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城市,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杭州开始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通过调整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方式,实现城市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通过分析杭州建设海绵城市的若干案例,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景。
1. 西溪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公园是杭州市区内较大的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11.5平方公里,是杭州的重要生态保护区和休闲旅游胜地。
在建设过程中,西溪湿地公园充分利用湿地功能,采取了多种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包括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湿地植被恢复、地面透水铺设等,有效改善了周边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3. 观潮城市实验区观潮城市实验区是杭州市区内的一个城市更新项目,通过改造和更新老旧的城中村,实现了城市的功能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
在实施过程中,观潮城市实验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和建筑屋面,采用了雨水收集利用和绿色屋面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有效减少了城市的雨水径流和地表径流,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二、杭州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景探讨1. 建设海绵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参与,政府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鼓励使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市民需要增强环保意识,主动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发展海绵城市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促进城市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项目,吸引更多城市参与和学习,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
杭州已经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海绵城市建设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加强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的进展。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编辑:
海绵城市指的是一种以“海绵”(吸水释放水的结构)为基础,
集成灌溉、水污染控制、洪水改道及湿地保护等功能的智慧型环境,
目的是控制和缓解城市洪水。
海绵城市的建设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城市环境可持续进步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建设思路。
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以南京市为例,为应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
洪涝灾害,2015年7月,南京市发布了《南京市海绵城市实施方案》,从城市立体结构和水系构建两个方面,结合城市空间结构等,推动南
京市结合本地特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打造海绵城市服务社区、基
础设施和洪水管理体系三个体系,形成洪水控制治理和资源保护的综
合措施,帮助改善南京的社会、经济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南京市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建立了城市林网体系、绿地系统、生态
控水系统、排水系统、涵洞和渗滤地等一系列控制洪涝的技术设施,
既可以改善人居环境,也可以抑制洪水的涌动,缩短洪水的应急时间,促进南京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海绵城市的建设为保护城市环境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以全面、
有效地减轻洪水的扰动,实现城市绿色发展。
借由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希望南京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宜居
程度的提高,使人们居住在安和宁静的环境中。
海绵城市的实际例子
海绵城市的实际例子
1. 你知道荷兰的鹿特丹吗?那里有超级厉害的海绵城市建设例子哟!他们把屋顶都变成了绿色的花园,就像给城市戴上了一顶漂亮的大帽子,下雨时能吸收好多雨水呢!这难道不是很妙吗?
2. 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也是海绵城市的典范呢!他们在街道上使用了透水的路面,就如同给大地铺上了会喝水的地毯,雨水一下就渗下去啦,多有趣呀!
3. 咱们中国的迁安也很不错呀!在公园里打造了好多雨水花园,就好像是城市里藏着的小水洼秘密基地,能把雨水好好留住。
这不是很棒吗?
4. 新加坡呀,那可是海绵城市的高手!他们有超大型的蓄水池,就好像是城市的大水缸,把雨水都装起来备用呢,哇塞,是不是很厉害?
5. 西雅图也很牛哦!他们把很多停车场都改造成了可以吸水的场地,就像是给土地喂了好多水喝,这创意太好了吧!
6. 德国的柏林也值得一提呢!他们的城市到处都有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设施,简直就是给雨水安排了一场奇妙之旅,真的好赞呀!
7. 波士顿也是海绵城市的积极践行者呀!他们在社区里弄了好多小型的湿地,感觉就像给城市造了一片片小绿洲,能很好地处理雨水呢,太厉害啦!
8. 潍坊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也做得很好呢!他们把河边区域都精心打造了一番,就像给河流穿上了美丽的外衣,能有效地应对雨水,这真让人惊喜呀!
