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老照片
台湾现存三百余大陆特工遗骨无人认领
台湾现存三百余大陆特工遗骨无人认领台湾资深媒体人秦风(真名徐宗懋)雷元荣目前是台北湖北同乡会的理事台北第二殡仪馆两岸初接触时,很多台湾民众会对大陆朋友讲起“小心匪谍就在你身边”,这句台湾戒严时期流传甚广的标语,常成为酒桌上最好“笑果”。
去年底,中共特工朱谌之在离世60年后骨灰终于回到大陆。
《环球时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这段英灵返乡传奇的背后是几位台湾人的不懈努力。
寻找过程很曲折十几年前,台湾资深媒体人秦风(真名徐宗懋)整理一批台湾军方早年拍摄的老照片时,发现了1950年引起轰动的“吴石案”(据普遍说法,因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导致包括时任台“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特派员朱谌之等大批中共地下党员被捕牺牲)的相关图片,其中就有朱谌之临刑前照片。
2002年,朱谌之在大陆的女儿朱晓枫得知消息后,拜托秦风寻找母亲在台湾的遗骸。
秦风费尽波折找到了朱谌之在台湾的继女,但当年她没有认领朱谌之的尸骨,失去了线索,此后几年时间都毫无进展。
去年,上海学者潘蓁无意间发现,台北市政府在六张犁建纳骨塔安放戒严时期政治受难人的骨灰,台北第二殡仪馆提供了一份600多人的迁移名册,这条线索成为重启寻找的关键。
作为自由文史工作者,秦风说,他没有资源和条件全身心寻找,便委托自己的朋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朱浤源。
曾经对这段历史颇有研究的朱浤源通过一家基金会找到第二殡仪馆。
2010年2月,根据名册,朱浤源查到朱谌之骨灰坛的编号77号,并由殡仪馆一名刘姓工作人员带领下到了骨灰存放处。
朱浤源说,“那地方非常简陋,和乱葬岗差不多。
”因为骨灰罐放得很乱,一无所获。
第二次,朱浤源由殡仪馆原来负责的工作人员雷元荣陪同查找。
雷元荣说,“查找的这部分骨灰,都属于有名无主的。
就是说,虽然标有名字,但没人认领,而且因为没有家属同意,也不能更换骨灰罐,都还使用那种很老式的罐子,外面包着一个袋子。
”朱浤源说:“我们爬到骨灰存放处里面,一个一个地找,都找不到,感到绝望的时候,突然看到角落里还有几个袋子,爬过去一看,赫然看见77的字样。
老照片:90年代那些珍贵的记忆
⽼照⽚:90年代那些珍贵的记忆图为1994年,温州,打⼿机的乡妹⼦。
图为1992年,陕西⽶脂县的⼀对新娘新郎。
图为1992年,温州周岙农村,骑摩托的⼥青年。
图为1990年,海南三亚,⼀个卖太阳眼镜的⼩贩。
图为1993年6⽉,⼴州,打公⽤电话。
1993年,陕西潼关县,梦。
图为1990年9⽉22⽇,北京。
第⼗⼀届亚运会开幕式,许海峰(中)、⾼敏(左)护送⽕炬进场。
图为1993年,河南辉县,⽼⼈。
泥⽔⾥上课。
图为1992年,沈阳。
⼀位市民推着⼉童车去公园途中。
图为1990年河北滦县,⽼城北门外开了第⼀家卡拉OK冷饮厅,当时热闹⾮凡,⼩孩⼦都趴在窗⼝偷看。
图为1993年,成都太升路,⾃发形成的通讯⼀条街。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通讯⽅式发展迅猛,BB机、⼤哥⼤成了当时有钱⼈的象征。
图为1993年,青岛,⾸届农民选美⼤赛在崂⼭举⾏。
图为1993年夏,成都春熙路,⼥⼦⼀⾝单薄纱⾐,留下⼀个袅袅的背影。
图为1992年7⽉济南,开始拆除德式建筑济南⽼⽕车站的⾏李房。
图为1990年的西安。
那时候猫还能抓⽼⿏,也不叫喵星⼈。
图为1993年,河南,抱孙⼦,抱⼉⼦。
图为1992年2⽉陕西陇县,⼀位农民和他的三个孩⼦,怀中抱着的是刚出⽣的第三个男孩。
图为1993年,上海,母⼦。
图为1993年,昆明官渡,⼩板桥街⼦天的⽛医。
图为1991年9⽉的⼤连天津街,⼀个短裙美⼥,回头微笑。
图为1992年,深圳车公庙⾷街,逛街⼥孩。
图为1992年,温州街头,⼀位穿西装的'绅⼠'。
图为1993年,上海,美容院内。
图为1992年3⽉,⼭西省静乐县神峪沟乡南岩头村,'磨盘⼩学'的全校师⽣。
图为1991年,温州⼀家⼈。
图为1991年,深圳⽼街的公⽤电话摊。
图为1991年⼴州多宝路,红卫装换时装。
西关这家服装店从⾹港引⼊各款时装,为顾客私⼈定制。
图为1993年,上海,洗浴中⼼休息的顾客。
图为1990年,中国⼤陆第⼀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开业的景象。
关于10年前和10年后的照片对比说说
1、时光易逝,那些回不去的,才叫青春。
2、时间永远不会停留,停留的只会是记忆。
3、晒老照片的日子呐,小时候丑黑丑黑的我。
4、十年前的照片不堪回首,十年前的我胖的像个球…5、现在流行晒老照片,我也来晒下没有烦恼和时光啊。
6、我们不停的翻弄着回忆,却再也找不回那时的自己。
7、偶然翻书,书里夹着一张十年前的照片,十年前的我!8、十年了,愿你们被世界温柔以待,孩子们拍的照片真的很好看。
9、原来时间一晃我已经离开台湾五年了,那是我回不去的青春啊。
10、时间过的真快,看到当年拍的照片,感觉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11、最近流行晒老照片么?看看我和弟弟,小时候可谓是走在流行前线滴!12、时间是治疗心灵伤痛的最好良药。
痛苦,需要靠我们自己去慢慢化解。
