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犯罪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大学生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然而,大学生法律犯罪事件也屡见不鲜。

这些犯罪事件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案例将分析一起大学生法律犯罪事件,以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预防和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一)案情简介某大学三年级学生李某,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2019年5月,李某在宿舍楼内,趁室友不在,盗取了室友的笔记本电脑一台,价值约5000元。

事后,李某将笔记本电脑变卖,所得款项用于日常生活开支。

(二)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李某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和引导,导致其价值观扭曲。

2. 学校因素:李某所在大学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其法律意识淡薄。

3. 个人因素:李某自身道德品质不高,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三、案例分析(一)犯罪行为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二)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李某的家庭环境对其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其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2. 学校因素:李某所在大学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其法律意识淡薄,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

3. 个人因素:李某自身道德品质不高,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三)犯罪后果1. 法律后果:李某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5000元。

2. 社会后果:李某的行为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稳定,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四、案例启示(一)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强化学校法律教育学校应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预防违法犯罪。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问题容易引发犯罪行为。

学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心理疏导。

大学生法律犯罪案例(3篇)

大学生法律犯罪案例(3篇)

第1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新型犯罪手段层出不穷。

近年来,校园贷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法律犯罪案例为切入点,探讨校园贷陷阱下的悲剧,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校园贷问题的重视。

一、案例背景小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就读于某知名大学。

他热爱生活,成绩优异,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陷入了一场校园贷的陷阱。

二、事件经过1. 初识校园贷一天,小李在宿舍楼下的广告栏里看到了一则校园贷的广告,上面写着“零利息、快速放款、无需担保”。

好奇心驱使下,小李拨打了广告上的电话。

2. 陷入陷阱电话那头,一名自称是校园贷工作人员的人向小李介绍了他们的贷款产品。

在了解到小李的情况后,对方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一笔金额较大的贷款。

在对方的诱导下,小李填写了个人信息,并通过手机APP申请了贷款。

3. 利滚利,债务缠身贷款成功后,小李拿到了钱。

然而,他并未意识到这只是一个开始。

在还款期限到来时,小李发现自己无力偿还。

于是,他再次向校园贷平台申请贷款,试图以贷还贷。

就这样,小李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4. 逼债,身心俱疲随着债务的增加,校园贷平台开始采取各种手段催收债务。

他们通过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方式,不断骚扰小李和他的家人。

小李在巨大的压力下,身心俱疲,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5. 法律制裁,犯罪曝光在绝望之际,小李向警方报案。

警方经过调查,发现这家校园贷平台涉嫌非法放贷、暴力催收等犯罪行为。

在警方的帮助下,小李成功追回部分债务,并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三、案例分析1. 校园贷的诱惑校园贷之所以能够诱使大学生陷入陷阱,主要是因为其具有以下特点:(1)门槛低:无需抵押、担保,手续简便。

(2)放款快:短时间内即可放款。

(3)利息高:实际利率远高于银行同期利率。

2. 大学生心理因素(1)攀比心理:部分大学生受身边同学影响,盲目追求物质生活。

(2)虚荣心: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惜借贷。

(3)缺乏风险意识:对校园贷的风险认识不足,盲目借贷。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其犯罪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大学生犯罪案例,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网络诈骗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

某大学生小张,因沉迷网络游戏,为了获取游戏装备,通过非法途径购买,结果被诈骗团伙利用,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小张的案例反映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案例二: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是影响校园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小李因与同学发生口角,情绪失控,对同学进行了暴力攻击,造成了严重伤害。

这一案例揭示了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冲突时,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采取极端手段。

案例三:盗窃行为大学生小王因家庭经济困难,为了维持生活,选择了盗窃同学的财物。

虽然小王的行为是出于生存压力,但这并不能成为犯罪的理由。

此案例说明,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压力时,缺乏正确的应对策略和求助渠道。

案例四:考试作弊考试作弊是大学生犯罪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

大学生小赵在期末考试中,为了获得好成绩,选择了作弊。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小赵的案例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存在侥幸心理和诚信缺失。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1.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法律法规了解不足,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容易在不经意间触犯法律。

2. 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学业、就业等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疏导,可能会走向极端。

3.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可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行为偏离正轨。

4. 家庭和学校教育缺失: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若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缺乏正确的判断和应对能力。

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1. 加强法律教育:通过开设法律课程、举办法律讲座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了解法律的底线和界限。

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近年(3篇)

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9年,某高校一名大二学生小王(化名)因涉嫌盗窃被警方逮捕。

据悉,小王曾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大二期间,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为了购买游戏装备,小王产生了盗窃的想法。

他先后在宿舍、图书馆等地盗窃了多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财物,涉案金额达数万元。