9. 南宁也不逊色呀!在城市的很多地方都建设了下沉式绿地,如同给雨水挖了好多小坑让它们乖乖待着,这举措真的太明智啦!海绵城市真的太重要啦,可以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和宜居呀!。
海绵城市的经典案例
海绵城市的经典案例那我得给你说说新加坡的碧山宏茂桥公园,这可算是海绵城市的一个超棒案例呢。
你想啊,新加坡本身地方不大,但人口还挺密集的。
这个碧山宏茂桥公园以前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公园,一下大雨就积水,搞得大家都很头疼。
后来啊,他们就把这个公园打造成了海绵城市的样板。
那里有好多绿色的屋顶,就像给房子戴了顶绿色的帽子。
这些绿色屋顶可不是光为了好看,它们能像海绵一样吸水。
下雨天,雨水就被屋顶上的植物和土壤给吸收一部分,就不会一下子全流到地上造成积水了。
公园里还有好多的生物滞留池。
这名字听着有点拗口,其实就是一些小池子。
这些小池子就像是一个个小水库,但是又特别自然,周围长满了各种植物。
雨水流到这里面,植物的根系就像小爪子一样,把水里的脏东西抓住,还能吸收一部分水分。
而且这些滞留池里的水还能慢慢渗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呢。
还有啊,公园里的步道也很有讲究。
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水泥路,而是那种有很多缝隙的透水砖铺成的。
这样一来,雨水就可以从这些缝隙里渗下去,就像给雨水开了很多条小通道,让它们可以乖乖地到地下去,而不是在路面上到处流。
再说一个咱们国内的例子,江西萍乡的海绵城市建设也很厉害。
萍乡以前也是逢雨必涝,排水系统那叫一个不给力。
后来他们开始搞海绵城市建设,到处都是亮点。
比如说他们把一些老旧小区的地面都改造了。
以前小区里一下雨,地面就跟小河似的,现在呢,地面改成了那种能渗水的材料,而且还在小区里建了一些小小的雨水花园。
这些雨水花园就像一个个小花坛,里面种满了花花草草。
下雨天的时候,雨水先流到这里,花草把雨水过滤净化一番,多余的水再慢慢排走。
还有萍乡的公园,像鹅湖公园,他们在湖边设置了很多的生态驳岸。
这可不是普通的湖岸,它是用一些石头和植物搭配着弄的。
石头之间有缝隙,植物的根也能帮助稳固湖岸,而且下雨的时候,雨水能顺着石头缝和植物根部渗到地下或者流到湖里,既不会造成湖边积水,又能让湖水得到补充。
这就像是给公园穿上了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海绵外套。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管理和防灾风险的挑战。
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解决方案之一,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以其综合治理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能力的特点,备受国内外关注。
本文将从工程专家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并探讨其成功之道。
一、项目一: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是国际上最早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之一。
该项目通过创新的工程技术和策略,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环境。
项目中采用了多种措施,如建造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水池等,实现了雨水的回收与再利用,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二、项目二:荷兰鹿特丹项目荷兰鹿特丹项目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该项目以“水管理城市”为理念,并在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中加以实践。
该项目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建造水中心和水廊道、利用建筑物屋顶进行雨水收集等,有效地增加了城市的雨水收集能力,解决了城市雨水排放问题。
此外,项目还通过改善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提高了城市的防洪和自然环境质量。
三、项目三:中国深圳滘西河治理项目中国深圳滘西河治理项目是国内成功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之一。
在该项目中,透过综合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面临的水污染和洪涝等问题。
项目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建设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实现了雨水的自然净化和保持,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四、成功之道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实践之道。
首先,全面综合考虑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确保项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其次,采用创新技术和工程手段,如雨水收集系统、湿地建设等,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质量。
此外,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
结论:作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和防灾风险的重要手段,海绵城市项目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
海绵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改造城市空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引进自然水
循环等措施,解决城市面临的水环境问题,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并实现城市生态、经济和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型态。
杭州作为中国第一个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已经取得
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下面就是对几个杭州海绵城市案例的分析和前景探讨。
西湖湾海绵城市示范片区是杭州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
该片区通过构建城市水网
络系统、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城市的雨洪处理能力,改善了城市
洪涝问题。
该片区在规划设计上注重保护和利用西湖湾水系,增加了城市的生态性和可持
续性。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杭州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杭州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也注重海绵城市理念的融入。
在该项目中,杭州将城市副中心
规划为“水城”概念,通过改造河道、建设湿地公园、利用雨水资源等措施,解决城市面
临的水环境问题。
该项目还注重建设绿色建筑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城市副中心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先进的解决方案。
杭州已经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和探讨,
可以看出海绵城市建设对于解决城市的水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在更多的城市中得到应用,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杭州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
者和典型代表,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海绵城市建设旨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通过综合性的水文工程和自然环境工程,建设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回收利用、城市生态修复等功能。
其建设目标是实现城市雨洪水的“自净、自保、自用、自养”,以建设绿色、低碳、环保的城市为目标,使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融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 深圳市南山区阳光新居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阳光新居,是一项集综合居住、商业、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