13、十年前很期待自己的20岁会是怎样的,现在都不敢想象自己的30岁!14、翻看老照片,愉悦了一天的美好心情!每一段时间有每一段时间的美好!15、听五月天的歌就想哭,因为那是回不去的青春,那是值得思念一辈子的时光16、同学群又晒老照片了,这些老照片我怎么都散失掉了呢?那时笑的多开心啊!17、年前你保护了我十年后我成为了你,今天最感动的一组照片,十年殇,愿安好!18、最近在刷最好的我们,时隔这么久,第一次看,果然,回不去的是青春,最思念的也是青春19、脖根的天气又回到雨雨雨雨雨加风风风风风模式了,翻晒老照片,思念那些色彩斑斓的时光。
20、不是所有的往事是美好的,也不是所有的回忆都应该被留下,十年前的照片,我发现自己一直在河里21、睡前翻到十年前照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些感慨,不知道自己毕业这么多年是干嘛的。
22、讲道理,女大十八变很正常啊,就我自己而言十年前照片跟现在也是很大差距啊。
换个化装手法也会变啊。
23、扣扣相册里十年前的老照片,有些都陈旧到打不开了。
我们被时光赶着走着,留下了一串暖暖的旋律...24、快十年前的那个时候也许是我最正确状态期,去了圣彼得堡和布达佩斯。
张学良故居-台湾
(八)新竹张学良故居、三毛故居音乐:宋祖英——风景这边独好摄影、制作:曹珏陈晓芬台湾新竹县五峰乡有美丽的山林、吊桥和清澈的溪水,是泰雅族和赛夏族原住民聚居区,但最吸引大陆游客的,是因为这里曾是张学良被幽禁13年的居住地。
张学良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改变中国历史进程,这位被周恩来称为“千古功臣”的“少帅”,从此被软禁。
1946年,他从重庆被转送到台湾,直至1959年,张学良在这里度过了最艰难的山中岁月。
张学良离开清泉的次年(1964年),伴随着他同夫人赵一荻生活的日式桧木平房,因台风的肆虐而冲垮全毁。
2008年新竹县按原样异地重建。
2008年12月12日,在西安事变72周年纪念日,张学良故居开馆,马英九出席了开馆仪式。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曾被幽禁在浙江奉化溪口、安徽黄山、江西萍乡、湖南郴州、沅陵,贵州的贵阳修文、黔灵山、开阳,桐梓,重庆及台湾新竹、高雄、北投13个地方。
张学良遭到蒋介石长达五十五年失去自由的软禁生活,直到1991年获得自由,偕同夫人赴美国夏威夷,度过他最后自由的10年。
幽居的住所原为日军用来疾病疗养、度假及训练场所,沿上坪溪搭建,与外部仅一条窄路相通。
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张闾芝为故居提供了大批张学良软禁期间的生活照、日记和手稿等相关资料,重建故居就是根据这些图片恢复起昔日房舍、卫兵哨亭等原貌。
张学良故居是一栋黑瓦、台湾桧木兴建的平房,内部装修整洁雅致。
一进门是当年的客厅,旁边的小房间则是当年和夫人用餐的厨房和餐厅。
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赠送的张学良将军画像。
馆内除展示文史资料、珍贵老照片之外,更有张学良的个人著作、记者对他的访谈及记录张学良一生的纪录片,记录了自1901年至2001年张学良走过近代百年的辉煌历史。
观众在观看记录张学良一生的纪录片张学良将军生命中的两个女人:赵一获和于凤至。
在张学良、赵一荻相识、相知、相爱三十余年,但仍非法律上的婚姻时,1960年张学良希望能举行受洗仪式,但婚姻关系不合基督教的教规。
老美镜头下的老台湾之六北部篇(2)
圖片來自網路僅供個人觀賞感謝原作者無私分享配樂: 鋼琴曲回憶<手動翻頁>2013.11. 01.老美鏡頭下的老臺灣之六北部篇(2)<本篇收錄臺北地區60、70年代老照片>1950~1970 年代,大批美軍協防臺灣。
在那艱困的年代,有錢有閒玩相機的國人大概不多,多虧這些老美朋友們用鏡頭拍下了那年頭臺灣的街頭巷尾,5、60年後的今天,才會有這些彌足珍貴,讓三四年級生懷念不已的美好回憶。
再次感謝這些老美朋友們的無私分享。
讓我們細細的品味這些往日時光吧…人人都愛的新臺幣1961臺北市小南門1962臺北市小南門1972臺北市小南門2 0 1 2臺北市北門1 9 6 5臺北市北門1969臺北市路邊麵攤1965臺北松山機場1960 -美國副總統Humphrey來訪臺北市中山北路1966-1臺北市中山北路1966-2臺北市中山北路1966-3臺北市中山北路1966-4臺北市中山北路1966-5臺北市中山北路1966-6臺北市中山北路1966-7臺北市中山北路(與上圖同一地點攝於2008年)臺北市中山北路1966-8臺北市中山北路1966-9臺北市南京東路1966-1臺北新店碧潭1966臺北市八德路新生南路口1966CAT(民航空運公司)廣告及航線1967CAT(民航空運公司)CAT(民航空運公司)CAT(民航空運公司)廣告196750年代汎美航空( Pan American Airways) B-377 StratocruiserCAT(民航空運公司) C-46航機臺北松山國際機場CAT(民航空運公司) DC-4客機1956-2美空軍C-124型運輸機停在臺北松山機場196360年代執行中南半島特殊任務的美國航空公司DC-6航機降落臺北松山機場1963臺北松山國際機場1966-1臺北松山國際機場1966-2臺北松山國際機場1970-1臺北松山國際機場1970-2臺北松山國際機場1970-3臺北松山國際機場1973-1臺北松山國際機場1973-2。
张贤亮:老照片
张贤亮:老照片张贤亮:老照片我与祖父、父亲三代人的合影,是1996年访问台湾时我姑母给我的。
这张照片大约摄于我十二岁在南京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1949年随她到了台湾。
照片前左的中年人是我父亲。
在大陆,我的家庭照片早已在一次次政治运动中一批批地暗中毁掉了。
仅剩下一张我进劳改队都保存着的我父亲的单人相片,我在一篇散文中记述过:1971年“一打三反”运动在农场展开的第一天早晨,对我采取“突然袭击”,要把我再次关进“土牢”的时候,我乘看守不注意,从装我全部“财产”的一个破纸箱里抽出来偷偷地揣进衬衣,然后把它塞进一条水沟的泥底了。
