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Tracy135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认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忱、严谨治学和毫无民族偏见的博大胸怀,以及作者的深深怀念之情。

(2)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一、引入

还记得我们学过两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吗?它们选自哪篇作品集?《朝花夕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朝花夕拾》中的散文——《藤野先生》。

二、文学常识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藤野先生》这部作品选自《朝花夕拾》。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三、写作背景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四、文体——叙事散文

1、概念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生活片断、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社会意义。叙事散文要求写真人真事。

2、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神不散: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务

3、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五、分析内容

(一)理清文章结构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1)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4)

“我离开仙台之后”(36)

2、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仙台

3、在仙台发生了什么事情?联系课文题目回答

鲁迅认识了藤野先生,并和藤野先生交往

4、课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5、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在东京,见藤野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相识、相处、离别(4-5)往仙台、初到仙台

(6-10)相识

(11-23)相处

(24-35)离别(24-28)匿名信事件

(29-31)看电影

(32-35)惜别

第三部分:(36-38)在北京,怀念藤野

6、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文章是按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二)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1)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1、2 段)

(2)赴仙台途中的印象(4段)

(3)在仙台受到的优待(5段)

(4)匿名信事件(24-28段)

(5)看电影事件(29-31段)

(6)弃医从文的转变(32-35段)

2、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1)在东京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思想腐朽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爱国

所感——失望厌恶,不屑与之为伍

这些情节为下文埋下伏笔,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原因。

(2)去仙台日暮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忧国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爱国

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3)在仙台受到仙台医专职员的优待,“物以稀为贵”——弱国国民的辛酸,民族自尊心为后文写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关怀作正面陪衬。

(4)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爱国

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

(5)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爱国

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6)弃医从文的转变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由此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

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

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由此可以看出,选择学医,又弃医从文,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小结:

(1)本文是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作者的爱国情感

(2)本文看似散乱,但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歌颂与怀念藤野先生这一中心来选择和组织材料。 “形散神聚”叙事散文特点。

3、中心思想

课文以表现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为明线,以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三)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1、速读课文,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的文段,看看写了几件事,请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添改讲义——自始至终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关心实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

了解裹脚——对骨学的兴趣、求实精神 (1)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这种爱国性: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

经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所谓爱国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达到了蔑视仇视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程度。比如侵华时期,他们认为大和民族是最优秀的种族,其他民族(如中华民族)都是劣等民族;法西斯德国也宣扬大日耳曼主义,残酷迫害犹太人。他们这种扭曲了的爱国主义,这种不正常的民族情绪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基础。

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讨论总结后幻灯展示:

爱国青年: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蔑视、仇视其他民族和国家。

正确的爱国主义:既热爱本民族,又对其它国家民族抱一种友善的态度。

(2)现在我们再来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具有“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特点外,和“爱国青年”比,他还有哪点精神是更为可贵、更让鲁迅为之感动的?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此处教师幻灯展示一段文字资料: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的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所以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选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从这段文字(及照片)中我们也可看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态度与爱国青年有多么大的不同,同时从中我们还能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深情厚谊。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相信在日本还是像藤野先生这样对中国人民抱友好态度的人的人占多数,像“爱国青年”那样的极右分子占少数,在今天也应是如此。

小结: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2、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写法:欲扬先抑

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白描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白描也叫素描。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用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鲁迅先生就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他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服饰——穿衣服太模糊了,竟会忘记带领结

学者形象

(1)人物身份——仙台医学院的医学教授

(2)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3)治学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4)对待学生的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源于他能不怀民族偏见。

3、“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什么样的感情?

“我”对藤野先生的情感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四)品味语言

(1)第1段:“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A.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B.这些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

C.“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

D.“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2)第5段: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

作者到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稀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阅读“添改讲义”部分(11-19)

A.“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B.“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

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许多脱漏和错误,让先生劳神费力;感激,是因为得到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C.“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

不可以。“添改”比“修改”更费心。

D.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吗?

不是:藤野先生要求“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E.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品质?

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4)匿名信事件(24-28)

A、“爱国青年”是一伙怎样的人?

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

B、“爱国青年”上的引号表示什么?

