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形篇:先胜后战
孙子兵法的心得体会
孙子兵法的心得体会《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经典之一,作者为孙武,被誉为兵法圣典。
通过阅读《孙子兵法》,我深感其中的智慧和战略思维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孙子兵法》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孙子兵法》强调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理念。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实现任何目标之前,我们应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无论是战争还是工作中,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实力和资源,才能取得胜利。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并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应对各种不可预见的情况。
只有做好准备,并对所面临的环境和情况有着清晰的认识,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其次,《孙子兵法》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重要性。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也要了解对手,是制定战略和战术的基础。
只有深入了解对手的情况和意图,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对手的策略,并利用我们自身的优势。
换言之,我们需要在行动前充分研究,以了解其他人的动机、目标和能力,从而找到应对之策。
同样,我们也需要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估,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制定改进和提升自己的计划。
再次,《孙子兵法》强调了“以逸待劳”的战术。
这种战术是一种以主动选择和掌握时机的策略。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竞争,但我们并不总是要一味地迎头而上,而是可以选择变通的方法,等待对手疲惫或出现失误的时机,从而取得胜利。
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让对手先疲惫而自己保持冷静和清醒,可以让我们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灵活的应对方式。
此外,《孙子兵法》还提出了“金蝉脱壳”的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了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口和转机的能力。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遭遇困境或危机,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绝望或放弃。
相反,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乐观的心态,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机会。
就像金蝉脱壳一样,我们需要灵活应对,找到一个出路,从而重新获得优势。
最后,《孙子兵法》中还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战争中,一个强大的团队比个人的力量更为重要。
谈谈《孙子兵法》先胜思想的内容及对当代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启示
谈谈《孙子兵法》先胜思想的内容及对当代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启示1、先胜而后战《孙子兵法》开篇即讲开战前必先权衡敌我双方实力,有胜算再战,不拿国家民族的命运,去赌小概率事件,讲的是基本面《孙子兵法》主要是自强之法,首先是修炼自己,而不是惦记打败别人。
孙子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胜可知,而不可为”。
又说“善战者先胜而后战”,要胜中求战,不要战中求胜。
先修炼自己的筋骨,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让自己没漏洞,然后等敌人出漏洞。
如果敌人不比我们弱小,或者和我们强弱差不多,而且他没失误,没漏洞,就不能打。
“可胜在敌”,就在于他什么时候失误。
敌人不失误,我们就没法赢。
所以胜负可以预知,可以判断,但不能强求。
2、要能等待,能忍耐。
现在人们常说“不作死,就不会死”。
胜机一现,抓住机会就打。
不能反过来,冲上去就打,在打的过程中找胜机,那就危险了。
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战略。
但人们往往认为等待是不作为,是不可接受的。
要有这个认识:没胜算的时候一辈子“不作为”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作为”的结果可能是死。
3、以正合,以奇胜,分战法是基本战术原则。
以正合,以奇胜”,是《孙子兵法》里被误读最多的一句话。
最大的误读,就是以奇胜的“奇”,不念qí,念jī,是个数学词汇,奇数、偶数的奇,古人又称为“余奇”,多余的部分。
正兵安排好了,余下来的就是奇兵,关键的时候用。
简单地说,就是预备队。
4、知己知彼,关键是知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人们念着这句话,就老想去知彼,以为知己不是问题。
5、孙子兵法不仅仅是教你打赢,还教你认输。
人们都喜欢听“永不服输”,不爱听坏消息,不愿意听到对自己不利的真相。
对于孙子“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反思
对于孙子“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反思对于孙子“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反思五柳先生孙子在《形篇》中提出“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对此,很多人认为战前必操可胜之权,然后才敢于一战,还有人认为这与《始计篇》提出的“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是一个意思。
历代注孙子也大多是这种观点。
比如,唐代的杜牧在注释此句时,认为“以众击寡,以理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士练卒击殴众白徒,故能百战百胜。
此则先胜而后求战之义也。
”宋代的梅尧臣注为“可胜而战,战则胜矣;未见可胜,胜可得乎?”宋代张预则引用《尉镣子》加以注述,尉镣子曰:“兵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此之谓也。
我看,以上看法似未合于战道,是对孙子这句名言的误解。
在战争中,胜负往往出人意料之外。
战前,敌我双方都自料操必胜之权,必敢于一战。
经常发生的情况是,战前自以为必胜的一方,常常吃了败仗。
胜负诸条件,既有作战计划之优劣,作战实力之强弱,士气之盛衰,又有作战过程中,双方指挥员在对抗过程中心智与胆略的较量。
作战计划之优劣在某种情况下是相对的,因为战前拟定的作战计划很少有在实际作战过程中不加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作战实力的强弱在某种情况下也是相对的,因为实力再强大,如果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不出来,比如被分割、失去指挥、相互影响和牵制等,在关键点上能够发挥的实力就很有限了;士气之盛衰对作战胜负的影响也是相对的,因为士气旺盛的反面就是骄怠,骄兵必败,如楚将之“灭此朝食”而卒溃师。
对于此点,林彪在1934年5月4日曾论述道:“战争胜利的条件是充分具备着,但胜利的取得还要靠着在战争中各级在各种情况中有正确的决心和动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首先统一作战指挥的原则,这样才能保障在战斗的经过中,上级的决心能为下级了解,下级的机断才能合乎上级的企图,各部之间才能有很好的协同动作,在战斗中,虽通信联络不好,亦不致发生动作上的决心上的不一致。
转《孙子兵法》中有一个很核心的一句话:先胜而后求战!
