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细辛汤与寒秘
《名方广用》:大黄附子汤 《伤寒论》
《名方广用》:大黄附子汤《伤寒论》【组成】大黄9g 附子9g 细辛6g【用法】水煎服【主治】1.寒积实证。
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紧弦。
【方义体会】《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沉寒挟滞、阳气不运,故以温药通之;积滞肠胃,阻遏气机,故以泻药涤之。
胁下偏痛可谓大肠寒积所致;阳气衰弱,肠胃输转呆滞,陈腐积也。
所以附子发动阳气,温经散寒,细辛通闭散结,以祛寒凝,更以大黄,荡涤肠胃,泻下积滞。
仲景治寒邪深伏,常用附子与细辛相配,如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附子、细辛与麻黄同用,温阳解表。
本方所治之寒积实证,非泻不能去,非温不能化,故以附子、细辛与大黄相配,温阳通下。
【临床应用】1、急性肠梗阻例:壬×,男,19岁.腹痛五天,面部一阵青一阵白,剧烈呕吐。
诊时腹痛,大声叫喊、翻滚,吐出粪水,气力全无.西医诊为急性肠梗阻.触其手足冰冷,脉沉紧.证属沉寒积滞,并发寒厥,余急疏川大黄15克.跗子15克,细辛6克,药煎好即服。
因其难以服下,嘱其与干饼之类并服,喂后二时许,腹痛更剧,其状甚苦,少时欲便,未及端来便盆已下一大滩水祥便及干粪十余块,便后腹痛遂止,身如软瘫。
调养数日,腹内渐适,而出院。
另例,余一学生在某县医院工作,来函述用上方救治某八十岁老翁患肠梗阻,亦一剂而通。
宋窦士材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三,附子第三”。
余有同感,景岳云:“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余体验凡大症,危症,往往是此二味可收厥功。
2、治疗肠粘连例:于××,女,24岁。
曾患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近来时常便秘,右侧腹痛,医院诊为“肠粘连”。
患者饮食不下,腑气不通。
诊其六脉皆沉,与“大黄附子汤”轻剂,令服二剂,服后,腹痛减,下矢气,再与“温脾汤”调治数剂,病愈。
3、治疗巨结肠症例:许××,男,52岁。
漫谈大黄附子汤,读大黄附子汤之我见
漫谈大黄附子汤,读大黄附子汤之我见大黄附子汤载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篇,是治疗冷积便秘而正气未虚证的代表方剂,具有温阳散寒、泻下冷积之功。
因此,本方也可说是温下剂的代表方。
唐·孙思邈在本方的基础上创制了六个方剂,所针对的病证虽然亦属于里寒积滞,但脾阳损伤明显,属于虚中夹实证者,其中温脾汤方最为著名。
大黄附子汤的组成为:大黄三两(9克)、附子三枚(炮,9克),上药水煎服。
本方的主要功用是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适用于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而致的症候。
表现为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等症状。
“胁下偏痛”的“胁下”,并非单纯指胁部(肋橼下),而是对胁、腹等处的泛指。
“偏痛”,即胁的某一侧及腹部疼痛;“脉弦紧”是寒实内结之征。
脉弦、紧,主痛主寒;“发热”,既不是表证的发热、脉浮,亦非阳明里热之发热、脉滑数。
此处之发热乃因阳气被郁,营卫失调所致,虽有发热而体温不甚高,并与肢冷畏寒、脉弦紧等并见,故需仔细辨别。
便秘腹痛的病机,是因冷积内停、阳气不运、腑气壅闭所致;胁下痛则是寒气上乘,结于胁下,偏著于一侧之故。
至于本证的治法,寒者需温散,结者宜泻下,所谓“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
故方用附子之辛热为君,以温里散寒,回阳止痛。
又用大黄苦寒为臣,泻下通便,荡涤里实积滞。
细辛性味辛温,交通内外,散寒止痛,以助附子之功而为佐药。
方中大黄性虽苦寒,但得附子、细辛之辛温大热之品,则可制其寒性而存其走泄之性,如尤在泾说:“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大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
”故在运用此方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能超过附子。
黄树曾《金匮要略释义》认为,本方证的预后,以服用温下剂后大便是否通为标志。
因为寒实内结,阳气已伤,是邪实正虚的局面,与承气汤证的纯为邪实者不同。
服温下剂后,如大便通利,邪去正复,可转危为安;如服温下剂后非但大便不通,反见呕吐、肢冷、脉细弱,说明正气愈虚,邪气愈甚,病势已趋恶化。
【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组成用法]大黄15~30g、附子20~50g、细辛5~10g。
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偏于一侧的身体疼痛,或绞痛,或掣痛,程度剧烈者。
2.或发热,或恶寒,或便秘,或局部发冷者。
3.脉或弦或紧。
