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选线

合集下载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要点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1.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由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及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我国将用30年时间,形成8.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

高速公路网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将把我国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全部用高速公路连接起来,覆盖10亿人口。

3.公路按功能划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

4.公路按行政管理属性划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

5.公路分级(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

6.全部控制出入的高速公路应符合的条件:必须具有四条或四条以上的车道,必须设置中间带,必须设置禁入栅栏,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7.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8.除快速路外,各类道路划分为Ⅰ、Ⅱ、Ⅲ级。

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9.城市道路设计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根据规定:快速路、主干路为20年:次干路为15年;支干路为10~15年。

9.影响道路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文、地质、土壤及植被等10.作为道路设计依据的车辆可分为四类: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铰接车。

11.设计速度(又指计算行车速度):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12.运行速度: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速度。

13.设计交通量:指拟建道路到预测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14.设计小时交通量的合理取值范围应在第20~40位以内,宜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的依据。

15.各级公路车辆折算系数:小客车 1.0 中型车 1.5 大型车2.0 拖挂车3.016.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分界控制线。

17.道路建筑限界:又称净空,由净高和净宽两部分组成。

第六章 选线与定线

第六章   选线与定线
(一)平原区的特点
1.地形特点
①地面坡度平缓,相对 高差较小(地面横坡, 相对高差小于30m)。 路线纵坡不受限制。
②一般多为耕地,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障碍多。
除泥沼、淤泥、河谷漫滩、草原、戈壁、沙漠等外多为耕 地,良田多,土地贵;居民点较密,各种建筑物分布广。
③沟渠密布,河 网池塘多
一、影响路线方案的因素 1.道路的功能(意义和作用)--主要因素 高速、一级公路除必须经过的控制点外,不宜过多靠近城镇, 路线宜顺直短捷,区域性公路尽量靠近或经过经济控制点。 2.政治经济控制点—重要因素 主要的政治经济控制点,必须考虑通过,困难时,与支线连 接方案比较。 3.沿线自然条件的影响—直接影响(但影响程度随等级变化) 4.主要技术标准和施工条件的影响—一定程度影响
设计标准或设计水平
5.其它 与景点、文物、名胜等的联系
二、预可行性研究阶段路线走向选择
路线方案:是根据指定的路线总方向和道路的功能,考虑社会、经济 因素和复杂的自然条件等拟定的路线走向。 目的是合理地解决设计道路的起迄点和走向。 据点:公路网规划所规定的或上级部门所指定的一条路线的起终点和 中间必经重要城镇或地点。 走向:一系列据点的连线。两个据点之间常有若干可供选择的不同走 向。 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解决拟建项目起、终点间路线的基本走向问题。
技术设计阶段应在初步设计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补充收集技术设计所需 的基础资料,测量影响路线线位的控制点和控制断面,采用纸上定线并进 行现场核对。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一步补充收集基础资料,测量影响路线线位的控 制点和控制断面,根据控制要素进行纸上定线并现场核对,测量放线,并 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二、平原区选线
(4)与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就路线走廊、重要桥梁、隧道方案及 互通式立交的设置等重大事项作进一步协调,基本确定路线走廊方案。 (5)重点考虑路网结构布局合理、路线顺直、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 便区域交通出行、建设条件(地形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建设环境及施 工难易程度等)、环境影响和占用农田、主要工程数量和投资规模、路 线平纵面设计总体技术指标、公路养护、综合管理及运营效益、地方 政府及民众意见,综合进行路线方案比选。 (6)根据不同的路线走廊方案ꎬ在 1:1万地形图(大型控制性工程可采 用 1:5000地形图)上进行概略总体设计。包括路线、路基路面、桥涵、 隧道、立交、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估算工程数量,进行投资估算。 (7)推荐路线走廊方案及主要控制点,并推荐路线走廊方案主要技术 指标及工程规模。

道路勘测设计教案

道路勘测设计教案

道路勘测设计教案与发展规划,会计算远景设计交通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道路远景设计交通量的计算难点:道路勘测设计依据的在设计中的作用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方法、手段、电教设备、教具、CAI课件使用及教学程序等)1.5道路勘测设计依据1.5.1设计车辆1.5.2设计车速1.5.3交通量1.5.4通行能力。

1.6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方法和内容课外作业3题(设计交通量计算)参考书目孙家驷·公路勘测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张廷楷,张金水·公路勘测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第 2 周星期 2 3-4 节教材章节及名称第二章汽车行驶性能教学目的和要求介绍汽车行驶特性的意义、目的、道路线性设计的保证措施,掌握汽车行驶稳定性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汽车行驶的稳定性研究--横向和纵向稳定性研究难点:汽车行驶的稳定性研究--横向和纵向稳定性如何保证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方法、手段、电教设备、教具、CAI课件使用及教学程序等)2.1 研究汽车行驶特性的意义2.2 汽车的驱动力及其行驶阻力2.3 汽车行驶的稳定性2.3.1 汽车横向行驶的稳定性一、汽车横向不产生滑移的条件课外作业参考书目孙家驷·公路勘测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张廷楷,张金水·公路勘测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第 2 周星期 5 3-4 节教材章节及名称第二章汽车行驶性能教学目的和要求介绍汽车行驶特性的意义、目的、道路线性设计的保证措施,掌握汽车行驶稳定性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汽车行驶的稳定性研究--横向和纵向稳定性研究难点:汽车行驶的稳定性研究--横向和纵向稳定性如何保证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方法、手段、电教设备、教具、CAI课件使用及教学程序等)2.3汽车行驶的稳定性2.3.1 汽车横向行驶的稳定性二、汽车横向不产生倾覆的条件2.3.2 汽车纵向行驶的稳定性一、汽车纵向不产生滑移的条件二、汽车纵向不产生倾覆的条件课外作业1题P44 2-3参考书目孙家驷·公路勘测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张廷楷,张金水·公路勘测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第 3 周星期 2 3-4 节教材章节及名称第三章平面设计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小节学习,掌握平面设计的最小直线长度,圆曲线的最小半径及最大半径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公路勘测设计第六章道路定线