转《孙子兵法》中有一个很核心的一句话:先胜而后求战!孙子兵法最精髓的一句话:先胜而后求战!孙子在《形篇》中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意思是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后不放过敌人的漏洞,取得胜利。
所以能打赢的军队先做到主动防御,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去和敌人交战,而莽撞发动进攻的军队往往吃败仗。
先胜而后求战,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毛主席告诫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当你要准备进入市场时,你不能盲目地认为“市场一定会喜欢我的产品”,“我的产品质量很好,肯定能打开市场”。
你要科学地分析市场竞争态势,充分准备,做到知己知彼,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不要贸然出击,试图趁乱取胜,这种胜率往往是很低的。
先胜而后求战,胜利是自然而然的,先战而后求胜,就算胜利了也只是偶然的。
如何做到先胜而后求战呢?首先,学会谋算与准备;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成功的经营者,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总是事先做好计划,谋定而后动。
你要充分地调研市场,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市场中存在的机会,了解客户的核心需求,细致而全面地布署人员的工作计划,资源的配置情况等。
在谋算的过程中,要抢夺先机,即市场最有利的时机与条件。
在抢夺先机过程中,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善于把握市场规律,对市场做出科学的预测,只有比别人先一步预测到某种可能出现的商机,才有可能在别人毫无知觉之际采取先一步的行动。
苹果手机正是看到了智能手机将成为市场趋势时,快速进入并赢得市场,而他们的竞争对手发现时已经慢了半拍。
二是要善于发现市场空隙,你可以倾听客户的心声,了解客户存在的各种痛点与不满足,从客户的需求中寻找市场空隙,率先推出更能满足客户的产品。
谋算的过程中市场战争在大脑中模拟与演练的过程,打仗必须先进行谋算,谋算好了并且有胜算之后再出击,而且一击必中!在取得成功之前学会计划成功,这样你的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孙子兵法 军形篇 读后感
【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竹简为: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译文】孙子说: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然后等待敌人能被我战胜的时机。
做到不可战胜,关键在于自己创造充分的条件;可以战胜敌人,关键在于敌人出现可乘之隙。
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做到自己不可战胜,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
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有了不可战胜的条件,就可以守;敌方出现了可胜之隙,就可以攻。
守,应依靠自己不可战胜,力有裕如;攻,要针对敌方弱点、不足,举兵必克。
善于防守的人,如同深藏于地底,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使敌措手不及。
因而,既能有效地保全自己,又能获取全面的胜利。
这两段节选自《孙子兵法》的第四篇——军形篇,所谓军形,即军队的形状——形势——情况。
我们常讲,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也是如此,《孙子兵法》是一套包含管理、指挥、将领、心理和信息于一体的军事文献。
我们暂且不说其历史价值,就是其中的精神和精髓也是相当深刻的!《孙子兵法》注重的是道、法、术。
这三个层面才是其精髓所在,“道”是事物的本体、本原,是事物发展的总原则和规律性的东西;“法”是方法,是实现“道”的方法策略和途径;“术”则是有关的操作技术。
当我们掌握了这三个层面,想要做成一件事并不难。
今天,我们在做市场营销,不论我们营销的是实体物品还是观念,或者知识产权这类虚的东西,我们的销售对象是消费者,我们要怎样才能成功营销,这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在读这部文献的时候,我一直再思考这个问题。
最终,我想到,我们在营销之前先要学会有良好的心态,要顺应规律,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实践中还要讲究与客户交流的技巧,以及在客户认可我这个人之后,再进行产品的销售。
孙子兵法读后感5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5篇如果说《武穆遗书》是武侠小说中的兵学圣典,那么《孙子兵法》绝对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孙子兵法》的读后感,希望给大家提供帮助。
孙子兵法读后感1出奇制胜——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篇”的第二部分,出奇制胜。
一、兵法解析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意思就是:一般的作战,通常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
所以说,善于出奇的人,其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永不枯竭。
奇与正时孙子兵法中最生动、最富有创造性的内容之一,孙子认为用兵有奇正,奇正结合才能出奇制胜。
《孙子十一家注》杜佑云:“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
”可见,正指用兵的常法,奇指用兵的变化。
纵观战史,奇正配合运用,善于用兵的人,无处不用正,又无处不用奇。
奇与正相比较,奇变之法表现的更为丰富,对于取胜的价值更高。
因此,兵家的谋略思想多放在出奇制胜上。
《鬼谷子·谋篇》曰:“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出奇制胜,就是用奇谋奇招,出其不意,战胜对手。
二战初期,德国在军事上取得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胜利。
它出动成千上万辆坦克飞机,闪击波兰,迫降荷兰,占领丹麦,绕过马奇诺防线,从阿登山区长驱直入,使巴黎屈膝投降,甚至让大英帝国龟缩在英伦三岛。
德军的胜利使世人瞠目结舌,论实力,德国并不比欧洲英、法等国强大,但它却在一两年内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其主要原因是它在战略思想上能突破传统军事思想束缚。
当时,欧洲各国崇尚的是过时的阵地防御作战思想,没有觉察到坦克、飞机等高速突击兵器的出现带来的作战方式、方法的革命。