[现代应用]1.以一侧躯体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性疼痛)、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等疼痛剧烈、恶寒而便秘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位于上部的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位于下肢的脉管炎、坐骨神经痛以及生殖系统的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等出现明显肿痛时也可推广运用。
2.五官科的疾病如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等有“寒包火”征象者。
3.其他如心绞痛、慢性肾功能衰竭、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顽固性湿疹、药物过敏性皮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细菌性痢疾。
[经验参考]疼痛性疾病是本方的应用重点,其中又以腹痛为常用。
《古方便览》载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先生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
乃作半夏泻心汤上使饮之,未奏效。
一日,突然大恶寒战栗,而绞痛两三倍于常。
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赵守真治钟某,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
但痛发不常,每痛多为饮食寒冷所诱发。
诊见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一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
此病乃阴寒凝聚,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驱寒而不逐积耳。
今两法并用,与大黄附子汤。
并告之: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
后半年相晤,果两剂而差(《治验回忆录》)。
寒结腹胀也可用本方,如郑良怀治一患者,胸腹胀满,气促不能平卧,身热,大便五日来通,脉沉而弦紧。
沉则在里,弦紧为寒,该病应为阴寒凝结于内,阳气被阻于外,非温不能化其里寒,非下不能散其内结。
乃以大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处方:大黄[),附子,细辛。
大黄附子细辛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曹振华男 42岁农民 1988-12-28初诊主诉:右上腹积块疼痛4年余。
伴见腹胀纳呆,周身困痛,畏寒潮热,体倦乏力。
查右上腹有一积块状若窝头,周边高中间凹陷,明显高于腹皮,按压疼痛,但不坚硬,推之不移,边缘规则,约5cmX6cmX2cm大小,舌体胖实,舌淡苔白厚腻,唇紫,脉沉紧。
B超示:肝脾肿大。
诊断:积聚治法:温阳散寒,攻下里实。
方药: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大黄20.制附子15.细辛12.白芍30.甘草6.郁金9.枳实15.2副水煎服半年后再见该患者,诉服用上方后,泻下许多腥臭脓状物什,挟白色泡沫状分泌物,日行5-6次,两剂而愈,至今没再复发。
《本事方》中温脾汤,则是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桂心、于姜、甘草、厚朴,主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张氏医通》载本方治色瘅,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见身黄额上微黑,小便利,大便黑,小腹连腰下痛。
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肉桂。
《柳选四家医案》载张仲华治一人,脾肾之阳素亏,醉饱之日偏多,腹痛拒按,自汗如雨,大便三日未行。
舌垢腻,脉沉实,湿痰食滞,团结于内,非下不通,而涉及阳虚之体,又非温不动。
许学土温下之法,原从仲圣大实痛之例化出,今当宗之。
处方:生大黄,制附子,干姜,厚朴,枳实,肉桂。
胡希恕治刘某,男,36岁。
左小腿部疼痛,腰亦强急不适,或痛,经中西药治疗一年多不效,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脉弦迟。
证属寒饮阻滞,经筋失养,治以温通化滞,兼养筋和血,与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
处方:大黄、附子、赤芍、白芍、细辛、炙甘草。
二诊、上药服六剂,腰强急减,遇劳则小腿仍痛,上方加苍术,再服六剂,腰强急基本痊愈,小腿部疼痛亦减,继服一月诸症不复发(《经方传真》)。
方拟大黄附子汤合厚朴三物汤:炮附子15克,生大黄12克(后下),细辛8克,厚朴30克,枳壳15克,枳实15克。
2剂,日1剂,文火煎1小时取汁300毫升,分三次胃管注入。
二诊:经胃管注入1剂后已经排便排气,大便多次,为粪块与水夹杂稀便,量较大,腹胀疼痛明显减轻,因考虑患者年高体弱,注入1剂半时嘱停中药。
大黄附子细辛汤与+寒秘
