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工技术第三版(林平勇)课后问题详解

合集下载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 sum10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 sum10
ICM > ICm
U(BR)CEO > VCC
附录:半导体器件的命名方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数字 字母(汉拼) 电极数 材料和极性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字母(汉拼) 数字 字母(汉拼)
器件类型 序号
规格号
2— 二极管
3— 三极管
A — 锗材料 N 型 B — 锗材料 P 型 C — 硅材料 N 型 D — 硅材料 P 型
A — 锗材料 PNP B — 锗材料 NPN C — 硅材料 PNP D — 硅材料 NPN
P — 普通管 W — 稳压管 Z — 整流管 K — 开关管 U — 光电管 X — 低频小功率管 G — 高频小功率管 D — 低频大功率管 A — 高频大功率管
例如: 2CP 2AP 2CZ 2CW
3AX31 3DG12B 3DD6 3CG 3DA 3AD 3DK
IRM (受温度影响)
四、晶体管
1. 三种工作状态
放大:IC IB 条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饱和:I C IB 条件:两个结均正偏
截止: IB = 0 IC 0
2. 安全工作区
条件:两个结均反偏
使用时要注意选择 PCM、 ICM 、 U(BR)CEO, 应保证: PC > PCm
第 10 章
小结
一、半导体
1. 两种载流子
自由电子 空穴
2. 两种半导体 N 型 (多电子)
二、PN结
P 型 (多空穴)
单向导电性:正偏导通,反偏截止。
三、二极管
1. 特性 — 单向导电
正向电阻小(理想为 0),反向电阻大()。 2. 主要参数
正向 — 最大整流电流 IOM 反向 — 最大反向工作电压 URM(超过则击穿)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 sum9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 sum9

5. 万用表可测量多种电量。按机构、原理分为 模拟万用表、数字万用表。
6. 电度表分为有功电度表、无功电度表,按被 测电源相数分为单相电度表、三相电度表。
7. 兆欧表又称摇表,可测量电气设备的绝缘电 阻。
第9章Leabharlann 小结1. 根据动作原理分为磁电式、整流式、电磁式 、电动式测量仪表。可测量电压、电流、电功率、功 率因数、电能等。
2. 根据测量仪表的准确度分为0.1级, 0.2级, 0.5 级, 1.0级, 1.5级, 2.5级和5.0级七级。
3.电流表应串联在被测电路中,电压表应并联 在被测电路中。
4. 功率的测量分为单相功率测量和三相功率测量 ,三相功率的测量有一表法、二表法、三表法及三相 功率表测量方法。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 ch110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 ch110

I4 U②n2
设:各独立结点电压为 (方向U指n1 向、U参n考2 结点) Is
二、对每个独立节点
R4
R3
R1
I3
+
Us2 -
R2 I1
I2
列KCL方程:
I 3 I4 IS 0 I 1 I2 I4 0
0
结点数 n = 3
三、 各支路电流用相关的结点电压表示:
U①n1
I4 U②n2
R4
+
I1
Un2 R1
I2
Un2 Us2 R2
Is
R3
R1
I3
Us2 -
R2 I1
I2
I3
U n1 R3
I4
U n2 U n1 R4
0
代入节点的KCL方程:
I 3 I4 I 1 I2
IS I4
0 0
整理得:
11
1
( R3
R4 )U n1
R4
Un2
IS
(G3 G4 ) U n1 G4U n2 IS
1 (
R1
1 R4
1 R2 )U n2
1 R4
U n1
US2 R2
(G1 G4 G2 ) Un2 G4Un1 R4
+
Is
R3
R1
Us2 -
I3
I1 R2
I2
0
(G3 G4 ) U n1 G4U n2 IS
(G1 G4 G2 ) Un2 G4Un1 US2G2
1.10 结点电压法
1.10.1 结点电压方程 1.10.2 结点电压法解题步骤
对于b条支路、n个结点的电路,用支路电流法需要 列写b 个方程,由于方程维数较高,所以求解不便。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林平勇)电子教案ch114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林平勇)电子教案ch114

1
Au 接近1,但恒小于
2. 输入电阻:
ri
U i I i
U i
U i U i
RB rbe (1 )RL
Ii Ib
R+
s
U S
+
U i
rbe
RBIe
RE
RB // [rbe (1 )RL ]
Ib
3.
输出电阻:
ro I Ib Ib Ie
U I
U S 0 RL
R
s
U
U
U
rbe RB // RS rbe RB // RS RE
IE I B = 3.2 (mA)
UCE = VCC – IC RE = 12 – 3.2 1 = 8.8 (V)
ro
(rbe
RB
//
RS
)
18 ()
11.4 射极输出器
11.4.1 静态工作点的计算 11.4.2 动态分析计算
11.4.1 静态工作点的计算
RB C1
++ + RS ui – us – RE
+VCC
C2
+
RL
+ uo