表示特殊含义

C、匿名信的第一句是:“你改悔罢!”根据后文推测一下,“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攻击鲁迅成绩没有落第,是因为从藤野先生处知道了题目

D、课文29段有这样的议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弱国的学生都是低能儿吗?这是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他们认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鲁迅60分以上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预先得了藤野先生漏泄出来的题目。这句话不应说是反语,应该说是表达了鲁迅极为愤慨的感情。

小结: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5)看电影事件

A、在这部分内容中出现了几个“他们”,他们分别是指谁?

前面几个他们都是日本的“爱国青年”,最后一个是围观的中国人……是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B、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自然”可以删除吗?是不是因为这次战争日本打胜了,就说“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不是,这是说日本人总是自吹自擂,狂妄自大。这是揭露他们只宣传自己的胜利,不宣传自己的失败。当时,日本军国主义肯定是实行严格的新闻控制,进行政治欺骗——没有新闻自由、实行专制独裁的国家和政党都是这样,他们的宣传机器是不允许发表反对意见的…

自尊心受到伤害。

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为什么我会觉得刺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意见变化了”是指什么?

指弃医从文

4、根据第9页的注解2,归纳作者弃文从医的原因,要简洁。

认识到医学只能治病,不能救国,比治病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国民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补充相关背景资料:鲁迅学医救国与弃医从文)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选择学医的,因此1904年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呐喊〉自序》中,他谈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助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但是两年后他决定弃医从文,这是由于那次课堂上看幻灯片的经历。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zhāo招数),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小结:“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

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这两件事各有侧重:

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志向

第二件事侧重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这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6)第37段:“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这些,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7)课文最后一段对主题的作用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

结尾一句话: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文章结尾,把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从而总结了全篇,深化了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1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鲁迅先生曾说过,给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有三位老师。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其次是革命家章太炎,还有一位就是异国的藤野先生。(板书课题)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的《藤野先生》。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一个回忆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改名。 2、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篇文章就给我们提供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们一起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朗读课文,本文依据时间和地点的转移组织材料,请按“去仙台前”,“在仙台”,“离开仙台”,给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认识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见闻和心境,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四、深入探究——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阅读1

《藤野先生》(四)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 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 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没有,是为了揭露这种荒谬的逻辑,表达作者内心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2、“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拯救民族的灵魂迫在眉梢,刻不容缓;“这一声”指“万岁”;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说明作者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 3、“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将要被处决的中国人、围着看的中国人和讲堂里的“我”;“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的含义是“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要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在中国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也无一不列外地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哀叹;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感叹“呜呼,无法可想!”集中表现了鲁迅内心______难以抑 制的激愤_______的情感。 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其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何时何地?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是指什么?“变化了”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表现了鲁迅怎样的精神? “那时那地”指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看电影时的讲堂中;“我的意见”指学医救国;变化的内容是指“欲弃医从文”;表现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藤野先生赏析(最新)

【藤野先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荽,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日“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一一“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 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我对藤野先生一文的理解