其特点是全面建设地下综合管网和高效海绵工程系统,构建城市宜居、生态、环保的新型社区。
2. 北京市石景山区清河湾社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清河湾社区,是一项由中央政府投资的综合性改造项目。
该项目建设了大型生态水系,提供城市雨洪水的自然排涝,同时对污水进行收集和净化,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回收。
3. 杭州市萧山区市政中心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的市政中心,是一个以政府机构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综合性项目。
其特点是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了高效排水和景观绿化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实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修复和提升。
4. 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位于上海市金山区的漕泾镇,是一项集住宅、商业、公共设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
其特点是建设了大规模的河湖水系和生态公园,通过自然排涝、雨水收集和生态修复等手段,实现了城市雨洪水的治理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5. 广州市番禺区龙穴岛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龙穴岛,是一项新城建设项目。
其特点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了雨水花园、雨水花境、屋顶绿化等措施,实现了城市雨洪水的自净、自保和自用。
同时,通过河道修复和湖泊建设,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
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的地表面,使之具备高效的雨水管理能力,达到减轻城市内涝、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以下是海绵城市在实际应用中的十个案例:1.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公园改造项目:通过对公园进行改造,增加雨水花园、生态湿地、人工河流等设施,使雨水得到有效收集和利用,减轻城市内涝风险。
2. 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海绵城市试点项目: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雨水湿地等设施,将降雨水分散收集、净化过滤和储存利用,提高城市的雨水利用效率。
3. 广州市荔湾区上下九步行街改造项目:通过改造地表面,采用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等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储存,改善地下水资源状况。
4. 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过修建雨水收集池、湿地公园等设施,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5. 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海绵城市改造项目: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等设施,有效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6. 杭州市滨江区江南星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过改造地表面和建设雨水湿地、生态河道等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蓄滞和净化,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7. 广州市天河区棠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过建设雨水花园、蓄水池等设施,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8. 青岛市崂山区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减轻城市的洪涝风险。
9. 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北路海绵城市改造项目:通过改造地表面和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10. 上海市宝山区海沙路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收集和利用效率,减轻城市的内涝风险。
这些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充分展示了海绵城市在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城市海绵城市绿地案例书
城市海绵城市绿地案例书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如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城市热岛效应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即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减少洪水灾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二、深圳海绵城市绿地案例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
以下是深圳海绵城市绿地案例的介绍:1. 世界之窗公园:世界之窗公园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占地面积约480万平方米。
该公园融合了自然与人工景观,设计了大量的湖泊和水系,通过湖泊的蓄水和植被的吸水,有效地减缓了降雨过程中的径流速度,减少了洪水的发生。
2. 深圳湾公园:深圳湾公园是深圳市著名的海滨公园,占地面积约8.22万平方米。
公园内设计了大片的湖泊和湿地,通过湿地植被的吸水和土壤的保水能力,有效地减少了降雨过程中的径流量,起到了雨水调蓄的作用。
3. 深圳滨海森林公园:深圳滨海森林公园是深圳市宝安区的一座大型城市森林公园,占地面积约11.19万平方米。
公园内有大片的绿地和湖泊,通过湖泊的蓄水和树木的吸水能力,有效地减缓了降雨过程中的径流速度,降低了洪水的风险。
4. 深圳中心公园:深圳中心公园是深圳市福田区的一座城市中心公园,占地面积约18.9万平方米。
公园内有大片的湖泊和水系,通过湖泊的蓄水和水生植物的吸水能力,有效地减缓了降雨过程中的径流速度,提高了城市的抗洪能力。
5. 深圳福田中心区绿地系统:深圳福田中心区绿地系统是深圳市福田区的一套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多种类型的绿地。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将绿地系统与建筑物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有效地调蓄雨水,改善城市环境。
6. 深圳前海湾公园:深圳前海湾公园是深圳市南山区的一座滨海公园,占地面积约10.4万平方米。
公园内有大片的湖泊和水系,通过湖泊的蓄水和湿地的吸水能力,有效地减缓了降雨过程中的径流速度,提高了城市的抗洪能力。
中国海绵城市案例
中国海绵城市案例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面临的环境挑战日益严峻。
城市雨洪、水质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构建多功能、多元化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城市的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和生态环境修复,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和方向。
上海临港新片区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案例之一。
临港新片区地处长江口,地势低洼,常年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临港新片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了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等设施,实现了雨水的自然渗透和收集利用。
