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4.小组合作评价:在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表现不佳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1.提问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气候概念、影响因素和气候类型的掌握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引导和帮助,使其正确理解知识点。
2.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听讲、主动提问等。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表现不积极的学生给予关注和引导,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的分布,影响气温和降水。
2.地形因素:海拔、坡向等,影响气温和降水。
3.洋流因素:暖流、寒流等,影响气温和降水。
4.大气环流:季风、信风等,影响气温和降水。
5.人类活动:城市化、工业化等,影响气温和降水。
(三)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植被茂密。
本节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地理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素养。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和人地协调。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
3.组织学生进行气候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分析,深入了解当地气候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气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学生: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
老师: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在哪?(32页材料里找)
学生:看32页图2.17,我国有哪几个温度带,分布在哪?(完成填图)
老师:我国降水在地区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
学生:36页图2.22,我国干湿地区分为几部分?植被类型是什么?
【课堂检测】独立完成。2分钟
北方雨季开始,结束,雨季。
(3)我国降水的变化很大。
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划分依据:主要根据气候的,年降水量>蒸发量,气候;年降水量<蒸发量,气候。
读图:P36 图2.22 ,找出、某某自治区各自位于哪些干湿地区。同时找出每个干湿地区各有哪些城市。
【合作探究】
1、分析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的原因有哪些?
气候
教学安排
导学安排
教学目标
学生知道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学习目标
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成因。
能举例说明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对我国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习重点
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成因。
教学重点
气温降水特点
教学难点
1.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地区)分布
读图:P33、34 图2.18--2.19,及其相关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向递减。
规律总结: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某某;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某某。
2.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季节)分布
(1)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月。(夏季)
(2)在不同地区,雨季长短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结束,雨季;
2.2 .2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目标1.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读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通过图文材料说出我国降水的区域差异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主要特征及原因。
【教学难点】降水分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收集本节课相关视频、图片等,制作PPT。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播放图片——地坑院与吊脚楼,同学们通过对比图片中传统建筑形式的不同点,推断两地降水的差异,引入本节课课题——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知讲解】一、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 降水时空分布特点活动1:温故知新带领学生回顾,读图的步骤与方法活动2: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判断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通过观察图例、读数值、看延伸、算差值等,可以从图中看出:降水最少的地点是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5.9毫米;降水量最多的地点是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6558毫米。
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合作探究1:影响降水空间分布的因素教师给出图文信息提示,我国夏季风示意图和山脉分布示意图,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影响降水空间分布的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拓展延伸: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让同学们结合教师给出的图片信息,结合山脉的分布示意图,找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推断二者的降水特征: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在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较干旱。
活动3:引导学生阅读教师给出的降水量统计图、北京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图,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特点:降水集中在夏季,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2.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活动1:阅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引导学生了解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降水量>蒸发量→气候湿润降水量<蒸发量→气候干燥连一连:干湿地区的划分与降水量合作探究2:干湿地区的分布及特征活动2:读图,引导学生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气候类型的识别与特征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与影响因素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气候类型的识别与特征技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气候类型的识别与特征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气候保护措施:阅读材料《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了解各国政府和组织采取的气候保护措施,如减排政策、清洁能源发展等。
-气候观测与研究:阅读材料《气候观测与研究的重要性》,了解气候观测和研究的意义,以及科学家如何利用数据和模型预测气候变化。
-气候与环境保护:阅读材料《气候与环境保护的关联》,探讨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管理等。
2.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纬度:太阳辐射和热量分布
-海陆分布:海洋和陆地的影响
-地形:山脉、高原等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活动等对气候的影响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气候与人类生活:阅读材料《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健康、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原因:阅读材料《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后果》,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如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等,并探讨其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教案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气候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习目标1.说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来源与风向,并能据此分析其特点及影响。
(综合思维)2.知道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能在图中找出两者的大致山脉界线。
(区域认知)3.观察动画演示,了解锋面雨的形成过程,记住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综合思维)4.学会分析季风气候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逐步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人地协调观)教学重难点1.我国冬夏季风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
(重点)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重点)3.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难点)教学过程【导入】中国共有5种气候类型,其中东部3种都是季风气候。
什么是季风?为什么中国东部会有典型的季风气候?视频《季风气候》一、季风气候显著季风: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探究一】读图,分析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源地、风向、性质分别是什么?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的地区【自主学习】阅读P39的文字,在P40图上标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山脉分界线。
【记忆】“大-阴-贺-巴-冈”(大饮喝八缸)【活动】对比上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等降水量线重合。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降水的差异及原因?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在夏季。
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承接】因夏季风进退形成的降水多数是锋面雨。
【探究二】夏季风的进退如何影响到中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阅读P40文字材料,绘制中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路径。
北方雨季开始,结束,雨季;南方雨季开始,结束,雨季;夏季风强,雨带推进迅速,会导致;夏季风弱,雨带推移迟缓,会导致。
【活动】结合所学,将图中括号内的内容填写完整。
