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实验
混凝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混凝过程是现代城市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前置单元操作环节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混凝实验,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探索最佳混凝工艺条件,提高水处理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混凝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
2. 了解混凝的净水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
3. 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 探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种类、投加量、pH值等)。
三、实验原理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使原水产生浑浊。
混凝剂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和沉淀物网捕等机理,使胶体颗粒脱稳,相互碰撞聚集,形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实现净水目的。
四、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原水、混凝剂、助凝剂、pH值调节剂、烧杯、搅拌器、pH计等。
2. 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原水,加入适量的混凝剂,搅拌一定时间;(2)调节pH值,观察矾花形成情况;(3)加入助凝剂,继续搅拌;(4)观察絮体沉降情况,记录相关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剂投加量为7ml时,混凝效果最佳。
在此条件下,矾花形成迅速,沉降速度快,出水浊度低。
2. 最佳pH值为7.63,在此pH值下,混凝剂水解程度高,脱稳效果显著。
3. 助凝剂对混凝效果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相对较小。
在最佳混凝剂投加量和pH值条件下,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不明显。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验证了混凝剂、pH值和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为实际水处理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最佳混凝工艺条件为:混凝剂投加量为7ml,pH值为7.63,无需添加助凝剂。
3. 实验结果可为水处理工程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水处理效果。
七、实验不足与展望1. 实验过程中,未对混凝剂种类进行深入研究,今后可对不同混凝剂进行对比实验,探究其适用范围。
2. 实验过程中,未对助凝剂种类和用量进行系统研究,今后可对助凝剂进行优化,提高混凝效果。
3. 实验过程中,未对混凝过程中的水质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今后可对混凝过程中水质变化进行跟踪,为优化混凝工艺提供数据支持。
混凝实验
实验十三混凝实验13.1实验目的及要求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条件,了解影响混凝效果的相关因素。
13.2实验原理及内容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是使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除去的。
水中的胶体颗粒均带负电,胶粒间的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和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三种因素使胶粒不能相互聚结而长期保持稳定的分散状态,三者中的静电斥力影响最大。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电荷,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电位降低,静电斥力减少。
此时,布朗运动由稳定因素转变为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粒的吸附凝聚。
同时,由于双层状态的存在而产生的水化膜,也会因投加混凝剂降低电位,而使水化作用减弱。
混凝剂水解形成的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着吸附架桥作用,即使电位没有降低或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胶粒,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不稳定因素的过程叫做脱稳。
脱稳后的颗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由于布朗运动造成的颗粒碰撞絮凝,叫“异向絮凝”;由机械运动或液体流动造成的颗粒碰撞絮凝,叫“同向絮凝”。
异向絮凝只对微小颗粒起作用,当粒径大于1~5μm时,布朗运动基本消失。
从胶体颗粒变成较大的矾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可划分为混合和反应两个阶段。
混合阶段要求浑水和混凝剂快速均匀混合,一般说来,该阶段只能产生用眼睛难以看见的微絮凝体;反应阶段则要求将微絮凝体形成较密实的大粒径矾花。
直径较大且较密实的矾花容易下沉。
自投混凝剂直至形成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胶体颗粒的混凝沉淀过程见表13-1。
表13-1 混凝过程混凝过程中,不仅受水温、投加剂的量和水中胶体颗粒浓度的影响,还受水的pH的影响。
如pH过低(小于4),则所投混凝剂的水解受到限制,其主要产物中没有足够的羟基(OH)进行桥联作用,也就不容易生成高分子物质,絮凝作用较差。
实验一混凝实验
给水处理工程实验一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2、学会求得一般天然水体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3、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4、了解混凝的相关因素。
二、实验原理: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其表面水化作用下,长期处于稳定分散状态,不能用自然沉淀方法去除。
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可以使分散颗粒相互结合聚集增大,从水中分离出来。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
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
胶体颗粒(胶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粒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ξ来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Zeta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Zeta电位的测定,可通过在一定外加电压下带电颗粒的电泳迁移率计算:ξ= KπηuHD (1-1)式中:ξ——Zeta电位(mV);K ——微粒形状系数,对于圆球体K=6;π——系数,为3.1416;η——水的粘度(Pa·S),(此取η=10-1Pa·S);u ——颗粒电泳迁移率(um/s/\V/cm);H ——电场强度梯度(V/cm);=81。