同时,临港新片区还大力推广了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墙体绿化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另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是南京溧水区。
溧水区地处长江下游,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溧水区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人工湿地等设施,实现了雨水的自然收集和净化。
与此同时,溧水区还大力推广了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如北京通州区、广州南沙区等。
这些案例都充分证明了海绵城市在解决城市水环境、生态环境等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总的来说,中国海绵城市案例丰富多样,这些案例在城市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希望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能够不断推进,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是指以自然、生态、循环为理念,通过建筑、绿地、水体等手段,将城市变成一个“海绵”,具有吸水、储水、滞水、净水能力,达到防洪排涝、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等目的的城市。
以下是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
1. 中国南京:南京秦淮河岸景观改造项目,通过引进城市湖泊、设置植被过滤带、建造滞洪池等手段,实现了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2. 新加坡:新加坡的海绵城市理念被公认为全球最先进的城市建设规划之一,以“三水”理念为核心,即:雨水、污水、淡水的有效管理和循环利用。
3. 美国芝加哥:芝加哥市实施了“绿色基础设施计划”,通过增加屋顶绿化、道路绿地、雨水花园等手段,有效地减少了城市洪涝灾害,并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 英国伦敦:伦敦市实施了“绿色走廊计划”,通过增加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湿地等手段,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
5. 德国弗赖堡:弗赖堡市积极推行“太阳能城市”项目,通过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城市能源的自给自足。
以上是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这些城市通过创新、科技、人文等多种手段,实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案例海绵城市建设三⼤案例北京市2012年7⽉21⽇以后就开始实施了⾬⽔控制与利⽤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控制利⽤的指标⽤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的⽴项与审批上。
在2013年的7⽉份,我们⾬⽔控制与利⽤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份和12⽉份分别是施⼯图审查规定和施⼯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都要做这个⾬⽔利⽤的⼯程。
这个就是地⽅标准,涵盖了建筑⼩区和市政的⼀些⼯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概今年出台,还有⼀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控制与利⽤⼯程,很多⼈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积的实施这个⼯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
截⾄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机池⼦303万平⽶,共建设透⽔铺装315万平⽶,2014年2⽉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达到100万⽴⽅⽶。
案例⼀:北京奥林匹克中⼼区奥林匹克中⼼区就在鸟巢附近,⼀共84.7万平⽅⽶的这么⼀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个做⾬⽔⼤规模的项⽬,实施了⾬⽔控制与运⽤⼯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积22.64,透⽔铺装⾯积17.16公顷,⽔系⾯积16.47公顷,⾬洪集⽔池9个,溶剂7200⽅,地下空间11000⽅,总的来说⽆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较⾼的,因为我们是第⼀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量⽐西安要少,⽽且地下⽔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可能有⼀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场⾬,7.21降到了近1/3的降⾬,所以这个时候降⾬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的⽔池⼦,⾮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的浪费,做很⼤的⽔池⼦我们收不了多少⽔,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海绵城市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地表水资源,减少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减少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减少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减少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是新加坡。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岛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雨水管理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城市建设所占据,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而是形成大量的雨水径流,引发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政府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
通过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增加绿色植被覆盖面积,建设雨水花园和蓄水池等措施,成功减少了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另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建设案例是荷兰的鹿特丹。
鹿特丹是一个低洼城市,常年面临着洪涝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鹿特丹市政府实施了多项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他们开展了城市绿化工程,增加了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了地下蓄水池和雨水花园,成功地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减少了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除此之外,中国的深圳市也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建设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等措施,成功减少了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内部洪涝灾害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地表水资源,减少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希望各地政府和城市规划部门能够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加大投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海绵城市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即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采用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植被覆盖等手段,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达到减缓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海绵城市的案例。
