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合集下载

彭尊研究-中国考古

彭尊研究-中国考古

彭尊研究严志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94年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发掘一座殷墟四期的墓葬,出土一组青铜器,计有鼎2、簋1、甗1、觚2、爵2、瓿1、卣1、斝1、觚形尊1、觯1。

其中的一件觚形尊腹内壁有三行12字铭文,是近年新出铜尊铭文最长者。

其铭云:“辛丑,亚易(赐)彭吕(金),用作母丁彝。

未。

”1据文意,此尊作器者私名为“彭”,可称为彭尊。

此尊铭文己有典型的西周早期铭文风格。

商代晚期开始出现的这类新型长铭的记事铭文,这些记事铭文,以赏赐为其内容核心,附带的一些相关记事性内容则多是说明赏赐的因果。

彭尊中受赐者为“彭”,商末周初有彭母器群,计有鼎、簋、甗、觯卣诸器,铭载“彭母彝。

冉。

”为冉族之物,当与此尊无涉。

铭文中作为赏赐者出现的是“亚”,这在铜器铭文中是极为罕见的。

笔者统计商代晚期赏赐内容的铜器铭文约有51条,其中的赐者可分为四类:1、商王。

这是最常见的赏赐主体,共27例,占总数的53%。

还有一些赏赐也是出自商王的指示进行的,实际上这个比重还要高一些。

受到商王赏赐的受赐者官职有小臣(缶、、俞、邑)、作册(豊、般)、戍(嗣、甬)、寝(敄、魚、孳)、尹(光)、宰(甫、)、(亚唬)。

另外还有一些径称私名者,如:嶲、、馭、邲其、瓦、、、、。

其中有人地位较高,其中的可能就是同为殷墟四期器的王子鼎(近出259)中的“王子”。

而邲其还能赏赐作册,也是一地位显赫的人物。

2、子(大子)。

这是仅次于商王的赏赐主体,共9例,占总数的17%。

甲骨刻辞中的“子”大致有以下四个含义:王之子;大臣、诸侯等贵族之子;商同姓的子姓;爵称的子爵2。

甲、金文之单言“子”,则是对男性贵族所通用的尊称3。

小子省卣铭:“子赏小子省贝五朋,省揚君赏。

”小子省称子为君,两者之间的关系近于君、臣。

受到“子”赏赐的受赐者以小子多见,有小子、小子省、小子。

甲金文中常见“小子”一词,“小子”与“子”相对,子啓父辛尊(集成5965)中的“子啓”受到“子”的赏赐,也可能是“小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汉唐考古方向朱岩石老师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汉唐考古方向朱岩石老师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汉唐考古方向朱岩石老师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院系(招生人数)专业(招生人数)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204考古系(5)060100考古学(5)03汉唐考古朱岩石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1004德语、1005法语选一②2075中国考古学通论③3142汉唐考古二、导师介绍朱岩石,考古系硕士生导师,1962年8月出生于北京市西城区。

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研究室主任、邺城考古队队长。

兼任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汉唐考古学、东亚历史考古学。

主要代表作:《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东魏北齐邺南城内城之研究》、《汉唐之间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文物出版社2003年10月。

《邺城遗址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遗迹发掘与研究》,《历史与文化特集-东亚地区六至七世纪佛寺塔基考古学研究论集》(日文),日本东北学院大学,2006年3月。

《论邺城皇家园林的功能及其意义》(日文),发表于《国学院大学大学院纪要》1997年第29辑等。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三、参考书目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

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

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柒,贰陆柒捌,伍叁柒,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经天纬地 照临四方——中国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十人谈纪要

经天纬地 照临四方——中国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十人谈纪要

经天纬地 照临四方——中国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十人谈纪要山西省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2年7月20~22日,“经天纬地 照临四方——中国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十人谈在山西太原召开,本次会议由山西省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承办。

