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循环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四章_血液循环

生理学:第四章_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血液系统:心脏和血管组成。

血循环的功能:①物质运输(主要功能)②体液调节(运输各种内分泌激素和其他体液物质)③血液防卫功能④内分泌功能(研究证实心脏和血管还具有此项功能)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心脏不断地、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将血液从静脉吸入心脏,并射入动脉而实现其泵血功能。

左侧——体循环右侧一一肺循环瓣膜起着活门的作用,控制血液沿一个方向流动。

心脏的特点:①功能合胞体:心肌细胞闰盘处的缝隙连接是细胞间通道,是低电阻区,具有高度的通透性。

兴奋能够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直接进入相邻细胞,实现同步性活动,增强心肌的收缩力。

②对Ca2+依赖性大:心肌细胞肌浆网不发达,钙离子储备少。

引起心肌细胞收缩的概离子大多来自细胞外。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掌握)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通常指心室的活动周期。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都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

心动周期可作为分析心脏机械活动的基本单元。

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

成年人心率为75次/分,则每个心动周期持续 0.8秒。

全心舒张期:心房和心室均进入舒张状态,持续0.4秒。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活动依一定次序和时程先后进行,心房和心室的收缩期均短于舒张期。

当心率加快时,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程度更大,因此,心率过快时对心脏的持久活动不利。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掌握)1•心室收缩期(0.3s)等容收缩期(0.05秒):房室瓣关闭一动脉瓣关闭特点:心室容积不变,血液是不可压缩的,因此室内压ff。

射血期快速射血期:0.10秒,泵出血量2/3 (此期室内压升高达峰值)减慢射血期:0.15秒,泵出血量1/32.心室舒张期(0.5s)等容舒张期(0.06 — 0.08s):动脉瓣关闭一一房室瓣关闭特点: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JJ。

心室充盈期快速充盈期:0.11秒,占2/31/6。

心脏各部分在泵血活动中作用1•心室收缩:心室—动脉压力梯度,心室射血]舒张:心房—心室压力梯度,心室充盈因此,心室的活动对于心脏泵血功能起关键作用。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心动周期2、心率3、每搏输出量4、每分输出量5、射血分数6、心指数7、房室延搁8、期前收缩9、代偿间歇10、心室功能曲线11、心肌自动节律性12、窦性心律13、异位心律14、心力储备15、超速驱动压抑16、心电图17、血压18、外周阻力19、动脉血压20、收缩压21、舒张压22、脉搏压23、平均动脉压24、动脉脉搏25、中心静脉压26、微循环27、Starling mechanism28、cardiac contractility29、有效滤过压30、baroreceptor reflex31、缓冲神经32、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33、renin34、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35 vasopressin(VP)36、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 (EDRF)37、endothelin38、血-脑屏障答案一、名词解释1.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2. 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3.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4.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

5.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6. 心指数:一般是指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7. 房室延搁: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传导速度较慢,延搁时间较长,称之为房室延搁。

8. 期前收缩:心室肌被一次额外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因该次兴奋和收缩是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

9.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0.心室功能曲线: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值与相应的搏出量或每搏功绘制成的曲线。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完整版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完整版