大黃附子細辛湯組成:大黃9g附子9g細辛3g功用:溫裏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積腹痛。
便秘腹痛,脅下偏痛,發熱,手足不溫,舌苔白膩,脈弦緊。
方解:本方為溫下之代表方。
附子辛熱,溫裏散寒,止付脅疼痛為君藥;大黃瀉下通便,蕩滌腸胃積滯為臣藥。
細辛辛溫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溫裏散寒止痛為佐藥。
方中大黃性雖苦寒,但有大量附子之辛熱,則苦寒之性被制,而瀉下之功尤存,此為去性存用。
大黃附子細辛湯症(漢唐中醫)09/07/2006,女,57歲,蘇聯人,她是蘇聯首席芭蕾舞者的經理人,因為這位首席舞者的甲狀腺癌被我治好,於是她今天也跟著找我治療她多年的老毛病。
初診: 自述她一生都便秘,胃酸反逆嚴重,每次飯後就是胃最難過的時候,看盡所有醫師,從未好過。
問診: 小便色淡白,雖有便秘卻無多少腹痛,也無便意,上身燥熱難當,,下身卻很冷,口不渴,睡失眠。
脈診: 沈細小且無力。
診斷: 少陰之寒實症。
處方:大黃四錢炮附子三錢細辛二錢旋覆花二錢代赭石三錢生薑二片囑咐病人忌吃甜食與喝咖啡。
這種病例非常明顯的是屬於大黃附子細辛湯症,這處方是唯一可以治她的處方,就是因為是唯一,無可取代的處方,所以她在遇到我之前從未被治好過,因為這是經方,第一: 蘇聯與美國西醫當然是從未聽過有這處方.因為他們沒有文化,又自以為是天下無敵,瞧不起中醫,所以他們從未學過中醫,因此病人失治. 第二: 幾乎所有中醫都是溫病派或是學院派,因此他們一看到有大黃,有附子,有細辛時,立刻跳過去,不但不讀它,也不想用它,只是因為自己不懂,所以不用,而因此也造成病人失治,這就是她一直沒有好的原因。
這種一劑就知的處方是唯一可以治療她的處方,無可取代,而世上有多少人得到跟她相同問題的人存在,你們說呢? 這些病人通通無治,只因為醫師學藝不精造成,處方早就存在於我國至少二千年以上,結果卻無人會用,藥方既簡單又便宜好用,人紀學員們請記住這使用的時機,我將在教傷寒時會詳加再說明的。
大黃附子細辛湯治驗曹振華男 42歲農民 1988-12-28初診主訴:右上腹積塊疼痛4年餘。
大黄附子汤讲述
胁痛
病例:苏xx,男,58岁。右上腹疼痛,时轻
时重,胃脘满胀,食欲不振半年多,某院诊 为胆囊炎,住院治疗三个多月,症状不见好 转,后又转请某医治疗,前后服用加减大柴 胡汤等50多剂,不但疼痛不减,反而发生频 繁的呃逆,舌苔白,脉弦紧。余思其脉系寒 证,当以温中导滞以除其实。附子9克,细辛 3克,大黄3克,枳实9克,厚朴9克。服药三 剂诸证俱减,续服一月,诸证消失而愈。
胁痛
胁痛有寒、热、虚、实之分。实者,有热实、寒实之异。 病例:李XX,男,57岁。溃疡病胃大部切除五年,胆石症胆
囊切除术三年来,胃脘、右胁仍然阵发性绞痛,某院诊为肝 胆管结石。近三个多月来,疼痛更加严重,几乎每天发作 1~2次,每次持续5~6小时,前医反复应用西药和中药胆道排 石汤、清胆泻火汤、加味一贯煎等不但无效,反而更加严重。 查其疼痛甚于右侧,发作时不能吃饭,停止后饮食正常,大 便3~4天一次,小便微黄,腹微满,舌苔黄白厚腻,脉弦紧。 综其脉证,诊为寒实结滞,表里俱急之证,急予大黄附子汤 加味:附子9克,细辛3克,大黄3克,枳实9克,厚朴9克。 昼夜兼进两剂,疼痛大减,继服7剂疼痛停止,但服至13剂 时,突然又剧痛8个多小时,并泄泻6次,便色黄稀有粘液及 小的硬块,其后疼痛骤然消失,又服大建中汤三剂以温中散 寒,追访一年,疼痛未发。
方解
本方证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寒为阴邪,其性收引,
寒人于内,阳气失于温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寒邪阻于 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不通;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 痛;积滞留阻,气机被郁,故发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则 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征。治当温散寒凝以 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立温阳通便之法。本方意在温 下,故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 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 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大黄性味虽属苦寒, 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 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三味协力,而成温散寒凝、苦辛通 降之剂,合成温下之功。
大黄附子汤
方义
本方所治,是里寒结滞之证,治当温阳散寒,泻下积滞,使阳气通畅。方中用辛热之附子,温阳散寒;细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窜发散,除寒散结;大黄得附子、细辛之辛温,寒性得到抑制,专行荡涤肠胃,泻除寒积之滞。大便得解,腑 气通畅,则寒积去,阳气行,诸证自可消除。
运用
