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的效果-PPT精选

合集下载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课件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课件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 效果理论
目录
CONTENTS
• 子弹理论 • 有限效果理论 • 沉默的螺旋理论 • 媒介即讯息理论 • 使用与满足理论
01
子弹理论
定义
• 子弹理论,也称为“皮下注射” 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 传播效果,信息能够直接“击中 ”受众,对其产生直接、快速的 影响。
理论观点
需求的多样性
受众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媒介应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和服务,以 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评价
理论贡献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媒介传播效果,为传播学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理论局限
该理论过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忽略了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同时也 难以全面解释复杂的媒介传播现象。
理论观点
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会观察周围人的态 度和意见,如果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 一致,就会更积极地表达出来;如果自 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相悖,则可能会保
持沉默或改变自己的观点。
这种沉默的螺旋现象会导致某些观点在 大众中越来越被接受和强化,而与之相
反的观点则越来越被排斥或忽视。
这种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在形成和强化 公众意见方面的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高度权威性,受众 对媒介信息没有任何选择不受其 他因素影响,可以独立发挥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能够直接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评价
子弹理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直接效 果,忽略了受众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对 传播效果的影响。
理论观点
1 2 3
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媒介即讯息理论认为,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能 够推动社会变革,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 惯。

《大众传播的效果》课件

《大众传播的效果》课件
人工智能
利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 技术,实现自动化内容生成、个 性化推荐和智能客服等功能,提 高传播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大众传播与社交媒体的发展
社交媒体成为主流传播渠道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社交平台获取和分享信息,社交媒 体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平台。
实时互动与参与
社交媒体具有实时互动的特点,用户可以随时发表观点、评论和反馈,促进传 播者与受众的互动和参与。
媒体社会责任缺失
媒体在传播信息时缺乏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导致信息传播的偏颇和 片面。
媒体商业化倾向
媒体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忽视社会价值和公共利益,导致传播内容 的低俗化和功利化。
大众传播的法规问题
媒体侵权行为
01
媒体在报道中存在侵权行为,如侵犯隐私、名誉侵权等,给被
侵权人造成损害。
媒体不正当竞争
02
媒体之间存在不正当竞争,如虚假宣传、恶意诽谤等,扰乱市
远的宏观效果。
创新-扩散理论
要点一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新事物、新观念等的传播是一个创新扩散的过 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创新-扩散理论认为新事物、新观念等的传播是一个创新扩 散的过程,受到个体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该理论强调了受 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创新是否被接受和扩散取决于 其吸引力、可理解性、优越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等因 素。创新-扩散理论为大众传播效果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
03
大众传播的效果影响因素
媒介因素
媒介类型
不同媒介类型对传播效果有不同 影响,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媒介权威性
媒介的权威性越高,其传播效果越 强。

第12讲 大众传播· 效果

第12讲 大众传播· 效果

• 媒介的强大效果论并不是魔弹论的恢复, 它是从受众出发探讨媒介间接、潜在、长 期的影响,同时将传播臵于整个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环境中进行宏观分析。 • 媒介时代的到来与软实力的竞争;媒介的 垄断,谁在传播,为什么传播。
• 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研究指研究大众传播 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方面的作用,它包 括了议程设臵理论与社会认知、沉默的螺 旋理论与社会舆论、培养理论与社会象征、 知沟假说与社会分层以及媒介环境理论与 真实社会建构等方面。
一、什么是议程设置? • 议程设置是英文(agenda-setting)的对译, 它指的是媒介的一项包罗广泛、作用突出 的功能,即为公众安排议论的话题,决定 人们谈什么和想什么。 • 议程设置理论由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 1972年提出,出自《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 功能》这篇论文。
• 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 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 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 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 • 美国学者沃纳•塞佛林和小詹姆斯•坦卡德在 其《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 中,对“议程设置”理论提出了较为理性 的认识,认为:“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 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 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 的重要程度。”
主要理论: 信息寻求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议程设臵理论; 文化规范论; 第三者效果; 美国学者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认为人们倾向于 夸大大众传播信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认为大众传播信息对你我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 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这一理论的直接后 果就是导致检查制度和信息控制。
•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 美国学者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一般应用 于分析电视暴力可能产生的效果方面,包 括强化理论和净化作用假说、模仿假说等 等。该理论认为,人们从观看电影和电视 娱乐节目中学习新的侵犯行为与方法,其 中一个主要担忧就是电视暴力可能带来的 负面影响。