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十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从考古、文献、天文、建筑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凝练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思辨文明论证的哲学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宫长为先生从历史长河角度对陶寺进行了高度总结,他认为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即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应以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时间上来讲,由夏商周三代上推到五帝时代,乃至三皇时代,下延至春秋战国时期,乃至秦汉王朝;从地域上来说,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向外扩展到不同的区域和范围。

这一阶段历史,与我们常说的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相当。

虽然期间产生了像红山、良渚、石家河、石峁等许多文明,而从中国历史看,中国主脉在陶寺,陶寺模式是中华主脉,这种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首先,陶寺遗址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宝典遗址,它就是一部书、一部宝典,就是一个最好的版本。

现在不同时代的考古发现很多,但陶寺遗址是重要宝典版本。

1926年2月,时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国学研究院人类学教师的李济先生和中国地质调查所的袁复礼先生,到山西晋南考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尧都平阳的记载,根据这个线索,还到临汾查看了尧庙。

其次,陶寺文化就是这一版本里的核心内涵,即经典文化。

从1978年开启陶寺遗址发掘,至1985年陶寺遗址分期已丰富到早中晚三期,奠定了陶寺文化的基础;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包括社科院创新工程的推进,陶寺文化内涵又得到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中国史前时期最为醒目和研究最为深入的考古学文化。

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向各位发来本年度考古界最振奋人心的消息:2016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入选项目公布啦!关于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坡洞遗址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原属平坝县)平寨村龟山组东约0.2公里一座名叫牛坡的山丘上,东北距贵阳市约40公里,北距马场镇5公里,西距猫跳河支流马场河约0.8公里。

B洞第一期砍砸石器第一期石核2008年夏,平坝县文物管理所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该遗址。

2011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判断其为黔中地区发现的保存状况较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遂报请国家文物局对其进行正式发掘。

第二期墓葬Z6遗址由A洞、B洞和C洞三个地点组成。

2012~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遗址连续进行了5个年度的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第二期骨铲持续的调查和发掘,明确了遗址三个地点的文化面貌和遗址范围。

A、B、C洞面积分别为500、420和120平方米,其中,大部分堆积分布在洞口外。

目前,已发掘面积约100平方米,以A洞文化堆积最为丰厚,也最具代表性,堆积厚约6.7米,时代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历史时期。

第二期砍砸器第二期石锤第二期石核第二期细石叶遗址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发现10余处用火遗迹、2处活动面、7座墓葬等。

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骨器、陶器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大量与加工打制石器有关的石料、断块、石核、石片、碎屑等,以及水、陆生动物遗骸和植物果核。

第三期墓葬第三期尖状器第三期磨制石斧第三期细石核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遗物,可划分为五期。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冯时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冯时
冯时在天文考古方面将中国天文考古学有确证可考的历史自过去的公元前1000年提前至公元前4500年。所撰《中国天文考古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初步建立了中国天文考古学体系。为中国文抹云霞,一个斑斓的银河世界便悄然降临了。徜徉在浩瀚的星空里,好奇的琢磨着静谧的宇宙,似身背猎枪的猎户老人,似摆动巨尾的天蝎,多姿多彩的星空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但人们或许并不知道,我们的祖先对星汉世界的了解其实一点儿也不在我们之下,从远古时代开始,他们就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类科学史上的奇迹。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影响,走进尘封六、七千年的岁月,仍有许多难解之迷等待我们去开启我们探索古代的文明对于科学史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呢,中国的天文学一直都被认为是巴比伦天文学东传和影响的结果,因为我们对于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的中国天文学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那么现在天文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一些认识,中国的天文学在公元前四千五百年的时候,实际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而且形成了相当完备的体系,因此可以说,它的起源的时间,还可以向前追溯得很远,因为这个过程必然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一个发展时间,而巴比伦的天文学我们现在虽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或者是更远一些,但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实物资料,比它的起源的时间要晚得多,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地去看待中国天文学史在世界科学史中的进程,重新评估中国的古代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我们探讨古代天文学对于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中国的古老文明实际上是天文学发端最早的古老文明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天文学的起源和文明的起源大致是处在同一个时期,所以天文考古学的研究,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从天文学的角度去探讨古代文明起源的一个新的途径。古代的人类、先民们已经对天象有了非常精深的了解,对于宇宙有了丰富的知识,并且由此呢产生出了朴素的数术思想,原始宗教的思想,乃至哲学思想,这都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具有了极高的智慧和文明,所以说呢,如果我们懂得了古代人类的宇宙观,实际上我们就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文明诞生,和发展的脉络,因此呢,这个天文考古学的研究,为古代文明的探索,带来了很多新的见识。我们说人类的历史其实并没有成为历史,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古代的气息,会沿着岁月的长河飘落到我们身边。我们的很多想法,我们的所思所想,有很多早已被我们的先人想过,甚至感觉过,而且比我们感觉得可能更细腻,更周到,虽然我们今天享受了很多新的文化,掌握了很多新的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资格自诩比古人高明。因为历史是传承的,我们今天熟悉的一切,又何尝不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呢?所以我们只有清晰地了解了我们的过去,了解了我们的历史,才能正确地看待我们的今天,认识我们的今天,也才能够更客观地预见我们的未来,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样一句名言,了解过去的五千年,是为了掌握今后的一百年,这大概就是我们探索古代文明的真正价值。

