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及应对课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及应对课题报告
-2013级土木三班蔡素梅
商丘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中国中原东部,简称商或宋,拥有1500余年建都史、5000余年建城史,为六朝古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因商人、商品、商业发源于商丘,商朝建都于商丘,商丘被誉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古称商、亳、宋国、梁国、睢阳、梁郡、宋州、宋城、应天府、南京、归德府等。商丘地处中国华中、华北、华东三大经济区的结合处,东临黄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过渡地带。
商丘市总面积10704平方公里,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6.4%,平原面积10623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9.24%,山丘面积81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0.76%,并且山丘较为平缓,故在此未发生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商丘属暖温带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主要特点是春季温暖大风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44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11天,年平均气温14.2℃,一般最高温度39℃,最低温度﹣9℃,年平均降水量623毫米。
商丘属淮河流域,分属洪泽湖、涡河、南四湖三大水系。境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骨干河流有涡河、惠济河、沱河、黄河故道、浍河、大沙河等。河流大多呈西北东南流向,大致平行相间分布,多属季节性雨源型。全市多年平均天然水资源总量22.84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21.34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67.13立方米。
商丘位于北纬33°43′-34°52′、东经114°49′-116°39′之间。地理位置较好,极少发生地震,从未发生过火山爆发。主要经济作物为小麦、玉米等。而中国小麦冻霜危害比较频繁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经105°~120°,北纬33°~38°的区域内。而东经110°~118°,北纬34°~36°为重发区,根据资料显示,小麦发生霜冻的概率 20 世纪 80 年代为 50%,20 世纪 90 年代为78%,这表明麦区霜冻发生频繁,且近年有加重的趋势,给小麦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除了冻害外,干旱也是常发于商丘的自然灾害。
一小麦冻害:1 冻害类型 2 冻害防御 3 冻后补救
初冬冻害
初冬冻害即在初冬发生的小麦冻害,一般由骤然强降温引起,因此常称为初冬温度骤降型冻害。
11 月中下旬至12 月中旬,最低气温骤降10℃左右,达-10℃以下,持续2~3 天,小麦的幼苗未经过抗寒性锻炼,抗冻能力较差,极易形成初冬冻害。发生冻害的小麦类型是弱苗和旺苗,壮苗一般不会造成冻害,最多造成叶尖受冻,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影响不大。苗龄小,未积累大量可溶性固形物,仍处在较旺盛生长时期的幼小弱苗,抗低温能力较差,易发生初冬冻害,造成叶片干枯和幼苗死亡。早播旺苗,冻害主要造成幼穗冻死叶片和叶片干枯,尤其是土壤肥力低,整地质量差,土壤缺墒的麦田,如遇突发性强降温天气初冬冻害。
越冬期冻害
小麦越冬期间(12 月下旬至翌年2 月中旬)持续低温(多次出现强寒流)或越冬期间因天气反常造成冻融交替而形成的小麦冻害。一般分为冬季长寒型交替冻融型两种类型。冬季长寒型是由于长期受严寒天气的影响而导致的小麦地上部严重枯萎甚至成片死苗;交替冻融是
进入越冬期的麦苗因气温回升的恢复生长,抗寒力下降,又遇到强降温成的冻害。当冬季有两个月以上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以上,最低气温在-15~-13℃的天数较多,北方广大无积雪麦田及积雪不稳定地区,易发生冬季长寒型冻害。越冬期小麦处于休眠状态,抗寒力很强。但由于黄淮麦区小麦具有越冬不停止生长的特点,此阶段小麦处于地上部稍长,地下部分生长阶段,一旦遇回暖天气,幼苗又开始生长,抗寒力相对减弱,当再次寒流降温到-15~-13℃时,即会产生较严重的越冬冻害。越冬冻害一般以冻死部分叶片为主要特征,对生产危害较小。另外,整地质量差的麦田,特别是近年旋耕未镇压的麦田以及沙土地麦田,年年都有越冬期冻死苗现象。墒情差的情况下,也可形成严重冻害。
早春冻害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间(2 月下旬至3 月中旬)发生的冻害。返青后麦苗植株生长加快,抗寒力明显下降,如遇寒流侵袭则易造成冻害。此类冻害发生较为频繁且程度较重,是黄淮麦区的主要冻害类型。如1982 年、1983 年、1984 年、1985 年、1988 年、1990 年、1991 年、1994 年、1995 年、2004 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82 年冬季温暖,降水量少,早春气温回升快,小麦进入快速生长阶段,2 月18~22 日河南省豫东地区,皖北、江苏徐州等地区最低气温骤降至-13.1~-8.7℃,造成了严重的早春冻害,幼穗冻死30%左右的麦田达20%以上,春性早播麦田幼穗全部冻死,豫东种植的宛7107 成片冻死。1995 年2 月气温骤降为-8.1~-6.6℃,仅河南省小麦幼穗冻死50%以上的麦田达405 万亩以上。2007 年3 月6 日一股较强冷空气侵入,商丘60 多万亩小麦发生严重冻害,幼穗冻死40%~80%。晚霜冻害
小麦在拔节至抽穗期间(3 月下旬4 月中旬)发生的霜冻冻害。这一阶段小麦生长旺盛,抗寒力很弱,对低温极为敏感,若遇气温突然下降,极易形成霜冻冻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气温回暖后又突然下降形成的霜冻。如1992 年 4 月19 日、1993 年4 月11 日的突然降温均形成了较重晚霜冻害。1995 年 4 月 3 日商丘地区最低气温下降到-1.6~-4.5℃,地面最低温度下降到-8.7~-5.5℃,全区810 万亩小麦遭受了严重的晚霜冻害。经调查,冻害面积达90%,其中幼穗冻死20%以下的257 万亩(占32%),冻死20%50%的达298万亩(占37%),冻死50%以上的155 万亩(占19%)。河南省冻害面积合计超过1 050 万亩。晚霜冻害其他地区发生较少,主要分布在黄淮麦区。
冻害防御
黄淮麦区属霜冻的频发区和重发区,冻害是小麦稳产高产优质的一大障碍因素。依据冻害发生规率和特点,制定相对应的综合预防措施,是保证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黄淮小麦霜冻是复杂的多发性气象灾害,必须树立以基础防御为主,冻害后及时补救的综合防御战略思想,才能使霜灾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才能达到增产增收目的。
选用抗寒耐冻品种
选用抗寒耐冻品种是防御小麦冻害的根本保证。品种布局上,豫东地区应以半冬性为主,以弱春性为辅,半冬性品种要占75%左右;春性品种只能在晚茬地种植。要注意防止小麦品种春性化的倾向。李淦(2006)等人以河南省主推品种百农矮抗58、邯郸6172、豫麦49 号、豫麦5499系、豫麦18 号、豫麦2 号6 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控制各生育时期的生长温度,分别测定苗期、越冬期、返青期和拔节期各品种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6 个品种在各生育时期的抗寒能力差别较大,百农矮抗58 从苗期到拔节期均表现出的较强的抗寒能力,可以作为河南省抗寒品种进行推广应用;邯郸6172 抗寒能力也很强,但容易受倒春寒的影响,可以在倒春寒发生轻的地区利用;豫麦49 号、豫麦5499系、豫麦18 号、豫麦2 号的抗寒能力偏弱,在低温年份应注意防冻。
适期适量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