最终,小王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二、案例分析1. 成因分析(1)法制观念淡薄:小王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法律法规的了解,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

(2)道德修养不足:小王沉迷网络游戏,导致价值观扭曲,道德修养下降,无法抵制不良诱惑。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失:小王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法制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错误行为。

2. 危害分析(1)损害他人利益:小王的盗窃行为给被盗者带来了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被盗者的生活。

(2)破坏社会秩序:小王的盗窃行为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3)损害自身形象:小王的犯罪行为使其在同学、老师和家长中的形象受损,对其今后的学业和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三、预防措施1. 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 提高道德修养:学校和家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具备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和学校要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并纠正其错误行为。

4.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

5.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学校和家庭应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惩罚,起到警示作用。

四、总结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在我国屡见不鲜,这不仅损害了他人利益,也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入手,加强法制教育、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培养,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大学生犯罪法律案件分析(3篇)

大学生犯罪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犯罪案件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分析,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应对措施,旨在为预防大学生犯罪提供参考。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犯罪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本应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大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分析,旨在揭示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应对措施。

二、大学生犯罪案件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大学生犯罪案件涉及盗窃、抢劫、诈骗、故意伤害、强奸等多种类型。

其中,盗窃和诈骗案件较为常见,抢劫、故意伤害和强奸等暴力性犯罪也时有发生。

2.犯罪手段隐蔽化部分大学生犯罪手段较为隐蔽,如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盗窃等犯罪活动。

同时,部分大学生犯罪后,采取销毁证据、逃避侦查等手段,使得案件侦破难度加大。

3.犯罪动机复杂化大学生犯罪动机复杂,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情感、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原因。

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而走上犯罪道路;也有因情感纠葛、心理压力等原因而犯罪。

4.犯罪主体年轻化大学生犯罪主体年轻化,犯罪年龄多集中在18-22岁之间。

这一年龄段的个体,心理、生理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导致犯罪。

三、大学生犯罪的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过于溺爱,导致子女缺乏自律意识,道德观念淡薄。

同时,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容易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不足部分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德育教育。

导致学生在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等方面存在缺陷,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犯罪有着重要影响。

如网络不良信息、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色情内容等,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模仿心理,走上犯罪道路。

4.个人心理因素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如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采取极端行为。

大学生法律案件案例分析(3篇)

大学生法律案件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秋季,某大学校园内发生了一起盗窃案。

受害者是一名大二学生,名叫李明(化名)。

李明在学校宿舍内发现其价值5000元的笔记本电脑被盗。

经过调查,警方发现犯罪嫌疑人系该校一名大一学生,名叫张强(化名)。

张强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二、案件经过1. 盗窃行为:张强在夜间潜入李明的宿舍,利用李明外出时未锁门的机会,盗走了其笔记本电脑。

2. 调查取证:李明发现电脑被盗后,立即向宿舍管理员和学校保卫处报告。

学校保卫处通过监控录像,发现了张强的盗窃行为。

3. 抓捕归案:张强在盗窃后不久被学校保卫处抓获。

警方随后介入调查,确认了张强的犯罪事实。

三、法律分析1. 犯罪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张强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

2. 犯罪事实:张强在夜间潜入宿舍,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量刑分析:根据案件情况,张强盗窃的财物价值为5000元,属于数额较大,且为初犯,可以考虑从轻处罚。

同时,考虑到张强系在校学生,具有悔罪表现,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四、案例分析1. 校园盗窃的原因:张强盗窃的原因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

这反映出当前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压力时,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想法。

学校和家长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经济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校园盗窃的防范:学校应加强宿舍安全管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经济压力,避免因经济困难而走上犯罪道路。

3. 法律教育的缺失:张强盗窃行为的发生,也与他的法律意识淡薄有关。

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加强法律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

大学生犯罪案例教育(3篇)

大学生犯罪案例教育(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在我国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本文将以几个大学生犯罪案例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广大大学生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一、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大学男生因涉嫌盗窃被捕某大学男生小王,因家庭贫困,生活费用难以保障,于是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他利用晚上熄灯后,潜入学校宿舍,盗窃同学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财物。

最终,小王因涉嫌盗窃被警方抓获,并被学校开除。

案例分析:小王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对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盗窃行为的认识。

他在面对贫困生活时,没有通过正当途径解决,而是选择了违法的道路。

这充分说明了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 案例二:某大学女生因网络诈骗被捕某大学女生小李,在网络上结识了一名陌生男子,两人互生情愫。

