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与数学思维的教学(正常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三角形的类比
• 在三角形的研究中,我们是如何获得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这一结论的?
可能的启示(1)
• 正如三角形的分类,我们在此或许也 应更加重视四边形的分类,也即应当 通过各种四边形的比较将学生的注意 力逐步引向较为特殊的四边形,包括 如何对这些特殊四边形(这不仅指长 方形与正方形,也包括菱形、平行四 边形等)作出明确的定义。
(1)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能否找到真 正的圆? (2)圆有多少条半径?
具体的教学建议
• 我们是否也可通过“什么是圆?”的 具体讨论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圆的 定义”,并由此而引出“圆的半径都 相等”这样一个性质?
2.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的作用
• 相关现象:教学中人们往往只是强调 了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却忽视 了数学概念还有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 作用,即是为我们深入地开展认识活 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工具。
一、概念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 概念对于数学的特殊重要性: 1.“数学知识”的具体内涵: (1)事实性结论(公理—定理); (2)概念(原始概念—派生概念)。 2.“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 (1)数学概念的生成、分析与组织; (2)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1. 应当清楚地指明概念的具体涵义 • 相关现象:教学中人们往往只是注 意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 发现相关对象的性质,却忽视了还 应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与把握相关 概念的准确涵义。
相关的论述(爱因斯坦)
• “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 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 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 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 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照自 己的方式去做。……理论物理学家的世界 图像在所有这些可能的图像中占有什么地 位呢?它在描述各种关系时要求尽可能达 到最高标准的严格精确性,这样的标准只 有用数学语言才能做到。”
可能的启示(2)
• 正如由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即可直 接引出“两腰相等”这样一个结论 (与此不同,“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 相等”是证明的结果,即有一个发现 和检验的过程);我们也可由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定义直接引出它们的某些 特征性质。 • 总之,在此需要的主要是动脑、而不 是外部的操作或动手实践。
[例2] 正方形的认识
相关的事实
• 现实中的确存在这样的情况,在此有 必要用一个特定的数更为简洁地去表 明两个量之间的比,如路程与时间的 比,成本与利润的比,等等,但是, 这恰恰更为清楚地表明:正是不同的 研究视角(或需要)促使人们分别引 入了“比”、“除法”与“分数”这 样三个概念,包括其它一些附属性的 概念,如“比值”等。
比
除法 分数
前项
后项
比号
比值
关键:不同的研究视角
• 如果说这正是“除法”与“分数”的 主要区别:分数的引入体现了由“过 程”向“结果”的转变:在尚未完成 计算(除法)的情况下我们也可用一 个确定的数(分数)表示相关的结果; 那么,这就是引入“比”的主要原因: 人们在此所关注的主要是两个量之间 的关系,而不十分在意如何能将此归 结为一个确定的数。
• 就正方形特征性质的认识而言,教师 所采取的也是基本相同的方法,即是 集中于相关性质的发现和检验,包括 通过实际动手(选4根小棒围成一个长 方形或正方形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 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性质。
问题与思考
•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性质真的是量 出来的吗? • 在学生尚未清楚地知道究竟什么是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情况 下,就要求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去发现 两者的特征性质是否有点“本未倒 置”?
两个十分重要的认识
(1)数学:科学的语言; (2)概念:“认识之网”上的结点。
[例4] “认识比”的教学
• 问题与思考:在事先已经学习了“除 法”与“分数”的情况下,我们为什 么还要专门引入“比”这样一个概念? • 相关现象:教材中并普遍地使用了如 下的表格(或其它类似表格)以帮助 学生弄清“比”、“除法”与“分数” 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但这 究竟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 • • • • 教师:“什么是正方形?” 学生:“方方正正就是正方形。” 教师:“什么是方方正正?” 学生:“就是四边相等。”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菱形,问:“这个图形 是否是正方形?” • 学生:“不是,因为它不正。”
• 教师又在黑板上画一个矩形,问: “这是否正方形?” • 学生:“不是!因为这个图形不方。” • ………教师将学生回答得正确的结论 写在黑板上,回答不正确的不写,最 后加以补充总结,抽象出正方形的定 义。
[例 1] “长方形与正方形特性”的 教学
• [教学实录1]:学生预习:(1)做一个 长方形。(2)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 特征性质是什么?(3)如何对此进行 验证?(4)你还有哪些发现? • [教学实录2]:教师在课堂上首先通过 全班讨论指明了这样一点:我们主要 应从角和边这样两个角度去从事平面 图形性质的研究。
一点提醒
• “比”的教学并可被看成小学数学教 学渗透“函数观念”的很好契机。因 为,这正是“函数观念”的核心,即 是我们应当注意分析(变)量之间的 关系,而且,所谓的“正比例函数” 又正是最为简单的函数之一。
[例5]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 第三边”的教学
• 问题情境:小明上学时究竟是走中间 的直路较近,还是分别绕道位于直路 两侧的邮局和商店较近?
[教Leabharlann Baidu实录3]
• 然后,在教师的指引下,全班同学又 很快将精力集中到了“如何对相关猜 想进行验证”之上,学生们表现出了 很大的创造力,即是设想出了多种不 同的检验方法,如折一折,用直尺和 量角器量一量,等等,直至最终建立 起了这样的共识:“对边相等”和 “四个角都是直角”是长方形的特征 性质。
[教学实录4]
[例3] “圆的认识”的教学
• 先前的评论:“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性 质事实上也不能被看成‘动手画一画、 折一折或量一量’的直接结果,而是 主要依赖于‘活动的内化’,也即如 何能够‘让学生借助经验展开数学的 想象’,从而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动 作可以予以一般化的特征’,如‘圆 的半径都相等’等等。”
两个相关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