公路勘测设计第六章道路定线

道路勘测设计
①经济性控制点
这类点,主要在路线穿过斜坡地带,考虑横向填挖 平衡或横向施工经济 ( 有挡土墙及其它加固边坡时 ) 因 素而确定的小控制点。如图中II---II中线位臵,使挖 方面积和填方面积大致相等,这时的线位即为经济控 制点。由于这类点仅从横向施工经济出发控制线位, 它只能作为穿线定点的参考位臵。
道路勘测设计
3.曲线定线
经过穿线交点确定了路线的交点位臵,在交点处还 需要根据标准结合地形、地物及其它因素选择适宜的平 曲线半径,控制曲线线位。
1)单交点法
单交点是实地定线最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它是用一 个交点来确定一段单圆曲线的插设曲线方法。方法简便, 适用于一般转角不大,实地能直接钉设交点时。
道路勘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
根据坡度线如图中的A0A1A2..线,结合地面横坡考 虑路基稳定和工程经济即可确定出合适的中线位臵,并 插上花杆(或标志),如图中的B0B1B2..连线,叫修正的导 向线。根据经验,一般情况当地面横坡在1:5以下时, 中线在坡度点上下方对路基稳定和工程经济影响不大; 当为1:5~1:2时,中线与坡度点重合为宜;当横坡大 于1:2时,中线宜在坡度点上方,以形成全挖的台口式 断面为好 。
道路勘测设计
第二节
实地定线
实地定线又称直接定线或现场定线。 根据实地控制定线主导因素的不同,可采 用以点定线和放坡定线两种方法。
道路勘测设计
二、实地定线
1.一般情况下定线
当路线不受纵坡限制时,定线以平面和横断面为主 安排路线。其要点是:以点定线,以线交点。 以点定线,就是在全面布局和逐段安排确定的控制点 间,结合各方面因素进一步确定影响公路中线位臵的 小控制点,然后,按照这些小控制点,大致穿出道路 直线的方法。以线交点,就是在已定小控制点的基础 上结合路线标准和前后路线条件,穿出直线,并延长 交出交点。

道路勘测设计教学大纲(最新整理)

道路勘测设计教学大纲(最新整理)

昆明学院《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四年制土木工程专业)(共36学时)编制:李金伟昆明学院城乡建设与工程管理系2010年2月昆明学院《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共36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和教学目标(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本课程是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的一门学科限选课。

道路是一种带状的三维空间结构物,包括路面、路基、桥涵、隧道等工程实体。

本课程主要研究汽车行驶与道路各个几何元素的关系,以保证在设计车速、预计交通量以及地形和其他自然条件下,行驶安全、经济、旅客舒适以及道路美观,实现人、车、路、环境的相互协调。

(二)课程的主要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道路勘测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熟悉公路、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了解道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理解道路勘测设计的阶段、任务和依据,掌握道路平面交叉设计,掌握城市道路网规划,熟练掌握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建立在学生学完高等数学、三大力学、道路测量、道路建筑材料等相关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之后的基础上,是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的一门学科限选课。