传播效果概述PPT课件

传播效果概述PPT课件
从传媒影响力的作用范围看—— 对受众个体的影响; 对小团体和组织的影响; 对社会机构的影响; 对整个社会和整个文化的影响。
传播效果的类型
英国学者戈尔丁从时间、传者意图两个维度出发,将传播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传播效果的类型
美国传播学者杰克·麦克劳对传播效果 的划分
微观效果 宏观效果
改变的效果 稳定的效果
二、传播效果的含义 “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
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 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 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微观过程分析
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 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 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 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综合宏观过程考察
传播效果的层次
认知层面的效果—— 体现在改变受众的知识体系和经验 储备
型及研究课题
传播效果的类型
从传者与受者意图与动机来看—— 预期效果、非预期效果
从时间层次来看—— 短期效果、长期效果
从外在形态看—— “效果”(effects) “效能”(effectiveness) “效力”(power)
英国传播学大家D.麦奎尔的传播效果分类 从内在性质看—— 心理效果 文化效果 政治效果 经济效果
传播内容的表达 新颖、美观、生动 明白易懂 信息刺激力度 表达的顺序(先入为主)
传播内容本身 真实性 相关性(受众需要) 趣味性(受众兴趣)
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表现同一主题的“有声电影”和“幻灯片加解说”,谁效果更好?
不同媒介形式的效果比较
霍夫兰
表现同一主题的“有声电影”并不比“幻灯片加解说”的说服效果好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3. “诉诸 理性” 与“诉 诸情感 ”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问题:
1.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 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并非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 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意义: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 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 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 中的巨大作用。(故事讲解员、缓和社会矛盾与冲突的 “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 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 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 会后果。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组员
李雅芩 李佳乐 冯曼曼 刘 岚
START
目录
CONTENTS 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三、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培养”理论 四、大众传播与现实“构建” ——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五、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推出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芝麻街 》,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但实际结果是扩 大了贫富儿童之间的成绩差距。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 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 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大众传播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效果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农业生产中的创新技术(机械技术、良种等) 在社会成员中传播的过程
创新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
采用者人数扩大到居民的 10%~25% 时,进 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并保持这一趋势, 即所谓的 “ 起飞期 “ ;
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减缓。
“S”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第二节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 四个阶段
一、1920—1930年代 二、1940_1960年代 三、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 四、1970年代中期以后
“子弹论” 有限效果 适度效果 强大效果
一、1920—1930年代 “子弹论”
子弹论(bullet theory) : 如同子弹射中靶子,大众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
第九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 传播的效果及其制约因素 第二节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四个阶段 第三节 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介绍
第一节
传播的效果及其制约因素
一、传播的效果
1、基本含义: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 (1)认知 (2)观念 (3)行为
哪个层面的效果最为人们所重视?
二、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
1.霍夫兰的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美国新兵研究(1942-1945)
1942年,美国利用电影教育新兵 好莱坞著名导演卡普拉(Capra)负责制作了七 集纪录片
《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七集系列 纪录片
观众:1500万美国新兵
效果如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卡尔·霍夫兰 Carl Iver Hovland 1912-1961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研究结果:
纪录片在对士兵传播战争信息方面,效果显著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件: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件:传播效果研究

(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 “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 “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 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 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三)“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 中”
❖ 一般结论: (1)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不下结论
效果要好; (2)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应该






时间
时间Leabharlann (二)“休眠”效果❖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 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 眠”状态。
❖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内容联系的记忆逐渐淡 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 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
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
❖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 (一)什么是传播效果
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 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
❖ “传播流”研究的缺陷: (1)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
效果论”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大众传播在人们 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2)它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 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 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3) 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 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 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 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ppt课件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ppt课件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 “沉默的螺旋” 概念最早由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 于1974年提出。
❖ 三命题: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 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 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 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 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 问题: 1.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
“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 见的趋同行为并非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 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 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 (一)舆论观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
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 成为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 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 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防 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传播效果研究——几种效果理论(课堂PPT)

