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研究动态

合集下载

库车坳陷石油地质特征研究

库车坳陷石油地质特征研究

库车坳陷石油地质特征研究作者:杨超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9年第10期[摘要]库车前陆盆地为大型叠合盆地,断层、构造裂缝发育,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运移通道。

库车坳陷侏罗系主要发育有恰克马克组-克孜勒努尔组、克孜勒努尔组-阳霞组和阳霞组-阿合组3套次一级储盖组合,并且还发育大量多类型的构造圈闭,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

[关键词]库车坳陷;石油地质;沉积地层中图分类号:TP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0-0164-011.区域地质概况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之间,面积约56km2,是在古地台上发育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

该盆地受控于相邻造山带的演化与深部构造背景,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三个演化时期。

其中,在震旦纪到中泥盆世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的发展旋回;晚泥盆世至三叠纪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的发展旋回;侏罗纪至第四纪经历T陆内裂谷挤压作用-晚期前陆盆地的发展旋回。

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

自2002年底,就在盆地7个一级构造单元中的库车坳陷、北部坳陷、塔北隆起、中央隆起及西南坳陷发现了油气藏。

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东起库尔勒,西至温宿,南接塔北隆起,北临南天山,东西长350km,南北宽70km,面积约为3.0x104km2,是在中新生代发展起来的复合再生前陆盆地。

库车坳陷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上下分层”的构造特点,主要经历了白垩纪的燕山运动和第三纪的喜山运动两期构造运动作用,从而形成了如今库车坳陷三凹四带构造格局,即北部单斜带、克-依构造带、秋里塔格背斜带,南部平缓背斜带,及阳霞凹陷、拜城凹陷、乌什凹陷。

克-依构造带主要发育有断背斜、线状背斜及断鼻等构造形式。

库车坳陷地区主要发育有中、新生界陆相沉积地层,最大厚度可达10000m,其出露地层的年龄表现为由北向南逐渐变新。

石油地质学中的油藏分类与形成机制研究

石油地质学中的油藏分类与形成机制研究

石油地质学中的油藏分类与形成机制研究引言: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上石油资源的形成、分布、沉积和开发利用的学科,其中油藏分类和形成机制研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油藏的分类与形成机制研究对于石油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石油产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石油地质学中油藏分类与形成机制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一、油藏的分类1. 依据盖因类型的分类从盖因 (effect) 类型来看,油藏可以分为构造盖因型、岩性盖因型和动力学盖因型。

构造盖因型油藏是由地壳构造作用所形成的,主要是受构造演化过程中的岩石变形、破碎和断裂所控制的油藏。

这类油藏通过构造构造使油气在断裂带或者断层带中聚集。

构造盖因型油藏通常呈带状或者块状分布,探测和勘探较为困难。

岩性盖因型油藏是由岩性条件所形成的,主要受到岩石孔隙或者裂缝发育程度的控制。

岩性盖因型油藏常见的类型有砂岩油藏、碳酸盐岩油藏、页岩油藏、煤油藏等。

动力盖因型油藏是由地质动力学作用所形成的,主要是受到地质过程中地球运动和地表沉降的控制。

这类油藏通常形成在构造演化过程中的相对高地或者低地上,是由于地球构造所引起的断\itivity、褶皺等变形,通过砂岩或者含油岩层的垂直运动的影响而形成。

2. 依据油藏类型的分类从油藏类型来看,油藏可以分为常规油藏和非常规油藏。

常规油藏是指油气以自然状态聚集在能够自然流动的岩石层中的油气田。

这类油藏通常具有一定的孔隙和可渗透性,油气可以自由流动。

常规油藏包括构造圈闭型油藏、岩性储集型油藏、天然气水合物等。

非常规油藏是指油气聚集在岩石中,具有低渗透性和低孔隙度,无法自由流动的油气田。

常见的非常规油藏包括页岩油藏、致密油藏和油砂等。

二、油藏的形成机制1.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油藏形成的基本环节之一。

它包括岩石沉积和有机质沉积两个方面。

岩石沉积主要是指富含油气的沉积物颗粒在水体中聚集沉积形成沉积岩。

这类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湖泊或者海洋等,通过水流的运动聚集沉积而成。

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新型物理构造模拟装置

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新型物理构造模拟装置

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
新型物理构造模拟装置
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一种能够真实反映自然界地质构造运动特征的走滑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日前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㊂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是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对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具有推动作用㊂针对传统的模拟实验技术存在的诸多问题,该所科研人员依托国家 863 计划子课题 南海盆地原型作用 响应软件研发 ,通过采用三维光学扫描技术,成功研发出适用于地质构造模拟研究的实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解决了以前构造模拟实验中无法实现的技术难题㊂这套新型模拟实验装置配设的高精度三维光学扫描系统,能够不失真地获取实验过程的质点位移变化数据,再现构造运动的质点运动轨迹,使物理模拟方法更加精确和切合实际;控制系统采用电脑自动控制方式,自动化㊁数字化程度高,控制精准,实现了实验过程的自动监控㊁运动的实时跟踪㊁实验参数的非接触采集;通过更换模板可以实现走滑构造㊁挤压拉分构造㊁推覆及冲断构造等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通过自动摄录系统即可动态展示实验的整个过程和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整个实验过程无需人员值守,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在提高效率㊁改善性能㊁提升品质等方面有明显的技术优势㊂该套装置的成功研制,既对解释和论证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各种类型地质构造的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又对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的发展及其技术的进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㊂
截至目前,科研人员利用这套新装置已对国家 863 计划项目㊁国家重大专项课题㊁中国石化油田部滚动项目等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为项目研究获得新突破打下了良好基础㊂
(刘运黎㊀江其勤)。