射极输出器
RB
IB +
+ UCE
UBE
IE RE
+VCC
直流通路
IE IB IC IB IB (1 β )IB
例 RE
11.4 = RL
=120,
= Rs = 1
RB = 300 k, UBE = 0.7 V k,,VCC = 12V。求:“Q

、A u
、 ri、ro
RB C1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林平勇电子教案ch61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林平勇电子教案ch61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6.1.2 旋转磁场
1.旋转磁场旳产生
定子 绕组
三相异步电动机旳定子 铁心中放入三相定子绕 组。
接入三相对称电源。
W1
i iu iv iw
0
2 t
iu Im sint iv Im sin(t 120O ) iw Im sin(t 120O )
U1
V2
W2
U2
V1
iu
U1
iv
iw
V1
W1
+ V2
+
U 1 W2
U V2 1 W2
W1 U2 V1 +
N
t=0°t = 360°
W1 U2 V1
t = 120°
+ W1 U2 V1
+
t = 240°
绕组中电流旳相序为U- W - V -U,磁场逆时针旋转。
3. 旋转磁场旳磁极对数 p
旋转磁场旳磁极对数p与取决于三相定子绕组旳构 造和连接方式。
电动机
直流电机 同步电机
电机 交流电机
发电机
特殊电机
异步电机
三相异步电机
(笼型、 绕线型)单相异步电机
本章要点简介三相异步电机。
转轴
接线盒
三相异步电机
6.1.1 三相异步电动机旳构造
端盖
定子 铁心
定子 绕组
风扇
接线盒
转轴 机座
转子 罩壳
主要部件是由定子和转子两大部分构成。 另外,还有端盖、轴承、风扇等部件。
4. 旋转磁场旳转速n0 (转/每分)
n1
60 f1 p
电源频率 电动机旳磁极对数
p
1
2
3
4
n (转/每分) 3000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sum12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sum12
第 12 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 结
1. 反馈将电路的输出量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 反馈将电路的输出量部分或全部, 将电路的输出量部分或全部 的元件,以一定的方式回送到输入回路。 的元件,以一定的方式回送到输入回路。加入负反 馈可以改善放大器的性能。 馈可以改善放大器的性能。 负反馈的类型有四种:电压串联负反馈; 负反馈的类型有四种:电压串联负反馈;电压 并联负反馈;电流串联负反馈;电流并联负反馈。 并联负反馈;电流串联负反馈;电流并联负反馈。 2. 集成运算放大器具有很高开环电压放大倍数 集成运算放大器具有很高开环电压放大倍数 高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的特性。 、高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的特性。可以工作在线性 和非线性两种状态。线性工作状态必须引入负反馈。 和非线性两种状态。线性工作状态必须引入负反馈。 3. 工作在线性区的理想运放,“虚短” “虚断 工作在线性区的理想运放 线性区的理想运放, 虚短” 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工作在饱和区的理想运放 饱和区的理想运放: 工作在饱和区的理想运放: u+ < u− 时,uO = U O− 当 u+ > u− 时, O = U O + u
4. 反相输入运算电路无共模电压的影响,但输 反相输入运算电路无共模电压的影响 运算电路无共模电压的影响, 入阻抗低,同相输入运算电路的输入阻抗高 运算电路的输入阻抗高, 入阻抗低,同相输入运算电路的输入阻抗高,但存在 共模信号的影响。 共模信号的影响。 5. 运算放大器既可以用于直流也可以用于交流 电路。 电路。 6. 当运放工作于开环或正反馈的工作状态时, 当运放工作于开环 正反馈的工作状态时 开环或 的工作状态时, 运放工作在非线性区 非线性区。 运放工作在非线性区。主要用于电压比较和波形产生 电路。 电路。 7. 运算放大器在使用时要采用电源端保护、输 运算放大器在使用时要采用电源端保护、 入端保护、输出保护等保护措施。 入端保护、输出保护等保护措施。

