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教案
【 教学 重点 ]
实 践 是 认 识 的来 源 和 发 展 动 力 :
常 。莫 泊 桑继 续赔 芝 .更从 口袋 中掏 出钱 来说 :“ 你 书 )
蹋 , 给 你钱 : 我 ”那 乞 丐 见 钱 一 把 抓 了过 去 , 脚 猛 竭 仲 了 莫 泊 桑 的 屁 股 一 下
师 : 厶是 认 识? 什, 生 : 识是 人 脑对 客观 事物 的 反映 。 认 政治 课教 学 2 2年 3月 1日第 3期 ∞
用 这种 方法 。 】
师 : 里 要 注 意 两层 意思 : 1) 这 ( 人们 认 识 什 么 , 【 教学 过程 ] 先认 识 什 么 . 认 识 什么 , 是 人 任 意 后 不 师 :上 一 节课 我 们学 习 了实 践对 社会 发 展 的 作 不 认 识 什 么 ; 而是 由实 践需 要决 定 的。这 就是 说实践 的需 用, 这是 人们 关 于 实践 与社 会 关 系的认 识 =那 幺 。 实 规定 的 ,
在 农牧 业 生 践 在认 识 中到底 有 些什 么作 用 呢?为此 , 找们来 学 习 要 确 定 了 人们 的认识 对象 。 比如 , 古 代 . 产 的需 要 产生 了最 初 的天文 学 、 学 。( 人类 的认 数 2) 第 三框 题 ,
实 践对认 识 的 决定作 用 ( 板书 ) 师: 这种 决 定作 用表 现在 四个 方 面 . 首先 : I实践 是认 识 的 来源 ( 书 ) 板 师: 我们 先 看一 例 : 买 踢 》( 影 ) 《 投 识活 动 总 是 为实践 的需 要 服 务 、围绕 实践 的需 要 确 定 的 。 【 里采 用 了从 一般 到具 体的演 绎 方法 , 这 既有
教学案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学案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材名称:思想政治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哲学角度读故事《小马过河》平阳一中张松玲《小马过河》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马送粮食必经一条河,问牛大伯是否可以蹚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蹚过;小马正准备过,松鼠大叫说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
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
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
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
在学习高二《思想政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我引述了这个故事,没想到课堂的讨论却远远超出了预先设想的范围,具体过程如下:师:小马为什么想知道河的深浅?生:要过河去。
人们面对各种客观事物,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要来决定的。
小马有过河去的需要,所以河的深浅成为它想知道的对象。
一句话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师:小马最后得出“水不深也不浅”的认识来自哪里?生:来自过河的实践。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才能认识事物。
小马的结论正是通过自己下水去,做到了“中流击水”最后才真正认识了河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师:以上两个结论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的道理。
师:起先小马对河深浅的一无所知到后来认识到“不深也不浅”,这个过程表明了什么?生: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小马在送粮食过程中,因为河拦截了去路,矛盾产生了。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小马就要去探索、去研究。
因而说人的认识能力归根到底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人们总能能够在新的实践水平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获得新认识产生新科学,使人们认识不断发展。
师: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当然,实践发展也会提供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日益扩大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和研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促进认识的发展。
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哲学原理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毛泽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在认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是指人们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活动来获取知识和发展思维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它以直观、感性的形式改造和变革客观物质世界,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触摸、感知、理解并对客观现象进行解释和认识。
实践的具体形式包括经验中的实践和实际中的实践。
首先,实践提供了知觉和感觉的基础。
实践是人们获取知识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实践,人们可以直接感知和观察到客观现象,形成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例如,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民通过观察天气变化、土壤质量等因素,来判断作物生长的情况,并通过实践来修正自己的认识。
实践提供了直观的感知,为思维活动提供了材料基础。
其次,实践推动了思维的发展和变化。
实践的目的是改变和完善客观世界,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必须思考和解决问题。
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促使人们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案,从而推动了思维的发展。
一个人不断地通过实践锻炼和改进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对客观世界的更加准确和深入的认识。
例如,在科学实验中,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不断进行思考和假设,最终得到科学理论和定律,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再次,实践是知识验证的基础。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检验自己的认识和理论。
只有通过实践检验,认识才能得到真正的检验和印证。
实践中的失败和成功都是对认识的验证和修正。
例如,在医疗实践中,医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论和经验来进行治疗,但只有当治疗效果显著时,才能证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是正确的。
实践是知识的检验场,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检验的知识才是真正可靠的。
最后,实践促进了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实践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实践,人们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反哺人们的思维,使人们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实践也拓展了认识的领域,人们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接触到新的情景和问题,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
例如,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通过与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交流和接触,了解到更广阔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①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这种决定性的作用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
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客体是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单是客体本身不能形成的认识。
主体的自觉能够性,是导致认识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仅有主体的能动性也不会产生认识。
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实践中,认识才会产生。
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感官才能同客体接触,使客观事物及现象反映到人的头脑来;也只有通过实践,主体同客体反复相互作用,才能使客体的各种本质特征逐渐暴露出来,为主体所把握。
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都是从实践得到的。