①腹痛。《古方便览》:一男子年50余岁,腹痛多年,反复不愈,心下痞硬,腹中雷鸣,先服半夏泻心汤, 未能奏效。忽一日寒战大作,腹痛如绞,遂投以本方,服后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②肋间神经痛 《日本 东洋医学会志》 (日本汉医)12卷3号:一男子,7l岁,右侧胸痛剧烈就诊,面色不华,行走不便,腹直肌挛急, 略微柔软,腹力中等,大便4-5日—行,舌润无苔,脉洪大。服本方,25日痊愈;③美尼尔氏综合征 《浙江中医 杂志》1985,(8):35:一女,40岁,索患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常发作。1周前,因感冒过劳,素疾又作,头晕甚, 呕吐痰涎,脐下2寸处胀痛,泻下清稀,纳呆,口干欲饮,舌淡,苔白厚粘腻,脉缓滑。先按痰饮作眩投泽泻汤合 二陈汤加味,未效。再察舌象,参考脐下疼痛,悟出此为阳虚寒积,三焦痞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改投本方 加人参6g,4剂服毕,诸症悉除。
感谢观看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今释
01 歌诀
03 用法用量 05 主治
目录
02 组成 04 功用 06 方义
07 运用
09 附方 011 各家论述
目录
08 使用注意 010 重要文献摘要
大黄附子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今释》。具有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主治阳虚寒结,腹胁 疼痛,大便秘结,发热,手足厥泠,舌苔白腻,脉弦紧。
重要文献摘要
《金匮要略今释》:“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主治:寒积里实证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畏 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机:寒积内结,阳气不运
功பைடு நூலகம்:温里散寒,攻下寒积
方解
君:附子(三枚)12g——辛热,温里助阳,散寒止痛 臣:大黄(三两)9g——苦寒,通便攻下,荡涤积滞
二者合用,附子用量大于大黄,大黄性虽苦寒,得大量附子之 辛热,则寒性得减,而泻下之功犹存,共成温下之剂
佐:细辛(二两)3g——散寒,与附子相配可助温里散寒之功 注:附子用量应大于大黄
配伍 特点
寒凉泻下与辛热助阳并用, 乃“温下”法之基本配伍 本方为温下法得基础方; 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
附方
三物备急丸
主治:寒实腹痛 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组成:君:巴豆(一两)——辛热峻下寒积 臣:干姜(一两)——温中祛寒 佐:大黄(一两)——荡涤积滞,其苦寒既为辛热 所制,又制巴豆之毒
功用:功逐寒积
配伍 特点
辛热峻下与苦寒泻下合法,相反相成 《本草纲目》言巴豆得大黄则“泻下反缓” 本方为治疗寒实冷积急证之代表方
使用注意
方后云“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 若药后不下,或下之不快,可服热粥以助药力 若药后下甚,可服冷粥以止泻
感谢
下肢寒湿剧痛,大黄附子汤,方小管用
下肢寒湿剧痛,大黄附子汤,方小管用
王某某,女,43岁。
左下肢剧烈疼痛约十天。
左下肢剧烈疼痛,表面未见红肿、无皮肤异常,经某三级甲等医院,CT 、核磁共振、B 超、验血,确认坐骨神经痛。
口中和、无寒热、双脉弦、舌质淡白。
拟方: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加术茯。
处方:大黄6g,先煎十分钟,附子9g,先煎半小时,细辛3g,先煎十分钟,白芍30g,炙甘草10g,炒白术30g,茯苓30g。
7剂,水煎服。
服药后左下肢诸症明显减轻,大便每日2次,饮食睡眠情况良好。
续服7剂,愈。
体会:大黄附子汤,药仅三味,而且附子大量与四逆汤附子用量毫不逊色。
附子大燥回阳,补命门火,逐风寒湿,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温散十二经寒邪凝滞,而舒十二经之挛急,虽无解痉之效,却有缓急之功。
大黄破癥瘕积聚,荡涤肠胃,通利水谷道,为攻积泻下之首选,但因药性寒凉,与病性难符。
仲景以附子、大黄配合为用,意在以附子大辛大热之性制约大黄寒凉之性,存大黄泻下攻积之气,正所谓“制性存用”之法。
细辛辛温而散,辛通气机而振奋阳气,又可助附子温阳散寒、透邪达表。
关健是此方,临床还可灵活的应用偏侧肢体疼痛,尤其是下肢寒湿疼痛,剧烈疼痛,倘若掌握好病机,也不用多大量,往往就能达到立杆见影,出神入化,让人叹奇的效果。
2013年中医助理医师方剂学辅导之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考试资料网
组成大黄三两(12g) 附子三枚,炮(9g) 细辛二两(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腹痛。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本方主治寒实冷积,正气未伤之证。
阳气不足,脾胃虚寒,运化失健,久而成寒积,故腹痛,大便秘结。
胁下偏痛乃寒凝气滞之象。
发热乃寒积内结,阻遏阳气,阳气被郁之故,并非内有邪热,一般在临床上并不明显。
四肢厥逆乃寒邪内侵,阳气不通,不达四末之故,舌苔白腻,脉紧弦,亦是寒实之象。