油藏地质学发展趋势

油藏地质学发展趋势

浅谈油藏地质学发展趋势[摘要]油藏开发地质学是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地质统计学和油藏工程多学科结合的边缘学科。

它伴随石油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经历了自20世纪30—50年代以油藏概念模型和一维、二维研究为主的早期发展阶段;60—so年代以三维油藏静态模型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以及90年代至今以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和四维模型为核心的成熟阶段。

目前油藏开发地质学已成为油藏开发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之一,正向着定量化、小尺度、确定性建模、非常规油气藏发展,在剩余油预测、提高石油采收率、油田环境保护、油田灾害预测和防治方面将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油藏地质学现状特点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e1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7-0167-01一、引言石油工业包括石油勘探与石油开发两大主干专业。

石油勘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快速地发现油气田:用最短时间探明盆地内主力油气田的分布和储量。

石油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发现油气田之后,经济地、以尽可能高的采收率将地下储层中的油气开采出来。

无论石油勘探还是石油开发工作,都要以石油地质学及相关基础地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

但因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目的不同,需要研究的石油地质问题和地质工作方法就有所不同。

可以这样形象地概括两者的差别:油藏勘探地质学家们必须研究和掌握的是石油如何从生成到油气藏形成聚集的规律;而油藏开发地质学家们则是研究和揭示哪些地质因素控制和影响油气从油气藏中采出来。

二、油藏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特点油藏开发地质学的研究领域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油藏开发地质特征,即是要研究油藏具有的哪些地质特征将会控制和影响油气开发的全过程;二是在不同油藏开发阶段,或者采取不同开发措施,所要研究揭示的油藏开发地质特征也不相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研究描述的尺度不同等。

依据世界石油开发现状和我国注水开发科研、生产的实践,可将现今开发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为三大体系:油气开发地质学的理论体系、油气开发地质学的油藏模型体系、油藏开发的环境、灾害和油藏保护体系。

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发展与技术需求——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院长宋岩教授

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发展与技术需求——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院长宋岩教授

近年来,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存在许多突出的地质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地质研究,推动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持续进展。

为此,我特意采访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院长宋岩教授。

问:目前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的发展趋势有哪些?答:近年来,我国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持续深入,主要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在储层孔隙研究方面发展趋势是从纳米孔隙的观测发展到全孔径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和三维重构,在赋存特征方面是从非常规油气赋存状态的宏观、静态特征描述发展到微观、动态演化研究,在致密油运移方面是从启动压差驱动和优势通道运移发展到跳跃式阶梯充注和润湿性优势输导,在油气成藏方面是从“源控论”发展到源控下的“优势源储组合+保存条件”的成藏论,在富集模式方面是从非常规油气的“富集”地质模式发展到“富集+高产”的成藏模式。

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发展与技术需求——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院长宋岩教授■ 本刊特约记者王大锐问:请具体谈一谈非常规油气储层孔隙研究的发展趋势。

答:非常规储层微观孔隙研究的发展是从纳米孔隙的观测发展到全孔径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和三维重构。

非常规储层致密,常规测试技术表征难度大,尤其在页岩储层研究中,在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应用前,尚未查明页岩孔隙发育特征,而随着扫描电镜的广泛应用,在页岩中发现了“纳米孔”,划分了孔隙类型,明确了页岩微-纳米孔隙结构特征。

关于定量化非常规储层孔径分布,主要采用流体注入技术,但是单一方法尚无法全面认识非常规储层的孔隙发育特征。

为此,建立了全孔径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方法,可查明直径0.35~200000纳米范围内的孔隙发育特征。

未来研究应聚焦不同流体注入法测试结果的有效拼接,完善全孔径孔隙结构表征方法,同时加强与扫描电镜、CT 扫描、小角散射、核磁共振等方法的相互验证,深化对非常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认识。

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为两个方向:向微观方向,优化实验设置和参数提取,进一步提高三维重构的分辨率;向宏观方向,通过增大样品规格、放大表征范围,加强三维孔隙结构表征的代表性。

油气田开发技术的研究新进展

油气田开发技术的研究新进展

油气田开发技术的研究新进展随着全球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油气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能源之一。

而油气田开发技术一直是行业的研究热点,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进展。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勘探技术、钻井技术、油藏开发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介绍油气田开发技术的研究新进展。

一、勘探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震勘探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新的勘探技术如地震正演、反演、激励源等技术相继出现,提高了勘探的质量和可靠性。

例如,地震正演模拟技术的出现,能够精确地模拟地质构造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从而达到高精度的成像效果。

此外,3D/4D成像技术也成为勘探技术的研究热点。

3D/4D成像技术结合了地震波传播、地质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有效提高了勘探的精度和效率。

通过3D/4D成像技术,可以直接获取油气藏的结构和性质,并能够定量地描述地下储层的物理性质和流体流动性质,为油气田的开发提供了精确的依据。

二、钻井技术作为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钻井技术的研究也一直是热点。

在钻井技术领域,导向钻井技术的应用逐渐普及,目前已成为石油行业钻孔的主流技术之一。

通过导向钻井,可以实现深钻、横向钻井等特殊钻井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储层的提高、井眼的规范等问题。