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产 生的电信号经传导系统传遍整 个心脏,引起心肌细胞收缩。
心脏工作原理剖析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功能。收缩期时,心房和心室肌肉收缩,将血液泵出; 舒张期时,心房和心室肌肉舒张,血液回流填充。
心脏收缩与舒张受神经和体液调节,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调节作用。
心脏工作过程中伴随着心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周期性变化,两者紧密相连。
形态 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直径约7.5μm,厚度约 2.5μm。
3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机体酸碱平衡。
白细胞种类、数量及作用
01
种类
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五种。
02 03
数量
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 5%,嗜碱性粒细胞占1%左右。
将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同时吸入 氧气,使血液在肺部得到氧合,为体循 环提供富含氧的血液。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机制
组织液生成
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和滤过压共同作用,使血浆中的液体成分通过毛细 血管壁滤出,形成组织液。
组织液回流
组织液中的水分和溶质通过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回流至静脉系统,维持组织液 的动态平衡。同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胞通过淋巴系统回流至血液循 环。
静脉血管类型及功能
容量血管
静脉系统作为容量血管, 可容纳全身约60%-75%的 循环血量,具有较大的可 扩张性。
静脉瓣
静脉内存在静脉瓣,可防 止血液逆流,保证血液单 向流动。
静脉回流
静脉回流受重力影响较小, 主要依赖骨骼肌的挤压作 用和呼吸运动等因素进行 调节。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
外向离子流:逐渐增大的外向K +流。 内向离子流:Ca2+内流(L型,慢通道),
阈电位为-30~-40mV,可被 Mn++、硝苯地平和维拉帕米 等阻断。
3期(快速复极末期)
0mV——-90mV,历时100~150ms。 慢Ca2+通道失活,K+外流↑ ↑
张一次的机械活动
2. 心率:指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
安静状态下,正常
成年人一般
为60~100次/min。
心动周期
心房收缩期 心室收缩期 全心舒张期
心肌 房缩、室舒 室缩、房舒 室舒、房舒
瓣膜 房室瓣开、 房室瓣关、 房室瓣开、 动脉瓣关 动脉瓣开 动脉瓣关
血流 房→室
室→动脉 房→室
心音
(三)心肌收缩能力对每搏输出量的影响 ——等长自身调节
与心肌的初长无关,由心肌细胞本身的收缩能力决定其收缩强度,主要受 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中活化的横桥数量和ATP酶活性的影响。
(二) 心率的影响
1. 正常情况下,心率和心输出量成正比; 2. 当心率过低和过高时,心输出量均降低。
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一)心脏输出的血量
1. 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 2. 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二)心脏做功量(略)
每搏输出量/搏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搏所 射出的血液量。
健康成年男性一般为60~80ml。
搏出量 射血分数 = ——————————×100%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健康成年人一般为50~60%,是一固定值。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第四节 心音和心电图 第五节 血管生理 第六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七节 心、肺和脑的血液循环(略)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件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件

05
循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 系
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消化系统为循环系统提供 营养物质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 各组织器官,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维持内环境稳态
消化系统通过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吸收与排泄 ,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吸入氧气,通过血液循环将其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将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 血液循环排出体外。
血管的结构
血管壁由内层的内皮细胞、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和外层的结缔组织构成。
血管的功能与调节
01
02
03
物质交换功能
血管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 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氧 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通过血管进行交换。
调节血流
血管通过收缩和舒张来调 节血流,维持血压稳定和 满足组织需求。
免疫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免疫作 用,能够抵御病原体的入 侵。
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 左右两肺之间,约2/3在 正中线的左侧。
心似倒置的圆锥体,前 后稍扁,心底朝向右后 上方,与上腔静脉、主 动脉相连,心尖朝向左 前下方,心底为心房, 心尖为心室。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和 心外膜三层构成。
心脏分为左心和右心两 部分,左心又分为左心 房和左心室,右心又分 为右心房和右心室。
维持酸碱平衡
呼吸系统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酸碱平衡。
循环系统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排泄代谢废物
泌尿系统通过生成尿液,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而循环系统负责将尿液运 输到肾脏等泌尿器官。
维持水盐平衡
泌尿系统通过调节尿液的量和成分,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水盐平衡。

生理学-血液循环解读

生理学-血液循环解读

肾脏
肾动脉为肾脏提供血液,参与 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盐平衡 等功能。
XX
PART 02
心脏结构与功能解析
REPORTING
心脏位置、形态及内部结构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位于正中线左侧 ,1/3位于右侧。
心脏呈倒置圆锥形,前后略扁,心尖指向左前 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心脏内部被纵走的房间隔和室间隔分为左心房 、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四个腔,同侧心房 与心室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口相通。