倘若当时被搜出来,那可是一份确凿的“资产阶级孝子贤孙”的证据,对“右派分子”兼“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我,凭这张照片就可以立即逮捕判决的。
这次从姑母那里,总算我又有了父亲的遗像。
1971年那天早晨,我们这些“犯人”的工作是脱土坯。
不知用这个“脱”字是否对,方言音是“tuo”,动词,“脱土坯”就是把搅拌了草秸的胶状泥浆捣进木模使它成型,晒干后当做砖盖房子,那土坏房就是被称为“干打垒”的了。
为了就近取材,劳动场地设在水沟边,这样,把沟底的泥捞出来拌上草秸便可以捣进模子了。
多少年后,我又一次到这条小水沟边凭吊。
小沟早已干涸,成了公路旁的路沟,长满丛丛杂草。
指向天空的根根芦苇,抽出白色羽毛般的长穗,像一条条招魂的灵幡在风中摇曳。
人的肉体被消灭了,灵魂飞散了,印有躯体模样的那张被叫做“照片”的纸,被深埋在泥土中最终也化为泥土,也许还变成了“干打垒”的一部分,也许已与我后来住的“干打垒”的土房融为一体。
这么说,父亲的阴魂始终没有离开我。
长久地立在路边,似乎听见周围响起某种宗教在安葬仪式中吟诵的如怨如诉的祷文:泥土归泥土,魂魄归魂魄!台湾的姑母翻箱倒柜地将我们祖孙三代的合影找出来给我。
我曾在我选集的扉页上发表过,如今我一直把这张照片置于我的案头。
前一阵子,被称为“老照片”的旧时代的摄影作品忽然流行起来,和“重复建设”一样,不少出版社竞相重复出版,还有什么“红镜头”、“金镜头”、“黑镜头”之分。
第二讲 1949年以前的台湾
三、二二八事件的影响 悲情意识的加强 族群分裂 国民党的历史包袱 民进党的杀手锏
光复初期的台湾教育与文化 日本文化的遗留
国名党败退台湾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
1948年12月29日,突然任命陈诚为“台湾 省政府主席”
1949年5月26日从上海撤出飞抵台湾。
更改行政区域
更改行政区域: 台湾建省后,开垦的 地区越来越多,原来 设立的行政区域便不 敷使用,因此为了让 地方政府行事更有效 率,刘铭传便把地方 行政区域重新划分。
騰雲號火車頭
騰雲號來自德國, 這位台 灣第一輛「火車母」,而 今歇息在台北市新公園, 成了「國寶」。
2.台湾省制的恢复与地方建置的完善
1947.5.16,台湾省政府正式建立,第一任省主席:魏 道明 设省政府委员会,下设5个厅,7个处 地方建置的调整: (1)原台北县分为台北、宜兰二县 (2)原新竹县合原新竹市分为桃园、新竹、苗栗三县 (3)原台中县合原彰化市分为台中、彰化、南投三县 (4)原台南县合原嘉义市分为台南、嘉义、云林三县 (5)原高雄县合原屏东市分为高雄、屏东二县 (6)澎湖、花莲、台东三县及台北、基隆、台中、台 南、高雄五省辖市行政区域照旧。
第二讲 1949年以前的 台湾社会及行政建置
第一节 台湾与大陆的早期关系
孙权派大军到达台湾 沈莹《临海水土志》记载台湾的情况 隋炀帝派人到台湾,与大陆的贸易往来 元代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1335年,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台、 澎 明朝,大陆居民开始移居台湾。7次的郑和下西 洋。 颜思齐、郑芝龙
第四节 清统一台湾与台湾建省
清统一台湾
1683年,台湾归于清政府直接统治
福建省治下台湾地方建置的运行
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设分巡台厦兵备道,为福建巡 抚直接管辖。(台湾府,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 雍正年间,分巡台厦兵备道改为分巡台湾道,专管台湾 府、县。 1885年前,台湾已有二府八县四厅的行政建置。官员 达60多名。
两岸双龙的合璧—记两岸亲人血浓于水的一个相遇与团聚,张孝勇被授予两岸文化交流大使称号
‚和谐/圆融‛百名书画名家作品台湾展,张孝勇被授予两岸文化交流大使称号——两岸双龙的合璧—记两岸亲人血浓于水的一个相遇与团聚,2012年8月,香港文联主席张孝勇先生应台湾机构之邀,出席海峡两岸大型艺术名家书画交流活动。
对于台湾,张主席可谓是有着爱恨交加的渊源,多年间张先生一直靠着越洋的电话方式和在当年被迫入台生活几十年的亲人沟通感情,这次终于了却了对岸相望多年的苦楚和无奈,这位台湾亲人正是张主席的亲生舅爷爷,尽管老人已在家中卧床多年,当得知亲人们要去台北探望其的消息后,激动不已,病床前,张主席深情握着老人的手,畅聊着对岸的大陆生活,畅谈的亲人的倍倍思情,更畅想老人康复后,能回家看看的最大心愿。
儿时的孝勇,翻开许久的记忆,一直听奶奶讲述着一个传说已久的亲人。
这位穿着英挺军装的人叫王宝琳,是国民政府时期的一名国民党空军军官。
遥望回想幼年时耳边回荡最多的,都是奶奶那张慈祥的脸带着悬疑,讲着这位舅爷爷小时侯如何的刻苦和用功,得以考入江西本科的“中央空军机械学校”,后因成绩优秀而被推荐到美国进行专业实习一年,也是山东省齐河县公费派出国的第一人,也是去美国的第一个,49年后,随国民党去了台湾,而到台湾从官多年。
由于两岸分治,90年代初,蒋经国开放台湾老兵大陆探亲,恰逢是张孝勇在北京中央美院的求学期间,频繁用书信的方式联络着这份亲情。
据悉,此次艺术交流活动为期7天,在台湾中华收藏家协会台北艺术展览中心展出三天,先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会议厅、台北市政府宴会厅、高雄市美术馆进行了书画艺术切磋,并在台湾海峡日月潭等地开展采风活动。