另外,新型完井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行业界的广泛关注。

油气开采中,完井是将井筒封堵并实现井壁与储层直接的联系。

最近,新型完井技术如水泥化和封孔技术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能够更好地控制油气井开采效率和产量。

三、油藏开发技术油藏开发技术领域的研究主要探索如何高效安全地开采油气资源。

一方面,提高提高提高单井产率;另一方面,则是实现油藏的整体效率提高的问题。

多相油藏的开发技术一直是油气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多相油藏开发技术方面,模拟技术和优化技术的进步为提高油气开采效率提供了支持。

例如,模拟技术能够模拟多种开采方案和几种基本开采工艺的优化方法,对于油藏数据的准确性和多学科协同作用非常重要。

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地震-地质一体化研究思路分析

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地震-地质一体化研究思路分析

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地震-地质一体化研究思路分析【摘要】石油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从石油中提炼柴油等各种动力的原料,还是合成塑料、橡胶等有机材料,以及提供各种纤维和纺织的原料等,石油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石油的勘测和开采技术也成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的方向,目前,在对石油地下地质的研究中,地震-地质一体化的石油地质探究需要我们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石油地震地质储层地质烃类检测随着石油勘测技术的发展,地震-地质一体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但由于相对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本身存在相应的缺陷,针对地震-地质一体化的应用方法,对其研究思路进行分析和探讨。

1 石油地震地质概念石油地震地质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在早期作为利用地震的资料对石油资源研究的学科,受到很多的关注,随着近些年的研究与探索,将其定义成涉及石油地质学、沉积学、石油构造地质学、勘探地震、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和开发地震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研究。

从上面提到的概念中可以看到,石油地震地质学中包含石油地质的各分支学科(如构造、成藏、沉积等)。

随着科技和地震勘测技术的发展,地震资料在石油资源的研究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地震资料的应用也由原先的定性化发展成为如今的定量化。

所以,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是在石油资源研究中的基础。

目前石油地震技术成为石油的地质与开发的理论基础,综合利用地震、测试、地质、测井、采油和分析化验以及钻井等各种资料,对含油气的盆地形成和演化、油气圈闭和资源潜力、地层和构造特征、生烃、沉积、油气运移和保存、储层、区带评价、油藏建模、油藏描述、油藏数值模拟和油藏动态分析以及剩余油进行研究的一门综合技术,包括了勘探开发油气的整个过程。

2 地震-地质一体化研究思路对油气地区的勘查开采必须由正确的研究思路和方案方法作为前提,石油地震地质学从地质到地震再到地质的研究思路作为地质资料标定,表现出由点到面到体的方式。

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发展与技术需求——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院长宋岩教授

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发展与技术需求——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院长宋岩教授

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发展与技术需求——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院长宋岩教授作者:王大锐来源:《石油知识》 2018年第3期近年来,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存在许多突出的地质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地质研究,推动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持续进展。

为此,我特意采访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院长宋岩教授。

问:目前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的发展趋势有哪些?答:近年来,我国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持续深入,主要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在储层孔隙研究方面发展趋势是从纳米孔隙的观测发展到全孔径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和三维重构,在赋存特征方面是从非常规油气赋存状态的宏观、静态特征描述发展到微观、动态演化研究,在致密油运移方面是从启动压差驱动和优势通道运移发展到跳跃式阶梯充注和润湿性优势输导,在油气成藏方面是从“源控论”发展到源控下的“优势源储组合+保存条件”的成藏论,在富集模式方面是从非常规油气的“富集”地质模式发展到“富集+高产”的成藏模式。

问:请具体谈一谈非常规油气储层孔隙研究的发展趋势。

答:非常规储层微观孔隙研究的发展是从纳米孔隙的观测发展到全孔径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和三维重构。

非常规储层致密,常规测试技术表征难度大,尤其在页岩储层研究中,在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应用前,尚未查明页岩孔隙发育特征,而随着扫描电镜的广泛应用,在页岩中发现了“纳米孔”,划分了孔隙类型,明确了页岩微-纳米孔隙结构特征。

关于定量化非常规储层孔径分布,主要采用流体注入技术,但是单一方法尚无法全面认识非常规储层的孔隙发育特征。

为此,建立了全孔径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方法,可查明直径0.35~200000纳米范围内的孔隙发育特征。

未来研究应聚焦不同流体注入法测试结果的有效拼接,完善全孔径孔隙结构表征方法,同时加强与扫描电镜、CT扫描、小角散射、核磁共振等方法的相互验证,深化对非常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认识。

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为两个方向:向微观方向,优化实验设置和参数提取,进一步提高三维重构的分辨率;向宏观方向,通过增大样品规格、放大表征范围,加强三维孔隙结构表征的代表性。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4章储层孔隙结构新进展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4章储层孔隙结构新进展
(二)饱和中值压力(Pc50) 它对应的孔喉半径称为中值孔喉半径(r50) (三)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 束缚水饱和度(Swi)
51
52
二、毛管压力曲线常规定量分析
(四)孔隙-喉道分选性
75% 总饱和度下的压力 PTS 25% 总饱和度下的压力
(五)储层级别(Reservoir grade)
18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破裂孔隙-裂缝(fracture)
19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破裂孔隙-裂缝(fracture)
20
二、次生孔隙 (secondary porosity)
3、晶间孔隙 ---重结晶作用晶间孔为主
21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 碳酸盐岩基块的喉道类型:管状喉道 孔隙缩颈喉道 片状喉道
五、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
1 孔隙空间由孔隙及相当孤立的近乎狭窄的连通喉道组成。 2 孔隙空间的缩小部分为连通喉道,喉道变宽即成孔隙。 3 孔隙由细粒孔隙性连通带所连通,镜下可见连通支脉。 4 孔隙系统在白云岩的主体或胶结物的颗粒之间发育,孔隙大 部分反映了颗粒外形。 5 孔隙主要由裂缝沟通。 6 由两种以上基本孔隙结构构成。
孔喉分选性则是指孔喉大小分 布的均一程度
50
第四节
压汞数据的孔隙结构参数研究进展
二、毛管压力曲线常规定量分析
(一)排驱压力(displacement pressure) Wardlaw和Taylor(1976) :取饱和度为20%时对应的压力为排驱压力。
Schowalter(1979):把汞饱和度在10%的压力定义为排驱压力。 在毛管压力曲线上, 沿着曲线的平坦部分作切线与纵轴相交的压力 值就是排驱压力(Pd)。

