众所周知,经过长期的人力投入, 有科研院所尤其是一些应用型的科研院所科研成 果十分丰富,并且形成了大量的专利, 果十分丰富,并且形成了大量的专利,其中不乏 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发明专利。 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发明专利。
天水电传所、省电子科研所)。 天水电传所、省电子科研所)。
三、科研院所改制的模式与思路
模式二:独立发展模式 模式二: 这种模式主要是科研院所通过自办企 业、领办企业和一院两制等途径和手段, 领办企业和一院两制等途径和手段, 走自主开发与产业化的自身循环道路, 走自主开发与产业化的自身循环道路,以 期达到发展为高科技企业集团的目的。 期达到发展为高科技企业集团的目的。
(如广州市有色金属研究院;甘肃省案例:省建 如广州市有色金属研究院;甘肃省案例: 材科研设计院、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材科研设计院、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三、科研院所改制的模式与思路
科研院所改制的路径选择。 科研院所改制的路径选择。 从改制的方向来看,未来的科研院所作为创 从改制的方向来看, 新主体, 新主体,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环境显著 改善,其必将走面向市场的重构,以符合开放环 改善,其必将走面向市场的重构, 境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境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转企改制背景下J研究院绩效管理体系构建探究

转企改制背景下J研究院绩效管理体系构建探究

转企改制背景下J研究院绩效管理体系构建探究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进步,事业单位原有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发展要求,亟需通过向企业单位进行转制改革来促进单位的业绩提升。

对此,部分事业单位正在逐渐向企业单位转制,并逐渐推行企业化管理。

作为企业化管理重要内容之一的绩效管理工作是现代组织运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我国大力推行政治改革工作的关键时期,各大事业单位正面临着深刻而激烈的内部改革,人力资源改革直接制约到单位人才的开发,而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改革的最重要部分,在事业单位更是早早提上议程,已受到国内外众多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与重视。

从绩效管理改革对事业单位意义来看,只有充分发挥起绩效管理的作用,努力提高效率,增强行业竞争力,才能真正求得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从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我国对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制过程中的绩效管理尚处于研究阶段,能借鉴和参考的现实成果不是很多,诸多现行事业单位的绩效考评方法和理念与当前企业单位所拥有的先进管理观念差距较大,事转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具体而言,当下由于一些事业单位在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大锅饭”的影响下,没有意识到事业单位也应追求效率与效益,对绩效管理的具体内涵和方法认识不足,也没有选择适合本单位的正确的绩效管理方案,绩效考评过程中更是问题重重,从而导致了当前各大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过程大多流于表面,较为形式主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较多问题,难以得到很好解决。

基于此背景,论文首先从绩效管理理论及方法入手,在对绩效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现行绩效考评方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取案例研究法,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山东省J特种设备研究院为实例,以此反映当前改制背景下的绩效管理现状,对J研究院的基本情况,突出体现该研究院绩效改革特色,包括其概况、改制战略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现状,采用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初步阐述了J研究院目前的绩效管理现状,明确该单位在绩效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包括考评目标与战略目标脱节、绩效考评指标设定不当,难以实现岗位匹配、绩效考评实施人员选择不当,缺乏有效沟通、绩效考评缺乏及时反馈,结果运用不当等,对此提出针对J研究院的有建设性的绩效管理体系运作原则和具体应对策略,包括制定良好绩效计划、建立良好评价标准、完善双向沟通环境等,以此来探寻出一种符合当前各大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改制的较为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体系,为当下事业单位的转企改革探讨出一条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推动绩效考评体系在事业单位改制过程的运作,促进转企改制背景下事业单位绩效考评体系的有效构建。

浅谈转制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体会

浅谈转制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体会

调查思考浅谈转制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体会杨静(陕西省农业机械研究所,陕西咸阳712000)摘要:科研院所转制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自2000年以来,许多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转制科研院所独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在项目管理中与一般企事业单位有所不同。

本文从项目管理者的视角以及项目立项的全流程分析了项目管理中的一些体会,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转制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对策1转制科研院所科技工作特点科研院所由事业单位转变为自负盈亏的科技型企业,怎样生存下去是摆在转制院所面前的一道难题。