寒实内结,非温不散,非下不去,故治以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为君。
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为臣。
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为佐。
综观全方,大黄性虽苦寒,但与大量附子相配,则去性存用,三药合用,共奏温下之功。
证治要点以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为证治要点。
胸肋阴寒结实而痛之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细辛=3:2)
胸肋阴寒结实而痛之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细辛=3:2)
病案三:胁痛(胆囊炎):黄某某,男,50岁,右胁部疼痛1周余,2010-01-25初诊。
有慢性胆囊炎9年余,每于饮食不当、熬夜或情志因素便发作右胁部疼痛,此次发病因1周前晚餐过食油腻生冷,开始时腹部胀满,继之疼痛,时轻时重,服用一些消炎利胆药无效。
诊见:右胁部疼痛阵阵疼痛不适,口咸,口稍干、不苦,无汗,大便困难,舌暗,舌苔白腻,脉沉紧。
四诊合参,辨为少阴、阳明合病,也即是厥阴病,阴寒内盛,阳气不运,积滞成实,乃实寒内结,当温下之,予以大黄附子汤原方:生大黄9g,炮附子9g,细辛6g。
疗效特好,服1剂后,自感一股清凉之气直趋疼痛处,半小时左右便止住了痛,3剂后疼痛完全消失,后来又犯病几次,皆是用此方控制住。
辨治体会:笔者用这个方子单用或合方辨治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胆石症合并胆囊炎等,疗效都很好,但关键是要病机为既有阴寒之证,又见阴结里实。
用此方药量之比例非常重要。
炮附子可据证而定,但大黄,细辛之比必须是3:2。
《金匮要略》治疗寒食内结腹满痛条文说:“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大黄泻下通便攻里实,附子细辛温阳散寒并可制约大黄寒凉之性,三药相合,寒温并用,温通大便而泻内结里实。
大黄附子汤常用于阳虚寒实内结所致之胆囊炎、胆石症、肠梗阻等疾病所致之胸胁、腹部疼痛。
还可加减应用于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症见阳虚寒实内结便秘者。
泻下剂- 温下剂
泻下剂- 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组成】大黄(9g)附子(9g)细辛(3g)【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腹痛。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歌诀】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组成】大黄(15g)当归(9g)干姜(9g)附子(6g)人参(6g)芒硝(6g)甘草(6g)【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寒积腹痛。
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歌诀】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三物备急丸
《金匮要略》【组成】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
【功用】攻逐寒积。
【主治】寒实腹痛。
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歌诀】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卒然腹痛因
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附子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附子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附子汤【方药】大黄三两(9克)附子三枚(炮)(15克) 细辛二两(6克)【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瘟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十五)【解说】本证为寒实内结之证,临床以胁腹疼痛、大便不通、脉象紧弦为主要表现,尚伴有畏寒肢冷,舌苔白滑或白厚腻等症。
治疗本证,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
大黄附子汤用附子、细辛以温经散寒,用大黄通下里实。
方中附子用量宜大于大黄,否则,阴寒凝滞不解,徒下无功。
临床上,凡属寒实内结之候,皆可应用本方。
【运用】一、寒积腹痛赵守真医案:钟大满,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
但痛发不常,或一月数发,或二月一发,每痛多为饮食寒冷之所诱致。
自常以胡椒末用姜汤冲服,痛得暂解。
一日,彼晤余戚家,谈其痼疾之异,乞为诊之。