D ——水的介电常数D水Zeta电位值尚不能直接测定,一般是利用外加电压下追踪胶体颗粒经过一个测定距离的轨迹,以确定电泳迁移率值,再经过计算得出Zeta电位。
电泳迁移率用下式进行计算:u=GL(1-2)VT式中:G ——分格长度(um);L ——电泳槽长度(cm);V ——电压(V);T ——时间(s)。
一般天然水中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毫伏以上,投加混凝剂后,只要该电位降到-15毫伏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相反,当Zeta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
投加量不足不可能又很好的混凝效果。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混凝实验,研究混凝剂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探讨最佳混凝剂用量及混凝时间,为水处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原理,混凝是指在水中加入混凝剂后,使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凝聚成较大的絮凝体,便于后续的沉降或过滤。
混凝剂一般为阳离子、阴离子或非离子高分子物质,其作用机理主要有吸附、中和、电中和和凝聚等。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实验室自来水、混凝剂(聚合氯化铝)、搅拌器、玻璃容器、pH计、浊度计等。
方法:1. 取一定量自来水倒入玻璃容器中;2. 用搅拌器将水搅拌均匀;3. 用pH计检测水的初始pH值;4. 在搅拌的同时,向水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混凝剂;5. 混凝一定时间后停止搅拌,观察絮凝体的生成情况;6. 用浊度计检测水的浊度,记录下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混凝剂用量的增加,水中絮凝体的生成量逐渐增加,浊度逐渐降低,水质得到了改善;2. 随着混凝时间的延长,絮凝体的大小逐渐增加,浊度进一步降低,但当混凝时间过长时,絮凝体又会发生分散,浊度会有所上升;3. 初始水质的pH值对混凝效果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pH值在6.5-7.5之间时,混凝效果较好。
结论:混凝实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能够有效地改善水质,提高水的透明度,减少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水质的不同情况,合理控制混凝剂的用量和混凝时间,以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
总结:通过本次混凝实验,我们对混凝剂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水处理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实验操作的经验,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报告撰写人,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混凝优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混凝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
2. 探究不同混凝剂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3. 通过实验确定最佳混凝条件,以优化水质净化效果。
4.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混凝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混凝过程是利用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颗粒、胶体等杂质聚集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实现水质净化的过程。
混凝剂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架桥等作用,使杂质颗粒相互吸引、聚集,形成易于沉降的絮体。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原水、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SAS)、氢氧化钠(NaOH)、硫酸铁(FeSO4)、碳酸钠(Na2CO3)等。
2. 实验仪器:混凝实验装置、电子天平、pH计、浊度计、搅拌器、烧杯、玻璃棒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原水置于烧杯中,测定初始pH值和浊度。
(2)分别向烧杯中加入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混凝剂,搅拌一定时间。
(3)测定混凝后的pH值、浊度和沉淀时间。
(4)观察沉淀物形态,记录实验数据。
2. 实验条件:(1)原水:取自某地表水体,浊度约为30NTU。
(2)混凝剂:PAC、SAS、NaOH、FeSO4、Na2CO3等。
(3)搅拌速度:100-200转/分。
(4)沉淀时间:30分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混凝剂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表1:不同混凝剂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混凝剂 | 投加量(mg/L) | 沉淀时间(分钟) | 浊度(NTU) || ------ | -------------- | ---------------- | ------------ || PAC | 20 | 30 | 1.5 || SAS | 20 | 30 | 2.0 || NaOH | 20 | 30 | 1.8 || FeSO4 | 20 | 30 | 1.2 || Na2CO3 | 20 | 30 | 2.5 |由表1可知,PAC和FeSO4的混凝效果较好,浊度去除率分别为50%和60%。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混凝实验报告引言:混凝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技术,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物,以提高水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混凝过程,探究不同条件下的混凝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水样:采集自自来水厂的自来水- 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 混凝剂浓度:0.1 g/L、0.2 g/L、0.3 g/L- 水样pH值调节剂: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准备三个不同浓度的混凝剂溶液,分别为0.1 g/L、0.2 g/L、0.3g/L。
- 步骤二:取一定量的自来水样,分成三组,每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的混凝剂溶液。
- 步骤三:使用搅拌器将混凝剂与水样充分混合,搅拌时间为5分钟。
- 步骤四:待混凝剂与水样反应完成后,停止搅拌并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悬浮物的沉降情况。
- 步骤五:测量不同条件下水样的浊度,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不同浓度的混凝剂对水样的混凝效果有显著影响。
通过测量水样的浊度,可以客观地评估混凝效果。
