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形态教案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植物的器官和营养》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植物的器官和营养》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6f2c3b3b7360b4c2e3f64b6.png)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植物的营养器官》优质教案一、根的形态与功能(一)根的形态1.根的发生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便形成根。
2.根的种类主根、侧根、不定根。
主根和侧根为定根。
3.根系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体叫根系。
根系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直根系:主根明显发达,较各级侧根粗壮,能明显区别出主根和侧根的根系。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停止生长,由茎的基部生出的不定根组成的根系。
4.根系分布根系在土壤中分布很深很广。
直根系植物的根常分布在较深土层中,属深根性;须根系往往分布在较浅的土层中,属浅根性。
(二)根的结构1.根尖的结构根尖是指根的最顶端到着生根毛的部位。
根尖从顶端起依次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四区。
2.双子叶植物根的结构(1)初生结构根的初生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皮层和中柱三部分。
(2)次生结构双子叶叶植物的根完成初生成长后,由于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不断产生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使根的直径增粗,并产生次生结构。
维管形成层的产生及活动:片段状维管形成层、波浪状维管形成层、圆环状维管形成层的产生。
维管形成层的分裂活动:维管形成层主要进行平周分裂,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向内产生数量较多的次生木质部。
总之,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构造从外向内依次为: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韧皮部(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等。
3.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禾本科植物为单子叶植物,其根的基本结构也可分为表皮、皮层、中柱三个部分,但各部分有其特点,特别是不产生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不能进行次生生长。
表皮:是根的最外一层细胞,当根毛枯死后,往往解体而土脱落。
皮层:皮层中靠近表皮的三至数层细胞为外皮层。
外皮层内侧为数量较多的皮层薄壁组织。
内皮层在发育后期细胞壁呈马蹄形的五面加厚,只有外切向壁不加厚。
在木质部放射角处的少数细胞仍保留薄壁状态,成为水分、养分进出的通道,这类细胞叫通道细胞。
“根的形态与结构”教案
![“根的形态与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9a1e4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b.png)
根的形态与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根的形态和结构特点;(2)掌握根的分类及功能;(3)能够识别常见的根系类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根的形态和结构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认识植物根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根的形态和结构特点;(2)根的分类及功能;(3)常见的根系类型。
2. 教学难点:(1)根的形态结构的微观理解;(2)根系类型的识别。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根的实物和图片;(2)准备PPT课件;(3)设计教学活动及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记录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注意它们的根部;(2)提问:你们对植物的根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根的形态和结构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根的形态和结构特点;(2)讲解根的分类及功能;(3)讲解常见的根系类型。
4.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和图片,分析根的形态和结构;(2)小组讨论:总结根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归纳根的分类及功能;(3)小组展示: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根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以及根的分类和功能。
五、课后作业1. 绘制根的形态和结构图;2. 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根系类型及特点;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研究报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中班主题教案:奇妙的根
![中班主题教案:奇妙的根](https://img.taocdn.com/s3/m/9b421571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b.png)
中班主题教案:奇妙的根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并描述根的外部形态及不同种类的根的形状、大小等特征。
2.能够了解根的生长过程和作用。
3.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通过植物的实践活动,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培养孩子的爱绿植的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根的形态特征及作用。
2.教学难点:让孩子能够观察和感受根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根对于植物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环节1. 导入环节(1)通过给孩子看根状古生物的图片,引起孩子对根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放手摸出一丝丝的叶茎和根,孩子们会发现,根才是植物下面最坚强的东西,想象一下没有根,植物就不能稳稳地站立在地上了。
2. 教学内容(1)根的外部形态:给孩子展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植物根,让孩子通过观察、描述、比较,了解植物根的形态特征。
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通过手工制作不同种类的根模型,巩固对根形态特征的理解。
(2)根的生长过程:通过给孩子展示种子发芽的全过程,让孩子了解根的生长过程。
让孩子在生活中实践,通过将种子种在泥土中观察种子的生长变化,让孩子能够感受和探索根的生长过程。
(3)根的作用:通过展示和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孩子了解根对植物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日常生活中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了解不同植物根的功能和特点。
3. 实践环节(1)植物种植:让孩子亲自动手,在小花盆里种植植物,并通过手工制作不同种类的植物模型,让孩子进一步了解根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过程。
(2)植物观察:让孩子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并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了解不同根系的形态和功能。
4. 总结环节(1)让孩子通过描述和比较的方式,总结根的形态特征和作用。