考古学与甲骨文的释读

考古学与甲骨文的释读
1.鼎,甲骨文的鼎字多作 (《合集》13404), 像殷代铜鼎之形。铜鼎有的方形四足,有的圆形 三足,此字作二足,是铜鼎的正视图形(方鼎正视 时只见二足,圆鼎正视时前二足清楚,后一足较模 糊,故可略去)(图 1.1)。鼎字中还见作 (《合 集》11350)形 的,足 下 部 外 撇,两 侧 出 短 歧 枝,是 殷商扁足铜鼎之写照(图 1.2)。
关键词:考古学;甲骨文;象形字;会意字 中图分类号:K8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19)01-0007-10
殷墟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具有一定体系和较 严密规律的文字,其单字有 4000多个,经过考释 并为学术界公认的字有 1600多个。①[1]在可释文 字中,象形字和会意字数量较大。甲骨文中的象 形字,有的犹如图画,直接地、形象地描绘出殷商 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甲骨文中的会 意字,具体地反映了殷商社会生活的状况或古人 的思想意识。所以,如果我们对殷商考古发现的 文化遗物或遗迹现象有所了解,便会对这些字的 造字本义有更深入的认识,下面列举 25例:

殷都学刊 2019年
3.壶,甲骨文的壶字作 (《合集》18560)、 (《合集》18559)形,似殷墟所出的铜卣和铜壶(图 3.1)。其特 征 是 长 腹,下 腹 略 外 鼓,腹 下 有 矮 圈 足,上腹两侧有耳,口上有器盖。商代及西周早期 的铜卣,也有人称之为壶,在河南平顶山北蟨村的一 座西周早期墓中,出土的 1件铜卣的器盖内,自铭为 “壶”,[3]该字与甲骨文的壶字形体酷似(图 3.2)。
2.爵,甲 骨 文 的 爵 字 作 (《花 东》93)、 (《花东》441)、 (《村中南》335)形。前二字似 殷墟所出的铜爵(图 2.1),口部有流,近流处有短 柱,腹较深,平底或圜底,下有三足。而第三个爵 字,其特征是长流上翘,瘦长腹、平底,与商代前期 及河南偃师二里头所出的某些铜爵相似(图 2.2、

中国考古研究院介绍

中国考古研究院介绍

中国考古研究院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那么,你对考古研究院有了解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考古研究院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考古研究院介绍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考古研究所归属中国社会科学院。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田野考古为基础,应用包括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内的各种方法,并结合古代文献,揭示中国史前及各历史时期不同类型文化遗存的内涵、特征、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探讨古代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和规律。

同时,开展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目前下设业务机构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汉唐考古研究室、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科技考古中心、考古资料信息中心、考古杂志社。