1. 不同混凝剂浓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分别使用了0.1 g/L、0.2 g/L和0.3 g/L的混凝剂浓度。
结果显示,随着混凝剂浓度的增加,水样的浊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混凝剂中的聚合氯化铝可以与水中的悬浮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较大的絮凝物,从而使悬浮物沉降速度加快。
2. 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pH值是另一个影响混凝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实验中,我们分别使用氢氧化钠和盐酸来调节水样的pH值。
结果显示,在酸性条件下(pH值低于7),混凝效果更好,浊度降低更为明显。
这是因为在酸性条件下,混凝剂与水中的悬浮物更容易发生反应,形成较大的絮凝物。
3. 混凝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混凝剂与水样反应后的静置时间也会对混凝效果产生影响。
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悬浮物的沉降速度逐渐加快,浊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较大的絮凝物在静置过程中会逐渐沉降,从而使水样变得更清澈。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一、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测试混凝剂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将混凝剂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得出混凝剂使用量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
二、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研究不同混凝剂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分别将混凝剂A、B、C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A/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B/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C/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A、B、C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A、B、C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得出不同混凝剂使用量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
三、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评估混凝剂与水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将混凝剂A、B、C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A/水体系的比例,取出混凝剂B/水体系的比例,取出混凝剂C/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A/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B/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C/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A、B、C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A、B、C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评估混凝剂与水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混凝正交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混凝正交实验,观察和了解混凝过程中胶体颗粒的聚集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 探究不同混凝剂投加量、pH值、温度等参数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混凝工艺条件,提高混凝效果。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中含有大量的胶体颗粒,这些颗粒表面带有电荷,使得水中的悬浮物不易沉淀。
混凝剂是一种能够中和胶体颗粒表面电荷的物质,使胶体颗粒失去稳定性,从而聚集成较大的絮体,便于后续的沉淀或过滤。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原水、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水温计、pH计、烧杯、搅拌器、移液管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恒温箱、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根据正交试验设计,将实验分为L9(3^4)组,每组实验条件如下:| 组别 | PAC投加量(mg/L) | pH值 | 温度(℃) || ---- | ----------------- | ---- | ---------- || 1 | 20 | 7 | 20 || 2 | 30 | 7 | 20 || 3 | 40 | 7 | 20 || 4 | 20 | 6 | 25 || 5 | 30 | 6 | 25 || 6 | 40 | 6 | 25 || 7 | 20 | 8 | 20 || 8 | 30 | 8 | 20 || 9 | 40 | 8 | 20 |2. 实验步骤:1. 准备原水,测定其浊度。
2. 根据实验分组,依次加入不同浓度的PAC,搅拌均匀。
3. 调节pH值,使其达到预定值。
4. 在恒温箱中,将混合液保持在预定温度下反应一定时间。
5. 将混合液离心分离,测定上清液的浊度。
6. 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组别 | PAC投加量(mg/L) | pH值 | 温度(℃) | 浊度(NTU) | | ---- | ----------------- | ---- | ---------- | ----------- | | 1 | 20 | 7 | 20 | 4.5 | | 2 | 30 | 7 | 20 | 3.2 | | 3 | 40 | 7 | 20 | 2.6 | | 4 | 20 | 6 | 25 | 4.0 | | 5 | 30 | 6 | 25 | 3.0 | | 6 | 40 | 6 | 25 | 2.5 | | 7 | 20 | 8 | 20 | 5.0 | | 8 | 30 | 8 | 20 | 4.0 | | 9 | 40 | 8 | 20 | 3.5 | 2. 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PAC投加量、pH值、温度等因素对混凝效果有显著影响。
混凝实验
《水污染控制工程》(污水处理篇)实验实验二化学混凝一、实验目的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有水温,pH值,混凝剂种类、加量以用搅拌速度和时间等。
由于上述诸因素的影响的错综复杂,且非拘一格,所以混凝过程的优化工艺条件通常要用混凝试验来确定。
衡量混凝主要指标是出水浊度和主要污染因子浓度。
实验方案技术及数据处理常用优选法和正交设计等数理统计法。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进行混凝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混凝剂品种的筛选,以及与待处理废水相适应的pH值和混凝剂加量的确定等),并对实验数据作正确的处理和分析。