而德国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点。
他们利用坦克集团和飞机配合作战,发明了闪击战术,在二战初期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超乎常理、突破常规是兵家奇谋奇招的主要特征。
因为不符合常理,常规,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从而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
汉代井陉(xing)之战,韩信以寡敌众,战胜20万之众的赵军,靠的是背水列阵,犯兵家之“忌”的战术;飞将军李广率20余骑与匈奴大军遭遇能从容脱身,靠的是不慌不忙,以假乱真,使匈奴误以为诱兵而不敢出击;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埃及军队突破以色列巴列夫防线,是利用了赎罪节,在斋月里大开杀戒。
孙子兵法军形篇启示
孙子兵法军形篇启示
《孙子兵法·军形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四篇,主要论述了战争中军队的组织和部署问题。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领导和战略的启示:
1. 知己知彼:了解自己和敌人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通过深入研究对手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战略。
2. 先胜而后求战:强调在战争之前就要争取取得优势地位,通过充分的准备和谋划来确保胜利。
3.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在面对无法战胜的敌人时,应采取防守策略;而在有获胜机会时,则应主动进攻。
4. 善胜者,胜于易胜:真正善于获胜的人,能够在容易获胜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这强调了在战略选择上要善于把握机会,选择有利的战场和时机。
5. 以逸待劳:保持自己的实力和资源,等待敌人疲惫或犯错,然后加以利用。
6. 修道而保法:强调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和素质,同时保持良好的纪律和规章制度。
这些启示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应用于个人生活和商业管理等方面。
它们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要有清晰的目标、充分的准备和灵活的策略。
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读后感5篇作文
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读后感5篇作文这本书是春秋时代孙武写的,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里的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孙子兵法》读书感悟范文,供大家参考。
《孙子兵法》读后感1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孙子兵法》。
这本书是春秋时代孙武写的,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里的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孙子兵法》里由13篇组成,分别是《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每篇里面有几种兵法。
每一种战法,有原写的古语,接着是注释和译文,最后是兵法解析和兵法范例。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兵法是“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这个战法的范例是“岳飞巧用反间计”,此范例讲的是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刘豫多次配合金兵攻打宋军,成为北宋抗金的最大障碍,有一次抓获了一名金兀术的间谍。
岳飞看到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给了一封信给间谍,让他交给金兀术。
间谍以为窃得重要情报,兴冲冲地跑回军营里,把信交给了金兀术,金兀术看了,就下令抓捕刘豫和他的儿子。
就这样,岳飞利用反间计为宋朝除了一害。
其实,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像这样的范例,我不得不向这些英勇的智者们竖起大拇指啊!《孙子兵法》读后感2《孙子兵法》是一部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从计开始。
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孙子兵法的价值观。
我们读孙子兵法,往往第一个字就读偏了,偏的很深刻,是价值观的偏差。
这第一个字。
就是第一篇的篇名计篇。
先胜后战的心得体会
先胜后战的心得体会先胜后战,是一种战略的应用方式,意味着在实施战略计划时,要先考虑胜利条件的达成,然后再进行具体的战斗行动。
这一战略思想在历史上多次被运用,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如商业、政治等。
在我个人的生活经历中,我也有着先胜后战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我发现先制定目标、规划未来,然后再采取行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我大学就读期间,我在学习、社交、参与社团活动等方面都运用了这一策略。
我首先设定了自己的目标,明确年级排名的要求和参与社团活动的标准,然后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
在确立了胜利的条件后,我开始付诸行动,积极参与学习、社团活动以及各种实践机会。
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我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计划,紧跟目标的实现进程。
最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正确的战略规划,我在学业和社会实践方面都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其次,先胜后战的策略也适用于工作和职业发展。
在职业生涯中,明确目标和战略规划,对于取得成功非常重要。
在我工作的领域中,我曾经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是我始终坚持先胜后战的原则。
首先,我认真研究市场状况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然后制定了应对策略和目标。
