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概念、原理和方法

合集下载

中医脉诊

中医脉诊

(19) 微脉
1、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2、临床意义:气血虚甚,阳气衰微。
36
切 诊
(20) 伏脉
1、脉象特征: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比沉脉更深。
2、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 力)
37
切 诊
(21) 牢脉
1、脉象特征:
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牢不移。 2、临床意义: 阴寒内盛,疝气症瘕。
50
二、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一)按诊的方法:触、摸、按、叩。 (二)注意事项 态度认真、举止大方,遵守医德; 手法轻柔、熟练敏捷,避免刺激; 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密切观察。
51
二、按诊的内容
按肌肤 按胸胁 按脘腹
按俞穴
52
1、按 肌 肤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2、临床意义:主阳明气分热盛。 正常人夏季脉较洪。
25
切 诊
(8) 细脉
1、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2、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 湿邪为病。
26
切 诊
(9) 滑脉
1、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 珠。 2、临床意义:主痰饮、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主妇人的孕脉 见于青壮年
27
切 诊
(10) 涩脉
55
3、按胸腹
(1)按虚里:虚里(心尖搏动处)
正常--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异常--微弱:宗气虚;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2、按胸胁:
56
(3)按腹部
辨疼痛:拒按——实; 喜按——虚;

诊脉步骤

诊脉步骤

脉症不相应——新病见沉、细、微、弱,说明正气已衰。久病见浮、洪、实为逆,说明正气已衰,邪气不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②舍脉从症,舍症从脉(症真脉假,症假脉真)
症真脉假——舍脉从症,即不考虑脉象的意义,只考虑症的意义。如:症见腹胀闷,疼痛拒按,大便干燥,舌红苔黄厚焦躁,脉沉细——真症,为里热证,取其症;脉沉细为脉假(脉沉细主虚寒);这时要舍脉。
数、洪数、沉弦、沉涩、弦细、沉缓、沉细、弦滑等。
② 相兼脉的主病:是各脉主病的综合。如:浮数=浮脉+数脉,主病:表热。在完成切脉的定位后,大家都知道如何探查脉象是一个技巧性十分强的工作,也就是说,在找到寸、关、尺三部后,如何鉴别脉象结果呢?我的临床经验告诉我,可以把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程序来操作,结果变得很容易探查脉象,并用一首歌诀概括如下: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3)沉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得,重按始得。主病里证。
沉脉脉象分析:脉位居深沉,轻、中等力量不能按及,重力才能按及。
4)短脉:脉象特征——首尾俱短,不能满部。主病气病。
短脉脉象分析:仅在关部搏动明显,寸、尺部模糊或不明显。
5)长脉:脉象特征——首尾端直,超过本位。主病脉长而强硬有力者为邪气有余。长而柔和者为正常脉象。
19)滑脉:脉象特征——脉搏来去流利圆滑,如盘走珠,应指圆滑。主病痰证、食积、实热证(正常人与妊娠期妇女
也可见滑脉)。
滑脉脉象分析:脉搏动时指下感觉脉来流利,脉气势流畅;有如盘走珠而快速流过之感,表面光滑。
20)涩脉:脉象特征——来去艰难应指涩滞,无润滑感(与滑脉相反),有如“轻刀刮竹”。主病涩而有力为实证、
25)虚脉:脉象特征——脉博动时有空虚感、无力。主病虚证。

脉诊的原理

脉诊的原理

脉诊的原理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
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以及病变的部位。

脉诊的原理主要包括脉象的判断和脉理的分析两个方面。

首先,脉象的判断是脉诊的基础。

脉象是指脉搏的节律、频率、强弱、滑涩、
沉浮等特征。

通过观察这些脉象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的特点。

比如,脉搏的频率和强弱可以反映患者的阳气和阴气的盛衰,脉搏的滑涩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脉搏的沉浮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状况。

因此,通过对脉象的细致观察和比较,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脉理的分析是脉诊的核心。

脉理是指根据脉象的特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舌诊等综合信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和判断。

例如,当脉搏偏弦、滑涩、频数时,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为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当脉搏偏弱、涩滑、频数时,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可以初步判断为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