二、实验原理化学混凝法通常用来除去废水中的胶体污染物和细微悬浮物。
所谓化学混凝,是指在废水中投加化学剂来破坏胶体及细微悬浮物颗粒在水中形成的稳定分散体系,使其聚集为具有明显沉降性能的絮凝体,然后再用重力沉降,过滤,气浮等方法予以分度的单元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凝聚和絮聚两个步骤,二者统称为混凝。
具体地说,凝聚是指在化学药剂作用下使胶体和细微悬浮物脱稳,并在布朗运动作用下,聚集为微絮粒的过程,而絮凝则是指为絮粒在水流紊动作用下,成为絮凝体的过程。
根据混凝过程的GT值要求,在药剂与废水的混合阶段,对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的要求是高速短时;而在反应阶段则要求低速长时。
两个阶段的搅拌转速n(r,p,m)和搅拌时间T由GT=104-105通过计算确定。
一般水处理中,混合阶段的G值约为500-1000秒-1,混合时间为10-30秒,一般不超过2分钟,在反应阶段,G值约为10-100秒-1,停留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三、实验设备及仪器1、无极调速六联搅拌机一台;2、721型分光光度计;3、pH计或精密pH试纸;4、温度计;5、50mL注射器;6、秒表;7、量筒;8、1000 mL烧杯,250mL 烧杯;9、移液管;10、混凝剂:10g/L FeCl3,10g/L 聚合氯化铝;11、10%盐酸,10%氢氧化钠。
四、实验步骤(一)最佳投药量实验步骤1、测定原水温度、浊度及pH值。
混凝实验
实验1 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下述目的:1.学会求得给定水体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混凝通常能有效地去除原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降低出水浊度和BOD5;混凝一般适用于粒度在1nm~100μm的分散体系。
胶粒在水中受几方面的影响:由于胶粒带电,产生的静电斥力;布朗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引力—范德华引力;极性水分子吸引到它周围形成一层水化膜。
受这几方面影响因素的影响,胶体微粒长期处于分散状态,比较稳定,难于被去除。
胶体颗粒被去除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作用:1.压缩双电层作用水中胶粒能维持稳定的分散悬浮状态,主要是由于胶粒的ξ电位。
如能消除或降低胶粒的ξ电位,就有可能使微粒碰撞聚结,失去稳定性。
ξ电位的降低是依靠胶粒表面的双电层变薄而实现的。
2.吸附架桥作用无机小分子的混凝剂溶于水后,经水解和缩聚反应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线性结构。
这类高分子顺被胶体微粒所强烈吸附。
因其线性长度较大,当它的一端吸附某一胶粒后,另一端又吸附另一胶粒,在相距较远的两胶粒间进行吸附架桥,使颗粒逐渐结大,形成肉眼可见的粗大絮凝体。
3.网捕作用有些混凝剂水解后能生成沉淀物。
这些沉淀物在自身沉降过程中,能集卷、网捕水中的胶体等微粒,使胶体粘结。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有:(1)水温,水解是吸热反应,所以水温对无机盐类混凝的效果影响极大;(2)pH,硫酸铝:pH为6.5~7.5,除水中的浊度;pH为4.5~5,脱色。
Fe2+:pH>8.5,Fe3+:pH为6.0~8.4,一般高分子混凝剂尤其是有机高分子混凝剂,受pH的影响较小。
(3)水中杂质的成分、性质和浓度,例如:天然水中杂质为粘土类,加的絮凝剂量就少;污水中有机物含量大,消耗絮凝剂的量就大。
(4)水力条件,混凝过程包括混合和反应两个阶段。
混合阶段:快速和剧烈搅拌,几秒钟内可以完成。
反应阶段:随着絮凝体的结大而降低。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混凝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方法,适用于去除水中悬浮物、浑浊物、色度、胶体和油脂等杂质,提高水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研究不同混凝剂对水的混凝效果以及水的pH值和温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探究混凝过程的机理和优化混凝条件。
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混凝剂为铁(Ⅲ)氯化物、铝(Ⅲ)氯化物和硫酸铵铁(Ⅲ),分别称取适量混入500mL这样的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净水搅拌使混凝剂完全溶解,然后将一定量的硬质水样液(100mL)加入其中,用漏斗过滤器过滤出混凝后的水,用透过滤纸的光线强度测定仪,测定过滤后水的透明度,并记录其透射率。
同时,记录混凝前水的pH值和温度,并在混凝后再次记录。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铁(Ⅲ)氯化物、铝(Ⅲ)氯化物和硫酸铵铁(Ⅲ)均具有较好的混凝效果,其混凝后的水的透明度明显提高。
其中,铁(Ⅲ)氯化物和硫酸铵铁(Ⅲ)的混凝效果略优于铝(Ⅲ)氯化物。
不同混凝剂的混凝效果可能与其所含的氧化性、还原性离子的数量和能量、pH值等因素有关。
此外,实验表明,不同pH值下,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在酸性条件下,它们的混凝效果较好,其中硫酸铵铁(Ⅲ)的混凝效果最好。
但在强碱性环境下,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其中铁(Ⅲ)氯化物的混凝效果最差。
另外,实验还发现,温度对混凝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会逐渐下降,可能是由于温度升高后分子的热运动增强,使混合物中的悬浮物增加在粘度下降的情况下,从而不利于混凝。
讨论与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分析不同混凝剂对水的混凝效果以及水的pH值和温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可以看出混凝剂的选择、pH值的调整和温度的控制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混凝效果的好坏。
通过深入研究以上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可以有效优化混凝工艺,并为实际水处理中的混凝工艺的优化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此外,鉴于不同混凝剂的差异性,水处理工程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混凝剂,提高混凝效率,降低成本。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混凝搅拌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混凝搅拌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3. 分析不同混凝剂和搅拌条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 优化混凝搅拌工艺,提高水处理效果。
二、实验原理混凝搅拌实验是水处理过程中关键的一环,通过向水体中加入混凝剂,使悬浮物和胶体颗粒脱稳,相互聚集形成絮凝体,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压缩双电层作用:混凝剂中的正电荷离子与悬浮物表面的负电荷离子发生中和反应,使悬浮物表面的电荷降低,从而降低悬浮物的稳定性,促进其聚集。
2. 吸附架桥作用:混凝剂分子中的桥连基团吸附在悬浮物颗粒表面,将不同颗粒连接起来,形成较大的絮凝体。
3. 电中和作用:混凝剂中的正电荷离子与悬浮物表面的负电荷离子发生中和反应,降低悬浮物的表面电荷,从而降低其稳定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原水、聚合氯化铝、硫酸铝、聚丙烯酰胺等混凝剂。
2. 实验仪器:烧杯、搅拌器、秒表、温度计、量筒、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取一定量的原水置于烧杯中,测量水温。