【活动】比较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与非洲、西亚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议一议中国季风气候的主要优缺点?4--5月7--8月6--7月9月优点: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学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讨论回答: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学生回答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章节主要介绍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的分类和形成原因,认识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掌握气候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难点:气候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列举典型气候案例,分析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4.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气候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的课件。
2.视频素材:准备与气候相关的视频资料,如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3.图片素材:收集各种气候类型的图片,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4.练习题:准备针对本章内容的练习题,以便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各种气候类型的景象,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气候吗?气候有哪些类型?”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对气候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气候案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2024年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 作业评价:
-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指出错误和不足,为学生提供改进方向。
- 在作业点评中,关注学生的独特见解和思考过程,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定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和评价,表扬优秀作业和进步明显的同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其资源开发与保护。
难点:
1. 气候形成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程度。
2. 学生对我国气候类型分布的理解和记忆。
解决办法:
1. 采用图文结合、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形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 利用地图、图表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典型例题4:
问题: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有诸多影响。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地区居民的生活;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困难;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影响物种多样性。
典型例题5:
问题:讨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答案: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需要综合考虑气候特点、资源现状和人类需求。例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水利发电、灌溉农业等;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风力发电;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可以发展太阳能发电等。同时,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
4.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难点问题,提高课堂互动性。
学具准备
八年级地理上册《2.2 气候(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P31)。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同时思考问题。
1、看图例和气温数值,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
2、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
气候
教学目标:1.阅读等温线,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2.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教学重点、难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读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P31)。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同时思考问题。
组织学生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学生先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指导学生读图观察,看教材33页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课件:温度带]
小结:1月0℃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此线南北的植被、农业生产状况及河流水文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例如,1月0℃等温线以北的河流会有什么现象?结冰
师演示讲解: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越往北去,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光热越少;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却越多,减小了南北的温差。
使学生明确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O℃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授后小记:
什么是活动积温?(作物生长温度不够不行,旺盛生长需要≥10℃,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气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4.根据气温的,并结合实际,由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个温度带。另外还有一个。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把≥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活动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展示
激趣导入
探究新知
展示汇报
课件展示:小明去外婆家的冬季夏季的不同经历说明什么?
1、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阅读教材P31图,完成学案
★阅读等温线图要点:
①依据图例,读取数值
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和突变部分
③观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
④阅读气温极端数值
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
实践创新
作物熟制与温度带的关系
农作物与温度带的关系
序号
八年级
学科地理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气候(1)
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初步阅读等温线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
2、结合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结合实例,说明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约。
冬季最冷的地方。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
我国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在,只有除外。
夏季最热的地方。
3.思考:冬季南北温差为什么这么大?
每堂一清
1.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
3.
课时精练P18
知识要点1、2
随堂训练1、2、3、4、5、6、7、8、
人教版八上地理 2.2气候 教案设计
课题气候时间
设计者审核人使用人八年级地理教师课型综合解决课;综合解决课课时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季风和气候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气候特征的方法。
关键问题1、学会利用课本,学会读气候类型图图。
2、学会判读、分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学习方法
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总结气候特点。
按照图中的顺序记忆我国的气候类型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学习工具单、多媒体等。
2、搜集相关资料。
3、学生课前自主结构化预习
学习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程序时间创设情景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气候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谁来总结一下,一月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大屏幕显示:
冬季(一月):
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影响因素:纬度、地形、冬季风
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
巩固练习:
大屏幕显示-阅读等温线图的方法与步骤
过渡:
掌握了读图的方法与步骤,以后再阅读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你就知道怎样读了,怎样从中找出特点和规律。
穿衣与温度的关系密切,学生都知道,并有亲身的体会。因此设计了这样的引入:一位学生头戴披帽,身穿棉衣;另一位学生身穿单衣(或短袖衣服),分别出场,并做简单的介绍,自己来自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气候,到了冬天会是什么样。学生们看到皮帽、棉衣自然想到“冷”,看到短袖衣,知道是气温较高,自然而然地因出我国各地气温有差异。而且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自始至终贯穿全课。如果学生表演才能好一些,会说几句东北话、广东话可能会更好。小小的表演,可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大屏幕显示:
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文字叙述资料
图片资料
学生回答:(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一月等温线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学生发言:()
说出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递减
运用自制课件说明气温分布受纬度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并计算青藏高原与上海的温差
贴箭头说明冬季风对气温的影响
指出0℃等温线的位置
教学重点
1、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读图、讨论、讲述
教具
教学地球仪
教
学
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2.2气候第一课时教案