白细胞
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 识别和消灭病原体,如细菌、病 毒等,以及清除体内衰老、损伤
的细胞。
血小板
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当血管受损 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 ,形成血小板栓子,促进血液凝
固,防止出血。
血浆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血浆的主要成分,占 血浆总量的90%以上 ,为细胞提供液态环 境。
PART 06
常见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介 绍
REPORTING
高血压病
定义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动 脉压的持续升高可导致靶器官如心、脑、肾、血管等损害。
症状
头晕、头痛、心悸、胸闷、乏力等。
治疗
药物治疗(如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生活方式 干预(如限盐、戒烟、限酒、增加运动等)。
动脉
管壁较厚,富含弹性纤维 和平滑肌,可随着心脏的 收缩和舒张而相应扩张和 回缩。
静脉
管壁较薄,弹性较小,通 常具有较多的瓣膜以防止 血液倒流。
毛细血管
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 成,通透性较高,是血液 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 场所。
血管壁组成及功能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

有效不应期 ERP 相对不应期 RRP 超常期 SNP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兴奋的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关系
心室肌AP、机械收缩曲线与兴奋性的关系
AP 机械收缩
心肌细胞有效不应 期长,延续到心肌 舒张早期。决定了 心室肌不会发生强 直收缩。
第一节 心脏生理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 窦性节律收缩之前。 代偿间歇:1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 反映心室收缩力的强弱。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舒张压的高低 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动脉弹性: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
5.循环血量的变化
第二节 血管生理
4、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心脏的起搏细胞的分布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潜在起搏点:窦房结以 外的自律细胞受窦房结 控制,自律性表现不出 来。 异位心律:病理情况下, 潜在起搏点发出兴奋控 制全心所表现出的节律 性活动。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生理特性
2.兴奋性(excitability)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概念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 心脏与相通的血管构成了密闭的 循环系统,心脏推动血液在心血 管系统内周周而复始的定向流动 称为血液循环 血管
心脏
血液循环 系统
血液
心脏的重要性
80岁的一生中:
心脏跳动30亿次之多!
输送的血液达3亿多升,可装满1600架四引擎 波音747客机的全部油箱! 所作的功,相当于将3万公斤物体举到喜马拉 雅山顶峰所作的功!

人体机能(生理学):血液循环

人体机能(生理学):血液循环
(二)兴奋性
1.心肌细胞兴奋性周期变化 最大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即相当于心肌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的早期。 意义:使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有节律的舒、缩交替活动,有利于心室完成射血功能。
【掌握】心肌的四大生理特性
(1)有效不应期: ✓ 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 ✓ 兴奋性为零 (2)相对不应期: ✓ 兴奋性低于正常 (3)超常期: ✓ 兴奋性高于正常
✓心率↑↑(>180次/分)→心动周期缩短,尤其是心舒期缩短
✓→前负荷↓↓→心排出量↓。
✓心率↓↓(<40次/分)→心动周期延长,尤其是心舒期延长 ✓→前负荷↑↑→心排出量↓。
〔了解〕心力贮备
【概念】心排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增强而增多的能力。
健康人在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3.6-4.8L/min 健康人在剧烈体力活动时的心输出量可高达25 ~ 35L/min,为安
〖熟悉〗心输出量概念
心指数: 概念: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 意义:临床上评价不同个体心功能好坏的常用的指标。
现实中人有矮小和高大的,其新陈代谢总量并不相等,用心输出量 的绝对值作为指标进行不同个体间心功能的比较是不全面的。研 究发现心输出量与体重不成正比,而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熟悉〗心输出量概念
期前收缩(早搏):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工或来 自异位起搏点的激动而产生的收缩。 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后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五)理化因素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1.温度:主要影响自律性,使其增高。 2.酸碱度:当PH值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 3.电解质离子: ❖高血钾:重度高血钾时,心肌的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均减弱, 甚至心脏停止跳动于舒张状态(钾抑制)。故临床补钾时,禁止静脉推注。 ❖高血钙:血Ca2+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甚至停跳于收缩状态(钙僵直)。