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的现象、性质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们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地认识了人与人的关系,认识了社会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各门社会科学。
哲学则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归根结底,也是来源于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这并不排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事实上对于一个人来说,由于实践范围的有限性,由于客观世界的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因此就不能事事直接实践。
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一个人没有必要事事实践。
一个人的多数是通过学习间接经验获得的。
但对我为间接经验,对他人或前人来讲仍是直接经验。
就认识总体来讲,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之源,间接经验是认识之流。
所以,我们既要认真读书,努力学习间接经验,又要积极参加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还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人类认识发展历史表明,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有: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发生的前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在
实践中形成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不仅推动了认识的产生亦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在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产生对事物的认识。
而对
事物的认识无论是起点还是终点都是围绕着改造世界而展开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认识是否符合认识的客体,是否符合客观规
律,既不能从认识的本身得到判别,也不能从认识的主客体方面得到直观的答案。
只有通过实践即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得以验证。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灯造型的美辫,戴着一顶显赫的水青色猪肺样的拖布麒灵帽,他上穿高贵的暗白色炸鸡般的长椅海光银蕉甲,下穿破烂的的淡蓝色彩蛋般的肥肠蟒鹰围裙,脚穿异形的暗灰色
兔子般的烟枪烟波靴……有时很喜欢露出露着古老的紫宝石色螃蟹造型的鸡窝微宫肚脐,那上面上面长着镶着银宝石的墨灰色的细小海胆形态的体毛。整个形象认为很是时尚
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 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 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 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 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目标
认识来源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是与实际相符合的认识。
•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也只有在变革 对象的实践中,客观事物才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 人们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所以,认识 来源于实践。
有着细长的极似气桶造型的肩膀,肩膀下面是凸凹的极似布条造型的手臂,她摇晃的水蓝色莲花造型的手掌感觉空前耀眼和疯狂,紧缩的淡紫色叉子造型的手指感觉
王阳明“格”竹子
有一天,王阳明在家里和一个朋友热烈讨论如 何悟彻天下万物的道理,做成圣贤。王阳明指着屋 前亭子旁边的竹子,叫他的朋友去面对竹子思索。
他的朋友就早晚坐在竹子前面,想彻悟其中的 道理。由于经历虚耗过多,到了第三天,就病倒了。 王阳明还不死心,自己也坐在竹子前面,但是始终 悟不出什么道理,到了第七天,他也病倒了。
穿神气的海蓝色金钩模样的猫妖石灵蛇筋服,下穿凸凹的的金橙色镜子似的柿子海天长裤,脚穿五光十色的暗青色扣肉模样的弯月秋影履。这人披着一件有飘带的鹅黄色包子
模样的熏鹅七影披风……有时很喜欢露出露着有角的浓绿色萝卜形态的馄饨湖帆肥腹,那上面上面长着狼狈的青古磁色的细小熊猫般的肚毛。整个形象的确绝对的诡异但又露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来获得知识和理解。
首先,实践给人们提供了直接的感知和观察现象的机会。
通过实际操作,人们能够亲身体验并观察到事物的具体特征、变化过程和相互关系。
这种直接经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实践涉及到人们主动主观地探索和实验,从而促使人们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推理。
实践中的困难和挫折可以激发人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方法来获得解决方案。
这种实践中的思考和推理有助于人们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此外,实践还能够帮助人们纠正和深化自己的认识。
在实践中,人们可能会遇到以往认识的错误或不完整之处。
通过不断实践,人们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错误,并重新调整自己的认识。
这种反思和修正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还可以促使人们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总之,实践是认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通过直接观察和感知、主动思考和推理以及纠正和深化认识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获取知识和理解事物的重要途径。
实践使人们的认识更加充实和真实,对推动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面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全面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键词】理解认识辩证关系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就人类认识整体来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既要反对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客观唯心主义又要反对认识是人脑自生的主观唯心主义。
但是,就一个具体的人而言,获得认识的途径除了参加实践得到直接经验外,还可以学习书本知识或他人的实践经验即间接经验,因为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必事事亲躬,然而间接经验只是“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因此,只重视实践而轻视间接经验的学习以及只重视间接经验而放弃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过程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完成的。
其次,人的认识中存在的错误、片面性、肤浅性、不充分性等都是靠实践来纠正、补充和深化的。
其三,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其四,实践的发展给人们不断地提供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世界的奥秘。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离开了指导实践这个根本目的,认识也就没有意义了。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自身无法证明,认识的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即实践本身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直接的现实。
实践能把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产生客观的物质结果,从而由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一般来说,凡是在实践中被证实了,达到预期目的的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这是就一般而言,但我们不能由此将其绝对化,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检验认识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今天的实践不能充分证实或证伪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则可能证明。
为此我们需正确理解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马原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心得体会