通过脉理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病情的性质、病变的部位和病情的轻重,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总之,脉诊的原理是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判断脉象特征,进行脉理分析,从而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脉诊虽然是一门古老的诊断方法,但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进行初步判断和护理,有助于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加以调理,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脉理PPT课件

中医脉理PPT课件

脉象特点----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 主 病----表证 久病为虚阳外越
31
示意图 沉 脉 Deep pulse



中 沉


脉象特点----举之不足 按之有余 主 病----里证 有力里实 无力里虚
32
示意图
迟脉

老 牛



一息

脉象特点----来去较慢 一息三至 主 病----寒证 有力实寒 无力虚寒
33
示意图 数 脉 Rapid pulse





一息


脉象特点----来去急促 一息六至 主 病----热证 有力实热 无力虚热
34
示意图
脉率较快
促 脉 Running pulse
歇指无规律
脉象特点----数而时止 止无定数
主 病----阳盛实热 气滞血瘀 痰食停滞 脏气衰败
35
脉诊临床意义 1.识别疾病的病位和病性 2.推测疾病的病因和病证 3.判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
指法:
123...布 单 举指按按:与寻先总定按关位,后定单按按一会寸:个某尺分脉一别象部用 , 脉一 重 象指 点 。单 体
“举”为轻手浮取 “按”为重手沉取 “寻”为用力不轻不重,委屈求之
7
8
9
10
切诊
总按
11
切诊
单按
12
错误的诊脉手法 切 诊
13
切脉姿势1
14
切脉姿势2
15
脉诊的部位及其方法
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数脉-一息五至以上-热证 疾脉-脉来急数,一息七八至-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促脉-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阳热亢盛,瘀滞,痰食停滞 动脉-脉短如豆,滑数有力-痛,惊

(医学)教你把脉脉诊图文

(医学)教你把脉脉诊图文

沉脉Deep pulse-示意图-浮中沉-如水沉石-脉图贝春花女18岁-脉象特点: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脉位深在,如石投水病:里证,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相似脉象:伏脉、牢脉
示意图-伏脉-浮中沉-脉图秦学贤女26岁-左上肢无脉症,左动脉触不到,左寸口脉呈伏脉-脉象特点: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 见-主-病:邪闭,厥证,痛极
示意图-涩脉Uneven pulse-浮中沉-如轻刀刮竹-脉图-劳国光男50岁下壁心梗-脉象特点:往来艰难,涩滞不畅-为轻 刮竹,病蚕食叶-主-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桡动脉radial artery-寸一一寸内九分-三部长度-关一一尺寸之间-可诊之脉为-称寸口-寸九分-又称气口-尺一一尺 一寸-脉口-寸关尺部位图-可寸口诊法(寸口脉又分为寸、关、尺三部)
“独取寸口”的原因:-寸口--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肺朝百脉
2、寸口的脏腑分属-左手-沙心-牙-多-右手:-关醇-尺
二、诊脉的部位-1、诊脉的部位-遍诊法-仲景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诊法
太阳上候头角之气-耳门(中)侯耳目之气(上部)-巨婆(下)候口齿之气-人迎-++-寸口(上)候-神门(中)候心-合谷下候中 气::-五里(上)候肝-门(中)候脾(胃)-米一一g-i-中部-神阳-太冲-遍诊法切脉部位示意图-仲进景三部脉祛示意图-三 诊法
平脉的特点是有胃、有神、有根。-正常脉象受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性别、年龄、体-格、情绪、劳逸、饮 、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桡动脉解剖异常:斜飞-脉、反关脉。
第二节-病理脉象-一、构成脉象的因素及分类
脉位分类:浮脉散脉芤脉-脉紧张度分类紧脉弦脉革脉牢脉-沉脉伏脉-缓脉濡脉-脉率分类:迟脉-脉均匀度分类:促脉-数脉疾脉-结 代脉-常见病脉分类-脉流利度分类:滑脉-脉力度分类:虚脉-涩脉-实脉-脉宽度分类:洪脉-脉长度分类:长脉-细脉弱脉微脉-短 动脉