另在西安设有研究室,在洛阳和安阳设有工作站。

主管的研究中心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公共考古中心,国外考古研究中心等,挂靠的学术团体有中国考古学会。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历史第一任所长由郑振铎担任,副所长为梁思永和夏鼐。

此后由尹达和夏鼐分别任所长。

自1982年以来历任所长为王仲殊(1982年始)、徐苹芳(1988年始)、任式楠(1992年始)、刘庆柱(1998年始)。

现任所长为王巍(2006年始)。

建所以来,先后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200多个市、县开展田野考古工作。

1977年以前,为开拓新中国的考古事业,建立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承担着全国各地的学术性考古发掘与研究任务。

先后发掘了陕西西安半坡、河南陕县庙底沟、湖北京山屈家岭、青海乐都柳湾、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殷墟、陕西沣镐、洛阳东周城、西安汉长安城、河北满城汉墓、河南汉魏洛阳城、西安隋大兴唐长安城、河南隋唐洛阳城、北京元大都、明定陵等一大批重要遗址及陵墓。

1952年,与文化部共同支持北京大学历史系创办考古专业,又于1952~1955年与文化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4期全国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

中国古代家养动物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中国古代家养动物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年以前心引。但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依据测量的尺寸、和稳定同位素的分析结果 最早的狗可能于距今年左右出现在欧洲地区旧“。迄今为止笔者可以确切无疑地说距 今年左右的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的狗是中国最早的家畜。由于在中国更新 世晚期的多个遗址都发现有狼的化石“。“而南庄头遗址出土的一块犬科动物的左下 颌的齿列长度为 这个尺寸比狼 万方数据期袁靖中国古代家养动物的动物考 古学研究要小。依据笔者对现在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 本馆的现生的多个狼的下颌齿列进行测定发现其大致在 左右。这些现生标本都 明显大于南庄头的标本因此笔者认为南庄头遗址出土的这块标本是狗的Ⅲ。。在距 今大约年前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有条狗被分别埋葬在居住地和墓地里旧引 这是当时人对狗的一种有意识的处理显示出当时的人和狗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另外 贾湖遗址的狗的下颌齿列为 左右…小于南庄头遗址的狗。可见狗的齿列长度 随着年代的更新、在人的饲养过程中逐步变短。由于南庄头遗址出土的狗的齿列与 狼的相比已经明显缩短了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狗的家养历史不应该停留在南庄头遗址 这个时间段里还可能向前追溯。通过对现代狗的 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 示。如有些研究者认为距今年左右狗已经在中国长江南部被驯化了“。猪家猪的祖先 是野猪。根据国外动物考古学家迄今为止的认识世界上最早的家猪发现于土耳其的 安那托利亚东南部的 遗址其年代约距今年„引。在中国更新世晚期的多个遗址 都发现野猪的化石““…。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家猪出自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通 过存在齿列扭曲的现象、线匝釉质发育不全的标本占较高比例、年龄结构偏年轻、 个体数量占一定比例、随葬猪下颌等一系列判断结果证明距今大约年左右的贾湖遗 址存在家猪这个年代与土耳其的 遗址的年代大致相同。近年来世界上关于猪的 基因研究证实了这种动物极有可能是在各个地区分化的„。中国的资料也证明了这点 如贾湖遗址位于中国北方地区这个遗址出土的猪与同处于北方地区、年代为大约距 今年前的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的家猪尺寸比较接近而与年代为大约距今年前地处 南方地区的浙江省萧山县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家猪在尺寸上相差较大引这种位于南方 和北方地区的遗址出土的猪的尺寸差异正好与更新世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野猪化 石差异相对应Ⅲ由此可以认为即便在中国古代的家猪可能也是多中心起源的。绵羊 和山羊绵羊可能由已经灭绝的赤羊或盘羊驯化而成山羊则由野山羊驯化而成 “。绵 羊和山羊可能是在伊朗西南部扎格罗斯及周边地区最早驯化的时间为距今年前“。基 因研究显示山羊可能是单一起源的¨而绵羊则有几个起源地。在中国更新世晚期的 几个遗址里曾经发现过绵羊、盘羊、山羊及山羊亚科的化石”。。但是在进入全新世 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多个遗址里尽管发现了多种动物遗存却一直没有发现过羊的骨 骼。按照迄今为止的资料笔者认为中国最早的家养绵羊突然出现在距今年至年前的 甘肃和青海一带 ‟鲫‟。比如在属于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的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 遗址的随葬羊的下颌一“在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青海省民和县核桃庄马家 窑文化墓葬里发现随葬完整的羊骨架¨…。因为多种原因研究人员在世纪年代发掘那 些墓葬时没有对羊骨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仅仅是做了文字记录。我们迄今为止也没有 找到那些羊骨因此仅能依据文字记录的考古现象推测它们属于家养动物。在距今年 以来的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齐家文化层Ⅲ、甘肃省永靖县大何庄“、秦魏家齐 家文化墓葬¨和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四坝文化遗址到都发现了绵羊的骨骼在秦魏家 遗址还发现一块绵羊的肩胛骨上面有灼痕与占有关…。尽管在报道中未能提及师