生理学课件: 血液循环

生理学课件:  血液循环

二、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1.输出血量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 (stroke volume,SV): 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 所搏出的血量 安静时N:60~80ml 平均70ml
(2)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 心室舒张搏末出期量容积×100%
N:55%~65% 意义:是评价心功能较为客观的标准
③20mmHg以上, 平或轻度下倾
机制:
A.一定范围内随着充盈压↑即 V回心血量↑ 初长 度↑前负荷↑ →心肌肌小节适当拉长→肌纤蛋 白位点暴露↑ →横桥与位点有效重叠并结合的 数目↑ →心肌收缩的张力、速度、缩短长度↑ →心肌收缩力↑ →搏出量 ↑
B.心肌伸展性小,具有强的抗过度延伸能力,超过 最适前负荷后,初长度不再随着室内压(前负荷) 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心肌收缩力不再改变。
意义: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平衡心室射血量
和回心血量-------出入平衡
心室肌抗过度延伸的机制:
富含连接蛋白,具有强 黏弹性 富含胶原纤维 肌纤维交叉排列 最适初长度时静息张力 大
异长自身调节(Staring机制) 通过心肌本身初长度的改变引起心肌收 缩强度变化,继而影响搏出量的调节。
意义:维持心输出量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平衡,防止 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容积发生过久和过度的改变
★前负荷 ★后负荷 ★心肌收缩能力
1.前负荷 (1)定义: (2)前负荷=
心肌初长度 V回心血量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压力)
心房舒张末期压力
(3)作用:一定范围内,搏出量随前负荷
增大而增大
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引起心肌 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骨骼肌
心肌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生理学血液循环专业知识宣教专家讲座

生理学血液循环专业知识宣教专家讲座
以左侧心脏为例 • 1) 心房收缩期(atrial systole)
– 压力:房压>室压<主动脉压 – 瓣膜:房室瓣开,半月瓣关 – 血流:由心房→心室
生理学血液循环专业知识宣教
第9页
2)心室收缩期(ventricular systole)
• (1) 等容收缩期(isovolumic contraction phase)
– 压力:房压<室压↓<主动脉压
– 瓣膜:房室瓣关,半月瓣开(惯性)
– 血流:由心室→主动脉(30%)
生理学血液循环专业知识宣教
第10页
3)心室舒张期(ventricular diastole)
• (1)等容舒张期(isovolumic relaxation phase)
– 压力:房压<室压↓<主动脉压
– 瓣膜:房室瓣开,半月瓣关
生理学血液循环专–业知血识宣教流:血液由心房→心室(迟缓,30%)
第11页
• 小结:
– 心室肌收缩和舒张,是造成室内压改变,从而造成 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主动脉之间产生压力梯度 根本原因;
– 而压力梯度是推进血液在对应腔室之间流动动力; 单方向流动则是在瓣膜配合下实现。 即:
• 经过心肌细胞电活动,心脏交替进行收缩和舒张, 以及瓣膜规律性开启/关闭,实现泵血功效。
生理学血液循环专业知识宣教
第6页
一、心脏泵血功效周期性活动
1. 心动周期和心率 •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 指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 它与心率相关,如HR为75次 /分,则周期为0.8秒。
生理学血液循环专业知识宣教
第14页
2.心脏作功量
每分功:指心室每分钟所作功,即 每分功/J=每搏功×心率 • 搏功与机体耗氧量相关,即与搏出量、平均动脉压正比 • 当动脉压上升,心脏需要作更大搏功(心肌收缩力更强); • 收缩能力降低,搏功不改变,但搏出量下降.