院所的科研积累能够转化为产品,但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好的产品没有好的经营也是难以为继的,转制院所大多数都比较缺乏经营性人才,这是转制院所遇到的问题之一;许多转制院所在转企后疲于应对生存问题,科研工作严重削弱,生存、发展的基础受到了影响,虽然领导层对科研的重要性都有明确的认识,但为了生存,往往彳瞬有效活动,导致延期、停滞,甚至终止,这也是其中f原因山;转制院所的考核机制也是导致科研项目没有良好执行的另f重要因素,大多数转制院所的工资都与绩效有关,员工的收入与销售额等业绩挂钩,这种价值导向导致员工更重视业务工作,而轻视憫工作。

转制院所想要走饰场有需求、技术有支撑、生产有效益”的科研开发之路,要从项目的立项全流程进行管理,以此为抓手,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2从立项全流程做好项目管理工作2.1项目申报管理组织申报科研项目是每个项目管理者每年的一项常规性工作。

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以及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县区科技局等地方单位每年都会组织—作者简介:杨静(1984-),女,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科研项目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障农机安全生产。

农机装备生产企业加强与农机销售企业的沟通联系,确保产品三包,服务到位。

3.4加大农机装备推广力度,实现农机推广应用集成化以主要农作物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为抓手,以补短板、促集成、甌量为重点,吐步加沿江县市桶、小麦、油菜产业全程机械化和丘陵山区“一县一品”全面全程机械化,由耕、种、收机械化向植保、烘干、秸畴合利用延伸,推广绿化、高效删、节能、节水、节月噺机具、新工艺,磁农痕艺农时农事融合,提高农机推广的集约僦平。

转制科研院所目前的困难与对策

转制科研院所目前的困难与对策

转制科研院所目前的困难与对策作者:粟国强来源:《活力》2009年第25期【摘要】转制后的科研院所,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如何改进和调整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积极而有效地调动企业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摆在转制科研院所非常重要的问题,文章就此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科研院所; 转制; 企业; 市场; 困难与对策一、转制科研院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一)转制科研院所的科研队伍、人员结构严重失衡,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企业缺乏经念,研发项目资金短缺,加之企业固有的矛盾,经济效益每况愈下,职工福利明显下滑,从而影响了职工队伍的稳定,一方面老年科研人员的相继退休;另一方面受外界的影响和利益的驱动,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技术骨干纷纷跳槽离开工作多年的单位,导致企业的人才严重流失。

(二)传统的行政科研管理观念与激烈的市场经济理念的转换难于一蹴而就,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还非常弱小。

在计划经济时期,科研院所是一个纯事业单位,事业经费和科研项目均由政府拨付和指令,其工作性质比较单纯,从人员的配备、机构的设置、到资金的使用均向科研一线倾斜,而行政管理部门只为科研一线提供事务性的服务工作,因而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并不是最重要的。

(三)科研项目的投资多、风险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扩大了企业与国际的合作空间,促进了企业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同时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科学领域的竞争更是日趋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首先考虑的是投资的成本和能否收回投资,因此,科研人员在选题时不但要考虑技术问题,还要综合考虑成本等因素,所以是处处小心翼翼,谨慎有加,不敢放开手脚去干,既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因为顾虑重重丧失信心而错失良机。

(四)流动资金不足,经济运行阻力大,效率低。

转制科研院所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资金的缺乏。

大凡科研院所成立的时间长,历史负担重,在保证单位的正常运转和职工工资等费用的开销外,用以科研项目的资金实在是杯水车薪。

科研院所改制的模式与思路

科研院所改制的模式与思路

天水电传所、省电子科研所)。 天水电传所、省电子科研所)。
三、科研院所改制的模式与思路
模式二:独立发展模式 模式二: 这种模式主要是科研院所通过自办企 业、领办企业和一院两制等途径和手段, 领办企业和一院两制等途径和手段, 走自主开发与产业化的自身循环道路, 走自主开发与产业化的自身循环道路,以 期达到发展为高科技企业集团的目的。 期达到发展为高科技企业集团的目的。
(如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 如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
三、科研院所改制的模式与思路
模式三: 模式三:股份制发展模式 科研院所进行股份制改组并上市, 科研院所进行股份制改组并上市,通过资本 市场募集产业化发展所需的资金, 市场募集产业化发展所需的资金,营造企业技术 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如有研 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如广州市有色金属研究院;甘肃省案例:省建 如广州市有色金属研究院;甘肃省案例: 材科研设计院、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材科研设计院、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制的路径选择。 科研院所改制的路径选择。 从改制的方向来看,未来的科研院所作为创 从改制的方向来看, 新主体, 新主体,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环境显著 改善,其必将走面向市场的重构,以符合开放环 改善,其必将走面向市场的重构, 境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境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垦农业研究院、省沙漠研究所)。 垦农业研究院、省沙漠研究所)。
三、科研院所改制的模式与思路
模式六: 模式六:研发销并重发展模式 转制科研院所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有计划 转制科研院所利用自身的优势, 的资源整合,使科研、开发、销售协调发展, 的资源整合,使科研、开发、销售协调发展,逐 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如煤炭科学研究院太 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