(2)引导孩子思考如何对植物进行合理的护理,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2)听孩子在实践环节中对于根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过程的描述和总结。
(3)记录孩子对于孩子种植的植物的成长变化的观察情况,并与孩子进行交流。
《了解根的形态结构》大班教案
![《了解根的形态结构》大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48cc8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9.png)
近年来,学前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许多家长开始积极为自己的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课程。
针对这一现象,各类学前课程也纷纷应运而生,其中《了解根的形态结构》大班教案便是备受推崇的一款课程。
本文将从教案的原理、教学内容、实践效果等三个方面为您逐一解析。
一、教案原理根是一棵植物最为重要的部分,研究根的形态结构,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在土中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了解根的形态结构》教案就是以此为出发点,帮助学生从小就对植物的生态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到了传递水分、养分以及固定植物体的重要作用。
了解和探索根的形态结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植物生长的内在机理。
因此,这款教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
二、教学内容《了解根的形态结构》大班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生动有趣的小故事:通过讲述植物的生长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根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对于植物的热爱和兴趣。
2.根的形态结构:教师将不同植物根的结构图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根具有的不同形态。
3.根的作用:通过展示果树、萝卜、花生等不同植物的根及成长情况,学生将能够深入掌握根的作用。
4.小游戏:在故事和知识传递的基础上,进行小游戏,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以上四个部分自然衔接,教案依次展示,学生将逐渐深入了解根的形态结构和根的作用,同时还为孩子们提供了趣味横生的学习体验。
三、实践效果《了解根的形态结构》大班教案的实践效果经过多年的检验,得到了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好评。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此课程具有如下特点:1.兴趣性强:教案具有丰富的生动故事和趣味横生的小游戏,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植物的探究和学习热情。
2.知识性广:教案内容涵盖了根的形态结构、根的作用等知识点,帮助孩子们全面深入了解根及其作用。
3.实用性强:了解根的形态结构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植物,同时在他们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应用到生态环境中,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初一年级下册生物教案根的形态
![初一年级下册生物教案根的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d5a1cd11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8.png)
初一年级下册生物教案:根的形态初一年级下册生物教案:根的形态「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根的功能和形态特点以及根系的类型。
2、知道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了解根的组成,培养学生对植物结构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使学生建立起植物体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分析1、根的组成和根系的概念及根系的种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因为:(1)根的形态主要由根的组成决定。
只有分清根的组成,才能理解根系分类的标准,才能更好地了解根系的特点。
(2)根系的概念作为教学重点,原因有二。
其一:根系是指,一棵植物生有的所有根的总和。
它包括植物地下部分的所有根,也包括地上部分的根,如气生根、不定根等。
其二:根系在土壤中分布应该是很广泛的,所占的体积应超过地上部分的体积(实际往往受地下环境的影响,而没有达到应有的体积),至少应该是相同的。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根系的支持和吸收的作用。
(3)根系的种类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因为:根系的种类可做为植物分类的一个依据,了解这一依据,对认清植物的属性是有帮助的。
2、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因为: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学生往往容易把须根系误说成须根,或认为须根系主要是由须根组成的。
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说明:主要由茎基部节上产生大量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
也可比喻为:须根系中的根彼此间几乎没有粗细之分(与直根系相比),外观似胡须,故称之为须根系。
强调:植物的根主要有三类,即主根(由胚根发育而成的根)、侧根(长在主根上的根)、不定根(长在茎、叶上的根),没有须根。
教学设计方案重点:根的组成;根系的概念及种类难点: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设计思想:本节课的知识相对来讲都比较抽象,所以可以通过不同根的实物,让学生直观的学习根的组成和根系的特性,分析根的生长特性,并利用探究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根——植物生命的基础》大班教案
![《根——植物生命的基础》大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3da89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7.png)
(提示:本文内容旨在介绍植物根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如何通过观察根的形态和生长方式来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和环境适应能力,从而培养幼儿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根——植物生命的基础》是一堂针对大班幼儿的探究课程,旨在帮助幼儿深入了解植物的根部结构和生长方式,掌握一定的观察、比较、分类和判断能力。
通过对植物根的研究,幼儿将能够认识到植物的生命特征和适应策略,并培养对自然世界的探究热情和兴趣。
本次课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课程目标1.了解植物根的结构、功能和生长方式;2.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的根部特征;3.通过活动和游戏体验植物根的生长过程;4.培养幼儿对自然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二、课程内容1.植物根的结构和功能将通过图像和实物展示的方式介绍植物根的主要部分(根毛、侧根、根尖、根冠等)及其功能(吸收水分、养分和固定植物体等)。
同时,带领幼儿观察不同种类植物的根部特征,比较它们的异同。
2.观察植物根的生长方式通过在小盆中培育小麦、豌豆、玉米等植物,让幼儿亲身参与植物根的生长过程。
引导幼儿观察不同植物根的样子、根须的形态、长度和分布等,并提供有关植物根生长的知识点。
3.场地观察带领幼儿到周围的公园、花园、校园或社区进行植物根的实地观察,寻找和记录不同植物的根部特征(例如根长、根宽、根朵等)。
并进行多种比较和分类的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课程实施1.引入环节:通过问答、故事和诗歌等方式引入本次课程,激发幼儿探究自然的潜能。