马原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心得体会一、实践实践活动又称实践,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 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1)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
(2)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 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3)社会历史性。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 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 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 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具体来看:(1)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 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 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所以, 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2)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 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 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3)反映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
运用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原理分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运用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原理分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实现三次历史性飞跃,探索出两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创立作为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
一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历史的中国,在古代农业社会有着5千年文明,并成以世界上的头号富强大国达1500年,但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这个已在内腐的庞然大物哄然塌陷,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承续着“天下兴旺、匹夫有责”传统的先进中国人,前赴后继,寻寻觅觅、上下求索,终于获得了马克思主义这个能够使中国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真理。
是以李大钊、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就是将其视为理论与方法统一的世界观,致力于因时因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然而,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中国革命向何处去?在1927年8月以后,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无论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这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为代表,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开辟出工农武装格局的井冈山道路,这两条道路都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最初探索,但是哪一条道路适合中国国情?正是实践证明,后者指出了一个胜利的航向。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辩证唯物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毛泽东认为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呢这是因为,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对原子的组织和性质的认识,就是通过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获得的;革命的理论和方法,是通过参加具体的革命活动而总结出来的;水果的滋味,是在亲口尝一尝之后才知道的.西红柿的故事.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我在这里坐着读书,不是也能获得知识吗这样,认识的来源可不可以说有两个就整个人类的知识,就知识总体的源泉而说,都来源于实践.就一个人的知识,不外有两部分,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强调每一个人接受问题经验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承认认识有两个来源.第一,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为直接经验.第二,学习别人的经验,学习书本知识,要同自己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第三,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中包含的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如何理解人的才能问题人的才能,智力是怎么是产生的"花为什么选择红"是爹妈给的,天赋聪明,还是后天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才能,智力,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也就是说,人的才能,智力是在实践的基本上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所谓"天赋聪明论"是根本不存在的.第一,人的才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不断发展的.鲁迅说过:"其实,即便是天才,在他生下来时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人一样,决不是一首好诗".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发展着自己的智力和才能第二,人们的才能差别,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大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人们的才能,智力的高下,当然和大脑的生理素质有关系.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但是决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说,人们之间的才能,智力的差别就是由人们之间的大脑生理结构的差别而决定的.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人们大脑结构的先天生理差别是十分微小的牛顿,他的天资并不佳,生下来时只有三磅(老秤2斤4两)象个猫一样,奄奄一息,他没有读完中学,在家里种过几天地,但后来却成了17世纪最大的科学家.牛顿天资并不佳爱因斯坦小时候大脑发育也很迟钝,三,四岁了还不会说话,以为是个哑巴.上了小学功课很差,叠手工,教师说:"还有比这更坏的椅子吗"他的父亲问老师:"我的孩子将来如何"老师说,看他现在这个样子,将来也不会怎么样的.爱因斯坦小时侯大脑发育迟钝人脑的先天的生理差别,并不是人们的才能的差别的决定性因素,而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分工不同,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一个人,如果他在某一方面的实践多些,他的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就要在这种实践的推动下,向着这一方面完善和发展,从而也就表现他在这一方面的聪明和才能.结语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认识活动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人们去认识这种事物或那种事物①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认识不断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②实践提供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第一,实践提供了解决认识新课题的经验材料.第二,实践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生产实践,还为科学认识提供必要的实验仪器和工具.伽里略用自制的能放大30倍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有环形山,发现了木星有卫星,从而证明哥白尼"日心地动"的学说是有根据的.伽利略用望远镜捍卫了日心说③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的分析和综合的抽象能力从根本上讲,是来自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的活动.人的推理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有目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推理,是"行动的推理".正是只有行动的推理才有逻辑的推理,是先有实践的逻辑才升华为思维的逻辑.火的使用磨制石器复合工具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客观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实践的目的还制约着整个认识过程,规定着认识的方向.认识对于实践的巨大反作用孙中山先生论知与行的辩证法孙中山先生特别重视知与行的结合,认为人类认识是在"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认识活动的方式和发展过程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总结经验教训,回顾历史,追溯已经消失的现象等,是在直接的实践之后认识客体和实践.预测,假说,规划等则是超前于现实的客体和直接的实践.认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就提出"知行始终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的观点,认为知行"并进而有功",这是很有见地的.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二是当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22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实践的功能是什么