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产业经营阶段的问题与任务[复斯管理]

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产业经营阶段的问题与任务[复斯管理]
产业定位、业务规划、 技术研发等
Futh
1. 产业化工作进入产业经营阶段以后,产业业务 体系和管理体系需要完整的构建,而且在专业 技术含量的要求上远比项目经营阶段高。左图 给出的是其中的核心业务工作体系与核心管理 工作体系。
图2: 产业经营阶段核 心工作体系
资料来源: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
(××产业发展规划)
2
1. 科研院所产业发展阶段模型与实践问题(1/2)
Futh
结合复斯公司研究开发的科研院所产业化研究模型(参见下图),深刻把握科研院所产业发展的规律 和当前总体现状。

业 (科研 化 常 院所 见 实 ) 践 曲
线
3
1. 科研院所产业发展阶段模型与实践问题(2/2)
Futh
1. 产业化发展有项目经营和产业经营两种基本方式。“项目经营”指在科研院所原性质定位、组织体制 和科研业务模式不做根本改变条件下进行产业化发展,而“产业经营”则是对这些制约条件进行根本 改变下进行产业化发展。实践特点是:前者产业多、小、散,科研仍以对外服务为主;后者业务领域 明确且集聚,科研以服务内部产业需求为核心,同时具备大产业的经营体系、销售体系和生产体系。 2. 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的理想过程:项目经营阶段实现产业条件准备和起步,产业经营阶段实现产业大 发展和院整体转型。客观条件和主观要求是产业发展方式选择的决定性因素。科研院所转制初期既缺 乏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部分资源,又缺乏产业运营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客观条件不具备。此时,产业 化发展应定位在项目经营阶段,在维护甚至加强原有科研力量同时进行较广泛的产业发展尝试,形成 一定资源基础、积累知识、锻炼能力;当客观条件有所具备时应主动进入产业经营阶段,按产业经营 的规律要求建立起转型升级性的组织体系、业务体系和运行体系,推进产业大发展,实现院战略转 型。 3. 科研院所产业化常常在实践上进入“陷阱模式”。很多科研院所在客观条件不具备产业经营情况下, 主观上却不愿意以项目经营为阶段选择,结果导致:既未能开展规范的项目经营,又未能做到实际的 产业经营,事实上进入这样的“陷阱模式”:产业发展效果只停留在项目经营水平,而原有发展基础 又被瓦解。表现为:科研成果分散转化,科研资源全部投入产业公司;产业公司小、散、弱,发展无 后劲,管理问题严重;原有科研力量损丧殆尽,再发展基础遭根本性破坏。 4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视和对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化,科研院所转制成企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

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促进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 内部控制不严谨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原本是一种以科学研究为主的机构,转制之后面临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经营管理模式都与原来大相径庭。

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部监控制度、财务管理不透明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2. 风险管理不完善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面对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时,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存在不足之处。

企业常常在市场营销、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措施。

这导致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时常出现严重的损失和危机,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3. 人才管理难题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企业缺乏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和晋升制度,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了企业的人才断档现象;企业的员工队伍中存在着许多原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这些科研人员在管理经营方面缺乏经验和能力,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二、对策分析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这包括建立规范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完善财务监管和审计制度,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和薪酬福利制度等。

企业要加强对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内部监控,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监管的有效性,防范和减少内部不正当行为的发生。

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和掌控,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措施。

这包括加强对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建立定期的风险管理报告和评估机制,制定明确的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提高企业面对风险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摘要】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是科研机构管理的重要环节,对科研人员的工作激励和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考核制度的分析,提出了对于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需要对考核指标进行合理制定,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选择合适的考核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绩效评价的公平性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是关键因素。