明确了可以判断胜利的条件之后,我开始积极地采取行动,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
通过不断学习和锻炼,我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逐渐获得了职业上的成功。
正是因为我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行动,才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超越自我,取得了优异的业绩。
最后,先胜后战的心得体会也适用于人际关系的处理。
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要达成的结果,然后再考虑具体的行动方式。
例如,在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时,我会首先明确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然后制定合适的策略和方法来达成共同的目标。
通过以目标为导向的合作,我能够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绩效。
在处理与亲友的关系时,我也会先考虑要达成的结果,然后选择合适的行动方式。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2015-06-16 08:48阅读:1,238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意思是:“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机会战胜敌人。
做到不可战胜,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敌人出现空隙,就乘机击破它。
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不一定百分之百保证敌人被我战胜。
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 不可胜,就是“先胜”。
所谓先胜就是首先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这个不可胜的主动权是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
可胜,指最终战胜对手,而最终战胜对手则在于对手可能会出现改变它本身的不可胜态势,出现空隙和错误。
而对手是否会犯错误,是我们把握不了的,故曰:“可胜在敌。
”胜利与否,可以根据对自身力量的了解做出谨慎预测,而不可以骄敌轻狂,妄言必胜。
致胜的逻辑顺序大致如下:先知——先胜——为胜——全胜上篇文章中讲了知胜负,也就是“先知”,是认识论。
今天这里讲的先胜,就是在先知的基础上,采用有效方法,整合资源,真正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企业而言,先知是提出战略目标,先胜则是战略目标落实,而且,这个战略落实又是从内部的治理开始的。
那么如何去做到先胜呢?还是那五个字:道、天、地、将、法。
主要是要“修道、保法”。
这里主要说一下“道”与“法”。
在求得先胜位势这个阶段,“道天地将法”这五个字必须要通过具体的方法和有效地执行实施落到实处,并产生效果。
比如说“道”,就是要做到“令民与上同意也”。
就是要解决怎样使你的团队和全体员工与公司战略保持高度一致的问题。
这话说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困难,相信真正做过企业管理的人和多数民企老板对此都深有体会。
企业在这个问题上往往存在许多的错误认识。
常见的有:企业本身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空洞而且乏味的口号,难以令人信服并心甘情愿的跟从;企业管理层认为员工只要按指令工作就可以,没有必要了解所谓公司战略目标和企业宗旨,没有把企业宗旨和战略目标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自觉,忽视员工个人成就感的存在;企业的战略目标没有体现员工的利益和职业愿景诉求;企业管理层特别是中层管理群体素质的限制,等等。
孙子“先胜而后求战”思想在现代军事斗争中的应用
孙子“先胜而后求战”思想在现代军事斗争中的应用第六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未经书面同意请勿转载)[源自:武天富属性:推荐阅读本文搜索]中国古代兵家历来强调作战要用谋尚智,孙子所提出的“先胜而后求战”思想则是中国古典战略思想的主线和精髓,这不仅对古代战争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即使在战略格局与战略理念已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仍能显示出其真理的光辉,成为指导我们进行战略谋划的理论基础。
一、定谋设计,力求先计而后战孙子所提出的“多算胜,少算不胜”思想的核心就是计要先谋、虑要早决,就是要打“算定战”,而不能打“舍命战”和“糊涂战”。
现代军事斗争中,运用孙子“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尤其应将定谋设计、先计后战、不战而屈敌之兵,作为现代军事斗争指导的追求点。
只有以谋为本,才能在现代军事斗争中从容应对、进退有度。
定谋设计的基本要求:一是定谋要有依据,要紧紧抓住现代军事斗争全局性的问题,视远虑大,由因求情,使所定之谋能够因敌而生,因己而生,因古而生,因天地万物而生,因法而生;二是设计要万全周密,且关照军事斗争的全过程,要有多手准备,多套计划和方案,将战争胜败、得失、顺逆、优劣、强弱、进退、攻守等方面的情况考虑周全、细微,真正做到算无遗策、计无漏计;三是要“任天下之智力”,广纳博采一切有利于军事斗争的建议,使所定之谋和所设之计更具针对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知彼知己,力求知敌势、熟己情“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提出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军事原则,这一原则作为实现“先胜而后求战”思想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指导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军事斗争都有着真理性的主导作用。
军事斗争中,最细致的工作莫过于对敌政、经、军、地情和人气的掌握和了解,因此,应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措施手段,全方位地认知敌情、摸透敌情。
通过深入分析,争取做到见敌阴阳知其心,见敌内外知其意,见敌疏亲知其情,以便为定谋决策、先胜后战打下坚实的信息基础。
现代军事斗争,一切情况均处在不断流动和高速变化发展之中,这决定了知彼的不完全性,即我们不可能对敌情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入认识,能做到的只有知敌情之大略。
悦读DS3009《军形篇:先胜后战,赢了再打》孙子兵法-兵法韬略
