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学案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学案w

《报任安书》学案主备人:王璐学习目标1、了解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一、走近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天汉二年(前99),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著有《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50余万字。
在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史记》是第一部。
二、写作背景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
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
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
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
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
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
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
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相关推荐报任安书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作者生平与社会背景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特殊境遇中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作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作者的品德与操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平简介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
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
次年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
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职务,所以司马迁的朋友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积极向朝廷推荐贤才。
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痛苦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荐贤才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全文反复曲折,首尾呼应,夹叙夹议,引古喻今,情真意挚,感慨极深,确实是向知心朋友倾吐表情。
本文节选了原文的开头一部分及后半部分,重点放在了作者表明自己为什么隐忍受辱苟且偷生的原因,这也是我们理解司马迁伟大人格,理解《史记》先进思想的关键之处,本文虽是竹选,但仍白成体系。
文章的结尾呼应开头,点明自己不能“推贤进士”。
二、初读文本,把握文章脉络,感受情感。
选文逐层深入,叙议结合,援引古代事例比喻当今形势。
叙述中透露出作者遭受腐刑之后的痛苦及怨恨,议论中表现作者“隐忍苟活”而要“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伟大志向。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一、简介《报任安书》是唐朝时期韩愈所写的一封绝笔书信,给当时的任城令张籍写的,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巨作。
这封书信以讽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虚伪、阴险的不满和反对,并号召文人士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本文将从文学、历史和道德等多方面探究这封书信的深刻意义,并总结出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二、韩愈的文学艺术韩愈是唐朝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他早年曾在咸阳教尝讽刺体文学,后来赴洛阳入仕,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
《报任安书》是韩愈晚年创作的一篇书信,充满了浓重的文学艺术气息。
首先,韩愈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复之四时”,“历览前踪”,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其次,他运用了咬文嚼字的技巧,不仅能够深入探究语词的内涵和外延,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最后,韩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己坚守正义的精神和当时官场的腐败现象进行对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三、历史时代背景《报任安书》的产生,与唐朝晚期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当时,唐朝内部斗争不断,洛阳、长安两个都城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越来越少。
且正值朝堂上权力斗争激烈,许多官员推崇阴谋诡计和权术,甚至为了自己的晋升而不惜牺牲平民百姓的生命。
这种弱肉强食的社会现象,直接导致了民不聊生和人民断了希望的情况出现。
四、韩愈的思想和主张《报任安书》所表达的内容不仅涉及到文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还属于韩愈在人生历程中不断积累、丰富和深化的思想。
他一方面抨击当时官场的腐败、虚伪现象,表示不屑于奉承谄媚之风,同时也倡导文人应拥有正义和决心,勇于表明自己的见解和坚持,希望能够以文化的力量改变社会。
以此,可见韩愈不但是一位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改革者。
五、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报任安书》虽然是唐朝时期的产物,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和启示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的特征。
一方面,我们应该秉持着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态度,不盲从、不奉承,重视人民的权益和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另一方面,文化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也越来越凸显,作为国家走向中心地位的文化人,应该肩负起文化建设的使命和责任,勇于表达自己对于当今社会的看法和建议。
报任安书教案8篇

报任安书教案8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__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作手法。
4.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重点和难点:1.理解__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一、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作者及作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
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它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__选自 ,是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原名,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130篇,分为表,书,本纪,世家,列传。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学习目的】1.学习本文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的行文特点。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学习时数】三课时。
【预习内容】1.读准下列词语并正确注音:曩()者诎()体强()颜头枪()地受诛()暴()肌肤受榜箠()圜()墙羑()里卜()祝囹圄()槛()阱缧绁()臧()获没()世倜傥()放失()愠()色前辱之责()剌()谬2.反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的?第一课时一、了解体裁和写作背景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初通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播放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2.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责”。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3篇)

报任安书教案(精选3篇)报任安书教案篇一学习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过程:一。
背景介绍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
高中文言文《报任安书》导学案