道路设计可分为线形设计与结构设计两部分,本课程讲授线形设计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路线设计理论与方法,平、纵、横、平面交叉设计与计算能力,再通过课程设计、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使学生能独立完成道路勘测设计工作,具备从事道路路线勘察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环节组成(由课堂讲授,师生讨论,习题课等组成)三、课程教学内容纲要(一)课堂讲授第一章绪论【目的和要求】(1)了解交通运输网络构成(2)了解我国道路现状与发展规划(3)理解道路的分类、分级与技术标准(4)理解道路勘测设计的控制要素(5)了解课程的研究的内容【重点和难点】道路的分类、分级与技术标准【教学内容】第一节交通运输网络构成一、国家的综合运输系统(网)的构成二、公路运输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二节我国道路现状与发展规划一、道路发展史二、道路现状评价三、发展规划第三节道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一、公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二、城市道路分类与技术标准第四节道路勘测设计的控制要素一、设计车辆二、设计速度三、交通量四、通行能力第五节本课程的研究的内容第二章汽车行驶理论【目的和要求】(1)了解汽车的动力、行驶阻力及汽车的行驶条件(2)了解汽车的动力特性(3)了解汽车的行驶稳定性(4)了解汽车的制动性能(5)了解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重点和难点】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教学内容】第一节汽车的动力、行驶阻力及汽车的行驶条件一、汽车的牵引力二、汽车的行驶阻力三、汽车的行驶条件第二节汽车的动力特性一、动力因素和动力特性图二、车速特性三、汽车的爬坡性能第三节汽车的行驶稳定性一、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二、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第四节汽车的制动性能一、汽车的制动过程与制动力二、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第五节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一、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二、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因素第三章道路平面设计【目的和要求】(1)了解道路平面设计概述(2)理解直线(3)理解圆曲线(4)理解缓和曲线(5)掌握道路平面线形设计(6)掌握行车视距(7)熟练掌握道路平面设计成果及平面图的绘制【重点和难点】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平面线形设计、道路平面图的绘制【教学内容】第一节道路平面设计概述第二节直线一、直线的特点二、直线的运用第三节圆曲线一、圆曲线的几何要素二、圆曲线半径三、圆曲线半径的确定第四节缓和曲线一、缓和曲线的作用与线形二、缓和曲线的布设三、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第五节平面线形设计一、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二、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与衔接三、平曲线的最小长度第六节行车视距一、行车视距的计算二、行车视距标准第七节道路平面设计成果一、直线、曲线及转角表二、路线平面设计图第四章纵断面设计【目的和要求】(1)了解概述(2)理解纵坡及坡长设计(3)理解竖曲线(4)理解爬坡车道(5)掌握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6)熟练掌握纵断面设计方法及纵断面图(7)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重点和难点】纵坡设计、竖曲线计算、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纵断面设计方法、纵断面图绘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纵坡及坡长设计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二、最大纵坡三、高原纵坡折减四、理想的最大纵坡和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五、最小纵坡六、坡长限制七、缓和坡段八、平均纵坡九、合成坡度第三节竖曲线一、竖曲线的作用及线形二、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三、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第四节爬坡车道一、设置爬坡车道的条件二、爬坡车道的设计第五节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一、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二、平、纵线形的组合三、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第六节纵断面设计方法及纵断面图一、纵断面设计要点二、纵断面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问题第七节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第五章横断面设计【目的和要求】(1)理解道路横断面组成(2)理解车道宽度(3)了解路肩、中间带与人行道(4)理解路拱、边沟及边坡(5)了解道路用地范围与建筑界限(6)掌握路基横断面设计及成果(7)掌握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重点和难点】横断面设计、横断面绘制、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教学内容】第一节道路横断面组成一、公路横断面组成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第二节车道宽度一、车道宽度的确定二、平曲线加宽及其过渡第三节路肩、中间带与人行道一、路肩的作用及其宽度二、分隔带的作用及其宽度三、城市道路路侧带的组成及其宽度第四节道路路拱、边沟及边坡一、道路路拱二、曲线超高三、边沟四、边坡坡度第五节道路用地范围与建筑界限一、道路用地范围二、建筑界限第六节路基横断面设计及成果一、横断面设计步骤二、横断面设计成果三、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第七节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一、横断面面积计算二、土石方数量计算三、路基土石方调配第六章选线【目的和要求】(1)了解选线的目的、任务、方法(2)了解路线方案比较(3)了解平原地区公路选线(4)了解山岭区公路选线(5)了解丘陵区公路选线(6)了解选线与环境协调【重点和难点】选线的目的、任务、方法、方案比较、环境协调【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选线原则二、选线的步骤三、选线的一般方法第二节路线方案比较一、原则性的方案比较二、详细的方案比较三、路线方案选择的步骤和实例第三节平原地区公路选线一、自然特征二、路线特征三、布线要点第四节山岭区选线一、自然特征及路线特征二、沿溪(河)线三、越岭线四、山脊线第五节丘陵区选线一、丘陵区的自然特征二、路线特征第六节选线与环境协调一、道路与环境二、道路与景观协调的要点第七章定线【目的和要求】(1)了解纸上定线(2)了解实地放线(3)了解定线的解析计算方法(4)了解实地定线(5)了解航测定线(6)了解选线与环境协调【重点和难点】选线的目的、任务、方法、方案比较、环境协调【教学内容】第一节纸上定线第二节实地放线一、穿线交点法二、拨角法三、直接定交点法四、坐标法第三节定线的解析计算方法一、直线型定线计算方法二、直线型定线坐标计算三、曲线型定线法四、曲线型定线法坐标计算法第四节实地定线一、一般情况下(自由坡度地段)的定线二、地面坡度较陡的路段定线三、曲线插设方法四、纵断面设计第五节航测定线一、航测定线的发展与应用二、航测相片选线的程序三、多倍仪定线方法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目的和要求】(1)了解交叉口设计概述(2)了解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3)了解交叉口的车道数及通行能力(4)了解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5)了解交叉口的拓宽设计(6)了解环形交叉口设计(7)了解交叉口的立面设计【重点和难点】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车道数及通行能力、视距与圆曲线半径、环形交叉口设计【教学内容】第一节交叉口设计概述一、交叉口组成要素二、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三、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四、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五、交叉口的设计速度第二节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第三节交叉口的车道数及通行能力一、交叉口的车道数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第四节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一、交叉口的视距二、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第五节交叉口的拓宽设计一、设置条件二、设置方法三、拓宽车道的长度第六节环形交叉口设计一、环形交叉口的平面形式与布置二、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三、环道的宽度四、交织角第七节交叉口的立面设计一、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与步骤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目的和要求】(1)了解立体交叉的概述(2)了解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3)了解立体交叉的布置【重点和难点】立体交叉的组成、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立体交叉的概述一、立体交叉的组成二、立体交叉的设计资料与步骤三、设计成果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一、分离式立体交叉二、互通式立体交叉第三节立体交叉的布置一、形式选择二、立体交叉的间距第十章城市道路排水设计【目的和要求】(1)了解城市道路排水设计概述(2)了解雨水管道及其构筑物沿道路的布置【重点和难点】城市排水系统制度、雨水管的布置、雨水口和检查井的布置【教学内容】第一节、城市道路排水设计概述一、城市排水系统的制度二、城市道路排水设计的一般要求三、城市道路雨水排除系统的类型第二节雨水管道及其构筑物沿道路的布置一、雨水管的布置二、雨水口和检查井的布置第三节立体交叉的布置一、形式选择二、立体交叉的间距(二)课内实验无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序号教学内容课堂讲授习题课合计备注1第一章绪论222第二章汽车行驶理论223第三章平面设计5164第四章纵断面设计5165第五章横断面设计5166第六章选线117第七章定线118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设计229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2210第十章城市道路排水设计2211机动复习66合计33336五、本课程教学方法建议及考核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问题讨论、课堂设计等多种教学方式。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交通运输的方式。

道路运输的地位和作用。

2、当前,我国公路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道路的种类。

4、我国公路发展目标及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内容。

5、公路按功能和行政管理属性的分类6、公路和城市道路等级划分的依据,分级情况。

各级公路与城市道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公路等级选用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7、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