香港文联主席、香港文联美协主席、香港文联书协主席、著名书画家张孝勇,与李赞集、薛文栋、薛嘉惠、石翔、宋凤翔、邹光平、吴立民、葛耀东、常绍彦、于夫、李增喜、班森、毛骏华、张春明、陆满松等国内十余位著名书画家,受台湾中华收藏家协会之邀,参加了“和谐圆融”海峡两岸艺术名家艺术交流展,被授予由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亲笔签署的“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大使”荣誉称号。
台湾十大名胜古迹介绍
台湾是一个美丽的岛屿,拥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
以下是台湾的十大名胜古迹介绍:
1. 台北 101 大楼:位于台北市信义区,是台湾最高的摩天大楼,也是世界第二高楼。
2. 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士林区,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超过 70 万件的文物。
3. 阳明山国家公园:位于台北市郊区,是台湾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温泉而闻名。
4. 台南赤嵌楼:位于台南市,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也是台湾最早的行政中心。
5. 阿里山:位于台湾嘉义县,是台湾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以其壮观的日出、云海和森林而闻名。
6. 垦丁国家公园:位于台湾屏东县,是台湾最受欢迎的海滨度假胜地之一,以其美丽的海滩、热带雨林和海洋生态系统而闻名。
7. 花莲七星潭:位于花莲县,是台湾最美丽的海滩之一,以其清澈的海水、白色的沙滩和壮观的海景而闻名。
8. 台南安平古堡:位于台南市,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古堡之一,也是台湾最早的防御工事之一。
9. 台东太麻里金针山:位于台东县,是台湾最著名的赏花胜地之一,以其绚丽的金针花田和壮观的山景而闻名。
10. 新北九份老街:位于新北市,是台湾最具特色的老街之一,以其传统的建筑、美食和文化而闻名。
这些名胜古迹都是台湾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老照片》与《读书》相似处浅析
《老照片》与《读书》相似处浅析摘要:《老照片》是一本以影像来讲诉历史的丛刊,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沈昌文先生曾说,《老照片》像他曾主编的刊物《读书》。
本文从书刊设计、读者群、刊载内容等方面,就其相似处展开简要分析。
关键词:老照片读书对比分析20世纪末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丛刊《老照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由此图文书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
它将历史照片深度开发,运用“文章围绕图片撰写”的模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一篇解读《老照片》创办始末的文章中有言:“《老照片》第一辑出版后,在北京请几人小聚,刚卸任《读书》执行主编不久的沈昌文公也在座。
递上一本《老照片》,沈公随手翻了翻,笑了:‘像《读书》啊!’又过了没多久,便有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老照片》是一本‘新《读书》’,是‘摄影版的《读书》’。
可见,有这种感觉的,并非沈公一人。
”[1]缘何说《老照片》像《读书》呢?文章中没有给出详细的说明。
笔者试着从书刊设计、读者群、刊载内容等方面展开简要分析。
第一辑《老照片》出版于1996年,鉴于此,仅限于分析这之前的《读书》杂志。
《读书》的封面,着力使用淡雅的颜色,突出了内秀的特点。
《读书》在版式设计上,是简洁、精巧的设计风格,在其中又不失活泼的元素。
这种简洁淡雅的装帧风格给人志趣高雅的品质感,符合了知识分子高标准的审美要求。
刊物采用32开的小开本,可以供读者信手翻看或是随身携带。
《读书》是一本以书为主题的思想评论刊物,在《老照片》创刊的时候已有17年的办刊历史。
1996年之前《读书》的传播内容是以文学、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领域为主的文化闲谈和思想评议,在这个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能够把一个思想评论杂志长期坚持下来,而且读者越来越多,是十分不易的。
《读书》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基本都是知识分子,而且有十分清楚的目标读者群。
虽然是思想评论刊物,但是编辑们都很确信自己办的是知识分子的高级休闲刊物,而不是同人学术杂志,特点是要集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身,兼具思想性及可读性,这才是《读书》杂志始终不渝的目标。
台湾一级古迹名单
台湾一级古迹名单
台湾一级古迹名单如下:
1. 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士林区,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2. 龙山寺:位于台北市万华区,是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庙宇之一,建于18世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松山文创园区:位于台北市信义区,曾是台湾最早的现代化纺织工厂,现在被改造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展示了台湾的艺术和设计。
4. 和平岛:位于基隆市,是基隆市的标志性景点,被誉为东北亚的“小济州岛”,拥有美丽的海滩和壮观的景色。
5. 基隆庙口老街:位于基隆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风情,是台湾最受欢迎的夜市之一,有众多美食和特色小吃。
6. 旗津:位于高雄市,是一个小岛,以美丽的海滩和清澈的海水而闻名,是一个受欢迎的海滨度假胜地。
7. 鹿港:位于彰化县,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古迹和传统建筑,如古老的街道、古庙和古老的茶楼等。
8. 神冈文化村:位于台中市,是一个由日本殖民时期的木樨林冷泉公园改建而成的文化创意园区,展示了台湾的艺术和文化。
9. 太鲁阁国家公园:位于花莲县和宜兰县,是台湾最著名的国家公园之一,拥有壮观的峡谷、瀑布和自然风景。
10. 日月潭:位于南投县,是台湾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东方阿尔卑斯”,拥有美丽的湖景和周边的景点。
以上是台湾一级古迹名单的一部分,这些古迹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台湾地区的历史变迁与两岸关系
台湾地区的历史变迁与两岸关系台湾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地方,其历史变迁与两岸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台湾经历了很多的变迁和演变,这些变迁不仅影响了台湾本身的发展,也对两岸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台湾的历史变迁。
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当时台湾是原住民族的聚居地。
然而,到了17世纪,欧洲列强开始进入台湾,尤其是荷兰和西班牙,他们在台湾建立了殖民地。
不久之后,明朝政府也开始对台湾进行统治。
然而,到了清朝时期,台湾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并被纳入中国的版图。
然而,台湾的历史变迁并没有止步于此。
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衰落,日本开始对台湾进行侵略,并在1895年正式将台湾纳入其殖民地。
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台湾经历了许多的变革,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等。
然而,日本殖民统治也带来了许多的苦难和不公平待遇,台湾人民开始反抗日本的统治,并渴望恢复中国的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重新回到了中国的统治之下。
然而,不久之后,中国内战爆发,中共建立了新中国,而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也影响到了台湾。
1949年,国共内战的最终胜利者中共宣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国民党则撤退到了台湾,并在那里建立了中华民国政权。
自此以后,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紧张。
中国大陆一直坚持将台湾视为其领土的一部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削弱台湾在国际上的地位。
然而,台湾则坚持其独立的地位,并寻求国际上的认可和支持。
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和经济交流的增加,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互动逐渐增多。
两岸之间的人员往来、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也为台湾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然而,台湾地区的历史变迁和两岸关系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困难。
台湾的地缘政治位置使其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着一些限制和压力。
同时,两岸之间的政治分歧和争议也给两岸关系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3000张LIFE民国34年到38年图像(二十二)
3000张LIFE民国34年到38年图像(二十二)2001、新六军军长廖耀湘2002、东北剿共副总司令郑洞国2003、2004、1945年11月,上海。
二战后中国百废待兴,这是一处建筑工地,背景是酒店和其他一些大厦。
2005、2006、2007、美帝散发的传单,编号7229。
