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
由百年中国女性文学看中国现代女性意识的变迁
君、 凌叔华、 苏雪林等。她们以性别群体的方式 出现 , 显示 了女 性写作的实力 ,也改写了视女性写作为异端的中国文学史 , 催 生了现代意义上 的中国女性文学。 她们用她们的笔表现了妇女
在男 性 中心 社会 中的 自强 精神 , 定人 的价 值 , 视 人 的 尊严 , 肯 重
向 ,为 2 世 纪 中 国女 性 文学 的崛 起奠 定 了基 础 。 随之 而 来 的 0
社 会 生活 的 探询 与考 问 在 这 里我 们 探讨 一 下 2 纪百 年 中 0世 国女 性 文 学 是如 何 反 映所 处 的 时代 , 现 自己 的人 生 , 达 自 表 表
己 的思 想 , 取 平 等做 人 的 权 利 和追 求 个 性解 放 , 论 对 了解 争 不
批 驳 重 男 轻女 的社 会 现 象 , 求 男女 平 权 , “ 的 自觉 ” 注 要 把 人 灌
少 数 女 作 者 的作 品 , 其 创 作 从根 本 上 来 说 , 是 以男 权 话 语 但 只 为 中 心 的正统 文 学 的点缀 , 因为 基 于漫 长 的农 业 社 会形 态 和 宗 法 制 文 化 背景 , 国古 代 女 性 长期 困守 家 庭 和儒 教 , 受 三 从 中 深
母 系 社 会 之后 的历史 , 庸 赘 言是 男 性 的 历史 , 毋 妇女 的社 会 地
位随着她们在经济生活中所起作用的减弱而跌落。 几千年 的中 国封建社会 , 女性是作为一个 “ 受强制的、 被统治 的性别 ” 长期
被 忽 略 的 , 无 处 言说 , 无人 倾 听 , 她们 也 她们 的声 音 被男 权 世界 所 吞没 , 她们 是 中 国封建 文化 场 中 的缺 席者 。中 国封 建历 史 进
“女性意识”的雄化、失落、淡化——当代战争题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涌现出大量描写战争中女性生活及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
对战争女性形象的描写,打破了传统的对女性世界的描写,开拓了女性创作的新空间,但也有雄化、失落、淡化等遗憾。
关键词:战争;女性形象;女性意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所有的中国人而言,并非只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和血肉横飞的伤亡,它带来的是整个社会制度、文化状态、心理状态、精神状态乃至文明状态的改变。
“在如此严峻的、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
[1]在战争环境下,文学创作也不能脱离历史的轨迹,因此,“革命”与“战斗”取代了“五四”时期的启蒙,成为战争时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和文学创作中的主题话语。
作为女性,如何在战争的缝隙中求得生存,在国家命运与自我解放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当代作家对战争及战争中人的价值的丧失这一问题的反思更为真实和深入。
“女性意识”一词,最初被称为“妇女意识”,后来统一翻译为“女性意识”。
以“女性意识”为中心的文艺观,是在1929 年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自己的一间屋子》(1929 年)中提出来的。
她们的基本思想是反抗父权制度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反对妇女的屈从地位,要求妇女解放。
“女性意识”传入中国以后,在不同的女性形象身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比较全面的归纳是乐黛云教授的论述:“第一是社会层面,从社会阶级结构看女性所受的压迫及其反抗压迫的觉醒;第二是自然层面,以女性生理特点研究女性自我,如周期、生育、受孕等特殊经验;第三是文化层面,以男性为参照,了解女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独特处境,从女性角度探讨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以外的女性创造的‘边缘文化’及其所包含的非主流的世界观、感觉方式和叙事方法”。
分析战争年代中的女性形象,为我们在和平年代全面阐释“女性意识”及其文学意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详细整理的女性主义发展历程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写作一、中国现代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已转化为女性写作的主动行为,从性别歧视、性别压抑、性别遮羞而真正浮出了历史地表,女性小说的繁荣标志着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形成。
那么到底什么是女性主义呢?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出发点是西蒙波伏娃的著名论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着重对女性的文化身份和处境进行探讨,由此揭示出父权制文化结构中女性从属被压抑的位置。
女性写作的概念是由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菜娜西苏提出来的,着重于强调女性写作与女性身体的关系,中国女性批评家认为这一概念包含了一定的开敞性,它包含着文学的书写和非文学的书写,包含了具有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也包括可能在文学意义上我们很难给予高度评价,但可能具有作为女性的自传、女性的反抗、女性的口述史、个体生命史的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关于女性文学的不同理解:(1)指以女性作家为主体所创作的一切文学。
(2)指女性作家创作的女性生活题材的作品。
即:"只要是出自女性手笔,描写女性生活题材的文学,均可看作妇女文学。
或指女作家所写的具有女性意识、反映女性情感、表现女性生活的文学。
(3)指一切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
这种观点认为,凡是反映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苦闷、彷徨、哀怨、抗争的作品,不论作者性别如何,均可视为女性文学。
反之,如果没有反映女性意识,即使作者是女性,也不可纳入女性文学。
(4)指女作家的所有文本及一切关于女性的文学作品。
我们国家通常采用第一种。
我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五四启蒙运动,提出“个性解放”“民主自由”打破了一部分女性的传统束缚,一批知识女性参与写作,她们努力寻找属于女性的视角、叙述方式和女性话语,标志着现代文学中女性写作的生成,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凌叔华等人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群。
而后的三四十年代又形成了诸如萧红对女性自我放逐心灵历程的诉说,张爱玲对殖民都会与闺阁政治的指涉,以及丁玲的走向民族叙事等既相互区别有可相互参照的多样化女性书写样式和文本形态。
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的觉醒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升。