自然条件对道路设计有何影响。

8、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作用及区别。

9、交通量、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的关系。

10、公路网系统的特性。

11、城市道路路网结构的基本类型。

各类型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城市道路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最能综合反映城市交通拥挤的技术指标。

12、城市道路红线规划的内容。

13、划分公路用地和城市道路红线的意义。

怎样划定公路的用地范围。

14、工程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5、公路勘测设计阶段的划分及各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

16、本章主要名词术语:道路、道路功能、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车辆、设计速度、运行速度、设计交通量、设计小时交通量、基本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公路网、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形式、道路红线、道路建筑限界、道路用地、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公路安全性评价第二章平面设计1、汽车行驶轨迹的几何特征。

道路平面线形组成要素2、平面的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线性特征。

3、平面直线的技术标准及直线的适用情况。

为什么过长的直线不是好的线形?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4、影响平面圆曲线半径取值的因素。

圆曲线最小半径的计算原理、种类。

圆曲线半径值的选取。

5、汽车在弯道上行驶的稳定性及横向稳定性的保证。

横向力对汽车行驶的影响。

横向力系数µ取值的影响因素。

6、缓和曲线的作用。

汽车由直线驶入圆曲线的轨迹方程。

采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线形的理论依据。

7、省略缓和曲线的条件。

确定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应考虑的因素。

设计缓和曲线长度值时应考虑的因素。

8、本章注要名词术语:路线、路线的平面、同向曲线、反向曲线、汽车行驶稳定性、横向力系数、横向超高、横向滑移、横向倾覆、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缓和曲线、回旋线、回旋线参数A、桩号(里程)、交点、交点里程(桩号)、曲线主点、曲线主点桩号。

最新道路勘测设计课后习题复习题参考答案

最新道路勘测设计课后习题复习题参考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2. 城市道路分为几类?答: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3.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一般采用几阶段设计?答:一阶段设计:即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

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

4. 道路勘测设计的研究方法答:先对平、纵、横三个基本几何构成分别进行讨论,然后以汽车行驶特性和自然条件为基础,把他们组合成整体综合研究,以实现空间实体的几何设计。

5. 设计车辆设计速度.答:设计车辆:指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车辆。

设计速度:指当天气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6.自然条件对道路设计有哪些影响?答:主要影响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的选用、路线方案的确定、路线平纵横的几何形状、桥隧等构造物的位置和规模、工程数量和造价等。

第二章:平面设计1.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

答: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作路线的平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

2. 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答: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直线难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破坏自然景观,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过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惫急躁,不利于安全行驶。

3. 汽车的行驶轨迹特征。

答:轨迹是连续的,曲率是连续的饿,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

4. 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有几种?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答:极限最小半径,特殊困难情况下使用,一般不轻易使用;一般最小半径,通常情况下使用;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使用。

5. 平面线形要素及各要素的特点。

答: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道路勘测设计第六章 道路定线

道路勘测设计第六章  道路定线

第二节 实地放线
n 一、穿线交点法
n 穿线交点法是根据平面图上路线与施测地形时
பைடு நூலகம்
敷设的控制导线(以下简称导线)的关系,把纸上路
线的每条边逐一而独立地放到实地上去,延伸这些直
线支出交点,构成路线导线。
n 1.支距法
2.解析法
第二节 实地放线
n 一、穿线交点法 n 穿线交点法是根据平面图上路线与施测地形时 敷设的控制导线(以下简称导线)的关系,把纸上路 线的每条边逐一而独立地放到实地上去,延伸这些直 线支出交点,构成路线导线。 n 1.支距法 n 2.解析法

1.直线型法(传统法);

2.曲线型法。
纸上定线是在已定修正导向线的基础上,按
规定的技术标准进行最后定线,具体操作有 两种做法:
• 1)直线型法:在修正导向线上,按照弃少就多,保证 重点的原则,先用直线尺绘出与较多地形相适应的各个 直线段,然后用半径适当的圆曲线把相邻直线连接起来。 当地形复杂、转折较多或弯道处控制较严时,也可先确 定圆曲线,然后用直线把圆曲线连接起来。
第一节 纸上定线 ▪ 纸上定线:在大比例尺(一般以1:1000
为宜)地形图上确定道路中线的位置的 过程。
▪ 越岭线纸上定线的方法: ▪ (一)定导向线 ▪ 1.确定路线方案。
B
第一节 纸上定线 ▪ 纸上定线:在大比例尺(一般以1:1000
为宜)地形图上确定道路中线的位置的 过程。
▪ 越岭线纸上定线 的方法: ▪ (一)定导向线 ▪ 1.确定路线方案。 ▪ 2.绘均坡线。
P d θ
DDi
第三节 实 地 定 线
道路实地定线
• 一、概述 1、任务: 在路线总体布局和逐段安排的基础上, 按照已定的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及 其他沿线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 面因素,合理安排、定出路线中线位置。 内容: 确定交点、曲线定线