2008、唱红歌,庆生日,贺干爹,万万岁2009、1946年4月,张家口。
共产党军队入关,之前他们在五台山和太行山地区,这是长城进入张家口的一处关隘。
2010、1946年4月,张家口。
共产党军队入关,之前他们在五台山和太行山地区,这是长城进入张家口的一处关隘。
2011、1946年4月,张家口。
共产党军队入关,之前他们在五台山和太行山地区,这是长城进入张家口的一处关隘2012、1946年4月,张家口。
共产党军队入关经过一个市镇(万全县?),之前他们在五台山和太行山地区,这是长城进入张家口的一处关隘。
2013、1946年4月,张家口。
共产党军队入关,之前他们在五台山和太行山地区,这是长城进入张家口的一处关隘。
2014、1946年,张家口。
晋察冀边区商会会议。
2015、1946年4月,张家口。
晋察冀边去青年联合会会议2016、1946年4月,张家口。
晋察冀边区第六区新华街公所黑板报,市民在阅读新华社新闻,里面的内容是共产党新四军控制的苏皖第五区教育界组织的集会,反对重庆、成都发生的学生反共反苏的示威,认为是国民党策动学生干的,里面提到燕京大学没参与,有民主人士西南联合大学的张奚若、闻一多劝阻这些学生不要反共反苏。
其时,国共两党之间的战争即将开始。
2017、1946年4月,张家口。
木匠同业公会在切磋技艺。
2018、1946年5月,华北。
共军军队在卡车上,看着美国战地记者,他们正随时准备对国军发动攻击。
2019、1946年9月,华北。
共军十几万人在大同、集宁一线惨败并丢失华北地区占据的唯一城市张家口,这是马车上败退的共军伤兵。
2020、一九四六年的年底,国民党军队攻克张家口,2021、1946年9月,华北。
台湾老照片
台灣老照片
台灣老照片既是台湾岛历史的重要记录,也是台湾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宝贵纪念,可以说台湾老照片是台湾文化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台湾老照片由于历史积淀深厚,珍贵程度异常高,走近每一张台湾老照片,都能看到台湾过去的历史变迁、文化变革和社会发展,我们可以在老照片中度过时光,一窥台湾文化的源远流长。
台湾老照片的内涵是多层次的,从大时代的迁徙史、民族的融合史、宗教的传播史、地域的文化史等,都可以从中揭示出台湾历史的种种脉络。
它更是文化、历史和国家认同的重要象征,可以说是台湾文化史中最宝贵最珍贵的一部分。
因此,台湾老照片不仅仅是一幅幅刻画台湾过去的温情画卷,它还是彰显台湾文化复杂性的物质化的见证和档案记录,台湾老照片更是台湾文化历史的重要记忆。
完整版蒋介石老照片
完整版蒋介石老照片蒋介石留下的“历史表情”下面这张是蒋介石当年在朱培德追悼会上的表情,是十分难得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大概最能反映蒋介石复杂的情感心理。
如果蒋地下有知,知道陈水扁在拆换他的牌匾,其表情就应该是这样的――历史的哭泣,所以把这张照片作为这组照片的第一张介绍给网友)接下来是一组蒋介石的单人照片――(公子哥形象,19岁的蒋介石)(一身绒装、英姿焕发)(耀武扬威,志在高远)(一代枭雄,军权在握,最让人敬畏的照片)(烈士暮年,壮心犹在?)(在台湾笑看夕阳)公文当成练书法――做秀照片)(上面这张照片是老年蒋介石的代表照片之一,曾被美国新闻周刊作为封面人物使用。
)下面一组蒋介石的婚姻照片――(蒋介石的元配毛福梅,因要陈洁如结合而“离婚),左右为蒋经国、蒋方良)(蒋介石与第二任妻子陈洁如婚后合影,因要与宋美龄结合而被迫分手)(蒋介石与第三任妻子宋美龄的结婚照)(蒋介石的另外一个女人――妾姚冶诚老年,左右为蒋纬国、邱爱伦)(1930年代与宋美龄在西安合影)(人后的蒋介石也很“流氓”,却很真实可爱,呵呵)(人前的蒋介石则是模范丈夫)(令人羡慕的晚年生活)(与宋美龄一起研习圣经)下面三张是蒋与母亲、儿子、孙子的照片――(去日本留学前,与母亲王采梅合影)(蒋氏三雄)(1948年,孙子蒋孝勇出生,抱着小生命,蒋介石是一脸的慈爱,这是蒋介石最有人情味的一张照片)下面一组是蒋介石政治、社会生活照片――(一生自称是孙中山的学生,孙身后为蒋介石,左为何应钦,右为廖仲恺)这是孙中山于1923年2月3日任命蒋为军事委员会委员的委任状,这张委任状正式开启了蒋介石独霸中国政坛的大幕――“蒋委员长”称呼由此而来――(与拜把子兄弟张学良合影)(蒋介石与毛泽东一起喝酒“干杯”,时间是在重庆国共和谈时――这是最为难得的一张照片)(1943年,蒋介石与宋庆龄与邱吉尔、罗斯福在开罗会议上)(1948年“下野”前的告别,李宗仁做代总统)(在台湾时与幕僚合影)这一组老照片并非我的收藏,是我刻意搜集来的,想给大家一点视觉感染。
推荐书目
书名
老照片豪华典藏本(1-75辑精装合订本):附赠《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1-5辑精装合订本南渡北归(全三册)
革命逸史(全三册)
易中天文集(精装、全十六册)
新史学丛书:革命年代(高华 著)
中国通史(全七册)
作者出版社ISBN定价推荐理由
冯克力 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97875474040341280《老照片》丛书1996年底问世以来,岳南湖南文艺出版社9787540447601127.6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冯自由新星出版社978780225596898文革后曾“内部发行”,孙中山秘书上海文艺出版社9787532141555780藏之名山,流传后世,文如佳酿,历
广东人民出版社978721806194838似乎是著名反主流历史学家在大陆出傅乐成主编九州出版社9787510803314268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主编、张鸣
