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理解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_人地关系地域系_省略_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_陆大道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胡序威、李柱臣等先生的文章,庞效民博士也在写作中给予了帮助,特此一并致谢。
来稿日期:1997-12;收到修改稿日期:1997-12。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陆大道 郭来喜(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提 要 吴传钧院士是杰出的地理学家。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为地理学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多方面重大贡献,同时推动了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为地理学的国际多维交流,做出了不懈努力。
本文扼要地阐述了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概括了他对中国地理学事业发展,特别是农业地理学、土地利用研究、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定向、开拓国土整治和可持续发展新领域,全力倡导并组织实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组织我国地理学界联合与合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领域的重大贡献。
还着力探讨了吴传钧地理学思想的精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产生背景、理论思想和内涵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吴传钧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一科学术语,并认为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始终贯彻地理学的各个阶段。
主张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过程、结构和发展理论;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风险分析;人地系统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机理、功能结构和整体调控;地域人口承载力分析;动态仿真模型建造;地域分异和地域类型分析;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型筛选等。
他对人才的培养则一贯面向全国地理事业,进行多系统多层次卓有成效的工作。
如今吴老虽届矍铄之年,依然精力充沛地为中国地理学的跨世纪发展而谋划良策。
关键词 吴传钧院士 地理学思想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学术贡献今年4月2日是我国杰出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的开拓者和组织者、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前任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先生的80华诞。
从1936年进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理系开始,他从事地理工作已逾60年。
第一章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协调(和谐)的内涵
1.人对地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 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甚至起到促进或延缓 社会发展的作用,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是随着人对地的 认识和利用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一定地理环境只能容纳 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及其一定形式的活动,而其人数和 活动形式随人的质量变化而变化。 2.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 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件。
文化景观类型
城市文化景观
聚落文化景观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 三大宗教景观 民族宗教景观 原始宗教景观
农业文化景观
工业文化景观
宗教文化景观
产业文化景观
交通文化景观 商业文化景观 旅游文化景观
(六)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 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 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 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唯意志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 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 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五)文化景观论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索而(《景观的形态》) 核心思想:该观点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特有的文 化,在其长期的活动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 境的地表特征,这种被人为活动改造后的自然景观就是 文化景观,人类是造成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文化景观 是指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所叠加的人类文化产品,或者 说人文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人类 居住的大地,不单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也是人类“塑造” 的过程,这种“塑造”不仅寻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体现 人类的审美观赋予其文化上的价值。
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
部门地理学继续了19世纪以来的科学分化大趋势,其发展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其中以自然地理学领域表现最为明显,发展最快、最成熟的是 地貌学、气候学,A.彭克以地貌为左证的第四纪冰期说,其贡献超出了地 理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学科范畴;柯本的气候分类、戴维斯的侵蚀循环论 都是那个时代辉煌的学术成就。道库恰耶夫的自然地带学说为以后发展起 来的景观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接踵而来的景观学思想(贝尔格、卡列斯尼 克)、自然综合体思想(伊萨钦柯)、文化景观思想(索尔)、景观生态 学思想(特罗尔),体现了20世纪地理学与19世纪地理学的明显差异,孕 育了20世纪后半期地理学的综合研究趋势。 从方法论上讲,这一时期的地理学基本停留在对地理差异的认识和解
时代,同时景观学在这个时期内也突飞猛进,因而这个时期又可以称
之为“三架马车”的时代。 区域地理学经过赫特纳和哈特向这两位学术巨擘在理论方面的塑 造。已成为这一时期的地理学的主流意识。赫特纳的区域因果描述体 系、哈特向的区域差异认识论,贯穿于地理教育、学术研究之中,基 本上得到地理科学家的认可,成为那个时代地理科学的主要范式。
2、地理科学的中心课题
吴传钧院士在1979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开的第四次地理学代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 告“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后以“地理学的特殊研究领域和今 后任务”为题发表在《经济地理》创刊号上。他在对地理分布、地理环 境和人地关系等基本概念的内涵进行阐述后,提出了地理科学特别是人 文地理学的研究的特殊领域“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的重要观点。 他在“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地理科学的研究核 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著名论断。如同其它学科一样,地理科学研究
地区经济综合发展而着手的经济区划研究。
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大发展的形势下,为进行生产力的
第一章人地关系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
第一章人地关系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2.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3.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4.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5.人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一、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
“地”:指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