2. 混凝剂投加:根据实验设计,向烧杯中加入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混凝剂。
3. 搅拌:启动搅拌器,以一定速度搅拌水样,保持搅拌时间。
4. 取样:在搅拌过程中,定时取样,观察絮凝体形成情况。
5. 过滤:将样品过滤,测量过滤后的浊度。
6.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混凝剂和搅拌条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混凝剂种类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和硫酸铝对混凝效果较好,而聚丙烯酰胺的混凝效果较差。
2. 混凝剂浓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随着混凝剂浓度的增加,混凝效果逐渐提高,但超过一定浓度后,混凝效果变化不大。
3. 搅拌速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搅拌速度对混凝效果有较大影响。
搅拌速度过快,容易破坏絮凝体;搅拌速度过慢,则混凝效果较差。
4. 搅拌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搅拌时间对混凝效果有较大影响。
(完整版)混凝
混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要求认识几种混凝剂,掌握其配制方法;2、观察混凝现象,从而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水中粒径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物质,由于微粒的布朗运动,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和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致使水中这种含浊状态稳定。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如下原因:①能降低颗粒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粒的δ电位,实现胶粒“脱稳”;②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③网捕作用,从而达到颗粒的凝聚。
三、实验设备及药品按每4人一组配置数量如下:1、设备⑴1000mL量筒,2个;⑵1000mL烧杯,6个;⑶100mL烧杯,2个;⑷l0mL移液管,2个;⑸2mL移液管,1个;⑹医用针筒,1个;⑺洗耳球,1个;⑻2100P浊度仪,1台;⑼ZR4-6混凝搅拌器,1台;⑽pH计,1台。
⑾温度计,1根。
2、药品⑴Al2(SO4)3⑵FeCl3四、实验方法1、方法一混凝搅拌器变速混凝实验实验步骤如下:(1)认真了解ZR4--6型混凝搅拌器的使用方法。
(2)用1000ml量筒取6个水样至6个1000mL烧杯中。
注意:所取水样要搅拌均匀,要一次量取,以尽量减少取样浓度上的误差。
(3)按10、20、30、40、50、60、70、80mg/L的量将Al2(SO4)3或FeCl3依次加入各水样中。
(4)将第一组水样置于ZR4--6型混凝搅拌器下。
(搅拌时间和程序已按说明书预先设定好)与此同时,按计算好的投药量,用移液管分别移取不同体积的混凝剂逐个加到加药试管中。
(5)开动机器,在搅拌器第一次自动加药后,用蒸馏水冲洗加药试管2次。
(6)搅拌器以500r/min的速度搅拌30s,150r/min的速度搅拌5min,80r/min的速度搅拌10min。
(7)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矾花”形成的过程,“矾花”形成的快慢、外观、大小、密实程度、下沉快慢等。
(8)搅拌过程完成后,搅拌器自动停机,水样静沉15min,继续观察并记录“矾花”沉淀的过程,记入表1—1—2内。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篇一: 混凝实验报告物化实验一混凝混凝过程是现代城市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中不可缺少也是最为关键的前置单元操作环节之一。
在原水和废水中都存在着数量不等的胶体粒子,如粘土、矿物质、二氧化硅或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碎屑等,它们悬浮在水中造成水体浑浊,混凝工艺是针对水中的这些物质处理的过程。
混凝可去除的悬浮物颗粒直径范围在:(有时认为在1m)。
1nm~0.1m S过试验摸索混凝过程各参数的最佳值,对于获得良好的混凝效果至关重要。
一、实验目的1. 2. 3. 4.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
了解混凝的净水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
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探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种类、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体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是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去除的。
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以及胶体间的静电斥力,使得胶体颗粒具有分散稳定性。
其中因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表示,又称为Zeta 电位。
Zeta 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 电位约在(-30mV)以上。
若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加速胶体的凝结核沉降;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电位降到(-15mV)左右而变成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粒的吸附凝聚,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然而当Zeta 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同时,投加混凝剂后电位降低,有可能使水花作用减弱,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着吸附架桥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混凝效果;即使电位没有降低或者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但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作用,胶粒之间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利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一、引言混凝作为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实验,在水处理、建筑材料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以期提高混凝效率和质量。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原理混凝是通过添加混凝剂,使悬浮在水中的细小颗粒迅速沉淀并凝结成块状的过程。
常用的混凝剂包括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等。
2. 实验装置与试剂本次实验所需的装置包括:玻璃棒、磁力搅拌器、容量瓶、滴定管、烧杯等。
试剂包括硫酸铝、水样。
3.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清洗实验仪器、准备试剂。