传播效果研究——几种效果理论(课堂PPT)
能力 ( 3 )拥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 4 )渗透性强
19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 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 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 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 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 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传播效果研究——几种效果理论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首先,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所产生的社会
冲击是巨大的。 其次,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
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对传播媒 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人们处处感受到 传播的“力量”。
1
二、 “有限效果”理论
(一)《人民的选择》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2、“选择性接触”假说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2
拉扎斯菲尔德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1)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 “有限效果论” 忽略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 知过程中的作用;
(2)它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 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 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3)还有一些学者指出,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 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例如降低传播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为低俗有害的 传播内容的泛滥提供“口实”等等。
毛主席在50 年代决定向经过挑选的人提供一份 四页的报纸(指《参考消息》),上面刊登的全是 译成中文的西方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 路透社和法新社的消息。他后来解释他为什么要这 样做。就我们迄今所知,他并没有读过西方研究这 个问题的任何材料,但他使用了我们谈的“免疫” 这个词。他说,如果我们让人们为了防病打肪疫针, 为什么我们不能对危险的思想采取同样的办法呢?

11: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

11: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

第一节 早期强效果论
2.魔弹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魔弹论的核心观点: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就像威力 无比的子弹,而软弱的受众则恰似射击场的靶子,只能 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 知识或动机,并做出大致相同的反应。
第一节 早期强效果论
洛厄里和德弗勒将魔弹论的主要观点归结为:
①生活在大众社会的人过着相互隔绝的生活。 ②人类生下来就具有一样的本能。
第一节 早期强效果论
潘恩基金会研究发现已不足以揭示现代媒介的影响, 仅具有历史价值,但它确是实证的传播研究发展史上的 重要里程碑。在当时所有可能的科学的研究方法都派上 了派场,包括精密的实验室实验法、内容分析法、问卷 调查法、自然环境实验法等,扭转了早期宣传策略的研 究,并引导出态度变迁、睡眠效果、使用与满足、模仿 的影响和媒介建构社会事实等理论。
第一节 早期强效果论
2.李和李的“宣传的七种技巧”
①辱骂法 ②光辉泛化法 ③转移法 ④证词法 ⑤平民法 ⑥洗牌作弊法 ⑦乐队花车法
第一节 早期强效果论
3.潘恩基金会研究
1928年,美国电影研究评议会在民间慈善机构——潘 恩基金会的协助下,邀请一群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 育学家共同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研究从13个不同的 角度出发,探讨电影内容及其对不同组成的受众产生的 效果。结果表明,电影对儿童有巨大影响,可以直接改 变人的态度,而流行的观点默认为,态度的变化即等于 行为的变化。
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
第一节 早期强效果论
第二节 有限效果论
第三节 适度效果论
第四节 强大效果论 第五节 当代效果分析的变革与反思
第一节 早期强效果论
什么是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 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3年瑞安和格罗斯关于美国爱荷华州推广杂 交玉米种子的研究。
罗杰斯对新农业产品以及新药的采纳和普及过 程的研究,1962年其《创新与普及》一书,系 统总结创新扩散研究。
到1960s,创新扩散研究从农村社会学扩展到 市场营销、工业工程、教育等领域
创新扩散要素及采纳特征