北宋帝陵石像生研究_孟凡人

北宋帝陵石像生研究_孟凡人

北宋帝陵石像生研究孟 凡 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目 次一 北宋帝陵石像生组合承上启下二 北宋帝陵的石雕概况三 北宋帝陵石像生的艺术特色四 北宋帝陵石像生形制的类型五 北宋帝陵石像生分期及其意义 北宋帝陵神道石像生组合承上启下,影响深远,其雕镌技法高超,艺术形象精美,不仅在北宋石雕艺术中独占鳌头,在中国古代帝陵的石像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北宋帝陵神道石像生是帝陵陵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其形制演变序列是探讨研究北宋帝陵形制结构更深层次变化及其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尺之一。

因此,对北宋帝陵神道石像生的组合、雕镌技法、主要纹饰题材,以及石像生的形制和分期进行探讨和研究,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 北宋帝陵石像生组合承上启下(一)继承前代传统,以唐乾陵石像生组合模式为基础而变化唐乾陵最南端置对峙的二鹊台,其北约2350米在对峙的乳峰上筑双阙,后来称为乳台。

此后唐陵多置鹊台和乳台,基本成为定制。

以鹊台作为进入封域的标志,乳台双阙为陵园之门阙,其内为柏城。

乳台北至朱雀门长约650余米,称神道,两侧置石像生。

上述规制的宏观框架和乳台三出阙的结构,均为宋陵所承袭。

所谓神道,即陵园宫城正南门之南的大道。

神道的特点是置华表(石柱、望柱)和石像生。

华表初为木制,功能以“表识衢路”为主,或作界标(还有其他说法)。

战国时期燕昭王墓前已置华表,西汉亦有之,但此时并未形成神道。

东汉时用石柱作华表,墓前置华表始流行,同时墓前设—323—石阙,置石兽,至此墓前形成神道,并以华表作为神道之标志〔1〕。

在这之后经南北朝之延续和发展,到唐乾陵时华表(石柱)柱身八棱形,通体雕卷草纹饰,此后遂成为帝陵和少数太子、公主墓才能使用的神道标志〔2〕。

北宋承袭唐制,称望柱,其形制在唐代基础上又有发展和变化。

帝陵石刻出现较晚,西汉帝陵无石刻,东汉只光武帝陵前有少量石刻。

人臣墓葬,西汉时仅霍去病墓和张骞墓等出现石刻。

东汉人臣墓葬有石刻者逐渐增多。

考古发掘单位名单

考古发掘单位名单
40
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
41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42
珠海市博物馆
43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44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
45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46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
47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48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49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50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51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52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26
福建博物院
27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8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9
烟台市博物馆
30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
3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2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33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3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5
荆州博物馆
36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37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8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39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53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54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55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56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57
青海省文物考பைடு நூலகம்研究所
58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5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
60
北京大学
61
吉林大学
62
南京大学
63
四川大学
64
西北大学
65
山东大学
66
郑州大学
6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