军形篇:先胜后战,赢了再打孙子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这一讲,我们接着讲《军形篇》,在上一讲,我们说“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在己,而可胜在敌。
”我说了一句很不牛逼的话,“敌人是不可战胜的,只有等他自己败。
”等待是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No Zuo No Die,你一定要学会等待。
那么你得等待到什么时候呢?结论很清楚,就是等到赢了的时候。
等到什么时候赢了就什么时候开打,这就是孙子的核心思想,赢了再打。
仗不是打赢的,是等赢的,是等到已经赢了之后才开打,这叫做先胜后战。
先胜后战《孙子兵法》原文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于作战的人能让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又不会错过敌人出现败象的时机,一旦敌人自己作死,就顺势帮他一把。
所以善于作战的军队先已经胜了,在胜券在握的时候,才寻找代价最小的作战时间窗口。
而不善于作战的军队,冲上去就打,在战斗中寻找胜利的机会窗口。
这两者的差距是多大啊。
胜利是等待来的,不是浴血奋战打下来的,所以说“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这句话很重要,因为真正的高手都没有名气,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就拿我们创业来说,创业者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有办法了。
比如说你扎根于一个行业,踏踏实实地积累,等到自己的手艺、人脉资源和各方面都积累充足后,你在一个行业已经干了二十年了,你再创业,就基本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或者你根本不需要创业,以公司的分配机制,你就能实现财务自由了。
如果你啥都没弄明白就冲上去创业,那就看你能不能中彩票了。
你大学毕业进入一个行业,踏踏实实努力干,15年之后,你成为了行尊或者高手。
这时候你就立于传说中的不败之地了,拥有高手的自由。
但谁愿意等15年呢?恨不得大学没毕业就创业,比尔·盖茨是大学没毕业就创业的呀,扎克伯格也是大学没毕业就创业的呀,但大家往往就忘了概率问题。
读《孙子兵法》之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读《孙子兵法》之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本句摘自《孙子兵法·形篇》。
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对于一位好的将帅,在指挥任何一场战役之前,都需要做好充足的规划和准备,并在有十足的胜利把握之后,再寻求敌方开战。
若没有胜利把握,或是即使胜利几率比较大,但同时也有极大可能成为一种“皮洛士的胜利”,那么这时候宁愿按兵不动,等待战机。
这里说一下“皮洛士的胜利”,皮洛士是罗马初期的劲敌-古希腊伊庇鲁斯的国王,有一次以极其惨重的代价赢得了对罗马的胜利,国力大损,这个是典型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是从古到今军事界极力避免的。
这句话可以回答我们职场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即在执行一项任务时,是先把任务规划好后再开始执行,还是先执行,然后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优化。
在常规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先规划,后执行”,深入探寻任务的目标和背景,正如我在设计一篇文档时,会先搞清楚读者、需求和背景信息,然后严格按照我自己总结的流程设计出文档。
而在紧急情况下,我们则需要变通,可以视情况采取“先执行,后优化”的策略,但也并不是说没有任何规划,而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快速规划,形成“最小可行性方案”。
最小可行性方案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其前提是,不仅需要有强大的专业能力,更要有足够多的“先规划,后执行”的积累,达到“胸中有万局”,甚至是“肌肉记忆”的境界,这样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应对自如。
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很多情况下,战局的发展往往会超出原本意料和规划的,而作为一位成熟的将军,一方面应该提前准备好营寨的防御措施,另一方面,即使没有任何准备,也需要在敌军来临的第一时间能够乱中取静,冷静指挥自己手下的将士奋勇抗敌,并根据实际的战场状态,选择全力防御,还是临时性的撤退。
有把握是什么有把握?就这句话,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打打看?试试看?中国人从来不试试看,事先一定要衡量,我宁可不战,这个方法用的最多是谁?司马懿。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形篇:先胜后战
在1972年至1990年,日本饮料滞销期中,保持年均增长率被两位数,经济效益直线上升。
当然,科学研究也能运用“先胜而后求战”的谋略。
总指挥部队被歼,使敌闻风丧胆,纷纷撤退。红军乘胜追击,又歼敌半个师。第一次反“围剿”胜利说明:弱军战胜强军,首先要创造制胜的条件,谋略运筹得当,制胜有方。“先胜而后求战”的谋略不仅能应用于指导战场上短兵相接的较量,也可运用于商场上的竞争。现代商战是一种有备而来的智力角逐。商场上的先胜包括哪些内容呢?依据商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信息反馈等经营的基本过程来看,先期的市场调查、产品的质量、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宣传、销售等,都属于“先胜”包括的内容。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围剿”。
蒋介石采用“分进合击、长驱直入”战术,兵分八路由南向北,企图一举全歼红军。
当时红军只有3万余人,且装备低劣。面对强敌,毛泽东制定了“诱敌深入”的方针,指挥红军后退,撤至根据地中部隐蔽待机。
这是第十八师师部和两个旅9000余人向龙岗进犯,由于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法,制造了国民党部队的孤军深入。毛泽东当机立断,集中红军主力将其包围,将敌全歼,活捉了国民党前敌总指挥。
历代兵家都很重视“先胜后战”这一谋略。《尉缭子》云:“兵贵先胜于此,则胜于彼;非胜于此,则弗胜于彼矣。”
意思是说:
作战中最应重视的是,自己一方先需具备必胜条件,然后才能获胜,如果自己一方不具备获胜条件,那就胜不了。那么怎么样才能“先胜而后求战”呢?首先是要创造制胜的条件,其次是要把握胜利的时机。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有一次对他的研究生谈起他的成功之道。
先为不可胜——《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形篇
“你不怕他吗?”