第三段:写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文采表于后世”。
第四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五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
第六段: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和自己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三)疏通文句,解释下列加点的重点词语:
17、重施刑于大夫18、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19、亦颇识去就之分20、恨私心有所不尽
21、文采不表于后也22、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2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24、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6、思垂空文以自见
27、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28、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二.自主学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曩者阙然蝼蚁诎体赭衣箠楚髡刑黥刑
槛阱定计于鲜暴肌肤榜箠头抢地圜墙强颜羑里
魏其侯罔加没世不可胜计倜傥厥有国语占卜
囹圄缧绁说难放失旧闻愠色闺閣之臣剌谬
贪生恶死
(二)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部分的基本内容:
第一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没有及时答复表示歉意。
2.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
3.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学习过程: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大声诵读课文,正音断句;尝试翻译课文,整体理解文意;请用黑色笔将课下注释搬入课文中;将不理解的文言词语用红笔圈出来。
报任安书学案答案

《报任安书》学案答案【知识梳理】二、给加点字注音nǎng、quē、qū、zhě、yì、bìn、yuán、jīlãi xiâ、Làmiù、chuí、tìtǎng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 诎,通“屈”,弯曲。
2. 关,通“贯”,套上。
3. 枪,通“抢”,撞击。
4. 以,通“已”5. 罔,通“网”,法网。
6.摩,通“磨”消灭,磨灭。
7. 底,通“抵”,大抵,大都。
8. 见,通“现”,表现。
9. 失,通“佚”,散失。
10. 责,通“债”。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从前2、望:怨恨、抱怨|相:指代对方3、幸:希望|过:责备4、缺失的样子5、只是6、因为7、态度鲜明8、暴露9、被捕入狱10、法律11、陷身12、尽13、流传14、收集15、考察16、侮辱17、耻辱18、引退19、完全相反、违背20、应付、周旋五、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
2.情意诚挚恳切。
3.夫为句首发语词;人:人们 4.妻子和儿女。
5.形容词,不同寻常。
6.处于卑贱的地位。
7.古义:言辞,言语8.自己的心愿;个人心意9.抒发愤懑10、立身处世,安身立命六、指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1. 古代剔去膝盖骨的酷刑;名词作动词,挖掉膝盖骨。
2.名词作动词,囚禁3.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4.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5.为动用法,为……而死6.使动用法,使之受辱7、使动用法,使……受辱。
8、名词作动词,穿【合作探究】一、写出下列字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1、亡①失去②逃跑③失去、丢失④灭亡的2、殆①大概②危险③接近于④倦怠、懈怠3、若①好像②假如③及、比得上④你的⑤这样4、就①完成②接受③靠近④成就⑤就任、赴任⑥登上⑦5、以①连词,来②介词,因为③介词,因为④介词,用⑤连词,来⑥连词,相当于“而”,表因果,因而⑦同“已”。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报任安书》复习学案1. 阅读材料1.1 《报任安书》《报任安书》为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是一封给当时官员的奏疏信件,内容丰富,用词优美,充满了对家国、人民的关注和祝福。
它以一种深情而高峰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宁、百姓幸福的期望和祝福。
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必修五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
1.2 学习笔记在学习《报任安书》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掌握《报任安书》的基本意思;•学会分析《报任安书》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2. 学习重点2.1 王之涣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其生平不为人知。
他是当时宫廷的高级官员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以诗人的身份被后人称为“诗圣”。
王之涣的诗歌作品以豪迈、清新、高远的诗风为特色,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关怀。
他的《登鹳雀楼》、《凉州词》等诗篇都被誉为不朽之作。
2.2 《报任安书》的背景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报任安书》是唐朝晚期王之涣写给官员报任安石的一封信件。
当时的唐朝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仁宗朝,继位的明宗韩愈昏庸无道,政治腐败严重,经济发展滞缓。
此时,王之涣以其大公无私的形象,成为了唐朝社会中的一股明亮的力量,他的《报任安书》也因此成为了一道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
2.3 掌握《报任安书》的基本意思王之涣在《报任安书》中,以温和、恳切、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报任安石的问候和祝福,向他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关心,并对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信件以“报任安石表章”为起点,陈述了作者对报任安石历任司谏员、抚顺刺史等职务的称赞和肯定。
接着,作者开始谈及时政、社会现状,表达对时局的关切,对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安康幸福表达了最大的期望和祝福。
2.4 学会分析《报任安书》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报任安书》是一篇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表现了王之涣文学风格的代表作品。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13篇)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13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报任安书》教案设计2。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同学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谈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
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同学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同学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以领悟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受与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同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支配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学校、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然后将学校、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