首先,我想说一说鲁迅。很长一段时间里,对鲁迅我总感觉难以言说。原因比较复杂,从客观的方面来讲,有两个。 其一,多年来语文教学中对鲁迅作品机械与僵化的理解,将鲁迅脸谱化为一名斗士,或者贴上某种标签,这种简化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损害了鲁迅本身的意义,也使得中学生在面对鲁迅的时候不能有更为真实的感受,甚至产生反感。 其二,鲁迅作品本身的艰涩也是一个原因。因为所见愈深,所知愈广,鲁迅作品中意味深长的地方便愈多,如果要将鲁迅的作品作为寻常作者的文章一般解读,这确实意味着对鲁迅的降低。 因为鲁迅太丰富了,也太深刻了,在我们企图走近鲁迅的时候,经常变得无所适从。 其次,我想说说我的这堂课。鲁迅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冷峻。这种冷峻是通过他的作品、他的言说方式带给我们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面对十三、四岁的中学生而言,如何读鲁迅呢?我很赞成钱理群教授的话,他说:“在跟中学生一起读鲁迅的时候,其着力点,便在于鲁迅作品的温暖。”在我读先生的作品时,也更偏爱那个饱含温情的鲁迅,偏爱那本《朝花夕拾》。我也总想到,在那个寒冷的冬日先生离开绍兴后,此生再也没有一次踏足故土,而《朝花夕拾》恰恰是先生在异地回望故乡时,对过往生活的一种反顾。反顾童年,发现了鲁迅的天真、可爱、淘气、好玩,这些东西,正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为隐秘的心灵密码,使我们最大程度地接近了真实的鲁迅。“反顾”仙台时期的留学生活,“藤野先生当年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 《藤野先生》是一篇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要讲出新意,恐怕很难。而对于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来说,要读懂这篇文章里蕴含的情感却又不易。依照王荣生教授对语文教材选文的四种类型的界定,鲁迅先生的作品,无论基于何种理念的何种教材,都应该享有“定篇”的待遇。明确了鲁迅先生作品的选文类型,我们就应该按照其“定篇”的本性,合理地设计教学。 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每每面对鲁迅的作品,却出现了两难境地:教师感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最难教、学生感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最难学。如何克服鲁迅先生作品教与学的困难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反思的问题。回到《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从“定篇”的本性出发,进行合理地设计,或许可以对此状况有所改观。 《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出自人教社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选文都为文学类作品,内容上讲述的都是名人的人生当中一段难忘的经历。《藤野先生》一文思想内涵丰富、语言表达精妙,当我们在执教时,却发现在主题理解上、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分歧颇多。这就给我们教师备课时带来很大难度。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呢?正如王荣生所说两个方面: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 首先是合宜的教学内容,即先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鲁迅先生自己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那么语文名篇里也全部隐含着“教什么”。“可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越多,教师在设计时往往越无所适从,越容易抓不住重点,越容易被人指为‘教错了’。”一篇名著就像一棵大树,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那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确定最有价值的教学点呢?一是教师自身对于文本的理解,二是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即我们常说的“学情”。 首先谈谈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藤野先生》一文向来作为我们解读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研究鲁迅先生思想变化的重要依据,是学术界作为阐释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重要文献。但对于十三、四岁的中学生而言,这样的理解容易吗?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每每执教时讲到这里学生总是糊涂的,在他们眼里鲁迅先生的作品好像是一部天书,怎么读也读不懂。反观我们的课堂,这就说明是我们教师自己在鲁迅先生和学生之间划了一道长长的银河,学生觉得很难跨越。那么哪种文本解读是最适合学生的呢?我赞同钱理群教授的观点.

藤野先生(2)

《藤野先生》学案 教师寄语:“灵台无计逃神失,风雷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4.深刻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以及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不逊.()诘.责()匿.名()油光可鉴.()畸.形()瞥.见(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发髻.( )抑扬顿挫.()驿.站( )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绯红:深恶痛绝: 标致:匿名: 诘责:物以稀为贵: 凄然:畸形: 瞥见: 3、作者简介: 二、自主探究 1.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35): 第三部分(36-38): 提示:文中“我”的活动变换了3个地点,请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划分。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细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畔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1.藤野先生

课题:《藤野先生》导学案 1、积累重点字词,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学习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习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学法指导 1.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不顿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2.在不太理解的地方圈点勾画出来探讨。 3.欣赏句子要抓重点字词,修辞等。 4.通过质疑、探讨、解疑,整体感知课文。 资料链接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藤野先生:藤野,名严,全名藤野严九郎。1901年10月,藤野先生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7月6日,即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 一、预习展示: 1、作者及作品 鲁迅,原名_________,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家。他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散文集有_________,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有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fēi( ) 红芦huì( ) 不xùn( ) 发人深省( ) 诘( )责畸( )形深恶痛疾( ) nì( ) 名信 3、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标致:

藤野先生 (2)