【中医学课件】脉诊

【中医学课件】脉诊


肌肉



筋骨

一息
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140次/分)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瘦人脉浮,肥人 脉沉
2、与精神情志有关: 3、与季节、地理、气候有关: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4、几种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四)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脉象种类繁多,为便于掌握,历来都 曾把它进行分类。《内经》、《伤寒论》分 阴阳两类。《诊家枢要》以浮、沉、迟、数、 滑、涩六脉统领诸脉。徐灵胎《回溪脉学》 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领,较为实用。
肺主气 朝百脉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气运血行
应指
脉搏
脉 象
肾藏精 为元气之根
肝 藏血调节血量 主疏泄调畅气机
【脉象形成原理图】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1、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上部、中部、下部
(2)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趺阳、太蹊
(3)寸口诊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 桡动脉。又称“气口” “脉口”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含义] : 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 (桡动脉),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 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 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 种诊察方法。
• 左手
心(君火) 肝(木) 肾(水) 阴、血、精
右手
肺(金) 脾(土) 肾(相火) 阳、气
寸关尺与脏腑配属原理 • 1、此配属符合五行的原理: • 2、符合阴阳(气血)的原则:肺主气,脾气主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浮脉
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主病在表 ,为阳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始得,主病在里 ,为阴证。
迟脉
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主寒 证。
涩脉
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 气滞、血瘀、精亏等证。
滑脉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主痰饮、 食积、实热等证。
数脉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主热 证。
各类脉象所反映疾病信息
浮脉
多见于外感表证,亦见于 虚阳浮越证。
未来发展趋势及推广前景预测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未来脉诊仪器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脉象信息的自动分析和诊断。
推广前景
随着现代脉诊仪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等领域的应 用将逐渐普及,有望成为中医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同时,脉诊仪器的推广和 应用也将促进中医诊断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辨证施治
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和药物。辨证施治的前提是准确辨证,而脉诊是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
脉诊在四诊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诊合参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其中切诊即脉诊。脉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脉象可以反映人 体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的信息,为医生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 的应用与发展
目录
• 脉诊基本概念与历史沿革 • 中医诊断学理论体系中的脉诊 • 常见脉象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现代科技手段在脉诊研究与发展中
应用 • 现代脉诊仪器研发及推广前景
01
脉诊基本概念Leabharlann 历史沿革脉诊定义及作用01 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人 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了解病情。

中医切脉知识点总结

中医切脉知识点总结

中医切脉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脉诊的基本知识1.脉象的基本概念脉象是通过触摸患者的动脉来判断患者身体状况的诊断方法。

脉象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脉”,它包括了脉搏的位置、频率、节律、形态、力度等方面的信息。

2.脉象的测量方法脉象的测量需要患者放松,坐在椅子上,双手自然垂下,医生可以使用三指按压患者的动脉,以了解患者的脉搏情况。

脉象的测量需要医生的经验和技巧,需要通过多次触摸才能正确判断患者的脉象。

3.脉象的诊断内容脉象可以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状态、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疾病的性质和病位。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情况、疾病的发展阶段以及病情的轻重缓急。

4.脉象的诊断意义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中医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疾病的性质和位置,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二、脉象的分类1.按位置分类脉象按位置可分为远脉和近脉。

远脉是指远离心脏的动脉,如手腕部的尺动脉和搏动脉,近脉是指靠近心脏的动脉,如颈动脉和股动脉。

2.按频率分类脉象按频率可分为迟脉、数脉、濡脉、弦脉、结脉、涩脉等。

迟脉是指脉搏慢而稳,数脉是指脉搏快而稳,濡脉是指脉搏软而缓,弦脉是指脉搏紧而有力,结脉是指脉搏紧而有力,涩脉是指脉搏紧而无力。

3.按节律分类脉象按节律可分为洪脉、虚脉、实脉、驳脉、弦脉等。

洪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虚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实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驳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弦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

4.按形态分类脉象按形态可分为浮脉、沉脉、细脉、宽脉、长脉、短脉等。

浮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沉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细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宽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长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短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

三、脉诊的应用1.辨证施治中医脉诊可以帮助中医医生辨别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可以了解患者疾病的轻重缓急,有助于中医医生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把脉知识学习知识汇总