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新进展——“2011年石油地震地质学学术研讨会”侧记

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新进展——“2011年石油地震地质学学术研讨会”侧记

0 引 言
21 0 1年 7月 1 日至 1 日 , 甘 肃 省 兰 州 市 召 6 7 在
成 果 以及 该 学科 未 来 的研究 课 题 、 关键 技 术 和主 攻
方 向等 , 其他 与会专 家也 围绕相关 主题进 行 了交 流 。
11 地震 沉积 学 的核心 内容 与作 用 .
第2 4卷 第 1期
2 2年 2月 01


油 气

Vo _4 No 1 l . 2 F b. 0l e 2 2
LI THOL OGI C RESERV(02 0 — 0 1 0 17 — 9 6 2 1 ) 1 00 — 6
石 油地 震 地 质 学研 究新 进展
开 了“ 0 1年石 油地 震 地质 学 学术 研讨 会 ” 这 是 自 21 ,
地震 沉 积学 是 在油 气勘 探 实践 中形成 的 . 目前 已得 到 了生 产单 位 和学 术 界 的广泛 关 注 , 在油 气 并
袁 秉衡 等 ¨提 出“ 油地 震地 质 学 ” 门边 缘交 叉学 ] 石 这 科 以来 的一 次 盛 会 。来 自海 内外 的石 油 天 然 气 生 产 企 业 、 等 院校 及 科 研 机 构 的 1 0余 名专 家 、 高 2 学
收 稿 日期 : 0 1 0 7 修 回 日期 : 0 1 1 1 2 1 —1 —1 ; 2 1 —1 — 4
立 了小 尺度 、 精 度等 时地 层 界 面及沉 积 微 相与 砂 高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 杰 ,9 2年生 , , 士 , 杨 16 男 博 高级 工程 师 , 主要 从 事 石 油勘 探 与 开发 的科研 与 管 理工 作 。地 址 :7 0 2 ) 肃 省 兰 州市 城 关 区雁 (3 0 0 甘 儿 湾 路 5 5号 。 电话 :0 3 )6 6 1 。E malyi erc ia O1n 3 (9 8 80 6 — i:j @pt hn . l. 1 e o C Ic

石油工程中的油田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

石油工程中的油田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

石油工程中的油田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石油资源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石油工程中,油田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油田开发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分析其对石油工程的影响。

油田开发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从地下岩石中提取石油资源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勘探阶段、开发阶段和生产阶段。

勘探阶段主要是通过地质勘探和资源评估来确定潜在的石油储量和开发价值。

开发阶段则是通过建设各种设施,包括钻井和生产设备,以确保石油的有效生产。

生产阶段旨在维持和增加石油的产量,并持续监测油田的状态。

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工程领域的研究与技术应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油田开发技术方面,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油田开发提供了更高效、更经济的方法。

首先,水平井技术是当今油田开发中的重要突破之一。

传统的油井多为垂直井,仅有相对较小的接触面积与地下油藏接触。

而水平井则通过在地下水平方向钻探,大大增加了与油层接触的面积,提高了有效采收率。

水平井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地质条件下,尤其适应于复杂油藏的开发。

通过应用水平井技术,可以减少井眼间的冲突、提高采收率以及减缓油田的生产后期衰竭速度。

其次,增产技术是油田开发中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随着油井逐渐进入整体或部分油藏衰竭期,最初的油井产能逐渐下降,因此提高油井的产能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石油工程师们通过应用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工程方法等手段,研究和开发新的增产技术。

例如,聚合物注入技术通过在油藏中注入聚合物改变地层渗透性,阻挡了水的流动,增加了油井的采收率。

另外,射孔和酸化技术也是常见的增产技术,能够清除油井孔道中的堵塞物,提高石油的产量。

此外,油藏开发优化技术在油田开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油藏开发优化意味着有效地使用资源,提高整体采收率,并减少开发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在现代石油工程中,优化技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应用最佳储层描述与建模方法,优化生产策略以及选择适当的工程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井的产量和采收率。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条件分析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条件分析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条件分析石油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对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石油的勘探工作是发现新油田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进行石油勘探时,地质条件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以及地下水条件三个方面,探讨石油勘探中的地质条件分析。

一、地质构造的分析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岩石的分布和形态的总和,也是石油资源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质构造的性质和演化过程可以提供烃源岩、储层岩、封盖岩以及运移通道等石油勘探中关键信息。

因此,在石油勘探中,对地质构造的分析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对地质构造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测量和观测,可以获得地层的形变特征、岩石层位的位置和变形规律等信息。

其次,在分析地质构造时需要综合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更加全面和准确地了解地质构造的性质和演化历史。

