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与骨骼肌相比有何差异?
心肌的生理特性有:(1)自动节律性;(2)兴奋性;(3)传导性;(4)收缩性。心肌与骨骼肌比较有如下不同:(1)心肌有自动节律性;骨骼肌无自动节律性。(2)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不发生强直收缩;骨骼肌的不应期短,并可发生强直收缩;(3)心肌为功能性合胞体,心脏整体呈全或无反应;骨骼肌为非功能性合胞体,整块骨骼肌的反应大小随刺激强度变化而不同;心脏上有特殊传导系统,保证心房、心室有序活动,骨骼肌上不存在特殊传导系统,骨骼肌的整体活动是受躯体神经支配的。(4)心肌细胞的终未池不发达、容积少、贮存Ca2+比骨骼肌少,所以心肌收缩更依赖于外源性Ca2+;骨骼肌则主要依赖于内源性钙。
2、何谓心排出量、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并简述其机制。
心排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输入动脉的血量,它等于心率乘以每搏排出量。故凡能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都能影响心排出量。(1)心肌的初长度:即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机制,即前负荷随初长度增加而增加,在一定拉长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可随肌肉拉长而增加;(2)心肌收缩性:即等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性是心肌细胞功能状态的一种表述。心肌收缩性与心脏搏出量或每搏功呈正变关系。搏出量的这种调节与心肌初长度无关,而是通过调节心肌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实现的。(3)后负荷:一般系指动脉血压,它的变化可影响心室肌的收缩过程,从而影响心搏出量。(4)心率: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可增加每分排出量;心率太快时,心室充盈不足,每搏排出量降低,每分排出量亦降低;心率太慢,心室的充盈接近极限,充盈量和每搏排出量不再相应增加,心排出量减少。
3、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各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如何?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复极化时间长,有2期平台;其动作电位分为去极化过程(0期)和复极化过程(1、2、3、4期)。其离子基础是:0期为Na+内流,1期为K+外流,2期为Ca2+缓慢持久内流与K+外流,3期为K+迅速外流,4期为离子泵活动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得以恢复。
4、简述心肌应激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哪些变化?有何生理意义?
心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1)有效不应期: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复极化,膜内电位约-60mV区段时间,即使给以超过刺激阈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2)相对不应期:膜电位复极化从-60~-80mV期间内,兴奋性有所恢复,阈上的较强刺激可引起产生动作电位。(3)超常期:膜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以前的区段时间内,比阈刺激稍弱的刺激也能引起产生动作电位。心肌细胞不应期的存在有助于防止产生强直收缩,并可保证心脏有缩有舒、有劳有逸,实现其持久的泵血功能。
5、列表比较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产生的原因、特点和诊断意义。
心音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列表如下:
6、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顺序、特点及其房室延搁的意义如何?
正常心脏的起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过心房肌传导到左右心房,另一方面通过心房肌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传给房室交界,再经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浦氏纤维传至左右心室。即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氏纤维→心室肌。兴奋传导的特点和意义:(1)心房肌的传导速度慢,约为0.4m/s,“优势传导通路”的传导速度较快;因此,窦房结发出的窦性节律兴奋,可以同时到达左、右心房,使之同步收缩。(2)房室交界传导性较低,为0.02m/s;因此,在这里产生延搁。其意义在于不产生心房与心室收缩的重叠。(3)心室内传导组织传导速度为4m/s,高于心室肌(1m/s)。这样,房室交界传来的兴奋可通过传导组织,很快到达左、右心室,而产生同步性收缩。
7、根据心肌细胞电反应的快慢可将心肌细胞分为哪两大类?二者有何区别?
根据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可将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与慢反应细胞两类。两者的区别是:(1)快反应细胞:它包括心房肌、心室肌的工作细胞、房室束及浦肯野纤维等。其动作电位的0相为快速Na+内流所引起,动作电位幅度及上升速度均较大,传播速度较快;但心房及心室肌细胞其4相稳定,不能发生自动去极化,故无自律性;房室束及浦肯野纤维4相不稳定,可自动缓慢去极化,有较低的自律性。(2)慢反应细胞:包括窦房结、房室束、房室交界、房结区及结希区的细胞。其0相去极化为慢Ca2+内流所引起。其膜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幅度均较小,0相去极化速度及动作电位传播速度亦较缓慢。其4相不稳定,能发生自动去极化,故有自律性。
8、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增大,则其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加大,引起兴奋所需的阈刺激也就增大,亦即兴奋性低;反之,静息电位减小,则兴奋性增高。(2)阈电位:阈电位水平降低时,与静息电位之间的差距缩小,引起兴奋所需的阈刺激减小,兴奋性升高;反之,阈电位水平上移,兴奋性降低。(3)Na+(Ca2+)通道的活性:心肌细胞产生兴奋是以Na+(Ca2+)通道能够被激活为前提的。Na+通道有备用、激活和失活三种状态。Na+通道的状态是决定兴奋性正常、低下和丧失的主要因素。
9、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1)4相自动去极化速度:4相自动去极化速度快,到达阈电位的时间缩短,则单位时间内爆发兴奋的次数多,即自律性高;反之,4相自动去极化速度慢,到达阈电位的时间延长,单位时间爆发的兴奋次数少,则自律性低。(2)最大复极电位水平:最大复极电位小,接近于阈电位,则在去极化过程中,达到阈电位所需时间短,因而自律性高;反之,阈电位水平上移,则自律性低。(3)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下移,则由最大复极电位到达阈电位的距离减小,所需时间缩短,因而自律性升高;反之,阈电位水平上移,则自律性降低。
10、何谓心电图?心电图各波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在整个心脏兴奋过程中,可以用仪器记录下来它的总的电位变化,并描绘出它的波形,称之为心电图(ECG)。心电图各波代表的意义:(1)P波;心房去极化;(2)QRS综合波:心室去极化;(3)T波:心室复极化;(4)PR段:心房去极化完毕,复极化尚未开始;(5)ST段:心室去极化完毕,复极化尚未开始;(6)PR间期:心房去极化开始至心室去极化开始;(7)ST间期: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所需的时程。
11、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是:心脏每搏排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以及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等5个因素。(1)心脏每搏排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的变化不大时,每搏排出量增大,动脉血压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故脉压增大。(2)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时,阻止动脉血液流向外周,使心舒期末动脉内血量增加,因此,以舒张压增加为主。(4)大动脉弹性:它主要起缓冲作用,当大动脉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如失血,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改变不大,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动脉血压下降。
12、试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在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也愈多;反之则减少。(2)心脏收缩力量:心缩力量增强,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心室舒张期室内压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中血液的抽吸力量大,回心血量增多。心衰时,由于射血分数降低,使心舒末期容积(压力)增加,从而妨碍静脉回流。(3)体位的改变:当人从卧位转为直立位时,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跨壁压增大,因静脉的可扩张性大,造成容量血管充盈扩张,使回心血量减少。(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当骨骼肌收缩时,位于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受到挤压,有利于静脉回流;当肌肉舒张时,静脉内压力降低,有利于血液从毛细血管流入静脉,使静脉充盈。在健全的静脉瓣存在前提下,骨骼肌的挤压促进静脉回流。(5)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内压进一步降低,使位于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跨壁压增大,容积扩大,压力降低,有利于静脉回流;呼气时则相反。
13、说明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液体滤出,而静脉端液体被重吸收,组织液中少量液体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1)毛细血管血压:微动脉扩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