后来,该男子以各种理由向小李借钱,小李信以为真,先后向其汇款数万元。

最后,小李发现自己被骗,遂报警。

警方调查发现,该男子涉嫌网络诈骗,已被抓获。

案例分析:小李在网络交往中,缺乏对陌生人的警惕性,轻信了对方的谎言,导致财产损失。

这提示我们在网络交往中,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

3. 案例三:某大学男生因故意伤害被捕某大学男生小张,因与同学发生争执,一怒之下将其打成重伤。

事后,小张深感懊悔,但已无法挽回。

最终,小张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案例分析:小张在情绪失控时,没有冷静思考,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这提醒我们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要理智处理,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二、大学生犯罪案例教育启示1.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法制观念至关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大学生对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

大学生对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3月,某高校大学生张某因生活所需,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张某通过观察,发现宿舍楼内有一位同学李某的笔记本电脑放在宿舍床上,且未上锁。

于是,张某心生贪念,决定盗窃李某的笔记本电脑。

在实施盗窃的过程中,张某被李某发现,双方发生了争执。

李某报警,张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事实1.张某盗窃李某笔记本电脑的事实根据张某的供述,他在2019年3月某日凌晨,趁李某熟睡之际,将李某的笔记本电脑盗走。

盗窃过程中,张某并未采取暴力手段,也未对李某造成人身伤害。

2.张某与李某的争执在盗窃过程中,李某被张某吵醒,双方发生了争执。

张某在争执中承认了自己的盗窃行为,并试图逃离现场。

李某随后报警,张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法律分析1.张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本案中,张某盗窃李某的笔记本电脑,属于盗窃公私财物,且盗窃的财物价值较高。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张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2.张某的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张某已满十八周岁,属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应当对其盗窃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3.张某的量刑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在本案中,张某在被李某发现后,主动承认了自己的盗窃行为,并试图逃离现场。

虽然张某未主动投案,但其在被抓获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可以视为自首。

根据法律规定,张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大学生触碰法律案例(3篇)

大学生触碰法律案例(3篇)

第1篇导语: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

然而,在追求知识、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个别大学生却触碰了法律的底线。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大学生触碰法律案例的剖析,为广大学子敲响警钟,警示大家在成长的道路上要时刻遵守法律法规。

一、案例一:校园贷引发的借贷纠纷案例简介:小张是一名大学生,因生活费用不足,向校园贷平台借款。

在还款过程中,小张无力偿还,导致借款金额不断扩大。

最终,小张欠下巨额债务,无力偿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案例分析:校园贷作为一种新型借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资金需求。

然而,由于缺乏风险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一些大学生在借贷过程中触犯了法律。

此案例警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借贷,避免陷入债务陷阱。

二、案例二:网络诈骗犯罪案例简介:小李在网络上结识了一名叫小王的人,小王声称自己能帮助小李赚取高额回报。

在获取小李信任后,小王以各种理由骗取小李的钱财。

最终,小李意识到自己被骗,报警处理。

案例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诈骗犯罪手段日益翻新。

大学生由于对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较弱,容易成为诈骗犯罪的目标。

此案例提醒大学生要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三、案例三:校园暴力事件案例简介:小王和小李是同班同学,因一次误会产生了矛盾。

在校园内,小王纠集了一群人围殴小李,导致小李受伤。

经调查,小王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案例分析:校园暴力事件对受害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也影响了校园和谐稳定。

此案例警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触犯法律。

四、案例四: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案例简介:小张在互联网上下载了一部热门电影,并将其上传至自己的博客供他人免费观看。

后来,电影版权方发现此行为,将小张告上法庭。

案例分析:知识产权是法律保护的重要对象,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属于违法行为。

此案例提醒大学生要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五、案例五:酒后驾车案例简介:小赵和小李是好友,一天晚上,两人一起参加聚会。

大学生典型法律案例介绍分析(3篇)

大学生典型法律案例介绍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与此同时,大学生犯罪案件也时有发生。

本文将以某高校学生宿舍盗窃案为例,对大学生典型法律案例进行介绍与分析。

二、案例简介某高校学生宿舍盗窃案:2019年,某高校学生小王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宿舍内他人财物的念头。

经过一番策划,小王趁宿舍同学不在,采取翻窗入室的方式,盗取了宿舍内一名同学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贵重物品。

案发后,小王被公安机关抓获,并依法对其进行了刑事处罚。

三、案例分析1. 法律适用(1)犯罪主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小王年满十八周岁,符合刑事责任年龄。

(2)犯罪客体:小王的盗窃行为侵犯了宿舍同学的财产所有权,属于侵犯财产罪。

(3)犯罪主观方面:小王具有盗窃的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却故意实施盗窃行为。

(4)犯罪客观方面:小王采取翻窗入室的方式,盗取了宿舍同学的财物,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2. 案件原因分析(1)经济压力:本案中,小王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这说明,经济压力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2)法律意识淡薄:小王在实施盗窃行为前,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这反映出其法律意识淡薄。