电子电工技术第三版课后答案

电子电工技术第三版课后答案

电子电工技术第三版课后答案第一章习题答案1.1写出题图中有源支路的电压,电流关系式。

题图在题图中已知U2=2V,(1)求I,U1,U3,U4,U ac,(2)比较a,b,c,d,e各点电位的高低。

题图在题图所示电路中U ab题图0-3各端点的等效电阻,即各挡的电流表内阻,已知表头等效电阻R A=15kΩ,各分流电阻R1=100Ω,R2=400Ω,R3=500Ω。

+a2VΩ+a2Ω2Ω2Ω2Ωa3V22V24VΩΩ123题图两个额定值是110V,40W的灯泡能否串联后接到220V的电源上使用如果两个灯泡的额定电压相同,都是110V,而额定功率一个是40W,另一个是100W,问能否把这两个灯泡串联后接在200V 电源上使用,为什么电路如题图所示.试问ab支路是否有电压和电流题图题图中若(1)U=10V,I=2A,(2)U=10V,I=-2A。

试问哪个元件是吸收功率哪个元件是输出功率为什么题图 1.计算题图所示各电路的等效电阻.1.电路如题图所示,试求以下电路的电压U和电流I。

U U U U+--(c)(a)(b)(d)1A20Ω20Ω1A20Ω在指定的电压u和电流i参考方向下,写出图所示各元件u和i 的约束方程.(a)(b)(c)(d)(e)求题图所示电路中的U1和U2.题图求题图中所示电路化成等值电流源电路。

(a)(b)(c)题图求题图中所示电路化成等值电压源电路。

+30VU-U30V+-10KΩu+20mH-u10μFu -+U5V+-iI2A U+-4V1A2V1A2Ω6V6V3A(a(b)题图求题图所示电路的电流I和电压U。

题图求题图所示各电流源输出的功率。

题图求题图所示各电路源输出的功率。

题图4VΩ1V+U1A1A3V6V+9V+10V+(a)(b)题图电路如题图所示,已知,us=100V,R1=2kΩ,R2=8kΩ,在下列3种情况下,分别求电压和电流i2,i3,(1)R3=8kΩ(2)R3=∞(开路),(3)R3=0(短路)试估算图示电路的、、和电压、。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 ch141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 ch141

3 0011
8 1000
4 0100
9 1001
2 26
整数的转换--连除法
2 13
( 26 )10 ( 11010 )2
26 23
21
0
余数 0 1 0 1 1
除基数 得余数 作系数 从低位 到高位
(3)八进制(Octal number) -- 逢八进一
数码:0 ~ 7 位权:8 i (37.41)8 (37.41)O
3 81 7 80 4 81 1 82
数码:0 ,1 位权: 2 i (101.11) 2 (101.11) B 1 22 0 21 1 20 1 21 1 22
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101.11) 2 (101.11) B 1 22 0 21 1 20 1 21 1 22
( 5.75)10
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4)十六进制(Hexadecimal number) -- 逢十六进一
数码:0 ~ 9,A,B,C,D,E,F 位权:16 i
(2A.7F) 16 (2A.7F) H
2 161 10 160 7 161 15 162
任意(N)进制数展开式的普遍形式:
D ki N i ki —第i位的系数, N i —第i位的权
二、十、十六进制的数码比较:
十进制 二进制 十六进制 十进制 二进制 十六进制
0
000 0
8 1000
8
1
001 1
9 1001
9
2
010 2
10 1010
A
3
011 3
4
100 4
5
101 5
6
110
6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CH164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CH164
16.4 D 触发器
16.4 D 触发器
维持触发器的逻辑符号如下图示: 维持-阻塞型D 触发器的逻辑符号如下图示:
SD
S 1D C1 R
D CP RD
Q 1
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见真值表: 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见真值表: 逻辑功能为: 逻辑功能为:触发器的输出状态仅决定于到达前输 n +1 =D 入端的状态,而与触发器现态无关,即: Q 入端的状态,而与触发器现态无关, 输出端连接到一起时, 当把 D 触发器的输入端与 Q 输出端连接到一起时, 就构成了计数器,其连接图如下: 就构成了计数器,其连接图如下:
工作波形如下: 工作波形如下:
SD
S 1D C1 R
Q CP
Q
CP RD
RD
Q Q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 ch66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 ch66
改变电容C的串联位置(串在 绕组1),电机反转。
Ist
U
I1 I
相量图
2.罩极起动 定子绕组 u
凸 极 定 子1 2
n
短路铜环
笼型 转子
1和2形成一个向罩极部分移动的磁场。
电机旋转方向:未罩极转向被罩极。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缺相运行
三相异步电动机运行时断了一相线,相当 于单相异步电动机,称为缺相运行。
S=1时,对转子产生的合成力矩为零,所以起动转矩 为零。
常用类型:电容分相式、罩极式单相异步电动机。
6.6.2 起动方法
1. 分相起动
+-U
1: 工作绕组 2: 起动绕组
空间相隔9心力开关
2
M
1~
起动绕组电流与工作绕组电 流不同相(分相),产生旋转磁场。
电机运转方向:由起动绕组 转向工作绕组。
若在运行时缺相,则能够继续转动, 如果仍带 额定负载 ,电流会超过额定值,电动机易被烧坏。
若在起动时缺相,则不能起动,且电流很大, 应立刻切断电源,否则电动机很快被烧毁。
6.2 单相异步电动机
6.6.1 基本工作原理 6.6.2 起动方法
6.6.1 基本工作原理
单相异步 电动机
电源:单相交流电源。
功率:几 几百瓦。
用途:家用电器(风扇、冰箱、洗衣机等) 及功率不大的电动工具。
结构: 单相定子绕组,笼型转子。
工作原理及特点: 单相定子绕组产生的是脉动磁场,
可分解为大小、转速相同而转向相反的两个磁场,当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CH172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CH172