《藤野先生》教学诊断报告 《藤野先生》是一篇经典文章,几乎每一个段落都有可分析的地方,象上文言文那样 串讲式的讲授学生肯定受不了,应该抓住文章的主要东西有选择性的分析几个地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结合背景和鲁迅的生平去理解。 因为事先就已经让学生预习过这篇课文(我总是要求学生提前自行阅读教材里的课文),所以开门见山的说这节课将学习《藤野先生》,见学生反应平淡,知道他们没读出味道来,于是我慢慢从鲁迅的有关知识引入,简要回顾鲁迅的生平,并说这篇课文融入了鲁迅的两中情感:一种是鲁迅对藤也先生崇敬和怀念之情,一种是鲁迅的那种复杂而又深沉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从整体情感上对本文有个宏观的把握,然后我重点介绍的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并插入对鲁迅生平和思想变化的介绍,这样学生对课文中作者的感情的理解就很容易了。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不是学生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情感教育,当我讲到日俄为争夺中国的领土发生的那场战争,清政府却无耻的保持中立时,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被激发,义愤填膺,紧握拳头,对清政府的做法的愤慨,对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的仇视溢于言表,这比空洞的说教有成效多了,当然最主要的是教者自己在慷慨激昂的讲述中已经进入了情景状态,营造了一种很好的氛围。 在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后,再去理解文章中的一些语句就很容易了,譬如说对仙 台人的热情鲁迅说是一种“物以稀为贵”的反应,很显然并不是鲁迅的不领情,而是有着特殊的背景的,我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鲁迅生平分析,当时的中国是弱国,鲁迅做为弱国的子民在强国里难免会产生一种自卑,而一个毫无民族感情的人是不会产生这种自卑的,因此这里其实曲折的表现了鲁迅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同时,有了这些基础,作者后面写道的放弃学医的原因就容易理解了,鲁迅是怀着科 学救国的理想东渡日本留学的,但在电影事件中他看到了中国的积弱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的落后,是一种愚昧,并不光是物质上落后,如果不从思想唤醒这些麻木的国民,中国永远不会强大,学好了医术最多只能医好几个好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身体健康而思想麻木的看客,所以,他离开了藤野先生,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去办刊物,从事文艺了。 我觉得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就是,每当要讲鲁迅先生的文章时,我在备课时就出现了为 难情绪,总是担心自己讲不好。我觉得这是由于自己作为新手教师对教材不熟悉,语文素养不高所致。希望自己能克服对鲁迅先生文章的心理障碍,更多的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仔细钻研教材,填补自身不足。认真阅读李老师推荐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及《听李镇西教授讲课》这两本书,时刻不忘入职初心“志当存高远”。

最新仿写《藤野先生》作文

仿写《藤野先生》作文 一、仿写题目:《藤野先生》 二、仿写手法:1.中心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 2.回忆性散文 三、正文 一季回忆 月光轻轻推开窗,漫步在书桌上,洒下一片银光。提起笔,写下了朦胧中你和我的点点滴滴…… 上帝制造了太多的巧合,沿着生命的轨迹,你我相遇。那是来校报到的一天,你逆着光向我走来,阳光在你的身后泛滥,你的笑容如天使般纯真。就这样,我们相识。 喜欢晚饭后拉着你满校园走,没有目标,没有终点。聊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过去了的,正在过去的和将要过去的。 习惯每个课间无条件的陪你,在校园里争吵着哪朵花最美,哪棵树最茁壮,踩着铃声被你拽着一路狂奔闯进教室。 记忆力那堂体育课是最美的点缀,冒失的我忘了带手套,那双手死赖在口袋里就是不肯出来。只是体育老师心太狠,我很无奈。你嘲弄我一番后把自己的手套给我,满不在乎地说你已经换了高档次的。我受宠若惊戴上,一股暖流顺着血液一直流到心底。八圈跑下来,我不停地搓手。“这风真是,刮这么厉害,带这么厚的手套,还是把手吹红了。哎,要是没有这双手套,我的手就别想要了。”一边嘀咕一边朝你走去,一抬头,发现你的手红冻得发紫…… 你知道吗?从那时起我就相信,我们是好朋友,一辈子的那一种。我习惯了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眼神,每天贪婪地享受你给我的快乐和忧伤。 还记得吗?毛糙的我每次用完钢笔还来不及盖笔帽,就慌张着去交作业,回来总能看到钢笔老老实实地躺在文具盒里;我的手不小心弄破了,每天的作业,你都细心的帮我记好…… 秒针不停的转动,很快就到了拔河比赛的那一天,向来不爱凑热闹的我,被你拉着站在校园的中间。看着不顾形象拼命喊“加油”的你,我也不由得加入,你我相视一笑,那是不用言语的默契。记得那场比赛,男生们僵持不下,我不禁为他们捏一把汗。这时你竟然哭了,我

1.藤野先生

1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时代背景,积累重要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线索。(教学重点)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回忆了两位恩师,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他虽然施行的是封建私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另一个则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