2.重点环节:组织幼儿通过制作模型、涂画、捐献和游戏等多种方式,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认识和了解植物根部的结构及生长规律,从而达到理解和记忆知识的目的。
3.巩固环节:活动完毕后,引导幼儿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复盘和讨论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四、思考延伸在本次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书籍、绘本、视频等方式加深幼儿对植物根的认识;并组织幼儿对植物根的生长和固土作用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并通过其他课程(如土地耕作、种植作物等)加以实践和巩固,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
“根的形态与结构”教案
![“根的形态与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1eab1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b.png)
根的形态与结构一、教学目标:1. 了解根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2. 掌握根的分类和功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根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2. 根的分类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1. 根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 根的分类和识别。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根的实物标本或图片。
3. 显微镜或其他观察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引起学生对根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植物的根是什么样子的吗?”2. 讲解:讲解根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包括根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通过PPT展示根的实物图片或标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根的外观。
3. 观察: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或其他观察工具,观察根的横切面或纵切面,观察根的结构特点,如根尖、根皮、根肉等。
4. 讨论:分组讨论根的功能,如吸收水分、矿物质、固定植物体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根的功能。
5. 总结:总结根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强调根的分类和功能。
6. 练习:给学生发放根的实物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进行识别和分类练习。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根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以及根的研究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8. 作业:布置观察身边的植物根,记录其形态和结构特点,下一节课分享。
9. 板书设计:根的形态与结构形态:形状、颜色、质地等结构:根尖、根皮、根肉等功能:吸收、固定、传输等10. 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农业科学家或植物学专家进行讲座,介绍根的研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植物研究所,实地观察不同植物的根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根的形态和结构的观察记录,以及对根的功能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根的形态与结构”教案
![“根的形态与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8f29740b4c2e3f572763d6.png)
华师大版《科学》八(上)第六章《植物的新陈代谢》第一节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第一课时:“根的形态和结构”)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邵万亮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的地位:是学习营养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技能:了解根的形态与结构,知道根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过程和方法:通过对不同根形态的观察、根内部结构的显微图片的观察和讨论、新培养的生有大量根毛的根尖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和协作等能力。
情感和态度:通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从根形态的一般到特殊等教育,使学生形成辩证思想;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协作精神;通过根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教学重点:根尖的结构及其功能是学习新陈代谢的重要基础,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教学难点:根的伸长过程、识别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特点,因内容抽象,故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5、教科书内容编排:①由表及里(形态→结构→功能);②由一般到特殊、共性到个性;③重视观察、对比、分析、归纳、辩证思维等能力的培养;④了解根的一般知识。
二、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采集不同类型的根,教师再准备一些学生不易带来的变态根;2、培养学生分组观察用的根尖(带根毛);3、分组实验有关的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根尖纵切永久切片、镊子等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青菜是同学们熟知的植物,你们知道它有哪些器官吗?生:根、茎、叶。
师:知道哪部分是茎吗?(展示处于营养生长期的青菜图片)。
生:指认图片上的根、茎、叶。
师:青菜还有其它器官吗?生:花、果实、种子。
师(展示处于生殖生长期的青菜图片,认学生再认植物的整体结构,并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青菜的这些器官如何分类?生: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师: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6-1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板书)。
设计意图:复习初一知识,为引入新课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师:植物含有人体必须的多种营养,我们天天都要与食用一些植物,你们能各举出一种分别食用某一种器官的植物名称吗?生:花生主食种子、黄花菜主食花、西瓜主食果实、甘蔗主食茎、萝卜主食根、菠菜主食叶(学生回答活跃,需要教师进行调控,并对答案进行评价,当教师无法评价时,可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它是ΧΧ器官的?”)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不少的植物,接下来认我们对植物作进一步的了解。
植物学教案-根形态
![植物学教案-根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9024f058312b3169a451a4ff.png)
The Root Tip
Region of Elongation
Features: Composed of growing cells, elongating and differentiating. Functions: results in most of the increase in length of the root, producing primary structures.