道路勘测设计第六章 道路选线方法

道路勘测设计第六章 道路选线方法
4 、沿线的旅游景点、历史文物、风景名胜等。
四、路线方案比选的方法与步骤 The method and step of route project selection
1、搜集与路线方案有关的规划、计划、统计资料及 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航测图、水文、地质、气象等资 料。
2、根据确定了的路线总方向和公路等级,先在小比 例尺(1:50000或1:100000)的地形图上,结合搜集的 资料,初步研究各种可能的路线走向。研究重点应放在 地形、地质、地物复杂、外界干扰多、牵涉面大的段落。 比如可能沿哪些溪沟,越哪些垭口,路线经城镇或工矿 区时,是穿过、靠近、还是避开而以支线连接等,要进 行多种方案的比选,提出哪些区段应进行实地踏勘。
3、按室内初步研究提出的方案进行实地调查,连 同野外调查中发现的新方案,对进行实地调查的各比 选方案,必须坚持跑到、看到、调查到,不遗漏一个 可能的方案。
4、分项整理汇总调查成果,编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 告,为上级编制或补充修改设计任务书提供依据。
五、路线方案比选示例 The case of route project selection
4、第二方案路线虽然最短,但与第一方案比较,用 地较多,造价高于第一方案273万元,实地调查发现 与铁路严重干扰,施工运营均有影响;
路线方案比选示意图
比较内容
通过县(市) 路线长度
其中:新建
改建
地形:平原、微丘
山岭、重丘
用地

上方
程 数
石方
量 次高级路面
大、中桥
小桥涵洞挡墙源自隧道钢材材
木材

水泥
劳动力
总造价
比较结果
各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
单位 个 km km km km km km2 ×104m3 ×104m3 km2 m/座 m/座 道 m3 m/处 t m3 t 万工日 万元

道路勘测设计-第六章-选线

道路勘测设计-第六章-选线
❖ (3)改移河道 ❖ 裁弯取直,路线短,安全条件好。
❖ 个别有宽浅河滩的大河湾:为提高线形标准, 可在河滩布线,起到护田造田的作用。但应 注意路基的防护和加固,防止水流对路的冲 刷。
❖ 个别突出的山嘴:采用切嘴填湾的办法来处 理。布设路线时应注意纵向填挖平衡,不要 使大量废方弃置河中,堵塞河道。
❖ 3)路线跨支流的桥位选择 ❖ (1)从支河(沟)口直跨 ❖ (2)绕进支沟上游跨越
(二)几种河谷地形条件下的选线
❖ 1.开阔河谷 ❖ 1)沿河岸
❖ 坡度均匀、平缓,线形好,临河一侧受洪水 威胁,须做防护工程。
❖ 2)靠山脚
❖ 路线略有增长,纵断面会有起伏,但可不占 或少占良田,是常用的一种布线方法。
二、选线的步骤和方法
❖ 1.路线方案选择 路线方案选择主要是解决起、终点间路线 基本走向问题。首先在小比例尺(1:2.5~ 1:10万)地形图上找出各种可能的方案, 进行比选,确定多个有价值的方案。然后进 行现场勘查,经过多方案的比选得出一个最 佳方案。
❖ 2.路线带选择
在路线基本方向选定的基础上,按地形、地 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选定出一些细部控制点, 连接这些控制点,即构成路线带,也称路线 布局。路线布局一般在1:1000~1:5000比 例尺的地形图上进行,只有地形简单、方案 明确的路段,才可以现场直接选定。
响 ❖ 5.其它如与沿线风景、旅游、名胜区的联系
三、路线方案选择的方法和步骤
❖ 通过多方案的比较淘汰确定路线方案。其步骤如下: ❖ 1.收集资料 ❖ (1)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卫星像片、航摄像片和以
往的勘测设计资料。 ❖ (2)交通量及交通组成等交通调查资料。 ❖ (3)相邻道路的主要技术标准、平面与纵断面图、交

道路勘测设计(选线)PPT课件

道路勘测设计(选线)PPT课件
9
三、选线的步骤和方法
1.路线总体布局:路线方案选择 路线方案选择主要是解决起、终点间路线基本走向问题。
(小比例尺1:2.5~1:10万地形图) 2.路线带选择
在路线基本方向选定的基础上,按地形、地质、水文等自 然条件选定出一些细部控制点,连接这些控制点,即构成路 线带,也称路线布局。(地形图1:1000~1:5000比例尺) 3.具体定线 定线就是根据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有关条件在有利的 定线带内进行平、纵、横综合设计,具体定出道路中线的工 作。
26
6.4 山岭区选线
山岭区特征: 地形方面:地面横坡陡、高低起伏大、地形变化复杂; 路
线在平纵横三方面都受到约束。 地质方面:山区土层薄,岩层厚,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变
化复杂 气候方面:山区暴雨多,山洪急,溪流水位变化幅度大。
➢ 沿河线、山腰线、越岭线、山脊线
27
一、沿河(溪)线
定义:沿河(溪)线是沿着河
在天然河网湖区,还具有湖泊、水塘、河流多等特点; 路线纵坡及曲线半径等几何要素比较容易达到较高的技术标 准; 易受当地自然条件和地物的障碍以及支农需要,选线要考虑 多方面因素。
19
平原区地形对路线的限制不大,基本线形应是短捷顺 直。(大戈壁滩、沙漠、草原)
但一般地区,农田密布,灌溉渠道网纵横交错,城镇、 工业区较多,居民点较稠密。
▪ (2)微丘地形指起伏下大的丘陵,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 相对高差在100m以下,设线一般不受地形限制。
▪ (3)河湾顺适,地形开阔且有连续的宽缓台地的河谷地形。 河床坡度大部分在5°以下,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沿河设 线一般不受限制,路线纵坡平缓或略有起伏。
▪ 2)山岭、重丘地形
▪ (1)重丘地形:指连绵、起伏的山丘,具有深谷和较高的分 水岭,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20°以上,路线平、纵面大部分受 地形限制。