片》丛书1996年底问世以来,即以全新的图书样式,开辟了经久不衰的“读图时代”,风靡全国。
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
茅于轼、张鸣、莫言、余世存等数十位知名学者联文革后曾“内部发行”,孙中山秘书民国手记,蒋介石题写书名、费正清、唐德刚、杨天石、傅国涌推崇一致评藏之名山,流传后世,文如佳酿,历久弥香。
易中天教授毕生为学为文之精华,尽在煌煌“中天十六卷”
似乎是著名反主流历史学家在大陆出版的唯一专著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主编、张鸣作序推荐
全国。
先后被国内权威媒体评选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影响力的三十本书”、“共和国六十年六存等数十位知名学者联袂推荐!
石、傅国涌推崇一致评为“民国史第一书”
“中天十六卷”
十年六十本书,成就了中国出版业的一段传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店老照片60年代的碧潭令人神往60幾年前的碧潭人像沙龍照1957年新店街上叫賣豆花的攤販。
你吃過嗎??1955年的新店碧潭東堤岸,應該是美食區上方,堤防左邊的房子全部都改建。
左下角往下階梯是現在通廟口的通道。
GOOGLE+的這張標為”碧潭”的少見曲流地形照片中山橋始建於1901年,原名"明治橋"。
1933年明治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拱橋,全長120公尺,寬17公尺,以花崗石砌成欄桿,兩邊各裝置一對青銅。
1946年敕使街道改名為中山北路,明治橋更名為中山橋。
1968年將花崗石欄桿和燈柱拆除,拓寬橋面為23公尺。
2002年12月20日拆橋遷建,但遷建處仍未定。
1935年台灣鐵路分佈圖,其中包括從萬華到新店的"萬新鐵路",圖中除主幹道外,其餘支線大都屬私人企業,用於運輸木材、甘蔗(糖)、煤炭。
目前除內灣線、集集線、阿里山線外,大都停駛。
瑞芳到菁桐線是後來建的。
圖中"新高"指的是玉山,因比富士山高,故稱'新高山1948年淡水港早期是靠這些船將新店的農產品及煤運到大稻埕或淡水。
"萬新鐵路"完成後,船運就沒落了。
台北市新生南路台灣大學旁的車禍現場,新生南路的確是"水溝加蓋"的。
瑠公圳源頭于碧潭,從北新路到中正路穿過北新路,再沿著北新路與中興路間到景美,到新生南路時,以前叫"特一號排水溝"。
1972年完成加蓋工程,拓寬新生南路才成現在的樣子。
右邊那排樹還在,就是龍安國小最左邊的25巷。
1983年翡翠水庫施工中翡翠水庫供應大台北地區自來水。
新店溪原是匯流南勢溪與北勢溪而成,在桂(龜)山處建水庫截留南勢溪溪水,直潭淨水場又截留部分新店溪溪水,從此碧潭水位大幅下降。
為吸引觀光客,在碧潭大橋下方興建攔水壩,以維持碧潭水位1959年的碧潭沙龍照1954年因吊橋無法負荷大型車輛,在附近另建過水橋1970年過水橋被洪水沖走,現在的碧潭大橋1972年7月完工中央銀行「文園」金庫位於新店新烏路,庫藏1,362萬英兩黃金。
新店和美礦坑新店早期有和美、高麗坑、安順礦坑。
和美礦坑因挖到新店溪河床淹水崩塌而關閉。
高麗坑礦坑位於寶高路山區,1977年封閉。
安順礦坑2001年停止開採。
碧潭很多運煤的小船,卸煤是用扁擔挑的(攝於日據時代)1977年開會通知中央新村早年為隨國民政府來台老國代及立法委員的安置區,1970年代為新店高級住宅區.新店火車站及周邊(鐵路是"萬新鐵路",沿北新路通到萬華,車站前的馬路是現在的光明街)。
《碧潭有約》社區基地即圖中堆煤炭的地方,後面小河是瑠公圳,誰想到堆煤的地方,蓋的房子一坪能賣到50萬1970年基督教救世軍新店隊暨托兒所碧潭風景區全盛時期很多遊客會坐船到攬碧樓的頂樓,一攬潭上如彩虹般美麗的碧橋!再配上綠意盎然的小獅山當背景,那風景美如畫。
如今攬碧樓已改為太白樓不對外開放,小獅山也被高大建築物遮蔽。
廖繼春先生淬取抽象畫表現形式,參融東方傳統色彩,成功開創個人畫風。
小獅山聳立,相映舟帆點點其上,畫家筆下的新店溪畔山水,正是碧潭神髓所在。
1950年攝於碧潭相片中男子似為攝影大師郎靜山?新店溪畔牧羊的小孩,1947年李鳴鵰先生攝於新店溪畔停在裕隆公司位於新店中興路與寶橋路口中山區早期從一個燒磚瓦窯的純樸農村,發展至今日的高級住宅區。
百年前沿基隆河河口到大直里附近,土質好無沙粒,為製造磚瓦的好材料。
是製磚瓦的盛地,高聳的煙囪在內湖西湖里一路延伸到大直永安里,貫連到大直橋附近,到處可見到林立的磚窯廠。
為了不讓黑煙污染天空,1976年間,這些磚窯場全面停工,隨著市容的整建,今日永安里內幾已看不見煙囪磚廠。
連移動式的"布袋戲"棚上也有”蔣公“天字第一號的身分證西門町1948年淡水沙崙的外拍活動像現在電子展、車展一樣,很多攝影者"醉翁之意不在酒"早年的腳踏車牌照稅收據早年政府課徵腳踏車牌照稅1年18塊,未掛牌還要罰款30元。
1948年阿里山神木與阿里山森林鐵路神木車站1956年6月7日神木遭雷擊,不久後即枯萎1997年7月1日一半的樹身迸裂傾倒在森林鐵路上1998年6月29日放倒神木,神木從此走入歷史新店碧潭承載豐厚人文、歷史情感,榮列「台灣八景十二勝」之一。
請猜猜碧潭這枚地景郵戳,由甚麼代表元素組成?背景是小獅山,前方是新店溪及小船。
新店溪右邊有香魚耶!【新北市都更碧橋!日治首座台灣人設計營造吊橋!】碧潭吊橋西岸橋塔施工老照片,泛著1936至1937年感人光暈。
橋塔彷若無敵鐵金剛的巨腳,堅固聳立新店溪西岸岩盤。
橋塔左下角石上KOYAMA字樣,是台北日本業者「小山寫真館」的印記。
當時連照相業務,幾乎是日本業者天下。
碧橋最為人知,是無數人攜手甜滋滋的愛情路,和青春年少溫暖歷史回憶。
76年後碧潭吊橋因「鎢鋼球軸承」的創新設計,依然堅韌穩固。