Reproductive organs: production of next generation. flowers, fruits and seeds.
Section 1
The Root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Forms and Modification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ructures
The Root Modifications
Storage roots: fleshy tap roots and root tubers. Prop roots Climbing roots Aerial roots Parasitic roots Mycorrhizal roots Air roots Nodules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The Root Tip: Root cap Region of division Region of elongation Region of maturation The Primary Structure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pter 4
Plant Organs
Definition: A distinct structure composed of a variety of tissues. Vegetative organs: Absorption, production and provision of nutrients. roots, stems and leaves.
三年级科学教案-植物的根
![三年级科学教案-植物的根](https://img.taocdn.com/s3/m/889cb6e4a300a6c30d229fe8.png)
植物的根【教学目标】1.通过对植物根部形态的观察,了解根的形态。
2.探究根的分布特点,了解根能固定植株的作用。
3.通过探究根的分布,学习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对植物根部形态的观察,了解根的形态。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根的分布,学习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情境:葱和大豆是比较常见又容易栽培的农作物。
在学校的生物园进行劳作,学生把大豆和葱拔起来的时候,发现大豆和葱这两种植物的根长得不一样。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植物根的外部形态一样吗有着怎样的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说出这两种根长得怎样,有哪些不同之处。
二、讲授新课(一)活动1:观察植物的根【教师】出示大豆和葱等带根的植物。
【教师】如何观察植物的根,如何描述和记录观察的信息。
【学生】观察葱和大豆的根。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仔细观察根,并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根的特征。
【教师】出示提前布置学生准备的带根植物。
【教师】通过看、摸等方式对植物的根进行观察,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观察几种不同植物的根,用简图记录根的形态特征,并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学生】分组展开观察活动。
【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根的特征。
(二)活动2:扎根土壤的秘密【教师】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植物为什么能在地面上站得那么稳【教师】植物的根分布很广,这与植物的生长有什么联系呢【教师】布置任务:用一些报纸制成一棵模拟的树,树冠大而且重,让学生想办法把这棵树固定在地面上。
教师引导学生用身边的材料做模拟实验,模拟根的生长形态,探究植物的根是如何固定植株的。
(1)材料:报纸、扭扭棒……(2)步骤:(3)现象:(4)发现:【学生】用报纸卷成“树干”,顶端剪开成细长条状作为“树冠”。
【教师】引导学生给树做一些“根”,将“根”埋在土壤里或用石头压住,就能固定报纸树。
【学生】交流分组讨论的结果并展示自己的成果。
【学生】对不同组的报纸树固定方法进行评价。
植物的根教案
![植物的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a52ff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76.png)
植物的根教案教案主题:植物的根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根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植物根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过程。
3. 了解植物根在固定植物体和储存养分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植物根的结构和功能。
2. 植物的根茎、叶和花的实物样本。
3. 小型花盆和土壤。
4. 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和养分溶液。
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植物的根茎、叶和花的实物样本,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植物器官,并提问:“你们都知道植物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2. 引入:介绍植物的根是植物体的一部分,它通常位于土壤中,并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
展示图片或幻灯片,讲解植物根的结构,包括根毛、根尖、根头等。
3. 演示:在小型花盆中放入适量的土壤,然后将植物根茎埋在土壤中,并浇上适量的水。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根在土壤中的位置和形态。
4. 实践:将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和养分溶液加入花盆中,观察并记录植物根茎的生长和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植物根吸收和利用水分和养分的过程。
5. 拓展:讲解植物根在固定植物体和储存养分方面的作用。
通过提问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植物根的理解。
6. 小结:总结植物根的结构和功能,强调植物根在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体和储存养分方面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活动:1.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植物的根茎形态、颜色和大小的差异。
2. 带领学生进行室内或室外实地考察,观察不同树木或植物的根系结构和生长环境。
3. 让学生设计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养分溶液对植物根生长的影响。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本、进行实践操作,并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助于加深对植物根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初中根的结构教案
![初中根的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4503f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6.png)
初中根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根尖的外形及根毛的特点。
2. 能够准确描述根尖各部分的结构及其功能,明确相邻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3. 通过观察根尖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的动作技能达到熟练水平。
教学重点:1. 根尖各部分的结构及其功能。
2. 根尖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1. 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及其相应的功能。
