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艺心理学流派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文艺心理学流派概述

(一)精神分析心理学

1. 弗洛伊德(1856-1939)创始人

(1)无意识(潜意识)论理

“无意识”并非弗洛伊德首先发现,康德、莱布尼茨都提到过。赫尔巴特“意识域限”

19世纪80年代已较流行,哈特曼《无意识哲学》。

弗氏是充分认识无意识动机的意义并发现一种研究它的方法的学者。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有感情、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精神分析引论》“无意识是一个特殊的技术领域,它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自己的表现方法,以及它所特有的精神机制。”

“我们假设每一个心理过程最初都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或时相,然后只是从这一时相才过渡到一种有意识的时相,这很像一张照片最初都是阴性的,后来通过冲洗才变为一张照片……任何特殊过程首先都是属于无意识的心理系统,从这一系统出发,在一定条件下,它才会过渡到有意识的系统。”

A. 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无意识是根,意识是表层活动;

B. 无意识内容只有得到“看守人”的允许,才可能进入意识活动;否则,则被压抑;

C. 这些未受压抑的只有成功地吸引意识顾盼,才会变为有意识的(前意识);

D. 存在着各种不同级别的无意识。处于最底层的无意识记忆永远不能成为意识,因为它们没有联系;而处于顶端的无意识记忆则属于那些一时想不起但又随时可能冲口而出的东西。

(2)人格结构

(superego)、

“超我”

早期弗氏将人格视为由意识、无意识两部分组成;1923年后又提出“本我”

(伊德、id)、

“自我”(ego),将人格结构视作“三大系统”组成。一个精神健全的人,三者相统一,相和谐;三者相冲突时,人就处于失调状态。

A. “本我”:是一种初始混沌状态,一锅沸腾翻滚的激情,直接受人的生物性本能的驱使,是盲目的。

机体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使机体产生高度的兴奋(能量释放或紧张状态),本我的机能就是直接消除机体的兴奋。

“快乐原则”:释放能量,消除紧张状态,使人感到愉快和满足。

本我是“心理能”的基本源泉,也是“本能”的中心。与自我、超我相比,本我缺乏组织性,它的能量处于动态,随时可释放出来,或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个目标上。

“力比多”(libido):本能的能量或势力。

“死亡本能”:除“性本能”(种族繁衍),弗氏又提出“死亡本能”(回归自然,寂灭)。他把自我毁灭、破坏性、侵略性都归结为死亡本能的表现。

(战争、“文革”打砸抢、动乱、球场骚乱)

B. “自我”:即现实化了的本能

本能只追求快乐的目的,但经过现实必然性的影响,逐渐懂得对快乐的追求要有所斟酌,要有所控制,于是避免痛苦就变为一个可与获得快乐相比拟的目标。这个受过“教育”的自我开始“懂道理”了,它不再被控制于“快乐原则”,而是被控制于“现实原则”,其目的还是避苦趋乐,不过考虑到事实,只得延缓、减轻了快乐。

自我是人格的“行政机构”,它控制和统辖着本我和超我,为了整个人格的利益和外部世界相谐调,以满足人格长远的需要。

自我遵循的原则是“现实原则”。现实原则的目的就是推迟能量的释放,直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对象被发现或产生为止。

C. “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发源于自我,是儿童受父母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同化”的结果。

超我包括两方面: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良心(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

超我的奖惩是精神性的,它使人感到骄傲自豪或内疚自卑。

D. 在精神内部,“本我”与“自我”及“超我”经常进行着斗争。

本我中各种不合现实标准的本能冲动,随时受到在超我指导下的自我的压制。这些本能冲动要想得到表现和满足,往往就须在无意识领域内经过乔装打扮,以蒙混过关。

(3)人格的动力状态

A. 人格的动力状态是由能量在整个人格(超我、自我、本我)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一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他所具有的动力状态。

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制,他的行为就很有道德;如为自我支配,行为就显得很实际;如停留在本我,行为就具有冲动性。

B. 能量发泄与反能量发泄

能量发泄与反发泄的对抗,叫做“内部冲突”、“内心冲突”。

C. “移置”与“升华”

“移置”:能量从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个对象的过程。(好友布雷尔医生病人安娜歇斯底里移情)

决定“移置”作用方向的两个主要原因:社会,相似性。

社会对人的某些对象大加限制,同时又不断提供替代物,来满足欲望。(儿童吮拇指,大人要责备,但允许吮棒糖;大人吃棒糖可能被笑话,却可以抽烟。)

第二个原因是原对象与替代物的相似程度。

如果一个人解除紧张的途径受到禁止,他就会转向第二、第三个对象。

(“俄狄浦斯情结”:母亲——女教师——哥哥的女友——虚构的完美女性)

“升华”:如果替代对象是文化领域中的较高目标,这样的移置就被称为“升华作用”。

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就在于人能够抑制自己的原始本能的发泄作用,使那些受阻的能量转移到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中或文化创造活动中。(达芬奇《蒙娜丽莎》)

D. 自我的防御机制

(a)压抑:凭借反能量发泄来抵消或限制能量发泄的机制

原始压抑:人类长期来的痛苦经验不断积累而逐渐获得遗传的性质,因此能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内心,这便形成了原始压抑。(乱伦禁忌《雷雨》)

压抑能令人视而不见,或歪曲人的所见所闻。

(b)投射:为了消除焦虑,人可能力图把导致焦虑的原因归于外界。

(我恨他——他恨我;良心折磨我——他折磨我)

(c)反向作用:以其对立面来隐藏某种本能于无意识之中的机制。

(爱——恨,面罩:罗曼谛克的忠贞纯洁可能是炽烈情欲的面罩)

(4)梦是欲望的满足

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以伪装方式得到满足。

A. 梦:“外显的梦”:梦所叙述的东西;“内隐的梦”:隐匿的只有通过分析才能达到的内容。

B. 压抑作用:外显的梦比内隐的梦具有较少的内容,是后者的一种简略译本。

C. 移置作用:内隐的因素被某种更疏远的隐喻所代替;精神着重点从一个重要因素被转移到另一个不重要因素。

D. 创作是白日梦

(5)精神分析与文学

《哈姆雷特》鲁迅《补天》女娲张爱玲《金鎖记》太史公“不平则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