医学血液循环生理学

医学血液循环生理学
流速度有关
血液的pH值: 7.35-7.45
血液的渗透压: 与血液中的电解 质和蛋白质有关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调节体温 参与免疫反应
维持酸碱平衡 参与凝血和抗凝血过程
血液循环系统:心脏、血管、血液 血液循环过程:左心室收缩,血液进入主动脉,流经全身,回到右心房 血液循环功能: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调节体温,参与免疫反应 血液循环障碍: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心脏 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
液流动
心脏的瓣膜:心脏的瓣膜 起到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心脏的压力和流量:心脏 的压力和流量是衡量心脏
功能的重要指标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通 过泵血功能将血液输送到
全身各处
心脏的泵血功能包括收缩和 舒张两个阶段
心脏的泵血功能是推动血液 流动的主要动力
心脏的泵血功能与心率、血 压、心输出量等因素有关
心脏的电生理学是研究心脏电活动的科学,包括心脏的电兴奋、传导和恢复过程。
心脏的电兴奋是由心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泵产生的,这些通道和泵控制着心肌 细胞的电位变化。
心脏的电传导是通过特殊的心肌细胞,即浦肯野细胞,实现的,这些细胞形成特殊的传 导系统,使心脏的电活动能够快速、有序地进行。
心脏的电恢复是指心肌细胞在电兴奋和传导后的恢复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保持心脏的正 常功能至关重要。
汇报人:XX
心脏:泵血器官, 推动血液循环
血管:输送血液 的管道,包括动 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
血液:由血浆和 血细胞组成,负 责运输氧气、营
养物质和废物
淋巴系统:辅助 血液循环,回收 组织液和运输免
疫细胞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生理学:血液循环

生理学:血液循环
(二) 心率储备
心率最大变化约为安静时的2-3倍。


脏 的
二生
节物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 心肌细胞的类型
Hale Waihona Puke 工作细胞自律细胞(一) 心肌细胞的类型
类 别 组 成 肌原纤维 生理特性 主要功能
心房肌 工作细胞 心室肌
丰富
窦房结细胞 很少或缺 自律细胞 浦肯野细胞 乏
兴奋性 传导性 收缩性 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胸骨旁 第二肋 间
音调高; 持续时 间较短
心室 舒张 的开 始
房室瓣的功 能:心室收 缩的强弱
半月瓣的功 能 ;主动脉 和肺动脉压 力的高低
二 心脏泵功能的评价
(一)每搏输出量 (二)每分输出量 (三)射血分数 (四)心指数 (五)心脏做功量
二 心脏泵功能的评价
(一) 心脏的输出量 (stroke volume) 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二 心脏泵功能的评价
(二) 心脏的做功量
心脏的效率:心脏所做的外功占心脏总 能量消耗的百分比。
心脏的效率
心脏所完成的外功
心脏耗氧量
20%--25%
1.每博功:0.847J
心室一次收缩射血所做的功 (心室完成一次心搏所做的机械外功) 每博功=博出量*射血压+血流动能
左心室每搏功=搏出量×血液比重×(平均动脉压-左心房平均 压)(mmHg)×13.6×9.807×(1/1000)
1.指示剂稀释法 2.阻抗法 3.成像法:超声、 磁共振
二 心脏泵功能的评价
2.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cardiac output and cardiac index) 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知识点总结血液循环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生命循环之一,通过血液循环,身体可以得到充足的氧气和养分,同时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血液循环还协调了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维持了体内稳态。

在生理学的第四章中,涉及了血管结构、心脏功能、血液流速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下面我们将以从浅入深的方式来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

1. 血管结构1.1 血管组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血管结构部分,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血管的组成。

人体内的血管主要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各有特点。

动脉具有厚壁和弹性,能够承受心脏泵血时的压力,将含氧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静脉的壁较薄,但富含弹性纤维,起到血液回流的功能。

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直接与组织细胞接触的部分,通过其薄壁,进行气体、养分和代谢产物的交换。

1.2 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我们还需要了解血管具有的自主调节功能。

血管能够根据组织器官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灵活调节血流量和血压,保持组织的正常代谢活动。

这种自主调节功能依赖于血管内膜的特殊细胞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调控作用,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保障。

2. 心脏功能2.1 心脏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了解了血管结构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心脏的功能。

心脏是人体内一颗重要的器官,它由心房、心室、心瓣和心肌组成。

心脏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心房和心室的舒缩运动,使血液能够顺利地在体内循环。

心脏的每一次收缩和舒张都受到心脏内传导系统的调节,确保了心脏的正常收缩节律和输出血量。

2.2 心脏的自律性和兴奋传导心脏还具有自律性和兴奋传导的功能。

心脏不仅能够自主地维持一定的搏动节律,还能够受到外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影响,实现适应机体需要的心率和心搏力。

