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历史性建筑群分析共56页
上海外滩的历史性建筑群分析
精 美 的 大 门
第二十页,共56页。
1994年4月4日, 这幢大楼成为中 国外汇交易中心。
台湾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6 号) 外滩16号原来是日商开设的台湾 银行大楼。早期的台湾银行大楼 是一幢建于上世纪的东印度式建 筑,高三层,1924年被拆除重建。 重建的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采 用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其特 征是广泛吸收各国建筑的长处, 集多种建筑风格为一体。与日本 大阪和横滨的近代建筑比较相似。 解放后,改名为工艺大楼。
第十页,共56页。
第十一页,共56页。
汇丰大楼建筑风 格属新古典派希 腊式,平面呈方 形,楼高五层, 二至四层有六根 罗马科林斯式柱, 五楼中间有半圆 形希腊式穹顶, 高二层,整幢大 楼显得古朴、典 雅。大门内有高 近20米的穹顶大 厅,上层四周呈 八角型,每个方 向的壁面及穹顶 均有彩色马赛克 镶嵌组成的大型 壁画。
第二十二页,共56页。
麦加利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8号)
该址也是上海第一家外资银行丽如银行 的行址。 麦加利银行总行在伦敦,1857年11月 在上海设分行。1892年丽如银行停业, 麦加利银行购入其房产并迁入外滩18 号——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英国式建筑。 1922年扩建新楼,由公和洋行设计, 德罗·考尔洋行承建,楼高四层,占地 面积1755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外形设计横、 竖向均为三段式,二至四层中段贯以两 根爱奥尼克式石柱。底层为粗石基座层, 以花岗石贴面,显得粗犷坚固。麦加利 银行,也译为渣打银行,第一任总经理 为麦加利,故称之为麦加利银行。早期 的外滩银行林立,被誉为“东方金融中 心”,而历史最久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 只有麦加利银行。解放后,麦加利银行 迁至圆明园路。1955年改名春江大楼。
凝固历史的外滩老建筑
凝固历史的外滩老建筑外滩亮点“江海关大楼与汇丰银行外滩亮点:和平饭店与中国银行大厦台湾银行与字林大楼外滩之夜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
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
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这里开设了怡和洋行等一批英资公司和美资的旗昌洋行。
1848年在这里铺筑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
这条马路的名称(Bund)至今为止是西方国家对上海外滩的称呼。
外滩是上海城市标志性区域,外滩建筑群富集文艺复兴时期西洋建筑设计的精华。
一幢幢风格迥异、造型别致、各具个性的建筑,组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览”,外滩老建筑凝固着宝贵的历史与人文信息, 是百年上海的影子,非常珍贵,应该好好保护!外滩老建筑群原本是形态比较完整的历史街区,而现在簇拥的大量现代高楼已经破坏它们的整体感,当你从浦东看外滩的全貌,已经是新旧建筑的混合体,而历史的形态,既存在于单体中,更存在于群体里以及周边的大环境。
如此新旧混杂的老街区,丧失了珍贵的沧桑感,唯一庆幸的是,单体建筑旧貌还在!2012年我到上海,2次行走外滩拍摄老建筑,从外滩的中山东一路1号亚细亚大楼起,到黄浦路15号百老汇大厦止,全长1.3公里,其中共计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27处,现介绍于下:1.亚细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建于1913年。
原为七层,后加了一层。
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立面为巴洛克式,柱式以爱奥尼克式为主,底层拱圈用镇石,外墙用石面砖,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有“外滩第一楼”之称。
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
可谓简繁相怡,华贵典雅。
2. 上海总会(中山东一路2号).又称皇家总会,原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 1864年建楼,1909年在原址建六层新楼,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建筑是文艺复兴式风格,所谓文艺复兴式风格的特点就是整体感觉给人十分均匀、对称。
上海外滩建筑群
上海外滩建筑群上海外滩建筑群2011年03月21日外滩的建筑群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在1895年以前,欧洲古典式、文艺复兴式以及中西合壁式的2至3层楼建筑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例如中山东二路33号,原来的英国领事馆就建于公元1852年。
第二阶段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10年,外滩的旧房大多被拆除,改建为3、4层楼的楼房,而且大多数是砖木结构或砖石钢骨混合结构、清水砖墙,但装修比较精美。
例如,现在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原华俄道胜银行)等。
第三阶段是20世纪初至20、30年代,这段时期外滩开始了大规模的建造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今天外滩的建筑群格局。
南至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畔,约1500多米长的一座座古典式、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现代建筑式、折中主义式、中西糅合式建筑组成的外滩建筑群: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现在主要使用单位: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位于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口的亚细亚大楼,有撏馓驳谝宦之称。