(2)制备不同浓度的混凝液:将一定量的硫酸铝加入不同的容量瓶中,并用去离子水稀释,得到不同浓度的混凝液。
(3)取样测试:从水样中取一定量的样品,加入混凝液中,并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均匀。
(4)观察与分析:观察混凝液的沉淀情况,计算混凝效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按照不同的浓度制备了三组混凝液,分别为5%、10%和15%的硫酸铝混凝液。
并在同样条件下,将水样加入各组混凝液中进行反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搅拌,观察到混凝液中颗粒逐渐沉淀,并形成混凝块,混凝效果明显。
其中,浓度为15%的混凝液效果最佳,沉淀块形状更为饱满、坚固。
混凝效果的优劣主要受到混凝剂浓度、反应时间和水样质量的影响。
较高的混凝剂浓度可以提高混凝效果,但当浓度过高时,反而会造成过度凝结,使混凝块过于致密而难以分离。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当的混凝剂浓度。
反应时间也是影响混凝效果的重要因素。
反应时间过短,颗粒可能没有完全沉淀;反应时间过长,可能会出现过度凝结的情况。
因此,在实验操作中,我们需要掌握合理的反应时间,以获得最佳的混凝效果。
水样的质量也会对混凝效果产生影响。
水样中悬浮颗粒的种类和浓度不同,对混凝液的混凝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水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混凝剂和浓度。
四、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制备不同浓度的硫酸铝混凝液,加入水样进行混凝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 混凝剂浓度较高可以提高混凝效果,但过高的浓度会导致过度凝结。
混凝实验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主要影响因素:PH值、混凝剂的加入量、混凝剂与水的混合、温度、水中杂质、接触介质、接触时间四、实验设备:500ml烧杯、玻璃棒、混凝剂(PAC)、量筒五、实验试样:校池塘水六、实验药剂:1000ppmPAC、10%HCL、10%NaOH七、实验步骤:混凝实验混凝剂最佳加入量测定(1)1000ppmPAC溶液(2)取8个烧杯洗净并编号备用(3)每个烧杯加入500ml水样,PAC加入量的方案见下表,用清洁的玻璃棒在烧杯中快速搅拌1min、然后慢速搅拌2min(4)剩余水样加入0号烧杯,不做任何处理,仅作对比用(5)搅拌后,在水样静止沉淀20分钟,仔细观察以下项目:一、形成绒粒的快慢,二、绒粒之间水的透明度,三、绒粒大小和沉降快慢,并记录在表(6)数据分析对比,按观察项目排列混凝效果顺序,以确定最佳混凝剂加入量。
组长: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主要影响因素:PH值、混凝剂的加入量、混凝剂与水的混合、温度、水中杂质、接触介质、接触时间四、实验设备:500ml烧杯、玻璃棒、混凝剂(PAC)、量筒五、实验试样:校池塘水六、实验药剂:1000ppmPAC、10%HCL、10%NaOH七、实验步骤:混凝实验混凝剂最佳混合速度测定(1)1000ppmPAC溶液(2)取8个烧杯洗净并编号备用(3)每个烧杯加入500ml水样,PAC加入量的方案见下表,用清洁的玻璃棒在烧杯中快速搅拌1min、然后慢速搅拌2min(4)剩余水样加入0号烧杯,不做任何处理,仅作对比用(5)搅拌后,在水样静止沉淀20分钟,仔细观察以下项目:一、形成绒粒的快慢,二、绒粒之间水的透明度,三、绒粒大小和沉降快慢,并记录在表(6)数据分析对比,按观察项目排列混凝效果顺序,以确定最佳混合速度。
组长: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主要影响因素:PH值、混凝剂的加入量、混凝剂与水的混合、温度、水中杂质、接触介质、接触时间四、实验设备:500ml烧杯、玻璃棒、混凝剂(PAC)、量筒五、实验试样:校池塘水五、实验药剂:1000ppmPAC、10%HCL、10%NaOH七、实验步骤:混凝实验混凝剂最佳PH测定(1)1000ppmPAC溶液(2)取8个烧杯洗净并编号备用(3)每个烧杯加入500ml水样,PAC加入量的方案见下表,用清洁的玻璃棒在烧杯中快速搅拌1min、然后慢速搅拌2min(4)剩余水样加入0号烧杯,不做任何处理,仅作对比用(5)搅拌后,在水样静止沉淀20分钟,仔细观察以下项目:一、形成绒粒的快慢,二、绒粒之间水的透明度,三、绒粒大小和沉降快慢,并记录在表(6)数据分析对比,按观察项目排列混凝效果顺序,以确定最佳ph值。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篇一:混凝实验报告物化实验一混凝混凝过程是现代城市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中不可缺少也是最为关键的前置单元操作环节之一。
在原水和废水中都存在着数量不等的胶体粒子,如粘土、矿物质、二氧化硅或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碎屑等,它们悬浮在水中造成水体浑浊,混凝工艺是针对水中的这些物质处理的过程。
混凝可去除的悬浮物颗粒直径范围在:(有时认为在1m)。
1nm~0.1m通过试验摸索混凝过程各参数的最佳值,对于获得良好的混凝效果至关重要。
一、实验目的1. 2. 3. 4.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
了解混凝的净水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
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探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种类、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体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是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去除的。
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以及胶体间的静电斥力,使得胶体颗粒具有分散稳定性。
其中因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Zeta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mV)以上。
若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加速胶体的凝结核沉降;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电位降到(-15mV)左右而变成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粒的吸附凝聚,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然而当Zeta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同时,投加混凝剂后电位降低,有可能使水花作用减弱,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着吸附架桥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混凝效果;即使电位没有降低或者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但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作用,胶粒之间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利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混凝实验 确定版
实验一化学混凝一、试验的目的和意义二、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有水温, pH值, 混凝剂种类、加量以及搅拌速度和时间等。
由于上述诸因素的影响的错综复杂, 且非拘一格, 所以混凝过程的优惠工艺条件通常要用混凝试验来确定。