具备以下属性:(1)数量上的有限性(2)地域上的差异性(3)制约性和可变性(4)有限的稳定性(5)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人地关系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到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量的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定数量的人口,也谈不上利用环境。
二、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3)生态足迹的研究(4)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1)空间的网络化(2)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和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解读地理学的关键概念和研究核心
时间:即事物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过程
“物理时间”:对事物运动、变化之延续性
和顺序性的精确度量,物理时间的研究依赖 时间序列数据及其分析。
“社会时间”:指社会变化过程,其研究依
赖用以界定社会变化性质的社会理论。
时间是推断因果关系、解释现在、预告未来
的一个重要维度。
时间也分为不同的尺度,时间研究也离不开
空间。
时间变化的研究涉及变化的状态、变化的
驱动力、变化的机制、变化的后果等。
特别关注与此有关的“周期”、“发育”
、“演化”、“演替”、“平衡”、“循 环”、“阈限”、“突变”等概念。
时间变化充满不确定性,当前特别注重对
非线性、混沌、复杂性、平衡稳定性等方 法在时间变化研究上的重要性。
区域和地方:注重区域和地方特性、地方 差异和地方联系,具有实在的认识意义和 实践价值。
地方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管理
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载体。
每一个地方都是唯一的和特殊的,但又具有和
其他地方相同的共性特征。
地方差异既是地方之间联系的原因,也是地方
之间联系的结果。
地方有其客观属性,也存在主观属性(例如
环境变化
注重全球环境变化。 聚焦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 研究人类活动在环境变化中的作用以及人类
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全面认识和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变化
。
空间:地理学关注各种事物在空间中的联 系
经验空间(empirical
space ) ,指人们在日 常生活中所感知的一切事物的几何位置。 space ) ,指通过物质流、能 量流、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建立起来的 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关于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归纳
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①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内涵扩张②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的深入扩张③向“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扩张④向“地球系统” 的深入扩张⑤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扩张地理空间的基本类型: ①土地空间,自然的、生态的和资源的空间②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的,城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的基础的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和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位置的空间④形态空间,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的痕迹的空间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空间结构:空间系统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的空间结构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要素结构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的“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的进程所呈现出来的有规律有秩序的流动性、变动性结构。
第二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1.要素关系角度的概念“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内的各种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和维持的系统。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赫特纳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杜能创立了农业区位论,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试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试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者:聂碧芳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9期摘要:在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地理学研究的长河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一直是其核心内容。
人类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与影响,人地关系的和谐共处发展会使整个生态及自然向更加优质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得到一个良性的能量转换,运用有限的地理环境优势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发挥,实现生产产量的提高,将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对人地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起一个较健全与完善的地域系统,使我国地理学的发展走向科技化、巅峰化。
本文主要介紹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建立的意义及其如何更加完善的建立起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关键词:地理学;人地关系;系统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地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既不是单纯的研究地理环境,也不是地域系统,而是将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统一的研究其中的关系。
通过研究人地关系的各种结构及特点,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建立的重要意义。
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如何定量的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如何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都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地关系会更加的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研究和寻找规律,让人类意识到保护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人地关系和谐有利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最终建造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型社会。
一、人地关系1.动态结构自然环境因为人类活动而发生一些变化,人类也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选择和应对措施,所以整个人地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结构,属于动态系统。
当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时,大自然会予以反击,发生受到破坏时的各种恶劣天气、气候、地质灾害等环境破坏;反过来,当人们发现大自然予以了人们以环境破坏的警告,就会改变继续破坏自然的行为,做出保护环境的动作,这是一个往复的动态过程。
地理科学导论试卷答案2
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1、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有地球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2、要素结构要素结构是指地球表层及其地域子系统的诸多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
3、次级地域结构次级地域结构是指某背景地域下的各次级地域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
二、填空(每空1分,共5分)1、人文地理学2、科学技术3、农4、核心5、地域综合体三、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的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题2分,共10分)1、×2、×3、×4、√5、×四、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