2.2气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运用地图找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位置。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温度带,并说出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难点: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图片——追赶花期的养蜂人,我国每年油菜花开放时间的差异较大,图片展示了一年中养蜂人追随花期的移动路线,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花期南北差异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讲授: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1. 气温分布特点活动1: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读图的步骤与方法活动2:引导学生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判断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通过观察图例、读数值、看延伸、算差值等,总结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活动3: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0°等温线的位置。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出并加粗0°等温线,教师强调与秦岭淮河一线基本一致,帮助学生记忆。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冬季南北差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感受,教师展示漠河与海南冬季景观的差异。
合作探究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教师给出图文信息提示,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我们的冬季风示意图,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议一议:冬季“避寒”好去处让同学们结合教师给出的图片信息,找出冬季“避冬”好出去,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活动4:引导学生阅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判断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通过观察图例、读数值、看延伸、算差值等,总结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探究2: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偏低的原因教师给出图文信息提示,我国7月份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山地气温垂直变化示意图,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平均气温低。
议一议:夏季“避暑”好去处让同学们结合教师给出的图片信息,找出夏季“避暑”好出去,让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候
课型
普通型新授课
课时
第1课时
课标解读
学会初步阅读等温线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
导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数据说出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重点
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
难点
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5-9月。
3、根据气候干湿情况,可将我国分为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4、降水特点对人们 生产生活有较大影响。
1、阅读教材p34页图2.18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2、阅读教材p35页图2.20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分析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气候
课题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 节气候
课型
普通型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解读
结合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我 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导学目标
1、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3、结合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难点
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巡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学生完成学案情况。
学生按学案问题对p34页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并对问题作出明确的答案。
学生按学案中的提示进行阅读图2.20分析我国降 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气候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 气候》这一节主要讲解气候的定义、类型、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变化等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的分类和影响因素,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和地理环境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天气、地理现象的能力。
但对于气候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变化等内容,还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候的定义、类型、影响因素,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定义和类型。
2.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
3.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候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含有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的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案例。
3.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提供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如热带雨林、沙漠、寒带等,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的定义和类型。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定义、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 气候(第2课时)》教案教学设计初二优秀公开课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优越性。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一、知识讲解
(一)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1.展示等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在图
上标出 800、400、200mm 等降水量线
教学课题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
教学内容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城市降水量柱状图,概括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2.掌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是一个气候类型多样的国家
学生说出四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1.观察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引导学生分析四
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2.读北京 1951-1980 年降水量年变化
图,总结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
3.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三)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学生说出二地干湿特点的原因
1.教师讲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依据
2.课堂活动:学生讨论新疆天山山地属于半干旱区、东北山地属于湿润区的原因
3.课堂活动:学生讨论干湿区分界线
与等降水量线的关系
学生参加课堂活动,说明干湿区与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的关系,说出干湿区各自包含的额地理单元、主要植被类型
4.课堂活动,学生讨论湿润区与半湿
润区分界线与秦岭淮河的关系
5.课堂活动,学生讨论干湿区各包含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气候教案2 新人教版 教案
(2)季节我国各地降水较少,尤其是北京所在的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很快,而降水较(多、少),地表水分蒸发剧烈,旱非常严重,“春雨贵如油”就是这个原因。
六、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配套练习册。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⑶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预习检测
比较冬、夏季风的特点。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洋、洋
性质
从内陆吹来、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所以冬季风、
从海洋吹来,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所以夏季风、
风向
偏(南、北)风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材分析
重难点
季风的特点及其对我国气候的主要影响过程。
教学设想
教法
组织引导,精讲点拨
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
多媒体
课堂设计
一、目标展示。
⑴知道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和划分标准,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气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和划分标准,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⑶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初步学会分析特点的形成原因。
⑵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气候
读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参与活动:
1、我国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2、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与 我国面积、地形有什么关系?
读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干湿区图,参与活动:
1、 有哪些温度带和干湿区?
2、 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划分跟什么有关系?(温度带根据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有关,干
湿区跟降水量和蒸发量有关)
3、 比较温度带和干湿区界线,那两条大致吻合?(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区和半湿润 区)
4、 你知道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区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差异?(不同温度带农作物熟制不
同,不同干湿区农作物、建筑 、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
读图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__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年降水分布图,学生看图参 与活动:
1、 我国7月份哪些地区气温超过 28度?