心脏的兴奋传导系统通过特定的电生理过程,将兴奋信号快速地传播至整个心脏肌肉组织,保证了心脏的高效协调收缩。

3. 血液流速3.1 血流动力学的基本参数我们还需要了解血液流速的相关知识。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

生理学:血液循环(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当心室肌收缩、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

这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然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

由于心肌的强烈收缩,导致室内压急剧升高,而心室容积并不改变,这段时间称为等容收缩期。

3.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每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4.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即: 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5.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6.心指数(cardiac index)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或静息心指数(L/(min·m2))。

7.搏功(stroke work)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称为每搏功,简称搏功。

可用搏出血液所增加的动能和压强能来表示。

8.心肌收缩能力(cardiac contractility)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包括收缩强度和速度)的内在特性,又称为心肌的变力状态。

9.异长调节Starling机制是指在生理范围内,心脏通过自身调节使搏出量随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变化而改变,即心脏能将回流的血液全部泵出,而不会在静脉和心房中蓄积。

10.心力贮备(cardiac reserve)心力贮备又称心泵功能的贮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搏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

11.快反应细胞(fast response cell)由快钠通道开放、引起快速去极化的心肌细胞称为快反应细胞。

12.慢反应细胞(slow response cell)由慢钙通道开放、引起缓慢去极化的心肌细胞称为慢反应细胞。

生理学教材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生理学教材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Circulation)本章导读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

生命不息,循环不止。

机体内的血液通过周而复始的循环,运送营养物质、内分泌激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和靶细胞,同时携带其代谢终产物经由排泄系统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实现了体液调节和血液的免疫防卫功能,进而维持了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循环系统是一套连续、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组成。

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源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泵血功能的实现是以其特定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

按照心肌细胞不同的电生理活动特点,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构成心房和心室壁的普通心肌细胞,即工作心肌细胞;另一类是具有自动节律性或起搏功能的心肌细胞,即特殊传导系统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具有的一般生理特性是: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正常心律的自律性兴奋由窦房结发出,传播到右心房和左心房,然后经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纤维传播到左、右心室,引起心房、心室先后有序的节律性收缩。

心脏泵血的过程即是心脏进行节律性有序舒缩的过程。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即为心动周期,它可以作为分析心脏机械活动、研究其泵血机制的基本单位,对心脏泵血功能进行正确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其常用指标有心输出量、心脏作功量等。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

按照各类血管不同的功能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类: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血液由左心室泵出后,循动脉系统分配至各器官组织,在毛细血管网处进行物质交换后,又经静脉系统收集回流至右心房,继续新一轮的心肺循环。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血压的形成有两个基本的条件,即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

动脉血压是血液在动脉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可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

凡参与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动脉血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与骨骼肌相比有何差异?心肌的生理特性有:(1)自动节律性;(2)兴奋性;(3)传导性;(4)收缩性。

心肌与骨骼肌比较有如下不同:(1)心肌有自动节律性;骨骼肌无自动节律性。

(2)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不发生强直收缩;骨骼肌的不应期短,并可发生强直收缩;(3)心肌为功能性合胞体,心脏整体呈全或无反应;骨骼肌为非功能性合胞体,整块骨骼肌的反应大小随刺激强度变化而不同;心脏上有特殊传导系统,保证心房、心室有序活动,骨骼肌上不存在特殊传导系统,骨骼肌的整体活动是受躯体神经支配的。

(4)心肌细胞的终未池不发达、容积少、贮存Ca2+比骨骼肌少,所以心肌收缩更依赖于外源性Ca2+;骨骼肌则主要依赖于内源性钙。

2、何谓心排出量、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并简述其机制。

心排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输入动脉的血量,它等于心率乘以每搏排出量。

故凡能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都能影响心排出量。

(1)心肌的初长度:即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机制,即前负荷随初长度增加而增加,在一定拉长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可随肌肉拉长而增加;(2)心肌收缩性:即等长自身调节。