(3)社会环境:当前,社会风气浮躁,一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

3. 案件启示(1)加强法制教育: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

(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高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3)完善校园管理制度:高校应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加强宿舍安全管理,减少盗窃案件的发生。

四、总结大学生盗窃案件是大学生犯罪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通过对某高校学生宿舍盗窃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压力、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环境等因素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

典型法律案例分析大学生(3篇)

典型法律案例分析大学生(3篇)

第1篇案情简介:张某,某大学二年级学生,因涉嫌违反校规,被学校以涉嫌作弊为由,公开在学校公告栏和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张某的姓名、照片以及相关违纪情况。

张某认为学校的做法侵犯了其隐私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学校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一、案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高校管理日益趋向透明化,但同时也引发了隐私权保护的问题。

张某案作为一起涉及大学生隐私权的典型案例,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校是否侵犯了张某的隐私权?2. 学校侵犯隐私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3. 学校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学校在处理张某涉嫌作弊事件时,确实侵犯了张某的隐私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法院判决学校向张某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四、案例分析1. 学校是否侵犯了张某的隐私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隐私权是指个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生活、私人信息、身体、名誉等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

在本案中,学校未经张某同意,公开其姓名、照片以及相关违纪情况,侵犯了张某的隐私权。

2. 学校侵犯隐私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学校侵犯隐私权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3. 学校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具体包括:(1)停止侵害:学校应立即停止公开张某的姓名、照片以及相关违纪情况。

(2)赔礼道歉:学校应在公开场合向张某赔礼道歉。

(3)赔偿损失:学校应赔偿张某因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精神损失费。

五、启示1. 高校在处理学生违纪事件时,应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权,避免公开学生的个人信息。

2. 学生应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法律(3篇)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法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犯罪现象逐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本应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然而,一些大学生却因种种原因走上犯罪道路,不仅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也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偏离。

本文将通过对几起大学生犯罪案例的分析,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处理,以期引起社会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重视。

二、大学生犯罪案例解析1. 案例一:大学生抢劫案某高校大学生李某,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为筹集游戏资金,李某与同乡王某密谋抢劫。

两人于一天晚上,携带凶器闯入一家便利店,将店主打伤,抢走现金5000元。

案发后,李某被警方抓获,依法判处有期徒刑5年。

解析:李某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家庭经济负担加重,最终走上抢劫道路。

此案反映出大学生犯罪的一个原因:道德观念缺失、法制意识淡薄。

此外,李某与同乡王某的作案行为也反映出大学生犯罪往往具有团伙性。

2. 案例二:大学生诈骗案某高校大学生张某,利用网络交友平台结识了一名女子,以结婚为名,骗取对方信任。

随后,张某以各种理由向对方索要钱财,共计10万元。

案发后,张某被警方抓获,依法判处有期徒刑7年。

解析:张某利用网络交友平台进行诈骗,反映出大学生犯罪手段的隐蔽性。

此外,张某的诈骗行为也暴露出大学生犯罪具有欺骗性、欺诈性等特点。

3. 案例三:大学生贩毒案某高校大学生王某,因结识了一名毒贩,逐渐沉迷于毒品。

为筹集毒资,王某开始贩毒。

经警方调查,王某共贩卖毒品100克,案发后,王某被依法判处死刑。

解析:王某因结识毒贩,逐渐走上贩毒道路。

此案反映出大学生犯罪的一个严重后果:毒品犯罪。

此外,王某的贩毒行为也暴露出大学生犯罪具有暴力性、危害性等特点。

三、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大学生家庭环境复杂,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法制意识淡薄。

2. 学校教育不足:部分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大学生在面对诱惑时缺乏抵御能力。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案例分析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案例分析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启示
这个案例提醒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学校应该建立心理 辅导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培养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案例二:四川大学 学生杀人案
案例二:四川大学学生杀人案
xxxxxxx
大学生犯罪案例 及案例分析
-
1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2
案例二:四川大学学生杀人案
3
案例三:北京大学学生投毒案
案例一:浙江大学 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概述
2011年,在浙江大学 校园致死。据报道,该 学生曾在高中时就有 过类似的不良行为, 但并未受到足够的重 视和管教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揭示了高校学生犯罪的 另一个常见原因——心理问题。 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学业、生活、 情感等多重压力下,容易产生心 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偏执等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就有可能引发犯罪行为。此外 ,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或溺爱,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 德观念,容易在冲突中采取过激 的行为
案例三:北京大学学生投毒案
案例概述
2013年,北京大学一名医学研究生在宿舍内使用化学试剂将室友毒害。据报道,该学生与 室友之间存在一些琐碎的矛盾
案例三:北京大学学生投毒案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同样是心理问题引发的犯罪行为。投毒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犯罪行为,但该学生却 因为一些琐碎的矛盾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方式。这表明该学生的心理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 同时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