从过去的只能在家里做家务、生孩子,到现在的越来越多女性在外工作,女性对自我认知的觉醒也逐渐增强。
女性意识觉醒是一种重要的进步,她们开始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省,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推动力。
第一,完全拥有自己的财物:女性意识觉醒之前,传统社会中女性的财产是管理在男性手中的,女性的经济地位很低,不能完全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财物。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女性也越来越具有独立经济能力,能够自己挣钱,拥有自己的房产、汽车等财物,不再依赖男性,拥有了自主权。
例如,很多独立女性在资助家庭后,剩余的收入都可以被她们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去旅游、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
第二,追求平等的人际关系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她们会更加理智地对待人际关系,崇尚平等、尊重和互相尊重。
女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与人相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支配和限制,特别是不能因为自己是女性,就应该承受男性的专制和压迫。
例如,女性在婚姻生活中,一旦发现自己的丈夫压迫自己,限制自己的自由,很多女性会选择离婚并追求更为平等的关系。
第三,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梦想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她们将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梦想放在了生活的首要位置。
女性不再只是为了家庭而活,她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职业成就,学习、工作和创业等,同时更注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充实。
女性认为自己有和男性一样的能力和快乐的生活权利,她们追求更广阔的空间、更开阔的视野,向往拥有更多的自由。
例如,现在越来越多女性坚持走事业路线而不仅仅是家庭路线,女性开始站在更为平等的起点上,积极地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提高自我意识和素质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她们也会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和素质,不断自我完善。
女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提高,才能不断对未来的人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拓展。
女性开始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如自我营销,社交技巧,沟通技巧,信用评级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新时期以来女性诗歌中_爱情_主题的嬗变及女性意识的发展
穿着肉体凡胎,在阳光下/我是如此炫目,使你难以置 蝴蝶》)。“历经无数个烟花三月的是那些阁那些寺那些
信/我是最温柔最懂事的女人/看穿一切却愿分担一 亭/我说,我想把弹琴当功课,把栽花当种田/而你呢,
切。”但是,翟永明又是清醒的,她并不盲目地自高自 就去做一个文章太守。”(《忆扬州》)诗歌将路也和她深
(上接第 86 页)情诗一再呈现出对当下的眷恋又不断 向“彼岸”张望和想象的特征:“离开这边广阔得让人烦 恼的陆地/到彼岸去,日子将在一棵枇杷树下/重新开 始”(《渡船》)。诗人没有在爱情中一味沉溺,失去自身 对未来日子在枇杷树下重新开始的设计,体现出了对 男性既不是弱弱的依附,也不是盲目的蔑视,而是与之 和谐共处的平权意识。至此,舒婷所倡导的崭新的爱情 观在路也的诗歌中逐渐变成了一种现实。因此,女诗人 鲁西西评价说:“路也的诗歌很好地标志着‘女诗人’和 ‘爱情诗歌’的天然关系。看路也的诗歌我们一起享受 着幸福。”④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诗歌,经由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80 年代中后期再到 90 年代直至跨入新世纪不同的发展 时段,在“爱情”主题的书写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呼吁平等的爱情到深刻的质疑与颠覆再到近乎古典的爱情 复归,这样的回旋上升折射出了女性主体对男权话语专制的逐渐认识与反抗的过程,而理性回归尤其预示了女性 诗歌逐步走向了开放大气,实现了唐晓渡先生“从黑夜走向白昼”的预期。①
里潺潺流动……”
如她的《独白》(1986)“:太阳为全世界升起!我只
最典型的是路也的《江心洲之歌》组诗。组诗写于
为了你/以最仇恨的柔情蜜意贯注你全身/从脚至顶, 2004—2005 年间,以具体的日常生活为展开的起点,
我有我的方式。”这是一种爱恨交织的近于疯狂的爱 既对凡俗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热爱、敬畏,也凸显了深蕴
论当代女性意识的成长与变迁
论当代女性意识的成长与变迁当代女性权益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女性的意识也在不断的成长和变迁。
从传统的女性角色到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独立性和平等观念等,当代女性的意识变革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当代女性意识的成长与变迁。
一、传统的女性意识传统上,女性的角色主要是做一个家庭主妇和母亲。
在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下,女性的权益受到了限制,其经济和社会地位也受到了压制。
女性的婚姻、家庭和子女的责任,成为了她们生活中的主要焦点和全部生活内容。
女性很少有到学校和工厂工作的机会,更少有发言权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
二、女性意识的成长在20世纪80年代,女性意识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成长。
这在世界各地都受到了重视,极大地推动了女性权利的发展。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女性开始接受同等的教育,赢得了更广泛的受教育的机会。
女性的工作也从传统的家庭妇女工作,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职业。
同时,女性的经济地位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对社会贡献的认识和女性作为整个社会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社会对女性权利的认识也逐渐加强,拥有性别平等的观念,以及认为所有人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的概念开始被广泛接受。