衡量混凝主要指标是出水浊度和主要污染因子浓度。
实验方案技术及数据处理常用优选法和正交设计等数理统计法。
本实验的目的, 在于使学生掌握进行混凝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混凝剂品种的筛选, 以及与待处理废水相适应的pH值和混凝剂加量的确定等), 并对实验数据作正确的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原理四、化学混凝法通常用来除去废水中的胶体污染物和细微悬浮物。
所谓化学混凝,是指在废水中投加化学及来破坏胶体及细微悬浮物颗粒在水中形成的稳定分散体系, 使其聚集为具有明显沉降性能的絮凝体, 然后再用重力沉降, 过滤, 气浮等方法予以分离的单元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凝聚和絮凝两个步骤, 二者统称为混凝。
具体地说, 凝聚是指在化学药剂作用下使胶体和细微悬浮物脱稳, 并在布朗运动作用下, 聚集为微絮粒的过程, 而絮凝则是指为絮粒在水流紊动作用下, 成为絮凝体的过程。
五、根据混凝过程的GT值要求, 在药剂与废水的混合阶段, 对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的要求是高速短时;而在反应阶段则要求低速长时。
两个阶段的搅拌转速n(r、p、m)和搅拌时间T由GT=104-105通过计算确定。
一般水处理中, 混合阶级的G值约为500~1000秒-1, 混合时间为10~30秒, 一般不超过2分钟, 在反应阶段, G值约为10~100秒-1, 停留时间一般为15~30钟。
六、实验设备及仪器1、无级调速六联搅拌机一台(或六台单联搅拌机);2、721型分光光度计3、pH计或精密pH试纸;4、温度计;5、50ml注射器;6、秒表;7、量筒;8、1000ml烧杯, 250ml烧杯;9、移液管;混凝剂: 10g/L FeCl3, 10g/L聚合氯化铝〔Al2(OH)mCl6-m〕;聚丙烯酰胺PAM 10%盐酸, 8%氢氧化钠。
混凝实验
实验一混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观察混凝现象及过程,了解混凝的净水机理及影响混凝的重要因素。
2. 确定某水样的最佳投药量及相应的pH值二、实验原理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做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直径较大且较密实的矾花容易下沉。
自投加混凝剂直至形成较大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最后通过沉淀曲线确定最佳投药量和pH。
三、主要设备及用具1. 六联搅拌器;2. 光电式浊度仪;3. 酸度计;4. 2 mg/mL硫酸铝溶液(或其它混凝剂);5. 注射器、移液管、量筒、烧杯若干。
四、内容与步骤1. 测原水浊度、pH值及温度。
2. 用500mL量筒量取6个250ml水样置于搅拌烧杯中。
另量取250ml水样放在250ml 烧杯中。
3. 确定在原水中能形成矾花的近似最小混凝剂量。
方法:是将搅拌机开关扳到手动位置,慢速搅拌烧杯中250ml的原水,用移液管每次增加0.25ml的混凝剂直至出现矾花为止。
此即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V)。
4. 确定实验时的混凝剂投加量。
根据步骤(3)得出的形成矾花最小混凝剂投加量V ,取其1/4,2/4,3/4,4/4,6/4,8/4分别作为1-6号烧杯中混凝剂投加量。
用移液管向1至6号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应的混凝剂。
5. 将6个水样置于搅拌机中,保持各烧杯中各叶片的位置相同,启动仪器。
快速搅拌300rpm、2min;慢速搅拌70rpm、10min;静沉30min;6. 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矾花形成、沉淀的过程,矾花外观、大小、密实程度等,并记入表格中。
7. 结束后,用注射器吸取上清液约100mL,置于六个150mL烧杯中,测浊度及pH,并记入表中。
五、结果整理(1)把原水特征、混凝剂投加情况、沉淀后的水样浊度及pH值记入表格。
(2)以投药量为横坐标,以剩余浊度为纵坐标,绘制剩余浊度-投药量曲线,从曲线上可求得不大于某一剩余浊度的最佳投药量值。
(完整word版)混凝实验
混凝沉淀实验混凝沉淀工艺在给水和废水处理中被广泛的应用,是重要的水处理技术之一。
通过混凝沉淀实验,可以了解混凝工艺中主要参数的确定:如混凝剂种类的选择,混凝剂投加量的确定,以及其它影响混凝条件的相关因素。
一、实验目的(1)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及混凝沉淀效果,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二、实验原理混凝阶段所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水中悬浮物和胶体杂质。
天然水中存在着大量悬浮物,悬浮物的形态是不同的,有些大颗粒悬浮物可以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沉降;而另一种是胶体颗粒,是使水产生混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降是不能除去的,因为,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胶粒间存在着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三者中以静电斥力影响最大.若向水中投加混凝剂提供大量的正离子,压缩胶体的双电层,使ξ电位降低,静电斥力减小,此时布朗运动由稳定因素转为不稳定因素,有利于胶粒的凝聚。
水化膜中的水分子与胶粒有固定联系,具有弹性较高的粘度,把这些水分子排挤出去需要克服特殊的阻力,这种阻力阻碍胶粒直接接触。
有些水化膜的存在决定于双电层状态,投加混凝剂降低ξ电位,有可能使水化作用减弱。
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间起吸附架桥作用,此时即使ξ电位没有降低或降低不多,胶粒之间不能相互接触,但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胶粒,也能形成絮凝体。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直径较大而密实的矾花容易下沉。
自投加混凝剂直至形成较大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混凝过程见表1表1-混凝过程“同向絮凝”。
异向絮凝只对微小颗粒起作用,当粒径大于1~5µm时,布朗运动基本消失.从胶体颗粒变成较大矾花是一个连续过程,为了研究方便可划分为混合和反应两个阶段。
混合阶段要进行剧烈搅拌,目的使使混凝药剂快递均匀的分散与水中以利于混凝剂的快速水解、聚合和颗粒脱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下述目的:(1)学会求得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2)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其表面水化膜作用下,长期处于稳定分散状态,不能用自然沉淀法去除,致使水中这种含浊状态稳定。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1)能降低颗粒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粒的ζ电位,实现胶粒“脱稳”,(2)同时也能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3)网捕作用,从而达到颗粒的凝聚,最终沉淀从水中分离出来。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
(一)实验装置
(二)混凝实验装置主要是实验搅拌机。
搅拌机上装有电机的调速设备,电源采用稳压电源。
(三)实验设备及仪器仪表1.混凝试验搅拌机ZR4-6型 1 台3.光电式浊度仪GDS-3型1台4.酸度计pH-3型1台5.磁力搅拌器1台6.烧杯200mL 1个7.量筒1000mL 1个8,移液管1、2.5、10mL 各2支9.注射针筒、温度计、秒表、卷尺等。
四实验步骤
混凝实验分为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最佳水流速度梯度三部分.