每题2分,共10分)1、B2、A、B、C3、A、B、C4、D5、A五、简答题(下列6题可任选作5题。
若每题都作,只评阅前5题。
每题8分,共40分)1、人类对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或地理空间)的认识包括哪些阶段?参考答案:白光润教授从认识论的角度正确地蒋认识地理空间的历史划分为现象空间认识阶段、形态空间认识阶段和系统空间认识阶段等。
在不同的认识阶段,人们对地理空间的认识角度和认识程度是不尽相同的。
(2分)(1)现象空间认识阶段:在地理学产生之初,人们关注并研究的问题是关于的分布问题,即使是对所关注的具体分布的回答,其答案中也有很多猜测臆想的成分。
(2分)(2)形态空间认识阶段:近代地理学时期,人们对地理空间的认识,不仅寻求地理事物的具体分布,而且寻求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以及这种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同时,明确地注意到自然、社会的区域差异,弄清了地表的地带性结构等问题。
(2分)(3)系统空间认识阶段: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将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研究,对地理事物的分布与分布规律以及成因的认识则借助于空间结构模型。
经济地理学重点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地关系——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
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特性(一)地域性(区域性)地域指的是地表空间。
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无论是研究区域经济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还是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都必须要回答地域分异问题。
地域空间——我们依存的地球表层的2维抽象。
这里强调2维抽象,是因为经济地理学中地球表层的起伏,被作为一个空间范围的特征来考虑,与自然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3维模型不一样,如河道的深浅、泥沙分布,经济地理学中区域间经济的差异、分工与贸易的发生,都是在2维背景上的。
也与一般经济分析中的0维空间不同,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点上的增长,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也抽象到一个点上,这是0维空间的问题。
区域是经济地理学强调的另外的一个重要概念。
区域是空间的特化——所谓特化,指地域空间的一部分被赋予特定的资源、环境和人口特征。
这种特化使得一个空间范围在地理学性质上不同于另一个空间范围,它们分别都成为区域。
区域的第一个性质被称为整体性:区域有一致特性或对某种地理过程有一致的响应特征,这种一致性是由于区域内部单元强烈的联系造成的;区域的第二个性质是区域的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可能是地理的区域,如城乡,也可能是非地理的产业,结构决定区域演化的内禀性质。
(二)系统性1、系统的本质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
组分(元素)、结构、状态、过程称为系统构成的四要素。
元素——构成系统的最小部分或基本单元。
结构——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则的联系方式的总和。
地理学研究对象与体系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向清成长期以来,地理学界对于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诸如“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地理圈”、“地理壳”、“地理景观”、“地理综合体”、“地区差异”、“空间分布”等定义不下数十种。
这些提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足。
一是缺乏历史观念,不是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而把不同时期的地理学混为一谈,具有代表性的是“空间分布”,而“地区差异”、“区域分异”等提法只是字义上的不同,实质上与“空间分布”的提法相差无几。
二是缺乏实践观念,不是从地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来揭示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就对象谈对象,这样的认识难免缺乏客观依据,其结果要么夸大其词,认为地理学无所不包,可以独揽天下,如“地理壳”、“地理圈”;要么把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看得很窄,如“地理综合体”。
三是缺乏对地理学与相邻学科关系的深入研究,看不清地理学在科学大家族中到底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如“人地关系”的提法。
众所周知,除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外,生态学、环境学、历史学、哲学、民族学,甚至医学和文学都涉及“人地关系”的研究,而地理学不仅研究“人”与“地”的关系,还要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和“地”与“地”的关系,很显然,把“人地关系”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提法也是不恰当的,诸如此类例子可以举出很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仍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诚然,在目前要在学术界建立一个大家所公认的统一的概念,是很困难的。
但是,我们不能口避这一问题的讨论,科学的认识只能在深入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实现统一。
为了避免上述的各种不足,笔者从考察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历史演变入手,探讨地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分析了地理学与其相邻学科的关系,从而得出两个最基本的结论:一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一成不变,地理学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学科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研究方法、手段上的不断改进,它的研究对象及其侧重点也不断地发生转移;二是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域系统”,从学科性质上看,现代地理学更接近于边缘性学科。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主要内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主要内容第一章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差距,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地关系、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发展、变化与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二是近代地理学,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二战后,地理学形成了人地关系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等。
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革命”时期,先后出现了计量革命、理论革命、行为革命等思潮,学术空前繁荣,学科流派纷呈,引入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较多,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等。
3、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并不研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文现象的所有方面,例如人文现象的时间序列、社会关系、组织机构等。
从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
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第一章人地关系
一、人地关系中的“人”和 “地”
“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 人 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 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即社会的人。 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即社会的人。 双重属性:自然属性、 双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双重身份:生产者、 双重身份:生产者、消费者 人类只是人地系统中的一员, 人类只是人地系统中的一员,没有任何理由 使自己的活动凌驾于整个人地系统上。 使自己的活动凌驾于整个人地系统上。
Tuesday, January 03, 2012
人地矛盾表现在两方面: 人地矛盾表现在两方面: 1.空间上人与自然要素对区域空间占有的矛盾 空间上人与自然要素对区域空间占有的矛盾 2.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交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 流比例和交流频率等方面。 流比例和交流频率等方面。
Tuesday, January 03, 2012