“是的,我不怕。”
“那么,你还指控什么呢?我提议驳回原告的控告。”
法庭即刻了结了此案。
布坎南在这里运用了“先为不可胜”的谋略。起初原告以威胁他人生命起诉,言之确凿。布坎南避其锋芒,不去与他论理,辩解当事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那些话的,因为这一点难以解释清楚。这就创造了不被论敌胡搅蛮缠的条件。接着提出假设,如果是个胆量大一点的人,就不会在意别人的言辞“攻击”。原告听明白了布坎南是在暗示他是个懦夫,大庭广众之下他不愿受此“羞辱”,于是竭力表白自己是一个勇敢者,这正步换战机的胜负观,是对战争规律的总结。
首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对手所战胜的思想,不仅能运用于军事行动,也可运用到其他领域。
詹姆斯·布坎南是美国第十五任总统,年轻时曾是名律师。
一次,一位当事人与人争吵,在盛怒下说了一些过激的话。对方控告他威胁他人生命。
由于原告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而在法庭又很难辨清被告的话是否有不良动机,被告处于不利地位。布坎南没有纠缠于争吵中的细枝末节,而是不动声色询问原告:“先生,假如你是一位胆量稍微大一点的人,你会在意我当事人过激的言辞吗?”
“我像任何一个勇敢的人一样无所畏惧。”原告答道。
布坎南设下圈套:“那么,我的当事人威胁你时,你也不会畏惧吧?”
唯有如此,才可以做到“先为不可胜”,不败的地步。
BAT为什么在不断地投资合并,我想他们的目的也是为了“先为不可胜”吧!
先为不可胜——《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形篇
上一篇主要讲的是孙子兵法读后感·第四篇-军形篇(一):先胜后战,告诉我们“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思想。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四篇“军行篇”的第二部分,先为不可胜。
孙子兵法中的战争策略观后感
孙子兵法中的战争策略观后感《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创作的一本军事典籍,它被公认为战争策略的经典之作。
阅读了《孙子兵法》后,我深深地被其中的战争思想所吸引。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内容以及我个人的见解,对《孙子兵法》中的战争策略展开一番观后感。
首先,《孙子兵法》非常强调战略的重要性。
在书中,孙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战略原则,比如战胜敌人不仅要依赖兵力的强盛,更需要明智而灵活的战略谋划。
他强调“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军先战而后求胜”,这提示着我们在任何事物中都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战略思维。
这种战略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适用,不仅仅是在战争中。
其次,《孙子兵法》中的“攻守兼备”思想也让我深思。
孙子指出,只有同时具备攻击和防御的能力,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如果只专注于攻击,可能会因为忽视防守而被敌人乘机反击;反之,太过防守则可能失去攻击的机会。
这种思想告诉我们,取得成功需要在攻守方面保持平衡,合理分配资源和精力。
此外,《孙子兵法》中的“以计取人”理念也引起了我的兴趣。
孙子非常强调战略与智慧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巧妙地运用计谋和心理战术,可以在战争中获得优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思想,在与人相处、应对挑战时善于运用策略和智慧。
除此之外,《孙子兵法》还提到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重要性。
这种理念告诉我们,在战争中,了解自己和了解敌人的情况非常重要。
只有充分了解敌人的实力、心理和战略,才能制定有效的对策。
同样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应对挑战。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中的战争策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仅是一本专门讨论战争的书籍,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思考的著作。
其中的战略原则和思想指引了我们在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时的处理方式。
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人生的各个领域,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通过阅读《孙子兵法》,我深刻理解到战争策略不仅仅是军事战争的利器,更是一种指导管理、决策制度的智慧。
先胜后战读后感
先胜后战读后感1.人生就一个字,卖。
——认同这一点么?从生计角度,当然是这样,古人也说过,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以我所有,换我所需,能不能换成,是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判断标准。
但也有些时候是不追求买卖成交的。
比如没有能力提升质量(臣妾做不到啊)或者提升质量的性价比不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那就安心的接受现实,是苹果就不要指望卖出榴莲的价钱,总不能为了卖出去不计成本,毕竟再好的营销也是要以产品为基础的,再好的销售也要以挣钱为目的。
2.营销是人生的第一学问。
——酒香也怕巷子深。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都是皇子还得争皇位呢,平常人家出身想有个好出路的话怎么不主动营销呢?3.营销就是传递价值认知。
——无论是使用价值还是交换价值,甚至于是情绪价值,总之你得有个价值,而且你得传达给你的客户。
出钱的人认为有价值才是真的有价值,其他对达成销售没有影响力的人的意见都可以忽略不计。
这里面有意思的表述是传递认知而非事实真相。