法律案件分析大学生(3篇)

法律案件分析大学生(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高校学生甲,男,20岁,因涉嫌盗窃被学校保卫处抓获。

经调查,甲在校园内多次盗窃他人财物,涉案金额达数千元。

学校保卫处将其移交至公安机关处理。

公安机关经过侦查,收集了相关证据,对甲进行了刑事拘留。

二、案件分析1. 法律依据本案涉及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刑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3)教育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学生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学校可以根据情况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分:(一)违反治安管理,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

2. 案件定性本案中,甲涉嫌盗窃他人财物,涉案金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同时,甲在学校多次盗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

3. 案件处理(1)刑事处罚:根据刑法规定,甲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

(2)行政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甲被处以行政拘留十日。

(3)学校处分:根据教育法规定,学校给予甲开除学籍的处分。

三、案例分析1. 案件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甲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父母对其关爱不足,导致其道德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

(2)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甲的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当前社会风气浮躁,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导致盗窃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大学生法律案例及剖析(3篇)

大学生法律案例及剖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某大学三年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心生盗窃念头。

一日,甲潜入学校实验室,窃取了一台价值5000元的笔记本电脑。

事后,甲将电脑以4000元的价格出售给同学乙。

不久,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现电脑丢失,报警后将甲抓获。

乙在甲被抓获后,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二、案例分析1. 案例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

在本案中,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实验室的笔记本电脑,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2. 案例分析(1)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甲在盗窃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① 主观方面:甲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想通过盗窃获取经济利益。

② 客观方面:甲秘密窃取实验室的笔记本电脑,侵犯了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③ 主体方面:甲已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综上所述,甲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构成盗窃罪。

(2)乙的行为构成自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在本案中,乙在甲被抓获后,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构成自首。

(3)乙的行为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在本案中,乙明知甲盗窃的电脑是犯罪所得,却以4000元的价格收购,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三、法律建议1.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2. 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应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等高风险区域的监管,防止类似盗窃案件的发生。

3.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因心理问题导致违法犯罪。

法律案件案例分析大学生(3篇)

法律案件案例分析大学生(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5月,某高校大学生李某因家境贫寒,急需用钱。

在经过一番思索后,李某决定采取盗窃的方式筹集资金。

5月20日,李某在校园内窃取了同宿舍同学张某的一部价值3000元的手机。

事发后,张某报警,学校保卫处立即介入调查。

经查,李某对其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二、案件事实1. 李某,男,20岁,某高校大学生,家境贫寒。

2. 张某,男,21岁,某高校大学生,与李某同宿舍。

3. 2019年5月20日凌晨,李某趁张某熟睡之际,将张某放在床头的手机盗走。

4. 当日,张某发现手机被盗,遂报警。

5. 李某被学校保卫处抓获,对其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三、法律分析1. 犯罪主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李某已满18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是本案的犯罪主体。

2. 犯罪客体本案中,李某盗窃张某的财物,侵犯了张某的财产所有权,属于侵犯财产类犯罪。

3. 犯罪主观方面李某盗窃张某的财物,是出于非法占有目的,具有犯罪故意。

4. 犯罪客观方面李某实施了盗窃行为,窃取了张某的财物,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四、判决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案件事实,李某盗窃张某手机,价值3000元,属于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

综合考虑李某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法院判决李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

五、案例分析1. 本案中,李某因家境贫寒,采取了非法手段筹集资金,体现了我国刑法对财产犯罪的严厉打击。

同时,这也提醒广大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合理规划生活,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近年大学生法律案例分析(3篇)

近年大学生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李某,男,20岁,某大学三年级学生。

2019年11月,李某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调查,李某于2019年10月间,先后三次在宿舍内盗窃同学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财物,价值共计人民币1万元。

案发后,李某对盗窃事实供认不讳。

二、案件分析1. 刑事责任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李某年满20岁,属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因此,李某应对其盗窃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2. 犯罪构成要件(1)犯罪主体:李某作为盗窃罪的犯罪主体,符合法律规定。

(2)犯罪客体:李某盗窃同学财物,侵犯了他人财产所有权,符合犯罪客体要件。

(3)犯罪客观方面:李某在宿舍内三次盗窃同学财物,符合犯罪客观方面要件。

(4)犯罪主观方面:李某明知盗窃行为是违法的,仍然故意实施,具有盗窃的故意,符合犯罪主观方面要件。

3. 刑事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李某盗窃金额较大,且多次盗窃的事实,结合其犯罪情节,法院可对其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三、案例分析1. 大学生盗窃犯罪的原因(1)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对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2)心理压力过大:部分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等压力,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