三、女性平等的实现在推进女性意识和经济地位提高的同时,社会也开始付诸实践,力图实现女性权利的平等。
过去,在许多国家,女性没有选举权、公民身份、拥有独立的财产和劳动合同等基本公民权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权利逐渐得到得到认可和保护。
此外,女性也逐步获得了在经济和文化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机会。
女性独立、自主的社会地位从未像现在这样高。
四、当代女性的意识变迁尽管在女性平等方面的进步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但现在的女性意识方面也在变化。
当代女性更加注重自身价值和发展,追求思想,实践独立和自主的生活。
现代女性也更加乐观,更加倾向于创造和自我调整,注重提高自身能力并面对各种挑战。
此外,女性不仅从事传统性别的职业,还开始进入传统“男性”职业领域,赢得了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可和发展机会。
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作为人类性别文化转型的重要潮流之一,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国己呈现出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并在其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
女性主义力图通过教育来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进而直接参与人类文化转型,通过思想和文化而不是战争与暴力来达到改变人类现状并使之变得更美好的目的,因而,女性主义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理解始女受压迫的根源,理解性别歧视如何与其他危害人类的各种偏见提供无限开阔的思路与启示,也为我们所生活的多元文化时代提供了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最丰富的思考。
女性写作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初的"五四"以"人的觉醒" 为标志的新文学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冰心,其他主要作家还有陈衡哲、石评梅、庐隐、冯況君、凌叔华、谢冰盖等。
冰心发表作品的时间虽然晚于陈衡哲,却是新文学创立以来第一位可以与当时著名的男作家平起平坐的女作家,并且在小说、散文和诗歌多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
在上学期,我们曾学习过她的散文,她写的"美文"(艺术散文)曾与大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一起,被看作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
她在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下创作的小诗^主要有《繁星》和《春水》两部诗集),被称作"繁星体",曾开创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
她的小说在主题上与她的散文和诗歌是"三位一体" 的,都是歌颂母爱、童真和大自然,并以提出问题的广泛性和现实性而引人注目。
冰心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虽然都有女性的特点,而强调"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正是"五四"新文学的主要特点,但她并不有意识地强调自己的女性角色,她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憶俾》、《去国》,以及《庄鸿的姊姊》等小说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女性问题,而主要是当时社会问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女性意识文档
女性意识概述女性意识(Women’s Consciousness)是指女性对自身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认识和体验,涵盖了对性别平等、自主权、权益保护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女性意识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并推动了女性权益的进步和变革。
女性意识的历史演变第一波女性运动女性意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第一波女性运动。
这一时期,女性开始反思自己的社会地位,并开始争取受教育的权利。
这些努力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女性逐渐获得了一些基本权益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第二波女性运动20世纪的第二波女性运动更加深入地探讨了性别歧视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女性开始要求平等的工作机会和同等的报酬待遇,同时关注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的法律保障。
这一时期,女性意识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话题,并推动了许多法律和政策的改革。
当代女性意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当代女性意识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尊重,强调女性的自主权和个人选择的重要性。
女性开始关注身体权益、性别认同和多元文化女性的平等问题。
女性意识的核心内容性别平等性别平等是女性意识的核心概念之一。
女性追求性别平等意味着拒绝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并争取同样的权益和机会。
这包括在职场、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平等问题。
自主权女性意识还强调女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女性应该有权决定自己的职业、婚姻、生育和其他个人选择,而不受传统或社会期望的束缚。
身体权益女性的身体权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女性有权决定是否要生育、如何进行生育,以及对自身身体健康的自主管理权。
此外,性别暴力和性骚扰问题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解决。
多元文化女性女性意识逐渐扩展到多元文化女性的平等问题。
不同文化和背景的女性可能面临不同的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待遇,因此应该关注并解决这些问题。