(1)当电源接通后,无论电路原来处于什么情况, 均会自动进入稳定状态。
(2)当在输入端加一个触发脉冲时,由于 UTR UREF2 所以比较器 C2 的输出 uc2 变成低电平,u0 变成高电平, 晶体管V截止,电路进入暂态。 (3)当电容器的电压上升到 uc = UTH = UREF1 时,比 uc1 较器C1的输出 变成低电平,晶体管V导通,电容器通 U,此时 过晶体管放电,使得 S,触发 1 1 R TR UREF1 器保持原态不变,电路重新进入的稳定状态。 电路的工作波形如下图:
电容充电时间常数为: 1= (R1+R2)C 电容放电时间常数为: 2 = R2C
振荡周期 T = 0.7 (R1 +2 R2)C
2V 3 CC
1V 3 CC
uC
t
uO
UOH UOL
t
2. 构成施密特触发器(滞回比较器)
将555电路的2脚和6脚连接到一起作为输入端,5 脚通过0.1uF的电容器接地,4脚和8脚相连接正电源, 就构成了施密特触发器。 电路图如下:
单稳态触发器分为积分型和微分型两种。 由555电路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电路如下图所示:
R1
5
8
5K
4
+VCC
UREF1
6
uI 2
R + _ C1 uc1

RD
R
Q
Q
5K
UREF2 _ C2 uc2
S +
S
3
uo
0.1F
7 uC 1
5K T
该电路是利用电阻和电容构成积分电路来延时的。 工作原理如下:
VCC
其中输出脉冲宽度tw tw = RCln3 =1.1RC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 sum7

《电工电子技术》(第3版 林平勇)电子教案 sum7
4. 继电—接触控制电气图分为电气控制原理图、 安装图、接线图。
5. 读图时要了解绘制电气原理图的规则,了解控 制系统的主要技术性能及机械传动、液压和气动的工 作原理。
6. 先看主电路,了解各电气设备的特点和控制要 求。然后再分析控制器、接触器及按钮、开关等有触点 的控制电器组成的控制系统称为继电 — 接触控制系 统。
2. 常用控制电器有:刀开关、组合开关、按钮 、行程开关、接触器、继电器等。
3. 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环节有:电动机的点动 、单向自锁运行、多点控制、正反转互锁控制、行程 控制、时限控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习题答案1.1 写出题1.1图中有源支路的电压,电流关系式。

(a) (b) (c) (d) 题1.1图 1.2在题1.2图中已知U 2=2V , (1) 求 I,U 1,U 3,U 4,U ac ,(2) 比较a,b,c,d,e 各点电位的高低。

题1.2图1.3在题1.3图所示电路中U ab题1.3图1.4ab U1.5多量程直流电流表如题1.5图所示,计算0-1,0-2及0-3各端点的等效电阻,即各挡的电流表阻,已知表头等效电阻R A =15k Ω,各分流电阻R 1=100Ω,R 2=400Ω,R 3=500Ω。

+a2V Ωa2U 2Ω 2Ω 2Ω 2Ωa 1U 3U 4U 3V2 2V 2 4V ΩΩ题1.5图1.6两个额定值是110V,40W 的灯泡能否串联后接到220V 的电源上使用?如果两个灯泡的额定电压相同,都是110V ,而额定功率一个是40W ,另一个是100W,问能否把这两个灯泡串联后接在200V 电源上使用,为什么?1.7电路如题1.7图所示.试问ab 支路是否有电压和电流?题1.7图1.8题1.8图中若(1)U=10V, I=2A, (2)U=10V,I=-2A 。