老一輩總說日本人蓋的吊橋,品質好到沒話說。
創建者新店庄助役賴雲先生、設計者江石定技手,營造廠光智商會創辦人陳海沙先生,共創日治時期第一座台灣人設計、營造吊橋的光榮!建造碧潭吊橋的砂石,可都經過清水掏洗,「頂真」的好品質,才讓人誤以為是日本人所蓋呢。
1996年11月18 日《民生報》報導:「陳海沙的兒子陳珠璋,今年已七十多歲了。
他表示,想到兒時,父親曾帶他多次走過碧潭吊橋,每次父親都向他強調,碧潭吊橋是首座由台灣人設計、施工營造的吊橋,在六十多年前日據時代,這是一件多麼光榮的事,證明台灣人的智慧與能力都是一流水準。
」江石定先生無畏艱險,堅持碧橋長虹凌空,許下最動容的美麗!「當年碧潭吊橋的設計,橋面是往下斜,但是技手江石定先生認為既然是吊橋就應該有向上吊起的弧度,於是將兩邊的鐵線索前後剪掉十米,才成為今天看到碧潭吊橋的風貌。
但這樣一來原來會左右擺的吊橋卻變成上下震盪,因擅改設計,江技手被判關半年。
」珍貴照片輾轉源自江石定孫女,推測前排左側,雙手交叉胸前男子,應是江石定先生本人。
可惜賴雲、陳海沙先生未入鏡此張照片。
【碧潭榮列「台灣八景十二勝」之一】1927(昭和二年)6月10日至7月10日,台灣第一大報《台灣日日新報》,公開募集票選〈台灣新八景〉活動。
依票數高低決定前二十名預定地,再由審查委員會決定最終地點,民眾票選占決選成績30%,審查委員會占70%成績。
民眾投票以郵寄、人工計票方式進行,每日統計票數公開刊登報紙。
全台沸騰投票踴躍,1927年僅400萬人口的台灣,短短一個月內,投票3億6千萬餘票。
「官方考慮台灣八景的標準時,除了具有特色,史蹟價值之外,更考慮其將來開發為國家公園等公眾遊樂所的可能性,與全島的地理分布的平均性。
」煤礦曾是新店重要產業,日治時代開始開採。
振山煤礦位於檳榔路,明治煤礦位於北宜路一段141巷新店國小旁,和美煤礦位居碧潭風景區左岸灣潭路。
「和美煤礦開採的煤是先用渡船運送到對岸邊炭場,再用流籠運送至新店車站火車上,由萬新鐵路輸送出去。
因礦脈貼近溪邊,曾發生多次的滲水及崩塌的意外,更因當時新店溪盛行採挖沙石,河床薄弱,才造成河床的崩陷,也成為壓倒和美煤礦的最後一根稻草。
」碧潭吊橋、新店鐵路、碧潭竹蛇籠、新店溪香魚…都是新店珍貴特色。
如今碧潭好山、好水、吊橋好風光僅剩吊橋,太多的美好來不及搶救已消失。
碧潭美到入選日治時期「台灣八景十二勝」之一,1950-1960年代仍居熱門觀光風景區。
Tom Jones 於1957到1958年間在台灣服役,駐守林口發射站。
喜愛攝影的他,留下古稱「獅山邊大潭」,碧潭與小獅山珍貴美麗的一刻。
名畫家馬白水教授曾居碧潭,《碧潭煙雨》盡顯山水之美。
「馬白水是台灣近代水彩畫大師,其結合西洋水彩與中國水墨的獨特畫風,向來稱譽畫壇。
他慣用大色塊面經營處理畫面、將水彩的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碧潭煙雨》這幅水彩畫中,藝術家以清新的透明水彩加上中國的水墨畫法,類似水墨畫卷的橫向開展構圖方式,將碧潭的山水呈現出來。
同時讓畫幅顯得舒展與開闊。
畫中山嵐飄浮,雲深不知何處,三兩小舟,悠遊於平靜的水面,藝術家透過心中對碧潭的情愫,將一向熟悉的景物,加以簡化及再造,使其意境為上,建構畫意於虛幻與真實的平衡之中。
」台灣僅存也是最長的「鎢鋼球軸承」活動吊橋!有名的碧潭吊橋是1936年建造的,特色是兩節式橋門,中間有個「和尚頭」,所以跟一般的吊橋是顯然不同的。
兩百公尺長,每根橫樑的總重量去平衡鋼索的張力。
在1950年代,還可通行吉普車;之後,中間加裝了欄杆,只准人通行。
當時新店沒有什麼高房子,所以20米的橋門就成了新店的地標。
那時,水壩還在,水域寬廣,所以才稱之為潭。
假日去那兒划划小船,別有風味,岸邊的茶棚也很熱鬧,還有歌星駐唱。
幾十年過去,碧潭不再是鄉村純樸村姑,高樓林立之後,地標也看不見了。
變調的風景名勝,再也看不見往日的風采。
這張照片是以前去遊玩時所攝。
滄海桑田、世代交替,看起來真的感觸良多,輕狂少年如今也六十多歲了。
1896年,台灣總督樺山資紀要求日軍對於暫時借用的寺廟須加以保護不得破壞,並且應該迅速恢復舊貌。
(右圖, 伊能嘉矩抄錄之諭告來源:台大圖書館) 1920年代,日本對台灣的歷史建築、古蹟等做了全面性調查。
1922年頒佈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此法律適用於台灣,自此台灣的史蹟名勝開始有了正式的法律保護。
如果當年日本採用的是左圖所示戰後施行的政策(日據時代遺留「神社牌坊」、「鳥居」、「奉獻燈柱」等紀念物,應予拆除或改裝...),那麼也許孔廟、赤崁樓、大天后宮等等古蹟現在早已不存在了。
(左圖: 1955年臺灣省政府公報來源:國家圖書館政府公報資訊網)還有活動舞台及行動劇表演終於知道為什麼以前叫做"冰果室",原來是賣冰又賣水果還記得台北的公車學生票嗎?當時是每格0.4元,有車掌小姐剪票,後來改為司機開車兼剪票。
1994年剪票廢除,改為投幣式及儲值卡,到2003年10月全面採用悠遊卡通用。
1960年6月5日第一屆中國小姐林靜宜第一名,第二名葉睦秋(中右),第三名汪麗玲(中左),第四名沈斐文(右),第五名李秀英(左)。
(秦炳炎攝1960)中共的空飄文宣應該是文革期間(1966~1976),1970以後,這種文宣除金門馬祖外,台灣已經少見。
真的有那麼痛嗎?(攝於1959年)從1945年引進白喉類毒素起,開始預防接種工作。
之後再增加卡介苗等多項疫苗接種,因預防接種徹底執行傳染病漸不列名台灣十大死因中。
大同電扇的品質真棒!(1963年攝於大同公司)1959年的新竹中正路上的國民戲院應該春節期間,柱子上還有"祝春節快樂""大家恭喜"這條內褲是1950年代的特色,利用美援麵粉袋改裝而成1950年代三峽祖師廟祭典以前三峽老街和現今整修後有何不同帶金鍊的賽豬公還咬著鳳梨或橘子,象徵"旺來"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