原址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英商麦克倍恩公司接手后于1913年投资建造这座大楼,1916年竣工时为7层,称“麦克倍恩大楼”。
1939年加了1层,占地面积173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984平方米。
后来产权转让给亚细亚火油公司,该楼改名为“亚细亚大楼”。
该大楼建筑平面呈“回”字形,东面、南面均有门,东面为正门。
建筑风格为以巴洛克式为主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
正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
由于建筑进深大,中央没有天井,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大门左右各有两根爱奥尼克柱,门内又有小爱奥尼克柱。
门上有半圆形的券顶,饰以花纹。
底层拱圈用镇石,外墙用石面砖,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1950年,亚细亚大楼由华东石油公司接管;1959年,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房地产管理局、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迁入办公;1966年,上海房地产管理部门接管大楼;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通过房屋置换,取得了该房屋使用权。
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
浅析外滩历史建筑
浅析外滩历史建筑发表时间:2013-01-07T16:03:59.68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年10月Under供稿作者:胡亦敏[导读] 只要是这座城市的居民,就有权利更有义务来了解、珍惜、保护。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胡亦敏摘要:本文主要从历史角度出发,浅析了外滩建筑群与上海城市历史、城市精神的联系并提出了个人对于外滩古建筑保护与维持的意见与建议。
Analyses the bund historical buildingForeign language schoo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uYiMin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historical Angle, analyzed the bund buildings and Shanghai city history, city spirit and puts forward personal contact to the bund buildings protection and maintain opinion and the suggestion.第一部分:外滩历史外滩的形成考古成果表明,早在6000年以前就已有居民在此生息。
唐朝中期,这一地区由于农业、渔业和盐业的繁荣而设华亭县。
宋代后期,由于其时的经济贸易中心青龙镇航道受阻,海舶只好停靠上海浦,并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集镇——上海镇。
元朝时期这里已经是全国七大市舶司之一。
明朝的“江浦合流”之后,黄浦江成为上海内外航运的主要通道,使上海成为了天然的良港。
自后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上海都在对内贸易关系和对外商业活动方面占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可见,外滩也在上海逐渐发展成这座东南大都会的过程中获得无限契机。
可即使在这时,外滩充其量也只是人烟荒芜的滩地。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介绍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介绍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是上海的一处标志性景点,这里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建筑和独特的景观,是人们领略上海城市魅力的必去之地。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外滩,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如哥特式、巴
洛克式、拜占庭式、折衷主义等,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群。
这些建筑
不仅代表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当时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
和演变。
这些建筑中最为著名的是外滩18号大楼,即和平饭店。
这座
大楼以其独特的古典复兴风格而闻名,其外观采用了大量的金色装饰,显得十分豪华和气派。
此外,外滩17号大楼和外滩27号大楼
等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
除了建筑之外,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还包括了周围的景观。
这里可以看到浦江两岸的美景,包括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上海环
球金融中心等高楼大厦,以及黄浦江上的各种桥梁。
这些景观不仅
展示了上海的城市风貌,也反映了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里曾经是上海的金融和商业中心,见证了上海的繁荣和发展。
这里的建筑和
景观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此外,这里还有
着许多传说和故事,如“十里洋场”的传说等,这些传说和故事为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增添了许多神秘和浪漫的气息。
总之,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是上海的一处重要景点,它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留念。