创新扩散的四种要素: 创新要素, 渠道要素 时间要素 社会系统要素
魔弹理论
传播被视为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 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宣传可以 产生强大的力量。 宣传者可以把各种特 定的内容通过传播媒介灌输到人们的头 脑里,就象子弹射中靶子,医生向患者 身体注射药物一样。传播者可以违背人 们的意志,强行改变他们的观念,并操 纵人们的行为。
魔弹论流行的社会背景
伊里县调查:
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两级流动传播
媒介效果:
“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和“改 变”
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领袖,往往是普通人,只是在传播 活动中扮演了领袖角色。
意见领袖首先要有较高的威望和良好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力。 其次,意见领袖是个见多识广的人,较多接触和使用大众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确实有 很大的效果,由于过去研究的局限性, 这些效果被缩小了,或未能测试出来
三个基本前提
个人 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
社会传播过程 所谓舆论,即“围绕争议性问题,在没有孤立
危险的前提下可以公开表明的意见;是为使自 己不陷于孤立而必须公开表明的意见”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 舆论。
第四阶段:协商性的媒介影响论( “社会建构”理论 ) 关于媒介文本(尤其是新闻)、受众和媒介组织的研究 , 一是媒介以一种可预测和模式化的方式,通过对真实形象的架构 (以故事或新闻形式)来建构社会甚至历史; 二是受众通过与媒介提供的文本的互动,来建构他们自己的社会现实 以及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这种方式让媒介权力和受众权力在不断协商中交替选择,并形成效果。 媒介通过意义的建构以及系统地向受众提供这种建构而产生最重要 的效果
创新的扩散
所谓创新的扩散,是指一项新的事物或 观念,经过一段时间,通过特定渠道, 为社会系统中的成员所接受或采纳的过 程。两级传播研究主要关注个人如何接 受消息并传递给他人,而对创新的扩散 研究则关注采用或拒绝一项创新的最后 阶段。
创新研究的发展过程
法国社会学家和法学家塔德(Gabriel Tarde) 最早观察了扩散现象。
受众是否总是积极主动、目标明确,媒介使用中是否存在许多习惯 性的随波逐流的反应?
对早期效果研究的批评
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 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和忽视了大 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效果,而 忽视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 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电视媒体的“使用与满足”
布卢默和麦奎尔对电视的 实证研究(1969) 心绪转换
人际关系 自我确认 环境监视
打破了早期关于媒介主要 强化态度的效果观
美国卡兹在以色列的受众调查: ▲非媒介来源或与媒介共同组成的来源,
大众传播媒介更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与满足所指向的对象“距离”(社会的、
生理的或心理的)越远,媒介的角 色就越重要。 ▲媒介使人们在某种比较的过程中获得满 足。比如成就感,满足“逃避”需 求,但在自我成长甚至获得娱乐上, 朋友都比大众媒介更重要。 ▲媒介能满足他们了解国家大事的需要。 ▲个人的需要是根据各种媒介特殊的功能 与不同种类的媒介相关的。
本能心理学: 人们的体内生理机制大 致相同,效力强大的刺 激会得到大众个体成员 一致的注意力和相似的 反应。而个人在心理上 与有力的社会联系和非 正式社会控制的相隔绝, 因此没有什么强大的社 会关系可以瓦解这些机 制的影响。结果是大众 可以被拥有媒介的人所 影响和左右。
两级传播
媒介讯息不是直接传向所有个人,人与人之间 也不是相互隔绝,而是相互影响的。讯息和观 念常常是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 意见领袖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其他部分,这 一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
创新 实施:投入创新运用 确认:强化或撤回关于创新
的决定
促进或压制技术更新的潜在势力法则
各种发明和技术革新的被广泛采用并不仅仅取决于技术上 的优势,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力量在新技术的发展方面 扮演着强有力的角色 技术加速器和刹车:
‫٭‬公司的需要; 其他技术的需要;‫٭‬
‫٭‬管理和法律行动; 一般社会力量‫٭‬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研究 (1944)
“专家知识竞赛”节目: 竞争心理 获得新知需求 自我评价需求
肥皂剧的收听动机: 逃避 认同 替代参与 汲取生活经验
对报纸的使用(1949) 获得外界消息的来源 日常生活的工具 休憩的手段 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 社交的手段 读报本身就是目的
媒介接触的社会条件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需求
个人特性
媒介可接触性
媒介接触
满足类型
其他满足手段
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评价