女性意识的影响和挑战女性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女性通过意识觉醒和行动,成功推动了许多法律和政策的改革,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和权益保护。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教育的生长点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教育的生长点作者:丁艺茹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7年第13期【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作为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的女性现代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生活中频现因女性意识问题引起热议的社会现象。
作为有女初长成的中学女生自然也成为这个话题中的主角。
作为未来女性的主体,这个群体女性意识的成长无疑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从这个视角来思考和探究阻滞当代中国女性现代化进程的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等诸多因素,就会发现只要在我们的中学教育这个苗圃中,在这个有女初长成的时节里埋下现代女性的种子,在全社会的共同浇灌下,不久的将来必会在中国大地上成长出一棵棵现代女性的参天大树。
【关键词】女性意识女性主义教育中学时代中学教育近年来,两个流行的暴力词汇——从“绿茶婊”到“直女癌”,都引起了社会大众的热切关注和强烈反感。
虽然用词不雅,但却表达了公众对一种浮躁的不道德的社会现象的鄙视和不屑。
很多人建议网上禁用和删除这样的暴力词汇和不文明用语,但它们所表达和揭示的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词汇删去,但我们能仅凭一时的义愤把这种社会现象从生活中删除吗?所以,科学的态度是直面这些社会现象,分析其背后的成因,找出应对策略。
问题解决了,自然,这样的不雅词汇也就消失了,正所谓“皮之不在,毛之焉存”。
事实上,这些不雅网络词汇所折射的社会现象正映照了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作为一名正在读高二的女生,我在学习生活中也时常感受到此类问题的困扰。
美国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 Carol Gilligan),曾以一位女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形象地批判传统教育中女权主义教育的缺失:在某高中,老师经常对一位表现突出女生进行表扬,结果却遭到了这位女学生的不满和报复。
因为这位女生害怕成为女强人后被同学孤立,而这种现象在我的周围也经常遇到。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困扰,而且一直以来我对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涉猎了一些女性主义的经典文献。
女性意识觉醒妇女的市场
女性意识觉醒妇女的市场在当代社会,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平等意识的觉醒,妇女的市场悄然形成,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现象。
这个市场不仅涉及到商品和服务的供应与需求,更关乎到女性的意识觉醒和自我实现。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女性独特的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
在很多时候,女性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体验以及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这些需求往往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美丽,更多的是对内心的满足和成长的渴望。
女性意识觉醒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她们对自我实现的渴望,乐于投资于个人提升和内在的一种美。
比如,在化妆品市场上,以往的广告宣传往往强调女性的外貌和吸引力,而现在很多品牌开始注重女性的内在美和自信。
她们将产品更多地定位为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使女性在使用产品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自我实现的喜悦和满足。
这种心理变化不仅增加了市场的竞争力,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发现自我的机会。
此外,女性的意识觉醒也在不断推动着妇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女性经常被剥夺或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权益。
然而,随着女性意识的转变,妇女市场开始崭露头角,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并投资于这个庞大的市场。
从女性用品到女性职业发展,从女性健康到女性权益,妇女市场涵盖了各个领域,并逐渐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女性意识觉醒的市场还不仅仅局限于产品供应,同时也涉及到服务提供。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担任重要职务和角色,需要更多的服务来满足她们的需求。
例如,妇女市场推动了孕妇护理、婚姻咨询、女性创业指导等特定服务的发展。
这些服务的提供不仅满足了女性的需求,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使她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实现自己。
女性意识觉醒的市场除了对女性自身的影响,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女性的意识觉醒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价值观。
这些机会和价值观的传播不仅影响了女性群体,也对男性和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妇女市场的崛起正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平等意识的觉醒。
中国女性意识崛起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妇女不 平等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
恩格斯在《 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 一文中早就 指出: “只要妇女被摒弃在社会的生产活动以外,而只限于
收稿日期:!""# > "A > !A 作者简介:陶泽元,男,贵州贵阳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编辑,主要研究 向:人学理论。
?’