通过深化制度改革、加强考核实施以及促进科研人员的良性竞争,可以提高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效果,推动科研机构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考核指标、考核方法、绩效评价、公平性、激励机制、改进策略、制度改革、良性竞争。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是科研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科研人员的成长和发展。

在当前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科研院所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科研人员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背景介绍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科研院所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其科研人员的绩效直接决定着科研院所的学术声誉和科研成果。

当前国内外科研环境复杂多变,科研人员面临着来自同行的激烈竞争和不断提升的研究要求,因此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以适应科研发展的需要。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是科研院所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公正地考核评价,可以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投入科研工作,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

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是科研院所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部分为后续讨论相关内容提供了基本的背景和引导。

1.2 研究意义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是科研院所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创新能力、优化科研团队结构和提升整体绩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可以促进科研人员的个人成长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科研院所的整体发展和科研成果的提高。

内企业家管理模式:科研机构建立高绩效科研管理体系的良好选择[复斯管理]

内企业家管理模式:科研机构建立高绩效科研管理体系的良好选择[复斯管理]

原文发表于2007年1月9日《科技日报》内企业家管理模式:科研机构建立高绩效科研管理体系的良好选择赵春明管理学博士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Email:zcm@ 企业家,按熊彼特的说法,是指市场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与市场中的企业家相对应,企业内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被称为“内企业家”(首次提出该概念的是美国人吉福德.平肖第三)。

科研机构,包括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主要活动是科学研究——创新性活动;主要人力资源是科研人员——以创新精神为其根本特征,因此,可以说科研机构是内企业家群集的组织——没有哪类同等人员规模的企业,会像科研机构那样拥有如此之多的内企业家。

在其它组织类型里,如生产、服务型企业,内企业家是特殊现象,所以这些组织的业务管理模式是以常规员工为对象的。

然而内企业家在科研机构的业务体系里却是普遍现象,因此,它的业务管理模式的建立基础应是内企业家,而不是常规员工。

管理学的现有实践研究主要以生产和服务类企业为一般对象,而关于以内企业家型员工为对象的管理模式却很少涉及。

所以,科研院所须依靠基础管理理论,开发一种面向内企业家型员工的新型业务管理模式——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称之为“内企业家管理模式”,以适合自身科研管理的需要。

下面从科研业务的组织方式、科研绩效的考评方式和对科研人员的薪酬分配方式三个主要方面,说明内企业家管理模式。

一、科研业务组织:自组织的虚拟运行体系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根源于两个方面:个体的自由探索和群体的自由结合。

该二者作为管理目标也由此构成科研机构全部管理任务的基础。

群体的自由结合,本质上是形成一种能级放大机制——克服个体知识和智慧的局限,以匹配科研任务对科研能力的需要。

另外,科研人员间的自由结合,有助于出现“涌现”现象,这对产生更多更有价值的创新非常有意义。

个体的自由探索和群体的自由结合,需要在科研机构内部形成虚拟的科研业务组织体系。

研究机构的组织体系由常设组织和临时组织两部分组成。

对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后的调研及建议--对湖北省科研院所转制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后的调研及建议--对湖北省科研院所转制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后的调研及建议--对湖北省科研院所转
制情况的调研报告
李志军
【期刊名称】《航天工业管理》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牵扯面广、影响大.科研院所转制后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当前,需要继续搞好配套改革,深化科研院所转制工作,包括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和完善配套政策,加大对转制科研院所的科技投入力度,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等等.
【总页数】5页(P36-40)
【作者】李志军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实现模式研究 [J], 段春莉
2.广西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后发展问题研究报告 [J], 周志华;刘汉富;雷志强;吴大华
3.陕西省开发类转制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J], 段春莉;
4.山西省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J], 吕静
5.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模式选择及其实证研究 [J], 刘书庆;向淋勇;段宝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科研院所转制的进展、困难与思考

