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2015.5.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 宇宙万物
阳 阴 从;据 主;依

气 后;有情有状;形而下;多;散在江湖
二、哲学思想——理学
2、人性系统(“心性理 欲论” ) “性者,人之所以得 于天理也。” (《朱 子语类》卷五)
道心:水、至纯 明

天命之性
从;听命
主;安顿
仁义礼智信



圣人之性
气质之性
贤人之性 中人之性 小人之性
四、其它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 的集大成者,他还创 作了一千二百多首诗, 是他深邃的理学思想 与丰富的内心世界的 展现。具体说来,主 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出入三家、笃于儒学 的道学性格;系于国 事、关心农民的忧患 意识;登山临水、酬 唱交游的人生...

观书有感二首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头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所谓居敬,即是收放心,严肃认真与精神专一的态度。 所谓持志,即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或根据一个特殊 问题去书中搜集及整理有关资料。 依朱熹的看法,“程先生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 致知,此最精要。方无事时,敬以自持,凡心不可放 入无何有之乡,须是收敛在此。及应事时,敬于应事, 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今学 者说书,多是捻合来说,却不详密活熟。此病不是说 书上病,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不精。 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
四、其它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G:\教学资料\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课件 2011.10.11\第七章 宋朝教育思想-朱熹 (2011.11.16)\康桥朗诵作品:春日(朱 熹)..flv
四、其它
西江月 睡处林风瑟瑟, 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 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 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 好处金章不换。
根据《明会典》,在孔庙祭奠的除 了孔子本人外,还有孔子的嫡传、 再传弟子,以及后世的儒家学者。 孔子位列正中南向,接下来东西向 是孔门四圣,四圣之下是十哲,十 哲之下,就是尊为“先贤”和“先 儒”的历代知名儒家学者。朱子位 列宋儒欧阳修、张载、程颐、胡瑷 之后。(赵刚.权宜之计:康熙五十一年朱
熹升配孔庙十哲之次的政治史发覆——— 兼论钱穆、葛兆光先生有关康熙时代思想 专制的诠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5年01期. )
三、教育思想
2、大学生( 15岁入大学 )——天命之性— —致知——学理 大学阶段是在小学之上的深造,即“学其小 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是发明此事之理”。 “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是发明此 事之理”。此处的“所以”是指原因和理由。
三、教育思想
《四书》是大学的基 本读物,是化入圣贤 之学的门户,人人必 须学好《四书》,至 于进一步学习《五经 》,那是专门研究的 事了。
三、教育思想
(二)论教育阶段与教育内容 1.小学生( 8岁入小学)——气质 之性——格物——学事 小学教育比做“打坯模”,强调 要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 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小学以“教 事为”,具体说,就是“教之以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 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三、教育思想
朱熹编写《小学》一书,汇集古代圣贤“嘉言 懿行”, 并以日常生活中的人伦道德主题分立 纲目,如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心 术、感化、衣服、饮食等,内容包括名儒的格 言和前人的典范事例,对儿童进行生动形象的 教育。 又撰有《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 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
四、朱子读书法
2. 熟读精思 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在遍数上不 能打马虎眼。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对书 中的内容了如指掌,“一一认得,如同自 己作出来底一般”。
四、朱子读书法
3. 虚心涵泳
“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既虚了,又要随他曲折 去。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 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灰杜撰。学者看文字, 不必自立说,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 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 其有不合,便穿凿之便会。”
1. 循序渐进
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 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他说:“事有大小,理 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朱子语类 》卷八。) 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 学精神。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 “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 尽弃”。(《论语集注》卷五) 其三,循序渐进还体现在读具体的书上,要按照首 尾篇章的顺序,“未明于前,勿求于后”。强调扎 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
来自百度文库
二、哲学思想——理学
1、宇宙系统(理气论、动静观 )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朱文公文集》 卷七十) “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 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是第一性的。 “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也是“理”的载体,是第二性的。
先;无影无形;形而上;一;月 道
一、生平
2、“仕宦九载,当朝四十六天”
1148年18岁,参加建州乡试(亦叫秋闱)考取了 贡生。1149年19岁,春天入京科举(亦叫春闱), 登榜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 奉郎、朝散郎 ,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 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 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 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 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1196年66岁时,为宁宗侍讲,46天后被逐。