中医把脉知识学习知识汇总

中医把脉知识学习知识汇总中医把脉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技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有关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从而辅助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学习中医把脉知识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下面是一些关键的学习知识汇总:1.基本概念:了解中医把脉的基本概念,包括脉象、脉诊、脉理等。

脉象是指通过触摸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脉搏情况,脉诊是指根据脉象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脉理是指通过脉搏的触感和变化来判断病情。

2.脉搏的基本分类:掌握脉搏的基本分类和分类标准,包括寸脉、关脉、尺脉等。

寸脉是从大腕部位置开始向患者的手指尖端进行触诊,关脉是从足部踝关节上缘向下至拇指底谷的近端进行触诊,尺脉是从大腕部尺侧向患者的小指尖端进行触诊。

3.脉搏的基本参数:了解脉搏的基本参数,包括脉率、脉搏强度、脉搏节律等。

脉率是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脉搏强度是指脉搏的有力程度,脉搏节律是指脉搏的规律性。

4.脉象与疾病的关系:学习脉象与疾病的关系,包括不同脉象类型与不同疾病的对应关系。

例如,浮脉可能与表证、阳证、气虚等疾病有关,沉脉可能与内伤、阴证、痰湿等疾病有关。

5.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学习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触诊脉搏的手法、注意事项和判断脉象的要点等。

例如,需要注意触诊时的力度和速度,同时还需要观察脉搏的节律和脉搏的表面特征等。

6.脉诊的临床应用:了解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等。

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和疾病表现等,从而指导治疗和调理。

7.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了解中医把脉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如舌诊、问诊和观察等。

中医诊断通常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来辅助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因此需要了解并掌握不同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总之,学习中医把脉需要系统地掌握基本概念、脉搏的分类和基本参数、脉象与疾病的关系、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脉诊的临床应用以及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等知识。

同时,在实践中需要加强触诊脉搏的能力和经验积累,才能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搏情况并辅助诊断疾病。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点总结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点总结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点总结一、脉诊基本概念和原理1、脉诊的基本概念脉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反映,也是人体生理和病理情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血气状况和阳气阴气的盛衰。

因此,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2、脉诊的基本原理中医把脉的基本原理是"望、闻、问、切"中的"切",即通过手指轻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象的速度、强弱、滑利和有无力等情况,推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理情况。

同时,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二、常见脉象的判读1、脉象的触诊方法脉搏的触诊方法主要有三种:徐缓步细法、弦、滑等脉象和细软、蜷缠等脉象。

其中,徐缓步细法是通过轻轻触诊患者的脉搏,了解脉搏的速度和节律。

弦、滑等脉象主要是通过手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脉搏的强弱和滑利程度。

细软、蜷缠等脉象主要是通过手指轻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象的力度和滑利情况。

2、脉象的判读(1)浮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明显,而且触诊起来比较顺滑和有力时,就属于浮脉。

浮脉常见于阳气亢盛,阴气不足,表病初起,中气虚弱等情况。

(2)沉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隐约或者触不明显时,就属于沉脉。

沉脉常见于阴气亢盛,阳气不足,表病发展,中气不足等情况。

(3)缓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缓慢而且触诊起来比较柔和时,就属于缓脉。

缓脉常见于气血亏虚,阳气不足,阳气内陷,阴虚等情况。

(4)虚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弱小、柔软而且触诊起来比较滑利时,就属于虚脉。

虚脉常见于气血不足,阴虚阳亢,脾胃虚弱等情况。

(5)实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强硬而且触诊起来比较紧实时,就属于实脉。

实脉常见于气血亢盛,痰浊内生,阴阳失调等情况。

三、脉象的分析与诊断1、脉象的分析通过触诊患者的脉象,可以初步分析患者的脉象特点、脏腑功能情况和病理情况。

例如,如果患者的脉象比较浮大,有力且触诊起来比较顺滑,就说明患者的阳气亢盛,阴气不足,适合温补、滋阴的治疗方法。

中医脉诊学大全详解

中医脉诊学大全详解

中医脉诊学大全详解
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身体的状况,进而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病情变化。