三、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人是生物圈中最为积极和活跃的群体, 人是生物圈中最为积极和活跃的群体,在自身进 化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环境。 化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环境。历史上人类创造了多种 文明模式, 文明模式,而这些模式都是从对自然的某种适应为基 础的。 础的。所谓适应就是人类为谋求在自然中生存发展采 取的行为方式,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取的行为方式,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改造 以及对自然变化的响应。 以及对自然变化的响应。人类开始使用工具一直到今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采集狩猎社会、 天,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采集狩猎社会、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p22。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
Tuesday, January 03, 2012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精简版总结考研必备
陈慧琳⼈⽂地理学精简版总结考研必备0.绪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是以研究⼈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研究地表⼈⽂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地理学研究任务有:1.揭⽰⼈地关系的总规律,普及⽣态伦理,改变⼈类疯狂掠夺与肆意盘剥⾃然的放纵性活动,树⽴正确的⼈地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在实践⼯作中合理地、适度地、有节制地改造⾃然,探索如何使⼈⼝、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有效途径,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理论根据。
2. 改造现今充满对抗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为建⽴公正、和平与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为开展有利于⼈类⽣存、和平发展的社会交往活动提供相关的⼈⽂地理知识。
3. 利⽤⼈⽂地理学的理论、⽅法和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如城乡规划、国⼟整治等。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世界⽂明古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发扬光⼤中华⽂明,加强民族团结和互助⽅⾯,⼈⽂地理学⼤有作为。
4. 研究西⽅的⼈⽂地理学,借鉴他们在研究⼈⽂地理学中采⽤的新⼿段和新⽅法,学习他们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中的有⽤经验。
在参与和处理国际事件中,⼈⽂地理学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更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和体系1. 地域性:⼈⽂地理学必须阐明在什么地区有什么样的⼈⽂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2.社会性:⼈⽂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然环境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制度和⽣产⽅式。
3.综合性:⼈⽂地理学科属于交叉学科,涉及⾃然、经济、⽣态、社会等多门学科,它们相互联系、渗透的特点反映了本学科的综合性。
4.复杂性:⼈类活动既有经济活动⼜有⾮经济活动,以及⼈类本⾝的活动,⼈类活动⼜有历史的连续性和动态变化特征。
为适应复杂多样、变化着的⼈⽂现象,⼈⽂地理学学科体系:1. 理论⼈⽂地理学。
地理科学导论1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1、对于“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国内外众多的地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国外部分学者的观点(1)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洪堡和李特尔,在他们的地理学研究中,逐渐认识并阐明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以自然地理学见长的洪堡认为地理学是对地球的描述,研究位于地球上某一区域或片段上的各种联系的现象的多样性。
以人文地理学见长的李特尔认为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的家园即布满人的空间的地表空间的科学,不以整个地球为研究对象而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重点是研究和理解在地区上结合在一起的各个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
——国内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1)地理学家竺可桢院士认为地理科学是研究地面环境的科学,应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人类的相互作用,其任务是研究地球外壳的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发生、发展和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
(2)钱学深院士认为地理科学是进行思考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理想科学,地理科学就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球表层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的认识我认为地理科学研究的是人和地域的关系,地理环境的产生、发展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地理科学的发展应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
第二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人地关系”(1)不加区域界定的人地关系的概念——泛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不加区际界定的人地关系的概念。
——这个区域内的人的群体的活动与这个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3)不加过程界定的人地关系的概念。
——这个区域内的人的群体的活动与这个区域内得到资源及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和与这个区域有关的区域之间关系的总和。
(4)不加时空界定的人地关系的概念。
——这个区域内的人的群体活动与这个区域内的资源及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和与这个区域有关的区域之间关系以及历史继承(乃至未来规划)关系的总和。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其调控策略。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研究领域,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首先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其发展背景进行概述,进而分析其在当前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将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包括其理论框架、核心要素、运行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的理论基础、目标导向和实施路径。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调控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推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和谐发展,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基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深深根植于一系列的理论基础之上,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系统论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整体性和动态性,认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整体特征和演化规律,为制定有效的调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还借鉴了地理学、环境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地理学提供了对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和地域特征的深入认识,环境学则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反馈,而社会学则强调人类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对地域系统的影响。
这些学科的融合和交叉,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工具。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
它强调人类活动应尊重自然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从地域综合体解读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1 1 地 域 综合体是 地理 学的世 界 观基础 .