这里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地方,也是人们了解上海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上海外滩建筑群
上海外滩建筑群上海外滩建筑群2011年03月21日外滩的建筑群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在1895年以前,欧洲古典式、文艺复兴式以及中西合壁式的2至3层楼建筑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例如中山东二路33号,原来的英国领事馆就建于公元1852年。
第二阶段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10年,外滩的旧房大多被拆除,改建为3、4层楼的楼房,而且大多数是砖木结构或砖石钢骨混合结构、清水砖墙,但装修比较精美。
例如,现在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原华俄道胜银行)等。
第三阶段是20世纪初至20、30年代,这段时期外滩开始了大规模的建造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今天外滩的建筑群格局。
南至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畔,约1500多米长的一座座古典式、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现代建筑式、折中主义式、中西糅合式建筑组成的外滩建筑群: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现在主要使用单位: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位于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口的亚细亚大楼,有撏馓驳谝宦之称。
原址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英商麦克倍恩公司接手后于1913年投资建造这座大楼,1916年竣工时为7层,称“麦克倍恩大楼”。
1939年加了1层,占地面积173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984平方米。
后来产权转让给亚细亚火油公司,该楼改名为“亚细亚大楼”。
该大楼建筑平面呈“回”字形,东面、南面均有门,东面为正门。
建筑风格为以巴洛克式为主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
正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
由于建筑进深大,中央没有天井,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大门左右各有两根爱奥尼克柱,门内又有小爱奥尼克柱。
门上有半圆形的券顶,饰以花纹。
底层拱圈用镇石,外墙用石面砖,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1950年,亚细亚大楼由华东石油公司接管;1959年,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房地产管理局、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迁入办公;1966年,上海房地产管理部门接管大楼;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通过房屋置换,取得了该房屋使用权。
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
上海外滩古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古建筑介绍上海外滩古建筑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景观之一。
位于上海黄浦江畔,外滩地区是上海最具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地方之一。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展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
外滩地区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也是上海发展的缩影。
这里的古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风格,展现了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国际化城市的独特魅力。
上海外滩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当时,上海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投资者。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外滩地区开始兴建一系列西式建筑,如俄式、罗马式、哥特式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是外滩十大建筑之一的外滩公共租界署大楼,该建筑建于1921年,是上海最早的摩天大楼之一。
这座建筑具有浓厚的古典风格,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它成为了上海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象征,也是外滩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建筑是外滩公园。
这座建筑建于1909年,是上海第一个公共公园。
它以其优美的花园和壮丽的景色而闻名。
公园内有一座古老的钟楼,钟楼上刻有“上海市”四个字,象征着上海人民的自豪和荣耀。
这座建筑是上海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外滩地区最受欢迎的休闲娱乐场所之一。
除了这些知名的建筑,外滩地区还有许多其他古建筑,如外滩俄国领事馆、外滩警察局和外滩主教府等。
这些建筑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展示了上海的多元文化和国际化水平。
外滩地区的古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更是上海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承载了上海人民的梦想和希望。