试问哪个元件是吸收功率?哪个元件是输出功率?为什么?题1.8图 1. 1.9计算题1.9图所示各电路的等效电阻.1 2 3U U U U+- -(c) (a) (b) (d)(c)1. 1.10电路如题1.10图所示,试求以下电路的电压U 和电流I 。

1.11在指定的电压u 和电流i 参考方向下,写出1.11图所示各元件u 和i 的约束方程. (a) (b) (c)(d) (e)1.12求题1.12图所示电路中的U 1和U2.题1.12图1.13求题1.13图中所示电路化成等值电流源电路。

1A20Ω+ U - U +-10K Ω u + 20mH - u 10μF u -+ U5V + - i I 2A U + -4V 1A 2V 1A 2Ω(a) (b) (c) 题1.13图1.14求题1.14图中所示电路化成等值电压源电路。

(a (b)题 1.14图1.15求题1.15图所示电路的电流I 和电压U 。

题1.15图1.16求题1.16图所示各电流源输出的功率。

题1.16图1.17求题1.17图所示各电路源输出的功率。

4VΩ 1V + U 1A 1A3V 6V + 9V +题1.17图1.18求题和电流I题1.18图 1.19电路如题图所示,已知,u s =100V, R 1=2k Ω, R 2=8k Ω, 在下列3种情况下,分别求电压和电流i2,i3,(1)R 3=8k Ω(2)R 3=∞(开路),(3)R 3=0(短路)1.20试估算图示电路的 1I 、 2I 、 3I和电压 1U 、 2U 。

题1.20图1.21在图中,试分别计算各电压源,电流源的功率。

题1.21图1.22图中电路,已知,U=2V ,求U S 。

答案s U3R +1K Ω1M Ω 100K Ω + 3I 100K Ω6Vs U题1.22图1.23求题1.23图所示电路的开路电压U ab 。

答案题1.23图1.24题1.24图所示电路用戴维南定理求负载电流I 。

答案题1.24图1.25题1.25图所示电路,已知U=2V ,求电阻R 。

答案1.26列出题1.26图所示电路的支路电流方程。

答案3A5Ω3s U2A4ΩU题1.26图1.27计算题1.27图中的电压U 。

答案题1.27图1. 1.28用戴维南定理,计算题1.28图所示的电路中的电流I 。

题1.28图答案1.1 解:(a) U=2I+2 ; (b) U=-2I -22V 6Ω150V 120V(c) U=2V ; (d )I=2A 返回1.2 解:1)由2U =2V ,2U =-2×I 则I=-1A ;1U =2×I=-2V=3U =4Uac U =1U -2U =0V2)选取e 点为参考点 ,则e V =0V则d V =4U =-2V ;c V =3U +4U =-4V ;b V =-2U +3U +4U =-2Va V =1U -2U +3U +4U =-4V因此有 a V =c V <b V =d V <e V返回1.3 解: (a )ab U =3-3=0V (b) ab U =2+2-4=0V返回1.4 解:I=222222612+++++-=0.5Aab U =(2+2+2)×I+6+3=12 V或ab U =12-(2+2+2)×I+3=12V返回1.5 解:01R =1R ∥()32A R R R ++=15000500400100)150********(100+++++⨯=99.4Ω02R =(1R +2R )∥(A R R +3)=16000)15000500)(400100(++= 484.3Ω03R =(1R +2R +3R )∥A R=1600015000)500400100(⨯++=937.5Ω返回1.6 解:1)两个额定值是110V,40W 的灯泡可以串联后接道220V 的电源上使用。

串联电路可以分压,各分110V 。

2)两个灯泡对应的电阻分别为:1R =401102=302.5Ω ; 2R =1001102=121Ω两电阻串联后接到220V 的电源上,对应的电压为:1R U =U R R R 211+=2201215.3025.302⨯+=157.1V >110V ,1R P =5.3021.1572=81.5W >40W2R U =U -1R U =220-157.1=62.9V <110V , 2R P =1219.622=32.7W <100W110V ,40W 灯泡会烧坏。