关于科研院所转制的进展、困难与思考

关于科研院所转制的进展、困难与思考
马世光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产业》
【年(卷),期】2000(000)011
【摘要】@@ 一、进展rn以10个国家局242个院所企业化为标志的新一轮院所体制改革正在推行.就全国而言,彻底转变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针对在相当部分院所中普遍存在的创新意识不强、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的现象,我们的体会是:科研院所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建立面向市场的机制问题,坚决地走院所与企业结合、科研与市场结合的道路.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马世光
【作者单位】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14-24
【相关文献】
1.科研院所转制困难剖析 [J], 张益伟
2.转制科研院所目前的困难与对策 [J], 粟国强
3.转制科研院所目前的困难与对策 [J], 粟国强
4.科研院所的改革发展之路——对科研院所转制的思考 [J], 牛文健
5.转制科研院所创新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河南省属转制科研院所为例[J], 唐玮罡;刘小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转制科研院所经营考核体系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转制科研院所经营考核体系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转制科研院所经营考核体系研究周斌;宋志明【摘要】本文根据转制科研院所的实际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设计了经营考核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的考核权重进行了计算,建立了转制科研院所经营考核基本框架,可为各级主管单位对转制科研院所的管理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工程咨询》【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5页(P61-65)【作者】周斌;宋志明【作者单位】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科研院所转制是我国科技体系结构的重大调整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

从1999年开始,全国先后有千余家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到大型企业集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大量科研院所和科技资源游离于企业之外的状况,优化了国家创新体系结构,增强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但同时,如何对转制科研院所进行考核管理,引导其科学发展,也是目前普遍遇到的问题。

本文借助层次分析法,对转制科研院所经营考核体系进行研究,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一、转制科研院所存在的问题科研院所转制以来,经过近20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机制改革、产业建设与经营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主要体现为4个方面:一是战略定位不清晰[1][2]。

很多转制院所在长远发展和短期效益间摇摆不定,“技术引领者”和“经济贡献者”两个战略方向没有实现有机统一。

二是创新能力提升相对缓慢。

面对生存和发展压力,转制院所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聚焦在市场上,技术研发投入的资源和力量不足,造成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缓慢。

三是创新结构失衡。

研发工作以周期短、见效快的改进型研究为主,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力量有所削弱,导致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四是产业化发展受挫。

相当一部分院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产业化基地,但由于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脱节,再加上近年来宏观经济低迷,导致产业能力未能有效释放,形成沉重的资产负担,影响企业整体经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发表于2003年6月27日《科技日报》)
转制科研院所考评模式探讨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科研院所的考评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尤其表现在对研究部门和对科研人员的考评上。

科研院所长期采用的是一元纵向考评模式,即院所领导考核各个部门领导,各个部门领导考核本部门的员工。

转制以后,为了提高绩效考评的准确性,科研院所在原一元纵向考评体系中逐渐引入了双向、横向考评,业务部门反过来也可以给职能管理部门打分,员工不仅接受来自直管领导的考评,同时,其同事也可对其评价,部门之间也可以互相考评。

这种以一元纵向考评为主,双向、横向考评为辅的考评体系是目前转制科研院所普遍采用的考评模式。

然而,科研院所在考评体系上尽管一直在努力,但长期存在的考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比如,指标分配难:计划部门在进行指标分解时和各个业务部门之间发生冲突,领导不得不将指标硬压下去;考核信息搜集难:考核部门难以及时得到关于考评对象的真实信息;考评扣分难:虽然制订了明晰的考评标准,并赋予各项标准分值,但由于考评信息收集困难,结果都是90多分;结果兑现难:即使考评结果的差异不大,处罚起来还是非常困难,一个不良的考评背后总有千万条理由,结果兑现不了了之。

科研院所的考评工作为什么比其他类型的企业困难?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根据长期咨询实践,认为主要是以下五个原因所致:
1、知识的在制式生产,缺乏客观的考评标准。

很多科研院所的生产过程,同时要伴随新知识的创造过程——这可称之为“知识的在制式生产”,所以,和单纯的生产过程不同,时间、成本和结果很难在事前给出明确的限定,往往和科研人员的努力程度、科研过程本身的不确定性等密切相关。

因而对于承担这类业务的部门和人员,如研究室和技术人员,考评标准的制定很困难。

2、结果的复合性,难以清楚划分岗位和部门职责。

分岗位或部门进行考评,要求岗位和部门之间的责任界限非常清晰,而很多科研院所的业务多半是边研究、边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具有不确定性,阶段性成果是很多人员和岗位的“复合”结果,对其中的每个岗位和人员在“复合结果”中的贡献计量非常困难。