上海外滩古建筑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历史遗产,更是为了向人们展示上海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这些古建筑通过其精美的设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在探索上海外滩古建筑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繁荣。
这里的每一座古建筑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传奇,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上海外滩建筑(附图)
上海外滩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年更名为中山东一路。
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在1845年以上海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根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
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
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
它从这一时期起,逐步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的象征。
经过百年历史沧桑的外滩,在1992—1993年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后,旧貌换新颖,景色更为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
在这里,一场历经百年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从未落幕。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一幢幢商业大楼拔地而起。
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1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建成于1913年。
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
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大楼为一幢7层的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设计者为英资马海洋行。
建筑风格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立面构图规整,正面有爱奥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处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2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该楼建成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 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探寻上海老建筑:上海外滩(一)
探寻上海老建筑:上海外滩(一)上海上海市,中国4个直辖市之一,简称沪或申。
上海市辖16个市辖区,105个街道、107个镇、2个乡,4253个居民委员会和1590个村民委员会。
全市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市辖区400平方公里,最大的是崇明区1410平方公里,最小的是黄浦区20平方公里。
上海的历史:上海历史悠久,系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春秋时期的上海,属吴国,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属越国,后属楚国。
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别称“申”就源出于此。
上海的另一个别称“沪”,源于“沪渎”,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捕鱼具“扈”,这一带被称为“沪渎”。
捕鱼工具分两大类,一个人可以操作的俗称“罾”;需两个人以上操作的俗称“网”。
“上海”这一名称始于宋代的上海镇。
元代上海镇又升格为上海县。
明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
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模拟复原的鼎盛时期(两宋)的青龙镇港口和社会风貌图。
1843年,在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
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了租界。
之后,美国在上海设立租界。
1849年,法国也在上海设立租界。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上海实际上被划分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后100多年里,上海成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钱财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险家的乐园”之称。
1925年1月奉军进人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宣告成立。
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位于黄浦江畔,是上海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万国建筑群。
它毗邻黄浦江,面积约1.5平方公里,拥
有多座历史悠久、风格多样的建筑,包括中西结合的民国风格、现代主义建筑等。
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包括建筑物总数50座以上,其中具有代表
性的建筑有:
1. 中信泰富中心:被誉为上海最高的建筑,高492米,由101
层组成,是现代化的超高层建筑。
