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2.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沿纬线方向(东西)呈一定宽度延伸,并按南北方向更替分带规律。
3.非纬度地带性:与地带性对应,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不按或偏离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或仅指不呈带状分布的地方性差异。
4.景观:指一定区域内由地形、地貌、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等所构成的自然地域综合体。
5.双列系统: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分别排列,最终在区划下限单位所得到的统一系统。(双列等级系统是把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其理论基础是以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为两种互不从属的规律作为前提,双列系统中的地带性单位是以表现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非地带性单位则是以表现非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
6.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7.土地: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陆地表层一定范围内全部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8.土地分级:或称土地质量分级,是指以土地生产性能、生产力高低为依据,按其生产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的大小、保护和改造的措施等,把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9.土地分类: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选择对该目的有意义的土地属性及其量度指标,将一定级别的大量土地个体概括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种类等级系统。
10.土地类型:指土地资源单位是由地貌、植被、土壤等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是土地制图的基本单位和评价对象。
11.土地评价:是指针对具体服务目的对土地的可用性进行评价。
12.土地潜力评价:指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各种土地利用的影响,就土地的潜在能力做出等级划分。
13.土地适宜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土地类型对各种土地利用的各种适度。
二.章节重点
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
2.地域分异因素:一.地带性因素:是指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二.非地带因素:是指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
3.地域分异的尺度:大尺度(全球性地域分异、全海洋和大陆地域分异、区域性地域分异)、中尺度(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地方气候、地方风、山地垂直带性分异)、小尺度(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积和排水条件)。
4.垂直带谱的特征:
(1)带谱性质决定于基带性质,除极地和高纬区山地外,均有海洋性带谱与大陆性带谱;
(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偏低的带;
(3)垂直带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是否完备的标志,而这取决于山顶海拔是否突破地球冰冻圈下限;
(4)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纬度地带需要数千千米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
(5)同一山系中的不同山脉,统一山脉的不同地段和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结构都有很大差别。
5.自然区域研究的发展:地域分异理论研究的结果,必然指向依据理论这一理论进行地球或某一区域的自然区划,以便使人类社会的发展符合自然规律。全世界第一个自然区划——成书于我国周秦之际的《禹贡》将当时的中国划分为九州之时,虽然尚未形成地域分异理论,但关于地域分异朴素认识的存在似乎毋庸置疑。
6.自然区划的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7.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之地带性区划单位: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自上而下,大到小)
8.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之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大区——地区——亚地区——州。(自上而下,大到小)
9.土地单位的界定:(1)俄罗斯景观形态学派的土地单位系列:相(最小)、限区、地方、景观、省、地区、地带、相组、环节、相系列、复杂限区;(2)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地块(最小)、地段、地方。
10.土地潜力评价中的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等级系统具有三个等级层次: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11.什么是土地分级和土地分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1)土地分类: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选择对该目的有意义的土地属性及其量度指标,将一定级别的大量土地个体概括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种类等级系统。
基于特定目的,按一定的标准,对土地进行不同详细程度的概括、归并或细分,区分出性质不同、各具特点的类型的过程。
(2)土地分级:或称土地质量分级,是指以土地生产性能、生产力高低为依据,按其生产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的大小、保护和改造的措施等,把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是土地适宜性与生产能力调查和土地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分为质量好的、较好的、中等的、差的和不宜农用的五等
(3)联系:分级是基础,不同的分级单位有不同的分类系统,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纵向划分,分类是对土地的横向类型归并。
(4)区别:土地分级是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自上而下划分一定的级别,或自下而上合并为更高级的单位。土地分类是采用类型系统研究法,对同一级土地进行分类,得出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土地类型。
12.土地评价的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层次、回归、聚类、多元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
13.土地适宜性的评价依据是什么?划分各等地的条件是什么?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如何,然后做出等级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原理:根据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