然后引导同学学习课本中的一篇学问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
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同学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同学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终让同学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进行一次讨论性学习报告会。
五、课时支配:12课时六、教学步骤:报任安书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报任安书导学案(含答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背景材料及体裁1.背景资料《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
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
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
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报任安书》的内容)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体裁“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
三、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曩.蝼.蚁箠.楚诎.体槛阱..圜.墙强.颜暴.肌肤占卜.缧绁....愠.色倜傥羑.里髡.刑劓.刑刖.刑绛.色魏其.赭.衣贪生恶.死没.世孙膑.剌.谬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
(1)及以至是(2)被箠楚受辱(3)其次剔毛发 (4)幽于圜墙之中(5)见狱吏则头枪地 (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9)则仆偿前辱之责 (10)及罪至罔加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①念父母,顾妻子古义:今义:②下流多谤议古义:今义:③意气勤勤恳恳古义:今义:④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今义:⑤恨私心有所不尽古义:今义:⑥意气勤勤恳恳古义:今义:⑦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①虽仆虽怯懦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②而古者富贵而名摩灭盖文王拘而演《周易》退而论书策③以思垂空文以自见欲以究天人之际仆以口语遭此祸④就亦颇识去就之分矣草创未就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卒就死耳⑤道不得通其道然此可为智者道伐无道,诛暴秦⑥用而用流俗人之言用之所趋异也⑦重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重为乡党所笑⑧通通邑大都通古今之变通其狂惑5.解释黑体字的词语曩者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太史公牛马走《兵法》修列苦望仆不相师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思垂空文以自见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与时俯仰今虽欲自雕琢要之死日太上不辱先勇者不必死节韩非囚秦衣赭衣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流俗之所轻也6.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句子。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复习落实重要文言知识。
2. 重点落实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何”。
3. 作文素材拓展运用。
课前案一、解释加点字词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2.曩者..辱赐书3.教以慎于接物..4.推贤进士为务.5.意气勤勤恳恳......6.若望.仆不相师..,7.请略陈固陋..。
8.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9.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10.特.以为智穷罪极11.用之所趋.异也12.太上不辱.先13.被.箠楚受辱14.婴.金铁受辱15.积威约.之渐也16.见狱吏则头枪.地17.及以.至是18.权倾.五伯19.见狱吏则头抢.地20.曷.足贵.乎21.及罪至罔.加22.乃欲引节..2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24.且勇者不必死.节25.亦颇识去就之分.矣26.恨私心...有所不尽27.左丘失明,厥.有《国语》28.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2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30.稽.其成败兴坏之纪.3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32.则仆偿前辱之责.33.以通.其狂惑..34.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二、翻译下列句子1.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课堂案一、古今异义词1. 意气勤勤恳恳2.素所自树立使然也3. 念父母,顾妻子4.恨私心有所不尽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6.下流多谤议7.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8.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二、一词多义引1.“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成语:引而不发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成语:引吭高歌3.左右欲引相如去。
4.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写的一封奏章,是司马迁在受到宫刑后,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信。
信中司马迁表达了自己对友情、人生价值和生死观的思考,展现了他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报任安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知识,掌握信中的主要内容和相关词汇。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信中汲取司马迁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信中的主要内容、司马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2 教学难点:对信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对《报任安书》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2.1.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信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1.3 案例分析法:选取信中的典型句子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司马迁的思想内涵。
2.2 教学手段2.2.1 投影仪:展示信原文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司马迁和《报任安书》的背景信息。
第三章:教学内容与步骤3.1 教学内容3.1.1 信件背景介绍:介绍司马迁和任安的友谊,以及《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
3.1.2 信件内容解读:逐段讲解信件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感情。
3.1.3 信件艺术特色分析:分析信件的语言特色、结构布局和表现手法。
3.2 教学步骤3.2.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司马迁和任安的友谊,激发学生对《报任安书》的兴趣。
3.2.2 信件内容讲解:引导学生逐段理解信件内容,分析司马迁的思想感情。
《报任安书》公开课学案