下面是中医脉诊学大全的详解:
1. 脉象基础知识:介绍了脉象的基本概念、脉搏形式和特点,包括脉搏的节律、力度、速度、长短、宽窄等指标。

2. 脉象分类:根据脉象的特点和病情变化,将脉象分为虚脉、实脉、弦脉、滑脉、数脉、涩脉等不同类型。

3. 脉诊方法:介绍了脉诊的方法和步骤,包括触诊脉搏的位置、用手指的方法、触诊的力度和时间等技巧。

4. 脉象的判断:根据脉搏的形态和变化,通过判断脉象的特点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包括常见脉象的判断和对应的疾病。

5. 脉证学:将脉搏的变化和病情联系起来,研究脉搏在不同疾病中的表现和特点,通过脉证分析来确定治疗方案。

6. 脉诊与辩证论治:将脉诊与中医辩证论治结合起来,通过触诊脉搏来了解病情,进而针对病情进行辩证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7. 脉诊的临床应用:介绍了脉诊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不同领域中的脉诊应用。

以上是中医脉诊学大全的详解,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和分析,中医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治疗。

但需要强调的是,脉诊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技巧,需要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脉学归纳总结

脉学归纳总结

脉学归纳总结脉学,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观察与探测人体脉搏的方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理变化。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脉学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

本文将对脉学的基本概念、分类与判断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脉学的基本概念脉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体脉搏的形态、变化规律以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脉学的基本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1. 脉搏:脉搏是指心脏收缩时由动脉传导出来的血液流动产生的一种搏动感觉。

2. 脉诊:脉诊是通过触摸人体的动脉来了解人体的脉搏,从而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3. 脉证:脉证是通过触诊脉搏后观察与患者的主诉、症状相结合,来判断疾病的根源和发展趋势。

4. 脉象:脉象是指人体脉搏的形态和特点,如快、慢、洪、细等。

二、脉学的分类根据传统中医学的理论,脉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三部脉学:即脉证、脉诊、脉搏三个方面的研究。

脉证主要研究人体脉搏与病症之间的关系,脉诊是通过触摸脉搏来了解人体的脉搏情况,脉搏则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一种重要指标。

2. 望脉学:望脉学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唇色等来判断人体脉搏的变化和疾病发展趋势。

3. 听脉学:听脉学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心率等声音来了解脉搏的状况。

三、脉学的判断方法脉学的判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触诊脉搏的方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常用的判断方法有以下几种:1. 脉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脉搏跳动的次数,一般成年人的脉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脉率过快或过慢均不正常。

2. 脉象:脉象是指人体脉搏的形态和特点,包括脉搏的快慢、有力无力、洪细等。

通过触诊脉搏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人体脉搏的异常情况。

3. 脉度:脉度是指脉搏的力度和强弱,通过触诊脉搏的力度可以判断血液循环的情况以及人体脏腑功能的强弱。

4. 脉虚实:脉虚实是指脉搏的表现形态,脉实表示有热邪实状或气滞、痰浊等病邪阻于经络,脉虚表示有寒邪虚体或正气虚不足等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概念: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特定部 位的脉搏,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以 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概述
➢概念: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特定部 位的脉搏,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以 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原理及临床意义
➢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与心 脏的搏动、脉道的通利、气血的盈亏以及整 体脏腑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于表, 故脉浮。
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 阳外越。
(2) 沉脉
1、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濒湖脉学》“ 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脉诀汇辨》“ 有深深下沉之势。” 《脉诀刊误》“ 轻手于皮肤之间不可得,徐徐按
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至筋骨 下部乃有力,此沉脉也。”
1、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5-6至。
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
(三)脉诊的方法
➢平息和体位
平息:“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 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体位:坐位、卧位与心脏等高。
➢诊脉时间:平旦为佳,安静。
脉诊的指法
3、指法: 手指略成弓形倾斜,指腹对脉脊。高大 者宜疏,矮小者宜密。
步骤: 选指→布指→运指
脉诊的指法
➢选指:医生和患者侧向而坐,用左手诊患 者右手的脉,用右手诊患者左手的脉。
脉位
(2) 沉脉
2、临床意义:主里证。
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郁结气滞等。 沉而有力——里实:气血内困于里;多因水、寒、
积滞所致(寒主收引,水性 沉潜,积滞则阳气伏郁)。 沉而无力——里虚:阳气虚不能升举。
(3) 迟脉
1、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脉动3-4至
(一分钟不满60次)。
《脉诀汇辨》:“往来迟缓,三至一息。”
脉 诊概念、原理 和方法
学习目标
➢1、掌握脉诊的概念,部位;正常、常见 病脉的脉象与临床意义;
➢2、熟悉脉诊的原理、方法; ➢3、了解脉象的生理变异;
内容
一、诊脉概述 二、正常脉象 三、病理脉象
内容
一、诊脉概述
脉诊简史
1、扁鹊:已将脉诊用于临床实践 2、《内经》:“三部九候论”“独取寸口” 3、张仲景:“平脉辨证” 4、王叔和:著《脉经》,记载24种脉象 5、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记载27种脉象 6、周学霆:著《三指禅》,以缓脉为权衡标准 7、黄宫绣:著《脉理求真》 8、赵绍琴:著《文魁脉学》
2、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趺阳、太蹊
3、寸口诊法
寸口诊法
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桡后高骨)内 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现象,以推测人体生 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关尺与脏腑配属的原理
➢ 寸
左手
心(君火)
右手
肺(金)