2. 上海公共租界英租界总医院(现为华山医院):建于1907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杰出纪念物,具有混合式建筑风格。
3. 上海大厦:建于1930年,是上海的地标建筑之一,石质外
观结合了哥特式和罗马式风格,其参差不齐的尖顶塔楼给人带来一种浪漫和神秘的感觉。
4. 北京大厦(现为外滩6号):建于1930年代,结合了欧式
和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深受中国和国际市场的青睐。
5. 交通银行大厦(现为上海华尔道夫酒店):建于1910年,
是上海最负盛名的建筑之一,其华丽和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
外滩的建筑样式由当时西方最流行的建筑风格为主,融合了欧
洲、美洲、日本、中国等地的建筑文化,是上海城市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外滩建筑群介绍
外滩建筑群介绍外滩建筑群啊,那可真是上海的一张超级耀眼的名片。
外滩的建筑就像一群来自不同家族却都很有范儿的长辈们,静静地站在黄浦江畔。
每一座建筑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就像每个长辈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一样。
先说说外滩1号吧,那是亚细亚大楼。
它就像一个穿着英式燕尾服的老绅士,特别有派头。
它的外观庄重而典雅,那高大的石柱就像是老绅士拄着的文明棍,支撑着它历经岁月却依旧挺拔的身姿。
这大楼当年可是和石油贸易有着密切关系呢,你想啊,就好像是一个大家族里掌管着重要财富来源的长辈,在那个时候可是相当有影响力的。
再看外滩12号,大名鼎鼎的汇丰银行大楼。
这大楼简直就是建筑界的超级富豪啊。
它的外观那叫一个豪华,巨大的穹顶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皇冠,璀璨夺目。
里面的装修更是不得了,各种精美的壁画、华丽的装饰,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宝藏宫殿。
这就好比是一个家族里最富有的长辈,把自己的住所打造得无比奢华,每一个角落都透着富贵气。
还有外滩13号,海关大楼。
那座大钟就像这个建筑的大嗓门,整点的时候敲响的钟声,传得老远老远的。
这钟声就像是这个建筑在向整个外滩、整个上海诉说着自己的存在,就像一个家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辈,声音洪亮,让人一听就心生敬意。
这海关大楼在历史上可是掌握着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关卡,就像家族里管着大门的重要人物,什么东西进出都得经过它的审视。
外滩的建筑群站在一起,又有一种奇妙的和谐感。
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长辈们,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经历,但是凑在一起的时候,却有一种默契。
它们沿着黄浦江岸排开,就像是在观看一场历史的长卷缓缓展开。
白天的时候,阳光洒在这些建筑上,它们像是一群在晒太阳的老人,散发着古老而宁静的气息。
到了晚上,灯光亮起,那可不得了,它们就像是换上了华丽晚礼服的明星,璀璨耀眼,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历程。
它们就像历史的史官,默默地记录着每一个重要的时刻。
从洋人的租界时期,到新中国的蓬勃发展,它们都在那里,一动不动,却又像是在诉说着千言万语。
外滩外国建筑群的介绍
外滩外国建筑群的介绍哇,外滩外国建筑群可真是个令人惊叹的地方!想象一下,站在黄浦江边,微风轻拂,眼前那一排排气势磅礴的建筑,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就像一幅五光十色的画卷,瞬间把你带回了那个时代。
外滩的建筑风格可真是多种多样,有哥特式的,也有巴洛克式的,简直就是建筑界的“百花齐放”。
这边儿的老建筑和现代摩天大楼对比,仿佛在诉说着百年的历史与变迁。
说到这些建筑,咱们得聊聊那座举世闻名的和平饭店。
哇,这座建筑可真是个明星,外形独特,夜晚灯光一亮,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电影的场景。
这里可是老上海的标志之一,很多大人物都曾在这里住过,听说过的轶事一箩筐。
可以想象,当年那些穿着西装的人士在这儿喝着威士忌,叼着雪茄,那个画面简直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
然后再说说这儿的其他建筑,比如上海大厦、汇丰银行大楼,哎呀,那都是个个的“建筑巨人”。
它们就像站岗的士兵,静静守护着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
特别是汇丰银行大楼,外面那一圈雕刻,简直精致到让人流口水,细节之处都透着艺术气息,绝对让人感叹“工匠精神”真是不容小觑!我敢打赌,哪怕你不是建筑爱好者,站在这儿,都会忍不住拿起手机拍几张美照,分享到社交媒体上。
再聊聊外滩的夜景,嘿,真是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的时刻。
灯光闪烁,建筑们都像是换上了华丽的晚礼服,映照在黄浦江上,仿佛在跳舞。
就算你是个不爱拍照的人,也会忍不住想留下这美好的瞬间。
那江水轻轻荡漾,跟着灯光一起舞动,简直让人陶醉。
这种感觉就像在梦里,脑海中回荡着“灯火阑珊处”的诗句,心中无比宁静。
在外滩漫步,偶尔听到江面上传来的轮船汽笛声,那种声音就像是老朋友的招呼,让人心里暖暖的。
你走在沿江的步道上,看看周围的游客,都是一脸的幸福,仿佛这条河流承载着他们的梦想与希望。
更有趣的是,你还可能遇到一些街头艺人,他们在这儿表演,或者弹吉他,或者舞蹈,那种氛围,哇,真是太棒了!仿佛让这个地方活了起来,充满了年轻的气息。
哦,对了,外滩的美食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部分!在这儿随便找个小摊,来一碗热腾腾的汤面,或者一份香喷喷的小笼包,别提有多舒服了。
上海外滩建筑介绍