(3)道德观念缺失: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约束,对他人财物不尊重,导致盗窃行为的发生。

2. 预防大学生盗窃犯罪的措施(1)加强法律教育: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触犯法律大学生案例分析(3篇)

触犯法律大学生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然而,在校园中也不乏一些大学生触犯法律的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给大学生自身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触犯法律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以期引起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重视。

二、案例介绍案例背景:某大学一名大学生,因涉嫌盗窃被警方抓获。

据了解,该生家境贫寒,父母均为农民,家中还有一个弟弟在读高中。

由于生活压力,该生萌生了盗窃的念头,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案例经过:某日凌晨,该生趁学校宿舍楼管理员休息之际,潜入宿舍楼,盗取了他人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财物。

得手后,他将赃物变卖,企图弥补家庭经济困难。

然而,在作案过程中,他被宿舍管理员发现并报警。

警方介入调查后,该生对其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案例处理: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该生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三、案例分析1. 成因分析(1)家庭因素:该生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均为农民,收入微薄。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无法给予其足够的物质支持,导致其生活压力增大。

(2)心理因素:该生在面临生活困境时,未能正确面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在心理压力下,他产生了犯罪念头。

(3)法律意识淡薄:该生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缺乏法治观念,认为盗窃行为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

2. 危害分析(1)对个人危害:该生因触犯法律,被判处有期徒刑,这不仅对其自身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还影响了其未来的发展。

(2)对家庭危害:该生的犯罪行为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也给弟弟的成长带来了不良影响。

(3)对社会危害:该生的犯罪行为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稳定,损害了社会风气,给社会治安带来了隐患。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教育他们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应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案例法律分析(3篇)

大学生案例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三,男,XX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大四学生。

2021年5月,张三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逮捕。

据调查,张三于2021年4月25日晚,在XX大学图书馆内,趁无人注意之际,窃取了一部价值人民币5000元的笔记本电脑。

经查,张三曾因盗窃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过一次。

二、案件分析1. 案件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

在本案中,张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了价值人民币5000元的笔记本电脑,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2. 犯罪构成(1)犯罪主体:张三作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具备犯罪主体资格。

(2)犯罪客体:张三的行为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即犯罪客体。

(3)犯罪客观方面:张三实施了秘密窃取的行为,即犯罪客观方面。

(4)犯罪主观方面:张三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犯罪主观方面。

3. 犯罪情节(1)犯罪动机:据张三交代,其盗窃笔记本电脑是为了购买游戏设备。

(2)犯罪手段:张三采取秘密窃取的方式,即在图书馆内趁无人注意之际实施盗窃。

(3)犯罪后果:张三盗窃的笔记本电脑价值人民币5000元,给受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

(4)犯罪前科:张三曾因盗窃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过一次,属累犯。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四、判决结果根据以上分析,法院认为张三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且属累犯,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近期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3篇)

近期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群体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光环背后,部分大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价值观扭曲等原因,触犯了法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本文将通过对近期几起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的分析,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一、案例介绍案例一:大学生涉嫌网络诈骗2019年,某高校大学生李某,在网络上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利用网络平台,以虚假身份,通过发送虚假信息、虚构投资项目等方式,骗取他人钱财。

在短短几个月内,李某等人骗取了数百万元。

最终,在警方调查下,李某等人被抓获,并被判处有期徒刑。

案例二:大学生涉嫌盗窃2020年,某高校大学生张某,因家庭经济困难,萌生了盗窃的念头。

他利用夜间,潜入学校附近的居民家中,盗取财物。

在短短一个月内,张某共作案5起,盗取现金及贵重物品价值数万元。

最终,张某被警方抓获,并被判处有期徒刑。

案例三:大学生涉嫌酒后驾驶2021年,某高校大学生王某,在参加同学聚会后,酒后驾驶摩托车回家。

途中,因操作不当,导致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

王某因涉嫌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二、原因分析1.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法律的认识,对法律规定的后果缺乏足够的重视,容易在冲动之下触犯法律。

2. 价值观扭曲: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追求物质享受,忽视道德规范,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3.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大学生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过于溺爱,忽视了对子女的法律教育,导致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法律意识淡薄。

4. 学校教育不足:部分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导致学生在面对法律问题时,缺乏应对能力。

5. 社会环境因素: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部分大学生承受压力较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预防措施1. 加强法律教育:高校应将法律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在面对法律问题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承担着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数量的不断增长,严重程度的加深,大学生违法犯罪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的分析,着力考察大学生犯罪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探究其犯罪的根源,并更多地从社会,教育,犯罪心理的角度提岀预防对策,以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违法犯罪;校园案例;成因分析1. 校园违法犯罪案例2004年寒假马加爵因为打工没有回家,留在学校住宿。