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2. 显微镜3. 根的样本4. 放大镜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根?根在植物生长中起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根是植物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支撑植物体,储存养分等。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展示根的样本,引导学生观察根的外形。
2. 教师介绍根尖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根尖的位置和作用。
3. 教师讲解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并解释各部分的功能。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尖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如何协同工作完成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显微镜观察根的样本。
2.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并描述根毛的特点。
3.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绘制根尖结构的示意图。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绘制示意图的过程,交流对根尖结构的理解。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延伸:1. 学生课后调查不同植物的根的结构特点,了解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环境的生物学特征。
2. 学生参观植物生长实验室,观察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根的结构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根的样本,让学生亲身体验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通过使用显微镜和放大镜观察根尖,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
在总结与反思环节,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绘制示意图的过程,加深对根尖结构的理解。
根的形态与结构教案
![根的形态与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100f5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6d.png)
根的形态与结构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植物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能够列举出植物根的一些常见功能。
教学内容:1. 引入植物根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需要根。
2. 学生分享他们对根的了解和经验。
3. 教师简要介绍根的一些常见功能,如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体等。
教学活动:1. 学生观察一些植物的根部,并讨论他们对根的观察。
2. 教师展示一些植物根的图片,引导学生注意根的形态和结构。
第二章:根的形态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植物根的形态特点。
2.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根形态,如直根、须根等。
教学内容:1. 教师介绍不同植物根的形态特点,如直根和须根的形成原因和功能。
2. 学生观察一些植物根的样本或图片,并记录它们的形态特点。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植物根样本,并记录它们的形态特点。
2. 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讨论不同根形态的功能和适应性。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根的结构,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2. 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区域的功能和特点。
教学内容:1. 教师介绍根的结构,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的位置和功能。
2. 学生观察一些植物根的横切面或显微镜下的根结构,并记录不同区域的特点。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观察一些植物根的横切面或显微镜下的根结构,并记录不同区域的特点。
2. 学生通过绘图或描述的方式,展示他们对根结构的理解。
第四章:根的生长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根的生长过程。
2. 学生能够理解根的生长因素,如水分、养分和氧气。
教学内容:1. 教师介绍根的生长过程,包括根尖的生长和根的延伸。
2. 学生了解影响根生长的因素,如水分、养分和氧气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学生观察一些植物根的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并讨论根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 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根的生长情况。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总结他们对根的形态和结构的理解。
“根的形态与结构”教案
![“根的形态与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ae283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b.png)
根的形态与结构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根的形态与结构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根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引入植物的根系概念。
2. 强调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展示不同植物的根系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根的形态与结构的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根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根的形态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种类的根的形态特征。
2.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根的形态。
教学内容:1. 介绍根的形态分类,如直根、须根等。
2. 展示各种根的形态图片,并进行讲解。
教学活动:1. 展示不同种类的根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种根的形态特征。
第三章:根的结构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根的结构特点。
2. 学生能够识别根的不同部分。
教学内容:1. 介绍根的结构,包括根尖、根茎、根颈等部分。
2. 展示根的结构图片,并进行讲解。
教学活动:1. 展示根的结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根的不同部分。
3. 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根的结构特点。
第四章:根的生长与功能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根的生长过程。
2. 学生能够理解根的不同功能。
教学内容:1. 介绍根的生长过程,包括伸长和分化的过程。
2. 介绍根的不同功能,如吸收、固定、储存等。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根的生长过程。