历史 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 “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年更名为中 山东一路。 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 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在1845年以上海 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根据,划定外滩 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 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但临江而立的巍峨 参差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 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它从这一时期起,逐步 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的象征。经过百年历史沧桑 的外滩,在1992—1993年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后,旧貌 换新颖,景色更为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 爱的风景点”。
上海海关大楼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优点大楼门楣由四眼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以高耸的钟楼为轴线气势非凡建筑造型属新古典派希腊式上段的钟楼的则为哥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
美丽的上海外滩
-上海滩万国建筑群
外滩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 英文名称为the exotic building clusters in the Band of Shanghai。
上海总会
原英国侨民活动的上海总会又称皇家总会。它1910年建成,耗资白银45 万两,是文艺复兴式风格。所谓文艺复兴式风格的特点就是整体感觉给人十分均 匀、对称。整幢建筑以正门为纵轴线,左右对称,显得和谐均匀而稳重。大楼的 第三层与第四层之间,有六根爱奥尼克立柱,爱奥尼克立柱特点是柱身修长,柱 身有条带状,柱头上有卷起的旋涡状,是“女性美”的象征。除此之外还有其他 的两种柱子风格叫多立克柱式,柱身粗壮,柱顶是突出的圆形,上方有方形的石 头盖顶,是“男性美”的象征。海关大楼地层就是用这种柱式。还有就是科林斯 柱,此柱出现在希腊时期商业繁荣的科林斯城,柱顶有一束树叶和花蔓组成,似 花篮状,雕刻华美,是“富豪”的象征,汇丰银行 和怡和洋行都使用这种柱式,以显示自己的 财富。这里要和大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幢建 筑中远东第一长酒吧台,有34米长。大堂北 侧是环形楼梯,旁边有半圆形铁栏电梯,现 仍能上下通行。室内装修由日本设计师承担, 参照日本帝国主义王宫的风格设计,故又称 之为“东洋的伦敦”,这做优秀近代建筑已列为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是中国上海市的著名地标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部分。
这个历史悠久的建筑群位于黄浦江畔,曾是上海的外滩风貌的代表。
这里有着各种风格的建筑,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历程。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那个时候,上海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
在此期间,许多外国洋行相继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总部或分公司,为上海的商业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外国洋行的存在,也给外滩带来了一个独特的风貌。
上海外滩的建筑风格多样,反映了当时国际间的建筑潮流和社会背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黄浦江畔的外滩十二号,这是一座双塔建筑,设计灵感来自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温特堡。
这座建筑以它独特的造型和钟楼而闻名,曾经是上海的天际线代表之一。
而在外滩的东边,还有一座风格迥异的建筑,名为港务大楼。
这座建筑高耸入云,属于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是上海建筑史上的瑰宝之一。
它的设计理念是以雅典卫城为蓝本,展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除此之外,法国工会馆、俄罗斯总领事馆、英商洋行总部等等,也都是建筑群中的亮点。
这些建筑都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彰显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底蕴和建筑艺术。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历史并不一帆风顺。
在二战期间,由于战火的摧残,其中一些建筑遭到了毁坏。
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上海外滩得到了修复和保护。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除了建筑的魅力,上海外滩还有着令人难忘的夜景。
当夜幕降临,外滩的灯光鳞次栉比,江风拂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城市。
这是个古老而又现代的结合,忍不住让人为之所倾倒。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凝聚了历史的痕迹和人们的智慧。
它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崛起,也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建筑本身,更蕴含着历史的沧桑与风云。
当我们走在外滩的石板路上,看着这些充满历史色彩的建筑群,我们不仅仅在欣赏美景,更在品味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
CityWalk6外滩建筑图鉴
CityWalk6外滩建筑图鉴清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1843年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指定包括上海在内的五个口岸为对英国“开放”的通商口岸,随后加入瓜分“蛋糕”的还有美国、法国等列强。
但为什么是上海?恰恰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出海口的优越地理位置与巨大商贸发展潜力让英国殖民者一眼相中,而在那个当下,上海也在苦痛中迎来了世界贸易新秩序和城市发展新理念。