《报任安书》公开课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重要实虚词、文言句式等并做好知识点积累。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预习案知人论世:纪传体的开创者——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二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因李陵事件受了宫刑之后,他更加发奋著述,到五十五岁时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记载了汉武帝太初元年之前的三千年历史,勾画出古代社会三千年来的历史面貌。
《史记》不仅是伟大的历史著作,其中许多传记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曾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背景介绍:《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今河南荥阳)人。
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征和二年,戾太子发兵杀江充。
当时任安收到戾太子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平之后,任安以“坐观成败”的罪名被汉武帝下狱,判处腰斩。
任安入狱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利用在汉武帝身边任职的条件“尽推贤进士之义”。
司马迁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获罪临刑之前,他才写了这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知识·梳理]读准字音倜傥..( ) 愠.色( ) 稽.其成败( )识记通假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思垂空文以自见( )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 6.则仆偿前辱之责( )一词多义 1.以⎩⎪⎨⎪⎧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 )思垂空文以自见 (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2.之⎩⎨⎧况仆之不得已乎 ( )而用流俗人之言 ( )无兄弟之亲 (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 )词类活用1.孙子膑.脚 ( )________________ 2.思垂.空文以自见 ( )________________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 )________________古今异义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报任安书》自学互帮学案

《报任安书》自学互帮学案一、基础知识积累1、课前阅读涉江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弛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赏析:《涉江》着重记述了诗人被放逐的历程和心情。
从诗中,我们可以具体了解到诗人这次被放逐的地区和所行的路线。
从具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到诗人所到达的流放地区十分僻远、荒凉。
作者的处境十分悲惨。
但作品所表现出的矢志不渝、坚持理想的精神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涉江》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被放逐的经历,处境和悲愤苦闷的情怀。
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或为对高远理想的向往与憧憬,或因对理想的无法实现而悲愤,或对郢都的眷恋,或因独处深山而感叹哀伤,或为引古代志士忠臣以自况,或为对奸佞小人的谴责,或为对坚持正道的严正申明,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感情,具有感人肺腑2、字音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槛(jiàn)缧绁(léi)愠色(yùn)倜傥(tìtǎng)3、走近作者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
郎中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报任安书》学案及教案

《报任安书》学案及教案东明一中语文教研组赵百岁学案一、作者与作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
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
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
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报任安书》学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报任安书》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学习重点】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一、关于司马迁的对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二、司马迁的有关资料1、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
临终时,他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忘记他所欲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司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遭遇李陵之祸,接受宫刑。
这对司马迁影响极大,经历此事,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
司马迁之所以在为名节自杀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选择后者,全是因为《史记》未成。
他发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一书来鞭挞黑暗,表彰正义,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
读《史记》不能不了解司马迁,了解司马迁,不能不读《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
在这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委婉地述说了他受刑后忍辱苟活的苦衷。
《报任安书》教案6篇