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1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
吾曰:“君病属阴寒积聚,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荡其积,是宜温下并行,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祛寒而不逐积耳。
依吾法两剂可愈。
”彼曰:“吾固知先生善治异疾,倘得愈,感且不忘。
”即书予大黄附子汤:大黄19克,乌附9克,细辛4.5克。
并曰:“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
”后半年相晤,据云:“果两剂而瘥”。
(《治验回忆录》1962:50)按语:腹痛每因饮食寒冷诱发,又见脉弦紧,舌苔白润,经久不愈,服温药稍缓,此阴寒凝结成实也,故但服理中四逆辈,虽已其寒而不能去其实,隔鞋搔痒终不愈也。
当以温中兼通,下其内结,方能奏效,用大黄附子汤正为对证之方,“果两剂而瘥”。
二、寒结腑实(粘连性肠梗阻)孙自文医案:李某,男,68岁。
3年来因阑尾炎术后肠粘连致肠梗阻,曾反复手术3次。
第十三章大黄附子汤类方
第十三章大黄附子汤类方一、大黄附子汤方【方剂组成】大黄9克炮附子9克细辛6克.【方解】大黄伍以附子细辛等热药,此即所谓温下法而治寒于里而宜下者。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5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注解:胁下偏痛,指偏于一侧的胁下痛,紧弦为寒实的脉应。
今虽发热而脉紧弦,故知为寒实,宜大黄附子汤以下其寒。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按:本方不仅治胁下偏痛,无论那一体部,凡偏于一侧痛者,大多属于久寒结聚所致,用之均验。
寒疝腹痛,有宜下者,本方亦有效。
【辨证要点】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痛疼者。
【验案】刘某,男性,36岁,某厂门诊病历号3683,1966年5月6日初诊。
左小腿腿部痛疼,腰亦强急不适,或痛,经中西药治疗一年多不效,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脉弦迟。
证属寒饮阻滞、经筋失养,治以温通化滞,兼养筋和血,与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大黄6克赤白芍各10克细辛6克炙甘草10克结果:上药服六剂,腰强急减,遇劳则踹痛,上方加苍术12克,服六剂,腰强急基本愈,踹部痛亦减,继服一月诸症不复作。
二、走马汤方【方剂组成】巴豆一枚(去皮心,熬去油)杏仁二枚【用法】以绵缠捶令碎,热汤少许,捻取白汁饮之,当下。
老小量之。
通治飞尸鬼击病。
【方解】巴豆为一温性峻下药,合以杏仁尤能开通闭塞而得快下,此为卒病暴疾胀满闭塞的急救方。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三):《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注解:中恶、飞尸、鬼击,都不外是卒然发作的暴病。
其实凡剧烈的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无热候者,即可用之,不必眩惑于此等病名也。
【辨证要点】胃腹剧烈痛疼、大便不通无热者。
三、三物备急丸方【方剂组成】大黄9克干姜9克巴豆(去皮心,熬,外研如脂)【用法】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合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泄气。
【方解】大黄、巴豆合用攻下至猛,伍以干姜更利驱寒,故治里实满无热而有寒者。
大黄附子细辛汤的煎剂使用注意事项
大黄附子细辛汤的煎剂使用注意事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大黄附子细辛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温经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状。
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细辛汤的妙用大黄附子细辛汤治验
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细辛汤的妙用大黄附子细辛汤治验别名大黄附子细辛汤处方来源《金匮》卷上。
药物组成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加减功效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
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制备方法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分温3服。
若强人煮取2升半,分温3服。
服后如人行4-5里,进1服。
用药禁忌临床应用1.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