在进行最佳投药量实验时,先选定一种搅拌速度变化方式和pH值,求出最佳投药量。
然后按照最佳投药量求出混凝最佳pH值。
最后根据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求出最佳的速度梯度,
在混凝实验中所用的实验药剂可参考下列浓度进行配制:
1 精制硫酸铝Al2(SO4)3·18H2O 浓度10g/L
2 三氯化铁FeCl3·6H2O 浓度10g/L
3 聚合氯化铝[A12(OH)mC16-m] 浓度10g/L
4 化学纯盐酸HCI 浓度10%
5 化学纯氢氧化钠NaOH 浓度10%
(一)最佳投药量实验步骤
1.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原水水样混浊度、pH值、温度。
如有条件,测定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
2.确定形成矾花所用的最小混凝剂量。
方法是通过慢速搅拌(或50r/min)烧杯中200mL原水,并每次增加0.5mL混凝剂投加量,直至出现矾花为止。
这时的混凝剂量作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
3.用6个10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1000mL原水,置实验搅拌机平台上。
4.确定实验时的混凝剂投加量。
根据步骤2得出的形成矾花最小混凝剂投加量,取其1/4作为1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取其2倍作为6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用依次增加混凝剂投加量相等的方法求出2-5号烧杯混凝剂投加量、把混凝剂分别加入1—6号烧杯中。
5.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半分钟、转速约300r/min:中速搅拌6分钟,转速约100r/min;慢速搅拌6分钟、转速约50r/min。
如果用污水进行混凝实验,污水胶体颗粒比较脆弱,
搅拌速度可适当放慢。
6.关闭搅拌机、抬起搅拌桨、静止沉淀5分钟,用50mL注射针筒抽出烧杯中的上清液(共抽三次约100mL)放入200mL烧杯内,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每杯水样测定三次),记入表1-1中。
(二)最佳pH值实验步骤
1.取6个1000mL烧杯分别放入1000mL原水,置于实验搅拌机平台上。
2.确定原水特征,测定原水浑浊度、pH值,温度.本实验所用原水和最佳投药量实验时相同。
3.调整原水pH值,用移液管依次向1号、2号、3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5、1.0、0.5mL 10%浓度的盐酸。
依次向5号、6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0.5、1.0mL10%浓度的氢氧化钠。
该步骤也可采用变化pH值的方法,即调整1号烧杯水样使其pH值等于3,其它水样的pH值(从1号烧杯开始)依次增加一个pH值单位。
4.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半分钟,转速约300r/min。
随后从各烧杯中分别取出50mL 水样放入三角烧杯,用pH仪测定各水样pH值记入表1-2中。
5.用移液管向各烧杯中加入相同剂量的混凝剂.(投加剂量按照最佳投药量实验中得出的最佳投药量而确定).
6.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半分钟,转速约300r/min:中速搅拌6分钟,转速约100r/min 慢速搅拌6分钟,转速约50r/min。
7.关闭搅拌机,静置5分钟,用50mL注射针筒抽出烧杯中的上清液(共抽三次约100mL 放入200mL烧杯中,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每杯水样测定三次),记入表1-2中。
(三)混凝阶段最佳速度梯度实验步骤
1. 按照最佳pH值实验和最佳投药量实验所得出的最佳混凝pH值和投药量,分别向6个装有1000mL水样的烧杯中加入相同剂量的盐酸HCl(或氢氧化钠NaOH)和混凝剂,置于实验搅拌机平台上;
2.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1分钟,转速约300r/min。
随即把其中5个烧杯移到别的搅拌机上,1号烧杯继续以20r/min转速搅拌20分钟。
其它各烧杯分别用55r/min、90r/min、125r/min、160r/min、200r/min搅拌20分钟:
3.关闭搅拌机,静置10分钟,分别用50mL注射针筒抽出烧杯中的上清液(共抽三次约100mL)放入200mL烧杯中,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每杯水样测定三次),记入表1-3中;
4.测量搅拌桨尺寸。
注意事项:
1.在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实验中,向各烧杯投加药剂时希望同时投加,避免因时间间隔较长各水样加药后反应时间长短相差太大,混凝效果悬殊。
2.在最佳pH实验中,用来测定pH的水样,仍倒入原烧杯中.
3.在测定水的浊度、用注射针筒抽吸上清液时,不要扰动底部沉淀物。
同时,各烧杯抽吸的时间间隔尽量减小。
五实验结果整理
(一)最佳投药量实验结果整理
1.把原水特征、混凝剂投加情况、沉淀后的剩余浊度记入表。
2.以沉淀水浊度为纵坐标,混凝剂加注量为横坐标.绘出浊度与药剂投加量关系曲线,并从图上求出最佳混凝剂投加量。
(二)最佳pH值实验结果整理
1.把原水特征、混凝剂加注量,酸碱加注情况,沉淀水浊度记入表。
2.以沉淀水浊度为纵坐标,水样pH值为横坐标绘出浊度与pH值关系曲线,从图上求
出所投加混凝剂的混凝最佳pH值及其适用范围。
(三)混凝阶段最佳速度梯度实验结果整理
1.把原水特征、混凝剂加注量、pH值、搅拌速度记入表。
2.以沉淀水浊度为纵坐标,速度梯度G值为横坐标绘出浊度与G值关系曲线,从曲线中求出所加混凝剂混凝阶段适宜的G值。
六实验结果讨论
1 根据最佳投药量实验曲线,分析沉淀水浊度与混凝剂加注量的关系。
2 本实验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较大?如何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