2. 展示根的功能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能够提出与根的形态与结构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提出与根的形态与结构相关的问题。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提出与根的形态与结构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3. 教师进行讲解,回答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拓展讲解。
第六章:根的分类与功能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根及其功能。
“根的形态与结构”教案
![“根的形态与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ca134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76.png)
“根的形态与结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1. 了解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掌握根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2 教学内容:1. 根的概念和功能。
2. 根的形态分类。
3. 根的结构组成。
1.3 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根的形态和结构。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根的了解和认识。
2. 讲解根的概念和功能。
3. 展示不同形态的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类。
4. 讲解根的结构组成,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根的形态分类2.1 教学目标:1. 掌握根的形态分类及其特点。
2. 能够识别常见的根形态。
2.2 教学内容:1. 直根和须根的概念及特点。
2. 根的弯曲、分枝和根瘤等形态特点。
2.3 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形态的根。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4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根的形态分类。
2. 讲解直根和须根的概念及特点。
3. 展示不同形态的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类。
4. 讲解根的弯曲、分枝和根瘤等形态特点。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根的结构组成3.1 教学目标:1. 掌握根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2. 能够识别常见的根结构组成。
3.2 教学内容:1. 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的概念及功能。
2. 根毛的分布和功能。
3.3 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根的结构组成。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4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根的结构组成。
2. 讲解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的概念及功能。
2023大班科学有趣的根教案
![2023大班科学有趣的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f7445c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4.png)
2023大班科学有趣的根教案2023大班科学有趣的根教案1活动目标: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知道植物的根基本上可以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
2、帮助幼儿了解根有储水、吸水、固水等作用,知道根和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礼品盒(装有树根)、各种植物的根若干、图片若干、各类根雕的艺术品,切好的萝卜片、山芋片等。
尝试准备:幼儿提前一天制作根吸水试验,在装有各色颜料的瓶中放入植物根进行观察。
活动过程:一、以邮包的形式揭示课题,初步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1、让幼儿去试一试,摸一摸,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师:今天老师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什么礼物呢?请小朋友摸一摸、猜一猜,告诉老师你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你觉得可能是什么东西?幼:我摸到的东西是毛茸茸的!……有点刺手……摸在手心里有点痒……可能是树枝……2、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用语言表达树根的外部特征。
师:刚才大家猜了这么多,到底猜对了没有?主我们一起打开礼品盒看看。
哦,原来是一个树根!你们看看树根是怎么样的?幼:我看到的树根是毛毛的……刺刺的……长的乱七八糟的……3、提问:你还知道什么植物有根?它们长在哪里?教师小结:原来植物都有根,都长在植物的最下面,都爱住在泥土里。
二、幼儿通过尝试、初步认识一些植物的根1、幼儿动手试着寻找植物的根。
师:(出示种在沙盘中的植物)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植物,请你们找一找它们的根在哪里。
找到以后想一想: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的根是什么样的?2、介绍三种根的外部特征,与周围小朋友比较不同之处。
师:(请一名幼儿上前)请你告诉小朋友,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们根是什么样的?幼:我找到的植物是葱,它的根长在泥土里,拔出来时都是泥,后来我把它放在水里洗了洗,根就变得白白的,一根一根的,细细长长的,像面条,像头发,像许多线,像老爷爷的胡须……师: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这种根真的很像老爷爷的帮须,谁能用两个字说出,像胡须一样的根叫什么根?好,我们就把这种根叫须根。
幼儿园大班常识《植物的根――根的形态、组成、根系及分布》教案
![幼儿园大班常识《植物的根――根的形态、组成、根系及分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700b6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2.png)
幼儿园大班常识《植物的根――根的形态、组成、根系及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了解植物的根的形态及组成;2.能够初步了解根系的构成及分布;3.能够初步理解根对植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掌握植物的根的形态及组成;2.了解根系的构成及分布。
三、教学难点理解根对植物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示范法;2.情境法;3.讨论法。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5分钟)1.老师向学生们展示图书馆中的植物标本;2.介绍标本中的植物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引出植物的根。
2. 呈现(15分钟)1.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不同种类植物的根,让学生们观察并描述根的形态;2.老师向学生们介绍根的组成:主根、分根和根毛。
3. 主题(30分钟)1.老师向学生们介绍根系的构成及分布,让学生们通过情境体验感受;2.老师与学生们讨论根对植物的重要性,并介绍根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的作用。
4. 练习(20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们观察根系,并让学生们回答问题;2.老师与学生们一起进行手工制作,模拟根系构造。
5. 总结(5分钟)1.老师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向学生们发放多彩笔,让他们自由绘制根的形态。