2、 哪些地区1月份气温低于-24度?
3、 哪些地区年降水量超过 1600毫米,哪些地区年降水量不足 200毫米?
讲述:秦岭一淮河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是
1月份0度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
毫米等降水线通过的地方; 又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4、 我国1月份和7月份温差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冬季温差大,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5、降水分布有什么趋势?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小
5、课堂总结
由学生来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展示本节课的内容要点 2、认识我国的
气候类型
3、认识我国的
温度带和干湿
4、认识我国的
气温和降水
6、目标检测1、下列叙述中,不是我国气候特征的是:
A 冬季南北温差大
B 雨热同期
C 气候复杂多样D
2、在我国,1月0C等温线大致沿下面的哪条线分布:
A 长江
B 阴山一黄河
C 秦岭一淮河
D 黄河
海洋性显著
第二课时3、关于我国降水量季节分布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降水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减
C降水量集中在冬春季节D
4、关于我国温度带的正确叙述是:
A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河流都不结冰
C 台湾和海南全部都位于热带的分界线
5、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A东暖西冷,东西温差大
C全国各地普遍寒冷
B 降水量集中在夏秋季节
降水量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B 塔里木河主要位于中温带
D秦岭一淮河一线基本上是亚热带和暖温带
B 南温北寒,南北温差大
D全国各地普遍温暖
6、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来看,下列省区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A 陕西
B 福建
疆 D 湖北
7、巴中市的气候类型、温度带和干湿区?
1、问题导入在我国气候类型中,季风气候分布最广,原因是什么?
2、认识季风显著的原因
3、认识夏季风、
冬季风
4、认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5、认识洪灾与旱灾
6、认识灾害性天气读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回忆7年级下第七章亚洲气候的内容。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季风气候显著。
读夏季风、冬季风图,比较分析,思考:
2、我国高温与多雨同期,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
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使农作物和植物在旺盛的生长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
因此我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线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高得多。
读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参与活动:
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与什么季风有关?(夏季风,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与那条等降水量线重合(400毫米)
3、四川是否属于季风区?
思考:夏季风过强或过弱会给长江流域地区带来什么样的天气?
(夏季风过强,异发生洪涝灾害,过弱异发生干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灾害性天气图,参与活动:
1、我国灾害性天气有哪些?(霜冻、洪涝、台风、干旱)
2、洪涝和干旱是怎样产生的?(夏季风强弱,进退早晚)
阅读知识之窗:台风 寒潮
说说台风和寒潮的危害、特点和预防措施
寒潮
台风
危害
剧烈的降温、大风、风沙及常 伴随霜冻、结冰,严重影响人 们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给农 作物的生长也
带来危害。
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可以引发山洪 暴发、毁坏房屋、损害庄稼,在海上 掀起巨浪危机海运安全,破坏港口设 施。
特点 剧烈的降温,伴有大风
常出现狂风暴雨天气
预防措施
关注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及台风、 寒潮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等
1、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形容的是下列哪个地区的景象: A 青藏地区 B 西北地区 C
华北地区 D 长江中下游地区
2、 我国季风气候最显著的优越性是: A 气温的年较差较大 B 气温的年较差较小
C 气候的地区差异大
D 雨热同期,水
热条件配合好
3、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气候原因是: A 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 B 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
C 地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D 过度砍伐森林和开
垦草地的结果
4、读图
(1 )在图中分界线上,填上各分界山脉的名称。
(2) 图中A B 代表的区域,表示季风区的是 _______ ,表示非季风区的是 _____________ .。
(3)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来自 ___________ ,影响 我国的冬季风来自 ___________ (海洋或陆地),我国
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进退决定的,降水的季节 分配不均,易出现 _________________ 灾害。
(4) 夏季风难以到达 B 区域的原因是距离海洋较 _____________ ,且受到 __________ (地形)
的阻挡。
(5) A 、B 所代表的区域,降水较多的是 ___________ ,当地降水主要集中在 ___________ 季。
7、
台风寒潮
&目标检测
七、板书设计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1、我国的气候类型。
2、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原气候区。
3、干湿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4、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是: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温差小,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讥讽气候显著
1、成因:海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大
2、冬季风和夏季风
3、特点:夏季雨热同期
4、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
三、我国的灾害性天气
1、灾害性天气:霜冻、洪涝、台风、干旱
2、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是:洪涝和干旱成因:与夏季风强弱有关
3、灾害性天气的预防措施
八、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