道路勘测设计第六章 道路定线

道路勘测设计第六章  道路定线

二、实地定线
步骤: (2)控制性控制点:
二、实地定线
2)穿线交点:(以点定线、以线交点)
受各种因素限制的平面位置控制点比较 多.而这些点在平面上的分布又没有一定 的规律,另一方面路线受技术标准和平面 线形组合的限制,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控 制点。因此,穿线定点,就是根据技术标 准和线形组合的要求,满足控制点和照顾 多数经济点,前后考虑,用穿线的办法延 长直线,交出转角点。
(12)注意路线与桥涵和其他特殊构造物的配 合。
二、实地定线
• (二)、山岭区——放坡定线步骤:
1、分段安排路线:穿中控制点 2、放坡 ,定导向线:用手水准放坡
放坡:按照要求的设计纵坡(或平均坡度)在实 地找出地面坡度线的工作叫放坡。
二、实地定线
3、修正导向线:相当于纸上定线的二次修正 导向线
作修正导向线:考虑路基稳定、经济性等。
二、实地定线
二、实地定线
穿线定点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平曲线间必须有足够的直线长度。 (2)同向平曲线间应避免“断臂曲线”曲线。 (3)注意保证行车视距。确定交点位置时,应尽量
避免交点正对山嘴或其他障碍物。 (4)注意力求平面线指标均衡,保持线形的连续性,
长直线尽头应尽量避免设小半径曲线。路线绕避 障碍物时,要及早转向,以使线形舒顺均衡。
• 2)曲线型法:此法适应于以曲线为主的连续线形。具 体定线时仍以修正导向线为基础,但定线的过程与直线 型法相反,即根据导向线受地形、地物控制的宽严程度, 先用不同的圆弧分别去吻合曲线地段,定出圆曲线部分, 然后在相邻曲线之间用合适的缓和曲线顺滑连接。若相 邻圆曲线之间相距较远,可根据需要插入直线段,形成 一条以曲线为主的连续平面线形。
二、实地定线

道路勘测设计 第13讲 第6章 道路定线

道路勘测设计  第13讲 第6章 道路定线

(二)山岭、重丘区定线步骤
1.定导向线
(1)分析地形,找出各种可能的走法。 在地形图上仔细研究路线布局阶段选定的主要控制点间的 地形、地质情况,选择有利地形如平缓顺直的山坡、开阔的侧 沟、利于回头的地点等,拟定路线各种可能的走法。 (2)求平距a,并定匀坡线 ①求平距:设等高距为h,平均坡度为ip,则等高线平距 为a=h/ip 。 ②定匀坡线:定匀坡线也称放坡,放坡是使用分规进行 的,分规的张开度等于平距a值,a值的比例尺应与地形图的比 例尺相同。
A.地面横坡≤1∶5:中线在坡度点下方,对路基稳
定和工程经济影响不大;
B.地面横坡=1∶5-1∶2:中线与坡度点重合; C.地面横坡≥1∶2时:中线宜在坡度点上方,以形 成全挖的台口式断面为好。
§7.1
实地定线
2.实地定线
图7.4 中线与坡度点在横断面上的位置
§7.1
实地定线
2.实地定线 3)穿线交点--反复插试,逐步修改,使、平、纵、 横三方面恰当结合,定出合理的线位。
(一)平原、微丘区定线步骤 1.定导向点 在选线布局确定的控制点之间,根据平原、微丘区路 线布设要点,通过分析比较,确定可穿越、应趋就和该 绕避的点和活动范围,建立一些中间导向点。 2.试定路线导线 参照导向点,试穿出一系列直线、交汇出交点,作为 初定的路线导线。 3.初定平曲线 读取交点坐标计算或直接量测转角和交点间距,初定 圆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计算曲线要素。 4.定线 检查各技术指标是否满足《标准》要求,以及平曲曲 线位是否合适,不满足时应调整交点位置或圆曲线半径 或缓和曲线长度,直至满足为止。
第六章 道路定线
第一节 实地放线 第二节 纸上定线 第三节 纸上移线 第四节 航测选线与定线
§6.1

选线123

选线123
第六章 选
第一节 概
线

一、影响道路的主要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地质、土壤及植物覆盖等。

地形划分
形态特征
平 原
相对高 差
倾斜度
高度变化微小,有时有轻微起 伏。平原、山间盆地、高原
分布有连绵的山岗脉络,水系 不明显。起伏频繁,但高差不 大,不引起高度的气候变化, 50%以上平地。 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地形复 杂。山脉、水系清晰日温差、 年温差较大。
<30m
<3°
丘 岭
< 200m 200~ 500 >200
微丘< 20°
重丘> 20°(低 山)
山 岭
>20°
二、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1.多方案选择; 2.工程造价与营运、管理、养护费用综合考虑; 3.处理好选线与农业的关系; 4.路线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


5.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影响;
一、平原区路线特点
二、平原区路线布设要点


(一)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1.平原区新建公路要占用一些农田,要尽量做到少占和不 占高产田。

2.路线应与农田水利建设相配合。 3 .当路线靠近河边低洼的村庄或田地通过时,应争取靠

何岸布线,利用公路的防护措施,兼作保村保田之用。
(二)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

评价路线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路线长度; (2)线形标准、技术指标; (3)占地面积; (4)工程数量:土石方、路面、桥涵、挡土墙、防护工程; (5)材料用量:钢材、水泥、木材; (6)劳动力:数量、来源; (7)工程总造价。
第三节 平原地区选线