肝(木)
脾(土)

肾(水)
肾(相火)
阴、血、精
阳、气
寸关尺的定位
➢1、先定关: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2、再定寸、尺:
流利度: 滑脉、涩脉 紧张度: 弦脉、紧脉 均匀度: 结脉、代脉、促脉
(1) 浮脉
1、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崔氏《脉诀》:“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 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诊宗三昧》:“ 浮脉者,下指即显浮象, 按之稍减而不空。”
脉位
(1) 浮脉
2、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 外越)。
内容
一、诊脉概述 二、正常脉象
二、正常脉象
➢概念:是指正常人的脉象,亦称平脉、 常脉。反映机体气血充盈,气机健旺, 阴阳协调,脏腑安和的生理状态,是 健康的象征。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正常脉象的形态:
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 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从容和缓,柔和 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力,并随生 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等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 变化。
➢布指: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 ➢运指:举、按、寻、总按、单诊等。
举:浮取 按:沉取 寻:中取
脉诊的指法
➢五十动:指医生对患者每次每手诊脉的时 间不应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临床上每次 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为 宜。
总按
单按
错误的诊脉手法
(四) 脉象的要素
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 脉位: 脉管的浅深 至数: 脉搏的频率 脉长: 脉动的范围长短 脉力: 脉搏的强弱 脉宽: 脉管的粗细 流利度:脉来的通畅程度 紧张度:脉管的弛缓程度 均匀度:脉动的节律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4、几种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内容
一、诊脉概述 二、正常脉象 三、病理脉象
三、病理脉象
➢概念: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叫病 理脉象,简称病脉。
(一)病理脉象及临床意义
脉位: 浮脉、沉脉 频率 : 迟脉、数脉 脉长: 长脉、短脉
分 脉力: 虚脉、实脉 类 脉宽: 洪脉、细脉
➢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朝百脉 脾主运化,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脉以胃气为本”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
(一)脉象原理及临床意义
2、脉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疾病的病位 (2)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二)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上部、中部、下部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正常脉象的特点:
1、有胃:脉来从容、和缓、流利。
2、有神:应指有力,节律整齐。 3、有根: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140次/分)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瘦人脉浮,肥 人脉沉
2、与精神情志有关: 3、与季节、地理、气候有关:
➢ 脉象能反映全身脏腑和精气神的整体状况。
(一)脉象原理及临床意义
1、脉象形成的原理
➢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主血,其充在脉” “心藏脉、脉舍神”
➢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气行则血行”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
(一)脉象原理及临床意义
1、脉象形成的原理
《诊家枢要》:“迟,不及也,呼吸之
脉率
间,脉仅三至。”
(3) 迟脉
2、临床意义:主寒证,亦主邪热结聚里实证。
1)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实寒:寒邪凝滞,阳气失于宣通。 虚寒:阳气虚弱失于温运。
2)亦主热证--邪热结聚,经隧阻滞。 多见于里热实证(阳明腑实证、肠伤寒、脑膜炎)。
(4) 数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