最后,对于已知的地质构造,还需要对其进行模拟和预测,以便寻找可能存在的石油资源。

二、地层岩性的分析地层岩性是指地壳中不同时代岩石的性质和特征,也是石油勘探中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通过对地层岩性的分析,可以了解地下岩石的储集性能以及存在石油资源的可能性。

在进行地层岩性分析时,首先需要对地下岩石进行详细的采样和分析。

通过对不同深度的岩心进行实验室测试,可以获得岩石的物理性质、孔隙结构和渗透性等关键参数。

其次,通过对岩心的详细观察和描述,可以了解岩石的颜色、质地和成分等特征。

最后,需要进行地层岩性的综合分析和解释,以确定储层岩和封盖岩的性质和分布情况。

三、地下水条件的分析地下水是地质条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石油资源形成和储存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会直接影响石油的运移和储集情况。

因此,在进行石油勘探时,需要对地下水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首先,需要对地下水的分布和水质进行调查和监测。

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并进行化学分析,可以了解地下水的溶解离子含量和水化学特征。

地下油气勘探技术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地下油气勘探技术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地下油气勘探技术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地下油气的开采难度加大,地下油气勘探技术成为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关注焦点。

地下油气勘探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这些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备受瞩目。

一、综合勘探与开发技术综合勘探与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质勘探技术、测井技术、评价技术和模拟技术等。

其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地下油气勘探的核心,是所有勘探技术的基础。

这些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将极大地促进地下油气开发效率的提高。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指通过地球物理场的测量和分析,来探查地壳物质性质和结构特征的一套科学与技术体系。

其中,重力勘探、磁力勘探和电磁勘探等技术可实现对地下矿产资源的高精度测量和探查。

此外,还有地震勘探技术,它通过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振幅变化确定地下地质结构特征,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之一。

未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传感器的不断升级,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也有望实现成像处理的无缝衔接,这将极大提高油田勘探过程中的精度和效率,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更为可靠的科技支撑。

二、非常规油气勘探技术随着传统油气资源日益枯竭,非常规油气勘探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企业的战略选择。

非常规油气主要包括页岩气、油砂和煤层气等,这些资源存在难度高、成本大、开采周期长等问题。

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非常规油气勘探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页岩气是利用水力压裂技术和水平钻探等技术,将地下较为紧密的页岩矿石打碎并将其中的气体释放出来的方法。

这一技术的核心是水力压裂技术,通过高压液压泵将压力传输到石头层内,将石层裂开,使地下的气体流出。

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也是同样的原理,通过水力压裂技术将煤层内的煤气释放出来。

未来,这些技术将不断升级改良,同时也要针对相关环境问题进行高质量的开采。

三、数字化勘探数字化勘探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对矿区内各类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分析和共享,为勘探、开发和生产提供更为有力的技术支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研究的现状及发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在石油勘探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地球物理方法获取地下构造、地质构造、地下流体等信息,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本文将着重介绍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1.传统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传统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勘探、地电勘探、重力勘探等方法。

这些方法在勘探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石油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地震勘探是最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通过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和速度,识别地下构造、岩性、地层、流体等信息,提高了勘探的成功率和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也不断涌现。

地震反演技术、地震波形反演技术、电磁勘探技术等成为了勘探领域的热点。

这些新技术在勘探中有着更高的分辨率和准确性,为石油勘探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

随着陆地勘探的逐渐饱和,石油勘探领域开始向海域转移。

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包括海洋地震勘探、海底地震勘探、海洋电磁勘探等方法。

这些技术在海域勘探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为勘探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1.多元化勘探方法随着勘探难度的不断增加,单一的勘探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勘探需求。

未来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包括多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综合应用,形成勘探技术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体系。

2.高精度勘探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将朝着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方向发展。

新的技术手段将会提高地下信息的获取精度,为勘探决策和地质模型的建立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3.信息化勘探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信息化的勘探平台,实现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和分析,提高勘探效率和成果。

4.海洋勘探的深化随着陆地勘探资源的逐渐枯竭,海洋勘探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将在海域勘探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体系。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研究的现状及发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石油勘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性质的研究,以及地下油气资源的探测和评价,为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勘探难度的增加,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中最重要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和反射的特性,可以获取地下油气层的信息。

目前,地震勘探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多种成熟的方法,如二维和三维地震勘探、地震反演和时间-频率分析等。

2. 电磁勘探技术:电磁勘探技术是指利用电磁场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来获取地下油气层的信息。

这种技术主要有电法勘探、磁法勘探和电磁波勘探等。

电磁勘探技术具有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勘探。

3. 地球物理勘探仪器和设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地球物理勘探仪器和设备不断升级,已经能够实现更高精度和更多样化的数据采集。

高精度的地震仪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地震勘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无人机、遥感和卫星技术的引入,也为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方法。

1. 深海油气勘探:目前,深海油气是全球石油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而深海地震勘探是深海油气勘探的核心技术。

由于深海环境的极端复杂性和高压高温等因素的影响,对地震勘探技术的精度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新技术的引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发展,为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勘探数据,提取出隐藏在背后的规律和模式,从而实现更高效、更准确的油气勘探。

3.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勘探:随着陆上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油气勘探逐渐转向地质条件更加复杂的地区,如高山、沙漠和盆地等。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地下环境恶劣,对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探讨