路线设计中的选线和定线

路线设计中的选线和定线

第三节 平原地区选线
平原地区:除指一般平原外,还包括山 间盆地、高原平坦地形等地面起伏不 大,自然坡度3°以下的地区。
一、平原区特点
1、纵坡平缓 2、江河湖泊多 3、城镇密集、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二、平原区路线特征
1、地形对路线的约束限制不大,平、纵、 横的几何线形很容易达到标准。
2、路线布置主要考虑地物障碍 3、路线特征:平面线形顺直,以直线为主
第七章 定线
定线:在路线总体布局和逐段安排的基 础上,按照已定的技术标准,结合地形、 地质及其他沿线条件,综合考虑平、纵、 横三方面因素,定出路线中线的确切位 置。
定线的具体内容: 确定交点 曲线定线
定线方法: 现场定线 纸上定线
2、沿溪线布线要点: (1)河岸选择 (2)线位高低的确定 (3)桥位选择
(1)河岸选择
(1)河岸选择
如图,乙方案为避让河左岸的两处断续陡崖,跨河利用右岸的较好地形,但过夏村后,右岸 出现更陡更长悬崖,路线又须跨回左岸,在3km内,两次跨河,须建中桥两座。甲方案一直
走左岸,虽要集中开挖~段石方,但较建两座中桥经济得多,因此不宜跨河换岸。
(3)陡崖峭壁河段 1)与河争路,侵占部分河床。 2)硬开石壁。
(4)河床纵坡陡峻的河段
5、路线遇不良地质情况的处理
(1)、岩堆: 什么是岩堆?如何辨别?
处理方法: a、对处在发展阶段或较大范围的松散的稳定性差的岩堆;内移设隧道,外移设桥
b、对稳定的岩堆;低路堤或浅路堑通过
(2)、滑坡 大型滑坡:尽量绕避、换岸 中小型滑坡:整治稳定后在下部以低填方或上部以浅挖方通过。
就桥梁而言,乙线较好,但路线较长; 就路线而言,甲线里程最短,但桥梁多, 且都为斜交;丙线则各桥都近于正交,线 形也较舒顺美观。三个方案都有可取之 处,因这条路交通量甚大,且有超车需 要,故采用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河岸选择
1)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路线应选在地形宽坦,有台地可利 用,支沟较少、较小,水文及地质条件良好的一岸。
选定
跨河换岸比较线
2)积雪和冰冻地区的选岸: 在不影响路线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阳坡和 迎风的一岸。 3)考虑居民点的分布、城乡分布、工农业发展和其他交 通、水利设施相配合。 除国防公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外,路线应尽可能选 择村镇较多、人口较密的一岸,其他如对革命史迹、历史 文物、风景区等要创造便于联系的条件。
第一节