因此,在这类业务“复合结果”的生产过程中,
有关岗位和部门的责任界定无法清晰。

3、任务多变,收集考评信息成本高。

一些科研院所的业务表现为多品种、小批量,很多岗位和部门在不同业务中的任务也不同,如在一个项目中是项目经理或主要设计部门,在另一个项目中可能是一般设计人员或配合部门。

在任务不固定的情况下,不仅不易确定考评指标、难以划分岗位和部门责任,而且收集完整的考评信息成本也非常高。

4、利益不相关,考评缺乏激励性。

在科研院所,执行具体考评的职能部门是组织的代理人,其本身并不能从严格考评中获得直接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是整体组织的,相反还可能遭致被考评主体的不满,因此,职能部门在对业务部门进行考评时往往是象征性扣一点,结果导致各部门的考评结果都差不多。

5、横向考评不配套,纵向、横向没结合。

虽然,横向考评可以部分解决诸如考评信息获取、考评动力等问题,但在目前情况下,由于在其他方面的机制和制度不配套,横向考评的应有效果发挥不出来,反而还使得考评显得更加复杂、考评结果更加模糊。

比如,如果业务运行模式不改变,还继续采用由上而下的计划分解方式,则横向部门之间本来存在的业务联系就会被割裂,就不会有利益和责任上的直接联系,它们都是和上级部门发生利益和责任关系。

横向部门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和责任关联,那么部门之间的横向考评就不会有真正的动力,横向考评就不会有效果。

另外,横向考评体系与纵向考评体系没有很好地结合、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也是考评模式改变以后效果不佳的原因。

分析表明,要解决好科研院所的考评问题,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业务流程的组织和考评对象的虚拟复合,增强科研活动的可考性;二是通过构建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关联,增加部门与员工的愿考性。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开发的关联考评模式,经过多家科研院所的实践,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一些科研院所的考评问题。

关联考评模式的具体做法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对科研院所的业务组织和运行方式进行调整与改造,构造相对独立的考评对象。

根据科研生产业务流程的客观要求,调整传统的业务组织方式,改变计划的形成过程。

在整个业务过程,从市场竞标、到内部项目分配、生产各个环节(包括设计、采购、外协、组装等)以及售后服务,根据各个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引入市场化的组织方式,并确定应用范围,在内部建立竞争性伙伴关系。

在内部具有交易关系的部门或者团队就是院所层级的考评对象。

之所以构建相对独立的考评对象,主要目的在于使这些考评对象的绩效结果能够观测
到,并可以计量,其评价标准能够在交易主体之间的谈判过程中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指标,计划下达,从而解决科研生产活动的可考性较差问题,同时也为建立各个部门和团队的契约关系做好铺垫。

其次,用关联价值增加值构造利益关联。

由于构造的考评对象之间具有交易关系,这一系列的交易关系完成了整个业务流程。

因此,各个考评对象都处在一条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每个考评对象都对整个价值链有贡献。

关联考评模式中,用关联价值增加值来衡量这种贡献,并作为各个考评主体的主要考评指标,同时,也是该考评对象奖金分配的基础。

这样,任何一个考评对象的关联价值增加值与其相关联的部门的业绩情况密切相关,考评对象因为关联价值增加值作为自身的分配基础,而必然对影响本身关联价值增加值的有关其他部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如研究室会对采购部门的采购提出明确的质量、成本和进度要求,仪器仪表部门会改善自身的服务态度,而设计部门也会提高仪器仪表的利用效率。

之所以要构建利益关联,主要是改变传统考评体系中的激励动力不足、解决考评中的愿考性问题,通过每个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关注,提高它对其相关部门业绩的监督动机,让其享有监督带来的收益。

这样,不仅解决了考评信息收集难、结果兑现难、考评打分难等问题,而且,还可大大减轻院所层级的考评压力,降低职能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冲突,简化考评程序,降低考核成本。

第三,强调团队考评。

在部门和项目组内部,员工的考评应交由团队自我考评,因为个人绩效信息在团队内部是更加公开的,团队成员之间最了解彼此的努力程度和价值贡献。

以团队考评为基础,员工的考评由团队自我考评来进行,可以解决“复合结果”生产过程中的岗位、部门贡献不易计量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考评的准确性。

当然,对于有些职能部门和生产加工部门,可以继续采用一元纵向考评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