心肌收缩性是心肌细胞功能状态的一种表述。

心肌收缩性与心脏搏出量或每搏功呈正变关系。

搏出量的这种调节与心肌初长度无关,而是通过调节心肌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实现的。

(3)后负荷:一般系指动脉血压,它的变化可影响心室肌的收缩过程,从而影响心搏出量。

(4)心率: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可增加每分排出量;心率太快时,心室充盈不足,每搏排出量降低,每分排出量亦降低;心率太慢,心室的充盈接近极限,充盈量和每搏排出量不再相应增加,心排出量减少。

3、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各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如何?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复极化时间长,有2期平台;其动作电位分为去极化过程(0期)和复极化过程(1、2、3、4期)。

其离子基础是:0期为Na+内流,1期为K+外流,2期为Ca2+缓慢持久内流与K+外流,3期为K+迅速外流,4期为离子泵活动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得以恢复。

4、简述心肌应激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哪些变化?有何生理意义?心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1)有效不应期: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复极化,膜内电位约-60mV区段时间,即使给以超过刺激阈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

(2)相对不应期:膜电位复极化从-60~-80mV期间内,兴奋性有所恢复,阈上的较强刺激可引起产生动作电位。

(3)超常期:膜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以前的区段时间内,比阈刺激稍弱的刺激也能引起产生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不应期的存在有助于防止产生强直收缩,并可保证心脏有缩有舒、有劳有逸,实现其持久的泵血功能。

5、列表比较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产生的原因、特点和诊断意义。

心音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

列表如下:6、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顺序、特点及其房室延搁的意义如何?正常心脏的起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过心房肌传导到左右心房,另一方面通过心房肌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传给房室交界,再经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浦氏纤维传至左右心室。

即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氏纤维→心室肌。

兴奋传导的特点和意义:(1)心房肌的传导速度慢,约为0.4m/s,“优势传导通路”的传导速度较快;因此,窦房结发出的窦性节律兴奋,可以同时到达左、右心房,使之同步收缩。

(2)房室交界传导性较低,为0.02m/s;因此,在这里产生延搁。

其意义在于不产生心房与心室收缩的重叠。

(3)心室内传导组织传导速度为4m/s,高于心室肌(1m/s)。

这样,房室交界传来的兴奋可通过传导组织,很快到达左、右心室,而产生同步性收缩。

7、根据心肌细胞电反应的快慢可将心肌细胞分为哪两大类?二者有何区别?根据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可将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与慢反应细胞两类。

两者的区别是:(1)快反应细胞:它包括心房肌、心室肌的工作细胞、房室束及浦肯野纤维等。

其动作电位的0相为快速Na+内流所引起,动作电位幅度及上升速度均较大,传播速度较快;但心房及心室肌细胞其4相稳定,不能发生自动去极化,故无自律性;房室束及浦肯野纤维4相不稳定,可自动缓慢去极化,有较低的自律性。

(2)慢反应细胞:包括窦房结、房室束、房室交界、房结区及结希区的细胞。

其0相去极化为慢Ca2+内流所引起。

其膜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幅度均较小,0相去极化速度及动作电位传播速度亦较缓慢。

其4相不稳定,能发生自动去极化,故有自律性。

8、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增大,则其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加大,引起兴奋所需的阈刺激也就增大,亦即兴奋性低;反之,静息电位减小,则兴奋性增高。

(2)阈电位:阈电位水平降低时,与静息电位之间的差距缩小,引起兴奋所需的阈刺激减小,兴奋性升高;反之,阈电位水平上移,兴奋性降低。

(3)Na+(Ca2+)通道的活性:心肌细胞产生兴奋是以Na+(Ca2+)通道能够被激活为前提的。

Na+通道有备用、激活和失活三种状态。

Na+通道的状态是决定兴奋性正常、低下和丧失的主要因素。

9、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1)4相自动去极化速度:4相自动去极化速度快,到达阈电位的时间缩短,则单位时间内爆发兴奋的次数多,即自律性高;反之,4相自动去极化速度慢,到达阈电位的时间延长,单位时间爆发的兴奋次数少,则自律性低。