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把受众的媒介接触看 成是一种自主选择,有助于纠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它揭示 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 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有意义。
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报纸、传单、广播 战时宣传:
随着各个国家投入战争,在个人和社会之间 需要结成更有力的联系,而工业社会的多样、 异质和分化的人们并非由礼俗社会那种“相 互的、有约束力的情感”保持在一起。因此 需要大规模地使用大众媒介对全体民众进行 宣传动员。 纳粹宣传:谎言重复千遍就会成为真理。
魔弹论的理论基础
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 现代社会由大众组成,其意义是 “出现了大量心理上隔绝孤立的 个人,他们以各种各样的专业方 式相互依赖,但缺少中心统一的 价值观和目的。”传统联系的削 弱,理性的增长以及分工创造了 由松散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在这 个意义上,“大众”一词的含义 更接近于一个聚合体,而不是一 个组织严密的社会团体。 大众(mass) 公众(public) 群体(group) 集群(crowd)
参与高层次的交往活动,在群体之外富有社会关系。它们由于 经常从各个信源获得大量信息,因而经常扮演信源和指导者的 角色. 第三,意见领袖和他的追随者很相似,通常属于同一群体,同 一水平层次上。 意见领袖只是在其赋有特长的领域里充当领袖,指导他人,在 他不熟悉的领域内只好充当追随者,因此,意见领袖是相对的, 可变的。 当然,人群中地位相当的人平等交换意见、分享信息的情况也 经常存在。
对该研究的批评主要在于它的无理论,对核心概念(如需求等)定 义太泛,数据采集策略过于简单化,很少发掘寻求满足的前提。对 媒介使用的满足一般都是从人们为什么要使用媒介的回答推断出来 的,因此很难这种需求是被媒介创造出来的,还是对媒介接触的合 理化解释。
对使用与满足的另一个批评是它脱离传媒生产过程,而过于狭隘地 集中于个人层面上的研究,难以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持媒介霸权观的批判学者认为,传媒的信息生产是一个符号化的过 程,这一过程受到传媒的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带有一定的倾向 性。而受众对媒介讯息的选择是有限的自由,难以避免媒介提供的 偏向解读。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在《舆论季刊》上发表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 1968年的夏贝尔山调查。访谈了100个未决定的选
民,同时分析他们所使用的媒介,以研究媒介日复 一日的新闻选择和展示对公众意识中大事的影响。 新闻报道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 的方式,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 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研究的特点:将内容分析与公众调查结合
德.福勒的新闻扩散研究(1988)
媒介技术导致了人们获知重大新闻的方式变化。 绝大多数人都直接接触媒介而不是通过其他人。 无论第一信源是哪一种,与大多数人密切相关的新
闻比一般新闻传递要快。即所谓新闻价值。 口传新闻仍然重要,但真正紧迫的新闻会在各色人
等中广泛传递,而不是仅仅遵从意见领袖到大众这 样的过程。从最初到稍后,人们会利用不同的信源 对新闻来源的最初接触和新闻信息的稍后散布,会 依时间而改变。 个人差异和社会分化会影响人们对新闻报道的兴趣, 也会影响人们对获取信息的社会网络的兴趣。不同 的人会用不同方式获知新闻。
传播媒介作用于意见环境
多数媒介的报道内容 具有高度的类似性 (共鸣效果)
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 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 和重复性(累积效果)
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 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遍在效果)
大众媒介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对何为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长形成印象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受孤
中介因素
1)选择性机制: 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回避倾向
2)媒介本身的特性: 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3)讯息内容: 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表达,传递方式和技巧不同, 产生的心理反应也不同
4)受众性质:受众的既有观点和立场,他们的人际关系, 特别是其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会对大众传播效果的产 生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卡兹《个人影响》1955)
“议题”的几种类型:
“个人议题” ;“谈话议题” “公 共议题”
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 同特点。
框架与铺垫
新闻报道成为公众议程需要一段时间,经过一定步骤 议程的建构:水门事件研究: 报纸突出报道某些事件或活动 各种类型的广泛报道以引起注意 对焦点事物的框架性(framing)报道以确立意义 媒介语言影响对议题重要性的感受 媒介把关注焦点与政治图景中易于辨认的次级象征联系起
创新被采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