家中的私人劳动,妇女的解放,要使他们跟男子平等,便是 不可能的,而且永远是如此” 。毛泽东说: “ 真正男女平等, 只有在整个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才能实现。 ”( 《毛泽东选 集》 笫五卷笫 !"# 页) 这就是说妇女随着时代的 发展,首 先要走出家门,参加到 公共的生产劳 动中去,在经 济上独 立,这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妇女 封建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一些做法已经习以为常。在社会生 活中,往往正是由于妇女生理上的差别,不但普遍力气不如 男子,而且,女子除了参加社会生产外,还必须亲身承受人 类繁衍的职责和哺育儿童的义务,这种职责和义务,无形客 观地约定了大多数女子的人生之路,迫使她们不得不在一定 的时间( 通常是青年时期) 中断其社会生产。而后,中年 妇女大多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孩子、丈夫、老人和家 务的上面,尤其是在她们正是出成果的年龄阶段,放弃了事 业,放弃了社会,同时也放弃了自己。她们为这一切,甘愿 牺牲自己的前途命运,并且一代传一代,子女又效法,代代 传下去,至今也如此。她们有的已经麻木不仁,认为这是天 经地义的事。一位妇女在网上独白: “生命是厨房的,奖金 是化装品的,财 产是没有的,收入是商场的,身体是男人 的,时间是小孩的,只有雀斑和皱纹是自己的,这就是我做 一个女人的悲哀” 。她把悲哀的原因归结为做女人,默默地 忍受这一切;另一个女人在网上说: “一拜天地,从今受尽 老公的气;二拜高堂,我睡地板他睡床;夫妻对拜,从此勒 紧裤腰带。送入洞房,为他辛苦为他忙,哎— — —我是绵羊他 是狼。 ”这是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 、 “贤妻良母” 意识 的具体表现,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这种不平等的现 象在当今中国是大量存在的。就目前我国女大学生的情况 看,她们对女性人生道路的认识也不足,其女性意识,往往 是盲目的、掩饰的、甚至是抗拒性的。这种封建意识对妇女 的不公,至今在社会上,在人们的头脑中并没有彻底改变和 消亡,这主要表现在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上,如:现行的舆 论环境对女性有不少传统偏见。就招工、提干、招生等方面 来说也存在择男不择女、男正职女副职等性别歧视现象以及 社会保障中女职工生育 保险问题、女职工下岗多于男 性等 等。 《 婚姻法》虽然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 的虐待和遗弃” ,但没有界定“ 家庭暴力” 的概念,在实践 中缺乏可操作性。人们往往用比男性更苛刻的标准来衡量女 性,从而增大了女性进入政治、经济等社会领域的难度,进 而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环境,致使她们不能有效地开发自 身的潜能和创造力,不敢向社会的偏见挑战,难以维护自己 的合法权益。传统主流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角色模式是 致使女性人格失衡和心理扭曲的重要根源。这一切造成了女 性自身的心理弱点,首先是自卑心理使她们不敢开发自身潜 能和创造力,不敢涉足权 利领域广泛的 社会实践活动。此 外,家庭的矛盾,也给事业型的女性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黄金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嬗变
黄金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嬗变黄金时代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描绘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社会为背景,展现了女性意识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中的觉醒与嬗变。
本文将探讨黄金时代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以及其带来的嬗变,旨在揭示女性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自我认同与追求。
一、黄金时代背景下的女性意识觉醒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西方思想和文化逐渐渗透,女性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通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我们可以看到她们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
首先是对爱情和婚姻观念的颠覆。
在传统社会中,婚姻是女性的出路和依靠,而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开始质疑这种传统的婚姻制度。
她们开始思考自己真正的需求和追求,并追求一种平等和自由的婚姻关系。
其次是对自我身份和自我认同的追求。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往往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建立在婚姻和家庭上,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开始渴望有自己的事业和独立的精神空间。
最后是对自由与平等的向往。
在一个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女性开始追求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机会,争取自身的权益和自由。
二、黄金时代女性意识嬗变的影响与推动女性意识的觉醒在黄金时代中对女性的嬗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时代背景的推动。
首先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冲击。
觉醒的女性开始对传统的女性角色进行挑战,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命运的境地,而是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独立人格的塑造。
其次是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思考与重新定义。
女性开始自主选择爱情和婚姻的对象,并追求平等和尊重的关系。
她们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家庭,将个人发展与婚姻家庭和谐地结合。
另外,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推动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
通过学习和工作,女性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逐渐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
她们与男性并肩工作,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黄金时代女性意识觉醒的启示与价值黄金时代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给当代社会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价值,对于我们认识和推动女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女性觉醒的过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价值和幸福的权利。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发展及其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女性意识的概念及其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体现,接着分析了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多维度表达,包括女性主题、女性形象、女性叙事等。
通过对一系列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文章揭示了女性意识在文学中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文章也关注到女性意识在文学表达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了对女性文学未来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女性意识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进一步推动女性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二、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概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逐渐崭露头角,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女性文学的优秀传统,还深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在题材选择上,更加注重女性自身的经验和感受,以女性的视角和立场来审视和反映社会现实。