邵瑞杰和唐学李提早回到了学校。

唐学李原本是住在校外的出租房的,只是因为那几天还是假期,校内宿舍的床位空置率较高而入住邵瑞杰和马加爵的317室。

案发前几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打牌时,因邵瑞杰怀疑马加爵岀牌作弊两人发生争执。

曾被马认为与其关系较好的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马认为他的这番话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转而动了杀机。

在2013年10月1日2日的锵锵三人行节目中,李玫瑾教授透露马加爵真正的杀人动机之一是因为寒假期间涉及性的行为(外出嫖娼)被室友发现,当年之所以不公布真相是怕给受害者和加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马加爵利用电脑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确定用杀人后流血相对较少的铁锤作为他的作案工具,同时查阅了一些省份的地理资料及登录过公安部的网站。

他在自己电脑上查阅的这些资料后来成为警方的查案线索。

马加爵到一个旧货市场买了一把石工锤,据其自称为了使用方便,他请店主把锤子的木柄锯短。

马加爵把锤子藏在宿舍楼内厕所的隐蔽处,但后来却被人偷走。

他又到同一间商店再买了一把锤,并同样让店主锯断。

他还买了日后用于捆扎尸体的黑色塑料袋、胶带纸,又制作了假身份证以备逃跑时使用。

唐学李的存在成为马加爵杀人的障碍,因此马决定先除掉他。

2月13日晚,马加爵趁唐学李不备用石工锤砸向其头部,杀死唐学李后马用塑料袋扎住唐的头部,藏进衣柜锁好。

14日晚,邵瑞杰回到宿舍,因隔壁宿舍同学已经回来他只好回到317室。

马加爵趁其洗脚时用石工锤把他砸死。

15日中午,杨开红到317室找马加爵打牌,马趁机用同一办法将他杀死。

当晚马加爵到龚博的宿舍,跟龚博说317室打牌三缺一,将其引到317室后杀死。

四人的尸体均被马加爵用黑色塑料袋扎住头部后放入衣柜锁住。

据马加爵本人事后指称,当时曾有一广西老乡过来找马加爵打牌,马加爵曾打算将其杀死,因其曾为马加爵到饭堂拿饭,加上马加爵觉得他平时对其不错而没有动手。

15日当天,马加爵到云南省工商银行汇通支行学府路储蓄所分两次提取了350元和100元人民币现金。

杀死4人后,马加爵在2月17日带着现金和自己之前制作的假身份证乘坐火车离开。

在火车站他的假身份证被警察查到,但由于其案情还未被发现,他得以逃脱并乘坐到广州的火车离开。

2004年2月23日中午13时18分,结束寒假刚返校不久的云南大学北院鼎鑫学生公寓6幢317室两名学生感觉宿舍有异味,遂一起打扫卫生,发现本室一衣柜内有液体流岀并带有臭味后,随即向学校宿舍第1页(共7页)报告,保安撬开后发现四名学生尸体都被藏在宿舍内的四个衣柜里,校方随即向昆明市公安局报警。

警方经过侦查后,认定 317室即为作案现场;被害人均系钝器打击头部致颅脑损伤死亡,死亡时间约 一周左右;作案时间初步认定在 2月13日至15日,作案工具即现场遗留的石工锤。

同时,警方将嫌疑对象为云南大学本校学生、当时居住于该寝室的马加爵。

2004年2月23日晚11时,云南省公安厅向全省公 安机关发出A 级通缉令;公安部于 24日向全国发出A 级通缉令。

2004年3月15日下午7时20分许,海南省三亚当地人摩的司机陈贤壮向三亚市河西派出所派出所举 报:在三亚的河西路一河堤附近,发现一相貌极似马加爵的男子。

警方接报后,迅速赶往发现地抓获该人, 经初步审讯,此人交待了在云南大学杀害四名学生的犯罪事实,经鉴定,确认是马加爵本人。

[11]公安部 刑侦局代表于3月16日下午向三亚市现场向举报有功人员、摩的司机陈贤壮颁发奖金20万元;此外,三 亚市政府也将给予陈贤壮奖励,共计 25万元。

2004年3月17日凌晨,犯罪嫌疑人马加爵被押解回到昆明。

【1】 2. 相关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 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 身。

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时候,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 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四条: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 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

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 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 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 费用。

【3】3. 判决结果2004年4月22日,马加爵一案在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二法庭开审,马加爵父亲曾为其聘请北京中 孚律师事务所向阳律师,但因“马加爵拒绝聘请律师”,法院安排云南照耀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赵耀和昆明市 法律援助中心的主任冯姓律师为其辩护。