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 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 济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定路线中线的全过程。 一、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1.运用各种先进的手段对路线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多方案论证、比选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做 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 工和养护。
跨支流方便。 低线的缺点:是受洪水威胁,防护工程较多。
低线
高线的优点:不受洪水侵袭,废方较易处理。 高线的缺点: 由于高线一般位于山坡上,路线必然随山势曲折弯曲, 线形差,工程大; 遇缺口时,常需设置较高的挡土墙或其他构造物;如避 让不良地质和路线跨河,都较低线困难。 综合评价:低线优点较多,在满足规定频率的设计水位 的前提下,路线越低工程越经济,线形标准也越高.
第三节
路线方案选择
一、路线方案的拟定与比选 1、路线方案的拟定 路线方案的选择是路线设计中最根本的问题,目的是合 理地解决设计道路的起终点和走向。
要结合路线性质及其在路网中的作用、政治经济控制点、 近远期交通量、主要技术标准、自然条件等因素,进一步 认真研究落实。
一条路线的起终点及中间必须经过的重要城镇或地点, 通常是由公路网规划所规定或领导机关根据国家或地方经 济建设需要指定的.这些指定点称为”据点”,把”据点” 连接成线,就是路线的总方向或称大走向.
就路线而言,甲线里程最短,但桥梁多,且都为斜交;
丙线则各桥都近于正交,线形也较舒顺美观。 三个方案都有可取之处,因这条路交通量甚大,且有超 车需要,故采用甲线。
(四)注意土壤水文条件
在较高处布线。遇到较大的湖塘、泥沼和洼地时,一 般应绕避;如需要穿越时,应选择最窄最浅和基底坡面 较平缓的地方通过。 (五)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
2.路线高度 沿河线按路线高程与设 计洪水位的关系,有低线 和高线两种。 低线:高出设计水位不多 路基临水一侧边坡常受洪水 威胁的路线。 高线:高出设计水位较多, 基本不受洪水威胁路线
低线的优点:
平、纵线形比较顺直、平缓,易争取到较高标准;
土石方数量较小,边坡低,易稳定;
路线活动范围较大,便于利用有利地形和避让不良的 地形、地质;
地形图、卫星像片、航测像片和勘测设计资料。 交通量资料。
相交道路的主要技术标准、平面与纵断面图、交通量以及设计、 施工和运营资料。
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方面的资料。 与路线方案有关的统计资料。
路线行经地区的城镇、工矿、铁路、航空、水利建设和规划资料。
2.根据确定的路线总方向和道路等级,先在小比 例尺(1:50000或1:100000)的地形图上,初步 研究各种可能的路线走向。 3.按室内初步研究提出的方案进行实地调查,连同野外 调查中发现的新方案,都必须坚持跑到、看到、调查到, 不遗漏一个可能的方案。
第四节
平原区选线
一、平原区路线特点 平原地形平坦,坡度平缓,除草原、戈壁,一般人烟 稠密,农业发达。村镇、农田、河流、湖泊、水塘、沼 泽、盐渍上为平原区常遇到的自然障碍,所以,平原地 区选线的主要特征是克服平面障碍。 路线纵坡及曲线半径等几何要素比较容易达到较高的 技术标准;易受当地自然条件和地物的障碍。
2.路线带选择:在路线基本方向选定的基础上,按地形、 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选定出一些细部控制点,连接这 些控制点,即构成路线带,也称路线布局。(地形图1: 1000~1:5000比例尺) 3.具体定线:根据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有关条件在 有利的路线带内进行平、纵、横综合设计,具体定出道路 中线的工作。
二、越岭线 定义:沿分水岭一侧山坡爬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过垭 口,再沿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称为越岭线。 特点:需要克服很大高差,路线的长度和平面位置均由 纵坡控制。 设两控制点高差为H,则路线长度为:
(二)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 基本原则: 过境公路:靠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 连接公路:选择适当位置与城市道路连接或穿越城镇。
国防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应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较密集 的居民点。 一般沟通县、乡、村直接为农业运输服务的公路,经地方同意也 可穿越城镇,但应有足够的路基宽和行车视距,以保证行人、行车 的安全。 路线应尽量避开重要的电力、电讯设施。当必须靠近或穿越时, 应保持足够的距离和净空,尽量不拆或少拆各种电力,电讯设施。
高线
3.桥位选择
按路线与河流的关系:跨主流、跨支流 路线跨越主河的桥位选择:
(1)在“S”形河 段腰部跨河,以 争取桥轴线与河 流成较大交角。
在“S”形河段腰部跨河
(2)在河弯附近选择有利位置跨越。
在河弯附近 用斜桥跨河
(3)在与路线接近平行的顺直河段上跨河,桥头 引道难以舒顺,应尽量避免。
二、影响路线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 1.路线在政治、经济、国防上的意义,国家或地方建 设对路线使用任务、性质的要求,改革开放、综合利 用等重要方针的体现。
2.路线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网系中的作用, 与沿线工矿、城镇等规划的关系,以及与沿线农田水利等 建设的配合及用地情况。
3.沿线自然条件的影响:地形、地质、水文、气象 等自然条件,决定了工程难易和运营质量,对选择路 线走向有直接的影响。 4.路线主要技术标准和施工条件的影响。
2.山嘴或河弯
1)遇到山嘴:沿山嘴自然地形绕行;以路堑或隧道取直通过. 2)遇到河弯:有沿河绕行、建桥跨河或改移河道;
个别突出的山嘴,可用切嘴填弯的办法处理。
切山咀填河弯的路线布置
3.陡崖峭壁河段
越岭绕避峡谷的路线
直穿峡谷的路线:
1)与河争路,侵占部分河床。
2)硬开石壁
4.河床纵坡陡峻的河段 :利用下游支沟或平缓 的山坡展线下降。
路线按行经地带的部位又可分为沿河(溪)、越岭线、山 坡线、山脊线等.
一、沿河(溪)线 沿河(溪)线:沿河(溪) 走向布设的路线。 自然条件特点:山区河流, 谷底一般不宽,两岸台地较 窄;河流多具有弯曲的特点; 河谷地质情况复杂;山区河 流易出现洪水流量。
(一)路线布局
主要解决:河岸选择、高度选择和桥位选择
A、C为规划路线的起终点,B为必须经过的控制点。D、E 为大桥适合的桥址;F、G为绕避的不良地质点;H、I为垭 口,这些点为中间控制点。 A、B之间有ADFB和AGEB两个可能走法,而B、C之间也有BHC 和BIC两个可能走法。
2.路线方案比选
(1)技术指标:路线长度、园曲线最小半径及个数、最 大纵坡及长度等。 (2)经济指标:土石方、排水及加固工程、路面、桥梁 及隧道等工程数量和工程造价指标等。 (3)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按照上述技术、经济、 效益等的计算比较,确定推荐的路线方案。
3.选线应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农田,并 应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穿过经济林圆等。 4.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道路,应注意保护原有自 然状态,处理好重要历史文物遗址。
5.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调查,弄 清它们对道路工程的影响。
6.选线应注重环境保护,注意由于修建道路及汽车运行所 产生的影响和污染等问题。 7.对于高速和一级公路,由于其路幅宽,合理采用上下行 车道分离的形式设线。
二、平原区路线选线要点 (一)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1.平原区新建公路要尽量做到少占和不占高产田。
选定
2.路线应与农田水利建设相配合。有利农田灌溉,尽可 能少和灌溉渠道相交,把路线布置在渠道上方非灌溉的 一侧或渠道尾部。 3.当路线靠近河边低洼的村庄或田地通过时,应争取靠 河岸布线,利用公路的防护措施,兼作保村保田之用。
例题2某公路在作巴、安渡两点间,有南北两个方案, 经视塞、安渡两地,则南线要近 23km,显然直捷得多。但从公路网规划需要考虑从 安渡通往某市反而绕远11km,远不如北线直捷。
两方案都有积雪问题。南线垭口海拔为3000m,北线 垭口海拔3300m。南线积雪虽较北线薄,且距离短,但 越岭地形较陡,需要展线6.5km,积雪难以处理。而北 线沿线地形平坦,越岭不需要展线,线形指标较高。 北线另一个有利因素,是全线均有旧路或便道可以利用 综合以上因素,推荐北线方案。
(1)初步落实各据点的具体位置。 (2)对路线、大桥、隧道均应提出推荐方案。 (3)分段提出采用技术标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的意见。 (4)选定路线必经的控制点。 (5)分段估算各种工程量。 (6)筑路材料调查。 (7)生活供应、水源、运输条件、气候特征等的调查。
4.分项整理汇总调查成果,编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 告,为上级编制或补充修改设计任务书提供依据。
四、路线方案选择示例
例题1某干线公路,根据公路网规划要求按二、三级路标准进行视 察,共视察了四个方案,各方案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汇总如表。
比选结果: 第三、四方案路线偏离总方向,虽能多联系两三个县 市,但对发展地区经济作用不大。 第三方案线形指标较低,将来改建难以提高; 第四方案又与高压线干扰。 第二方案虽路线最短,但与铁路干扰,且用地较多。 最后推荐路线较短,线形标准较高、用地最省,造价 也较低的第一方案。
应避免
不可避免时应设置斜桥、修改桥头线形或布置 一段弯桥。
桥头线形处理
路线跨支流的桥位选择: (1)从支河(沟)口直跨 (2)绕进支沟上游跨越
跨支流桥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