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探讨

石油地质研究中的特征与规律探讨【摘要】本文主要立足于在石油地质研究的过程中,对其规律与特征产生的主要认识,分析研究了二者的概念。

然后以吉林市松辽盆地地区为例,从地质成藏、地质构造与地质沉积等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在研究石油地址过程中,规律与特征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发现认识具有局限性、阶段性的特点,规律则是对整个发展阶段的认识与总结,石油地质特征则是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

从中可以看出,规律具有可认识性,想要正确的认识石油地质的规律,必须通过推论与综合的方法。

【关键词】石油地质规律特征阶段性分析在进行石油地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个相近的词语,即规律与特征,这两个词语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表示不同地址要素的作用、样式、演化以及分布等,同时也用来总结不同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成果。

尤其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成藏研究领域中,二者的出现更加频繁,例如油藏分布规律与油藏分布特征。

由于规律与特征的表示范围比较接近,因此很多人在石油地质研究的过程中无法准确的区分二者真正的含义,本文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1 理解石油地质研究中特征与规律的概念并辨析二者区别根据字典中的解释,特征指的是特性、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事物、其他群体与其他群体特点与性质的总和。

规律又叫做法则,指的是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与本质性的联系,规律具有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完善,同样的规律必定会重复出现。

从二者的定义中不难发现,特征具有外在性、片面性、孤立性、当前性与静态性的特点;而规律具有内在性、全面性、联系性、历史性与动态性的特点,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初步区分、理解特征与规律。

1.1 总结石油地质研究中沉积特征并探索其规律首先,以认识吉林松辽盆地梁家楼砂体过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说明,1963年,在进行吉林油田的探明挖掘过程中,纯44#井的沙四段发现含油砂岩,该砂岩具有块状厚层的特点,并储存在深灰泥岩层之中,随着探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砂体成因认识的不断深化,勘探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

世界石油地质理论新进展

世界石油地质理论新进展
有 助于对成藏模式 和开发地质学 的深入理解 。
天然气地质学 的进展拓展 了油气生成 和保存条件 , 而且 随着 对 煤层 甲烷 、 气水合 物 、 盆气等非 常规 天然气 的研究 , 深 极大拓展 了全 世界 的天然气资源量 , 为天然气世纪 的到来展现 了光 明的前景 、
二、 在技术 应用方面 这方面 的进展与勘探技术 和崴 方 法的
技术 。零部件配套工作则 由清华大学计算 抚系 、 电机系 以受三 京理 E 工大学等 1 家研究单位共 同承担 。 7
摘 自《 学 时报 》 0 ! 午 3月2 目 科 2。 8
世 界 石 油 地 质 理 论 新 进 最 一ຫໍສະໝຸດ 、在科 学理论方面
近年来在 以一 七方面取 得了较为突 出的 F
联合开发 , 得技术 突破 。该项 居要达到 的 目标 是建立燃 科 电池汽 取 车技术平 台以及产 品的开发标准 , 力争在 2 0 并 0 8年举办奥运时 , 有 关 部 门能使用上我 国 自己设计 生产 的清 洁无 污染 的燃料 电池客 车 ,
成 就 科 技 奥运 。
该项 目总体组 由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 东风电动军辆收汾有限
油地 质问题还有待于进 一步探究 。
深层油气勘探拓展 了油气 富存 的深 度 , 开辞 了众 多新 的勘探领 域 。幔源气体的广泛存在 拓宽 了地 质家们 对构 造与 油 气 关系的
验系统 。
特殊 的勘探 目标有 着特 殊的知 识体 系和特殊 的勘 探 经验 摈
黑海 、 墨西 哥湾盐 下层 勘探 的突破掀 起 了盐下 层 勘探 与研 究新 热
潮 。黑 海、 北海 、 波斯 湾 、 里木等众多 盆地都存 在丰富 的盐岩层 和 塔 盐岩构 造( 包括石膏 ) 。它们 与烃源岩 发 育 的伴 生关 系 等 一系列 石

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油气地球化学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的来源、成熟演化、运聚储藏等方面的一门学科。

自1950年代以来,随着仪器技术、化学分析等多方面的发展,石油地球化学的研究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油气源岩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油气源岩是产烃和储集烃类物质的重要富集区,其成因机制对石油资源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油气源岩成因的研究主要从有机质古地理、氧化还原条件和沉积环境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有机质古地理方面,研究表明油气源岩的有机质来源可能是来自周围地层,在运移过程中汇聚到基底区域,形成富有机质沉积物。

此外,还有一部分有机质来源于生物形成废弃物及其他原生有机质。

氧化还原条件方面,研究表明异常高的氧化还原界面可能会导致母质有机质的快速转化,导致大量的烃类产生。

沉积环境方面,一些新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沉积环境对于石油形成有着关键的影响。

例如,特定的海湾和海洋环境有助于油气源岩中的沥青质和q10等有机物的形成,而湖、河流和盆地则更有利于烃类型的多样性产生。

二、油气地球化学新技术的应用近年来,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仪器技术和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极大的改善了石油地球化学的质量和精确性。

其中,氡同位素放射性检测技术是一种新的石油勘探工具。

氡同位素在油气储层中的浓度非常低,但它的放射性半衰期长,可以通过测量氡同位素的衰变产物来检测油气运移的路径和运聚储藏的情况。

另外,生物分子标志技术也是近年来油气地球化学新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

这项技术以生物黑色素为例,与有机质结合,分析有机质类型,补充了油气地球化学分析的缺陷。

此外,研究人员还开发了新的基于氯同位素的标志技术,利用氯同位素的分布来反映沉积环境的化学特征,从而预测油气储层特征和含量。

三、预测油气运聚储藏和评估采收潜力的新研究油气运聚储藏的解析分析技术已非常成熟,但无论是解压实验还是溶解实验都需要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石油是现代工业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资源之一。