六、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能够初步了解植物的根的形态及组成;2.学生是否能够初步了解根系的构成及分布;3.学生是否能够初步理解根对植物的重要性;4.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制作手工模型初步了解根系的构造形态;5.学生是否能够通过绘画展示根的形态及组成。
七、教学延伸1.让学生们收集不同植物的根标本,并观察根的形态和组成;2.带领学生们进行户外探索,观察根系的自然分布情况;3.联合家庭,让学生们从家中植物中观察根的形态及分布。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和制作手工模型,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了植物的根的形态、组成和根系的构成及分布。
虽然学生们对于根的构成和根系的构造形态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根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的作用了解不多,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探究。
初中植物根的教案
![初中植物根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84312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8.png)
初中植物根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植物根的分类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植物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植物根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准备:1. 植物根的图片和实物。
2. 显微镜或其他观察工具。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注意它们的根部。
2. 提问:你们对植物的根有什么了解?二、探究植物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展示植物根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根的形状和结构。
2. 讲解植物根的基本结构,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3. 解释植物根的功能,如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体等。
三、学习植物根的分类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植物根的三种主要类型:直根、须根和块状根。
2. 展示不同类型的植物根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区分它们的特点。
3.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植物根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根的切片,仔细观察根的结构。
2.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填写植物根的结构和功能表格。
3.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总结和复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植物根的分类和特点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绘制植物根的结构图,并写一篇关于植物根的小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物和显微镜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植物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分类和特点。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植物根的结构和功能,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生物植物根结构教案
![初中生物植物根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ee012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3.png)
初中生物植物根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植物根的结构和功能;
2. 能够描述植物根的主要部分及其功能;
3. 掌握植物根的分类以及根的生长过程。
二、教学重点:
1. 植物根的主要结构;
2. 植物根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
1. 植物根的分类;
2. 植物根的生长过程。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生物课本;
2.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植物的根部结构,并引导学生发表对植物根的认识和看法。
2. 讲解(15分钟)
1)植物根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植物根的主要功能;
3)根的分类;
4)根的生长过程。
3. 活动(15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植物根的观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以加深对植物根结构的理解。
4. 总结(5分钟)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植物根的重要性和作用。
5. 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植物根结构和功能的小论文,要求包括根的结构、功能以及生长过程等内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植物根的结构和功能,并培养他们对植物根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植物根的重要性和作用,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知识水平。
中班科学教案不一样的根
![中班科学教案不一样的根](https://img.taocdn.com/s3/m/f822a083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33.png)
中班科学教案不一样的根引言: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植物是非常常见的话题之一。
通过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幼儿能够增加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而植物的根作为植物的重要部分,也是幼儿们理解植物生长的关键所在。
因此,本文将以中班科学教案为背景,介绍如何设计一堂别具特色的植物根的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探索认识植物根的形态和功能;2.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3. 培养幼儿对植物及其环境的关注和兴趣;4.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活动准备:1. 图片或绘本:准备一些描绘植物根的图片或绘本,以引发幼儿对植物根的兴趣;2. 植物根的模型:可以自制或购买植物根的模型,以便幼儿更直观地观察和体验植物根的特点;3. 植物种子和土壤:准备一些适合在室内种植的植物种子和培养土壤,供幼儿实际操作;4. 科学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以便幼儿进行更详细的观察和探索。
活动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图片或讲述内容,引导幼儿关注植物,引发他们对植物根的好奇心,并向他们提出问题,例如:“植物是怎么长大的?”、“植物根有什么作用呢?”让幼儿踏入科学探索的世界。
2. 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根的模型:让幼儿观察不同植物根的模型,并比较它们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通过这些比较,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能力。