路长全老师说营销的世界里只有认知,没有真相。
是啊,产品质量本身可能都在及格线以上,那选谁不选谁看什么?看消费者的印象分,也就是客户对产品的认知。
换言之,也就是常说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理论上人是理性的,但实际上,人都是感性的。
有人试过把同样的白酒,用不同的瓶子包装出来,消费者喝起来的感觉就会不一样。
4.真理的背后还是真理。
对立统一的道理,可以执中守一,也可以执其两端。
不论是左翼还是右翼,相对于中间,其实都是“异端”。
5.从胜利走向胜利。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意思。
再小的第一也是第一。
《孙子兵法》军形篇心得
《孙子兵法》军形篇心得近来,不是很愿意看小说了,就顺手翻翻《孙子兵法》,倒觉得挺有感觉的—“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意思指是否会被别人打败在于自己,而是否可以战胜敌人在于对手的失误,《孙子兵法》军形篇心得。
这句话与我们常规的想法不同,我一直觉得被别人打败是因为对手太强大,而可以打败他人,是因为自己够优秀。
然而,孙子却认为,我们真正失败的原因不是敌人多么的强盛,而在于自己是否够努力,是否全力以赴;而我们有时战胜敌人,没资格骄傲,那只不过是敌人的失误罢了。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
”指所谓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
意思也是提醒我们,不要轻狂,之所以能够战胜他人,取得一点成就,并不能证明自己是最强的,只不过运气好遇到弱敌。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善战者,百战百胜的将军,必须确保自己有足够的筹码、资源、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不放过任何一个击败敌人的机会。
对于现在的我们或者企业,何尝不是需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得自己或企业难以被替代,拥有话语权,从而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呢!看书,实际上是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思维方式,心得体会《《孙子兵法》军形篇心得》。
诚然,我们可以从孙子的军形篇中领悟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
三句话看懂《孙子兵法》,简单而深刻,试了就管用
三句话看懂《孙子兵法》,简单而深刻,试了就管用三句话看懂《孙子兵法》,简单而深刻,试了就管用读《孙子兵法》三五年,也有些心得,这里给大家提三句话,可以让没读过兵法的入门,可以让读过兵法的反思。
第一,胜敌益强是真胜,其他的都是假胜。
第二,先胜后战,绝不要先战后胜。
第三,凡事皆有利害,洞明利害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来解释一下:第一句。
孙子在第二篇《作战篇》中,提出了一个概念“胜敌益强”。
这个概念就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胜利。
打仗的原因是为了争利,打仗的目的也是为了争利。
打仗的结果无非就是,胜、败、平。
但什么是胜,什么是败,很多人搞不清楚。
而搞不清楚这个,就没必要看兵法,也看不懂兵法。
读兵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取胜。
但你连真正的胜利都不知道,有谈何取胜?连目标都不清晰,又谈什么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方式?什么是真胜,就是“胜敌益强”——不仅打败了敌人,还提高了自己的实力。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虽然你杀敌多,但不能说明你胜利了,因为还要这仗是否符合“胜敌益强”的标准。
这一次的胜仗,却导致了第二次的败仗,那么胜仗还算是胜仗么?不算。
做事必须要有全局观,因为小利而丧失大利,这种胜利是假胜。
做领导的(将军),最容易被假胜而糊弄,从而走上不归路。
刘邦对项羽开始也是连连失败,但最后一战大胜,杀了项羽,成就了帝王基业。
用胜利消化失败,失败不可怕,实力被削弱了才最可怕。
换句话说,领导不给你加薪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没有真本事。
第二句。
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利。
如果没有胜利的把握,就不要轻易发动战争。
因为失败了,损失极为惨重。
不是为了战斗而战斗,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
孙子在《军形篇》中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要做胜利者,就要“等待”胜利的机会显现出来,然后再战。
失败者,总是在战斗中寻找胜利的机会,却在战斗中把实力给削弱了,越来越弱,自然就失败了。
每做一件事,都是要收获这件事的效益,不要漫无目的的胡作非为,浪费精力浪费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形篇:先胜后战
导读:读书笔记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形篇:先胜后战,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形篇:先胜后战
上一篇主要讲的是孙子兵法读后感-谋攻篇(四):不战而胜,告诉我们“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的思想。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四篇“军行篇”的第一部分,先胜而战。
一、兵法解析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意思就是: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具备了必胜的条件然后才与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
在本篇中,孙子提出了“胜兵先胜,败兵先战”乃兵家重要的作战准则。
“先胜”就是已经“先为不可胜”,有准备,有把握,已胜券在握;“先败”则必处于准备不充分,仓促上阵,企图侥幸取胜而孤注一掷。