然而,全球石油储量的逐渐减少和采油难度的增加给石油勘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进步,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开发新的油田和提高采收率。

本文将介绍当前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进展。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技术:1.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是目前最常用的勘探方法之一。

它利用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反射原理来推断地下岩层的结构和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地震成像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高精度地震勘探仪器和三维地震成像技术使得勘探人员能够更好地解析地层的结构和性质,提高勘探效率。

2. 电磁勘探技术:电磁勘探技术利用电磁场对地下岩层的响应,通过测量电磁场的幅度和频率变化来推断油气储层的存在和性质。

与地震勘探相比,电磁勘探技术对地下储层的分辨率更高,并且对非常规资源如页岩气和油砂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未来,随着电磁勘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在石油勘探领域的应用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3. 次生成像技术:次生成像技术是一种基于诱导极化效应的勘探方法。

该技术通过记录地下岩层的电磁辐射信号来推断油气储层的存在和性质。

次生成像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地震勘探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目前,该技术在一些特定的勘探区域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4. 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随着勘探数据量的不断增加,数据处理成为瓶颈之一。

因此,石油勘探领域开始引入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来加快数据处理和解释速度。

通过训练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勘探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油田勘探和开发的效率。

未来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将面临以下趋势:1. 多方法、多尺度综合应用:单一的勘探方法可能无法满足对复杂储层的解释需求。