无论是描写女性在社会、家庭、职场中的挣扎与抗争,还是探讨女性的爱情、婚姻和亲情,女性文学都力求揭示女性内心的真实世界和情感体验。
在创作手法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创新性。
女性作家们不仅善于运用传统的叙事手法,还大胆尝试现代派、后现代派等多样化的文学手法,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技巧来展现女性的复杂内心世界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在主题表达上也更加深入和全面。
女性作家们不仅关注女性的个人命运和情感世界,还积极探索女性的社会角色和责任,以及女性与男性、女性与自然、女性与文化等多重关系。
她们通过文学作品,传递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女性价值的独特理解。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它不仅丰富了文学宝库,也为女性争取平等地位和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文学支持。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导语:近年来,中国电影界掀起了一股女性主义浪潮。
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开始关注女性议题,并且以女性的视角出发,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在当下中国电影中,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和女性意识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对这些话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女性主义在中国电影中的兴起女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自此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显著改善。
然而,在电影创作领域,女性主义的影响力并不显著,大部分电影仍然依赖传统的男性主导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电影界开始涌现出更多关注女性主义议题的作品,例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闺蜜2》等。
通过这些电影,观众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女性主义的内涵和价值。
二、女性电影的崛起与影响女性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以女性视角、女性体验为核心,通过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表达来探讨女性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女性电影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电影如《后来的我们》、《我的姐姐》等讲述了女性在婚姻、亲情和职场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抉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女性电影的崛起不仅丰富了中国电影的题材内容,也提高了女性在电影创作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三、女性意识的觉醒与传播女性意识是指女性自我认知、自我价值的意识。
近年来,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女性意识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成为传递女性意识的重要媒介。
例如,电影《芳华》讲述了几位女性在大时代中的成长和坚韧,激发了观众对女性主体的思考和认同。
女性电影人的涌现也为传播女性意识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探索当下中国电影中女性话题的意义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女性话题的兴起和关注,是中国社会进步、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
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女性意识也在逐渐觉醒。
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涉及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将回顾历史,了解女性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分析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原因,并探讨这种觉醒对中国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女性意识的定义与内涵女性意识,简单来说,是对女性自身存在、价值和权益的自觉认知。
它不仅仅是对性别角色的心理体验,更是一种对女性社会地位、历史使命和未来发展等问题的理性思考和积极行动。
女性意识包含了自我认知、性别认知、社会参与等多个层面。
在自我认知上,女性意识强调女性应当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追求,不受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意味着女性不再仅仅是家庭的附属品,而是社会的独立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选择。
在性别认知上,女性意识挑战了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观念,提倡性别平等和相互尊重。
它认为男性和女性都应当被平等对待,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益。
同时,女性意识也关注到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调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女性的独特性。
在社会参与上,女性意识鼓励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它认为女性不仅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女性应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
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过程,它涉及到女性对自身、对性别、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随着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和发展,女性将更加自信、独立和自主地面对生活,为实现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历史进程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
女性主体意识与当代女大学生自身发展【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社会工作女性主体意识与当代女大学生自身发展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一)选题背景古往今来,女性都是被社会所忽略的,被看做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如“男主外,女主内”、“女性永远处于第二性的位置”“男性的主导与女性的依附是最理想的性别关系的基本形式”……),造成女性一定程度上的自卑、自弃、软弱、被动、依附、退缩的消极人格特点,而这些人格使女性对自我发展以及与自我发展有关的权利、作用、地位和应负的责任等缺乏明确的意识。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调查,“重庆教育学院学生部和大学生心理联合会调查了600多名女生,在回收的41l份有效问卷中,52%女生回答需要依靠别人,48%女生表示惧怕失败,43%学生认为在没人提示下,感到自己既无才能又缺乏吸引力,43%的人不喜欢竞争环境,48%的学生承认经常压抑自己”。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前女大学生的依赖心理、缺乏自信和丧失主体意识,这种心理直接影响着她们自身素质的发展以及社会价值的体现。
然而,当前的社会又是发展的社会,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才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
作为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女大学生,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
虽然,当今的女大学生大多积极上进,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充满理想又崇尚现实。
而且随着现代意识的加强,女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正在逐渐的明显起来。