首先,中国南京溧水区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
溧水区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将城市内的雨水纳入生态系统中,减少了雨水径流量,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同时,溧水区还大力推广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
其次,荷兰鹿特丹也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
鹿特丹是一个低洼城市,常年面临着水患威胁。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鹿特丹在城市建设中大力推广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利用地下蓄水系统储存雨水,再利用这些雨水进行城市绿化、冲洗马路等,有效减少了城市的雨水径流量,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
另外,美国芝加哥也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
芝加哥在城市建设中大力推广屋顶绿化、雨水花园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将城市内的雨水纳入生态系统中,减少了雨水径流量,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同时,芝加哥还通过改造河道,增加湿地面积等措施,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采用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植被覆盖等手段,可以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达到减缓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以上所提到的南京溧水区、荷兰鹿特丹和美国芝加哥都是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它们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希望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更多的城市能够借鉴这些成功案例,共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三、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29
(十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体育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 31 (十二)美国西雅图市 HighPoint 社区自然排水系统建设项目 ....................33 (十三)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 35 (十四)日本的城市排水设施........................................................................... 37 (十五)美国霍伊特公寓雨水花园................................................................... 39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规划和建设概念,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来缓解城市内涝和水污染问题。
以下是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
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该城市使用了多种海绵城市技术,如绿屋顶、雨水花园和蓄水池等,让城市变得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2. 法国里昂:该城市采用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城市的透水性,如铺设透水性路面和绿化带、建设雨水花园和蓄水池等。
3. 中国深圳:该城市采用了“三水分离”技术,即将雨水、废水和生活用水分开处理,同时还大力推广绿化和植被覆盖。
4. 澳大利亚悉尼:该城市通过建设植被覆盖的屋顶和绿地、增加蓄水池和雨水花园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城市的透水性增加和水资源的保护。
这些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来解决城市内涝和水污染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和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 1 -。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咱来唠唠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案例吧。
先说说萍乡,这地儿以前一下大雨就“水漫金山”,到处积水,居民出行那叫一个头疼。
后来搞海绵城市建设,就像给城市穿上了一件能吸水的“海绵衣”。
他们在公园里、道路两旁建了好多绿色的设施。
比如说,把普通的草坪改成下凹式绿地,这玩意儿可神奇了,雨水就像被它吸进去一样,而不是流得到处都是。
道路也做了改造,用了透水的材料,水可以直接渗到地底下,就像给城市的脚底板开了好多小气孔,让雨水有地方去。
还有南宁,南宁这城市可聪明啦。
它在城市里搞了好多雨水花园。
这雨水花园就像城市里的一个个小酒窝,又好看又实用。
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植物,下雨的时候,雨水先流到这儿,花草植物就像小海绵一样,先把水存住一部分,多余的水再慢慢渗到地下。
而且这些雨水花园还成了城市里的小景观,居民们散步的时候都爱去那儿瞅瞅。
再看看厦门。
厦门在海绵城市建设里,对老城区的改造很有一套。
老城区房子密集,空间有限,但是人家还是想出了办法。
把一些老旧的排水系统升级,然后在一些小的公共空间,比如小巷子的角落里设置小型的雨水收集装置。
这些小装置别看不大,积少成多,能收集不少雨水呢。
收集起来的雨水还能用来浇灌街边的花草树木,一举多得。
这些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啊,就像给城市做了一场魔法改造,让城市在面对雨水的时候不再狼狈,而是变得更加有韧性,居民的生活也变得更舒适啦。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被提出并逐渐成为各大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之一。
作为中国首个“亚太地区海绵城市示范城市”,杭州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将对杭州海绵城市建设的若干案例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前景探讨。
一、杭州建设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分析1. 西溪湿地西溪湿地是杭州市的重要生态景观之一,也是杭州规划中的重要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在建设过程中,西溪湿地保持了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时增加了雨水收集系统,进行了雨水收集和蓄蓄控制设施的建设。
通过这些措施,西溪湿地成功实现了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减少了城市内的洪涝隐患,同时也为湿地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2. 钱江新城钱江新城是杭州市的新兴CBD,也是杭州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地区。
在建设过程中,钱江新城采用了多项海绵城市技术,包括建设雨水花园、构建雨水收集沉淀池等。
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钱江新城成功改善了城市内的雨水排放问题,避免了雨水对城市道路的侵蚀,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杭州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海绵城市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加以解决。