未来石油勘探将更多地采用多方法、多尺度的综合应用,以提高解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 •油气勘探地质理论的发展过程 •油气勘探的核心系统 •盆地模拟技术 •层序地层学理论
•油气储层的建模技术
•地球物理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技术
•特色:
1、国内外油气勘探地质理论的发展水平对比
年代 70 年 代 板块构造学; 地震地层学; 应 国 外 用 分 子 地 球 化 学; 干酪根热降解 生油理论; 年代地层学 研 究 地质力学; 块断构造学; 应 用 我 国 地洼说; 古潜山找油; 复式油气聚集 理论 80 年 代 盆地分析构造学; 层序地层学; 盆地定量有机地球 化学; 储层预测技术; 以五项计算机技术 为基础的勘探评价 系统 多学科(数据库) 综合; 含油气系统理论 板块构造学; 地震地层学; 干酪根热降解生油 理论; 滚动勘探开发; 煤成气理论 90 年 代 含油气系统理论; 高分辩率层序地层学; 盆地分析模拟; 储层预测技术; 以五项计算机技术为基 础的勘探评价系统; 多学科(数据库)综合 石油勘探开发软件平 台; 全息地层学; 板块构造学; 分地模拟、圈闭分析评 价技术、 藏描述技术; 油 层序地层学; 储层预测技术; 煤成烃理论; 低熟油理论 以五项计算机技术为基 研 究 盆地分析模拟; 油气资源评价 础的勘探评价系统; 含油气系统理论; 油气藏定量模式 高分辩率层序地 层学; 多学科工作组; 四维地质模拟; 盆地定量有机地 球化学 全球地球科学数 据库与综合研究 系统; 四维地质模拟。 21 世 纪
碎屑岩系储层沉积学
的发展动态、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学科动态与基本理论
一)当前油气勘探所面临挑战与国内外油气勘
探的新思路
二)攻关的热点问题
三)油气储层建模的基本思路 三)水动力条件分析及其沉积构造特征 四)八大沉积作用与储层非均质响应
二、沉积体系的特点与识别
一)冲积扇体系的特点与识别
二)河流体系的构形要素与层次分析法
Ú µ È ° ® ½ È ° ¸ É
ý Ç Â Ò ¢ ¡ Ì Ò ú °
Í ´ è Ä ý Ç ¢ ¡ ¾ À
» Ö µ ¬ Í Å » Ç Í
õ ï É · £ â Ã Ã Ö ð µ Ô ã ú Ê º ¨Ú ¶ Ó
ü ¨ªú ©  £ µ ´ £ ¢ ® ¼ ® ê ¡ Ê Å ½ ¬ ª¼ ¢ ý Í ¾ Ë ¡ Ç ´ » É µ õ Ç 30Ñ ¶ ¬Ò Ú Õ ó Ñ
30
Ú Õ ê Ñ ¶ /Ã
20
­ Ì ú ¾ Ó Ò ° À
10
Ú º Í µ Ñ ´ È Â Ö ° Ò µ ¾ Ä î À · Ã ê « ¬Ì » ú ¾ È ° À Ò
» É ·  £ 20-30à ´ £ õ ï ü ¨ ê ú © ð ´ ä ¨¨¢ î ó Ï §ú Ô «È ° «¡ ¬´ Ò Ï ° ¢ Ú » ú ý ¯ ê ú ¢ ¿ Õ ¡ Ã Ç º Æ ¶ ¬º ¡ Ð Á õ Ç É µ 1Ñ ¶ È È Õ ¼ 2Ñ ¶ Ú Õ Î ý À ü Ú Õ
三、攻关的热点问题
•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或构形特征分析(Internal architecture) 1)、确定流体流动单元(Fluid flow units) 2)、分析不连续薄层的展布及规律(Discontinuous barriers) 3)、各级界面的划分(Bounding surface or Boundaries) 4)、纹层的识别(Laminae) •井间储层物性预测(Interwell prediction) 1)、孔隙度 2)、渗透率 •砂体或储层连续性的确定(Reservoir continuity) 1)、成因单元几何尺寸的确定与测量(Geometry & Size) 2)、砂体连续程度的分析(Connectedness) •有利孔隙带分布的预测 1)、孔隙的分带性(Porosity zonation) 2)、低渗透带的预测 3)、深层次生孔隙的发育机理 •储层的伤害与保护 1)、敏感性分析 2)、储层流体——相互作用 •裂缝与原地应力分析 1)、裂缝地层学(Fracture Stratigraphy) 2)、裂缝间距(Spacing)
四、储层地质学研究的任务及领域
Task and Domain of Research on Reservoir Geology 油藏(储层)地质学 Reservoir Geology
油藏描述 Reservoir Description
储层表征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综合研究与资源量评价 Integrated Study and Reserves Evaluation
油藏(储层)地质建模与随机模拟
Reservoir Geological Model and Stochastic Modeling
四、储层地质学研究的任务及领域
•任务:
研究油气储层的宏观展布规律(各向异性)、储集空间的内 部结构特点及其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分布特征(非均质性)。
•目的:
进行油气储层的评价与预测,以便提高和解决油气田的勘 探与开发效果。 广义上讲: ①寻找和预测有利的储集相带;②提高采收率;③为储量 计算服务。 狭义上讲: ①确定储层的有效范围与物性变化规律;②指导加密井布 臵;③确定外延井的位臵。
1992~2000年的年需求增长量1.3%,2000~2010年的需求增长量为10%
世界油气勘探开发趋势
资料来源:SPE/Holditch 4/27/2001
世界油气勘探形势
石油科技进步与世界石油产量跨越式增长相关图
40
Ú µ È ° Ì Ò ú ° þ ¶ Â Ò ¢ ¡ ¾ À Í õ ï ´ » É · å é ë ©¾ ¸ Ó ç ä ê ® Ä È ¬½ È Ò 10Ñ ¶ Ú Õ ü  ¢ ¡ Ó Ñ Î È ¨ £ 60-70à ´ £ ê ú © ú Ì ì Û ¡ ¢ ® È È Ò ¿ Á ¢ ¬Ê ° ©£ ó ¯ Ì õ Ç » ¹ Ð É Ò » É µ ý À È Õ 20Ñ ¶ Ú Õ
前者是寻找目标打评价井;后者是搞清储层的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 布,布臵加密钻井和油田的扩边。
一、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2)从挖掘新的储量所面临的挑战
1986年与1998年的世界石油价格暴跌刺激了整个石油工业来降低成本。 大多数有远景的低勘探成熟含油气盆地都处于勘探费用较高的边远地区, 油气勘探与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致使世界上主要产油国把重点转向勘 探成熟区和对已开发油田中挖掘增储上产的潜力。据美国经济地质局的 最新估计,除阿拉斯加州以外,美国陆上已开发的储量中,通过加密钻 井、扩边或油井的重新完井可以得到增补的石油可采储量约800亿桶(约 114亿吨),天然气约5.1万亿立方米。然而,挖掘这部分储量遇到了两 个新的挑战: 一是必须更精确地描述储层特征,按油藏规模描述砂体的连续性、储层 物性的空间分布及岩石内部微观特征等。 二是改善或提高认识储层非均质性的手段,包括储层的静态和动态特征。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开展储层表征及建模研究。
1)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状况
自二十世纪60~70年代早期全球的大型油气田发现后,尽管人们在 全世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勘探工作,但至今没有发现象北海和阿 拉斯加那样重大的油田。虽然已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油气储量,但也 仅限于少数几个可采储量在5亿桶以上的大油田。在过去的十多年中, 由于油气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含油气盆地已接近或达到了成 年期。 问题的两方面:一是勘探:寻找新的油气勘探领域和油田; 二是提 高已开采油气的采收率与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前者的主要任务开拓新的找油思路与建立新的成油理论;后者的主 要任务是开发与利用新的方法技术。 前者是增加地质储量;后者是增储(可采储量)上产。
Stratigraphic Trap Categories
• • • • • • • Lateral facies change traps Lateral depositional pinchout traps Onlap/subcrop traps Channel-/ valley-fill traps Diagenetic traps Fracture traps Capillary pressure traps
世界石油产量与需求预测
35
实际
30
潜 在 需 求 ( 2 01 0 - 20 3 0年 增 长 率 为 每 年 0. 5 %)
产量
石 油 产 量 需 求 量 (1 0 亿 桶 )
25
20 预测 15
10
5
0 1 92 0 1 93 0 1 94 0 1 95 0 1 96 0 1 97 0 1 98 0 1 99 0 2 00 0 2 01 0 2 02 0 2 03 0 2 04 0 2 05 0 2 06 0 2 07 0 2 08 0 2 09 0 2 10 0
STRATIGRAPHIC/SUBTLE TRAPS
Definition: Traps that cannot be defined by structural closure alone. They include pure stratigraphic and combination traps.
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ê ú Ã ´
•自1900年至1970年的70年内,世界石油年产量几乎是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的。 •而世界石油年产量的三次跨越式增长(1亿吨→2亿吨,10亿吨→20亿吨,20亿吨→30亿吨)就是伴随石油工业三次 技术革命的结果。
1)储层表征与模型的概念
储层的随机建模或模拟是进行储层表征研究的核心内容,可 以说它是储层由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研究的必经之路。何为储层 表?模型与模式的区别?
储层表征(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