实践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功能1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科学实验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按照一定目的,运用特殊设施和手段,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
它的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2实践的内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实践的功能是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功能1实践的含义实践有着诸多的含义,经典的观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
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民族、宗教、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1)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1)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贵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政治路线、根本的组织路线和根本的工作方法。
4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不变资本(C)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可变资本(V)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要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 1 )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2)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根据;(3)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16-18 页。
4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2)(3)(4)(5)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见教材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①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作业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马克思: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1条 第11条) 毛泽东: 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 毛泽东: “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 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毛泽东著作选 》〈下 840页 集》〈下〉,第840页)
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向 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四个统一: 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四个统一: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为人们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
恩格斯: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 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 的需要,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 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 1995年版 年版, 732页 社1995年版,第732页)
(3)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荀子: 荀子:不登 高山, 高山,不知 天之高也; 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 也。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也是宝贵的。
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源” 间接经验:“流” 间接经验:
反对唯心主义的观点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 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个思想路 是个思想路 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 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 党和国家命运和前途的的问题, 党和国家命运和前途的的问题,实事求 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 主义的思想基础。 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 日邓小平在《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 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 作用
什么是实践
实践的内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 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 活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毛泽东: 你要有知识, 毛泽东:“你要有知识,你就 得变革现实的实践, 得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 自尝一尝。 自尝一尝。”
(2)实践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 富的经验材料;
(3)实践为人们认识的发展创造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和物质手段; (4)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恩格斯: 恩格斯: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 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克思恩 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 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1995 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551页 年版,第551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总之,从以上四点来看,实践是 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 是全部认识过程的基础,实践的 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 的和基本的观点。
意义:勇于实践,敢于试验;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意义:勇于实践,敢于试验;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康德:天才就是天赋的才能。 康德:天才就是天赋的才能。
马克思: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 马克思: 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 间的差别小得多, 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 鸿沟是分工撅成的。( 。(《 鸿沟是分工撅成的。(《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 出版社1995年版, 160页 1995年版