+ 根据三维模型数据,可以导出通用格式的三维
+ Agisoft Photoscan软件操作简单,整个工作流
程无论是影像定向还是三维模型重建过程都能 够自动完成。 + 无需设臵初始值,无需相机检校,可以对任意 照片进行处理,无需控制点;也可以通过设定 的控制点生成真实坐标的三维模型。 + 对照片的拍摄位臵没有要求,无论是航摄影像 还是地面拍摄数字影像都可以使用。甚至可以 使用不同相机拍摄的影像进行处理。 + 基于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原理,自动生成 高质量三维点云模型、三维真实模型、正射影 像图、DEM模型等。
+ 目前考古研究中引进了三维激光扫描、数
字摄影测量与多视角三维影像重建技术, 用于对考古遗址、发掘区域、考古遗物等 进行三维信息提取,生成三维影像图、正 射影像图、各种线划图、等值线图、数字 高程模型等产品,满足各种文物考古工作 的需要。
+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直接实现各种大型
的、复杂的、不规则、标准或非标准的实 体或实景三维数据完整的采集,进而实现 实体的建模和图形的绘制。考古工作中可 以对遗址、发掘区、古建筑、石刻、小型 文物等进行测量和建模。 FARO三维激光扫描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考古科技中心
张蕾 2014.9.3
+ 在考古发掘中会出土大量的考古遗物以及
动物骨骼,考古研究要对其进行观察、测 量、照相、绘图、实物与数据的保存等一 系列的相关工作。传统的研究方法在数据 的提取和保存,以及展示和保护方面均有 其局限性。 + 随着考古学和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全方位空间信息的采集和展示显得越来越 重要。而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其中发挥了 很唐墓三维模型
沧州铁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回顾_中华文_省略_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与生业研究_袁靖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回顾_中华文_省略_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与生业研究_袁靖

袁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方文物2012·4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

中华文明5000年的说法由来已久,由于其开始阶段远在甲骨文出现之前,尽管古代文献中记载了一些当时的历史,但是那些都为事过上千年以后的追述,其中不少还具有神话的色彩,不能作为信史。

那一大段没有文字的历史只有通过考古发掘,依据对出土的遗迹和遗物的研究结果来撰写。

因此,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被誉为是为中华民族修家谱的盛举。

多年来,通过对众多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当时人使用的城墙、大型建筑基址、房址、墓葬、窖穴、生产工具、日用陶器及装饰品,以及可能属于当时贵族阶层使用的铜器等特殊器物。

我们的考古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这些人工遗迹和遗物的形状、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

但是,不容讳言,我们对于涉及当时的技术和经济特征、发展演化脉络等问题一直很不清楚,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状态,留下大量未解之谜等待探索。

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不能认真地考虑研究的思路,没有很好地设计研究的方法,无法全面地组建研究的团队,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出像样的研究成果。

我们应该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古代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演变对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科学地复原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真貌,深刻地认识和充分地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对当时的技术与经济状况及发展演变规律展开系统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包括2002年启动的“预研究”在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迄今为止已经经历四个阶段的研究了。

除了在“预研究”中涉及技术与经济的探讨仅仅限于冶金术研究以外,在后来的三个阶段的研究中,对于技术与经济的探讨一直被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

本文依次回顾“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各个阶段中有关技术与经济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展望。

马文宽先生

马文宽先生

马文宽先生在考古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马文宽先生的大名近年来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他在古代外销瓷、西夏瓷及中国与伊斯兰世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最近,宗教文化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新著《伊斯兰世界文物在中国的发现与研究》,对20世纪以来在中国出土和发现的7至15世纪从伊斯兰世界输入的大量伊斯兰玻璃器、伊斯兰陶器、伊斯兰钱币与金条、伊斯兰金属器等珍贵文物,逐一进行对比、考证、研究并加以介绍,从而为进一步研究伊斯兰世界文化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2008年3月,笔者利用赴京出差的机会,专程慕名拜访了这位回族著名的考古学家、年过七旬的阿卜杜拉?马文宽先生。