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慄,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
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2.肋间神经痛:71岁男子,主诉右侧胸痛剧烈来院就诊,面色不华,贫血貌,足活动受限,行走不便。
脉洪大,舌润无苔,腹力中等,略微柔软,腹直肌挛急,便4-5日一次。
给予大黄附子汤,经过良好,服药25日痊愈。
3.美尼尔氏综合征:齐某,女,40岁。
素患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常发作。
一周前,因感冒过劳,眩晕又作,视物旋转,卧床不起,头身动则加剧,呕吐痰涎,脐下2寸处胀痛,泻下清稀,纳呆,口干而欲饮,舌淡,苔白厚粘腻,脉滑缓。
以痰饮作眩而论,拟《金匮》泽泻汤合二陈汤加味,治之未效。
再诊舌象,参以脐下痛证,悟此为阳虚寒实,积聚于里而胀痛,三焦痞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
改投大黄附子汤加味:附子8g,大黄10g,细辛、人参各6g,2剂。
药后轻泻一次,眩晕和胀痛已减大半;再2剂,诸证悉除。
药理作用各家论述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
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
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
大黄附子细辛配伍特点
大黄附子细辛配伍特点
大黄附子细辛配伍特点
[伍用功能]温阳祛寒,破积通便
[伍用原理]大黄苦寒,泻下通便,祛寒实内结之邪,制热药辛散之性。
附子,细辛辛散温通,三者相伍为用,共奏温阳祛寒,破积通便之功。
ζ临床应用]
1、主治脾肾虚寒,寒实内结,证见腹痛,大便不通,恶寒肢冷,舌苔粘腻,脉象弦紧诸症。
2、用于治疗寒疝。
3、用子心肾阳虚所致的心悸,气短,浮肿,便难,舌色淡,舌体胖,苔薄白,脉沉诸症。
[原源]
大黄附子汤。
[按语]
1、三药相伍,大黄用量一般不宜超过附子。
2、寒实内结实证,服此三药大便不通,反增呕吐,肢冷,脉搏转细,预示病势已趋恶化,可用《本事方》温脾汤治疗。
3、仲景对于寒邪内伏阴分时,多以细辛与附子相配伍,以增强其祛寒邪的作用。
大黄附子汤中附子、细辛配大黄,其侧重点是治寒实积聚于里,属温阳通便法,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附子、细辛配麻黄,其侧重点是温散寒邪,从表而解,属温经解表法。
4、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附子用一枚。
大黄附子汤中,附子则用三枚。
所以然者,麻黄、附子、细辛是三味温药,只相助而不相制,故附子一枚已足。
大黄,附子、细辛三药相伍,大黄三两,若只用附子一枚岂不为大黄牵制,阻碍其逐寒壮阳之功。
【泻下剂: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舟车丸、增液承气汤】五二
【泻下剂: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舟车丸、增液承气汤】五二(一)大黄附子汤1、组成:大黄、附子、细辛2、功用: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3、主治:阳虚寒结,腹胁疼痛,大便秘结,发热,手足厥泠,舌苔白腻,脉弦紧。
4、配伍特点:本方所治,是里寒结滞之证,治当温阳散寒,泻下积滞,使阳气通畅。
方中用辛热之附子,温阳散寒;细辛走窜发散,除寒散结;大黄得附子、细辛之辛温,寒性得到抑制,专行荡涤肠胃,泻除寒积之滞。
大便得解,腑气通畅,则寒积去,阳气行,诸证自可消除。
(二)麻子仁丸1、组成:麻子仁、枳实、厚朴、大黄、杏仁、芍药。
2、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3、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少津。
4、配伍特点:本方虽用小承气汤,但大黄、厚朴的用量减少,增加了质润的麻仁、杏仁、芍药、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
本方具有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以达润肠、通便、缓下之功,使燥热去,阴液复,而大便自调。
(一)舟车丸1、组成:大黄、甘遂、大戟、芫花、青皮、槟榔、陈皮、木香、牵牛头末、轻粉2、功用:行气破滞,逐水消肿3、主治:水湿痰饮热毒内郁、气血壅滞所致积聚肿胀,二便秘涩,潮热口渴,喘咳面赤,脉沉数有力。
4、配伍特点:方中甘遂、芫花、大戟攻逐水湿为君;大黄、牵牛泻湿利水为臣;青皮、陈皮、木香、槟榔导气行滞,轻粉逐水通便,均为佐、使。
诸药合用,共奏攻逐水积,行气消滞之功。
(二)增液承气汤1、组成:玄参、麦冬、细生地、大黄、芒硝。
2、功用: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3、主治:热结阴亏证。
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4、配伍特点:滋阴与攻下相合,使阴液得复,热结得下,正邪合治,共成“增水行舟”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