因此电压相同而功率不同的两个灯泡不能接到220V 的电源上。

返回1.7 解:根据KCL 广义节点的分析有,ab 支路上没有电流即ab I =0Aab U =ab I×2=0V 返回1.8 解:1)U=10V ,I=2A(a)P=UI=10×2=20W >0 吸收功率 , (b )P=-UI=-10×2=-20<0发出功率; (c )P=-UI=-10×2=-20W <0发出功率; (d )P=UI=10×2=20W >0吸收功率 2)U=10V , I=-2A(a)P=UI=10×(-2)=-20W <0发出功率; (b )P=-UI=-10×(-2)=20W >0吸收功率; (c )P=-UI=-10×(-2)=20W >0吸收功率; (d)P=UI=10×(-2)=-20W <0发出功率; 返回1.9 解:(a )ab R =0∥(2+2∥2)=0Ω; (b )ab R =1∥2∥2=0.5Ω (c )ab R=4+15∥10+5∥20=4+6+4=14Ω 返回1.10 解:(a)I=-1A , U=I ×20=-20V ; (b )I=-1A , U=I(20+20)=-40V ;(c )I=201030+=1A , U=I ×20=20V(d)I=201030+=1A , U=I ×20=20V ;返回1.11 解:(a)u=-10000i V ;(b )u=-L dt di =-20×310-dt di =-0.02dt di;(c )i=C dt du =10×610-dt du;(d )U=-5V ,I 为任意; (e )I=2A , U 为任意; 返回1.12 解:(a)1U =-s I ×3=-1×3=-3V ;2U =-1U +4+1×2=3V ;(b) 1U =-1×2=-2V ;2U =2V ;返回1.13 解:(a) s I =36=2A ,0R =3Ω 如图(a(b) s I =26=3A , 0R =2Ω(c)s I =5-5=0A 0R=2+4=6Ω(c )1.14 解:(a)s U =2×10=20V ,0R =2Ω(b) s U =5×2=10V , 0R=2Ω(c)sU =3×2-1×2=4V0R =1+2=3Ω返回1.15 解:(a )I=Ω=+3242;(b )U=3×1-1=2V ;返回1.16 解:(a )U=1×3=3V , Is P =-s I U=-1×3=-3W ;(b )Is P =-s I s U =-1×3=-3W ;Us P =s I s U =1×3=3W返回1.17 解:(a )Us P =R U s 2=362=12W ; (b )Us P = s U s I = 9×3= 27W ;返回1.18 解:(a)U=1×2+10=12V ;(b )I=2226+-=1A ;2V返回1.19 解:1)3R =8K Ω2I =3I =2)//(321⨯+R R R U s =)42(2100+⨯8.33mA2)3R =∞(开路);3I =0 A , 2I =mAR R U s 108210021=+=+3)3R =0(短路);2I =0 A , 3I =1R U s =50mA返回1.20 解:(a )I=1.011000100=+mA ,1U =0.1×1000=100V ; 2U =0.1×1=0.1V(b)1I ==+100//100100100.067mA ; 2I =3I =21I =0.034mA1U =1050100100⨯+=6.67V ; 2U =10-1U =3.33V返回1.21 解:6V 电压源的电流为I=24186++2=3A ;其发出的功率1P =-3×6=-18W ; 18V 电压源的功率为2P =-18×1=-18W ;2A 的电流源两端电压为U=6-2×2=2V ;其功率为3P =2×2=4W 。

返回1.22 解:U=2V ;I=22=1As U =(3+2)×1+4=9V返回1.23 解:ab U =10288⨯+-4-2×3=-2V返回1.24 解:将5Ω电阻先断开,对应的开路电压为:oc U =10V ;对应的等效电阻为o R=5Ω; 对应的等效电路如图所示I==+5oocR U 5510+=1A返回1.25 解:如图所示 ,电阻R 的电流为I=4//42=1A 电阻R 的电压为1U =4×1-2=2VR=12=2Ω返回 1.26 解:321I I I += (1)3I +4I =6I (2)2I =4I +5I(3)三个网孔均采取顺时针方向绕行:3I 3R -3s U -4I 4R -2I 2R =0 (4)1I 1R +2I 2R +5I 5R -1s U =0 (5)4I 4R +6I 6R -6s U-4I 4R =0 (6)返回1.27 解:采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求解:I=151631163⨯+=2.4AU=I ×1=2.4V 返回1.28 解:先将10Ω电阻从电路中去掉,求开路电压oc U =20-150-120=-10V二端口的等效电阻0R =0Ω则 电流I=-R U oc =-1010=-1A返回+-U 1Ω+ IU -+-Ω10oc 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