地 关 系的表 达存 在什 么样 的抽 象 模式 ,这 二模 式 架 一 构 下存 在 哪些基 本 问题 域 , 目前 研 究 中值 得注 意 的 问题 是 什么 。综合 性 和 区域性 可 以说 是地 理 学 的 两 大基 本 特性 ,地域 综合 体 的概 念 是 这 种 思想 的集 中 体 现 ,而且具 有形 而上 和 形 而 下 的双 重 特 性 :一 方
中图分 类号 :X 4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5 (0 2 0 — 0 7— 6 0 1— 82 2 1 ) 1 0 3 0
人地关 系被认 为是地理 学的研究核心_2 1J l,并 成为近代地理学发展 的基础 J ,在经历 了天命 论、 地理 环境决 定论 、或然 论 、征 服 自然 论 、反人 类 中 心论后 ,协调 论 成 为共 识 J ,进 一 步 强 调 地 理 学 从 地域 的角度研 究人 地关 系 ,人地 关 系地域 系 统 J
抽象表达的基础上 ,构建了基 于地域综合 体的人地关 系地域系统概念模型 ,进而揭示了概念模 型下 的 5个 基本 问
题域 :理解 和模 拟系统的外界驱 动力 、状 态 、过程 和功能 ,从驱 动力调控 、状 态调控 、过程调控和功能规划 上提 出并模拟 和优化人 地关系调控方案 ,最后针对性地讨论 了 目前人 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中人地关系评价 、驱动力 问 题 、机理研究 和典型实证等 4个值得关注 的问题 。 关键词 :人 地关 系地域系统 ;地理学 ;地域综合体 ;概念模 型
论框架,尽管针对 其研 究 的科 学范式 及实证 探 讨 -] 9已有论 述 ,开 展 了人 地 关 系评 价 “ 、状 态 J 演 进 甚 至模 拟 仿 真 [ 叫等方 面 的定 量 研 究 工 1
关于地理学的_人_地系统_理论研究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2)022******* 收稿日期:2001211214;修订日期:20022012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基金“中国区域发展地学基础的综合研究”资助(40131010) 作者简介:陆大道(19402),男,安徽省人,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研究。
E 2mail :ludd @igsnrr 1ac 1cn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陆大道(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要:本文强调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正在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到人类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分析了我国“人地关系”变化的严峻态势。
指出地理学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可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基础。
阐述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在我国地理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并对如何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在全球变化及其引起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化从而威胁人类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个关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精辟概括,愈来愈得到地理学界的共识。
然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在地理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如何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方面,还需要作广泛深入的探讨。
1 地理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和任务111 从注重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到人类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地理学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背景是:由于全世界经济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急剧发展以及强大技术手段的运用,强烈地改变着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结构,资源被加速消耗,由全球气候变化逐步引发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水环境、水资源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的变化,而生态环境危机又正在反过来影响乃至阻碍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们面临全球的、国家的和各类区域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地球表层系统范围内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变化引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由吴传均院士提出的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我将这个其拆开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三部分的综合。
(1)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和进行一切社会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人类在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能够认识地理环境,进而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使之更好地为人类生产服务。
无论历史上的何时,地理学的研究都没有脱离过对人和地的探讨。
人地关系始终是地理学最传统的主题。
研究地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地理知识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同时保障地理环境在可承受范围内的变动达到可持续。
因此,人地关系的最优化协调,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
(2)地域
人地关系是地理研究的核心,但并非是地理学的专属特性。
地理学最终还是研究“地”的“理”,是建立在对地球表层中地理要素的分布、发展、演化、规律的探究上。
地理学者的应当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将目光放在地表不同范围不同尺度下的人地关系的地方差异,究其缘由,然后根据地域特点规划调控。
区域性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特点之一,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别导致区域间人地关系差异,这是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独到的地方。
而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地理学能够站在不同地区、不同尺度下的差异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的生产潜力和适宜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决策提供更好的理论参考。
(3)系统
地理学研究不同区域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异现象和规律,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这些要素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一个变化但是要素间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
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可叠加性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耦合相干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动态系统,是具有整体功能的有机整体。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分别是两个子系统,可以单独成研究但实际上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是强行切割开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只作为独立个体势必会产生片面的结果。
应当将二者融合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
地理学的优化调控目的也是整个系统的协调、平衡和最佳产出,而不是某一个子系统甚至地理要素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地理学应将人地作为系统整体来看待,依照不同地域系统的特点制定优化策略。
总的来说,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指的是以探究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域系统,其目的是探究使得系统间各要素相互作用在结构和功能上达到平衡的调控机制,协调区域内、区际间和代际间的人地关系,得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整体最优化,最终在合理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下,促进人类社会的产出量向人地系统中的最大投入产出潜力靠拢。
参考文献:
[1]杨青山,梅林.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2001(05):532-537.
[2]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