但是生活在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女大学生,始终彷徨在现代女性意识与传统女性意识之间,不知如何塑造自己,处于极度困惑之中。
同时,时代的发展,使社会进入多元化(其中包括社会组织的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思想意识多元化等)状态,竟争的激烈和社会的多元化,对女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女大学生在社会定位上,要把个体价值发展和社会进步利益融为一体。
女大学生必须根除“客体”意识、“第二性”意识、和“依赖”意识。
因此,当代的女大学生必须用女性主义来武装她们意识形态领域和自身能力,迎接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中国现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的不断引介,使得中国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外的影响下日趋成熟。
本文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展露研究女性文学在中国发展历程。
标签:女性文学女性意识主体一、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的萌芽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发现,极大的唤醒了人的性别意识,一些女性作家陈衡哲、冰心、冯沅君、石平梅、凌叔华、庐隐、萧红、张爱玲等逐渐登上文学的舞台。
在1918年,陈衡哲《新青年》发表对话体小说《老夫妻》真正揭开了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历史帷幕。
突破男性作家的藩篱,作品中细致地表现出女性内心世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人性的压抑,寻求女性自身解放的自由意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树立起女性文学的旗帜。
对社会、人生、婚姻、家庭等人生的诸多问题的思考是她们最为关贴的。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冰心用“爱的哲学”提出改变旧家庭、解放妇女、建立一个新的生活的出路,开出建立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的药方。
妇女的生活现状,妇女地位进行全面的审问与思考都体现出这些女作家鲜明与独特的女性体悟,从自身经历女性出发以独特的视角抒写社会、表现自我仍然是是驾轻就熟。
庐隐的《海滨故人》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苦闷彷徨的心理。
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最终毁灭的娜拉形象在白薇的自传体小说《悲剧生涯》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她们的创作极力表现妇女的人格尊严与抗争精神,要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追求人的自身的解放,对吃人、愚昧的封建制度进行抨击,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旗帜。
伍尔夫在她的专著《一件自己的屋子》中曾说,女人必须有自己的独立的一间房间,有一定的独立物质基础才可以达到文学作品的写作的条件,一间屋子是做为女性主体一个想像的空间,精神解放和话语创造的空间。
而在五四时期,不管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未达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女性的经济独立远远物质独立到支撑自身独立的程度,在“五四”大浪的逐渐退潮中第一代女性作家也由兴盛走向沉寂。
从《伤逝》到《青春之歌》——二十世纪20—50年代女性意识的继承与发展
从《伤逝》到《青春之歌》——二十世纪20—50年代女性意识的继承与发展从《伤逝》到《青春之歌》——二十世纪20—50年代女性意识的继承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女性地位和角色发生了重要的演变。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女性作家,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思考。
其中,郁达夫的《伤逝》和朱自清的《青春之歌》是两部意义深远,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从中可以窥探当时女性意识的起源、发展和呈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伤逝》。
这部小说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女人眼中多灾多难、如梦如幻的世界。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素云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性,她受封建社会和男性主导的家庭关系的束缚,无法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她被迫嫁给一个她不爱的人,并为了家庭生活放弃了自己的追求。
小说以素云的内心世界为视角,展示了女性的痛苦和无奈。
通过这一作品,郁达夫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呼吁女性争取平等和自由。
然而,《伤逝》中的女性形象非常被动和消极,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难以突破束缚。
这使得女性作家们纷纷开始反思和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朱自清的《青春之歌》可以说是这一时期女性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部散文集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群普通城市女性的成长故事,讴歌了女性的独立和进步。
与《伤逝》的悲剧命运不同,《青春之歌》中的女性主人公们充满活力和自信,她们不再被外界定义和压抑,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这一变化得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教育的普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风气开始逐渐开放,女性逐渐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为女性思想的解放和创作提供了基础。
女性作家们开始写作,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出女性对世界的思考和期望。
例如,郁达夫通过《伤逝》中的素云传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朱自清则通过《青春之歌》中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独立和进取的一面。
女性意识从《伤逝》到《青春之歌》的转变,不仅代表了个体心灵的觉醒,也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
2023年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意识渗透思考问题模板
2023年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意识渗透思考问题模板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意识渗透思考问题篇一论文摘要:本文对现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指出现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史实际上是现代女性自我生命主体意识觉解的历程。
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意识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活动。
女性作为人类的一个性别群体,其意识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部分。
作家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基于对自我生命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通过文本叙事来艺术地还原现实世界。
人的主体性的自觉是从“人”的自我认识开始的。
从“人”的发现到“女性”的发现,则是现代人本观念在生命—生存视阈内最为深切的表现。
这使女性文学在它发生之初就具有一种自我认识的内在性,具体指向了女性生命存在的精神深度。
人类社会自从男性掌控主权,就开始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并不断强化着对女性的绝对控制。
在一系列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中,女性持续不断地受制于男性权威,其结果就是女性自我的不断虚弱。
强权又使女性意识分裂,把真实自我异化为“非我”,亦如罗兰·巴特所说的“活在他们的注目之中”的自我,其最终结果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将女性作为一个“他者”看待。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女性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受压迫的。