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藤野先生。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为救国救民,一生“三易其志”,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朝花夕拾》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这些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印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章。《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背景资料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这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专,遇到了藤野先生。他之所以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并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仙台的一系列经历,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鲁迅弃医从文,要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中年的鲁迅回忆起这段经历,写成《藤野先生》一文,收录于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4.字音字形 瞥.见(piē)畸.形(jī)解剖.(pōu)不逊.(xùn) 诘.责(jié) 匿.名(nì) 绯.红(fēi) 发髻.(jì) 扒.手(pá) 模.糊(mó) 杳.无消息(yǎo) 油光可鉴.(jiàn)抑扬顿挫.(cuò)深恶.痛疾(wù) 5.词语解释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质问并责备。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富有变化。 深恶痛疾: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 6.阅读课文,初步思考: (1)文中写了“我”在东京的哪些见闻? (2)去仙台途中的哪两个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到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明确:(1)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2)日暮里、水户。(3)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按照地点的转移(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藤野先生》教案新部编本.doc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 恭敬”。虽是“很恭敬” ,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 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 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 二、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 —1906 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 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 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 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 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四、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 10 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 (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 3)说话声调治学严谨 ( 4)介绍解剖学历史生活俭朴 (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 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 23 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 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2)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 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 ( 3)关心解剖实习

藤野先生(1)

1.藤野先生(总第1一3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2、展示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分析第一部分。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绯红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 绪?

藤野先生【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尝试──上《藤野先生》后的感受】

藤野先生【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尝试──上《藤野先生》后的感 受】 今日的两节早自习和一节语文课,开始了我语文阅读教学的另一种改革尝试,现将具体的操作及课后的感受记录如下: 一、具体的操作过程 1、课前预习: 这一步在上新课前就已经要求学生完成了。(以前我交给同学们四遍八步法的预习方法) 2、老师的课前准备:

在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生阅读的实际能力,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及中考的走势的基础上,把以前在课堂上要进行讲觖的内容做成试卷的形式,以期上课时让学生做题训练。 3、上课的操作: ⑴ 首先提出学习的一些要求(1~2分钟); ⑵ 按上发的试题止的要求(即先读书,试题中一般都有学习方法、过程的指导要求)进行自学,自测(自测也就是做试卷上的试题),大约30分钟左右); ⑶ 在学生自学自测的过程中,老师进行课间巡视,发现问题或进行个别辅导。 ⑷ 讲评、讨论在巡视过程中所发现的学生不懂、不会的问题(大概这个环节用10分钟)。 ⑸ 讲评后,学生修改自己的自测题中的错误。

二、上《藤野先生》后的感受 今日的三节课就按前面的上法,完成了《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任务。有以下的感受: 1、课上老师讲得极少,显得轻松自如,但课前的准备老师是很累的。 2、课堂上从学生的表现看:100%的学生都在认真的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完成试卷中的试题,再看不到以前那种课堂上有私下讲话、搞小动作的现象,看不到静坐在位子上,看似在认真听讲,而实则一点脑筋也没开动的现象,也看不到心不在焉的同学的无所事了。总之,每位同学都有事做,有事干,都在动脑。 3、从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做的题也是老师一般都要讲的题,这些题一部分会做,很准确,还有一部分题学生知道该如何着手,但答案不准确。不过感觉比老师讲效果要好一些。 4、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测办法还有待改进,因具体有多少学生全会了,没有很好的监控,如把作业都收上来老师改,那样老师的任务又太重了,得想一个更好的办法才行。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作业)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鲁迅留日背景及《藤野先生》的主题 张国生 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篇目,鲁迅表示: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藤野先生。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于是叹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之深。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藤野先生呢?我想,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似乎在鲁迅眼里不能称为“伟大”,也不会令他终生怀念和感激。那么,藤野先生“伟大”的品质究竟是什么,进而《藤野先生》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弄清这个问题,还需要了解鲁迅留日的背景和他当时的心理。 本来,鲁迅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环境。他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在北京担任过内阁中书。但是,从鲁迅13那年开始,他的家庭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先是祖父因科考舞弊案入狱,从此,家境急剧衰败。第二年,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重病不起。鲁迅是长子、长孙,从此,他过早地挑起了一部分家庭重担,频繁地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不久,父亲病逝,留下寡妻和他们兄妹4人。那一年,他15岁。 因此,他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歧视和冷遇。一是当铺、药铺的冷眼和轻蔑;二是路旁闲人的指点和讥笑;三是几个“名医”,其实是庸医医术上的糊弄、药引上的刁难和费用上的狮口大开。更让人生气的是本家亲戚的“变脸”以至欺侮。他和弟弟们到外婆家避难,大舅父家的人竟称他们是“乞食者”。本家各房聚议分家时,竟公然欺负,要将坏房子分给他们。从《琐记》(见《朝花夕拾》)可知,“衍太太”之流对小鲁迅不无恶意的流言,也在院中传播开来。这些,本也是惯常现象,中国向来不乏势利小人,只是少年鲁迅比一般孩子过早地感受了这一点,在他幼小而敏感的心灵上打下了过深的烙印。这使他后来的作品中也多反映对社会阴暗的感受。 由于在家乡感受到的是轻蔑、是势利、是冷酷、是欺侮,由于家乡让他憎恶和痛恨,“那么,走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琐记》)于是,鲁迅进了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半