马加爵在法庭称自己作案时未有受伤,但在案发现场发现多处马 的血迹。

辩护律师曾以此为由请求对被告重新作精神鉴定, 被法庭以“未能提供相关法律依据” 为由拒绝,法庭又请出云南省公安厅法医鉴定中心的法医为辩护方解释。

马加爵当庭称“请求法院对我判处极刑”。

邵 瑞杰、杨开红、唐学李的家属对马加爵提出总数为 82万余元人民币的要求。

4月24日,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判令马加爵赔偿附 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李文杨、唐先和人民币两万元,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邵渭清、黄燮梅人民币两万元, 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杨绍权、马存英人民币两万元。

宣判后,在法定期限内,马加爵没有提出上诉, 昆明中院即依法报送云南省高级法院核准对马加爵的死刑判决。

家人则哭求其提岀上诉,并在庭后提岀对,对犯罪分子除依法 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 ,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马加爵的精神状态做二次司法鉴定。

但最终马加爵并无提出上诉。

2004年6月17日,马加爵被执行死刑。

【1】4. 大学生违法犯罪概况4.1大学生犯罪类型按照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所具有的某些基本特征以及主客体方面的某些特征可以将大学生违法犯罪类型划分为:暴力型违法犯罪,如杀人、伤害、抢劫、绑架等违法犯罪行为;财产性违法犯罪,如盗窃、诈骗等;性违法犯罪,如卖淫嫖娼、强奸等违法犯罪行为;智能型违法犯罪,如计算机违法犯罪、信用卡违法犯罪、商业欺诈违法犯罪等;特殊类型的违法犯罪,如毒品违法犯罪、赌博违法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等。

有关资料表明,财产型违法犯罪,尤其是盗窃公私财物的违法犯罪,不论是中外各国,都是一种常见的违法犯罪类型,在全部违法犯罪案件中的比例,一般都在50 %以上,居于首位。

【4】4.2大学生犯罪特点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大学生违法犯罪与其他违法犯罪没有本质的区别,可由于其特殊群体的身份,结合近几年大学生违反犯罪的事件,归纳如下几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1. 类型多样化,大学生犯罪几乎涵盖了我国刑法规定的全部犯罪种类。

据某监狱对大学生在押犯的罪名统计,侵犯财产罪占56. 35% ;盗窃罪占25. 81% ,抢劫罪占23. 95% ,诈骗罪占3 . 96%。

故意伤害罪占8. 06%,故意杀人罪占4. 79% ,强奸罪占3. 9%。

特别需要指岀的是,近年来,一些新的犯罪种类,如贩毒、走私、组织介绍卖淫、利用网络违法犯罪等也开始发现有大学生,虽然这些犯罪数量较少,但危害极大2•违法犯罪大多源于心理不健康,包括性心理。

表现为以个人为中心,情绪易激动、急躁,受挫感强和自控能力差,自闭孤僻,过于自卑或自负,容易受心理失衡感和外界的影响,往往因小事冲动或过分好奇而萌发不良意识,导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也使得其带有突发性和暴力性的特点。

3•违法犯罪主体不断扩大,其中不乏女性,且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

受到一些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思想的不良影响,不少女大学生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不惜有盗窃,甚至卖淫等违法行为。

4. 自我保护意识差,法制观念单薄或者是对法律有一定的认识但心存侥幸心理。

从2008年南京市800多名大学发生“传销”违法事件可以看岀这点。

【5】5. 大学生违法犯罪成因分析及其对策5.1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分析(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1)家庭:家庭作为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单元,对大学生的成长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童年经历关系密切。

家庭是孩子最原始接受教育的环境。

家庭的教育方式的好与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决定着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其中,处于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第3页(共7页)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

原因就是缺乏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

马加爵的父母都不善于表达感情,家庭气氛非常压抑,这可能就是造成马加爵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不爱说话的原因。

据他父亲回忆,他从来没有跟马加爵做过深入的交谈。

在马加爵上大学期间,父亲只给他写过一封信。

马加爵自己遇到开心的事或伤心的事也从来不告诉父母,最典型的例子是得了奖状也不向父母汇报,往抽屉里一塞,就象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一样。

父母对儿子的事情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直到从抽屉里发现了奖状才知道儿子在学校里的表现。

由此可见,马加爵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马加爵的父母为什么会忽视自己的孩子?一个原因是家境贫寒,整天为生计而奔波,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父母也是分裂样人格障碍,即性格孤僻、情感淡漠。

如果是这样的话,马加爵的人格障碍就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马加爵被捕以后全家岀动去向被害人家属道歉一事也可以看岀,他的家人也是非常“偏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