(2)最大复极电位水平:最大复极电位小,接近于阈电位,则在去极化过程中,达到阈电位所需时间短,因而自律性高;反之,阈电位水平上移,则自律性低。

(3)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下移,则由最大复极电位到达阈电位的距离减小,所需时间缩短,因而自律性升高;反之,阈电位水平上移,则自律性降低。

10、何谓心电图?心电图各波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在整个心脏兴奋过程中,可以用仪器记录下来它的总的电位变化,并描绘出它的波形,称之为心电图(ECG)。

心电图各波代表的意义:(1)P波;心房去极化;(2)QRS综合波:心室去极化;(3)T波:心室复极化;(4)PR段:心房去极化完毕,复极化尚未开始;(5)ST段:心室去极化完毕,复极化尚未开始;(6)PR间期:心房去极化开始至心室去极化开始;(7)ST间期: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所需的时程。

11、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是:心脏每搏排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以及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等5个因素。

(1)心脏每搏排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的变化不大时,每搏排出量增大,动脉血压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故脉压增大。

(2)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时,阻止动脉血液流向外周,使心舒期末动脉内血量增加,因此,以舒张压增加为主。

(4)大动脉弹性:它主要起缓冲作用,当大动脉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如失血,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改变不大,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动脉血压下降。

12、试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在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也愈多;反之则减少。

(2)心脏收缩力量:心缩力量增强,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心室舒张期室内压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中血液的抽吸力量大,回心血量增多。

心衰时,由于射血分数降低,使心舒末期容积(压力)增加,从而妨碍静脉回流。

(3)体位的改变:当人从卧位转为直立位时,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跨壁压增大,因静脉的可扩张性大,造成容量血管充盈扩张,使回心血量减少。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当骨骼肌收缩时,位于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受到挤压,有利于静脉回流;当肌肉舒张时,静脉内压力降低,有利于血液从毛细血管流入静脉,使静脉充盈。

在健全的静脉瓣存在前提下,骨骼肌的挤压促进静脉回流。

(5)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内压进一步降低,使位于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跨壁压增大,容积扩大,压力降低,有利于静脉回流;呼气时则相反。

13、说明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

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

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液体滤出,而静脉端液体被重吸收,组织液中少量液体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1)毛细血管血压:微动脉扩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

(3)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组织间隙中组织液积聚,可呈现水肿。

(4)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在烧伤、过敏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显著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14、说明微循环的组成及其生理特点。

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它的血流通路有:(1)直捷通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而进入微静脉。

此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较快,可以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微静脉,保证回心血量。

(2)动-静脉短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进入微静脉。

此通路管壁较厚,血流迅速,几乎不进行物质交换,主要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

(3)迂回通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真毛细血管,然后汇集到微静脉。

此通路血流缓慢,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5、微循环是如何进行调节?神经对微循环的直接影响不大,而体液中缩血管或舒血管物质可控制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使其收缩或舒张。

微循环的调控,主要是自身调节。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活动,主要与局部代谢产物的积聚有关。

真毛细血管关闭一段时间后,局部代谢产物增多,使后微动脉开放后,局部组织中积聚的代谢产物被血流清除,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又收缩,使真毛细血管关闭。

如此周而复始。

通常,同一组织内部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是交替开放和关闭的。

因此,组织的总血流量与当时组织的代谢水平相适应。

16、说明交感神经的生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心交感神经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它与心肌细胞膜上b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的变性的变时、变力和变传导效应。

其作用机制包括:(1)加强自律细胞(如浦肯野细胞)4期的跨膜内向电流If,使自律性增高;(2)加强加快慢反应细胞0期Ca2+内流,使动作电位的上升速度和幅度增大,房室交界区兴奋传导的速度加快;(3)使复极相K+外流增快、复极相缩短、不应期缩短,从而使0期离子通道复活加快,心率增加;(4)提高肌膜和肌浆网对Ca2+的通透性,使细胞内浓度增高,增强心肌收缩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