人心:器、兼清浊
二、哲学思想——理学
体现在人类社会中,封建 的“人伦”,就反映了 “天理”的内容。“明人 伦”就是要体认天理,穷 尽天理。这样,朱熹就把 封建的人伦道德神圣化、 永恒化。可见朱熹的教育 理论,是建立在客观唯心 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
三、教育思想
(一)“为圣贤”的教育目的
朱熹的性理说中认为“性”是人与物与生俱来的,但是 人之性又是可以改变的,人之性若暗是可以“使之明”。 而“人物性本同,只气禀异。” “气质所禀,确有偏处, 气有 昏明厚薄之不同。”“性者万物之原,而气禀则有 有清浊,是以有圣贤之异。” 因此,常人要为圣为贤 需要“去气质之偏”,而“气质之偏”具体表现有私欲 等。一方面,朱熹鼓励学者以为圣为贤为目标,“圣贤 只是做得人当为底事尽。今做到圣 贤,止是恰好,又不 是过外。” 另一方面,朱熹通过教人为从内、外,即 “心上做工夫”和“践履圣行”来达到以为圣为贤的目 的。
三、教育思想
关于大学学习方法之三:主张争辩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 歧,由吕祖谦 发起,邀请朱熹和陆九渊等在信州 鹅湖寺(今江西铅山县境内)集会,讨论“为学 之方”。这便是我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 会”。会议进行了三天,双方各持己见(“泛观 博览”和“格物致知” ——“易简功夫”和“发 明本心” ),最后只好不欢而散。 5年过后(1181年),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 访朱熹,请为其兄陆九龄撰写墓志铭,二人一见 如故。朱熹不仅接受了陆的请求,同时还邀请陆 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讲 解《论语》“君子喻于 义,小人喻于利”章,给师生们留下了良好 印象。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1、“熹”与“晦”(1130-1143年)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 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 14岁时,父亲朱松托孤好友刘子羽。 朱松在《中秋赏月》诗中写道:“……停杯玩飞辙,河 汉静不湍。痴儿亦不眠,苦觅蛙兔看。”这就是史书上 记载的“朱子问天”的典故。 刘子羽送十六字“木晦于根,春华晔敷;人晦于身,神 明内腴”给朱熹。(树的生机含蓄在根,春天就会繁荣 昌盛。人的潜力隐藏在身,理应孕育聪明才智。)
(《朱文公文集》)
三、教育思想
关于大学学习方法之二:勇猛奋发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 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 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 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 (《朱文公文 集》) “譬如煎药,先猛火煎,数百沸大滚,直涌坌[bèn] 出来,然后却可以慢火养之”。“如推车子,初推 却用些力;车既行后,自家却赖他以生”。 (《朱 文公文集》)
四、朱子读书法
5. 着紧用力
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要努 力。朱熹比做“撑上水船, 一篙不能放松”, 不进则 退。读书又是细致功夫,不 能蛮干。 他以鸡抱卵为喻,急躁是不 行的,而且过冷孵不出来, 过热又会死。为此,他提出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 读书原则。
四、朱子读书法
6.居敬持志
一、生平
在中国文庙史上,汉代以后有那么多 的先儒、先贤,但被封建王朝列入 “十哲”之内者,朱熹是独一无二的。 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 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 后推朱熹。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 教授赞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 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在福建文化史与闽北文化史上,朱熹 都占了第一位。福建被称之为“海滨 邹鲁”、“理学名邦”,都是同朱熹 分不开的。
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 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个意见, 再“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甚至穿凿附会地硬行联 系,这样是学不好的。
四、朱子读书法
4. 切己体察
“入道之门,是将自个已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 与已为一。而今人,道在这里,自家在外,无不相干。 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克已复礼, 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复,我实能克 已复礼,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 也就是“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这是儒家提 倡“求诸己”,讲究自律的思想体现。如果读书只是 为了向别人炫耀,或是为了获取教训别人的材料,也 就丧失了本义。
三、教育思想
(二)论读书方法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 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 (《朱文 公文集》卷五九。) “为学之道,莫先欲穷理。穷理之要,必在 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欲循序而致精。而 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 理也。”---“朱子读书法”
四、朱子读书法
一、生平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 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 《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 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 问答录。 在中国著述史上,朱熹的著述比之前人也是 最多的一个。他一生共留下了126种著作 400多卷,其内容遍及经、史、子、集诸部, 范围广阔,博大精深,卷帙浩繁,如同一个 巨大的宝库。他在这些著作中建构起来的宏 大思想体系,达到当时世界上哲学理论发展 的最高水平。
一、生平
3、“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 泰山与武夷” 朝廷多次委以重任,朱熹力辞不受,致志于理 学。先后主管台州崇道观、武夷山冲佑观、华 州云台观、西京崇福宫、西太一宫、南京鸿庆 宫,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时代背景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 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三、教育思想
关于大学学习方法之一: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 别人助自家不得”。“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 会,来放自家口里”。 “指引者,师之功也” , “师友之功,但能示于始,而 正之于终尔” 。他还说了自己的经验, “某此间讲说时 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 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 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