最新给藤野先生的一封信

最新给藤野先生的一封信 作者:郭菁菁 敬爱的藤野先生: 你好!与您阔别以20余年了.回想当日,我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却未料到东京竟也想南京一样乌烟瘴气,清国留学生一 个个整天浑浑噩噩.失望,痛苦,和强烈的报国热情充斥了我的整个心灵,于是,我来掉了仙台,遇见了您. 一直,记得您的平易可亲,您因忙于教学而不修边幅.您在当是 的历史背景下,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您认真检查我的讲义,每星期一次.您的诲人不倦,一丝不苟;您的严谨治学,耐心和蔼,您 的宽容大度,铸造了今日的我. 您对我的热心希望,不倦教诲让我有了弃医从文的勇气.让我懂得了医学并非一件要紧的事,凡是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要拯救中国,必须拯救中国人的 心灵.每当万籁俱寂的夜里,抬头,瞥见灰白的墙上您黑瘦的面庞.您深邃,严厉的目光让我从中获取精神上的力量,鼓励自己继续战斗,增强了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树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附首甘为儒子牛"的精神,坚定了"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族行吟"的决心. 正是您的公正无私,您的治学严谨,您的不修边幅,您的宽容和蔼,才让我的人生出现巨大转折.您对我的关心与鼓励幻化作照片里您

的深遂严肃的眼睛,时刻在看着我.虽然,20余年与恩师您了无音讯,但 您却一直在我心中鞭策着我,鼓励着我. 因而,我也一直在完成着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使命,实践着"我以 血鞯轩辕"的誓言! 敬爱的藤野先生: 您好! 恩师,我和您已经阔别快有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里,我曾经多少次想给你寄一封书信啊!对于你来说我可能已经是了无音讯了,但我却日夜的想念你啊!你给我传授知识,在我众多的老师中,你是最我感激的,给我鼓励最大的一个,我时时记起你,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给你写来这一封已经二十年没写的信。 恩师,二十年过去了,但你那黑瘦的面貌,八字须,带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的样子,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您现在身体还好吗?先向老师你汇报一下我现在的情况,事实上我并没有再去学医,但怕你伤心,我撒了个慌,恩师,您可能不知道我没什么放弃学医,而弃医从文吧。老师我是怀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来到日本学医的,我本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那样被误的病人,战争的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但我当我看到中国间谍被枪毙的电影以后,我变觉得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事。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使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了,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我便弃医从文了。 最后,祝愿恩师您万事顺心! 您的学生:周树人 小练笔 08年2月26日星期 二雨 给藤野先生的一封信 ________仿鲁迅 敬重的藤野先生:

2.《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丁仁礼 教学目标: 1. 通过抓住藤野先生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感受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2. 结合作者日本求学经历和时代背景分析“我”的精神困境,感受藤野先生的伟大。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藤野先生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感受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日本求学经历和时代背景分析“我”的精神困境,感受藤野先生的伟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分享质疑,引发思考教师分享展示学生自能预习中“探究质疑”部分的几个比 较典型的问题: ①为什么说藤野先生他“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王宜眉邹希雯 刘卓林刘佳颖廖仁杰) ②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 闻和感受,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朱思敏刘瑞卓魏捷王梓涵) ③为什么藤野先生帮我纠正解剖图“我”还不服气?(刘雨茜向锦博曹 子婧) 二、合作探究,品析形象 主问题: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温馨提示: 学生小组交流上节课的批注成果,代表展示批注成果。注意抓住文中对藤野先生的人物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明确:通过分析藤野先生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我们读出了一个治学严谨务实、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的藤野先生。 三、合作探究,解读“伟大” (一)主问题为什么“我”认为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温馨提示:我们要理解藤野先生的“伟大” ,需要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来看看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影响或意义。即分析在东京和仙台学医时,东京的所见所闻、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三对鲁迅的触动比较大的事件中“我”的处境与心情。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补充鲁迅《<呐喊>自序》等拓展资料介绍鲁迅赴日求学背景、弃医从文思想转变原因。 明确:通过分析和朗读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语句,我们感受到了当时“我”极度苦闷、迷茫、屈辱、孤独的精神的困境,感受藤野先生此时对“我”无私帮助、真诚关心的雪中送炭的难能可贵,进一步理解“他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二)齐读心声诉衷情学生穿越时光,化身为青年鲁迅,有感情地齐读教师创作的“我”对藤野先生要说的心里话。教师适时补充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等拓展资料介绍二人别后情景和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三)回顾自能质疑梳理回顾上课初学生自能预习中提出的典型疑问,询问是否有新的疑问。 四、朗诵作结,致敬先生 如果说,我们最初提到“伟大” ,是模糊的,在解读了两人的交往之后,“伟大”一词开始变得清晰,那么,在弄懂了他们交往的背景之后,“伟大”这个词就是立体的,动人的。它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曾经彷徨、迷茫的爱国 青年,在一个绝望、痛苦的深渊之中,遇到了一个伟大的精神导师,从而最终寻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救国的道路,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民族之魂。一个留学生眼里的伟大导师孕育产生了另一个全体中国人赞颂的伟大民族魂。 最后,让我们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鲁迅以藤野先生的相片勉励自己继

1.藤野先生(1)

1、藤野先生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 教学时数] 三教时第一教时 [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1—3 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 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 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 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 年夏末至1906 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 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 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 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 绯(fei)红:鲜红。⑵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 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5)流言:流

藤野先生最新读后感_藤野先生读书心得精选5篇

藤野先生最新读后感_藤野先生读书 心得精选5篇 《藤野先生》也同样记录了鲁迅的心路历程,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转变,表达了鲁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了藤野先生最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一】藤野先生最新读后感 自从走上这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教师以来,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我们的学生,一个班有那么多的学生,每个学生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个体差异,有学习好的,有学习不好的,有活泼好动、调皮捣蛋的,也有沉默寡言,文质彬彬的,该如何对待这些个体差异,树立怎样的教学观念,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帮助我们取得的教学效果,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近期,偶然看了大文豪鲁迅写的一篇叫《藤野先生》的*,受到了很多启发。在这篇*中,鲁迅回忆了自己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当时鲁迅是作为一个晚清的中国留学生身份在日本留学的,在自己祖国积贫积弱,备受各国列强欺凌的大背景下,鲁迅经常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而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却不同,不但

平等公正对待他,还对鲁迅非常的关心,书中写到一个细节,藤野先生把鲁迅上课时抄的笔记拿去检查,过了两三天后,当鲁迅从藤野先生那里把笔记拿回来时,发现藤野先生用红笔把笔记里的内容从头到尾都改了一遍,不但把记漏了填回去,还帮忙改正了很多语法错误。尽管这样,藤野先生对鲁迅还是不放心,要求鲁迅以后每个星期都要把笔记送给他看,以保证鲁迅的笔记能够记得准确无误。后来,要上解剖课,怕鲁迅受中国传统影响不肯上课,藤野先生还主动和鲁迅进行沟通。 读到这里,我实在被藤野先生那份“师者”的风范所折服,在那样一个恃强凌弱,弱肉强食的年代里,能够一直保持那份平静的心态去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不管你来自哪里,是什么样的出生,都一视同仁,我想,同样是老师,我们是否都能做到? 另外,在这篇*中,我还看到了一段非常深厚的师生关系,文中写到,当鲁迅决定要放弃学医,离开学校时,藤野先生感到很凄然,把鲁迅叫到自己家里,把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他,照片背面还写上“惜别”二字,作为纪念,并嘱咐鲁迅,以后要经常写信给他。这一幕无不让人感慨藤野先生对学生鲁迅的深切关爱之情。 同样,鲁迅对恩师藤野先生的感情也是很深的,为了表达对恩师的怀念,把有藤野先生改正过的笔记装订珍藏起来,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自己书桌的墙上,时常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