《报任安书》教案6篇任安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是栏目我花时间整理的内容。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
仅供参考,盼望能为你供应参考!《报任安书》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学问点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殊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大事,以便比较精确地理解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学问:重点把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二、力量点1培育同学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解释读懂文言文的力量。
2评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德育渗透1熟悉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熟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解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精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体会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的生死观、价值观。
二、难点课文篇幅较长,文章内容涉及的家世、古代刑罚、古代王侯将相受辱大事,以及至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名传千古的事例等,同学不太熟识;且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与同学距离太远,同学人生阅历尚浅,对司马迁在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深刻的感受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
三、解决方法1印发司马迁的有关资料及历代学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使同学对司马迁有感性的熟悉和较为完整的了解,为阅读作些铺垫。
2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链接”,让同学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家庭背景有所了解,从而理解他受宫刑后为何依旧发愤著书。
3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同学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解释自读课文,发觉问题,为课堂争论作预备。
[课时支配]:两课时。
[师生互动设计]一、第一课时,师生、同学之间互动答疑,解决疏通大意、读懂基本内容的问题。
二、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或课下阅读《太史公自序》等篇章,进一步理解课文,其次节课评价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朱媛媛编制课前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预习内容【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
太初元年(前104年)继承父业为太史令,正式着手写作《史记》。
天汉二年(前99年)因李陵事件上奏汉武帝而获罪,受宫刑。
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忍受了宫刑的巨大耻辱,专心著述《史记》,太始四年(前93年)在司马迁给任安写信时基本完成了《史记》的编著工作。
2.背景展示《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上书为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出狱后为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人所轻贱。
任安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因“江充诬蛊案”被汉武帝判处腰斩,下狱待刑。
入狱之前,任安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利用在汉武帝身边任职的条件“尽推贤进士之义”,实则希望司马迁为他说情。
司马迁鉴于自己在“李陵之祸”后的地位和资格无力相助,也鉴于“推贤进士”与自己当时的志愿理想相去甚远,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获罪临刑之前,才写了这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提出疑惑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案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重要词语2、翻译语句,体会深沉情感二、问题导学1.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2.《报任安书》体现了司马迁怎样的人生观和创作观?3. 4.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
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对司马迁在为名节自杀而死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的“择生”选择,你怎么评价?三、当堂练习●【字词梳理】1.正音曩.者 ( ) 倡.优 ( ) 诎.体 ( )槛.阱 ( ) 榜箠. ( ) 强.颜 ( )羑.里 ( ) 赭.衣 ( ) 钳.奴 ( )魏其.侯 ( ) 沉溺. ( ) 缧绁.. ( ) ( )倜傥.. ( ) ( ) 膑.脚 ( ) 稽.查 ( )愠.色 ( ) 散佚. ( ) 杀戮. ( )污垢. ( ) 剌.谬 ( )2.辨音 强.颜欢笑 ( ) 倡.优( ) 槛.阱( ) 鲜.明( )强.劲有力 ( ) 提倡.( ) 门槛.( ) 鲜.为人知( )3.辨形刀(cì) 污 (ɡîu) 脚(bìn)谬(là) 骂(ɡîu) 弃(bìn)出 (bìn)【词语积累】画地为牢:原指在地皮上画个圈,作为牢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1
姓名成绩
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nǎng)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太史公:。
再拜:,表示恭敬。
足下:。
曩:。
务:。
原文: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若:。
望:。
相师:。
师,效法。
原文:请略陈固陋。
阙(quē)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幸:。
过:。
原文: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固:。
所戏弄:。
所畜:。
原文: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假令:。
亡:。
原文: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特:副词,。
卒:。
素:。
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固:。
或:不定代词,。
于:。
用:介词,。
之,代词,。
翻译:
原文: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qū)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chuí)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诎体:指身体被捆绑。
诎,同“ ”。
关木索:戴上枷索。
关,同“贯”,。
原文: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势,。
鲜,。
原文: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yuán)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qiāng)地,视徒隶则正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交手足:手脚被捆绑。
交,交叉,这里可译为“ ”。
于:介词,。
圜墙:。
圜,通“圆”。
枪:“枪”同“抢”,。
原文: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qiǎng)颜耳,曷足贵乎!及以至是:。
强颜:厚颜,。
耳:语气助词,而已、罢了。
曷:即“ ”,表示疑问。
原文:且西伯,伯也,拘于羑(yǒu)里;李斯,相也,具于五
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jī),大将也,衣赭(zhě)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
伯:通“ ”。
衣赭衣:穿红褐色的衣服。
衣(赭),穿,用法:。
原文: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wǎng)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闻:用法: ,使……知道(闻)罔:同“ ”,法网。
翻译:
原文: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蚤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夫: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
蚤:通“ ”。
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喻。
以:。
稍:渐渐。
引节:引决从节、自杀殉节。
斯:指示代词,。
翻译:
原文: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所以:。
重:。
殆:副词,。
翻译:
第四段------
原文:夫人情莫不贪生恶(wù)死,念父母,顾妻子。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顾:顾念。
妻子:妻子和孩子。
激于义理者:。
不然:。
指心中有理想的人与常人不同,不会“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翻译:
原文: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翻译:
原文: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且:。
死节:。
翻译:
原文: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léi)绁(xiè)之辱哉?
分:。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
翻译:
原文:且夫臧(zāng)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翻译:
原文: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所以:。
辞:。
恨:。
私心:,自己的心愿。
没世,。
文采:。
翻译:
第五段-----
原文: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tì)傥(tǎng)非常之人称焉。
摩:通“ ”。
倜傥:。
翻译:
原文: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shuì)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厄:,这里指政治上的不得意。
赋:。
厥:副词,。
膑:。
修列:。
迁:。
大底:底同“ ”,大多。
发愤:。
为:,这里与“作”同义词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