父权制意识通过社会各种体制合理化和强化了女人对男人的屈从,结果是使大多数女人从内心接受了自己比男人低一等的现实。
从女性有意识以来,男性化社会精神就源源不断地被灌输到她们的精神体系中,以此促成女性的社会化——接受男性意识形态赋予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以致有如男性一般来观看自己。
相对于父权制的男性意识表征强有力的主体姿态而言,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实现。
女性自接受男性意识形态开始,就潜意识下将自我与女性自身分离,女性自愿成为被凝视的客体——“他者”。
因此女性“自我”的存在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女性无法自觉进入到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中,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的不断引介,使得中国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外的影响下日趋成熟。
本文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展露研究女性文学在中国发展历程。
关键词:女性文学女性意识主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85-01
一、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的萌芽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发现,极大的唤醒了人的性别意识,一些女性作家陈衡哲、冰心、冯沅君、石平梅、凌叔华、庐隐、萧红、张爱玲等逐渐登上文学的舞台。
在1918年,陈衡哲《新青年》发表对话体小说《老夫妻》真正揭开了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历史帷幕。
突破男性作家的藩篱,作品中细致地表现出女性内心世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人性的压抑,寻求女性自身解放的自由意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树立起女性文学的旗帜。
对社会、人生、婚姻、家庭等人生的诸多问题的思考是她们最为关贴的。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冰心用“爱的哲学”提出改变旧家庭、解放妇女、建立一个新的生活的出路,开出建立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的药方。
妇女的生活现状,妇女地位进行全面的审问与思考都体现出这些女作家鲜明与独特的女性体悟,从自身经历女性出发以独特的视角抒写社会、表现自我仍然是是驾轻就熟。
庐隐的《海滨故人》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苦闷彷徨的心理。
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最终毁灭的娜拉形象在白薇的自传体小说《悲剧生涯》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她们的创作极力表现妇女的人格尊严与抗争精神,要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追求人的自身的解放,对吃人、愚昧的封建制度进行抨击,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旗帜。
伍尔夫在她的专著《一件自己的屋子》中曾说,女人必须有自己的独立的一间房间,有一定的独立物质基础才可以达到文学作品的写作的条件,一间屋子是做为女性主体一个想像的空间,精神解放和话语创造的空间。
而在五四时期,不管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未达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女性的经济独立远远物质独立到支撑自身独立的程度,在“五四”大浪的逐渐退潮中第一代女性作家也由兴盛走向沉寂。
二、战争形势下,女性意识的逐步弱化
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严重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女作家开始抛弃以自身经历出发以独特女性的视角抒写社会表现自我抒写转向更为广阔描写满身热血的革命女性和女性的革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一种特色鲜明的女性特征。
这时期的女性作家开始淡忘自己作为一名女性的特质,性别意识逐渐弱化,女性作家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不再为个体的情感所左右,女性由小我迈向工农大众的革命之路的大我。
丁玲的《韦护》中的丽佳为革命牺牲爱情的思想。
庐瘾的《情妇日记》中的美娟抛弃爱情至上的生活牢笼,毅然决然的前线做一名救护队员等,以粗犷的笔触描写了革命女性和劳动妇女的豪放品格。
战争成为主流的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背景下,抗战以后到建国前期,以丁玲、张爱玲、苏青、梅娘吴瑛陈敬容吴敏等为首的女性作家,构成了四十年代令人惊叹的女性创作的独特景观。
女性文学的发展趋势在解放区文学与沦陷区文学双向发展着。
“革命”“救亡”时代中解放区大部分女性作家关注民族命运,作品中反叛意识和抗争精神,同男性作家一样担负起社会历史使命进一步拓展女性创作的精神内蕴。
萧红、丁玲等关注女性个体转向关注女性群体的命运,拓展了女性自我的视野,由成为解放区的女性文学的代表。
在沦陷区,张爱玲从女性视角自觉审视女人与男人,对禁锢女性的封建制度及传统思想导致畸形婚姻与变态性心理发出的强烈冲击,显示了女性对“女人本性”的自觉思考,呈现出女性少有的自醒的危机意识。
与张爱玲同时期的苏青、潘柳黛和梅娘,她们作品表面看来似乎写得是乱世生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独特的女性自省审美视角描写社会事态和人性,但主旨上仍是对女性本体人生遭遇的刻画,这是五四时期现代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延伸和发展。
三、建国初期到七十年代末
一个绝对“政治”时代下,由于受政治环境的种种限制,“女性意识”在创作上自然而然表现为一种缺失状态,少有个性的表达,女性没有主流话语权。
“雄性化”和“无性化”的倾向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清晰的呈现出。
只有茹志娟的《静静的产院》、《百合花》及宗璞的《红豆》等少数作品中体现了也是在革命叙述的框架中展露女性情怀,流露出较多的女性意识。
此时期的女性文学理论研究女性批评文学批评家也普遍缺乏性别意识和个性视角。
四、八十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私语话写作
八十年代伴随着人的解放、思想解放、西方现代主义的融入的宏大历史背景,女性作家首先意识到女性的存在,把女性作为一个生存群体去考察,女性主题真正得到了全面的张扬,她们以女性自身的体验去描写女性的气质、追求以及女性的痛苦和由于女性性别引起的一系列不幸于非难,产生一种女性自觉意识。
80年代初,思想解放、言论自由、文学上人道主义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有关妇女解放的观点,在这样的总体语境中,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获得健康成长。
80、90年代小说家张洁、张辛欣,散文家叶梦,诗人翟永明专注个人的写作,专注女性生命意识与生存意识,作品中展露是女人受到压抑的经验,喊出了不满这种压抑经验,改变受压抑处境的呼声。
强调女性话语、强调一种个人化语,在刘西鸿《你不可改变我》、陈染的《无处告别》、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林白、徐坤、张抗抗、王安忆、卫慧、棉棉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现。
例如,王安忆此时的小说描写私语话倾向、个人记忆和经验;而张抗抗则侧重在女性命运和个人家族史的叙述上;林白、陈然表现为一种“自述身世”的个人化写作。
90年代中后期迎合商业化的大趋势,“美女写作”的女性写作成为新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是一种“性文化”现象,用“女性符号”寻求卖点,虽然盛极一时,但不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大趋势。
结语
从“五四”女作家对人生的意义探寻开始直到80、90年代的女性自我认识、自我价值的探寻,女性文学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女性写作从描写女性自身生活到建构女性主体,“人――女人――个人这样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
女性文学的一条基本的贯穿性的内在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白骁华中国近二十年女性文学发展综述[j].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2]邓海燕.中国现代士性文学的女性意识寻绎ⅱ1.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2).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的地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杜,1989.
作者简介:刘莉(1989-),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