历代兵家都很重视“先胜后战”这一谋略。
《尉缭子》云:“兵贵先胜于此,则胜于彼;非胜于此,则弗胜于彼矣。
”
意思是说:
作战中最应重视的是,自己一方先需具备必胜条件,然后才能获
胜,如果自己一方不具备获胜条件,那就胜不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先胜而后求战”呢?首先是要创造制胜的条件,其次是要把握胜利的时机。
有了制胜条件而又能及时把握它,才是正确运用了孙子的谋略。
古往今来的兵站,无论是以弱击强,还是以强击弱,首先要做到“先胜”,只有“先胜”,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所谓先胜,既要有正确的谋略战术,周密而切合实际的作战计划,不打无把握之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率领红军赢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就是“先胜后战”的典型一例。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围剿”。
蒋介石采用“分进合击、长驱直入”战术,兵分八路由南向北,企图一举全歼红军。
当时红军只有3万余人,且装备低劣。
面对强敌,毛泽东制定了“诱敌深入”的方针,指挥红军后退,撤至根据地中部隐蔽待机。
这是第十八师师部和两个旅9000余人向龙岗进犯,由于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法,制造了国民党部队的孤军深入。
毛泽东当机立断,集中红军主力将其包围,将敌全歼,活捉了国民党前敌总指挥。
总指挥部队被歼,使敌闻风丧胆,纷纷撤退。
红军乘胜追击,又歼敌半个师。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说明:弱军战胜强军,首先要创造制胜的条件,谋略运筹得当,制胜有方。
“先胜而后求战”的谋略不仅能应用于指导战场上短兵相接的较量,也可运用于商场上的竞争。
现代商战是一种有备而来的智力角逐。
商场上的先胜包括哪些内容呢?依据商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信息反馈等经营的基本过程来看,先期的市场调查、产品的质量、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宣传、销售等,都属于“先胜”包括的内容。
一般来说,在商场竞争中,谁的产品质量好,谁的市场选得准,谁就创造了“先胜”的条件,从而在竞争中领先对手。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的饮料市场已呈饱和状态。
饮料经营者都急于把已有的产品推销出去,而没有用心去思考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
而日本山多利公司的决策者在分析了市场后,得出结论:只要开发出有质量的产品,就不愁没有销路。
这一论证使该公司找到了“先胜”条件,于是在众多公司纷纷收兵、准备减产或改产之时,山多利抓住战机,改进本公司的饮料质量,采用精美的包装,从而使其饮料在日本饮料市场上一枝独秀。
在1972年至1990年,日本饮料滞销期中,保持年均增长率被两位数,经济效益直线上升。
当然,科学研究也能运用“先胜而后求战”的谋略。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有一次对他的研究生谈起他的成功之道。
他说:“你们要想在科学研究中赶上或超过前人,一定要弄清在前人的工作中,哪些地方是他们不懂得。
看准了这一点,钻研下去,一定会有所突破。
”
他本人就是这么做的。
有一回,他在听一位同仁的演讲时,知道非线性方程有一种叫孤子的解。
他找来了几乎所有关于孤子的文献,埋头研究起来。
他发现所有的文献都是研究一维窨中的孤子,而在物理学中,有广泛意义的是三维窨。
这显然是一个漏洞和缺陷。
他看准了这个方向,研究了几个月,找到一种新的孤子理论,并用这一理论处理三维窨(yin)的某些亚原子过程,得到了许多新的科研成果。
李政道的这一研究方法,运用的是“先胜而后求战”的谋略,他先是熟悉和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状况,寻觅前人研究的弱点,并以此为契机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一旦攻克了弱点,也就获得了成功。
运用这一方法,可以使你从对某个领域的不了解,一下子走到该领域的前沿。
总之,“先胜而后求战”的谋略,无论是军事家、企业家还是科学家,只要巧妙运用,没有不胜之理。
二、古今联想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意思是说: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只要可以修明政治,严守法令制度,就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
“修道保法”的思想,对于领导者来讲,极为重要。
所谓修道,就是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规章制度是一个组织的内部法律,它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是组织的
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所谓保法,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法制。
“修道保法”是领导者“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法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具体体现。
三、读后感
先胜后战的关键是:准备、把握!
在古人看来,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战;放在我们现在针对创业者来说,也是一样的,不做无准备之事,不谈无把握之话。
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我们创业者来说,虽说要“狠”、“稳”、“准”,但是在这同时,我们还需要心里有一杆秤,在每做一件事情之前,这杆秤都要测算出这件事对我们有多大的好处,我们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如果有必要的话,搞定他,我们有多大的把握。
作者:浩瀚若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