杭州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虽然已经有许多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出台,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政府需要更加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并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全面实施。
杭州需要不断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水平。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引入新的科技成果,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含量。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城市的水资源问题,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
杭州还需要不断提升社会大众的参与度。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并支持海绵城市建设。
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大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支持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以后就开始实施了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雨水控制利用的指标用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目的立项与审批上。
在2013年的7月份,我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月份和12月份分别是施工图审查规定和施工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面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目都要做这个雨水利用的工程。
这个就是地方标准,涵盖了建筑小区和市政的一些工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工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大概今年出台,还有一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很多人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大面积的实施这个工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
截至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雨手机池子303万平米,共建设透水铺装315万平米,2014年2月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月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目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
案例一: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就在鸟巢附近,一共84.7万平方米的这么一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一个做雨水大规模的项目,实施了雨水控制与运用工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面积22.64,透水铺装面积17.16公顷,水系面积16.47公顷,雨洪集水池9个,溶剂7200方,地下空间11000方,总的来说无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自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比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雨量比西安要少,而且地下水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雨可能有一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一场雨,7.21降到了近1/3的降雨,所以这个时候降雨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大的水池子,非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做很大的水池子我们收不了多少水,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这张图就是我们60米宽的中轴路,中间有24米是石头,旁边是透水铺装,让打到土壤里头去。
这个是下沉花园,就奥林匹克公园鸟巢北边有一个下沉的公园,跟周边的地铁站跟24万平方米的地下建筑衔接,这个区域我们当时设计的时候,就把防洪跟雨水利用结合起来,我们在这个地方做了一个大的蓄洪排水,上面的空间调蓄用的,底下有个沟是排水用的,同样我们都做了透水的路面,如果是下小雨的时候,我们透水路面会在地板上到这个沟里面去,只有下大雨的时候,我们才会进到蓄洪函里面去。
虽然说地面上看到很多的绿地,这种集约化的建设底下的空间很少,这个就是水系和种植路面的一些做法,这个是现场的一些情况。
总的来说67毫米以下的降雨是没有外排的,这个应该说比较保守,我们现在提的是33.55两年一遇的降雨量,65毫米的降雨实际上是没有外排的。
案例二:西安大明宫
第二个案例是大明宫。
09年开始做这个项目,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考虑了一个水系,就是有一个太液池,恢复太液池和一个大水系的水面,这个太液池的水,我们当时认为当然是有水库来补水,但是我们把周边的绿地已经作为我们太液池补水的水源,我们当时借鉴的是奥林匹克公园,也是在绿地里头做了雨水口,为了进水的水质好一点做了一些设施,这个都排到水系里面去,这个应该是比较好的,到目前为止,当然水质是有问题,但是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迂道广场丹凤门以北,这个广场我们当时建筑师做的时候,是一个全平的广场,地面上没有坡度,为什么呢?因为西安是古都,底下80公分以下是唐朝的土,算古董,不让挖出来,所以保护性建设的时候我们没有把它做成坡,所以上面做了透水铺装,在底下做了很多沟,18米的一个沟,然后直沟到干沟,然后排走,因为是入渗下去的,到含元殿下面还有一个小水系。
这个项目承建期是10年,7.21是20年一遇,地面上没有明显的积水,这个按10年一遇的排水做的,11年的9月我回来了一次,正好西安下了一场比较大的雨,大概有10年以上的降雨,比较著名的就是白鹿原那边有个路塌了,压死了几个人。
案例三:北京CBD的核心区
最后一个案例,北京市现在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地下空间,这个地下空间是在很著名的一个区域,叫CBD的核心区,央视大楼的南边,长安街以北,应该在国贸桥的东北角,这
个区域一共有400米×500米的区域,北京都是超高层,一共有15栋楼,整体开挖了地下5层,我们这个工程是地下空间市政设施和中央许地。
整个中央绿地,地面上是道路和绿地,建筑高度30米,实际上是一个很小的建筑,只有文化中心,实际上基槽深度26.2,地下5层,3层停车,2层商业配套,1层跟其他的地铁站衔接的人行通道,就是这样一个集约的区域。
这个是市政管线。
这个地方怎么来做LID的设计,这个区域因为硬化程度比较高,所以要消除硬化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下游管道的影响和小环境的影响,但是补充地下水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整个区域是整体开挖的,只能减小,所以还是采用就地入渗,采取奥林匹克公园地下空间的做法,做了很多个排水管,不同的区域采用了不同的做法,因为做了综合沟的设计,市政的道路底下是一个综合沟,这个是剖面,大家看雨水是进了沟的,沟的边上有一些结构空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安排成其他的沟,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把它调整过来跟雨水管道相连的区域,用结构空间作为超标准雨水的蓄水空间,来加大整个区域的排水能力。
这个是机动车道底下很可怜的小人行道做的透水铺装,这个也是比较好,在奥林匹克公园的时候,这个树做了一些小实验,如果做了这些框的话,浇灌量会大幅度减少。
下沉广场仍然做了两个比较大的调蓄池子。
这个区域有52.2万的地下空间,所以人员的地下出口特别多,如果房子起来了,又把周边的景观给破坏掉了,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个区域积水的话,这个底下的空间就会很严重,所以建筑大学给做了一个计算机软件的区域的模拟。
这个就是这个沟,这个就是雨水,蓝色的是雨水。
在出入口也有一些心得,看这个剖面很典型,所有画的绿色斜线的部分都是没有太大作用的结构空间,把它作为雨水的调蓄池,下层的空间正好是进来的雨水,把它引到这个底下,这个坡道的安全性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