一早就抢走了优秀地段的英国人,短短数十年已将黄浦江岸发展得有模有样。
几年之间,外国洋行纷纷迁入这里,走私鸦片、开展航运和进出口贸易,地价暴涨,俨然一条纸醉金迷的金融街。
19世纪末时,外滩不再是黄浦江边的滩地纤道,一条宽阔平坦并铺设了草坪的堤岸大道逐渐形成,马路一侧的多廊柱建筑群勾勒出黄浦江的曲线。
现在的外滩建筑大多已经历过多次更新。
第一代外滩建筑是以2-3层的中西合璧小楼为主,多为设计师凭空想象绘出草图。
由于地价升值,后期的建筑越建越高,19世纪末,职业建筑师开始参与外滩建筑的翻新,折衷式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逐渐成为主流。
1910年代至抗战爆发之前,是上海的“黄金时代”,也是今日外滩形成的时期。
第一代外滩建筑留存至今的只有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和位于福州路17号的旗昌洋行北楼。
一直说外滩1-33号,照理说应有33栋建筑,但我实际拍摄下来只有24栋,因为那消失的9块门牌号正是缘于外滩建筑历次变迁中的地产兼并。
总之,没有外滩的city walk就称不上是完整的上海city walk,上海的近代历史发展正是从这片滩地开始的。
外滩1号建成于1915年,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承建。
建成时共7层,1939年加建至8层。
之后大楼产权转让给英荷壳牌石油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大楼遂称为“亚细亚大楼”。
建筑整体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局部装饰带有巴洛克的特征。
外滩2号第一代建筑建成于1865年,是外滩第一幢有古典柱式的建筑,外墙用红砖砌成,沿外滩的立面为三层敞廊。
外滩建筑群
亚细亚大楼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
其高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
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
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
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
可谓简繁相怡,华贵典雅。
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曾用名:麦克倍恩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主要使用单位: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位于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口的亚细亚大楼,有“外滩第一楼”之称。
建于1913年。
原为7层,后加了1层。
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立面为巴洛克式,柱式以爱奥尼克式为主,底层拱圈用镇石,外墙用石面砖。
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上海总会原英国侨民活动的上海总会又称皇家总会。
它1910年建成,耗资白银45万两,是文艺复兴式风格。
所谓文艺复兴式风格的特点就是整体感觉给人十分均匀、对称。
整幢建筑以正门为纵轴线,左右对称,显得和谐均匀而稳重。
大楼的第三层与第四层之间,有六根爱奥尼克立柱,爱奥尼克立柱特点是柱身修长,柱身有条带状,柱头上有卷起的旋涡状,是“女性美”的象征。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两种柱子风格叫多立克柱式,柱身粗壮,柱顶是突出的圆形,上方有方形的石头盖顶,是“男性美”的象征。
海关大楼地层就是用这种柱式。
还有就是科林斯柱,此柱出现在希腊时期商业繁荣的科林斯城,柱顶有一束树叶和花蔓组成,似花篮状,雕刻华美,是“富豪”的象征,汇丰银行和怡和洋行都使用这种柱式,以显示自己的财富。
这里要和大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幢建筑中远东第一长酒吧台,有34米长。
大堂北侧是环形楼梯,旁边有半圆形铁栏电梯,现仍能上下通行。
市内装修由日本设计师承担,参照日本帝国主义王宫的风格设计,故又称之为“东洋的伦敦”,这做优秀近代建筑已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外滩3号上海总会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
游览外滩古今建筑群(修正版)
游览外滩古今建筑群(修正版)游览外滩古今建筑群(修正版)2016-10-25 17:34小年糕有声影集我要做影集1543阅读 100000+小年糕说:在外滩长约1800米的街道上,巍然耸立着52栋风格迥异、异国色彩浓厚的历史建筑。
这是当时欧洲城市风貌的缩影,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从中可以窥见上海滩的百年历史变迁。
写留言广告小年糕有声影集照片制成音乐视频,操作极简,效果专业关注手机京东手机京东,正品行货,新人赠送188大礼包最新留言放慢心跳留微信名13月23日 18:57幸福LGQ 我小时候,家就住在离外滩步行半小时地方,那时经常去外滩玩耍,如今上海的变化巨大,不变的是外滩万国建筑。
壮观!壮观!壮观! 幸福 lGQ放慢心跳留微信名23月23日 17:57我小时候,家就住在离外滩步行半小时地方,那时经常去外滩玩耍,如今上海的变化巨大,不变的是外滩万国建筑。
壮观!壮观!壮观!浪留微信名13月15日 6:51看到这些我又想上海哦,牛奶巧克力留微信名33月13日 15:57从小到老不知去过多少次上海,也不知去过多少次外滩,却从没认真观赏过,啮见识,长眼介,好文章,好攝影,赞,赞赞歌笙逝留微信名13月12日 23:30太好看了大上海的美景真美观壮丽顾燕翔留微信名13月11日 23:25美丽的外滩.宏伟的建筑群.是我们上海人的骄傲.可几次去都流连往返.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张丽留微信名33月11日 21:42我初中求读于浦光中学。
初一时因校舍修建,改在金陵东路原法國领事馆上课。
我还记得馆内有几颗挺直高大的法國梧桐树,妙在其中留微信名13月10日 6:59影集制作极好!不禁触景生情。
在金陵东路右则的中国工商银行大楼处,原耒是法国领事馆,后成为金陵中学一我的母校。
那时坐在教室里能看到黄浦中耒往的船只···多美好的时光!莫别离留微信名3月9日 5:39你到欧州去看看,就大跌眼镜了。
正是大鸟见小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