一马先生身材高大,儒雅谦和,性格豁达,在他平淡祥和的笑容里看不到他曾经的坎坷和不幸。

现在,他和妻子住在潘家园附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家属楼里。

居室并不大,但素洁清雅。

马先生的高祖马从善自清朝咸丰年间由山东德州(或临清)迁至北京。

先辈们一直在北京和外地清真寺担任着阿洪,长房长子晚年则均回北京西单手帕胡同清真寺任世袭伊玛目。

传至第五代尚有当阿訇者,但已无世袭伊玛目了。

马文宽1936年8月出生在北京。

他的父亲马春光阿訇,曾任河北省河间府、保定于家府、密云石匣、北京东单苏州胡同等地清真寺阿訇,晚年回北京西单手帕胡同清真寺任伊玛目。

前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安士伟大阿訇就曾在手帕胡同清真寺追随马绍文阿訇学经,在他老人家告老还乡时,曾托付马春光伊玛目日后代为主持其高足安士伟的穿衣挂帐仪式。

经过经堂教育培养起来的安士伟阿洪,1948年在马春光伊玛目的推举下被聘为北京手帕胡同清真寺阿洪。

马春光先生回忆说,那时,仅北京旧城区及附近就有四五十个清真寺,前些年因城市拆迁手帕胡同清真寺已不复存在了。

阿訇世家传统的家庭教育,从小培养马文宽勤奋好学、踏实刻苦的良好习惯。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聪慧的马文宽跳班考入位于前门西顺城街的山东中学,成为了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中学生。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的研究机构,致力于考古学的研究和教育。

成立于1953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考古研究机构之一,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中国境内所有历史时期和地区的考古学研究,从早期人类的起源、古代文明的形成,到近代历史遗存的考古发掘,都有相关的学术研究。

研究所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知识面广的研究团队,包括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保护专家等。

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湛的研究方法,为中国和世界的考古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丰硕,涵盖了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和学术论文。

例如,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原始人类化石和遗址、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历史遗址的保护与修复等都有相关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为中国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也丰富了世界考古学的学术资料库。

此外,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还开展了多项重要的考古实践项目。

他们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对重要历史遗址进行现场考古发掘和修复,帮助保护和传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研究所还组织了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学术论坛,促进学科之间的合作和创新。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还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学术交流。

他们与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举办短期培训班和学术交流项目,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考古学人才。

同时,研究所还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和学术报告会,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探讨学术问题的平台。

总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作为中国最早的考古学研究机构之一,具有丰富的学术积淀和实践经验。

他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考古实践,为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文明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将继续努力,致力于推动考古学研究的发展,为保护和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近代考古五大新发现

中国近代考古五大新发现

中国近代考古五大新发现中国考古概述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

产生于的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更为发达,最终形成了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曾潜入中国边疆地区进行活动。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中国考古学体系。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日渐兴盛。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期,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与此相比照。

1898年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首次发现了有字甲骨文;1900年在甘肃省敦煌石窟发现了储存有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它文物的藏经洞,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项惊人发现,并成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

1926年由李济主持,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进行的发掘,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

1927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该团先后在新疆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和初步发展:1928年董作宾前往河南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试掘,准备大规模地展开工作,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1929年,李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学知识和发掘经验的学者,被聘任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

同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分别成立。

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考古研究学术机构。

1929年由裴文中主持,在周口店遗址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随后出土的大批石制品和人类用火痕迹,使"北京人"文化遗存得以确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为世人所公认的五千年文明史,欲求源头,何以为证?浩瀚的史料固然重要,而考古文化和文物,恰恰是中国历史的真实记录和无可辩驳的见证。

中国近现代史的考古文化和文物的研究,以严谨治学著称,而另一方面,却是囿于少数人的活动。

现在,中国正当盛世,富起来的中国人,不但追求事业有成,而且,亟待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他们开始对祖宗创造的文化,对考古研究,文物收藏等逐渐投入热衷和羡慕的眼光。

这个研究的领域,逐渐油“冷门”转向“热门”。

在上海江宁路的富丽大厦里笔者目睹树起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系上海教学部”的校牌,精神为之一振。