3. 观察植物种子:给每个幼儿一些植物种子,让他们仔细观察种子的外观,并让他们猜想种子内部会有什么,为后续观察根的实验铺垫。
4. 种植植物并观察根的生长:让幼儿将种子放在培养土壤中,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浇水和光照。
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当植物的根开始生长时,引导幼儿观察根的形态和变化,并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和绘画记录下来。
5. 实地观察植物根:安排一次户外实地活动,带幼儿去园内或周边的自然环境中观察真实植物的根。
鼓励幼儿触摸根、感受根的质地,并积极与老师和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6. 植物根的功能探究:通过展示图片或模型的方式,向幼儿介绍植物根的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的形态教案
根的形态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根的功能和形态特点以及根系的类型。
2、知道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了解根的组成,培养学生对植物结构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使学生建立起植物体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一、本节知识结构二、教材分析1、根的组成和根系的概念及根系的种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因为:(1)根的形态主要由根的组成决定。
只有分清根的组成,才能理解根系分类的标准,才能更好地了解根系的特点。
(2)根系的概念作为教学重点,原因有二。
其一:根系是指,一棵植物生有的所有根的总和。
它包括植物地下部分的所有根,也包括地上部分的根,如气生根、不定根等。
其二:根系在土壤中分布应该是很广泛的,所占的体积应超过地上部分的体积(实际往往受地下环境的影响,而没有达到应有的体积),至少应该是相同的。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根系的支持和吸收的作用。
(3)根系的种类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因为:根系的种类可做为植物分类的一个依据,了解这一依据,对认清植物的属性是有帮助的。
2、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因为: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学生往往容易把须根系误说成”须根”,或认为须根系主要是由”须根”组成的。
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说明:主要由茎基部节上产生大量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
也可比喻为:须根系中的根彼此间几乎没有粗细之分(与直根系相比),外观似胡须,故称之为须根系。
强调:植物的根主要有三类,即主根(由胚根发育而成的根)、侧根(长在主根上的根)、不定根(长在茎、叶上的根),没有”须根”。
三、教法建议由于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根的形态,所以必须通过大量的实物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感兴趣。
所以本节课要充分利用实物和挂图,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和讲解进行教学。
由于主根、侧根的概念联系到种子萌发、种子的结构等内容,所以可以利用上节课种子萌发的实验材料,通过复习、巩固胚根的发育,过渡到主根、侧根的知识上。
上课之前,提早栽种一些容易长出不定根的枝条(如彩叶草、玻璃翠、柳树、天竺葵)和容易长出不定根的叶(海棠、落地生根),使其长出不定根,供上课时使用。
关于根系的实物可以临时采集一些具有直根系的植物(如小白菜、香菜)和具有须根系的植物(如葱),供学生观察。
不过,在制作根系实物标本时,必须要注意根系的完整性,以免导致学生的误解。
通过一棵较为完整的根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直观的体会到直根系和须根系的特点,同时还可以明显地看到植株的根系要比地上部分发达,一般都大于主茎高度。
由此再让学生联系高大的乔木,可以推想出它们的根系有多么庞大,从而有助于理解这节教材的中心问题:庞大的根系适于使植物体稳固地固定在一个地方,从土壤中吸收充足的水分和无机盐。
这一节的某些内容,要注意不能讲得绝对化。
例如,课本里提到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大都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大都是须根系,不能讲成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须根系,因为这是有例外的。
通过”实验十”和设计其他实验,探究根的向水、向肥、向地性。
如果课时不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或通过课外小组活动,进行实验设计,并在以后的课上汇报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方案重点:根的组成;根系的概念及种类难点: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设计思想:本节课的知识相对来讲都比较抽象,所以可以通过不同根的实物,让学生直观的学习根的组成和根系的特性,分析根的生长特性,并利用探究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提问:种子萌发时,哪部分最先发育出来?2、组织学生回答。
3、组织学生分析根的功能。
4、总结,引入新的课题。
根有固定植物于土中,并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无论
什么形态的根,它们的作用基本相同。
根为什么能吸收水和无机盐?根的结构是怎样的?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要先了解根的形态。
二、讲授新课:(一)根的形态:1、组织学生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根的实物样本,让学生认识主根、侧根和不定根的特征。
2、利用实物投影出示菜豆、小麦的根,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二类幼苗的根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2)二类幼苗的根主要是由什么种类的根组成的?3、总结:(1)主根是由胚根生长发育而成的根;侧根是在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在主根上生出的许多的分枝根;在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为不定根。
(2)直根系:主根与侧根有明显的区别。
须根系:主要是由不定根组成。
(3)一般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为须根系。
可作为鉴别不同类型植物的依据之一。
(二)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1、实物投影出示完整的根系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根系有向地生长的特性--向地性。
根系地下分布的深度甚至可以超过地上主茎的高度。
2、提出问题:根系的这种特性与什么因素有关?3、组织学生分析原因并设计有关探究根的生长与水的关系的实验。
4、讲解:根除了具有向地性,还有向水性和向肥性。
这样有利于根广泛的吸收营养物质。
如果土壤中的水分、肥料不均匀,就会引起根系生长不均匀。
所以在灌溉和施肥时,不仅要使水分和肥料在土壤中分布均匀,而且一次灌溉要浇透、施肥要深层,这样有利于根系的生长。
板书设计:第二章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第一节根的形态一、根的组成:主根、侧根、不定根二、根系:直根系、须根系三、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探究活动探究各种变态根的形态和功能植物能适应不同的生活条件。
根的形态发生变化,使它们具有了其他的功能。
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潜心探索,就可以找到这样的具有各种功能的变态根。
(1)试找出具有下列功能的变态根的植物:①贮藏根:②气生根:③呼吸根:④支柱根:⑤寄生根;⑥着生在茎节上的根:(2)试从以上变态根的结构和功能上,举例说明生物形态结构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