这里地处闹市,且闹中取静。

院址正好处在上海的中心轴线上,繁华而又人气旺盛。

研究生院上海教学部有一流的校舍2000平方米,其中还有研究生活动中心600平方米,已初具规模。

笔者走进一间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应俱全。

在四楼百余平方米的文物展示厅,陈列着从远古至清末历朝文物精品近千件,全国各地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历朝瓷片近二千余片,其中不乏稀世珍品。

提供文物实物给研究生学员在学习中进行比较、分析、甄别,是教学部的一大优势和特色。

教师是教学部的关键。

笔者在教学部办公室翻阅了一下学院考古系教学部教授的名册。

名副其实,堪称一流。

在20余名名单中全部是研究员、教授、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2名,全国屈指可数的考古学者和文物鉴定专家。

还有2位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庆柱教授;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王巍教授、博士(双博士学位);还特聘北京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齐东方教授和秦大树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赵力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文物鉴定委员、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李先登教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培训专家夏更起教授……单日,笔者有幸旁听李健民研究员的讲课,师生互动,气氛活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人才引进报名表
姓名
申报类别
手机号
填表日期 2018 年月日
考古研究所人事处制
填报说明
一、封面
1. 申报类别:包括留学回国计划、博士后计划。

2. 手机号须为国内可联系手机号码。

二、报名表正文(申报人基本信息)
1. 照片:近期正面免冠证件电子照片。

2. 政治面貌:填写参加的政党名称,如未参加政党,请填写群众。

如为中共党员,则填写“入党时间”,否则不填。

3. 身份证号:填写18位中国居民身份证号码。

4. 生源地:仅限应届高校毕业生填写。

本科生的生源地是指高考时的常住户口所在地,一般为在哪个省市(自治区)参加高考,就是哪个省市(自治区)的生源。

研究生的生源地是指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入学前未间断学业,由大学起连续攻读的(即全日制),其生源地为高考学籍所在地;若入学前有过工作经历且已在工作地落户的,原则上以工作地为生源地。

5. 现户籍地址:填写户口本首页的地址,如为集体户口请注明。

6. 家庭住址:填写申报人家庭实际居住地址。

7. 档案存放单位:填写申报人现档案存放单位。

8. 毕业院校:填写申报人获得最高学历的毕业院校。

9. 所在院系:填写申报人获得最高学历所在毕业院校的具体院系。

10. 所学专业:填写申报人获得最高学历所学专业全称。

11. 导师姓名:填写申报人获得最高学历或学位的导师姓名。

- 2 -
12. 毕业证书编号:填写申报人获得最高学历所取得的毕业证书编号。

如应届高校毕业生尚未取得毕业证书的,可不填写。

回国留学生填写《留学回国人员证明》编号。

13. 学位证书编号:填写申报人获得最高学位所取得的学位证书编号。

如应届高校毕业生尚未取得学位证书的,可不填写。

回国留学生填写教育部留学中心出具的《学位认证书》编号。

14. 参加工作时间:填写首次参加工作的时间。

15. 现工作单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应填写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名称,如另有工作单位一并填写;应届高校毕业生或回国留学生不填写此项。

16. 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须填写夫妻和直系血亲(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

此外,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伯叔姑舅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侄子女、甥子女)及近姻亲(包括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子女的配偶及子女配偶的父母、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配偶)中,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及所属单位(含企业)工作的,也必须进行填写。

如有瞒报、漏报的,一经查实,将取消资格。

17. 自我评价(能力素质及优缺点):概述个人能力素质、专长、研究领域及方向、取得的成绩及优缺点。

18. 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按照学位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代表作、科研项目等顺序填写,如成果较多,可复制增加附页。

19. 职业规划(工作设想):申报人描述引进后拟从事的工作及具体任务,包括工作计划、主要方式、预期工作目标等。

20. 本人承诺:申报人亲笔电子签字作为承诺。

不得空缺。

- 3 -
一、申报人基本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